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生从苏美玲家中回来后,另换了一件外衣,之后在去往前厅的路上时,首先看见的是一个陌生的,灰眼睛棕头发的洋人。他穿一件厚重的黑斗篷,但并没有将他高大过人的身躯压低一些,他的面色又是非常柔和的,因此也不会令人产生无端的畏惧。

    梅娣从他的身后跟上来,唤道:“博尔先生。”

    博尔以生分的中文回道:“李先生呢?”

    两人一前一后走近来,忽然望见玉生。

    玉生站在原地,直至博尔走到面前,笑道:“你好,小姐。”

    梅娣道:“博尔先生,这是李太太。”

    接着,博尔伸出手,自然地改口道:“你好,美丽的李太太。”

    玉生飞快地与他碰了碰手。

    “你好,先生。”

    “那么,李先生外出了吗?”

    梅娣回道:“是的,先生打了电话来,让我向您务必表达歉意——然后,请您坐一会儿,一定要坐一会儿。”

    说话间,博尔已经走进厅门。那时候,闫四还没有离去,那是玉生第一次真真切切看见他的脸,略去那一个晦暗的夜晚。玉生第一次看见他细长的双眼像猫一样眯起来,狭隘地望人,仿佛将人的面貌由眉到颌望分明了,才愿向人点一点头,点下后,他又很快将脸抬高了。

    “李太太。”

    他唤她道:“您好。”

    他是中国人,并不惯于“握手礼”的中国男人。玉生想,他应是要比这位博尔先生年轻一些的,他将自己的手懒懒放在西服口袋中,正在做离去的打算。

    李爱蓝道:“去哪儿?”

    他回道:“回天津,待会就去,一个月后回来。”

    李爱蓝没有再问下去,也没有道别。他走过玉生身旁,道了别,道:“再见,李太太。”

    他的眼睛的确是如猫一样狭长的,这条冰冷目光的长线,仿佛从没有穿过一旁的博尔先生,他没有同他问好,亦没有同他告别。

    李爱蓝目送闫四的离去。

    直至过了一会儿,她方问道:“你有什么事?”

    她注视他,以一种难得的平和,道:“博尔先生,如果是你的马,或者是你的身体出了什么状况,需要我承担一切应当的费用,我愿意接受。但我想,进入一个女人的家里,即便这个家里还有她的哥哥,和她的嫂嫂,另外的家人——当然你应该先告知一声,领事馆的电话可以打向任何地方,不是这样吗。”

    又过了一会儿,博尔理解了这一长段中文,而后简短地回她的话道:“我是经过这里。”

    李爱蓝飞快道:“为什么会经过。”

    博尔道:“我以为这里是南京路。”

    李爱蓝道:“这里是静安,一个和南京路关系不大的地方。”

    博尔无谓地笑笑,道:“好吧!我走错了,要走到李先生的跑马场,却跑到李先生的家里来了——李先生却不在家。但是,艾蓝——爱蓝小姐也可以请我喝一杯咖啡。”

    他的中文仍然吃力,所以他不得不暂且放弃。

    接着,他以英文道:“李太太,我想我不会打扰到你。”

    玉生不明白,只是平静地笑笑。

    爱蓝便回话道:“博尔先生说这样的话,会不会是不尊重我哥哥的妻子呢?你以为这里只有这一间小小的厅面,但不知道走出去这里几方天地,如果不愿意招待你,我们就不必拘束在这里,早走出这个厅门。”

    玉生不知道博尔听见了什么。李爱蓝的英文是教会学校惯教的那一种口音,生硬地,延长地,标准地从她薄薄的嘴唇中发出来,义正言辞,不会有一丝玩笑的意味。只是博尔听后,不一会儿,自然笑了一笑。

    梅娣不会用李爱蓝的咖啡壶。

    李爱蓝亲手倒了两杯咖啡,端向玉生的那一杯,加了许多的糖。当然她不认为加糖是一种可以嗤笑的事,她发现自己的哥哥李文树喝咖啡加更多的糖,甚至他不经常喝咖啡。

    博尔道:“我想起一件事。”

    他将语言又转回蹩脚的中文,望向玉生,道:“我见过你,太太。”

    “我竟不知道,先生。”

    “在霞飞路的一间餐厅。”

    “哪一天呢?”

