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潇湘子情忆菊花辞,慧紫鹃泪语逢故人
黛玉自此待玄凌便添了几分用心,时时有关怀之举,再见时也不寻借口躲出去了。又兼着玄凌拿针线活打趣过几次,便亲自裁制了一件寝衣,又绣上蟠龙云纹,滚边亦密密实实地藏起来。
连太后见了都十分开怀,只当她忽然开窍,瞧那寝衣针工精巧,针脚密实,蟠龙绣得栩栩如生,知其费了很多功夫,便不让黛玉整日凑在她这儿,只赶着去皇帝身边。还笑着说:“皇帝身边有容儿这样聪明又贴心的人陪着,哀家才放心。”
皇帝亦常招黛玉伴驾,黛玉虽于政事上不爱说些见解,只论贴心又有旁人比不得的好处,亦不爱含酸吃醋,连旁的宫妃都不大提,明瑟居又让她收拾得雅致精巧,玄凌益发爱来了。
才入了冬,宫里各处早烧起了地龙,内务府又忙不迭送来许多红罗炭,把个明瑟居东暖阁烧得如阳春一般,黛玉将此处收拾成书房布局,设了几列书架,垒着满满的书,又按天文地理、朝代姓名编撰分类。玄凌来时便常在这里,二人闲了便各干其事。
黛玉捧了一本诗集读着,玄凌在一旁誊写她往日所得诗词,录到一首菊花诗时,便将笔一扔,笑道:“菊花前人做的也太多了,你这首咏菊立意新颖,不露堆砌生硬,只伤于纤巧些,却也和你这小女儿心思,想是去岁思念家里做的罢?”
黛玉抿嘴一笑:“正是,皇上能掐会算,小女子甘拜下风。”
玄凌将那诗拿起念了一遍,又瞧着纸张空白处写了一句:常忆与众姊妹咏十二菊。问:“这句话作何解释?”
黛玉略一思索,便款款回道:“原先在家里,有几位姊妹常与嫔妾一起玩耍,我们女子虽如那些风流名士,也都爱热闹的,便仿前人各自起了别号,或以菊花、海棠为题,或以春日、雪景为引,时常集社,或咏或联。菊花社那次,众姊妹推我一首《咏菊》夺了魁首,去岁写这一首时,便想起小时候的趣事儿。”
玄凌便心生向往:“江南到底钟灵毓秀的才子才女多,连你们姊妹都十分风雅。”又拉黛玉至书案旁,将笔一递,催促道:“快快,将你们姊妹的诗写出来,让朕也瞧瞧。”
黛玉嗔道:“女孩子家的诗作哪能随意让外男的?”
玄凌笑:“往常你最不爱这些规矩体统,此刻倒避讳了?矫情的东西,快些写,别让朕将你那架子上藏的书那些书翻出来。”
黛玉便笑应了,也不假思索,只一挥而就,很快将那年的十二首菊花诗誊写出来。
玄凌接了细细读了一遍,不由笑道:“果然都是诗才,由诗可见人品,容儿风流别致、枕霞旧友心胸阔朗,而蘅芜君端庄方正。”又促狭一笑,“不过论其诗来,这首咏菊当得起魁首,怪道你要常常回忆。”
“众姊妹让着嫔妾罢了。”黛玉横了他一眼,笑道:“不过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枕霞旧友的‘圃冷斜阳忆旧游’。”
玄凌亦点头赞同,便又细细品诗。忽而指着《咏菊》落款处,大笑道:“潇湘妃子,这个别号更雅致些,容儿与朕倒心意相通。只不曾想,你当年便有此志向。”
谁知宝鹃才从外面端了茶点进来,正轻手轻脚摆放着,不妨这一声笑,手下一抖竟将茶盏跌在地上了,吓得她忙跪下告罪,连磕头都抖得不行。
黛玉亦是一惊,忙上前替她告罪。玄凌正在兴头上,自不在意此等小事,连头都未抬,只挥挥手让她退下罢了。
宝鹃便抬头瞧了黛玉一眼,面上神情古怪,似欢喜又似悲痛,泪珠子却断线直落下来。黛玉瞧得纳罕,只心里也跟着莫名一痛:宝鹃向来事事妥帖,今日这一遭恐有大缘故,只此时不便问她。又怕她怵在当地惹了玄凌的厌,便忙摆着手让她退下。
宝鹃瞧着她张了张嘴,终是失魂落魄地缓缓退了出去。
黛玉更是不解,也发了一回呆。就见玄凌在她眼前招手,问:“容儿想什么呢?这般出神?”
