上海停了几天的雨,于是玉生一抬眼见到一片金色的天地。
但这天地中是一朵花不种、一株草不植的。偌大平地上拔起的每一桩大理白石圆柱顶都往巍峨天空支上一个个小十字架,基督教堂一样庄严圣洁的彩绘玻璃窗下正流光溢彩映照出外墙面上刻的、画的卷草纹。唯一素净的角落处突兀地开了一座金漆描边的两开扇形大门——所谓的东门。层层长方门阶下铺开一整片碧绿非常的虚假草坪走道来,有那么两三道影子正倾身在落日里忙着剪草呢,渺小的金色身躯好似天下滴落的几点浓墨而已。
一个女人唤住她道:“李太太。”
唯有她不低着身,只是缓缓朝玉生走来。
直至她走到面前来,玉生回道:“你好,太太。”
女人手中的手炉正要递出去,却怔了怔,仍然微笑道:“李太太如有一切吩咐,请唤我阮阮。”
接着,她将手中的手炉递到她手中了。这时是十一月,停了雨之后便不十分冷,所以那手炉只是温温的,仿佛将人的双手置于温水中。
“蒋太太在窗前看见您了。”
阮阮引着她,走出那片虚假的草坪,注道:“见您一个人从东门进来,没人去接,蒋太太生了很大的气,要将开门的两人请回家去呢。”
玉生淡淡道:“如果是这样,我要感到愧疚。进了门之后仿佛有人唤我,我听不太清,所以没有去回应。”
“我们之前没有见过面。”
玉生转了话头,又问她道:“你怎么认得我呢?”
阮阮笑道:“李公馆的前厅常年点着檀香,您的身上也沾上了一些。”
玉生道:“原是这样——阮阮,请你将这份转交给蒋太太。”
随之从手包中她取出梅娣装好的金丝盒面,那盒面小巧细致,玉生竟是不知道的,一角还贴了金箔印成的“蒋”字。于是阮阮惊喜非常,几乎像是从未收过礼一样,她接下来,如获至宝般捧着走过了阶梯,过廊,方交到了另一个迎面走来的女人手上去。
玉生看着她,那女人也一律穿着白衫白裙的。唯有阮阮穿了苹果绿的长衫,旗装剪裁更衬得她体态端正。
阮阮像是低声吩咐了一句道:“一定要亲自送到太太房里。”
转过过廊,厅门近在眼前,一路走来竟像翻山越水一样远。厅门外只有玉生和阮阮两人静默站着,厅门内却有细细的女人的笑声,低语声,是远不止四五个那样多的。
阮阮道:“李太太,您请进,我即刻唤人上茶。”
于是阮阮终于低了低身,退了几步后,方转了身,消失在了过廊。
“苏姨太太——”
紧接着,在一声女人的高呼声中,巨大的厅门被打开了。
玉生在门外注视着门内的人,她们同样注视着她。但绝不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她们将自己或诧异或疑惑的神色藏匿起来,最终都化成一张张至疏至远的笑面。
有一个女人首先唤她,道:“太太,请你的鞋子脱一脱呀。”
这时玉生才窥见她们都赤着脚。
那朱红颜色的丹蔻抹得油光发亮,也将女人的脚映得更白、更细了。只是不冷么?直至玉生淡淡笑了笑,将鞋袜脱了去,踩在地板上,才知道那地板温暖的好像六月的草坪。但也只有她一个人的脚是赤条条的。
那位唤她脱鞋的女人就是被高喊的“苏姨太太”。玉生望真切了,记起她就是东门外,坐在汽车中的那位短发女人,她的平眉仍然不高不低地扬着,笑盈盈望她。
旁人正与她低语道:“听说你又输了美玲一个金戒指?”
她回道:“我故意呢,戒指多了,总戴不过来。”
“那你要送一个给黎太太。”
“为什么?”
那人笑起来,道:“黎安在浦口的金行关门大吉了,如今她还有那么多金戒指可以戴么?你可不是要送一个给她?”