    “两个礼拜之前,一个周六——像是那一天。”

    李爱蓝接过话头,道:“那时候车和马还没有冲撞。”

    玉生记起来,是她与苏太太、美玲和怀毓在一起的那一天。

    “我需要租房子,所以到了那里,但是我没有找到我的需要,一个不用很大,但要亮,要干净的房子。房子里最好不要有太多东西。”

    李爱蓝非常不喜欢听他的声音。后来她说,说起中文,他那声音简直是锯齿磨木,而且是一把钝齿,将人的耐性反复消磨,直至磨没。

    玉生道:“博尔先生没有居住的地方吗?”

    李爱蓝又接了话,道:“领事馆应该是很亮的地方。”

    博尔微笑道:“我不喜欢和伊诺夫睡同一层楼,他是个很喜欢管理别人的人。比如,他不喜欢我种花,也不喜欢我房间里红茶叶和自制香料的气味,他觉得那全是女人的东西。”

    “不是吗——”

    李爱蓝欲言又止,是因梅娣点了暖炉,暖炉四角落下的声响尖锐,割断了对话。上海的春后寒要将人的倦怠刺得一点儿不剩,所以人清醒了,往往会考虑一些生计前程的事。

    博尔最后称赞过李爱蓝的那一个咖啡壶,便起了身。他说自己去过跑马场后,要再去看一看几个租房,他想最好租住在霞飞路前后一带,因为那里有许多西洋餐厅,和许多讲英文的人,他的中文还不太好,在没有领事馆同僚的带领下,他时常感到举步维艰。

    梅娣送出门外,道:“您坐车子过来吗?”

    博尔道:“不是,我坐我的马。”

    然后,梅娣看着这一个洋人走到馆门的另一边,牵起了一匹巨大的棕马。它的身体健硕而沉稳,如果要拉动身后那一只足有汽车长的马车,似乎是完全不吃力的。它等候着博尔上了车后,走动了起来,并不疾驰,但迈步宽广,很快消失在了馆门前的长路。

    “麻烦的棕毛。”

    李爱蓝说完这一句话,也离开了厅面。此后在旁人面前,她从不称呼他为“博尔”,有时是“棕毛”,有时是“白皮”,再后来,就只是“他”。

    厅中只剩玉生一个人,她终于可以唤来梅娣,要她将电话拨到蒋太太的家中去。她们本约定在两天后,玉生要赴约蒋太太在苏州的园子办得新春后的第一个茶会。但玉生从苏美玲家中归来后,感到这几天的寒气终于渐打上来了,明天或是后天,也许要生一场“春病”才过得去了。

    阮阮回青岛去了。是另一个女人的声音来接电话,她道:“您稍等——你,去请太太。”

    她似乎没有和阮阮一样将手遮住听筒。她呼唤旁人时,更听出她的声音已经上了年岁了。

    蒋太太来了,听了,沉默了一会儿,道:“上礼拜在教堂,我认识一个很好的西医。”

    玉生不信病也能未雨绸缪,她将任何病都看作雨,细雨或者暴雨,下了就是下了,打着伞也会飘进伞里头。纵然不是说不要打伞,而是不要打着伞去接本不用淋雨的人。所以她说,若是有机会,等下月,她会去,那时天也会晴朗一些。

    蒋太太说道:“那么,可能要同你说再会。”

    接着,蒋太太说了一件重大的决定,玉生竟是除去蒋夫妻外第一个得知它的人。蒋少成私自定下一架飞到香港的飞机,并在那里租了一栋洋楼,夫妻两人决定带着两三个佣人一同过去,住多长时间不知道。这时,蒋太太说,并不为什么,只为散散心,她与他结婚十五年,很少出去散心。但不久后,大洋贸易的船只被政府缴纳数只,大洋在黄浦的几间店面接连被封,那时候,才渐渐有人知道蒋太太原也是会说谎的。只是她说的谎最终圆了回来,她说的确是那样,得罪了人,掉入了处于生与死的边界。至于造就这一切的本身对错与否,那是不要紧的事。

    “你在看什么?”

