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这一夜的太守衙门没有长辈坐在堂前,没有兄弟背小乔下轿,除了该有的装饰和酒宴菜色一样不少,真正行婚礼的只有周瑜和小乔二人。
于是省去了拜高堂,周瑜膝伤未愈,左边男方跪的垫子明显高出许多,院内都是亲近将领,猜拳拼酒声不绝于耳。
旁的倒是一样不少,百姓听说是乔家女儿大婚,都在院外围观,凡是来看的都有喜糖带回去,甚至外面军营里都张灯结彩,摆了几十桌。
所有的仪式都没有事先教习过,小乔握着扇子的手心有些出汗,只是茫然地跟着引导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婢走。
到了厅前,礼官一番赞祝毕,喜娘高声唱道:“新夫新妇,行拜礼——”
小乔感觉道红巾动了动,转身面对周瑜,二人同时躬身行礼。周瑜行礼极其端方,小乔这才感觉道他比自己要高出许多。
那些吃酒的将领期待已久,庐江周郎才貌人品皆是闻名江东,倾慕他的女子无数,可是这些年转战南北,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位少年将军对哪家姑娘动心过,不想这几日之内竟听闻中护军要迎娶乔家小女儿,消息传至军中,人人皆暗自兴奋,都道这桩姻缘是郎才女貌,他们日盼夜盼,终于在今日见到这乔家幼女,此时便都起哄叫好。
行拜礼毕,有小童端上一只铜制大盆,盆中注满清水,女婢将二人手执的红巾和小乔的扇子放置台上,欠身道:“请二位新人行沃舆之礼。”
院中众人更是兴奋起来,孙权一身玄色深衣,他不愿在今夜穿红色外服,只象征性的穿了一件红衣内衬,坐在男方首席,一直未语。三日前他亲眼看见周瑜准备下聘之玉,知道两位兄长同时决定结婚的他十分惊诧,尤其是自家长兄孙策此时算是续弦。他犹记得自己当时说不清的混乱的心情,称不上是愤怒,但是十分郁闷,还有些许失落,他曾质问周瑜,杀其父,娶其女,是否为磊落之举。周瑜负手站在院中一丛盛放的迎春花边,神色未有丝毫波澜,只是淡淡道:“有很多事情你不知内情,不可妄作评论。”待孙策从寻阳回来后他也不等长兄卸甲,又去问孙策,谁知一向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长兄也只是淡淡道:“初娶从亲再娶从身,我又没有违背礼法,有何不可?”
如今四周礼乐喧天,佳肴满盏,周围同袍皆是喜形于色,孙权只是沉默着喝酒,他清楚地知道他为什么不高兴,孙策和周瑜各自娶妻后他便再不可像幼时一样事事依赖他们,不过是自己不愿意承认罢了。
小乔过去曾见过族亲成婚,她只记得沃舆之礼是双方自行沃灌。周瑜毫不在意周围宾客的各种取笑,略微将双手沾了沾水,就娶布拭干水渍。他擦手十分仔细,小乔注意到周瑜的双手虽然可以称得上白皙,手指亦骨节分明,但是指腹两侧却有不少红痕,右手拇指左侧,更是有明显的压痕。小乔倏然收回目光,她连日来未曾梳洗,便就着这一盆清水将脸和手都擦拭了一遍。
满屋子宾客这时才看清楚传说中乔家女儿的样貌,几日不曾休息,小乔神色有些疲惫,洗净后的面容却洁白无暇,在檐角灯烛的橙黄灯光映照下仿若羊脂白玉,席间有人窃窃私语,道这乔家幼女果然如天仙下凡,名不虚传,今日得见,足解生平之恨云云。小乔感觉道那些军阵武夫好毫不掩饰的目光,也不怯懦,坦然接受众人的审视。
却不料喜娘上前低声道:“沃舆之礼最后一步,请新夫执巾为新妇拭面。”
小乔心头巨震,虽说婚礼半程下来,她如同牵线巫蛊,面上半点儿没有喜庆之意。两人至此未有任何对视,只有那些旁观的宾客兀自兴高采烈。
父亲自尽景象之惨烈,让她直至此时都难以忘怀。她不能想象乔公是如何毫无波澜地饮下那杯鸩酒,再将多年积聚的家业付之一炬。