她叹口气,回道:“正想从前的姐妹们呢,多年未见,若不是借着这些诗词念一念,总怕有一日连她们的样貌也想不起来了。”
玄凌道:“你才多大,便说什么多年,若以后有机会了,让她们来京里见你。”
黛玉微微黯然,苦涩道:“她们都比我大了许多,有嫁了人远走他乡的、有一病去了的,如今风流云散,再见也难。”
这话牵动起玄凌心中旧事,若有所思道:“女儿家在这世上到底更艰难些,你这些姊妹们有你常挂念着便很好了,万不可因此悲伤,想来她们也只盼着你好的。”
又忽然爽朗一笑,从榻上起身,也拉着黛玉一起,兴冲冲朝外走去。一面笑道:“你这多愁多病的西子身,倒把朕勾着也多愁善感了一把。朕那儿也收藏着几本诗集,全是前朝才女的所作,你在外头定没有见过,这书便是朕亲自点的三元及第刘子义,耗费了数年功夫又翻阅无数典籍才编撰出来。”
刘子义乃是礼部尚书刘尧臣之孙。刘尧臣历经三朝,原是位孔家大儒,一生著书讲座,为天子培养门生无数,朝堂上许多文官皆出自他的座下,又从不结党营私,可谓是满身正气为国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和他这般的贤名比起来,他的孙子刘子义的名气倒更大些,少年时便盛名在外,又恃才傲物,行为放诞不羁,对仕途经济一向嗤之以鼻。曾与其祖父辩论三天三夜,刘尧臣竟辩不过孙子,只得放他出门游历。
刘子义在外浪荡多年,至弱冠之年,忽而发奋起来,仆一回家,便闷头苦读,其后连中三元,成就了大周朝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美名。令人称奇的是,中了状元后,于琼林宴上,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圣贤论》,翌日便辞官不绶,飘然消匿于江湖之间。数年之后,著书无数,最闻名于世最难得一见的,便是这本《才女集》。
黛玉亦略有耳闻,只是她无缘得见此书,如今有此机会,焉能不大饱眼福。
谁知才刚翻开,便忽有太监通传,工部尚书有急报上奏。玄凌原不想理会,黛玉便推着他,笑道:“皇上快些去做明君罢,嫔妾有才女集就尽够了。”
玄凌笑着附在她耳边说:“这几本集子你带回去,朕晚上再找你品诗。”
黛玉立时脸色红如滴血,又羞又恼推了他一把,便扭身往外走。
才出仪元殿,又有小内侍从后头追来,笑嘻嘻说了几句圣人吩咐,奉上书籍与宝鹊做了交割,便告退回去了。
黛玉出来叫凉风一吹,脸上那股子热浪也渐渐消退。快至明瑟居时,忽又想起宝鹃方才的异常来,便问宝鹊:“你宝鹃姐姐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宝鹊摇着头茫然道:“奴婢不知道呀,宝鹃姐姐晨起还好好的,还跟奴婢们说,最近皇上常来咱们明瑟居,叫奴婢们都长着点心伺候着,不给小主丢脸。”
黛玉听了很是奇怪,待进了明瑟居,却不见宝鹃。
林全回禀道:“方才宝鹃姐姐哭着出来后,便一头扎进房间,奴婢在外头听着,一时像哭,一时又像笑,奴婢劝她,她也不理,只问小主何时回来。如今声音渐低,想是哭得累了,睡了。”
黛玉越发想不通其中关节,又怕宝鹃留下心结,便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往日谁没个失手跌了东西的时候?偏她多心些,你留意着,等她醒来了,让她放心。”又略一思索,便道:“算了,等她醒来,让她来找我罢。”
说完便命众人退下,她走了这一遭也乏了,自在靠在引枕上养神。目光所及之处,忽觉不对,便霍然起身,走至桌几旁,那摊开的纸上,却写着她从未诉诸于人的几句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时怔愣在地,似又不敢信似的,将那页纸翻来覆去,连手抖了都不曾落下,眼角便慢慢溢出湿气来,再缓缓抬头,便见门外站着个人,不是宝鹃又是哪个?
