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早春,尧安县中淅淅沥沥的小雨不紧不慢地下着。
既不到撑伞的程度,又让人能准确的知道它来了。
绣房的绣娘嘴上嘟嘟囔囔的抱怨着,手上却不歇着,熟练的从摊下抽出一张大油纸,唰的一声展开,固定在摊上支起来的四个柱子上,把绣品遮挡起来。
旁边卖豆腐的张大娘过来搭手,绣娘连声道谢,如今已要到正午,豆腐早就卖完了,倒也空闲。张大娘拿着油纸的一角,手脚麻利地解开柱子上的绳子,一边嘴上跟绣娘搭话:“前些日子不是说有个新郡守要来吗?怎么好像没见着人咧。”
绣娘手下专注着绑油纸,随意地回道:“谁知道呢,这些郡守太爷们的事情,我们哪知道呢?”一边说着撇了撇嘴,“跟我们也没多大的关系”,但是想起前几天去收货时,倒是听到有人提过一句,“听说是清河谢家的人呢。”
“嚯!谢家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做郡守?”张大娘绑好了油纸,靠在绣娘摊上看着绣娘动作。
柱子上的绳子不知道是谁上次收的时候,绑了个死结,绣娘越解越烦,忍不住话里也带了出来,“谁知道呢!可能对我们是大人物,但清河谢家那么多人,估计也不是多重要的人物。”
与其讨论这个,不如想想怎么才能把摊子这些东西卖出去。
摊子上最旧的织物还是她半年前绣的,无论怎么打理,还是不可避免的染上了黄色,张大娘人好,就是啥都能说一嘴。
眼前的麻烦事都没解决呢,还要说这些跟她们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听多了就觉得烦。
张大娘觉得绣娘说得有道理,她也不过是随口一提,转瞬又问起更感兴趣的话题,“伯哥儿的亲事可说定啦?哎哟杨娘子你要求不要那么高,要我说只要会做饭...”
绣娘手上捏了两下油纸,实在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此时的城外,万里无人烟,苍茫的大地上薄薄地覆着一层绿色,伴随着小雨,空气中散发有着独特的泥土气息。
几架牛车在路上不紧不慢地行驶的,走在中间的那辆最为豪华,车厢前系着两个香袋,摇摇晃晃的散发出隐约的木质香气。
旁边的林子里钻出来一个青衣的少女,戴着白色的帷帽,手上拿着一把黄色的花束,中间掺杂着白色绿色的点缀。
腰间挂着一个小巧玲珑的玉佩,身上穿的并非是裙衫,而是裤装,裤脚全都扎进褐色的牛皮靴子里,身后跟着两个男人,也是相仿的打扮。
她脚步轻快地跑向牛车,衣衫奔跑时发出簌簌的风声。
临近时却停下来,整理了下衣衫,靴子上有泥土,车厢旁的一个小哥儿,早就准备好了干净的布绢,一见少女过来就机灵地把布绢递了过来,扬起嘴角笑着问道:“越姑娘可去了不少时辰,可有找到府君心仪的花。”
被称为越姑娘的少女接过布绢,弯下身下擦拭自己的靴子,转了转脚确定不会在木板上留下什么污渍之后,才小跑几步跃上正在行驶的牛车。
“那是当然,府君喜欢的花哪次不是我找到的。”这话说得分外自信张扬,说完把布绢翻个面扔给那人,一掀帘子就进了车厢。
车厢中间放着一个香炉,丝丝缕缕的白烟若有若无的飘着,没等飘到车顶,就散得看不见了。
对面坐卧着的人,身着一身蓝衣窄袖,长裤革靴,一头长发全部拢在身后用一根黑色的绸布发带束起,手肘搁在窗上,一双眼睛看着窗外的雨丝,手上漫不经心的吃着零嘴。
听到门口的动静,不慌不忙的转过头来,看见来人轻轻翘起嘴角:“朔越。”
原先侧着脸还没觉着,转过来才发现长着一双细长潋滟的桃花眼,微微一笑眼睛就自然地弯起来。面庞皎洁如玉,墨色眉毛形如新月,鼻梁高挺,薄唇不点而朱,端的是一副恣容好神情。虽说打扮一股胡人骑射的模样,但是看长相又是汉人。
朔越取下帷帽,一改之前张扬的神色,面容沉静而又稳重。低眉敛目,目不斜视,先将手上的花递给一旁正在添置零嘴的另一女子,随后从怀中取出一方小小的白玉章印,双手捧着章印,垂头递给面前的人。
“此去骊山,找了三日,在山腰一处木屋里找到了方先生,这个是方先生给府君的掌印。”
谢霁之坐直了身子,伸手去拿,第一下没摸到,不过很快就找到了对的位置。谢霁之把掌印反过来看了下,上面还有红泥,印的是“长寿生”三个字。
谢霁之轻笑一声,把掌印扔给旁边的女子,说道:“白露,收起来吧。”说完便往后一靠,懒洋洋地说道:“朔越也坐吧。”
朔越拧眉,有些担忧,问道:“府君,可是有什么不妥?”
