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夜半无人私语时
张书生手指绕着陶格斯的头发,漫不经心地问:“方才你看什么呢?那么入迷。”
“青儿的字,你教她写的。”
“噢!今日是七夕,便教了几首相应的。谁知孩儿学得太快,任是什么诗,只教一遍就会写了,不得已多教了几首。”
“还教什么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陶格斯“嗤”地笑了,“那不就是现在么?可惜这儿并不是长生殿。”
“《长恨歌》你也读过?”张书生一直以为妻子不通文墨,所以从不跟她谈及书本辞句。
“可别小看人,我当年在太后宫里,见识得可不比你在书本上的少。”
“是我唐突了。”
“今日在窗外悄悄看你教青儿写字,倒想起往日在掌仪司,偷瞧你写签子的时候了。”
张书生的手一顿,一时间,烛光下晶莹的翠玉珠子、白皙圆润的手、堆积如山的黄签子、忙得抬不起头的岁月忽然涌到眼前。
那时,他是初生牛犊,谨守着规矩,只顾写字,一眼也不敢抬。
那么多宫女形形色色的手在他眼前拿东拿西,端着那么多果匣子在他面前流水一样地过,他却都不知道她们长什么样子。
他第一回当差,手速太慢,常常跟不上,总受管事的责骂,曾有个宫女替他出头。他也不敢正眼瞧人家,只敢望着人家的背影,望着颤巍巍的翠玉耳坠子敲在她白皙的脸颊上。
原来就是自己的结发妻子吗?
他不愿意再多想了,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是与不是,也是他赚了这么多年。
他现在最想得到的就是一个男丁,再把大女儿养好,十四岁应选,以后飞黄腾达。
他就这样想着,沉浸在鸡犬升天的美梦里。
第二天,陶格斯早早便入内当差去了。
张老太太吃完了儿媳妇预备的早饭,一抹嘴便出门瞎转悠。巷口的大树可是她每天必去的地方,年事已高、不当差事的老包衣嬷嬷,都爱聚在这儿闲聊,她可就指着从街坊邻居嘴里听来的小道消息对儿媳妇发号施令呢。
“听说了吗?昨儿主子星夜回銮,今儿太后的车马也进城了。”
“哟,主子巡幸口外是老规矩了,从没半路回来过呀?”
“您家大哥儿在都虞司,有风儿没有?”
“嗨!随扈出去本是常事,可突然回来,谁也没经着过这个呀?所以都不敢动,人还没回家来呢,口信儿也递不过来。”
张老太太心内打鼓,如此一来,昨夜儿媳妇说的话恐怕是真的。她怕惹是生非,在外围听了两圈,便溜溜地回家去了。
果不其然,是夜陶格斯让人带信儿回来,这次的差事来得急,又要快,又要齐备,所以连夜准备,回不去了。第二天一早,朝廷就下了诏书,册立皇贵妃佟佳氏为皇后,并恩赦天下。
“原先立后从没有颁恩诏的,这回赦免了那么多人,算是怎么回事儿?”
“还能怎么回事儿,替新皇后祈福呗!”
“可不是么,我儿子原先到钦天监办过差,听说圣主特地让人算过,所以一直不给皇贵妃封后,就是祈福用的。”
“这么说,是圣主的福泽太深了,一般人可压不住呢!”
“现在怎么又能册封了呢?”
“怕不是要冲喜吧......”
说到这里,老太太们都噤了声,面面相觑,心领神会地各自收拾坐垫回家去了,谁也不再提起这件事。
张老太太回了家,瞧见儿子正匆忙收拾东西,又惊又喜,冲上前去。
“怎么?补上差事了?”
“什么呀?主子把部院各衙门奏章都交送内阁了,内里也缺人,叫我们候补的全都进去候着,保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办差。您老人家就安心在家歇着吧!”
