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七月的到来,元春入宫待选的日子也在逼近,王夫人每日都要来佛堂上一炷香,元春也常常跟随在侧。
见女儿又去耳房找方舸说话,王夫人离开前看着元春的背影,心里有了一个决定。
“你的字越发进益了,”元春翻看着方舸这三月抄写的经文,字迹从最初的浮躁,到后来一笔一划更加沉稳,“怎么不参禅了?”
方舸摸了摸自己长了约两寸的头发,“留了发,老太太不喜欢那样,我自己也觉得不像。”这三月来,在那次对话后,她和元春添了更多来往,私下里更加随意了,有几分忘年交的感觉。
“参禅在心,不在身,”元春打量着方舸身上的红袄黄裙,欣慰道,“你本就早慧,看多了,容易移了性情,越发没个孩子样。”
她本就不是个真·小孩,这佛经倒成了一个掩饰她异样的借口了。
方舸将笔墨一一放回原处,又抽回元春压着的纸张,元春只笑着挪开手。
佛经整整齐齐叠在三张供桌上,方舸才感叹:“我要真能明悟才好。”
“既来之则安之,还是你劝过我的,小小年纪,来日还长,又何必执着?”这段日子的相处,元春敏锐地觉察到方舸在拜佛诵经上的真正态度。
不长了,离红楼梦剧情结束也就只有十余年了,她能抓住的机会,也只有那几次。
“人生苦短,时机稍纵即逝。”
沉思片刻,元春拉住方舸的手,脸色是前所未有的郑重,“我们日后怕是难见了,你有什么想要的,说不定,我能帮忙呢。”
方舸愣了一下,倏尔明了元春的意思,她的心跳猛地快了起来,这是以后的贤德妃许下的承诺,说不定可以帮她打探消息。
方舸灼热的目光在触到元春的眼睛时,突然冷却下来,她求的不是寻常的僧人道士,是真正的奇人异士,无论女官还是皇妃,都忌讳和这些沾边,她不能连累元春。
挺直的脊背又弯了下来,方舸闷闷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一处——玄墓山蟠香寺,她兴奋地握住元春的手指,“我听教我的娘子说过玄墓山蟠香寺,那儿的梅花开得如雪海一般,里头有位佛法高深的师父,她还去过好多地方,我也想去看看。”
元春看向隔壁观世音菩萨的方向,却只看到壁上佛器,她又看向方舸,心里怀疑方舸还是受佛堂影响了。
“平日少见你出门,半日在佛堂,半日陪着老祖宗,想不到你竟喜欢这个?”元春笑着带过一句。
哪是喜欢,只不过现在不需要罢了,安心在这过一世,可在贾母处过十年安稳日子,可她不安心,在贾瑞去世之前她定要想法换个方便各处走动的去处才好,才好接触那个道士。
元春由此想起从抱琴处听到的一件事,“果真志向不同,你兄弟也同你一样么?”
方舸一时没弄明白,元春便讲了她听说的方舸拿钱让家人兄姊认字一事,“......中了举,便可请他带你出去了。”
说着,元春心里也有了些羡慕和感伤,想起兄长贾珠,忍不住滴下泪来。
方舸拿出手帕,慌忙递给元春,转移话题,“我听说世上有种书教人种庄稼,想着家里人识了字,日后再买些书,家里是些干惯了活的,说不得能从中找些好办法加些收成。”
元春擦了眼泪,破涕为笑,又上下看了方舸两眼,暗暗可惜,若是个男孩,说不得往后也有一番作为。
“你兄弟有你一半天分,哪怕功名不成,也可做个幕僚清客,或找个......到时便如愿以偿了。”
方舸没有元春那样有信心,更不想嫁人,只干笑两句,突然想起来她原来的打算,便问元春:“我倒想过一个攒钱的法子,只不知是否行得通。
我讲的故事有些是从书中看来,有些是天南地北听来,将这些故事编集成稿,卖给书坊,不知可行。”
元春斟酌许久,“听着是好,老爷和琏二哥又不在,我对外事一无所知,趁我还在,倒可以帮你看看书稿。”
方舸也很是心动,去房里将写的一部分稿子拿到佛堂来。
元春本意是挑拣其中错字讹字以及避讳之处,没多久却沉浸在剧情中。
这说的是一个无奇不有,唯有缘人得见的小店“未名”,其中每一件货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她手里的稿子正是《千蝠图》。
《千蝠图》讲的是乱世时祖孙三代男人通通战死沙场,留下三个女人照顾最后的第四代血脉,老祖母取嫁妆中最好的一块绸布,空闲时给自己丈夫做衣裳,还没做完,丈夫阵亡了,又换成她独子上战场。
老祖母拉扯儿孙,眼睛都熬坏了,又换成儿媳将衣服改了,慢慢绣了九百只蝙蝠时,儿子伤重去世,孙子又接替上阵,衣服绣完,却只得到了孙子去世的消息。
最后,这衣裳被婆媳三人截下袖子埋入坟堆,剩下的部分勾边后成为了千蝠图,被换成了银钱,供最后的血脉长大。
元春长叹一声“如在眼前”,许久不动。
方舸松了口气,看来把游戏剧情加以扩展改编成小故事也能吸引人,不用借用后世那些经典名著了,她的目的只是攒下初始资金而已。
元春回过神来,指着几个字,“话语通俗却不粗鄙,倒叫我白担心了一场,只这些字要避讳......”