谢霁之闭着眼睛,这牛车虽说走得是慢,但是晃来晃去的也有些晕,“没什么不妥的,是个同我们交好的信号。”就是没多大用处,不过这也在意料之中。
白露将东西收好,又将朔越带来的花仔细的插在车厢中角落处的香袋里。
看着谢霁之闭着眼睛,担心谢霁之是有些晕了,又在香炉中加了些晒干的果皮,舒缓不少。
琢磨快要到了,谢霁之睁开眼,说道,“白露,帮我梳发吧。”
白露应了是,直起身子抽出早就准备好的衣装和发饰,开始细心的为谢霁之梳妆起来。
眉形太细,需要用黛粉加粗一些,眼周有些微的泛红,需要用粉压一压,唇珠太红,需要用白粉遮盖一点。
白露轻轻地抬起谢霁之的脸,细细地在上面涂抹。
朔越只假装不经意地看了一眼,就低下头不再看了。
谢霁之是女儿身,这件事情白露和朔越都知晓。
谢霁之还在母亲腹中的时候,谢父就因顽疾去世,为同家族支脉抗衡,梁母就对外声称是男胎。
生产时一旁的侍女俱是梁氏带来的人,倒也不需要收买。
最开始的几年脑子一直混混沌沌的,事情也记得很模糊。直到五岁,都快要被谢家放弃了的时候,脑子才清醒过来。
那个时候她才正式被取名,霁之,霁之,云销雨霁。
于是顺理成章的上族学,因为有女儿身这个隐患在,谢霁之总是想着不能太出头,混了个中不溜的名声,到了年岁就由在朝的族人举荐当了个官,朝中当官三年,趁着有机会,就自请出京了。
离京前谢霁之同梁母告别,梁母没有开门,直到最后,谢霁之也没有看见母亲一面。
如今离京已有两月,回想起来,心中还是有些闷堵。
白露准备的是传统的汉人服饰,宽袖大袍、高冠浅履。
谢霁之因着在方便整理的缘故,平时喜欢穿窄衣小袖,也就是这里说的胡服。
时年常同胡人打仗,胡服也渐渐流传到中原地区,不过目前朝堂中关于汉人应不应该穿胡服的争论依旧在进行着。
时人崇尚任纯自然,而胡服这种修饰身形的服饰,不符合汉人一向以来的重精神而轻形体的文化精神,因此如今仍是汉人穿汉服一派占上风。
白露给谢霁之穿好了衣服,又扎好了发冠,一个芝兰玉树的世家公子就跃然眼前了,因着一双狭长的桃花眼,在不盯着人的时候,谢霁之随意一瞥就是一股风流模样。
就是,白露担忧的看着谢霁之的身形,女子同男子的身形不同,纵然尽量穿了宽大的衣袍,若要仔细看起来仍能发觉些微不同,这种不同随着谢霁之年岁的长大,也愈发显眼起来。
幸好谢霁之身高超过寻常男子,仅凭这项就能减少不少疑虑。
正想着,车厢外护卫便低声提醒道:“府君,进城了。”
谢霁之拢了拢衣袖,朔越紧跟上前一步,掀开车帘,又换上那张张扬自信的笑容。
正前方的城门,已经染上了岁月的斑驳,城门上的字在雨水的冲刷下已经有点模糊不清,昌宁郡,正是谢霁之要任职的郡。
李孝直走出茶馆来迎接这位新太守,眼前所见的,就是一个拿着扇子的公子带着两个貌美婢女。
李孝直已经让人在城门口待了半个月了,但这人生生等到了诏令期限的最后一天才到,前去打探的探子,说这人走两日就要歇一日,同亲卫们烹茶煮雪。
李孝直是昌宁郡的郡丞,相当于一个郡的副官。太守和郡丞,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说起来,在汴京的时候,他同这位谢太守还有几面的缘分呢。谢家的人,很难不被人注意到,总是跟在那位谢司徒的身后。
不过也只是远远见过几面,谢霁之入仕之前,李孝直就已经离京了,彼此之间也没有打过什么交道,要说留下什么印象,却是没有的。
他到昌宁郡来做郡守,倒是出人意料的事情,昌宁郡是中郡,太守也就是从四品,虽说同一般的人来说,已经是很不得了的官,但那可是谢家的人啊...既不是亲戚也不是旁支。
同李孝直一起来的,还有郡中的都尉。
“这个谢太守的作风,倒是跟前任太守相差无几。”刘奇摩挲着腰间腰带上的玉环说道。
“汴京的世家子弟,大多如此。”李孝直望着眼前慢慢驶过来的牛车,还有坐在牛车前摇扇子的浅笑着的人,不以为然的说着。
刘奇伸头看了眼天,嘟囔道:“下雨天也要摇扇子吗?”