苏姨太太仿佛怔了怔。
而后她笑道:“美玲晚上要是三缺一,我请黎太太就是了。”
玉生望见她与她分散,又走到别的小圈儿里去了。三四位女人为一个圈,她们的衣着一定要是相等的精致,面貌上分不清谁是年轻的,谁是苍老的,肌肤的纹理都被厚厚的脂粉掩去,但也不失另一种美丽。
在这张白柱后的长椅上落了座后,玉生的眼前一共走过了四位太太,她们曾将自己的双眼短暂放在了玉生的面孔上,然后便匆匆地离去了。离去前,她们的神态多么像东门外,那位“长发报刊女人”的神态一样淡漠又诧异。
直至那玻璃茶盘推到了玉生的眼前来,盘中放了三盏茶杯,玉生的手还没有碰到盘边时,那盘面便空空如也了。玉生抬了抬眼,只余下最后一个端走茶杯的女人。
她正望向玉生点一点头,道:“还会有茶盘的,太太。”
然后,她离去了。
厅面中的数十只牛皮长椅仿佛都可以坐三个人,但唯有玉生的长椅只坐了自己一人,只余下了自己的一方天地。而那些坐不下的椅边,仍然有赤脚站着的女人,她们低低说什么、笑什么呢。玉生即便听清了,也只是听见一声又一声的“太太”。
“这只钻石谁送的?”
仿佛只有苏姨太太会说完整的话。她正捧着一个女人的手,笑道:“你们来看余太太的手,将孔雀绿戴得那么年轻的,是不是只有她了呀?”
余太太笑了笑。
她的确是年轻的,但不比苏姨太太年岁上的年轻。她的年轻是娇柔且瘦小,那一身橘红的旗袍窄腰窄袖贴紧了她的身躯,似乎等到三、四十岁的年纪再拿出来穿,也仍然会令她比同龄的女人显得年轻。
她不立即回话。苏姨太太便又问道:“谁送您的呢?”
余太太终于道:“过生时,蒋太太送的。”
于是周遭忽然哗然起来。
不知哪一位太太的声音比留声机更响,道:“同学间的情分,到底是比我们深的。”
从那圈正中走出来,玉生望见的是那位“长发报刊女人”。她什么时候已将自己的长发挽成圆髻,取一支凤头金夹夹着,一丝不苟。唯有她的眉眼张扬着,不屑扫过谁,又落到谁的身上去,即便笑一笑,也只是冷冷地。
“这一颗的确比你之前戴的那颗玉石精致多了。”
不待人回话,她又注道:“那你就戴着吧,虽然和你这身裙装颜色不搭,却挺衬你那只手环的。”
旁的人唤她道:“陈太太的糖取来了。”
于是她接了下来,放到浓黑如墨的茶水中去。
又或者,那并非茶水。余太太的脸色沉了沉,只比那茶水的颜色浅一些,道:“你最近倒是很怕苦,连咖啡都要加这样多糖。”
陈太太试了甜淡,回道:“吃惯了苦的才不怕苦,我总是怕的。”
忽然地,她望见玉生。
不知为什么,她仍然会打量她,就如同在那东门外,从头发到鞋袜全部扫视一番。似乎在望任何一个女人时,她都不会愿意低下她的眉眼,只扬着脸望人。
“太太,你在哪儿买着的?”
玉生回了神,才发觉这位陈太太已经在众人的注视下走到了自己身前。
不待玉生回她的话,她重问了一遍道:“我还说最后一只被谁买走了,原来在这,你是从谁手中买来的?”
玉生只是茫然地望她。
而她望着自己的双唇,这时玉生便记起来,出门时安华姑妈为她涂的那只牡丹红,即便只浅浅覆了一层,却已变了唇本来的颜色,红的夺目。
玉生淡淡道:“送的——这是姑妈送我的。”
陈太太怔了怔,并不再问了。因她意识到自己这样惊诧的神色失了分寸,一只口红而已,更昂贵的更稀缺的,只要自己要也总有人送来。
有女人的笑声响起来,回过脸去时,已猜到了是苏姨太太。她笑了笑,道:“太太的裙子也好看,墨绿颜色衬牡丹红,这叫接天莲叶无穷碧。”
玉生同她笑了一笑。
陈太太道:“你学会作诗了。”
苏姨太太仍笑道:“霖霖最近爱看书,我陪着看了几天。”
陈太太冷冷道:“倒说起孩子来了。”
苏姨太太忽地失语。
后来玉生才发觉,即便余太太也育有一个女孩,但她是从不在茶会上提起的。其余的太太彼此噤声不语,又心照不宣地只永远交换珠宝、裙装、新鞋的新样式,仿佛即便有朝一日战火烧到上海来,也不能替代前者的重要性。
苏姨太太第一位坐到玉生身边来。
她没有和她说话。直至从地板上流过去的餐台停住,苏姨太太才重开了口,唤住了餐台,从餐台上她接起一块斑斓糕,有棱有角的方状,翡翠颜色通透又似绿宝石,她拿着看,并不吃它。
“这是芳园新做的点心?”