等到儿子和儿媳妇回到家,已经是七月十一的晚上。
新皇后只册封了一天,便猝然崩逝,皇帝为此辍朝五日。
内三旗人是主子的家臣,全都要为大行皇后守孝,张老太太愁眉苦脸,心疼她的抱孙子偏方一时半会儿是派不上用场了。
忙完册封皇后的礼仪,又是丧仪。不过内命妇的身份由皇贵妃升为皇后,她的礼仪便不再由内务府独立承担,尤其皇后崩逝这样大的事,礼部早早过来接手,承担外朝的丧仪。内务府掌仪司的包衣们便暂时被替换下来休息片刻,待到内宫哀悼时再进去当差。
大行皇后梓宫安放于承乾宫正殿,不久之后又移至朝阳门外享殿,皇帝亲临送别。
整个皇城气氛沉重,暑气还未消散的七月下旬,却如同寒冬一般沉寂。
“太太,中宫薨逝,大清朝上下都为大行皇后守到五七。咱们内三旗人,得守孝三个月呢。这些天您就别费心熬药了......”陶格斯拖着疲惫的身子扒着厨房的门,见张老太太还在鼓捣药罐子,气儿不打一处来。
因为是主子的大事,张老太太不敢妄言,只得嘟嘟囔囔地继续熬药。那个神婆子告诉她,必须得连着喝七七四十九天,中断一天就得重新开始。
她把两碗药都塞给儿子,使眼色叫他端进去,娘儿俩交换眼神,彼此转身回房了。
陶格斯那一碗,她一口都没有喝,全都倒进了青儿所种的小花盆里。
过了半个月,那盆小花也发黄枯萎了,可见那偏方的汤药不是什么好东西。倒是惹得青儿哭了半晌,陶格斯好言相劝了好长时间,最终答应再买两棵新苗,才止住了哭声。
待到内三旗除服,已是天寒地冻。
张老太太又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新的汤药,怼到陶格斯面前。
陶格斯尝试着闻了一鼻子,便恶心得直冲脑门,扔下碗便冲出门去呕吐,气得张老太太直骂娘。
自此以后,她熬一次药,陶格斯就呕一次,以至于连饭菜都吃不下去,闻见油烟子味儿就犯恶心。
张书生见她们婆媳之间剑拔弩张,连忙把妻子并女儿送回娘家待几天。
陶母见女儿在平日最喜欢的咸奶茶面前都呕个不停,心里打了个嘀咕,突然大惊:“莫不是?”
陶格斯望向母亲惊恐的双眼,拼命回想,想到乞巧节那个晚上,心里好像有了数。
待夜深了,陶母安顿青儿在大床睡下,自己则拽着陶格斯进了碧纱橱,掩住了门。
在南北通透的卧室内部,用双数落地窗隔断出来一个小空间,其中两扇能够开启作为房门,窗上精心雕刻上各色图案,内外两面再罩上纱布。从大厅隔着纱窗往里看,因为内室狭窄幽闭,所以看不分明,而从内往外瞧,则能将明亮的堂屋看得清清楚楚。张书生给青儿打的碧纱橱只有四扇,而陶家正屋这一间却足足有八扇。他家是跑口外置办皮货的,常有外客,有了这碧纱橱,女眷也能进退得宜。因着这里足够隐秘,家中商议心腹事,也多半在此。
“这怎么可以?大行皇后的服才刚刚除去,你怎么能?”
“额吉,我说了多少遍了,不是这期间,是......哎呀,我要怎么说您才能相信呢?”
“我相不相信有什么要紧,若让别人见你显了怀,只消把你国丧期间有孕的事情捅上去,谁还会在乎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瓜田李下,谁能说得清?到那时候,咱们全家上下就谁也别想好过!”
“那怎么办?”
“明天我去请嬷嬷来,了结了吧,你身体一直很好,还会再有的。”
陶格斯“扑通”一下跪在母亲面前,泪眼婆娑:“不成啊额吉,这不成!这可是我盼了十年的孩子!我今年三十六岁,能有孩子本就不易了,要是就这么没了......兴许就再也不能有了啊!更何况,我老婆婆一直拿这事儿给我扎筏子,让她知道了,还不定说什么难听的话,到时候我就一头碰死,也没处说理!”
陶母本是铁了心,见女儿如此声泪俱下,实在心疼,一把将女儿扶到脚踏上坐了,咬着牙狠狠地捶了两把床沿。回身望着泪涟涟的女儿,深深叹了口气。
陶母思忖半日,正色道:“这么着吧,这事要紧,不能不告诉姑爷,明早让你弟弟把他请来。现在你闻见吃食就呕,在果局继续当差就很容易露馅儿。我原先在果局当差,也有点儿脸面,有服这段日子你苦劳也不小,明日我便去卖一卖我这张老脸,就说你近日劳累,又感念大行皇后恩德,累恸交加,弦儿一直紧绷着,这一松懈下来便病倒了,告假几日。等到过年忙起来召你回去,便再说你久病缠绵,郁结难消,送你到口外你父亲那儿去住一段,发散发散。等过完二月二,再看情形往上报身孕之事,届时就没人计较这个了。好在你父亲长年跑外,别人也不能起什么疑心。姑爷本就是闲散的,就让他领着你到张家口,找你父亲住一段吧!”
“那我老婆婆......”
“明日你弟弟去接姑爷的时候,我会让他带过去一笔银子,足够她这两个月过活了。从咱们家走,你也不必看她甩脸子。”
陶母刚要起身,忽想起青儿这个鬼精灵:“对青儿,你也要只字不提,若是显怀,你便跟她说是在口外吃得好,胖了。她人小鬼大,万一不经意间宣扬出去,你可要知道......”