旁边的李孝直没接话,抽出腰间的扇子,唰的一声展开,说道:“走吧,去迎接新太守。”说完就大步走向了雨中。
刘奇抽了抽嘴角,想说几句话,但还是选择闭嘴,大步跟了上去。
“郡丞李孝直,参见谢太守。”
“都尉刘奇,参见谢太守!”
谢霁之循声往过来,雨水打在靛青的衣袍上,但是却无损这一份殊容,烟雨蒙蒙中反倒显得更加缥缈了些。李孝直恍然间就记起第一次见到谢霁之的时候,就是这种生人勿进的神色气场。
不等李孝直从回忆中想起更多,一声清朗的笑声就打断了他,“两位大人好。”
谢霁之不待护卫把脚凳摆好,便从牛车上跳了下来,随后又转身去扶自己的两位婢女。
李孝直看着这一幕,才从那个雾蒙蒙的形象中清醒过来,看着眼前两人双手相接,是了,这才是如今的世家子弟,讲究一个风流恣意。
“府君,我来迎您进太守府,已经让人打扫干净了,只待府君添置。”
谢霁之弯了弯眸子,“多谢李郡丞,那就请郡丞带路吧。”说话轻飘飘的,明明感觉是让人听不清的,却又能准确的听到每一个字。
既不到撑伞的程度,又让人能准确的知道它来了。
绣房的绣娘嘴上嘟嘟囔囔的抱怨着,手上却不歇着,熟练的从摊下抽出一张大油纸,唰的一声展开,固定在摊上支起来的四个柱子上,把绣品遮挡起来。
旁边卖豆腐的张大娘过来搭手,绣娘连声道谢,如今已要到正午,豆腐早就卖完了,倒也空闲。张大娘拿着油纸的一角,手脚麻利地解开柱子上的绳子,一边嘴上跟绣娘搭话:“前些日子不是说有个新郡守要来吗?怎么好像没见着人咧。”
绣娘手下专注着绑油纸,随意地回道:“谁知道呢,这些郡守太爷们的事情,我们哪知道呢?”一边说着撇了撇嘴,“跟我们也没多大的关系”,但是想起前几天去收货时,倒是听到有人提过一句,“听说是清河谢家的人呢。”
“嚯!谢家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做郡守?”张大娘绑好了油纸,靠在绣娘摊上看着绣娘动作。
柱子上的绳子不知道是谁上次收的时候,绑了个死结,绣娘越解越烦,忍不住话里也带了出来,“谁知道呢!可能对我们是大人物,但清河谢家那么多人,估计也不是多重要的人物。”
与其讨论这个,不如想想怎么才能把摊子这些东西卖出去。
摊子上最旧的织物还是她半年前绣的,无论怎么打理,还是不可避免的染上了黄色,张大娘人好,就是啥都能说一嘴。
眼前的麻烦事都没解决呢,还要说这些跟她们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听多了就觉得烦。
张大娘觉得绣娘说得有道理,她也不过是随口一提,转瞬又问起更感兴趣的话题,“伯哥儿的亲事可说定啦?哎哟杨娘子你要求不要那么高,要我说只要会做饭...”