她的身子摇摇欲坠,仿佛下一刻就要跌了下去,只好半倚着门,也怔怔地瞧过来,那目光含悲似喜,又带着满满的热切,面上分明是惯常的笑,却又仿佛带着几分不敢置信的期待,颤着声道:“那次小主问我的心事,敢问小主可还记得?”
黛玉早站不住,一手撑住桌几,一手拿帕子捂住了嘴,泪光点点地瞧着她,慢慢点点头,便见她迈进来一步,道:“小主可还记得我说过我从前有一个好姐妹?其实我并不是她家的人,偏是我到了她身边,偏她又和我极好,比她从前带在身边的还要好十倍、百倍,一时一刻我俩都离不开,从前我便想,倘或她要去了,我是必跟着去的。”
黛玉一壁捂着嘴呜呜地哭着,一壁颤颤拿手指她,声音轻到仿佛连自己都听不清:“你……你是紫鹃?”
紫鹃二字方一出口,那厢早已抢身扑进来,跪倒在她身前,抱紧了她,哭道:“姑娘……姑娘,那年你问我廊下鹦哥儿添了食水不曾,我何曾忘过一日?姑娘,我的姑娘,是我呀,你看看是我呀!”
黛玉听此眼泪越发流得快了,却是半个字也说不出来,只任由泪珠子簌簌而下,心中一时欢喜到极致,一时又悲到了极致,一时恨自己从前竟没想到这一处,一时又怕怀中之人如梦似幻,只恨不能瞧了又瞧也不能松手片刻。
二人抱在一处又哭了不知多久。
宝鹃到底念着黛玉的身子,便渐渐止住哭声,只伏在她膝上,如梦呓般诉道:“那日姑娘去了,我便求了老太太,与雪雁一道扶灵回了苏州。后来宫里的娘娘薨了,贾家败了,老太太没了、二奶奶没了、二姑娘嫁出去没几日也没了,四姑娘出家做了姑子。其他人死的死、卖的卖,全散了。”
黛玉听得又是一痛,倾巢之下安得完卵,那些花一般的姊姊妹妹,竟个个如无根浮萍般风流云散,果然是花落人亡两不知。又忍着悲痛问:“宝玉呢?你又是如何到了这里?”
宝鹃哭道:“那年宝二爷送完三姑娘返航遇上海难,人人皆道他去了。姑娘去后没多久,二爷便又活生生回来了。后来贾家被抄,男丁全被发配边疆,宝二爷得了北静王爷相助,再后来就出家不见了。”
说到此处,她抬起头,瞧着黛玉泪珠子如线一般流淌着,口中喃喃道:“也好、也好,难为他还记得那句戏语。”
跟着又哭了一场,才缓缓伏下去,继续道:“我熬了几年,也一病死了。恍恍惚惚的,也不知如何,睁开眼就到了这里。只记得当时我是才小选进来的,进宫后就生了场急病,病好后入宫前的记忆一概全无,只隐约记得耳畔有一句话,仿佛在说让我好好活着,定能得偿所愿。”
握住黛玉的手,流泪着笑道:“我从前以为我的心愿是姑娘来世父母双全,不再受苦,未曾想还能再遇到姑娘,如今哪怕我立时死了,也心甘情愿。”
黛玉忙啐了一口,止住她,亦哭着笑道:“说什么死不死的,咱们都好好的。你瞧这冥冥之中的定数,咱们从前没有相认,都只觉前世有缘,何况现在?”