有人走来与苏姨太太说话,苏姨太太便抬一抬头,立即笑道:“是,多漂亮呀。”
接着,她将这块斑斓糕放在了小陶盘中。却不知为什么,她又将小陶盘递到了玉生面前。
玉生错愕之中接下来,方听见她问道:“太太刚来上海,吃过芳园么?”
玉生反问她道:“苏太太知道我不是上海人?”
“因我也不是上海的。”
苏姨太太怔了怔,注道:“所以听得清——太太试一试。”
玉生道:“我从未吃过,谢谢您。”
只是玉生并没有窥探到苏姨太太面上那惊喜的神色,只因她说了“苏太太”,嫁给苏鸿生十个年头以来,那竟是她第一次摘去“姨”这个字,变成了“苏太太”。玉生只低了低脸,将那块斑斓糕放进嘴里试了一口,是青草与青梅糅合之后的香气,咽下之后才回酸,散去之后口中是久久的清甜。
玉生想起孙曼琳爱吃的梅花糕,不比它美丽,却比它美味许多。
苏姨太太只做了短暂的逗留,她赤着的双脚随着那餐台溜走了。玉生望见她重又拿起了一块斑斓糕,仍然没有给自己吃,而是递给了陈太太。与递给她时的神色不同,她那样殷切,接着便低低和陈太太说着什么,笑着什么。
于是玉生又自成一圈了。
再有人坐下时,竟是阮阮了。她不知什么时候来的,轻轻唤了玉生一声,道:“李太太,您还没有吃午饭吗?”
玉生回过脸,望着她道:“阮阮。”
“早饭用晚了,并不饿。”
玉生望向阮阮的双眼中似乎有些疑问。阮阮便笑了笑,道:“蒋太太刚接到了李公馆打来的电话,那边特意嘱咐了,您不吃牛肉。”
玉生道:“请告诉蒋太太,不要麻烦。”
阮阮只是笑道:“请您跟我来,已备好了。”
而后阮阮起了身,走入一个又一个的小圈中,那件苹果绿的长衫那样出众,如果要从中立即找出一个还没有结婚的女子,玉生会立即找出阮阮。玉生看着阮阮的双手迎向门外,仿佛伸得很长很长,直要迎到过廊外,不知什么地方去。原来在长廊尽头挂着的巨大壁画处,转个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只垂下一片片巨大的墨蓝门帘,将帘内的一切都锁住了。
阮阮细白的双手伸出去,放在那帘面上,正低声唤道:“太太——”
玉生却没有令她拉开那帘面,解开那锁头。
“阮阮。”
只因玉生忽然觉得喉咙一阵发痒、刺疼,从她望着苏姨太太拿起那另一块斑斓糕时,她手腕上已经发起了红点,她口中残余的清甜中似乎也并不那么醇和了。只是在此时此刻,玉生望着阮阮那具绿色的身躯,摆动的白手臂——于是那块斑斓糕中潜伏的奶腥味一瞬间刺破了玉生的咽喉,使她终于开始不止地咳嗽起来。
玉生回过脸,道:“阮阮,请你立刻备车。”
而后玉生用帕巾遮住了自己的嗽声。但背脊、脖颈上熟悉的刺痒正缓缓袭来。
阮阮惊了惊,匆匆道:“李太太,我该请医生过来。”
玉生哑了声,道:“请为我备车。”
过廊上,画下的响铃,阮阮拉响了它。
玉生不动声色地皱了皱眉,重注了一遍道:“请备车。”
阮阮怔了一怔,紧接着她便再不说一句话。从廊前走来了两三人,她们将慌张的神色藏匿起来,不知谁低着脸挽住了玉生的手臂,又不知是谁回过脸去说了一句“斑斓糕”,又是谁去开了厅门,撤了餐台。
玉生只知道自己离去前那墨蓝帘面仍一动不动。
回到李公馆时玉生已昏昏欲睡,进了卧房内几乎闭着眼,坐在了床前,方听见李文树唤了她一声。她睁了睁眼,又听见旁的人,像是安华姑妈问了一句道:“保佑!吃了什么?”
