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章殿寿宴红烛摇曳,欢声笑语,贺声一片,优人娇眼如波,袖如素譑,衣带翩跹。
常媪穿梭于贵眷间,与内廷亲厚的夫人识得她,上前示好者不少,又知她有太后交代的要事,相互道了声好便匆匆离开。
知韫正与萧绚一起逗弄玉娇的小儿子庾适,玉娇手中正牵着长子庾邺。
知韫打趣玉娇:“你还是这般胆大,阿适才两岁,就敢带着他赴宫筵,人多眼杂的也不怕闹出什么事来?”
玉娇却坏笑道:“怕甚?这不是有中宫为妾撑腰吗?”
知韫笑而不语,萧绚捏了捏庾适肉肉的小胖手,一把将他揽在自己怀里:“阿适有这么心大的阿娘,不若给姨母作孩儿吧?”
庾适却听不太懂,瞪着葡萄样的圆眼,目不转睛地看看萧绚又看看玉娇。
玉娇佯装没好气道:“要喜欢,你怎不再生一个?”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知韫时不时也跟着打趣几句。
常媪远远地便瞧着这一幕,不疾不徐地上前屈身行礼道:“拜见中宫。”
知韫颔首,温柔笑着问:“可是太后有何嘱咐?”
常媪面容慈爱:“长公主正侍奉在太后身边,太后想起中宫与长公主不日就正式结成姻亲,特命我告知中宫与太子殿下。”接着又道:“薛女公子也在呢。”
寿宴的前几日,太子与长公主之女已由中宫和长公主定下亲,圣上也准允了,待到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就将为他们举行正式的定亲事宜,成年后便成婚。
消息不胫而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妇孺皆知,乡邑农人小童脍炙人口的童谣:“天子儿娶公主女,公主女嫁天子儿,桂殿兰宫,金马白玉,天公赐也,嗟乎嗟乎!”
少顷,知韫携李曜拜见姜太后,姜太后满眼慈爱让他们快起身,随后郁林长公主牵起薛如,微微屈身行礼。
郁林长公主将薛如带至李曜身旁,又对知韫笑道:“中宫快瞧,这两个孺子感情多好啊。”
知韫随她有意所指望去。
李曜与薛如嬉闹至偏殿前的花圃空地上,他从花圃中采摘缤纷落英,双手捧着送给薛如,眼眸似弯月:“阿如姊,这个赠你。”
薛如扬起娇嫩的下颏,一双肖似长公主的丹凤眼气势十足:“虽说是从小花圃里采摘来的,不过既是你赠的,那我很喜欢。”
李曜听后哈哈大笑,拉着薛如悄咪咪耳语着什么。
长公主身后的蓝琴看着俩小童,忽然小声惊呼:“竟是芍药?”
知韫和长公主旋即也看去。
李曜并不是个识花之人,这小童一心志在四方,起码目前为止他还是个不懂花名的俗人,知韫心想。可长公主显然不这么想。
长公主笑得意味深长:“所谓《诗经·溱洧》有云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当真有趣。”
长公主与身俱来的皇室高贵姿态,而今如同她高髻正中上的步摇,仿佛在舞动的烛光下愈发有独步天下之盛气。
知韫淡笑不语,眸光流转过薛如手中落英。
那一簇芍药,花萼浅看倒有春夏日多姿、鲜妍,渐渐延伸向花冠,便已展露出十足枯燥,花瓣凋零。
难得在滴水成冰的时节华而不实,只可惜不是冬季芍药。知韫心想。
凌太后这边,高陵大长公主正与她攀谈着。
这位大长公主是穆宗长女,今上的姑母。她常年居住在封地,已经很少赴长安筵席。
在她幼时生母便早逝,由庞昭容抚养长大,后来成宗登基,庞昭容成了太后,她在宗室中便是个领袖般的存在。也只有在举足轻重的宫筵才能见到她的身影。
大长公主喋喋念叨着什么,凌太后不住用绢帕擦拭潸然的泪水。