宝鹃亦道:“是,我从此跟着姑娘,姑娘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再不分开了。”
二人又说起黛玉重生后事,又是欢喜又是洒泪。此后又议定了一番说辞,便唤来众人,只说二人从前有旧,黛玉那时还小不大记得事儿;宝鹃却在进宫后生了场大病,将前事也忘了。谁想今儿机缘巧合,因着一首诗才想起来了。
众人早在外头听她二人哭得肝肠寸断,因未得吩咐不敢进来,都急得团团打转,谁想一哭之下却是大好喜事,便纷纷磕头祝贺。
因是桩喜事,黛玉便命众人在明瑟居里摆了一桌筵席,用火炉围上锅子,众人凑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起来。她一向肠胃弱,这般热闹的也吃了几口,便坐在暖榻上,一面吃茶,一面与众人说笑。
林全笑道:“怪道小主和宝娟姐姐投缘,虽说把从前忘了,可这情分却是忘不了、隔不断的。如今好了,宝娟姐姐再不是她从前说的那样孤身一个了。”
黛玉长叹一口气,便从这句话可见她这么多年的凄苦,拍了拍宝鹃的手,柔声道:“紫鹃从来不是一个人,你们也一样,我必不叫你们都孤身一个。”
宝鹊笑嘻嘻道:“宝鹃姐姐原来叫紫鹃呀,是小主取的名字吗?可要改回去呢?”
宝鹃只瞧着黛玉,总也瞧不够似的,笑道:“是呢,那时小主才几岁,就已出口成章,老爷太太们都夸小主取名雅致呢。若改回去倒好了,也是个旧日念想。”
黛玉摇摇头,道:“那个名字不好,还是宝鹃听着喜气,很不必改回去。”
众人便嘻嘻应是,从此仍唤着宝鹃。
连太后见了都十分开怀,只当她忽然开窍,瞧那寝衣针工精巧,针脚密实,蟠龙绣得栩栩如生,知其费了很多功夫,便不让黛玉整日凑在她这儿,只赶着去皇帝身边。还笑着说:“皇帝身边有容儿这样聪明又贴心的人陪着,哀家才放心。”
皇帝亦常招黛玉伴驾,黛玉虽于政事上不爱说些见解,只论贴心又有旁人比不得的好处,亦不爱含酸吃醋,连旁的宫妃都不大提,明瑟居又让她收拾得雅致精巧,玄凌益发爱来了。
才入了冬,宫里各处早烧起了地龙,内务府又忙不迭送来许多红罗炭,把个明瑟居东暖阁烧得如阳春一般,黛玉将此处收拾成书房布局,设了几列书架,垒着满满的书,又按天文地理、朝代姓名编撰分类。玄凌来时便常在这里,二人闲了便各干其事。
黛玉捧了一本诗集读着,玄凌在一旁誊写她往日所得诗词,录到一首菊花诗时,便将笔一扔,笑道:“菊花前人做的也太多了,你这首咏菊立意新颖,不露堆砌生硬,只伤于纤巧些,却也和你这小女儿心思,想是去岁思念家里做的罢?”
黛玉抿嘴一笑:“正是,皇上能掐会算,小女子甘拜下风。”
玄凌将那诗拿起念了一遍,又瞧着纸张空白处写了一句:常忆与众姊妹咏十二菊。问:“这句话作何解释?”