绣娘手上捏了两下油纸,实在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此时的城外,万里无人烟,苍茫的大地上薄薄地覆着一层绿色,伴随着小雨,空气中散发有着独特的泥土气息。
几架牛车在路上不紧不慢地行驶的,走在中间的那辆最为豪华,车厢前系着两个香袋,摇摇晃晃的散发出隐约的木质香气。
旁边的林子里钻出来一个青衣的少女,戴着白色的帷帽,手上拿着一把黄色的花束,中间掺杂着白色绿色的点缀。
腰间挂着一个小巧玲珑的玉佩,身上穿的并非是裙衫,而是裤装,裤脚全都扎进褐色的牛皮靴子里,身后跟着两个男人,也是相仿的打扮。
她脚步轻快地跑向牛车,衣衫奔跑时发出簌簌的风声。
临近时却停下来,整理了下衣衫,靴子上有泥土,车厢旁的一个小哥儿,早就准备好了干净的布绢,一见少女过来就机灵地把布绢递了过来,扬起嘴角笑着问道:“越姑娘可去了不少时辰,可有找到府君心仪的花。”
被称为越姑娘的少女接过布绢,弯下身下擦拭自己的靴子,转了转脚确定不会在木板上留下什么污渍之后,才小跑几步跃上正在行驶的牛车。
“那是当然,府君喜欢的花哪次不是我找到的。”这话说得分外自信张扬,说完把布绢翻个面扔给那人,一掀帘子就进了车厢。
车厢中间放着一个香炉,丝丝缕缕的白烟若有若无的飘着,没等飘到车顶,就散得看不见了。
对面坐卧着的人,身着一身蓝衣窄袖,长裤革靴,一头长发全部拢在身后用一根黑色的绸布发带束起,手肘搁在窗上,一双眼睛看着窗外的雨丝,手上漫不经心的吃着零嘴。
听到门口的动静,不慌不忙的转过头来,看见来人轻轻翘起嘴角:“朔越。”
原先侧着脸还没觉着,转过来才发现长着一双细长潋滟的桃花眼,微微一笑眼睛就自然地弯起来。面庞皎洁如玉,墨色眉毛形如新月,鼻梁高挺,薄唇不点而朱,端的是一副恣容好神情。虽说打扮一股胡人骑射的模样,但是看长相又是汉人。
朔越取下帷帽,一改之前张扬的神色,面容沉静而又稳重。低眉敛目,目不斜视,先将手上的花递给一旁正在添置零嘴的另一女子,随后从怀中取出一方小小的白玉章印,双手捧着章印,垂头递给面前的人。
“此去骊山,找了三日,在山腰一处木屋里找到了方先生,这个是方先生给府君的掌印。”
谢霁之坐直了身子,伸手去拿,第一下没摸到,不过很快就找到了对的位置。谢霁之把掌印反过来看了下,上面还有红泥,印的是“长寿生”三个字。
谢霁之轻笑一声,把掌印扔给旁边的女子,说道:“白露,收起来吧。”说完便往后一靠,懒洋洋地说道:“朔越也坐吧。”
朔越拧眉,有些担忧,问道:“府君,可是有什么不妥?”
谢霁之闭着眼睛,这牛车虽说走得是慢,但是晃来晃去的也有些晕,“没什么不妥的,是个同我们交好的信号。”就是没多大用处,不过这也在意料之中。
白露将东西收好,又将朔越带来的花仔细的插在车厢中角落处的香袋里。
看着谢霁之闭着眼睛,担心谢霁之是有些晕了,又在香炉中加了些晒干的果皮,舒缓不少。
琢磨快要到了,谢霁之睁开眼,说道,“白露,帮我梳发吧。”
白露应了是,直起身子抽出早就准备好的衣装和发饰,开始细心的为谢霁之梳妆起来。
眉形太细,需要用黛粉加粗一些,眼周有些微的泛红,需要用粉压一压,唇珠太红,需要用白粉遮盖一点。
白露轻轻地抬起谢霁之的脸,细细地在上面涂抹。
朔越只假装不经意地看了一眼,就低下头不再看了。
谢霁之是女儿身,这件事情白露和朔越都知晓。
谢霁之还在母亲腹中的时候,谢父就因顽疾去世,为同家族支脉抗衡,梁母就对外声称是男胎。
生产时一旁的侍女俱是梁氏带来的人,倒也不需要收买。
最开始的几年脑子一直混混沌沌的,事情也记得很模糊。直到五岁,都快要被谢家放弃了的时候,脑子才清醒过来。
那个时候她才正式被取名,霁之,霁之,云销雨霁。