周瑜依言绞干了一块锦帕,伸手将小乔额角的鬓发撩开,上前一步。
小乔感觉道对方呼吸之间温热的气息,本能地有些抗拒。周瑜却依旧不为所动地将小乔脸上的水渍一点一点拭去,动作缓慢,又极其轻柔。
忽然间周瑜俯下身,长发披下来遮住上身。小乔惊慌地要往后退,周瑜按住小乔的肩膀,用只有他们二人听的到的声音说:“令尊之事,我想了很久,觉得还是要跟你说一声'对不起'。”然后恢复了方才的距离,神色依旧淡漠如常。
小乔呼吸急促,她身边这个,今后称得上是她丈夫的男人,如今看来,所作都是君子所为。包括那日在庙前,将乔公往来书信都交付与她,小乔又想,在这样的世道,如果手握兵权的将领看上了什么女子,便是人妻也可夺得,他的做法,已经是在能做的范围内尊重自己。
可是她当真忘不了那一场烈火,她想,既然周瑜尊重自己,那么她也只能做到尊重他,旁的情感,多一分也再不能了。
如此想着,她的面色缓和了几分。
喜娘端上两只缠着红丝线的酒樽,“请二位新人共牢合卺。”
席间立刻又有人起哄,小乔将袖子遮住脸,和周瑜对饮。这是她第一次饮酒,有些不太习惯。
周瑜似乎很熟悉婚礼的流程。他拿起一旁的剪子,剪下一绺自己的头发,一旁的女婢帮小乔剪了发,并结在一处。这便是寻常人家应有的“解缨结发”。因小乔并没有许婚之缨,所以解缨就免除了。
至此新夫妇礼毕,小被引着进入洞房。洞房里都是大红器具,床褥都用红被,满室喜气。小乔掀开被子,却见被子下还铺着花生,红枣,桂圆等物。
时间如此匆忙,那人是怎么想到这些的。小乔坐在无人的房中,雕花木窗贴上裁剪的喜字,正南一张新打的八仙桌,桌上是给新娘的吃食浆水等物。
数个时辰之前小乔悲伤过度,痛哭过后未及缓和,婚礼结束后才觉得有些疲累。
她坐在床上,将这数日之间的大变都细细想了一遍。这便是父亲为她们姐妹所谋的终身。她将身上的衣服拢紧了些,这是父亲于危难之中,能为她们在不得改变的宿命里挣得最好的结果了,往后的日子好过与否,全在她自己。
*******
院外有喧哗的人声,周瑜被各级将领轮番灌了一遍酒,有些脚步发虚。张纮见状上去扶了一把:“差不多可以了,别误了洞房。”
听到洞房二字周瑜眸色暗了暗,避开话题道:“伯符那里如何了?”
张纮唤过一个边上的军士问了几句,道:“那边的人说孙将军今夜并未面见乔家长女,只在外院坐席。”
周瑜看见一边有茶壶便坐下来倒了被茶,喝第一口便发现是凉了的,酒意倒是清醒了不少,小厮发现忙将茶壶撤走,须臾换了煮沸的新茶来。
“如此便好。”
张纮也不便议论主公的内宅之事,这些属下们听说之后便时有议论,猜什么的都有,张昭数次呵斥,才算面上平息。
周瑜平日治军严明,在外人面前从不失仪,世家子弟饮酒都是饮少辄止,那些将官都憋着口气要在今夜把他灌倒,他方才真心实意半点没掺水地喝完了一轮,觉得再这么下去今晚可能得不太好过,于是第二轮便坐在席上等人来敬,其实是他将面前酒壶里的酒换成了水,喝酒都从那里面倒,如此才算逃过一劫。
******
西院洞房内。
大桥沉默着坐在装点好的拔步床上,从始至终她都没有见过那个叫孙策的男人,她名义上的丈夫。
只有守门的一名老媪进来点燃了灯烛,说主公今夜不会见女君,请女君自便。
她本以为等待自己的是传说中骇人听闻的凌辱,她早在袖中藏了一把匕首,准备如果事情不谐,就自尽。
这样的结果实在出乎她的意料。
只要事情没有到最坏的那一步,她就有办法活下去,大桥一边想,一边把匕首放进枕下,照原样整理好床铺。
那名老媪自称是孙策指派给大桥的侍奉之人,对月娘十分客气,还领月娘去下人房吃酒。大桥便向那老媪打听孙策的人品家世,她不必听那些外面的话,那些她自幼便听百姓传颂。
老媪自称姓孙,说孙策曾应家中安排娶过一妻,不幸于前年病故,留下一子名为孙绍。
大桥问完想问的,便从随身包袱里取出几枚铜钱首饰,孙媪接过,便称赞女君贤惠,拜辞而去。
