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忆修改于4.16
对赵小美而言,尽管在这全新的环境里,除了曾经相识的知青李大奎外,其他人都相对陌生,但她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担忧或不安。
毕竟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分钟都显得极其宝贵且忙碌不堪。白天时段,她需要连续教授三个班级的英语课程,加上辅导自习,日程排得密不透风。
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对她而言,也只是刚好够她拿着饭盒快速跑到食堂,草草地解决一顿午饭。
然而,当夜幕降临,小美却发现自己拥有了一段充裕的自由时光可以支配。宁静的夜晚并未给她带来过多的孤寂感,因为在她床下的纸箱里,还放着许多她没有翻看过的书籍。另外,她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温习并巩固次日要教授的课程内容。
对待初一两个班的英语课程,小美觉得并不需要投入自己过多的精力,毕竟这一阶段的英语教育主要是围绕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实践展开,涵盖了词汇学习、基础语法掌握等内容,并同步致力于学生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整体提升。
她只要通过日常对话和阅读训练增强一下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并为后续的进阶学习做好基础铺垫就行了。
当然赵小美也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绝不能仅限于机械地传授书本知识给孩子们。
就如某篇文章中所阐述的那样:
“一堂卓越课程的背后,离不开用心的教学设计与巧妙的布局构思。”
因此,在这一点上,赵小美自知,她仍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郝芸是小美入住白圈后认识的第一位朋友,俩人初次遇见,是在学校的小图书室里。
即将开学的前一天,赵小美正在有些昏暗的小图书室里低头翻阅资料时,她从外面走了进来。
图书室里之所以光线显得较为昏暗,原因在于它并非是朝阳的房间,图书室以及与之相邻的后勤区域,都是由闲置不用的旧教室经过简易改造而成的。
其实也不能算什么改造,就是在里面放了几列高大的书架用以存放各类书籍,又讲台上摆放了一张课桌,这里便成为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场地,任何进出人员都必须从管理员身边经过。
此刻的图书室内,除了五十多岁的管理员老张、新入职的赵小美,还有一名青年男教师正在低头翻阅着杂志。
郝芸进来后,先是微笑地向正埋头整理旧期刊的管理员老张打了声招呼,然后径直走到距离小美不远处的一个书架前,抬起目光,开始浏览架上的书籍。
“来,老张,给登记一下吧。”
这时,那位青年男教师,后来听管理员老张说,他是小学部的老师,走过去登记借阅的杂志。
见他拿着从架上抽出的一期《港台文艺》杂志来登记时,老张停下了手里的活,瞥一了眼封面,有些不屑的用她的家乡方言撇撇嘴说:
“港台东西有什么好看的?读读古典名著多好。”
管理员老张在表述这句话时所流露出的鲜活神情及富有韵律的语调,让一旁的赵小美忍俊不禁,觉得这位老太太还挺有趣的。
“呵呵,老张,我哪敢和您比呀,就我这水平,也就配看这类浅显的东西。”
那位男教师一边畅怀轻笑着,一边敏捷地弯下腰身,在老张递过来的长条登记簿上迅速而熟练地完成登记,接着便施施然离开了图书室。
正在低头翻阅手中书页的郝芸,也被两人的对话引出一丝笑意。待她抬起脸庞时,恰好与赵小美的视线交汇在一起,她遂报以友善的微笑,继而又向老张亲切地打了个招呼后,便起身离去了。
小美那时也翻阅过几期《港台文艺》杂志,感觉其无论从内容的深度还是形式的呈现上,似乎都较内地当时发行的部分同类期刊上乘多了。
不过,对于图书室老张推崇备至的那些古典名著,她还真没有深入阅读过几部。
也不是她不想去读,而是该读书的年纪没捞着什么好书看,缘由不说大家也应该都知道,特殊年代造成的结果嘛。
后来等各种书多到泛滥的时候呢,已经是人到中年,忙事业家庭孩子,哪里还剩多少时间去读那些大部头呢?