陶格斯惊叹于母亲的盘算,只得连连点头。
“青儿的字,你教她写的。”
“噢!今日是七夕,便教了几首相应的。谁知孩儿学得太快,任是什么诗,只教一遍就会写了,不得已多教了几首。”
“还教什么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陶格斯“嗤”地笑了,“那不就是现在么?可惜这儿并不是长生殿。”
“《长恨歌》你也读过?”张书生一直以为妻子不通文墨,所以从不跟她谈及书本辞句。
“可别小看人,我当年在太后宫里,见识得可不比你在书本上的少。”
“是我唐突了。”
“今日在窗外悄悄看你教青儿写字,倒想起往日在掌仪司,偷瞧你写签子的时候了。”
张书生的手一顿,一时间,烛光下晶莹的翠玉珠子、白皙圆润的手、堆积如山的黄签子、忙得抬不起头的岁月忽然涌到眼前。
那时,他是初生牛犊,谨守着规矩,只顾写字,一眼也不敢抬。
那么多宫女形形色色的手在他眼前拿东拿西,端着那么多果匣子在他面前流水一样地过,他却都不知道她们长什么样子。
他第一回当差,手速太慢,常常跟不上,总受管事的责骂,曾有个宫女替他出头。他也不敢正眼瞧人家,只敢望着人家的背影,望着颤巍巍的翠玉耳坠子敲在她白皙的脸颊上。
原来就是自己的结发妻子吗?
他不愿意再多想了,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是与不是,也是他赚了这么多年。
他现在最想得到的就是一个男丁,再把大女儿养好,十四岁应选,以后飞黄腾达。
他就这样想着,沉浸在鸡犬升天的美梦里。
第二天,陶格斯早早便入内当差去了。
张老太太吃完了儿媳妇预备的早饭,一抹嘴便出门瞎转悠。巷口的大树可是她每天必去的地方,年事已高、不当差事的老包衣嬷嬷,都爱聚在这儿闲聊,她可就指着从街坊邻居嘴里听来的小道消息对儿媳妇发号施令呢。
“听说了吗?昨儿主子星夜回銮,今儿太后的车马也进城了。”
“哟,主子巡幸口外是老规矩了,从没半路回来过呀?”
“您家大哥儿在都虞司,有风儿没有?”
“嗨!随扈出去本是常事,可突然回来,谁也没经着过这个呀?所以都不敢动,人还没回家来呢,口信儿也递不过来。”
张老太太心内打鼓,如此一来,昨夜儿媳妇说的话恐怕是真的。她怕惹是生非,在外围听了两圈,便溜溜地回家去了。
果不其然,是夜陶格斯让人带信儿回来,这次的差事来得急,又要快,又要齐备,所以连夜准备,回不去了。第二天一早,朝廷就下了诏书,册立皇贵妃佟佳氏为皇后,并恩赦天下。
“原先立后从没有颁恩诏的,这回赦免了那么多人,算是怎么回事儿?”
“还能怎么回事儿,替新皇后祈福呗!”
“可不是么,我儿子原先到钦天监办过差,听说圣主特地让人算过,所以一直不给皇贵妃封后,就是祈福用的。”
“这么说,是圣主的福泽太深了,一般人可压不住呢!”
“现在怎么又能册封了呢?”
“怕不是要冲喜吧......”
说到这里,老太太们都噤了声,面面相觑,心领神会地各自收拾坐垫回家去了,谁也不再提起这件事。
张老太太回了家,瞧见儿子正匆忙收拾东西,又惊又喜,冲上前去。
“怎么?补上差事了?”
“什么呀?主子把部院各衙门奏章都交送内阁了,内里也缺人,叫我们候补的全都进去候着,保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办差。您老人家就安心在家歇着吧!”