黛玉略一思索,便款款回道:“原先在家里,有几位姊妹常与嫔妾一起玩耍,我们女子虽如那些风流名士,也都爱热闹的,便仿前人各自起了别号,或以菊花、海棠为题,或以春日、雪景为引,时常集社,或咏或联。菊花社那次,众姊妹推我一首《咏菊》夺了魁首,去岁写这一首时,便想起小时候的趣事儿。”
玄凌便心生向往:“江南到底钟灵毓秀的才子才女多,连你们姊妹都十分风雅。”又拉黛玉至书案旁,将笔一递,催促道:“快快,将你们姊妹的诗写出来,让朕也瞧瞧。”
黛玉嗔道:“女孩子家的诗作哪能随意让外男的?”
玄凌笑:“往常你最不爱这些规矩体统,此刻倒避讳了?矫情的东西,快些写,别让朕将你那架子上藏的书那些书翻出来。”
黛玉便笑应了,也不假思索,只一挥而就,很快将那年的十二首菊花诗誊写出来。
玄凌接了细细读了一遍,不由笑道:“果然都是诗才,由诗可见人品,容儿风流别致、枕霞旧友心胸阔朗,而蘅芜君端庄方正。”又促狭一笑,“不过论其诗来,这首咏菊当得起魁首,怪道你要常常回忆。”
“众姊妹让着嫔妾罢了。”黛玉横了他一眼,笑道:“不过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枕霞旧友的‘圃冷斜阳忆旧游’。”
玄凌亦点头赞同,便又细细品诗。忽而指着《咏菊》落款处,大笑道:“潇湘妃子,这个别号更雅致些,容儿与朕倒心意相通。只不曾想,你当年便有此志向。”
谁知宝鹃才从外面端了茶点进来,正轻手轻脚摆放着,不妨这一声笑,手下一抖竟将茶盏跌在地上了,吓得她忙跪下告罪,连磕头都抖得不行。
黛玉亦是一惊,忙上前替她告罪。玄凌正在兴头上,自不在意此等小事,连头都未抬,只挥挥手让她退下罢了。
宝鹃便抬头瞧了黛玉一眼,面上神情古怪,似欢喜又似悲痛,泪珠子却断线直落下来。黛玉瞧得纳罕,只心里也跟着莫名一痛:宝鹃向来事事妥帖,今日这一遭恐有大缘故,只此时不便问她。又怕她怵在当地惹了玄凌的厌,便忙摆着手让她退下。
宝鹃瞧着她张了张嘴,终是失魂落魄地缓缓退了出去。
黛玉更是不解,也发了一回呆。就见玄凌在她眼前招手,问:“容儿想什么呢?这般出神?”
她叹口气,回道:“正想从前的姐妹们呢,多年未见,若不是借着这些诗词念一念,总怕有一日连她们的样貌也想不起来了。”
玄凌道:“你才多大,便说什么多年,若以后有机会了,让她们来京里见你。”
黛玉微微黯然,苦涩道:“她们都比我大了许多,有嫁了人远走他乡的、有一病去了的,如今风流云散,再见也难。”
这话牵动起玄凌心中旧事,若有所思道:“女儿家在这世上到底更艰难些,你这些姊妹们有你常挂念着便很好了,万不可因此悲伤,想来她们也只盼着你好的。”
又忽然爽朗一笑,从榻上起身,也拉着黛玉一起,兴冲冲朝外走去。一面笑道:“你这多愁多病的西子身,倒把朕勾着也多愁善感了一把。朕那儿也收藏着几本诗集,全是前朝才女的所作,你在外头定没有见过,这书便是朕亲自点的三元及第刘子义,耗费了数年功夫又翻阅无数典籍才编撰出来。”
刘子义乃是礼部尚书刘尧臣之孙。刘尧臣历经三朝,原是位孔家大儒,一生著书讲座,为天子培养门生无数,朝堂上许多文官皆出自他的座下,又从不结党营私,可谓是满身正气为国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和他这般的贤名比起来,他的孙子刘子义的名气倒更大些,少年时便盛名在外,又恃才傲物,行为放诞不羁,对仕途经济一向嗤之以鼻。曾与其祖父辩论三天三夜,刘尧臣竟辩不过孙子,只得放他出门游历。