小美与郝芸正式见面是开学不久后的一个晚上。
那天晚饭后,她正倚在床上看书,忽然听到外面有轻轻的敲门声,心里不觉有些个纳闷,招待所楼里大多是厂里的单身职工,自己刚来,和他们也没什么来往,这大黑天的谁会上门拜访她呢。
等她下床穿上鞋跑去打开门后,却见支部书记正一脸慈祥的立在门外笑盈盈的看着她,身后还跟着一位个头不算高的女孩,看上去还蛮眼熟的,可小美一时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
“小赵老师,没有打扰到你吧?”
“没。。。有。。。请进。”
惊讶过后的赵小美赶紧把两人请进了门,忙去把床铺上展开的几本书一股脑收到窗前的桌子上,这才招呼她们坐在唯一能落座的床边。
经过书记的一番介绍,小美才知道,郝芸是小学部的英语老师。
“你好!”
在和她握手的一瞬间,小美终于想起了两人在学校图书室算是见过一面的。
郝芸外貌虽不出众,但那双灵动的眼睛却格外引人注目。尽管年纪比小美略轻,但在待人接物方面却展现出超乎年龄的老练与机敏。
她的教书生涯也比小美起步要早,初中毕业后就读了两年师范学校,随后便被分配到这里的小学部担任英语教师。
她家距离厂子有一段距离,为了节省每日往返的时间和精力,她选择了住在这里。
书记是位女性,考虑问题自然比较细致周到一些。一个小姑娘初来乍到,独自居住可能会有些安全隐患,因此就让郝芸与她同住一个房间。
对于领导的这般体贴安排,小美自然表现得十分乐意并积极接纳了。
这样一来,房间中不只因新增一张床铺而显得更为充实,小美的晚间生活也随之变得多彩多姿,不再是每晚一个人专心致志地沉浸在书本之中,而是常常能聆听郝芸分享学校及这个被大家称为“大白圈”里发生的各种趣闻轶事。
郝芸自从搬进来住后,差不多一周回一次家。每到周一回来,她总会从家里带些母亲做的吃食丰富两人单调的伙食。
有时节假日,小美懒得回自己家,也被她邀去家里作客,她母亲人很是善良温和,让小美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对赵小美而言,尽管在这全新的环境里,除了曾经相识的知青李大奎外,其他人都相对陌生,但她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担忧或不安。
毕竟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分钟都显得极其宝贵且忙碌不堪。白天时段,她需要连续教授三个班级的英语课程,加上辅导自习,日程排得密不透风。
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对她而言,也只是刚好够她拿着饭盒快速跑到食堂,草草地解决一顿午饭。
然而,当夜幕降临,小美却发现自己拥有了一段充裕的自由时光可以支配。宁静的夜晚并未给她带来过多的孤寂感,因为在她床下的纸箱里,还放着许多她没有翻看过的书籍。另外,她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温习并巩固次日要教授的课程内容。
对待初一两个班的英语课程,小美觉得并不需要投入自己过多的精力,毕竟这一阶段的英语教育主要是围绕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实践展开,涵盖了词汇学习、基础语法掌握等内容,并同步致力于学生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整体提升。
她只要通过日常对话和阅读训练增强一下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并为后续的进阶学习做好基础铺垫就行了。
当然赵小美也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绝不能仅限于机械地传授书本知识给孩子们。
就如某篇文章中所阐述的那样:
“一堂卓越课程的背后,离不开用心的教学设计与巧妙的布局构思。”
因此,在这一点上,赵小美自知,她仍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郝芸是小美入住白圈后认识的第一位朋友,俩人初次遇见,是在学校的小图书室里。