等到儿子和儿媳妇回到家,已经是七月十一的晚上。
新皇后只册封了一天,便猝然崩逝,皇帝为此辍朝五日。
内三旗人是主子的家臣,全都要为大行皇后守孝,张老太太愁眉苦脸,心疼她的抱孙子偏方一时半会儿是派不上用场了。
忙完册封皇后的礼仪,又是丧仪。不过内命妇的身份由皇贵妃升为皇后,她的礼仪便不再由内务府独立承担,尤其皇后崩逝这样大的事,礼部早早过来接手,承担外朝的丧仪。内务府掌仪司的包衣们便暂时被替换下来休息片刻,待到内宫哀悼时再进去当差。
大行皇后梓宫安放于承乾宫正殿,不久之后又移至朝阳门外享殿,皇帝亲临送别。
整个皇城气氛沉重,暑气还未消散的七月下旬,却如同寒冬一般沉寂。
“太太,中宫薨逝,大清朝上下都为大行皇后守到五七。咱们内三旗人,得守孝三个月呢。这些天您就别费心熬药了......”陶格斯拖着疲惫的身子扒着厨房的门,见张老太太还在鼓捣药罐子,气儿不打一处来。
因为是主子的大事,张老太太不敢妄言,只得嘟嘟囔囔地继续熬药。那个神婆子告诉她,必须得连着喝七七四十九天,中断一天就得重新开始。
她把两碗药都塞给儿子,使眼色叫他端进去,娘儿俩交换眼神,彼此转身回房了。
陶格斯那一碗,她一口都没有喝,全都倒进了青儿所种的小花盆里。
过了半个月,那盆小花也发黄枯萎了,可见那偏方的汤药不是什么好东西。倒是惹得青儿哭了半晌,陶格斯好言相劝了好长时间,最终答应再买两棵新苗,才止住了哭声。
待到内三旗除服,已是天寒地冻。
张老太太又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新的汤药,怼到陶格斯面前。
陶格斯尝试着闻了一鼻子,便恶心得直冲脑门,扔下碗便冲出门去呕吐,气得张老太太直骂娘。
自此以后,她熬一次药,陶格斯就呕一次,以至于连饭菜都吃不下去,闻见油烟子味儿就犯恶心。
张书生见她们婆媳之间剑拔弩张,连忙把妻子并女儿送回娘家待几天。
陶母见女儿在平日最喜欢的咸奶茶面前都呕个不停,心里打了个嘀咕,突然大惊:“莫不是?”
陶格斯望向母亲惊恐的双眼,拼命回想,想到乞巧节那个晚上,心里好像有了数。
待夜深了,陶母安顿青儿在大床睡下,自己则拽着陶格斯进了碧纱橱,掩住了门。
在南北通透的卧室内部,用双数落地窗隔断出来一个小空间,其中两扇能够开启作为房门,窗上精心雕刻上各色图案,内外两面再罩上纱布。从大厅隔着纱窗往里看,因为内室狭窄幽闭,所以看不分明,而从内往外瞧,则能将明亮的堂屋看得清清楚楚。张书生给青儿打的碧纱橱只有四扇,而陶家正屋这一间却足足有八扇。他家是跑口外置办皮货的,常有外客,有了这碧纱橱,女眷也能进退得宜。因着这里足够隐秘,家中商议心腹事,也多半在此。
“这怎么可以?大行皇后的服才刚刚除去,你怎么能?”
“额吉,我说了多少遍了,不是这期间,是......哎呀,我要怎么说您才能相信呢?”
“我相不相信有什么要紧,若让别人见你显了怀,只消把你国丧期间有孕的事情捅上去,谁还会在乎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瓜田李下,谁能说得清?到那时候,咱们全家上下就谁也别想好过!”
“那怎么办?”
“明天我去请嬷嬷来,了结了吧,你身体一直很好,还会再有的。”
陶格斯“扑通”一下跪在母亲面前,泪眼婆娑:“不成啊额吉,这不成!这可是我盼了十年的孩子!我今年三十六岁,能有孩子本就不易了,要是就这么没了......兴许就再也不能有了啊!更何况,我老婆婆一直拿这事儿给我扎筏子,让她知道了,还不定说什么难听的话,到时候我就一头碰死,也没处说理!”
陶母本是铁了心,见女儿如此声泪俱下,实在心疼,一把将女儿扶到脚踏上坐了,咬着牙狠狠地捶了两把床沿。回身望着泪涟涟的女儿,深深叹了口气。
陶母思忖半日,正色道:“这么着吧,这事要紧,不能不告诉姑爷,明早让你弟弟把他请来。现在你闻见吃食就呕,在果局继续当差就很容易露馅儿。我原先在果局当差,也有点儿脸面,有服这段日子你苦劳也不小,明日我便去卖一卖我这张老脸,就说你近日劳累,又感念大行皇后恩德,累恸交加,弦儿一直紧绷着,这一松懈下来便病倒了,告假几日。等到过年忙起来召你回去,便再说你久病缠绵,郁结难消,送你到口外你父亲那儿去住一段,发散发散。等过完二月二,再看情形往上报身孕之事,届时就没人计较这个了。好在你父亲长年跑外,别人也不能起什么疑心。姑爷本就是闲散的,就让他领着你到张家口,找你父亲住一段吧!”
“那我老婆婆......”
“明日你弟弟去接姑爷的时候,我会让他带过去一笔银子,足够她这两个月过活了。从咱们家走,你也不必看她甩脸子。”
陶母刚要起身,忽想起青儿这个鬼精灵:“对青儿,你也要只字不提,若是显怀,你便跟她说是在口外吃得好,胖了。她人小鬼大,万一不经意间宣扬出去,你可要知道......”
陶格斯惊叹于母亲的盘算,只得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