“文树。”
玉生握了握他的手。于是他揽住她的肩头,应了她。
“圆的,白玻璃瓶,放在那儿。”
李文树即刻取来了。
瓶身里放了她的药,她在痛苦之中庆幸着,庆幸这份药数十年来一直做着,即便不吃也永远带在身边。
所以倒了杯温水服了药后,玉生才得以在安华姑妈请的医生到来之前平稳的呼吸。只因那腥味如同长出了手脚一般紧紧扼住她的咽喉,仿佛要迅速将她扯到一片深海中去。
“食物过敏了。”
“李太太的病夹着热病,前段日子是起了湿疹吗?”
“再不能碰奶制食物。”
接着便听见李文树的声,冷冷问一句道:“谁是苏姨太太?”
“苏鸿生的四姨太太。”
安华姑妈仿佛摸了摸她的脸。
而后玉生只觉得困得很,不疼了,不痒了,只是困。想要伸出手去,唤住神色匆匆的人,周遭却忽然寂静无比了,幔帐外没有人。
只有李文树睡在了她的身旁。
浑浑噩噩中又想起陈太太、苏姨太太、余太太,还有那一个悄悄地说她穿了早已过时的墨绿颜色的女人,她们的脸一张张浮在幔帐上面。最终玉生看清了,那帐上什么也没有了,她翻身爬过李文树的身躯,掀开帐面望出去,正对着她的仍是那张巨大的四不像的婚照。她穿着那件朱红旗装,他穿了那件净白的绸面西服,彼此对望,始终如两个世纪的一对男女。
玉生想,陈太太今日穿的那件蓝底百合的旗袍,倒更衬他。
“想什么?”
李文树闭着眼,低低问了她一句。
玉生只是不回他的话。
手臂上的红褪去了,玉生口中也没有了那块斑斓糕的滋味。只是她仍记得“芳园”“孔雀绿”与那扇所谓的“东门”,它们仿佛化成一个个具象的女人,一只只具象的手,要将她推到遥远的另一片上海。
李文树仍闭着眼。
玉生亦闭了眼——这一天梦一样地过去。
但这天地中是一朵花不种、一株草不植的。偌大平地上拔起的每一桩大理白石圆柱顶都往巍峨天空支上一个个小十字架,基督教堂一样庄严圣洁的彩绘玻璃窗下正流光溢彩映照出外墙面上刻的、画的卷草纹。唯一素净的角落处突兀地开了一座金漆描边的两开扇形大门——所谓的东门。层层长方门阶下铺开一整片碧绿非常的虚假草坪走道来,有那么两三道影子正倾身在落日里忙着剪草呢,渺小的金色身躯好似天下滴落的几点浓墨而已。
一个女人唤住她道:“李太太。”
唯有她不低着身,只是缓缓朝玉生走来。
直至她走到面前来,玉生回道:“你好,太太。”
女人手中的手炉正要递出去,却怔了怔,仍然微笑道:“李太太如有一切吩咐,请唤我阮阮。”
接着,她将手中的手炉递到她手中了。这时是十一月,停了雨之后便不十分冷,所以那手炉只是温温的,仿佛将人的双手置于温水中。
“蒋太太在窗前看见您了。”
阮阮引着她,走出那片虚假的草坪,注道:“见您一个人从东门进来,没人去接,蒋太太生了很大的气,要将开门的两人请回家去呢。”
玉生淡淡道:“如果是这样,我要感到愧疚。进了门之后仿佛有人唤我,我听不太清,所以没有去回应。”
“我们之前没有见过面。”
玉生转了话头,又问她道:“你怎么认得我呢?”
