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忆写于6.9
金秋九月,又一个教师节到来。
它就像秋风细语,轻轻唤醒了每个学生对恩师的感激记忆。大中小校园内外,书香与节日气氛交织在一起,一句简单的祝福、一束手捧的鲜花或一张写满祝福的精美明信片,表达着学生对老师的深深祝愿和敬意。
“小赵老师,今年收的卡片还真不少嘛。”
“哼,收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我觉得今年的教师节一点都没意思,光是坐在那里听大小领导们作报告了,还不如给咱们放一天假呢。。。”
“也是啊,一上午听的人腰酸背痛的,我看这教师节啊,真的一年不如一年喽。”
“就是,第一个教师节,厂里的大领导都来了,还和咱们拍了一张集体照,搞得那叫正式。”
“全校老师还会餐了呢,我记得小学部老师烧的菜最好,尤其是那道海米汤,真鲜那。。。”
办公室老师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不觉让赵小美回忆起了三年前那个热闹非凡的第一个教师节。
那日,厂子里的高层领导们纷纷亲临学校,带着满满的祝福与敬意,让整个校园都沉浸在一片尊师重教的热闹氛围中。
在大家的记忆里,那不是一个简单的庆祝,而是一场由心而发的盛宴。各个年级组仿佛展开了一场友好的烹饪比赛,大家以年级组为单位,架起锅灶,热火朝天地准备着各自的拿手好菜,空气中弥漫着欢声笑语和各色美食的香气。
尤其是小学组那里,他们中有一位籍贯是南方的女老师,制作的海米汤成为了当天的明星菜肴,引得中学部这边的老师们争相过去品尝。
“小美,我们也过去尝尝,王琪老师是南方人,很会做汤,晚了就喝不到了。”
曾经是小学部英语老师的郝芸,硬是拉着赵小美过去喝了一小碗汤。
小美觉得,那汤之所以格外诱人,是因为它巧妙地融合了海米的咸鲜与新鲜水果的清甜,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口感。
那时候的她,对海米这类小巧的海洋美食还很陌生和新奇,那种特别的味道让她舌尖上的感受格外深刻,就像是无形中为她推开了一扇通往食材奇妙世界的大门。
那一天,不仅是对老师们辛勤付出的致敬,也是同事之间情谊的一次温暖交汇。
比起如今的走走形式,往昔的热闹更显得珍贵,也让小美深刻体会到,无论形式如何,教师节的核心永远是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在平凡日子里闪耀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老师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老师是一叶轻舟,载我们去幸福的彼岸。教师节到了,祝福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幸福平安!”
“老师,节日快乐!祝您永远年轻,心想事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赵老师,感谢您的辛勤耕耘,为我们铺就成功之路。教师节到来之际,祝您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敬爱的赵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康乐、如意!教师节快乐!”
尽管庆祝的仪式变得流于形式,甚至有些简约,但学生们亲手制作的贺卡和真挚的祝福语,依旧如同往年一般满载着心意,为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添上了不可或缺的温暖色彩。
这些简单质朴的表达,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学生们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让整个节日氛围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每一张卡片都像是一封小小的感谢信,连接着师生之间那份纯粹而深厚的情谊,证明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有些情感和传统依然被珍惜并传承着。
每年教师节之际,赵小美都会收获学生不少贺卡,每一张卡片上,不论笔迹是否娟秀,都写的工工整整,承载着孩子们对她最真挚的祝愿。
尽管只是一张不起眼的小卡片,里面蕴含的那份真挚情意却总能深深触动她的心灵,带给她无比的温暖与力量。
自从当教师以来,赵小美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一视同仁,不论成绩优异,还是有所欠缺。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同样的重视与关怀。
尤其是面对英语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她都格外的上心,并会耐心寻找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确保大部分孩子能在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而且,她还会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给这些孩子开小灶,进行课外辅导,目的就是为了帮他们一点点提高,让他们能看到进步的曙光。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这首《小松》,说的是一颗幼小的松树,自少齐埋于小草里,当它小的时候,也和小草一样齐埋在那里,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
有谁会想到小草里的这株从蓬蒿里出来的幼苗,几十年后会变成参天大树。而当时,它只是略高于小草,人们也绝对认不出它将来会成为神木。只是当它长大,大到参天了,才仰视它的伟大。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你默默无闻,努力拼搏的时候,那种孤单无助,谁人了解。但待到你成功之后,却都跑来叫好。
所以说,学问也好,事业也好,都得靠你自己去努力,只有熬成功了,就不怕没人赞美你。
人生如此,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如此,不仅要让他们受得了磨难,还要给与他“自得天机自长成”的环境。如果溺爱过分了,只能是害了他们。
反过来讲,老师和家长又是否真给了孩子们自得天机自长成的环境呢?
