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忆修改于 4.18
刚刚步入职场的赵小美,在教书这个行业里还没有像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样驾轻就熟。再加上她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这让初出茅庐的她感到肩头的压力着实不小。
还好在那段时光里身边有郝芸的陪伴,否则真的很难想象会是怎样的境况。
前面提到,在赵小美教学的第一个学期,教导处指派她同时负责高一年级的一个班级和初一年级的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而整个英语教研组中,只有她一个人带三个班的课程。
子弟学校每年高一、高二各招收一个班级,以往这两个班级的课程都是由教研组长亲自执教。
她加入后,教研组长就把高一班给了她,认为“年轻人嘛,专业毕业的,正该多加历练历练”。
对此,赵小美也没办法,就是再有不愿和计较,以她一刚来小年轻,还能和人教研组长讨公道?
不过那个时候的她其实并未过多考虑这些问题,毕竟年轻气盛,顾虑不多,而且人也老实本分,对于领导的安排总是抱着“服从指挥、认真执行”的态度去应对。
这大概可以看作是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所共有的鲜明特点,一种深深烙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体现出了他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独特态度与坚韧精神。
在那个年代,他们习惯于默默承受并积极履行职责,遵从上级安排,不轻易抱怨或抗拒,更多时候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付出努力,这正是那一代人身上的典型特质。
不像当今的一些年轻人,管你是来自组长或上级领导的任务安排,一旦觉得不满意,往往会选择直接表达不满情绪,先让自己痛痛快快地倾诉一番,他们普遍认为个人情绪的舒畅度至关重要。
小美觉得,或许她骨子里具备教书育人的天赋,在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前到中学实习的时候,初次登上讲台的她,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紧张情绪。
她在实习阶段的表现也赢得了班主任张老师的赞赏与肯定,事后想起来,小美内心有些小得意,尤其对自己讲课时的不怯场,颇感自豪。
如今再次站上熟悉的讲台,赵小美显得更加从容不迫。她想,可能是自己亲切友善的面孔以及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让她赢得了大多数学生们的喜爱。
她与学生们保持着和谐友好的互动关系,对于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不过于苛求严格遵守纪律,非得像其他老师课堂上那样规规矩矩、一动不动地聆听讲课。
毕竟,她教的可是非母语的语言课程,考虑到学生们都还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她确实不太忍心对他们过分的严苛。
虽然两个初一班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两年英语,但由于基础差异较大,教学难度并不比教零起点的学生更容易。
不过好在初一阶段是从26个字母重新开始学习,这意味着只要赵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去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语调,并且采用一些创新且生动的教学方式,逐步提升两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并非难事。
对此,赵小美也是满怀信心的。
在教研组闲置已久的旧录音机被充分利用起来,平时不仅借助它来帮助学生们练习发音和听力,她还会抽空教孩子们学唱一些英文歌曲。
这一举措成功激发起了学生们更大的学习兴趣,进而确保了教学过程得以相对平稳顺利地进行。
然而在高一班级的教学上,小赵老师却遇到了不小的难题。班级里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紧跟上教学进度,通过课堂上她的额外关照或是辅导,这批学生基本还能勉强跟上学习的步伐。
真正让小赵老师头疼的是剩下的那一部分学生,他们对英语课程似乎早就缺乏兴趣,上课时无意间流露出的抵触情绪,看起来并非是短期形成,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种顽固态度。
而且最让她担忧的是,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音标和字母都书写不全,更别提能够准确的拼写或流畅的读出完整单词了。
赵小美刚开始接手高一班级英语教学时,尽管表面上大部分学生都在专注听她讲课,但实际上许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至极,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面对这样的困境,小赵老师切实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感,这份压力犹如巨石般压在她心头,让她的内心充满了挥之不去的焦虑。
每天从早到晚,她的心思几乎都被如何才能转变现状、打破僵局这一问题占据着。
她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绞尽脑汁寻求突破,试图找到一条适合这群学生特性的教学路径,以期早日改善当前不利的教学状况,从而激发起所有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为此,她不仅食欲下降了,睡眠也减少了。
郝芸见到她这个样子,就笑着开导说:
“那么认真干嘛?他们能让你的课顺利上下去就不错了,听说这个班初三时连课都进行不下去。”
“我听说英语老师上课时把好学生安排到前排,后面那些学生怎么闹腾,老师都懒得去管。”
郝芸的嘴唇饱满且富有弹性,随着她的讲话,那两片唇瓣轻缓地一张一合,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与情感。
特别是她那双宛如会说话的眼睛,时不时流露出机智与热忱的光彩,这恰好为她的面部表情增添了几分生动活泼的气息,也让她的脸庞瞬间跃然鲜活,充满了表现力。
这样的郝芸,自然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不经意间也让小美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就像春天绵绵的细雨滋润大地一般,小美对郝芸的好感度也在悄无声息中慢慢积累,日渐深厚。
“美儿,你怎么好几个礼拜都不回去了?我都跑你家好几次了。”
就在小美为怎么教好英语每天忙的如陀螺一样的时候,好友翠珍特意坐车跑来学校找到她,一见面就不高兴的埋怨起了她。
然后满脸喜悦地邀请她参加她下个月初的婚礼。
“你。。。要结婚了?为什么不等大年再结呢?”
