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皇帝的话,张居正瞬间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看来皇帝并不满足于天工院的规模,想着要扩大呢,不过此事他觉得并无不可。于是拱手道:
“陛下,去年初设立天工院的时候,就调用了内廷兵仗局、御用监乃至工部军器监的工匠。如果陛下要扩大天工院,依臣看那就继续调用这三者的工匠即可。”
朱翊钧闻言摇摇头,如果真这么简单,那他还这么大费周章找张居正二人商量干什么。他直接下诏命不就好了嘛。
“张爱卿,如果只是调集工匠,依朕看是远远满足不了天工院的需要。且不说燧发枪等火器甚是精锐,以后定要需要大规模制造。以后更要制造新式火器,锻造玄铁等等,哪怕不需要大量工匠
光说种植灵米、灵药一件事,不仅要牵扯到种植,更是药性识别、调配药方等等,光凭这一点,只是调配工匠是不行的,怕是要从太医院乃至于各布政司调配医师才行。
另外天工院还要研究灵气等种种妙用,因此既需要肯下功夫的人才,也需要善于钻研技术的人才,如此的话,朕还想着从天下士子中选拔人才入天工院呢。”
朱翊钧这么一番话,当即让张居正二人陷入了沉思。他们也听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看来皇帝想要将其大规模改制了。
这让他们心中为难起来,虽然他们看到天工院的成果以后,也明白天工院很是重要。
但皇帝又是要调配工匠、医师,更是要选拔人才入天工院,岂不是要将天工院摆在跟六部九卿一样的位置。再说这种事情也没有先例可遵循,他们执行起来难办。
“不知陛下想要如何扩大天工院?”
张居正想了一下,还是觉得先看下皇帝的意思再说。
“依朕的看法,天工院之前只是朕在西苑设置的一个机构,其中人员都没有品级,内部也没有制度,如此设置本来就不妥,根本不能激励其中人员。并且现在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因此扩大规模,增设人员刻不容缓。
因此朕想着在六部九卿外再增设天工院,其欲将内廷兵仗局、以及外廷工部军器监,选中精锐工匠、人才入天工院,专门研究新式火器、器械试验、制造等事。
另外各布政司选取精通种植、农业官吏、太医院中通晓药性、配药的医师入天工院,管理灵植等事。”
见张居正询问,朱翊钧终于说出了自己思考已久的想法。
以前自己灵气拮据,试验起来抠抠搜搜,一块灵玉掰成两块用。
现在自己灵气稍许宽裕,并且随着自己的修炼,未来的灵气只会越来越多,试验也不用那么抠搜了。
因此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最开始就把天工院的框架架设好,这样不仅可以激励赵国璧等人,也方便以后更好的进行扩充。
可张居正二人一听皇帝这么说,暗道他们想的果然没错,可皇帝如此大动干戈,为难的可是他们这些做臣子的。() ()
“陛下,工部军器监的工匠不仅仅是制造火器,更是制造军械盔甲。如果选择精锐工匠进入军器监,那军器监的日常工作该如何运行。
太医院也是同理,更何况招募士子入天工院,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灵气确实妙用无穷,陛下想要试验之心臣可以理解,只是臣怕如此做法有些不妥啊。”
吕调阳最先受不了了,当即起身委婉反对起来,可朱翊钧闻言冷笑一声,整个西暖阁的氛围瞬间就冷了几分。
“影响工部军器监的工作又如何,自我朝设立兵仗局以及军器局以来有二百年了,但现在其内部情况究竟如何,能不能发挥作用,你们怕是最清楚。”
此话一出,吕调阳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什么是好。
皇帝说得不错,自大明开国以来,中央掌管军器制造的机构,就是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辖的军器局,以及内府管辖的兵杖局。
但自开国至今,军器局跟兵仗局的规模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少。
兵仗局他不是很清楚,但军器局他是最清楚的。
根据他的了解,军器局原有在册工匠三千人,但到了嘉靖二年,工匠只剩下三百余名。而万历元年工部递交题本显示,工匠只剩下一百余名了。
而据他所闻,兵仗局工匠流失情况,虽然没有军器局那么多,但也是半斤八两,相差不多。
因此仅靠这兵仗局跟军器局,根本支撑不起大明军械制造。
因此现在大明的军械制造早就下放到地方了,在朝廷的监督之下,由各地方都指挥使司、卫所乃至边镇中进行生产。
“陛下所言甚是,兵仗局情况臣不是很清楚,但军器局的情况臣还是很了解。现在其工匠匮乏,已经不足以支撑军械制造的需要。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军器局并入天工院呢。”
见皇帝如此暴怒,张居正站了出来,他思虑片刻之后觉得没有必要反对,既然军器局如此荒废了,那为何要忤逆皇帝呢。于是当即出言支持起了皇帝的提议。
吕调阳闻言无奈的看了一眼张居正,张居正不仅支持皇帝的决议,更是想要进一步,将军器局全部交由天工院管理,真的是让他甚是难办。
不过他想了片刻,还是暗自叹了一口气。既然张居正同意了,那他也没啥好反对的了,于是再次对皇帝躬身一拜道:
“臣圣前失态,还请陛下恕罪。张阁老说的对,现在军器局弊端重重,陛下如此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
听到二人态度转变,朱翊钧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这就是他喜欢张居正的原因,也是他重用其的原因。
“你们有这样的心思很好,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吧。天工院制度与官阶,那就依照大理寺、鸿胪寺等例。
设院长一名,为正四品、目前设灵植、火器、炼药、制造四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为正五品等等,朕这几日就起草诏命,由内阁执行。”
看来皇帝并不满足于天工院的规模,想着要扩大呢,不过此事他觉得并无不可。于是拱手道:
“陛下,去年初设立天工院的时候,就调用了内廷兵仗局、御用监乃至工部军器监的工匠。如果陛下要扩大天工院,依臣看那就继续调用这三者的工匠即可。”
朱翊钧闻言摇摇头,如果真这么简单,那他还这么大费周章找张居正二人商量干什么。他直接下诏命不就好了嘛。
“张爱卿,如果只是调集工匠,依朕看是远远满足不了天工院的需要。且不说燧发枪等火器甚是精锐,以后定要需要大规模制造。以后更要制造新式火器,锻造玄铁等等,哪怕不需要大量工匠
光说种植灵米、灵药一件事,不仅要牵扯到种植,更是药性识别、调配药方等等,光凭这一点,只是调配工匠是不行的,怕是要从太医院乃至于各布政司调配医师才行。
另外天工院还要研究灵气等种种妙用,因此既需要肯下功夫的人才,也需要善于钻研技术的人才,如此的话,朕还想着从天下士子中选拔人才入天工院呢。”
朱翊钧这么一番话,当即让张居正二人陷入了沉思。他们也听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看来皇帝想要将其大规模改制了。
这让他们心中为难起来,虽然他们看到天工院的成果以后,也明白天工院很是重要。
但皇帝又是要调配工匠、医师,更是要选拔人才入天工院,岂不是要将天工院摆在跟六部九卿一样的位置。再说这种事情也没有先例可遵循,他们执行起来难办。
“不知陛下想要如何扩大天工院?”