每个学生的心理,都是有其可爱的地方,虽然他们顽皮、捣蛋,但也有大人所不能了解的烦恼,为何有时他们宁愿把快乐烦恼向身边的朋友或同学们倾诉,也不愿告诉家长或老师呢?
这难道不是与大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有关吗?
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能只考虑他们将来是否能出人头地,前途有望的为家庭和学校争光什么的。
赵小美觉得,那种不惜一切代价为其创造优裕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却从不愿走入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探询他们的所想的做法是不对的。
孩子们不乏天真、坦率、个性真诚,是大人们草率而不负责任的粗心把他们身上这些可贵的品质渐渐扼杀掉了。
夫子曾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因为每个人生下来资质都是不同的,智慧也难齐平。
中人以上资质的,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中人以下的,对其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将标准放低一点。
但中人以下的,他们也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肯努力,成就会和中人以上的一样,也许还会超过他们。
有些老师感情往往偏重于学习好的学生,对那些调皮捣蛋,不用功的学生左右看不上眼,认为他们就是中人以下的资质,提不起来的料。
然而就是那些被他们认为资质不怎么样的学生,当其走上社会,成就会远远高于那些被认为中资以上的学生。
所以当老师的,不能以功课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而应该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质,然后多加以引导教化才对。
学识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漫漫积累起来的。
如果一个人光有学识,没有智慧的思想,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有了真思想,再慢慢积蓄学识,那一定是了不起的。
金秋九月,又一个教师节到来。
它就像秋风细语,轻轻唤醒了每个学生对恩师的感激记忆。大中小校园内外,书香与节日气氛交织在一起,一句简单的祝福、一束手捧的鲜花或一张写满祝福的精美明信片,表达着学生对老师的深深祝愿和敬意。
“小赵老师,今年收的卡片还真不少嘛。”
“哼,收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我觉得今年的教师节一点都没意思,光是坐在那里听大小领导们作报告了,还不如给咱们放一天假呢。。。”
“也是啊,一上午听的人腰酸背痛的,我看这教师节啊,真的一年不如一年喽。”
“就是,第一个教师节,厂里的大领导都来了,还和咱们拍了一张集体照,搞得那叫正式。”
“全校老师还会餐了呢,我记得小学部老师烧的菜最好,尤其是那道海米汤,真鲜那。。。”
办公室老师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不觉让赵小美回忆起了三年前那个热闹非凡的第一个教师节。
那日,厂子里的高层领导们纷纷亲临学校,带着满满的祝福与敬意,让整个校园都沉浸在一片尊师重教的热闹氛围中。
在大家的记忆里,那不是一个简单的庆祝,而是一场由心而发的盛宴。各个年级组仿佛展开了一场友好的烹饪比赛,大家以年级组为单位,架起锅灶,热火朝天地准备着各自的拿手好菜,空气中弥漫着欢声笑语和各色美食的香气。
尤其是小学组那里,他们中有一位籍贯是南方的女老师,制作的海米汤成为了当天的明星菜肴,引得中学部这边的老师们争相过去品尝。
“小美,我们也过去尝尝,王琪老师是南方人,很会做汤,晚了就喝不到了。”
曾经是小学部英语老师的郝芸,硬是拉着赵小美过去喝了一小碗汤。
小美觉得,那汤之所以格外诱人,是因为它巧妙地融合了海米的咸鲜与新鲜水果的清甜,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口感。
那时候的她,对海米这类小巧的海洋美食还很陌生和新奇,那种特别的味道让她舌尖上的感受格外深刻,就像是无形中为她推开了一扇通往食材奇妙世界的大门。
那一天,不仅是对老师们辛勤付出的致敬,也是同事之间情谊的一次温暖交汇。
比起如今的走走形式,往昔的热闹更显得珍贵,也让小美深刻体会到,无论形式如何,教师节的核心永远是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在平凡日子里闪耀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老师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老师是一叶轻舟,载我们去幸福的彼岸。教师节到了,祝福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幸福平安!”