“可惜五兄已龙驭宾天,若他知晓太后日日谆谆教导孙儿孙女,必然百感交集,他在那边想来亦是举踵思慕,难割舍太后的……”大长公主语调不疾不徐,声声入凌太后心底最深处。
凌太后正待追忆往事倾诉时,高陵大长公主话锋一转。
“妾耳闻临江王夫妇从封地来赴宴,特将长安府邸重金修葺了一番,起先妾还不信,朝野上下谁人不知临江王幼时在宫学宗室子弟中,最得五兄器重,又与圣上情同手足,妾抵达京师时,方后知后觉发现众人非虚言也。”
高陵大长公主掩帕一笑,又道:“临江王年纪轻轻,萧王后竟也不懂事,莫不是以为在王都时无姑氏教导,不知轻重也无妨了?临江王少年得志,难免心浮气躁,她不及时劝诫也就罢了,还不准纳妾,致使阿晋连个同母兄弟也没有,五兄生前最喜爱的一个是圣上,一个便是临江王了,若知晓临江王至今都膝下单薄,恐难安心。”
凌太后皱了皱眉,少顷,看一眼心腹程媪,程媪点点头,行礼告退。
因为知韫要应付内外命妇,郁林长公主便很识趣的离开了。
萧绚知道知韫不喜这等场合,便一直在一旁协助知韫应付这些命妇。
“现在的女娘都不愁嫁。”
“是啊,我记得城南那户吕姓老翁的老来女,在家中当女娘时甚是娇宠,前前后后成婚三次,每回皆因不同缘由便和离。”
内外命妇们正坐一处笑着闲谈。
“犹记她第一次成婚时,我还待字闺中;她第二次成婚时,我长子都能咿呀学语了;她第三次成婚时,我次子都能走了,也不知她的姻缘何时安定。”
正说这话的是位年轻妇人,她的丈夫永济侯是高陵大长公主长子。
年轻女子话语妙趣横生,连比她年长许多的命妇,本正色的面容也不住忍俊不禁。
知韫呷了口茶,与萧绚眼神交流,都很是满意这些命妇们自己找话题谈笑风生。
程媪不一会儿功夫便来到这里,禀明来意后,萧绚立马反应过来,笑着回应:“妾知道了,这就去拜见太后。”
知韫理了理思绪,问程媪:“不知是何人在太后身旁?”
程媪答道:“是高陵大长公主。”
知韫唔了一声。
而下首边不远处的永济侯夫人,原本闲情惬意与交好的夫人们闲坐,听到程媪的话,往声音的方向试探着望去。
知韫放下茶盏,微笑对程媪道:“萧王后许久才回到京师,我陪她一道去给太后问安吧。”
永济侯夫人思索片刻,神色晦暗不明,也附和:“原来姑君竟在太后处,妾身为新妇,当去跟前尽心才是。”
知韫点点头,打趣她:“有你这么好的新妇,高陵姑母在众子妇中定然最疼你。”
其他命妇们也跟着揶揄,永济侯夫人只好低头作羞赧状,眼风却隐晦地打量着程媪。
凌太后见由知韫领头的一众人等,再次擦拭了眼睛周围一遍。
她笑容慈爱:“都来了,莫拘束。”
知韫领着三人屈身皆称“诺。”
知韫暗自打量高陵大长公主,上回见到她是在麟德殿上,高陵大长公主一向雍容华贵、气度不凡,只不过今日的她多了分憔悴和一丝干瘪。
高陵大长公主眸光闪动:“方才瞧见阿晋与阿漾一同嬉闹,若无太子相邀,阿晋一人岂不孤单?我这个姑祖母瞧着都觉得单薄。”
这话虽是对着众人看似闲谈,实则就是发话萧绚。
萧绚拿起茶盏,不咸不淡道:“伯姑母甚是操劳我们小辈,妾与懋甫都觉着有阿晋和阿漾承欢膝下足以为乐。”
临江王李霖玚,字懋甫。
高陵大长公主不再多言,只目中略有寒光,望向凌太后,仿佛在向凌太后叫苦。
知韫不动声色给萧绚使眼色,示意她不必担心,一切有她在。
知韫微笑对凌太后道:“太后今日是否很少见到曜儿?”
凌太后原想帮高陵大长公主说几句话,结果被知韫三言两语忽悠住,视若无睹地聊起李曜。
萧绚只静静跪坐在茵席上品茗,永济侯夫人则一副置若罔闻的模样。
高陵大长公主气结,自从成宗登基以来,她所用之物无一不是精品,所到之处如众星捧月,便是未下降时,也无人敢当真无视她。
好个孟皇后,好个萧王后,还有那个时而玲珑剔透时而又装聋作哑的好新妇!