    “看你的书——这一本叫做鬃毛的护理。”

    “是的。”

    李文树微笑着,走进房门。他并不询问她能不能看得懂英文书,他只是伸过手,接过了她递来还的书,看似随意地,他放入了桌面一旁的夹层。

    入夜,雪终于停了。

    她看向他手中的表盘,快要转向十点钟。他最近因为李爱蓝,总要这个时间才回房间,他有时在厅中打电话,有时要见客,有时要赴晚饭的约会。实际上,送将要毕业的李爱蓝留洋读书是最容易办成得事,但如今有两个矛盾摆在面前——李爱蓝并不想前往英国。这一点上李文树选择妥协,很快,李爱蓝又提出,她根本不想要踏出中国。而将后一矛盾激化到最大的一点是,李爱蓝的目的地是天津。

    她思索了,又仿佛没有,只是很快地回道:“北洋大学。”

    李文叔认为她根本没有“虚晃一枪”的打算。她本可以说出一个遥远至极的地方,比如说希腊、巴西,或者是他最讨厌的北美地区。然后再转圜,使他劝说她舍远求近,到那时再说出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

    “为什么想去天津?”

    “不为了什么。”

    李爱蓝将自己的求学当作“下嫁”。她认为自己在教会学校的出色表现可以让她畅通无阻地在中国任何一所搞西化的学府入学。但是她不明白一点,那就是她对于许多事物的选择权已经被分走了一半,李文树掌管着另一半。

    于是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李爱蓝不再从教会学校回到静安。她去愚园老宅,或去李成笙在虹口的住所,总之她不回家,也不联系家中的任何人,除安华姑妈。

    玉生感到那段日子是她来上海后,最平静,最漫长的一段时日。她看见晨光越来越长,黑夜更加缓慢地到来,她算好了昼夜,李文树早晨八点钟就会离开,夜晚五点钟就会回来。偌大的上海只剩下这一座公馆,馆中只有她与他两个人,蒋太太没有再送请函来,有生人徘徊于馆门外,也只是为送几封从南京寄来的信。

    无风无雨地,一直度到了六月天。

    夏季刚来的时候,那是最热的几天。路面上的女人光着一整条臂膀走过去时,玉生看见其中有一具瘦小却最婀娜的身躯正朝她缓缓走来。她就站在这一只巨大的伞面下等着她,伞中有两个佯装成中国人的日本人正在卖用冰块冻起来的蜜瓜,要五元一个。玉生买下一个送给她,也就是将要走到她面前来的钱富莉小姐,为了感谢她为她找来的驱蚊膏,她说这是真正从暹罗带来的。

    钱富莉道:“您还需要多少呢?”

    玉生道:“最好是有五瓶,要寄往南京和北平两个地方。”

    钱富莉道:“那要走船,直接从外贸船走,不过我这里。但是,有一点您要知道,船费会非常昂贵。”

    玉生立即表示同意。

    钱富莉将蜜瓜递向接过手来的芳萝,以点头示意着,她如果想品尝一块可以马上打开。芳萝没有做任何回应,她只是发动了车子,而后,她询问钱富莉要去往什么地方?

    钱富莉笑道:“您放我在蒲石路,路头下车——最快什么时候为太太弄来,我要问一问,从去年开始,大洋的船已不开到东南那边去了,它们往北边去多一些,欧洲女人的香水,美国女人的卷发水,大洋的店面卖来卖去就是这些。不常见的玩意儿,因为不能成批次地卖,也不能反手卖到人家洋人的店面去,赚不到什么钱,所以总是我才会倒腾这些东西。”

    “富莉小姐这是拓新宽路。”

    芳萝回了她的话,注道:“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一个“大富”贸易呢。”

    “这是个好名字。”

    钱富莉大笑,笑出声。但蒲石路已经到了,不远处,可以望见欧阳太太的住宅。这是一栋白天也灯火璀璨的楼宇,没有人从门前走过,如果有人远远走来,那么门前的三轮车就会跑动,一个穿着讲究的人拉着车子停下。他请了钱富莉上车,直拉过那一条广阔明亮的路面。仿佛这条路就是欧阳的,但实际上,那条路真“姓欧阳”。

    “太太还去什么地方?”