“老师,节日快乐!祝您永远年轻,心想事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赵老师,感谢您的辛勤耕耘,为我们铺就成功之路。教师节到来之际,祝您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敬爱的赵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康乐、如意!教师节快乐!”
尽管庆祝的仪式变得流于形式,甚至有些简约,但学生们亲手制作的贺卡和真挚的祝福语,依旧如同往年一般满载着心意,为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添上了不可或缺的温暖色彩。
这些简单质朴的表达,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学生们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让整个节日氛围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每一张卡片都像是一封小小的感谢信,连接着师生之间那份纯粹而深厚的情谊,证明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有些情感和传统依然被珍惜并传承着。
每年教师节之际,赵小美都会收获学生不少贺卡,每一张卡片上,不论笔迹是否娟秀,都写的工工整整,承载着孩子们对她最真挚的祝愿。
尽管只是一张不起眼的小卡片,里面蕴含的那份真挚情意却总能深深触动她的心灵,带给她无比的温暖与力量。
自从当教师以来,赵小美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一视同仁,不论成绩优异,还是有所欠缺。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同样的重视与关怀。
尤其是面对英语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她都格外的上心,并会耐心寻找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确保大部分孩子能在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而且,她还会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给这些孩子开小灶,进行课外辅导,目的就是为了帮他们一点点提高,让他们能看到进步的曙光。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这首《小松》,说的是一颗幼小的松树,自少齐埋于小草里,当它小的时候,也和小草一样齐埋在那里,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
有谁会想到小草里的这株从蓬蒿里出来的幼苗,几十年后会变成参天大树。而当时,它只是略高于小草,人们也绝对认不出它将来会成为神木。只是当它长大,大到参天了,才仰视它的伟大。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你默默无闻,努力拼搏的时候,那种孤单无助,谁人了解。但待到你成功之后,却都跑来叫好。
所以说,学问也好,事业也好,都得靠你自己去努力,只有熬成功了,就不怕没人赞美你。
人生如此,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如此,不仅要让他们受得了磨难,还要给与他“自得天机自长成”的环境。如果溺爱过分了,只能是害了他们。
反过来讲,老师和家长又是否真给了孩子们自得天机自长成的环境呢?
每个学生的心理,都是有其可爱的地方,虽然他们顽皮、捣蛋,但也有大人所不能了解的烦恼,为何有时他们宁愿把快乐烦恼向身边的朋友或同学们倾诉,也不愿告诉家长或老师呢?
这难道不是与大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有关吗?
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能只考虑他们将来是否能出人头地,前途有望的为家庭和学校争光什么的。
赵小美觉得,那种不惜一切代价为其创造优裕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却从不愿走入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探询他们的所想的做法是不对的。
孩子们不乏天真、坦率、个性真诚,是大人们草率而不负责任的粗心把他们身上这些可贵的品质渐渐扼杀掉了。
夫子曾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因为每个人生下来资质都是不同的,智慧也难齐平。
中人以上资质的,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中人以下的,对其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将标准放低一点。
但中人以下的,他们也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肯努力,成就会和中人以上的一样,也许还会超过他们。
有些老师感情往往偏重于学习好的学生,对那些调皮捣蛋,不用功的学生左右看不上眼,认为他们就是中人以下的资质,提不起来的料。
然而就是那些被他们认为资质不怎么样的学生,当其走上社会,成就会远远高于那些被认为中资以上的学生。
所以当老师的,不能以功课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而应该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质,然后多加以引导教化才对。
学识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漫漫积累起来的。
如果一个人光有学识,没有智慧的思想,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有了真思想,再慢慢积蓄学识,那一定是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