阮阮笑道:“李公馆的前厅常年点着檀香,您的身上也沾上了一些。”
玉生道:“原是这样——阮阮,请你将这份转交给蒋太太。”
随之从手包中她取出梅娣装好的金丝盒面,那盒面小巧细致,玉生竟是不知道的,一角还贴了金箔印成的“蒋”字。于是阮阮惊喜非常,几乎像是从未收过礼一样,她接下来,如获至宝般捧着走过了阶梯,过廊,方交到了另一个迎面走来的女人手上去。
玉生看着她,那女人也一律穿着白衫白裙的。唯有阮阮穿了苹果绿的长衫,旗装剪裁更衬得她体态端正。
阮阮像是低声吩咐了一句道:“一定要亲自送到太太房里。”
转过过廊,厅门近在眼前,一路走来竟像翻山越水一样远。厅门外只有玉生和阮阮两人静默站着,厅门内却有细细的女人的笑声,低语声,是远不止四五个那样多的。
阮阮道:“李太太,您请进,我即刻唤人上茶。”
于是阮阮终于低了低身,退了几步后,方转了身,消失在了过廊。
“苏姨太太——”
紧接着,在一声女人的高呼声中,巨大的厅门被打开了。
玉生在门外注视着门内的人,她们同样注视着她。但绝不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她们将自己或诧异或疑惑的神色藏匿起来,最终都化成一张张至疏至远的笑面。
有一个女人首先唤她,道:“太太,请你的鞋子脱一脱呀。”
这时玉生才窥见她们都赤着脚。
那朱红颜色的丹蔻抹得油光发亮,也将女人的脚映得更白、更细了。只是不冷么?直至玉生淡淡笑了笑,将鞋袜脱了去,踩在地板上,才知道那地板温暖的好像六月的草坪。但也只有她一个人的脚是赤条条的。
那位唤她脱鞋的女人就是被高喊的“苏姨太太”。玉生望真切了,记起她就是东门外,坐在汽车中的那位短发女人,她的平眉仍然不高不低地扬着,笑盈盈望她。
旁人正与她低语道:“听说你又输了美玲一个金戒指?”
她回道:“我故意呢,戒指多了,总戴不过来。”
“那你要送一个给黎太太。”
“为什么?”
那人笑起来,道:“黎安在浦口的金行关门大吉了,如今她还有那么多金戒指可以戴么?你可不是要送一个给她?”
苏姨太太仿佛怔了怔。
而后她笑道:“美玲晚上要是三缺一,我请黎太太就是了。”
玉生望见她与她分散,又走到别的小圈儿里去了。三四位女人为一个圈,她们的衣着一定要是相等的精致,面貌上分不清谁是年轻的,谁是苍老的,肌肤的纹理都被厚厚的脂粉掩去,但也不失另一种美丽。
在这张白柱后的长椅上落了座后,玉生的眼前一共走过了四位太太,她们曾将自己的双眼短暂放在了玉生的面孔上,然后便匆匆地离去了。离去前,她们的神态多么像东门外,那位“长发报刊女人”的神态一样淡漠又诧异。
直至那玻璃茶盘推到了玉生的眼前来,盘中放了三盏茶杯,玉生的手还没有碰到盘边时,那盘面便空空如也了。玉生抬了抬眼,只余下最后一个端走茶杯的女人。
她正望向玉生点一点头,道:“还会有茶盘的,太太。”
然后,她离去了。
厅面中的数十只牛皮长椅仿佛都可以坐三个人,但唯有玉生的长椅只坐了自己一人,只余下了自己的一方天地。而那些坐不下的椅边,仍然有赤脚站着的女人,她们低低说什么、笑什么呢。玉生即便听清了,也只是听见一声又一声的“太太”。
“这只钻石谁送的?”
仿佛只有苏姨太太会说完整的话。她正捧着一个女人的手,笑道:“你们来看余太太的手,将孔雀绿戴得那么年轻的,是不是只有她了呀?”
余太太笑了笑。
她的确是年轻的,但不比苏姨太太年岁上的年轻。她的年轻是娇柔且瘦小,那一身橘红的旗袍窄腰窄袖贴紧了她的身躯,似乎等到三、四十岁的年纪再拿出来穿,也仍然会令她比同龄的女人显得年轻。
她不立即回话。苏姨太太便又问道:“谁送您的呢?”