刘子义在外浪荡多年,至弱冠之年,忽而发奋起来,仆一回家,便闷头苦读,其后连中三元,成就了大周朝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美名。令人称奇的是,中了状元后,于琼林宴上,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圣贤论》,翌日便辞官不绶,飘然消匿于江湖之间。数年之后,著书无数,最闻名于世最难得一见的,便是这本《才女集》。
黛玉亦略有耳闻,只是她无缘得见此书,如今有此机会,焉能不大饱眼福。
谁知才刚翻开,便忽有太监通传,工部尚书有急报上奏。玄凌原不想理会,黛玉便推着他,笑道:“皇上快些去做明君罢,嫔妾有才女集就尽够了。”
玄凌笑着附在她耳边说:“这几本集子你带回去,朕晚上再找你品诗。”
黛玉立时脸色红如滴血,又羞又恼推了他一把,便扭身往外走。
才出仪元殿,又有小内侍从后头追来,笑嘻嘻说了几句圣人吩咐,奉上书籍与宝鹊做了交割,便告退回去了。
黛玉出来叫凉风一吹,脸上那股子热浪也渐渐消退。快至明瑟居时,忽又想起宝鹃方才的异常来,便问宝鹊:“你宝鹃姐姐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宝鹊摇着头茫然道:“奴婢不知道呀,宝鹃姐姐晨起还好好的,还跟奴婢们说,最近皇上常来咱们明瑟居,叫奴婢们都长着点心伺候着,不给小主丢脸。”
黛玉听了很是奇怪,待进了明瑟居,却不见宝鹃。
林全回禀道:“方才宝鹃姐姐哭着出来后,便一头扎进房间,奴婢在外头听着,一时像哭,一时又像笑,奴婢劝她,她也不理,只问小主何时回来。如今声音渐低,想是哭得累了,睡了。”
黛玉越发想不通其中关节,又怕宝鹃留下心结,便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往日谁没个失手跌了东西的时候?偏她多心些,你留意着,等她醒来了,让她放心。”又略一思索,便道:“算了,等她醒来,让她来找我罢。”
说完便命众人退下,她走了这一遭也乏了,自在靠在引枕上养神。目光所及之处,忽觉不对,便霍然起身,走至桌几旁,那摊开的纸上,却写着她从未诉诸于人的几句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时怔愣在地,似又不敢信似的,将那页纸翻来覆去,连手抖了都不曾落下,眼角便慢慢溢出湿气来,再缓缓抬头,便见门外站着个人,不是宝鹃又是哪个?
她的身子摇摇欲坠,仿佛下一刻就要跌了下去,只好半倚着门,也怔怔地瞧过来,那目光含悲似喜,又带着满满的热切,面上分明是惯常的笑,却又仿佛带着几分不敢置信的期待,颤着声道:“那次小主问我的心事,敢问小主可还记得?”
黛玉早站不住,一手撑住桌几,一手拿帕子捂住了嘴,泪光点点地瞧着她,慢慢点点头,便见她迈进来一步,道:“小主可还记得我说过我从前有一个好姐妹?其实我并不是她家的人,偏是我到了她身边,偏她又和我极好,比她从前带在身边的还要好十倍、百倍,一时一刻我俩都离不开,从前我便想,倘或她要去了,我是必跟着去的。”
黛玉一壁捂着嘴呜呜地哭着,一壁颤颤拿手指她,声音轻到仿佛连自己都听不清:“你……你是紫鹃?”
紫鹃二字方一出口,那厢早已抢身扑进来,跪倒在她身前,抱紧了她,哭道:“姑娘……姑娘,那年你问我廊下鹦哥儿添了食水不曾,我何曾忘过一日?姑娘,我的姑娘,是我呀,你看看是我呀!”