永济侯夫人默默看着高陵大长公主的神情,嘴角不由冷笑。
相处多年,她当然猜得到大长公主的心思,她的这位姑君,据公主府老人说,从前下降舅君柳溱,是因大长公主及笄那年,在上林苑对丰神俊朗的美男子舅君一见钟情再见倾心。
舅君的出身不高不低,河东柳氏的嫡支分系,本朝列侯尚公主,字面意思,非列侯便娶不得公主。
那时穆宗尚在,大长公主是众公主中的一员,不遗余力地致使舅君有了侯爵。
不久后,大长公主得偿所愿抱得美男归,可美男不敢违抗圣旨,心中却甚是不满意大长公主,成婚起直到逝世,一贯冷待大长公主。
原因无他,大长公主面相不凡,可相貌却普普通通,若穿着平民衣裳,恐怕也很相配。
大长公主对此,心里明镜一般,可她非但不怪他不恨他,相反,大半生都在为丈夫谋划前程,心甘情愿至此,连子女也得靠边站。
当真是我朝公主中的异类!
大长公主与柳溱育有三子一女,最小的幺女柳嫣,字夷玉,今年正值二九年华。最得大长公主溺爱。
柳溱三十出头便早逝了,大长公主心痛万分。而诸子女中,三个儿子容貌皆随大长公主,唯有幺女与柳溱生得极像,大长公主本就最爱幺女,自柳溱逝世后,不说旁人,便是儿子们也不能对柳嫣说一句重话。
而柳嫣钟情于临江王,大长公主有意撮合时,临江王已与萧绚小订。
大长公主虽气恼,却觉得幺女有天人之姿,世上能配得上的只有天子,故而并未用强硬手段。
柳嫣却不同,她正是情窦初开之时,虽骄横跋扈,同时心思单纯如清晨才出的露珠,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曾放言,若嫁不了临江王,便终身不出阁。
大长公主心疼不已,曾想尽一切办法让幺女忘掉临江王,奈何没有忘却反而更加深刻。
她曾问幺女:“临江王早已娶妻,你难道便一直不嫁吗?”
柳嫣道:“正是,我愿生生世世等下去……”
这句话把大长公主唬住了,又唯恐女儿会孤苦终老,便出此下策,借凌太后哀思先帝的触动,想挑唆她败坏萧王后的名声,致使临江王夫妇相看两厌而和离。
不舞之鹤还想一手遮天,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永济侯夫人在心中恼怒地想。
又想起家中的小姑子,永济侯夫人只觉得一言难尽。
常媪穿梭于贵眷间,与内廷亲厚的夫人识得她,上前示好者不少,又知她有太后交代的要事,相互道了声好便匆匆离开。
知韫正与萧绚一起逗弄玉娇的小儿子庾适,玉娇手中正牵着长子庾邺。
知韫打趣玉娇:“你还是这般胆大,阿适才两岁,就敢带着他赴宫筵,人多眼杂的也不怕闹出什么事来?”
玉娇却坏笑道:“怕甚?这不是有中宫为妾撑腰吗?”
知韫笑而不语,萧绚捏了捏庾适肉肉的小胖手,一把将他揽在自己怀里:“阿适有这么心大的阿娘,不若给姨母作孩儿吧?”
庾适却听不太懂,瞪着葡萄样的圆眼,目不转睛地看看萧绚又看看玉娇。
玉娇佯装没好气道:“要喜欢,你怎不再生一个?”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知韫时不时也跟着打趣几句。
常媪远远地便瞧着这一幕,不疾不徐地上前屈身行礼道:“拜见中宫。”
知韫颔首,温柔笑着问:“可是太后有何嘱咐?”
常媪面容慈爱:“长公主正侍奉在太后身边,太后想起中宫与长公主不日就正式结成姻亲,特命我告知中宫与太子殿下。”接着又道:“薛女公子也在呢。”
寿宴的前几日,太子与长公主之女已由中宫和长公主定下亲,圣上也准允了,待到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就将为他们举行正式的定亲事宜,成年后便成婚。
消息不胫而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妇孺皆知,乡邑农人小童脍炙人口的童谣:“天子儿娶公主女,公主女嫁天子儿,桂殿兰宫,金马白玉,天公赐也,嗟乎嗟乎!”