余太太终于道:“过生时,蒋太太送的。”
于是周遭忽然哗然起来。
不知哪一位太太的声音比留声机更响,道:“同学间的情分,到底是比我们深的。”
从那圈正中走出来,玉生望见的是那位“长发报刊女人”。她什么时候已将自己的长发挽成圆髻,取一支凤头金夹夹着,一丝不苟。唯有她的眉眼张扬着,不屑扫过谁,又落到谁的身上去,即便笑一笑,也只是冷冷地。
“这一颗的确比你之前戴的那颗玉石精致多了。”
不待人回话,她又注道:“那你就戴着吧,虽然和你这身裙装颜色不搭,却挺衬你那只手环的。”
旁的人唤她道:“陈太太的糖取来了。”
于是她接了下来,放到浓黑如墨的茶水中去。
又或者,那并非茶水。余太太的脸色沉了沉,只比那茶水的颜色浅一些,道:“你最近倒是很怕苦,连咖啡都要加这样多糖。”
陈太太试了甜淡,回道:“吃惯了苦的才不怕苦,我总是怕的。”
忽然地,她望见玉生。
不知为什么,她仍然会打量她,就如同在那东门外,从头发到鞋袜全部扫视一番。似乎在望任何一个女人时,她都不会愿意低下她的眉眼,只扬着脸望人。
“太太,你在哪儿买着的?”
玉生回了神,才发觉这位陈太太已经在众人的注视下走到了自己身前。
不待玉生回她的话,她重问了一遍道:“我还说最后一只被谁买走了,原来在这,你是从谁手中买来的?”
玉生只是茫然地望她。
而她望着自己的双唇,这时玉生便记起来,出门时安华姑妈为她涂的那只牡丹红,即便只浅浅覆了一层,却已变了唇本来的颜色,红的夺目。
玉生淡淡道:“送的——这是姑妈送我的。”
陈太太怔了怔,并不再问了。因她意识到自己这样惊诧的神色失了分寸,一只口红而已,更昂贵的更稀缺的,只要自己要也总有人送来。
有女人的笑声响起来,回过脸去时,已猜到了是苏姨太太。她笑了笑,道:“太太的裙子也好看,墨绿颜色衬牡丹红,这叫接天莲叶无穷碧。”
玉生同她笑了一笑。
陈太太道:“你学会作诗了。”
苏姨太太仍笑道:“霖霖最近爱看书,我陪着看了几天。”
陈太太冷冷道:“倒说起孩子来了。”
苏姨太太忽地失语。
后来玉生才发觉,即便余太太也育有一个女孩,但她是从不在茶会上提起的。其余的太太彼此噤声不语,又心照不宣地只永远交换珠宝、裙装、新鞋的新样式,仿佛即便有朝一日战火烧到上海来,也不能替代前者的重要性。
苏姨太太第一位坐到玉生身边来。
她没有和她说话。直至从地板上流过去的餐台停住,苏姨太太才重开了口,唤住了餐台,从餐台上她接起一块斑斓糕,有棱有角的方状,翡翠颜色通透又似绿宝石,她拿着看,并不吃它。
“这是芳园新做的点心?”
有人走来与苏姨太太说话,苏姨太太便抬一抬头,立即笑道:“是,多漂亮呀。”
接着,她将这块斑斓糕放在了小陶盘中。却不知为什么,她又将小陶盘递到了玉生面前。
玉生错愕之中接下来,方听见她问道:“太太刚来上海,吃过芳园么?”
玉生反问她道:“苏太太知道我不是上海人?”
“因我也不是上海的。”
苏姨太太怔了怔,注道:“所以听得清——太太试一试。”
玉生道:“我从未吃过,谢谢您。”
只是玉生并没有窥探到苏姨太太面上那惊喜的神色,只因她说了“苏太太”,嫁给苏鸿生十个年头以来,那竟是她第一次摘去“姨”这个字,变成了“苏太太”。玉生只低了低脸,将那块斑斓糕放进嘴里试了一口,是青草与青梅糅合之后的香气,咽下之后才回酸,散去之后口中是久久的清甜。
玉生想起孙曼琳爱吃的梅花糕,不比它美丽,却比它美味许多。
苏姨太太只做了短暂的逗留,她赤着的双脚随着那餐台溜走了。玉生望见她重又拿起了一块斑斓糕,仍然没有给自己吃,而是递给了陈太太。与递给她时的神色不同,她那样殷切,接着便低低和陈太太说着什么,笑着什么。
于是玉生又自成一圈了。
再有人坐下时,竟是阮阮了。她不知什么时候来的,轻轻唤了玉生一声,道:“李太太,您还没有吃午饭吗?”