她现在哪有空参加婚礼啊,三个班的课程谁来带?每天的课和自习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实在难以抽出时间去啊。
尽管她心中万般遗憾,但也只能无奈地向翠珍表达了自己无法亲自到场祝贺的实情。
“我是没空给你买礼物了,这10你拿着,回去看看买点什么吧。”
为了表达对好友重要日子的祝福,小美从钱夹里拿出十元作为礼金慎重其事地交到了翠珍手中。
刚参加工作的她,每月生活费也就十元,其余收入都悉数上交给家中补贴家用。尽管手头并不宽裕,但她仍希望能通过这十元礼金来弥补自己无法亲自参加好友翠珍婚礼的遗憾。
这份礼金承载着小美满满的祝福与深深的喜悦,期待这笔小钱能代表自己,在那个喜庆的日子里,向翠珍传递那份无法亲临现场的热情祝愿。
“那。。。好吧。”
翠珍在离去的时候虽然心里难免感到一丝失望,但当她注意到好朋友略显清瘦的脸颊时,便迅速的调整好情绪,展现出开朗的笑容安抚小美道:
“哎呀,没关系的,等你放寒假回家,咱们再找时间好好聚一聚,庆祝庆祝也一样嘛。”
刚刚步入职场的赵小美,在教书这个行业里还没有像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样驾轻就熟。再加上她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这让初出茅庐的她感到肩头的压力着实不小。
还好在那段时光里身边有郝芸的陪伴,否则真的很难想象会是怎样的境况。
前面提到,在赵小美教学的第一个学期,教导处指派她同时负责高一年级的一个班级和初一年级的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而整个英语教研组中,只有她一个人带三个班的课程。
子弟学校每年高一、高二各招收一个班级,以往这两个班级的课程都是由教研组长亲自执教。
她加入后,教研组长就把高一班给了她,认为“年轻人嘛,专业毕业的,正该多加历练历练”。
对此,赵小美也没办法,就是再有不愿和计较,以她一刚来小年轻,还能和人教研组长讨公道?
不过那个时候的她其实并未过多考虑这些问题,毕竟年轻气盛,顾虑不多,而且人也老实本分,对于领导的安排总是抱着“服从指挥、认真执行”的态度去应对。
这大概可以看作是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所共有的鲜明特点,一种深深烙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体现出了他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独特态度与坚韧精神。
在那个年代,他们习惯于默默承受并积极履行职责,遵从上级安排,不轻易抱怨或抗拒,更多时候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付出努力,这正是那一代人身上的典型特质。
不像当今的一些年轻人,管你是来自组长或上级领导的任务安排,一旦觉得不满意,往往会选择直接表达不满情绪,先让自己痛痛快快地倾诉一番,他们普遍认为个人情绪的舒畅度至关重要。
小美觉得,或许她骨子里具备教书育人的天赋,在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前到中学实习的时候,初次登上讲台的她,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紧张情绪。
她在实习阶段的表现也赢得了班主任张老师的赞赏与肯定,事后想起来,小美内心有些小得意,尤其对自己讲课时的不怯场,颇感自豪。
如今再次站上熟悉的讲台,赵小美显得更加从容不迫。她想,可能是自己亲切友善的面孔以及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让她赢得了大多数学生们的喜爱。
她与学生们保持着和谐友好的互动关系,对于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不过于苛求严格遵守纪律,非得像其他老师课堂上那样规规矩矩、一动不动地聆听讲课。
毕竟,她教的可是非母语的语言课程,考虑到学生们都还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她确实不太忍心对他们过分的严苛。
虽然两个初一班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两年英语,但由于基础差异较大,教学难度并不比教零起点的学生更容易。
不过好在初一阶段是从26个字母重新开始学习,这意味着只要赵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去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语调,并且采用一些创新且生动的教学方式,逐步提升两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并非难事。