少顷,知韫携李曜拜见姜太后,姜太后满眼慈爱让他们快起身,随后郁林长公主牵起薛如,微微屈身行礼。
郁林长公主将薛如带至李曜身旁,又对知韫笑道:“中宫快瞧,这两个孺子感情多好啊。”
知韫随她有意所指望去。
李曜与薛如嬉闹至偏殿前的花圃空地上,他从花圃中采摘缤纷落英,双手捧着送给薛如,眼眸似弯月:“阿如姊,这个赠你。”
薛如扬起娇嫩的下颏,一双肖似长公主的丹凤眼气势十足:“虽说是从小花圃里采摘来的,不过既是你赠的,那我很喜欢。”
李曜听后哈哈大笑,拉着薛如悄咪咪耳语着什么。
长公主身后的蓝琴看着俩小童,忽然小声惊呼:“竟是芍药?”
知韫和长公主旋即也看去。
李曜并不是个识花之人,这小童一心志在四方,起码目前为止他还是个不懂花名的俗人,知韫心想。可长公主显然不这么想。
长公主笑得意味深长:“所谓《诗经·溱洧》有云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当真有趣。”
长公主与身俱来的皇室高贵姿态,而今如同她高髻正中上的步摇,仿佛在舞动的烛光下愈发有独步天下之盛气。
知韫淡笑不语,眸光流转过薛如手中落英。
那一簇芍药,花萼浅看倒有春夏日多姿、鲜妍,渐渐延伸向花冠,便已展露出十足枯燥,花瓣凋零。
难得在滴水成冰的时节华而不实,只可惜不是冬季芍药。知韫心想。
凌太后这边,高陵大长公主正与她攀谈着。
这位大长公主是穆宗长女,今上的姑母。她常年居住在封地,已经很少赴长安筵席。
在她幼时生母便早逝,由庞昭容抚养长大,后来成宗登基,庞昭容成了太后,她在宗室中便是个领袖般的存在。也只有在举足轻重的宫筵才能见到她的身影。
大长公主喋喋念叨着什么,凌太后不住用绢帕擦拭潸然的泪水。
“可惜五兄已龙驭宾天,若他知晓太后日日谆谆教导孙儿孙女,必然百感交集,他在那边想来亦是举踵思慕,难割舍太后的……”大长公主语调不疾不徐,声声入凌太后心底最深处。
凌太后正待追忆往事倾诉时,高陵大长公主话锋一转。
“妾耳闻临江王夫妇从封地来赴宴,特将长安府邸重金修葺了一番,起先妾还不信,朝野上下谁人不知临江王幼时在宫学宗室子弟中,最得五兄器重,又与圣上情同手足,妾抵达京师时,方后知后觉发现众人非虚言也。”
高陵大长公主掩帕一笑,又道:“临江王年纪轻轻,萧王后竟也不懂事,莫不是以为在王都时无姑氏教导,不知轻重也无妨了?临江王少年得志,难免心浮气躁,她不及时劝诫也就罢了,还不准纳妾,致使阿晋连个同母兄弟也没有,五兄生前最喜爱的一个是圣上,一个便是临江王了,若知晓临江王至今都膝下单薄,恐难安心。”
凌太后皱了皱眉,少顷,看一眼心腹程媪,程媪点点头,行礼告退。
因为知韫要应付内外命妇,郁林长公主便很识趣的离开了。
萧绚知道知韫不喜这等场合,便一直在一旁协助知韫应付这些命妇。
“现在的女娘都不愁嫁。”
“是啊,我记得城南那户吕姓老翁的老来女,在家中当女娘时甚是娇宠,前前后后成婚三次,每回皆因不同缘由便和离。”
内外命妇们正坐一处笑着闲谈。
“犹记她第一次成婚时,我还待字闺中;她第二次成婚时,我长子都能咿呀学语了;她第三次成婚时,我次子都能走了,也不知她的姻缘何时安定。”
正说这话的是位年轻妇人,她的丈夫永济侯是高陵大长公主长子。
年轻女子话语妙趣横生,连比她年长许多的命妇,本正色的面容也不住忍俊不禁。
知韫呷了口茶,与萧绚眼神交流,都很是满意这些命妇们自己找话题谈笑风生。
程媪不一会儿功夫便来到这里,禀明来意后,萧绚立马反应过来,笑着回应:“妾知道了,这就去拜见太后。”
知韫理了理思绪,问程媪:“不知是何人在太后身旁?”