黛玉听此眼泪越发流得快了,却是半个字也说不出来,只任由泪珠子簌簌而下,心中一时欢喜到极致,一时又悲到了极致,一时恨自己从前竟没想到这一处,一时又怕怀中之人如梦似幻,只恨不能瞧了又瞧也不能松手片刻。
二人抱在一处又哭了不知多久。
宝鹃到底念着黛玉的身子,便渐渐止住哭声,只伏在她膝上,如梦呓般诉道:“那日姑娘去了,我便求了老太太,与雪雁一道扶灵回了苏州。后来宫里的娘娘薨了,贾家败了,老太太没了、二奶奶没了、二姑娘嫁出去没几日也没了,四姑娘出家做了姑子。其他人死的死、卖的卖,全散了。”
黛玉听得又是一痛,倾巢之下安得完卵,那些花一般的姊姊妹妹,竟个个如无根浮萍般风流云散,果然是花落人亡两不知。又忍着悲痛问:“宝玉呢?你又是如何到了这里?”
宝鹃哭道:“那年宝二爷送完三姑娘返航遇上海难,人人皆道他去了。姑娘去后没多久,二爷便又活生生回来了。后来贾家被抄,男丁全被发配边疆,宝二爷得了北静王爷相助,再后来就出家不见了。”
说到此处,她抬起头,瞧着黛玉泪珠子如线一般流淌着,口中喃喃道:“也好、也好,难为他还记得那句戏语。”
跟着又哭了一场,才缓缓伏下去,继续道:“我熬了几年,也一病死了。恍恍惚惚的,也不知如何,睁开眼就到了这里。只记得当时我是才小选进来的,进宫后就生了场急病,病好后入宫前的记忆一概全无,只隐约记得耳畔有一句话,仿佛在说让我好好活着,定能得偿所愿。”
握住黛玉的手,流泪着笑道:“我从前以为我的心愿是姑娘来世父母双全,不再受苦,未曾想还能再遇到姑娘,如今哪怕我立时死了,也心甘情愿。”
黛玉忙啐了一口,止住她,亦哭着笑道:“说什么死不死的,咱们都好好的。你瞧这冥冥之中的定数,咱们从前没有相认,都只觉前世有缘,何况现在?”
宝鹃亦道:“是,我从此跟着姑娘,姑娘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再不分开了。”
二人又说起黛玉重生后事,又是欢喜又是洒泪。此后又议定了一番说辞,便唤来众人,只说二人从前有旧,黛玉那时还小不大记得事儿;宝鹃却在进宫后生了场大病,将前事也忘了。谁想今儿机缘巧合,因着一首诗才想起来了。
众人早在外头听她二人哭得肝肠寸断,因未得吩咐不敢进来,都急得团团打转,谁想一哭之下却是大好喜事,便纷纷磕头祝贺。
因是桩喜事,黛玉便命众人在明瑟居里摆了一桌筵席,用火炉围上锅子,众人凑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起来。她一向肠胃弱,这般热闹的也吃了几口,便坐在暖榻上,一面吃茶,一面与众人说笑。
林全笑道:“怪道小主和宝娟姐姐投缘,虽说把从前忘了,可这情分却是忘不了、隔不断的。如今好了,宝娟姐姐再不是她从前说的那样孤身一个了。”
黛玉长叹一口气,便从这句话可见她这么多年的凄苦,拍了拍宝鹃的手,柔声道:“紫鹃从来不是一个人,你们也一样,我必不叫你们都孤身一个。”
宝鹊笑嘻嘻道:“宝鹃姐姐原来叫紫鹃呀,是小主取的名字吗?可要改回去呢?”
宝鹃只瞧着黛玉,总也瞧不够似的,笑道:“是呢,那时小主才几岁,就已出口成章,老爷太太们都夸小主取名雅致呢。若改回去倒好了,也是个旧日念想。”
黛玉摇摇头,道:“那个名字不好,还是宝鹃听着喜气,很不必改回去。”
众人便嘻嘻应是,从此仍唤着宝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