大桥心想比起那些被虐待至死的俘虏之女,这样进门要做别人后娘的生活,虽称不上容易,但如果仔细经营,也是可以活下去的。她不安的心松了一些。
房中有些冷,这是一个靠北的小院子。大桥起身倒了一杯茶水,将冒着热气的茶杯握在手中。
大桥又想到妹妹乔婉,她不知道妹妹现在怎么样了。正在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房门突然“吱呀——”一声,被推开一半。
一个扎着童子髻的孩童探身四处看看,在大桥身上停留了一瞬,然后费力地侧身跨过高高的门槛,踮脚够着黄铜门环,双手将门合上。
大桥心想这也许就是那个故去的夫人留下的遗子,只见那孩子向自己走过来,一本正经的做出一副成熟的样子,在桌旁看了大桥片刻,问道:“我叫孙绍,你就是我的新阿母吗?”
大桥听这孩子的问话不伦不类有些好笑,不知道孙策是怎么和儿子说自己的身份的,也有可能没有解释。
大桥放下茶杯,走到那孩子的跟前,蹲下身道:“我就是,你往后可唤我阿母。”
却不料孙绍道:“我有阿母了,你不是我阿母。”
大桥没想到这孩子如此直接,愣神半晌才道:“那......那你便叫我女君吧。”
孙绍绕着大桥走了一圈,点点头。桌上放了糕饼,孙绍看了看糕饼,又看了看大桥,小孩儿有些不好意思地道:“女君,我饿了。”
大桥有些奇怪外面在摆席难道就没给小孩子吃的,还是拿了一块桂花方糕给他,孙绍这才爬到凳子上,接过方糕。
外面更漏的水声在夜里格外清晰,五岁的孩子吃完便犯了困,大桥无可奈何,只好把孩子抱到铺着大红喜被的床上。
于是省去了拜高堂,周瑜膝伤未愈,左边男方跪的垫子明显高出许多,院内都是亲近将领,猜拳拼酒声不绝于耳。
旁的倒是一样不少,百姓听说是乔家女儿大婚,都在院外围观,凡是来看的都有喜糖带回去,甚至外面军营里都张灯结彩,摆了几十桌。
所有的仪式都没有事先教习过,小乔握着扇子的手心有些出汗,只是茫然地跟着引导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婢走。
到了厅前,礼官一番赞祝毕,喜娘高声唱道:“新夫新妇,行拜礼——”
小乔感觉道红巾动了动,转身面对周瑜,二人同时躬身行礼。周瑜行礼极其端方,小乔这才感觉道他比自己要高出许多。
那些吃酒的将领期待已久,庐江周郎才貌人品皆是闻名江东,倾慕他的女子无数,可是这些年转战南北,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位少年将军对哪家姑娘动心过,不想这几日之内竟听闻中护军要迎娶乔家小女儿,消息传至军中,人人皆暗自兴奋,都道这桩姻缘是郎才女貌,他们日盼夜盼,终于在今日见到这乔家幼女,此时便都起哄叫好。
行拜礼毕,有小童端上一只铜制大盆,盆中注满清水,女婢将二人手执的红巾和小乔的扇子放置台上,欠身道:“请二位新人行沃舆之礼。”
院中众人更是兴奋起来,孙权一身玄色深衣,他不愿在今夜穿红色外服,只象征性的穿了一件红衣内衬,坐在男方首席,一直未语。三日前他亲眼看见周瑜准备下聘之玉,知道两位兄长同时决定结婚的他十分惊诧,尤其是自家长兄孙策此时算是续弦。他犹记得自己当时说不清的混乱的心情,称不上是愤怒,但是十分郁闷,还有些许失落,他曾质问周瑜,杀其父,娶其女,是否为磊落之举。周瑜负手站在院中一丛盛放的迎春花边,神色未有丝毫波澜,只是淡淡道:“有很多事情你不知内情,不可妄作评论。”待孙策从寻阳回来后他也不等长兄卸甲,又去问孙策,谁知一向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长兄也只是淡淡道:“初娶从亲再娶从身,我又没有违背礼法,有何不可?”