对此,赵小美也是满怀信心的。
在教研组闲置已久的旧录音机被充分利用起来,平时不仅借助它来帮助学生们练习发音和听力,她还会抽空教孩子们学唱一些英文歌曲。
这一举措成功激发起了学生们更大的学习兴趣,进而确保了教学过程得以相对平稳顺利地进行。
然而在高一班级的教学上,小赵老师却遇到了不小的难题。班级里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紧跟上教学进度,通过课堂上她的额外关照或是辅导,这批学生基本还能勉强跟上学习的步伐。
真正让小赵老师头疼的是剩下的那一部分学生,他们对英语课程似乎早就缺乏兴趣,上课时无意间流露出的抵触情绪,看起来并非是短期形成,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种顽固态度。
而且最让她担忧的是,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音标和字母都书写不全,更别提能够准确的拼写或流畅的读出完整单词了。
赵小美刚开始接手高一班级英语教学时,尽管表面上大部分学生都在专注听她讲课,但实际上许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至极,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面对这样的困境,小赵老师切实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感,这份压力犹如巨石般压在她心头,让她的内心充满了挥之不去的焦虑。
每天从早到晚,她的心思几乎都被如何才能转变现状、打破僵局这一问题占据着。
她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绞尽脑汁寻求突破,试图找到一条适合这群学生特性的教学路径,以期早日改善当前不利的教学状况,从而激发起所有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为此,她不仅食欲下降了,睡眠也减少了。
郝芸见到她这个样子,就笑着开导说:
“那么认真干嘛?他们能让你的课顺利上下去就不错了,听说这个班初三时连课都进行不下去。”
“我听说英语老师上课时把好学生安排到前排,后面那些学生怎么闹腾,老师都懒得去管。”
郝芸的嘴唇饱满且富有弹性,随着她的讲话,那两片唇瓣轻缓地一张一合,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与情感。
特别是她那双宛如会说话的眼睛,时不时流露出机智与热忱的光彩,这恰好为她的面部表情增添了几分生动活泼的气息,也让她的脸庞瞬间跃然鲜活,充满了表现力。
这样的郝芸,自然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不经意间也让小美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就像春天绵绵的细雨滋润大地一般,小美对郝芸的好感度也在悄无声息中慢慢积累,日渐深厚。
“美儿,你怎么好几个礼拜都不回去了?我都跑你家好几次了。”
就在小美为怎么教好英语每天忙的如陀螺一样的时候,好友翠珍特意坐车跑来学校找到她,一见面就不高兴的埋怨起了她。
然后满脸喜悦地邀请她参加她下个月初的婚礼。
“你。。。要结婚了?为什么不等大年再结呢?”
她现在哪有空参加婚礼啊,三个班的课程谁来带?每天的课和自习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实在难以抽出时间去啊。
尽管她心中万般遗憾,但也只能无奈地向翠珍表达了自己无法亲自到场祝贺的实情。
“我是没空给你买礼物了,这10你拿着,回去看看买点什么吧。”
为了表达对好友重要日子的祝福,小美从钱夹里拿出十元作为礼金慎重其事地交到了翠珍手中。
刚参加工作的她,每月生活费也就十元,其余收入都悉数上交给家中补贴家用。尽管手头并不宽裕,但她仍希望能通过这十元礼金来弥补自己无法亲自参加好友翠珍婚礼的遗憾。
这份礼金承载着小美满满的祝福与深深的喜悦,期待这笔小钱能代表自己,在那个喜庆的日子里,向翠珍传递那份无法亲临现场的热情祝愿。
“那。。。好吧。”
翠珍在离去的时候虽然心里难免感到一丝失望,但当她注意到好朋友略显清瘦的脸颊时,便迅速的调整好情绪,展现出开朗的笑容安抚小美道:
“哎呀,没关系的,等你放寒假回家,咱们再找时间好好聚一聚,庆祝庆祝也一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