“那我回去改改。”方舸笑着行礼接过。
元春犹豫了一下,选择了告辞。
回到房里,王夫人和半边屁股坐在椅子上的周瑞家的聊天,平儿站在一边。
“......看在三姑娘面上,赏赵姨娘她妈一个体面,我这里再赏二十两。”
见礼后,元春笑问:“姨娘怎么了?”
王夫人摆手,周瑞家的答道:“琏二爷带赵家人去金陵办事,今儿过来消息她娘病死了,太太允她去佛前上炷香,以尽孝道。”
平儿道:“太太和善,私里赏了二十两银子。”
闻言,元春心里有些愧疚,赵婆子心术不正,她借此机会在二嫂子身边说了一嘴,想隔开她们几年,赵家在金陵沾不上姨娘的光,多少能知道些本分规矩,没想到就此叫赵家母女天人永隔。
元春见贾环在此,探春不见,“三妹妹呢?”
“我让她也去了,赵姨娘正伤心,三姑娘陪着或许好些。”
只怕会更坏,元春心里担心,找了个借口道:“我回来竟没碰上,再去看看。”
元春急忙忙赶往佛堂时,赵姨娘一行人已经到了佛堂。
方舸正从房里回来,只听得佛堂里呼天喊地,赵姨娘在大声号哭。
“......我苦命的妈!那些王八羔子不选,叫你去了!”
见方舸来了,小秋像是见到了救世主,忙迎上去小声道:“白鹭姐姐,她妈病死在金陵,太太让她来上香。”
方舸点点头,表示自己懂了,没想到不久前才见过的人,突然就死了,真是无常。
“......你这个没良心的,要不是...让她出远门,怎么会病死!她是你姥姥......”
这话一出,方舸又头疼起来,又叫她遇到这种事,难道真有运气守恒定律,好事才走就来了坏事。
在佛堂里争吵,她又不能不管。
方舸控制着自己表情,不能笑,却也不能太难过同情,好在这几月她已能熟练露出一副悲悯沉静的面容。
她掀帘进去,朝赵姨娘合十一礼,“姨奶奶,阿弥陀佛。”
抬起头,只见赵姨娘脸上脂粉被泪水冲得乱七八糟,她忙转身对着帘缝间偷看的小秋眨眼,喝道:“小秋,还不去端水来,佛祖面前怎能如此失礼。”
小秋会意,连忙跑走。
不等赵姨娘说话,方舸拉着赵姨娘往耳房走,准备把她和探春隔开,“姨奶奶,我跟你说说这规矩,三姑娘来过,白鹭就不多说了。”
探春咬着唇,好一会才平静下来,认真下拜。
方舸回头看了眼,对赵姨娘道:“三姑娘虽小,也是明礼之人。”
赵姨娘也跟着回头,见此情形,怒容也平静些许,小声“哼”了一下,只有方舸听到了。
“我可听说赵妈也是家生的,祖籍也是金陵那边,正因如此,琏二爷才提拔了赵家,既能办事得赏,还能多些见识,叫主子记住,这可是多少人抢破头的好差事,赵妈之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方舸早从只言片语中听出了赵姨娘的怨怪,却当作不知道,若无其事地点明其中道理。
赵姨娘扭了扭帕子,有几分尴尬,“说的是。”
小秋带来了热水白帕,还有些脂粉。
方舸亲自拧干帕子递给小秋,由小秋擦脸涂粉。
“我没干过,不能服侍您了,知道您孝顺,可府里规矩不能不从。”方舸摸着自己的脸笑道。
小秋退下,赵姨娘在方舸的做低伏小下,全然忘了当初方舸对她母女的为难,小声嘟囔道:“可惜生了个讨债鬼。”
方舸凭那对话也能猜出赵姨娘和探春母女俩说了些什么,和她们这番对话应是差不多,左不过些带去金陵是看重赵家的话,只是不同人说,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见女儿又去耳房找方舸说话,王夫人离开前看着元春的背影,心里有了一个决定。
“你的字越发进益了,”元春翻看着方舸这三月抄写的经文,字迹从最初的浮躁,到后来一笔一划更加沉稳,“怎么不参禅了?”