如今四周礼乐喧天,佳肴满盏,周围同袍皆是喜形于色,孙权只是沉默着喝酒,他清楚地知道他为什么不高兴,孙策和周瑜各自娶妻后他便再不可像幼时一样事事依赖他们,不过是自己不愿意承认罢了。
小乔过去曾见过族亲成婚,她只记得沃舆之礼是双方自行沃灌。周瑜毫不在意周围宾客的各种取笑,略微将双手沾了沾水,就娶布拭干水渍。他擦手十分仔细,小乔注意到周瑜的双手虽然可以称得上白皙,手指亦骨节分明,但是指腹两侧却有不少红痕,右手拇指左侧,更是有明显的压痕。小乔倏然收回目光,她连日来未曾梳洗,便就着这一盆清水将脸和手都擦拭了一遍。
满屋子宾客这时才看清楚传说中乔家女儿的样貌,几日不曾休息,小乔神色有些疲惫,洗净后的面容却洁白无暇,在檐角灯烛的橙黄灯光映照下仿若羊脂白玉,席间有人窃窃私语,道这乔家幼女果然如天仙下凡,名不虚传,今日得见,足解生平之恨云云。小乔感觉道那些军阵武夫好毫不掩饰的目光,也不怯懦,坦然接受众人的审视。
却不料喜娘上前低声道:“沃舆之礼最后一步,请新夫执巾为新妇拭面。”
小乔心头巨震,虽说婚礼半程下来,她如同牵线巫蛊,面上半点儿没有喜庆之意。两人至此未有任何对视,只有那些旁观的宾客兀自兴高采烈。
父亲自尽景象之惨烈,让她直至此时都难以忘怀。她不能想象乔公是如何毫无波澜地饮下那杯鸩酒,再将多年积聚的家业付之一炬。
周瑜依言绞干了一块锦帕,伸手将小乔额角的鬓发撩开,上前一步。
小乔感觉道对方呼吸之间温热的气息,本能地有些抗拒。周瑜却依旧不为所动地将小乔脸上的水渍一点一点拭去,动作缓慢,又极其轻柔。
忽然间周瑜俯下身,长发披下来遮住上身。小乔惊慌地要往后退,周瑜按住小乔的肩膀,用只有他们二人听的到的声音说:“令尊之事,我想了很久,觉得还是要跟你说一声'对不起'。”然后恢复了方才的距离,神色依旧淡漠如常。
小乔呼吸急促,她身边这个,今后称得上是她丈夫的男人,如今看来,所作都是君子所为。包括那日在庙前,将乔公往来书信都交付与她,小乔又想,在这样的世道,如果手握兵权的将领看上了什么女子,便是人妻也可夺得,他的做法,已经是在能做的范围内尊重自己。
可是她当真忘不了那一场烈火,她想,既然周瑜尊重自己,那么她也只能做到尊重他,旁的情感,多一分也再不能了。
如此想着,她的面色缓和了几分。
喜娘端上两只缠着红丝线的酒樽,“请二位新人共牢合卺。”
席间立刻又有人起哄,小乔将袖子遮住脸,和周瑜对饮。这是她第一次饮酒,有些不太习惯。
周瑜似乎很熟悉婚礼的流程。他拿起一旁的剪子,剪下一绺自己的头发,一旁的女婢帮小乔剪了发,并结在一处。这便是寻常人家应有的“解缨结发”。因小乔并没有许婚之缨,所以解缨就免除了。
至此新夫妇礼毕,小被引着进入洞房。洞房里都是大红器具,床褥都用红被,满室喜气。小乔掀开被子,却见被子下还铺着花生,红枣,桂圆等物。
时间如此匆忙,那人是怎么想到这些的。小乔坐在无人的房中,雕花木窗贴上裁剪的喜字,正南一张新打的八仙桌,桌上是给新娘的吃食浆水等物。
数个时辰之前小乔悲伤过度,痛哭过后未及缓和,婚礼结束后才觉得有些疲累。
她坐在床上,将这数日之间的大变都细细想了一遍。这便是父亲为她们姐妹所谋的终身。她将身上的衣服拢紧了些,这是父亲于危难之中,能为她们在不得改变的宿命里挣得最好的结果了,往后的日子好过与否,全在她自己。
*******
院外有喧哗的人声,周瑜被各级将领轮番灌了一遍酒,有些脚步发虚。张纮见状上去扶了一把:“差不多可以了,别误了洞房。”
听到洞房二字周瑜眸色暗了暗,避开话题道:“伯符那里如何了?”