程媪答道:“是高陵大长公主。”
知韫唔了一声。
而下首边不远处的永济侯夫人,原本闲情惬意与交好的夫人们闲坐,听到程媪的话,往声音的方向试探着望去。
知韫放下茶盏,微笑对程媪道:“萧王后许久才回到京师,我陪她一道去给太后问安吧。”
永济侯夫人思索片刻,神色晦暗不明,也附和:“原来姑君竟在太后处,妾身为新妇,当去跟前尽心才是。”
知韫点点头,打趣她:“有你这么好的新妇,高陵姑母在众子妇中定然最疼你。”
其他命妇们也跟着揶揄,永济侯夫人只好低头作羞赧状,眼风却隐晦地打量着程媪。
凌太后见由知韫领头的一众人等,再次擦拭了眼睛周围一遍。
她笑容慈爱:“都来了,莫拘束。”
知韫领着三人屈身皆称“诺。”
知韫暗自打量高陵大长公主,上回见到她是在麟德殿上,高陵大长公主一向雍容华贵、气度不凡,只不过今日的她多了分憔悴和一丝干瘪。
高陵大长公主眸光闪动:“方才瞧见阿晋与阿漾一同嬉闹,若无太子相邀,阿晋一人岂不孤单?我这个姑祖母瞧着都觉得单薄。”
这话虽是对着众人看似闲谈,实则就是发话萧绚。
萧绚拿起茶盏,不咸不淡道:“伯姑母甚是操劳我们小辈,妾与懋甫都觉着有阿晋和阿漾承欢膝下足以为乐。”
临江王李霖玚,字懋甫。
高陵大长公主不再多言,只目中略有寒光,望向凌太后,仿佛在向凌太后叫苦。
知韫不动声色给萧绚使眼色,示意她不必担心,一切有她在。
知韫微笑对凌太后道:“太后今日是否很少见到曜儿?”
凌太后原想帮高陵大长公主说几句话,结果被知韫三言两语忽悠住,视若无睹地聊起李曜。
萧绚只静静跪坐在茵席上品茗,永济侯夫人则一副置若罔闻的模样。
高陵大长公主气结,自从成宗登基以来,她所用之物无一不是精品,所到之处如众星捧月,便是未下降时,也无人敢当真无视她。
好个孟皇后,好个萧王后,还有那个时而玲珑剔透时而又装聋作哑的好新妇!
永济侯夫人默默看着高陵大长公主的神情,嘴角不由冷笑。
相处多年,她当然猜得到大长公主的心思,她的这位姑君,据公主府老人说,从前下降舅君柳溱,是因大长公主及笄那年,在上林苑对丰神俊朗的美男子舅君一见钟情再见倾心。
舅君的出身不高不低,河东柳氏的嫡支分系,本朝列侯尚公主,字面意思,非列侯便娶不得公主。
那时穆宗尚在,大长公主是众公主中的一员,不遗余力地致使舅君有了侯爵。
不久后,大长公主得偿所愿抱得美男归,可美男不敢违抗圣旨,心中却甚是不满意大长公主,成婚起直到逝世,一贯冷待大长公主。
原因无他,大长公主面相不凡,可相貌却普普通通,若穿着平民衣裳,恐怕也很相配。
大长公主对此,心里明镜一般,可她非但不怪他不恨他,相反,大半生都在为丈夫谋划前程,心甘情愿至此,连子女也得靠边站。
当真是我朝公主中的异类!
大长公主与柳溱育有三子一女,最小的幺女柳嫣,字夷玉,今年正值二九年华。最得大长公主溺爱。
柳溱三十出头便早逝了,大长公主心痛万分。而诸子女中,三个儿子容貌皆随大长公主,唯有幺女与柳溱生得极像,大长公主本就最爱幺女,自柳溱逝世后,不说旁人,便是儿子们也不能对柳嫣说一句重话。
而柳嫣钟情于临江王,大长公主有意撮合时,临江王已与萧绚小订。
大长公主虽气恼,却觉得幺女有天人之姿,世上能配得上的只有天子,故而并未用强硬手段。
柳嫣却不同,她正是情窦初开之时,虽骄横跋扈,同时心思单纯如清晨才出的露珠,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曾放言,若嫁不了临江王,便终身不出阁。
大长公主心疼不已,曾想尽一切办法让幺女忘掉临江王,奈何没有忘却反而更加深刻。
她曾问幺女:“临江王早已娶妻,你难道便一直不嫁吗?”
柳嫣道:“正是,我愿生生世世等下去……”
这句话把大长公主唬住了,又唯恐女儿会孤苦终老,便出此下策,借凌太后哀思先帝的触动,想挑唆她败坏萧王后的名声,致使临江王夫妇相看两厌而和离。
不舞之鹤还想一手遮天,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永济侯夫人在心中恼怒地想。
又想起家中的小姑子,永济侯夫人只觉得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