即将开学的前一天,赵小美正在有些昏暗的小图书室里低头翻阅资料时,她从外面走了进来。
图书室里之所以光线显得较为昏暗,原因在于它并非是朝阳的房间,图书室以及与之相邻的后勤区域,都是由闲置不用的旧教室经过简易改造而成的。
其实也不能算什么改造,就是在里面放了几列高大的书架用以存放各类书籍,又讲台上摆放了一张课桌,这里便成为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场地,任何进出人员都必须从管理员身边经过。
此刻的图书室内,除了五十多岁的管理员老张、新入职的赵小美,还有一名青年男教师正在低头翻阅着杂志。
郝芸进来后,先是微笑地向正埋头整理旧期刊的管理员老张打了声招呼,然后径直走到距离小美不远处的一个书架前,抬起目光,开始浏览架上的书籍。
“来,老张,给登记一下吧。”
这时,那位青年男教师,后来听管理员老张说,他是小学部的老师,走过去登记借阅的杂志。
见他拿着从架上抽出的一期《港台文艺》杂志来登记时,老张停下了手里的活,瞥一了眼封面,有些不屑的用她的家乡方言撇撇嘴说:
“港台东西有什么好看的?读读古典名著多好。”
管理员老张在表述这句话时所流露出的鲜活神情及富有韵律的语调,让一旁的赵小美忍俊不禁,觉得这位老太太还挺有趣的。
“呵呵,老张,我哪敢和您比呀,就我这水平,也就配看这类浅显的东西。”
那位男教师一边畅怀轻笑着,一边敏捷地弯下腰身,在老张递过来的长条登记簿上迅速而熟练地完成登记,接着便施施然离开了图书室。
正在低头翻阅手中书页的郝芸,也被两人的对话引出一丝笑意。待她抬起脸庞时,恰好与赵小美的视线交汇在一起,她遂报以友善的微笑,继而又向老张亲切地打了个招呼后,便起身离去了。
小美那时也翻阅过几期《港台文艺》杂志,感觉其无论从内容的深度还是形式的呈现上,似乎都较内地当时发行的部分同类期刊上乘多了。
不过,对于图书室老张推崇备至的那些古典名著,她还真没有深入阅读过几部。
也不是她不想去读,而是该读书的年纪没捞着什么好书看,缘由不说大家也应该都知道,特殊年代造成的结果嘛。
后来等各种书多到泛滥的时候呢,已经是人到中年,忙事业家庭孩子,哪里还剩多少时间去读那些大部头呢?
小美与郝芸正式见面是开学不久后的一个晚上。
那天晚饭后,她正倚在床上看书,忽然听到外面有轻轻的敲门声,心里不觉有些个纳闷,招待所楼里大多是厂里的单身职工,自己刚来,和他们也没什么来往,这大黑天的谁会上门拜访她呢。
等她下床穿上鞋跑去打开门后,却见支部书记正一脸慈祥的立在门外笑盈盈的看着她,身后还跟着一位个头不算高的女孩,看上去还蛮眼熟的,可小美一时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
“小赵老师,没有打扰到你吧?”
“没。。。有。。。请进。”
惊讶过后的赵小美赶紧把两人请进了门,忙去把床铺上展开的几本书一股脑收到窗前的桌子上,这才招呼她们坐在唯一能落座的床边。
经过书记的一番介绍,小美才知道,郝芸是小学部的英语老师。
“你好!”
在和她握手的一瞬间,小美终于想起了两人在学校图书室算是见过一面的。
郝芸外貌虽不出众,但那双灵动的眼睛却格外引人注目。尽管年纪比小美略轻,但在待人接物方面却展现出超乎年龄的老练与机敏。
她的教书生涯也比小美起步要早,初中毕业后就读了两年师范学校,随后便被分配到这里的小学部担任英语教师。
她家距离厂子有一段距离,为了节省每日往返的时间和精力,她选择了住在这里。
书记是位女性,考虑问题自然比较细致周到一些。一个小姑娘初来乍到,独自居住可能会有些安全隐患,因此就让郝芸与她同住一个房间。
对于领导的这般体贴安排,小美自然表现得十分乐意并积极接纳了。
这样一来,房间中不只因新增一张床铺而显得更为充实,小美的晚间生活也随之变得多彩多姿,不再是每晚一个人专心致志地沉浸在书本之中,而是常常能聆听郝芸分享学校及这个被大家称为“大白圈”里发生的各种趣闻轶事。
郝芸自从搬进来住后,差不多一周回一次家。每到周一回来,她总会从家里带些母亲做的吃食丰富两人单调的伙食。
有时节假日,小美懒得回自己家,也被她邀去家里作客,她母亲人很是善良温和,让小美有一种回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