张纮唤过一个边上的军士问了几句,道:“那边的人说孙将军今夜并未面见乔家长女,只在外院坐席。”
周瑜看见一边有茶壶便坐下来倒了被茶,喝第一口便发现是凉了的,酒意倒是清醒了不少,小厮发现忙将茶壶撤走,须臾换了煮沸的新茶来。
“如此便好。”
张纮也不便议论主公的内宅之事,这些属下们听说之后便时有议论,猜什么的都有,张昭数次呵斥,才算面上平息。
周瑜平日治军严明,在外人面前从不失仪,世家子弟饮酒都是饮少辄止,那些将官都憋着口气要在今夜把他灌倒,他方才真心实意半点没掺水地喝完了一轮,觉得再这么下去今晚可能得不太好过,于是第二轮便坐在席上等人来敬,其实是他将面前酒壶里的酒换成了水,喝酒都从那里面倒,如此才算逃过一劫。
******
西院洞房内。
大桥沉默着坐在装点好的拔步床上,从始至终她都没有见过那个叫孙策的男人,她名义上的丈夫。
只有守门的一名老媪进来点燃了灯烛,说主公今夜不会见女君,请女君自便。
她本以为等待自己的是传说中骇人听闻的凌辱,她早在袖中藏了一把匕首,准备如果事情不谐,就自尽。
这样的结果实在出乎她的意料。
只要事情没有到最坏的那一步,她就有办法活下去,大桥一边想,一边把匕首放进枕下,照原样整理好床铺。
那名老媪自称是孙策指派给大桥的侍奉之人,对月娘十分客气,还领月娘去下人房吃酒。大桥便向那老媪打听孙策的人品家世,她不必听那些外面的话,那些她自幼便听百姓传颂。
老媪自称姓孙,说孙策曾应家中安排娶过一妻,不幸于前年病故,留下一子名为孙绍。
大桥问完想问的,便从随身包袱里取出几枚铜钱首饰,孙媪接过,便称赞女君贤惠,拜辞而去。
大桥心想比起那些被虐待至死的俘虏之女,这样进门要做别人后娘的生活,虽称不上容易,但如果仔细经营,也是可以活下去的。她不安的心松了一些。
房中有些冷,这是一个靠北的小院子。大桥起身倒了一杯茶水,将冒着热气的茶杯握在手中。
大桥又想到妹妹乔婉,她不知道妹妹现在怎么样了。正在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房门突然“吱呀——”一声,被推开一半。
一个扎着童子髻的孩童探身四处看看,在大桥身上停留了一瞬,然后费力地侧身跨过高高的门槛,踮脚够着黄铜门环,双手将门合上。
大桥心想这也许就是那个故去的夫人留下的遗子,只见那孩子向自己走过来,一本正经的做出一副成熟的样子,在桌旁看了大桥片刻,问道:“我叫孙绍,你就是我的新阿母吗?”
大桥听这孩子的问话不伦不类有些好笑,不知道孙策是怎么和儿子说自己的身份的,也有可能没有解释。
大桥放下茶杯,走到那孩子的跟前,蹲下身道:“我就是,你往后可唤我阿母。”
却不料孙绍道:“我有阿母了,你不是我阿母。”
大桥没想到这孩子如此直接,愣神半晌才道:“那......那你便叫我女君吧。”
孙绍绕着大桥走了一圈,点点头。桌上放了糕饼,孙绍看了看糕饼,又看了看大桥,小孩儿有些不好意思地道:“女君,我饿了。”
大桥有些奇怪外面在摆席难道就没给小孩子吃的,还是拿了一块桂花方糕给他,孙绍这才爬到凳子上,接过方糕。
外面更漏的水声在夜里格外清晰,五岁的孩子吃完便犯了困,大桥无可奈何,只好把孩子抱到铺着大红喜被的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