    “博尔先生的家。”

    芳萝重发动车子后,道:“哦,我上一次去,那时还是太太的地界。”

    在六月天之后,秋叶还没有落完时,玉生确定将那张上还书写着“宝昌”的地契取出来,那张地契下,是另一张地契。她在秋天之前与爸爸通信,说要将那一张如今已一半改建为药房的宅楼地契租出去,一半经了商,那么另一半,她要租借给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这是博尔对他自己的形容,他形容自己的境地太过窘迫,实在令她动摇。终于有一天,李文树说他又遇见了博尔,在一间咖啡馆,他正在和一个美国人谈一层公寓的租金,美国人几乎疯狂地说出了“一月一百元”的高价,博尔似乎要点头了。

    “之后呢。”

    “太太,我要走了——”

    李文树停止了话头,道:“和现在一样是礼拜天的四点钟,我正要去跑马场。”

    玉生原本只记得博尔的灰眼睛、棕头发。但是有那么一个机会,她因为听不懂英文,和无法说出英文,而那时她正面对一个试图以英文卖花给她的商贩,她不得脱身时,她看见了博尔的马,除波斯之外,她深刻地记住了博尔的马。他的马和他的人一样庞大,却无比柔和。他缓慢停下马车,下了车,以流利的英文,温和的语气劝退了商贩。

    接着,他向她一笑,道:“李太太不需要花吗。”

    在李爱蓝听来无比刺耳的中文语调,玉生此刻却觉得如唱曲一样美妙。

    他已明白她是不会讲英文的。于是他又道:“需要我送你。”

    玉生道:“谢谢你,博尔先生,你简直救了我。”

    博尔道:“不客气。”

    他这一句中文说得最好。

    然后,他又道:“请上车,太太,现在已经是我下班的时间。”

    玉生微笑道:“我本想坐那一种电车,但是我不会。我询问那一个卖花的人,但是他与我讲英文,我也不会。”

    他握紧自己的双拳,使她可以握住自己的手腕,上了马车。

    “那么我将你送到家里好吗?”

    “谢谢你。”

    博尔笑道:“谢谢你——在我听来,这个音调也很好。我不明白,语言只是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分什么样的上下呢。是,是这样,英文只是语言的一种,在我们的家乡——太太,你们中国人是说“家乡”吗?应该是这样的,我认为我们家乡的语言比英文更浪漫,比歌声还要悦耳。”

    玉生道:“博尔先生,你此刻的声音就很悦耳。”

    博尔接着大笑道:“是吗?太太,我是一个懂得,在痛苦中欢笑,有四个字是那样说。”

    玉生道:“苦中作乐。”

    “是的,是的。因为“无家可归”而苦,但又因为还能饱餐而乐。”

    “为什么会无家可归呢。”

    之后,在那一段平缓的马车路途中,博尔向玉生告知了自己从搬离领事馆宿舍的起因。他的同僚因为讨厌他的鲜花、香料气味,提出了搬离领事馆的申请,仅仅是这样,博尔就决定在他搬离之前,带上自己的鲜花、香料,暂时租住在卢家湾的一间短租公寓。

    不久之后,也就是六月天真正到来的某一天,博尔从那间短租公寓搬出来,一次性结清了三百元的租费,仅仅只租住四个月。所以当他面对玉生所定下的一月十元的租金,感到非常震撼,甚至无法接受。

    那是林世平的来信所拟。

    “吾女玉玉,见字如面——”

    “请谨记,那已是你的地界,地契上盖你的章,写下了你的名字,你所说的十元一月的租金,我觉得合理至极。只因那是面对你私人的物产,所表达出的,你自己的意愿。”

    于是,那一天之后,玉生在上海租出了自己的第一张地契。而盖着那张地契的另一张地契,大约在一个月后,也被租出去了,租给了一个专卖绸布的苏州女人。落定之后,以一月一百元的租金。

    自此,玉生常与她拿绸布,玉生知道她的绸布是真正的绸布。配得上“春蚕到死丝方尽”。

    渐渐地,苏姨太太也来同她拿绸布,然后,是余太太,第一次后,又带了朱太太。当然,苏州女人便认为绸布卖得这样好,是因为房主太太的功劳,所以在一次月末交租时,她顺带交了一块上好的绸面手巾。

    只是收下租金,玉生托梅娣将手巾送了回去。

章节目录

一场婚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小小飞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小小飞象并收藏一场婚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