张居正想了一下,还是觉得先看下皇帝的意思再说。
“依朕的看法,天工院之前只是朕在西苑设置的一个机构,其中人员都没有品级,内部也没有制度,如此设置本来就不妥,根本不能激励其中人员。并且现在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因此扩大规模,增设人员刻不容缓。
因此朕想着在六部九卿外再增设天工院,其欲将内廷兵仗局、以及外廷工部军器监,选中精锐工匠、人才入天工院,专门研究新式火器、器械试验、制造等事。
另外各布政司选取精通种植、农业官吏、太医院中通晓药性、配药的医师入天工院,管理灵植等事。”
见张居正询问,朱翊钧终于说出了自己思考已久的想法。
以前自己灵气拮据,试验起来抠抠搜搜,一块灵玉掰成两块用。
现在自己灵气稍许宽裕,并且随着自己的修炼,未来的灵气只会越来越多,试验也不用那么抠搜了。
因此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最开始就把天工院的框架架设好,这样不仅可以激励赵国璧等人,也方便以后更好的进行扩充。
可张居正二人一听皇帝这么说,暗道他们想的果然没错,可皇帝如此大动干戈,为难的可是他们这些做臣子的。() ()
“陛下,工部军器监的工匠不仅仅是制造火器,更是制造军械盔甲。如果选择精锐工匠进入军器监,那军器监的日常工作该如何运行。
太医院也是同理,更何况招募士子入天工院,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灵气确实妙用无穷,陛下想要试验之心臣可以理解,只是臣怕如此做法有些不妥啊。”
吕调阳最先受不了了,当即起身委婉反对起来,可朱翊钧闻言冷笑一声,整个西暖阁的氛围瞬间就冷了几分。
“影响工部军器监的工作又如何,自我朝设立兵仗局以及军器局以来有二百年了,但现在其内部情况究竟如何,能不能发挥作用,你们怕是最清楚。”
此话一出,吕调阳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什么是好。
皇帝说得不错,自大明开国以来,中央掌管军器制造的机构,就是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辖的军器局,以及内府管辖的兵杖局。
但自开国至今,军器局跟兵仗局的规模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少。
兵仗局他不是很清楚,但军器局他是最清楚的。
根据他的了解,军器局原有在册工匠三千人,但到了嘉靖二年,工匠只剩下三百余名。而万历元年工部递交题本显示,工匠只剩下一百余名了。
而据他所闻,兵仗局工匠流失情况,虽然没有军器局那么多,但也是半斤八两,相差不多。
因此仅靠这兵仗局跟军器局,根本支撑不起大明军械制造。
因此现在大明的军械制造早就下放到地方了,在朝廷的监督之下,由各地方都指挥使司、卫所乃至边镇中进行生产。
“陛下所言甚是,兵仗局情况臣不是很清楚,但军器局的情况臣还是很了解。现在其工匠匮乏,已经不足以支撑军械制造的需要。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军器局并入天工院呢。”
见皇帝如此暴怒,张居正站了出来,他思虑片刻之后觉得没有必要反对,既然军器局如此荒废了,那为何要忤逆皇帝呢。于是当即出言支持起了皇帝的提议。
吕调阳闻言无奈的看了一眼张居正,张居正不仅支持皇帝的决议,更是想要进一步,将军器局全部交由天工院管理,真的是让他甚是难办。
不过他想了片刻,还是暗自叹了一口气。既然张居正同意了,那他也没啥好反对的了,于是再次对皇帝躬身一拜道:
“臣圣前失态,还请陛下恕罪。张阁老说的对,现在军器局弊端重重,陛下如此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
听到二人态度转变,朱翊钧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这就是他喜欢张居正的原因,也是他重用其的原因。
“你们有这样的心思很好,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吧。天工院制度与官阶,那就依照大理寺、鸿胪寺等例。
设院长一名,为正四品、目前设灵植、火器、炼药、制造四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为正五品等等,朕这几日就起草诏命,由内阁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