玉生回过脸,望着她道:“阮阮。”
“早饭用晚了,并不饿。”
玉生望向阮阮的双眼中似乎有些疑问。阮阮便笑了笑,道:“蒋太太刚接到了李公馆打来的电话,那边特意嘱咐了,您不吃牛肉。”
玉生道:“请告诉蒋太太,不要麻烦。”
阮阮只是笑道:“请您跟我来,已备好了。”
而后阮阮起了身,走入一个又一个的小圈中,那件苹果绿的长衫那样出众,如果要从中立即找出一个还没有结婚的女子,玉生会立即找出阮阮。玉生看着阮阮的双手迎向门外,仿佛伸得很长很长,直要迎到过廊外,不知什么地方去。原来在长廊尽头挂着的巨大壁画处,转个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只垂下一片片巨大的墨蓝门帘,将帘内的一切都锁住了。
阮阮细白的双手伸出去,放在那帘面上,正低声唤道:“太太——”
玉生却没有令她拉开那帘面,解开那锁头。
“阮阮。”
只因玉生忽然觉得喉咙一阵发痒、刺疼,从她望着苏姨太太拿起那另一块斑斓糕时,她手腕上已经发起了红点,她口中残余的清甜中似乎也并不那么醇和了。只是在此时此刻,玉生望着阮阮那具绿色的身躯,摆动的白手臂——于是那块斑斓糕中潜伏的奶腥味一瞬间刺破了玉生的咽喉,使她终于开始不止地咳嗽起来。
玉生回过脸,道:“阮阮,请你立刻备车。”
而后玉生用帕巾遮住了自己的嗽声。但背脊、脖颈上熟悉的刺痒正缓缓袭来。
阮阮惊了惊,匆匆道:“李太太,我该请医生过来。”
玉生哑了声,道:“请为我备车。”
过廊上,画下的响铃,阮阮拉响了它。
玉生不动声色地皱了皱眉,重注了一遍道:“请备车。”
阮阮怔了一怔,紧接着她便再不说一句话。从廊前走来了两三人,她们将慌张的神色藏匿起来,不知谁低着脸挽住了玉生的手臂,又不知是谁回过脸去说了一句“斑斓糕”,又是谁去开了厅门,撤了餐台。
玉生只知道自己离去前那墨蓝帘面仍一动不动。
回到李公馆时玉生已昏昏欲睡,进了卧房内几乎闭着眼,坐在了床前,方听见李文树唤了她一声。她睁了睁眼,又听见旁的人,像是安华姑妈问了一句道:“保佑!吃了什么?”
“文树。”
玉生握了握他的手。于是他揽住她的肩头,应了她。
“圆的,白玻璃瓶,放在那儿。”
李文树即刻取来了。
瓶身里放了她的药,她在痛苦之中庆幸着,庆幸这份药数十年来一直做着,即便不吃也永远带在身边。
所以倒了杯温水服了药后,玉生才得以在安华姑妈请的医生到来之前平稳的呼吸。只因那腥味如同长出了手脚一般紧紧扼住她的咽喉,仿佛要迅速将她扯到一片深海中去。
“食物过敏了。”
“李太太的病夹着热病,前段日子是起了湿疹吗?”
“再不能碰奶制食物。”
接着便听见李文树的声,冷冷问一句道:“谁是苏姨太太?”
“苏鸿生的四姨太太。”
安华姑妈仿佛摸了摸她的脸。
而后玉生只觉得困得很,不疼了,不痒了,只是困。想要伸出手去,唤住神色匆匆的人,周遭却忽然寂静无比了,幔帐外没有人。
只有李文树睡在了她的身旁。
浑浑噩噩中又想起陈太太、苏姨太太、余太太,还有那一个悄悄地说她穿了早已过时的墨绿颜色的女人,她们的脸一张张浮在幔帐上面。最终玉生看清了,那帐上什么也没有了,她翻身爬过李文树的身躯,掀开帐面望出去,正对着她的仍是那张巨大的四不像的婚照。她穿着那件朱红旗装,他穿了那件净白的绸面西服,彼此对望,始终如两个世纪的一对男女。
玉生想,陈太太今日穿的那件蓝底百合的旗袍,倒更衬他。
“想什么?”
李文树闭着眼,低低问了她一句。
玉生只是不回他的话。
手臂上的红褪去了,玉生口中也没有了那块斑斓糕的滋味。只是她仍记得“芳园”“孔雀绿”与那扇所谓的“东门”,它们仿佛化成一个个具象的女人,一只只具象的手,要将她推到遥远的另一片上海。
李文树仍闭着眼。
玉生亦闭了眼——这一天梦一样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