方舸摸了摸自己长了约两寸的头发,“留了发,老太太不喜欢那样,我自己也觉得不像。”这三月来,在那次对话后,她和元春添了更多来往,私下里更加随意了,有几分忘年交的感觉。
“参禅在心,不在身,”元春打量着方舸身上的红袄黄裙,欣慰道,“你本就早慧,看多了,容易移了性情,越发没个孩子样。”
她本就不是个真·小孩,这佛经倒成了一个掩饰她异样的借口了。
方舸将笔墨一一放回原处,又抽回元春压着的纸张,元春只笑着挪开手。
佛经整整齐齐叠在三张供桌上,方舸才感叹:“我要真能明悟才好。”
“既来之则安之,还是你劝过我的,小小年纪,来日还长,又何必执着?”这段日子的相处,元春敏锐地觉察到方舸在拜佛诵经上的真正态度。
不长了,离红楼梦剧情结束也就只有十余年了,她能抓住的机会,也只有那几次。
“人生苦短,时机稍纵即逝。”
沉思片刻,元春拉住方舸的手,脸色是前所未有的郑重,“我们日后怕是难见了,你有什么想要的,说不定,我能帮忙呢。”
方舸愣了一下,倏尔明了元春的意思,她的心跳猛地快了起来,这是以后的贤德妃许下的承诺,说不定可以帮她打探消息。
方舸灼热的目光在触到元春的眼睛时,突然冷却下来,她求的不是寻常的僧人道士,是真正的奇人异士,无论女官还是皇妃,都忌讳和这些沾边,她不能连累元春。
挺直的脊背又弯了下来,方舸闷闷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一处——玄墓山蟠香寺,她兴奋地握住元春的手指,“我听教我的娘子说过玄墓山蟠香寺,那儿的梅花开得如雪海一般,里头有位佛法高深的师父,她还去过好多地方,我也想去看看。”
元春看向隔壁观世音菩萨的方向,却只看到壁上佛器,她又看向方舸,心里怀疑方舸还是受佛堂影响了。
“平日少见你出门,半日在佛堂,半日陪着老祖宗,想不到你竟喜欢这个?”元春笑着带过一句。
哪是喜欢,只不过现在不需要罢了,安心在这过一世,可在贾母处过十年安稳日子,可她不安心,在贾瑞去世之前她定要想法换个方便各处走动的去处才好,才好接触那个道士。
元春由此想起从抱琴处听到的一件事,“果真志向不同,你兄弟也同你一样么?”
方舸一时没弄明白,元春便讲了她听说的方舸拿钱让家人兄姊认字一事,“......中了举,便可请他带你出去了。”
说着,元春心里也有了些羡慕和感伤,想起兄长贾珠,忍不住滴下泪来。
方舸拿出手帕,慌忙递给元春,转移话题,“我听说世上有种书教人种庄稼,想着家里人识了字,日后再买些书,家里是些干惯了活的,说不得能从中找些好办法加些收成。”
元春擦了眼泪,破涕为笑,又上下看了方舸两眼,暗暗可惜,若是个男孩,说不得往后也有一番作为。
“你兄弟有你一半天分,哪怕功名不成,也可做个幕僚清客,或找个......到时便如愿以偿了。”
方舸没有元春那样有信心,更不想嫁人,只干笑两句,突然想起来她原来的打算,便问元春:“我倒想过一个攒钱的法子,只不知是否行得通。
我讲的故事有些是从书中看来,有些是天南地北听来,将这些故事编集成稿,卖给书坊,不知可行。”
元春斟酌许久,“听着是好,老爷和琏二哥又不在,我对外事一无所知,趁我还在,倒可以帮你看看书稿。”
方舸也很是心动,去房里将写的一部分稿子拿到佛堂来。
元春本意是挑拣其中错字讹字以及避讳之处,没多久却沉浸在剧情中。
这说的是一个无奇不有,唯有缘人得见的小店“未名”,其中每一件货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她手里的稿子正是《千蝠图》。
《千蝠图》讲的是乱世时祖孙三代男人通通战死沙场,留下三个女人照顾最后的第四代血脉,老祖母取嫁妆中最好的一块绸布,空闲时给自己丈夫做衣裳,还没做完,丈夫阵亡了,又换成她独子上战场。
老祖母拉扯儿孙,眼睛都熬坏了,又换成儿媳将衣服改了,慢慢绣了九百只蝙蝠时,儿子伤重去世,孙子又接替上阵,衣服绣完,却只得到了孙子去世的消息。
最后,这衣裳被婆媳三人截下袖子埋入坟堆,剩下的部分勾边后成为了千蝠图,被换成了银钱,供最后的血脉长大。
元春长叹一声“如在眼前”,许久不动。
方舸松了口气,看来把游戏剧情加以扩展改编成小故事也能吸引人,不用借用后世那些经典名著了,她的目的只是攒下初始资金而已。
元春回过神来,指着几个字,“话语通俗却不粗鄙,倒叫我白担心了一场,只这些字要避讳......”