于是顺理成章的上族学,因为有女儿身这个隐患在,谢霁之总是想着不能太出头,混了个中不溜的名声,到了年岁就由在朝的族人举荐当了个官,朝中当官三年,趁着有机会,就自请出京了。
离京前谢霁之同梁母告别,梁母没有开门,直到最后,谢霁之也没有看见母亲一面。
如今离京已有两月,回想起来,心中还是有些闷堵。
白露准备的是传统的汉人服饰,宽袖大袍、高冠浅履。
谢霁之因着在方便整理的缘故,平时喜欢穿窄衣小袖,也就是这里说的胡服。
时年常同胡人打仗,胡服也渐渐流传到中原地区,不过目前朝堂中关于汉人应不应该穿胡服的争论依旧在进行着。
时人崇尚任纯自然,而胡服这种修饰身形的服饰,不符合汉人一向以来的重精神而轻形体的文化精神,因此如今仍是汉人穿汉服一派占上风。
白露给谢霁之穿好了衣服,又扎好了发冠,一个芝兰玉树的世家公子就跃然眼前了,因着一双狭长的桃花眼,在不盯着人的时候,谢霁之随意一瞥就是一股风流模样。
就是,白露担忧的看着谢霁之的身形,女子同男子的身形不同,纵然尽量穿了宽大的衣袍,若要仔细看起来仍能发觉些微不同,这种不同随着谢霁之年岁的长大,也愈发显眼起来。
幸好谢霁之身高超过寻常男子,仅凭这项就能减少不少疑虑。
正想着,车厢外护卫便低声提醒道:“府君,进城了。”
谢霁之拢了拢衣袖,朔越紧跟上前一步,掀开车帘,又换上那张张扬自信的笑容。
正前方的城门,已经染上了岁月的斑驳,城门上的字在雨水的冲刷下已经有点模糊不清,昌宁郡,正是谢霁之要任职的郡。
李孝直走出茶馆来迎接这位新太守,眼前所见的,就是一个拿着扇子的公子带着两个貌美婢女。
李孝直已经让人在城门口待了半个月了,但这人生生等到了诏令期限的最后一天才到,前去打探的探子,说这人走两日就要歇一日,同亲卫们烹茶煮雪。
李孝直是昌宁郡的郡丞,相当于一个郡的副官。太守和郡丞,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说起来,在汴京的时候,他同这位谢太守还有几面的缘分呢。谢家的人,很难不被人注意到,总是跟在那位谢司徒的身后。
不过也只是远远见过几面,谢霁之入仕之前,李孝直就已经离京了,彼此之间也没有打过什么交道,要说留下什么印象,却是没有的。
他到昌宁郡来做郡守,倒是出人意料的事情,昌宁郡是中郡,太守也就是从四品,虽说同一般的人来说,已经是很不得了的官,但那可是谢家的人啊...既不是亲戚也不是旁支。
同李孝直一起来的,还有郡中的都尉。
“这个谢太守的作风,倒是跟前任太守相差无几。”刘奇摩挲着腰间腰带上的玉环说道。
“汴京的世家子弟,大多如此。”李孝直望着眼前慢慢驶过来的牛车,还有坐在牛车前摇扇子的浅笑着的人,不以为然的说着。
刘奇伸头看了眼天,嘟囔道:“下雨天也要摇扇子吗?”
旁边的李孝直没接话,抽出腰间的扇子,唰的一声展开,说道:“走吧,去迎接新太守。”说完就大步走向了雨中。
刘奇抽了抽嘴角,想说几句话,但还是选择闭嘴,大步跟了上去。
“郡丞李孝直,参见谢太守。”
“都尉刘奇,参见谢太守!”
谢霁之循声往过来,雨水打在靛青的衣袍上,但是却无损这一份殊容,烟雨蒙蒙中反倒显得更加缥缈了些。李孝直恍然间就记起第一次见到谢霁之的时候,就是这种生人勿进的神色气场。
不等李孝直从回忆中想起更多,一声清朗的笑声就打断了他,“两位大人好。”
谢霁之不待护卫把脚凳摆好,便从牛车上跳了下来,随后又转身去扶自己的两位婢女。
李孝直看着这一幕,才从那个雾蒙蒙的形象中清醒过来,看着眼前两人双手相接,是了,这才是如今的世家子弟,讲究一个风流恣意。
“府君,我来迎您进太守府,已经让人打扫干净了,只待府君添置。”
谢霁之弯了弯眸子,“多谢李郡丞,那就请郡丞带路吧。”说话轻飘飘的,明明感觉是让人听不清的,却又能准确的听到每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