“那我回去改改。”方舸笑着行礼接过。
元春犹豫了一下,选择了告辞。
回到房里,王夫人和半边屁股坐在椅子上的周瑞家的聊天,平儿站在一边。
“......看在三姑娘面上,赏赵姨娘她妈一个体面,我这里再赏二十两。”
见礼后,元春笑问:“姨娘怎么了?”
王夫人摆手,周瑞家的答道:“琏二爷带赵家人去金陵办事,今儿过来消息她娘病死了,太太允她去佛前上炷香,以尽孝道。”
平儿道:“太太和善,私里赏了二十两银子。”
闻言,元春心里有些愧疚,赵婆子心术不正,她借此机会在二嫂子身边说了一嘴,想隔开她们几年,赵家在金陵沾不上姨娘的光,多少能知道些本分规矩,没想到就此叫赵家母女天人永隔。
元春见贾环在此,探春不见,“三妹妹呢?”
“我让她也去了,赵姨娘正伤心,三姑娘陪着或许好些。”
只怕会更坏,元春心里担心,找了个借口道:“我回来竟没碰上,再去看看。”
元春急忙忙赶往佛堂时,赵姨娘一行人已经到了佛堂。
方舸正从房里回来,只听得佛堂里呼天喊地,赵姨娘在大声号哭。
“......我苦命的妈!那些王八羔子不选,叫你去了!”
见方舸来了,小秋像是见到了救世主,忙迎上去小声道:“白鹭姐姐,她妈病死在金陵,太太让她来上香。”
方舸点点头,表示自己懂了,没想到不久前才见过的人,突然就死了,真是无常。
“......你这个没良心的,要不是...让她出远门,怎么会病死!她是你姥姥......”
这话一出,方舸又头疼起来,又叫她遇到这种事,难道真有运气守恒定律,好事才走就来了坏事。
在佛堂里争吵,她又不能不管。
方舸控制着自己表情,不能笑,却也不能太难过同情,好在这几月她已能熟练露出一副悲悯沉静的面容。
她掀帘进去,朝赵姨娘合十一礼,“姨奶奶,阿弥陀佛。”
抬起头,只见赵姨娘脸上脂粉被泪水冲得乱七八糟,她忙转身对着帘缝间偷看的小秋眨眼,喝道:“小秋,还不去端水来,佛祖面前怎能如此失礼。”
小秋会意,连忙跑走。
不等赵姨娘说话,方舸拉着赵姨娘往耳房走,准备把她和探春隔开,“姨奶奶,我跟你说说这规矩,三姑娘来过,白鹭就不多说了。”
探春咬着唇,好一会才平静下来,认真下拜。
方舸回头看了眼,对赵姨娘道:“三姑娘虽小,也是明礼之人。”
赵姨娘也跟着回头,见此情形,怒容也平静些许,小声“哼”了一下,只有方舸听到了。
“我可听说赵妈也是家生的,祖籍也是金陵那边,正因如此,琏二爷才提拔了赵家,既能办事得赏,还能多些见识,叫主子记住,这可是多少人抢破头的好差事,赵妈之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方舸早从只言片语中听出了赵姨娘的怨怪,却当作不知道,若无其事地点明其中道理。
赵姨娘扭了扭帕子,有几分尴尬,“说的是。”
小秋带来了热水白帕,还有些脂粉。
方舸亲自拧干帕子递给小秋,由小秋擦脸涂粉。
“我没干过,不能服侍您了,知道您孝顺,可府里规矩不能不从。”方舸摸着自己的脸笑道。
小秋退下,赵姨娘在方舸的做低伏小下,全然忘了当初方舸对她母女的为难,小声嘟囔道:“可惜生了个讨债鬼。”
方舸凭那对话也能猜出赵姨娘和探春母女俩说了些什么,和她们这番对话应是差不多,左不过些带去金陵是看重赵家的话,只是不同人说,得到的结果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