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嫦娥应悔偷灵药
陶格斯再次有孕的时候,青儿已经是十岁的大孩子。
因着胎里就没养好,所以青儿自小就体弱多病,三天两头风寒咳嗽,动不动就发烧,屋子里就没散过药气。
张老太太成天阴阳怪气儿的,一会儿嫌她吃药太费钱,一会儿嫌她总发烧。
“你瞧瞧,哪有孩子这么烧的?那不早把脑子烧坏了?要我说,就算长大了也趁早别去应选,到那儿一去,人家知道张大姑娘是个烧糊涂的,那还得了?”
这种时候,张书生除了死命往屋里拽他娘,旁的一句也不会说。陶格斯只能咬着牙给女儿擦拭身子,三番五次跑回娘家去借药钱。
好在一片慈母丹心,青儿虽然体质柔弱,但脑子却一点儿也没烧坏,反而十分聪明伶俐,不到一岁就会说话了,脱口而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居然是——“阿玛!”
张书生惊异地抬头,她是在呼唤自己这个甩手掌柜的父亲吗?
“阿玛!”青儿眼珠不错地盯着张书生。
确认过她是真的在呼唤自己,张书生大喜过望:“不愧是我的好女儿!快,再叫一声!”他连忙从陶格斯怀中抢过青儿,高高举过头顶。
陶格斯苦笑,在女儿会说话之前,他何曾伸手帮过她一次?吃不到好东西,没有乳汁,孩子半夜饿得哇哇大哭,张书生只知道把被子蒙到头上,缩在床角做他的春秋大梦。可怜她每天在孩儿面前苦口婆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教着说“阿玛”。
“当然,这都是娘子教得好!快叫额涅!咱们找额涅咯!”张书生谄媚地笑着,女儿还没抱热乎,就又递回妻子手里,只有甜言蜜语说得勤。
他知道,只要勤恳地多说些甜言蜜语,他这个实心眼的娘子就又乖乖地回到他手心儿里由他摆布。
或许是“阿玛”的发音足够简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儿说得最好、最清楚的就是“阿玛”。
张书生就在这一声声的呼唤中陶醉着。
他觉得,自己的女儿定然是继承了自己身上的优良血脉,才如此聪明。自己是包衣男丁,这辈子恐也无法出头,可女儿是要选入宫中的。如果精心栽培,届时入宫,凭借这满腹才华,说不定就能拔得头筹,有朝一日飞上枝头,那他们家可就飞黄腾达啦!
想到这儿,他立马冲进书房把压箱底的开蒙书册全都翻了出来。青儿也非常识教,一周岁的时候,已经会背好几首唐诗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谁写的诗呀?”
“王摩诘。”
“对了!我儿真聪明!”
就这样,青儿读的书越来越多,即便不能同包衣男丁一样到景山官学正式进学,跟着她父亲这个包衣子弟官学优秀毕业生念书,她腹中的墨水可绝不比那些官学生少。八岁开始临摹卫夫人的簪花小楷,如今方才两年,就已经有模有样了。
张书生为了他大姑娘可谓是尽心尽力,专门找人打了一副矮几子挤进书房里,那高度刚好适合半大小孩儿。父女二人一高一低,读书习字,其乐融融。
天已黑透,陶格斯才结束了一天的差事回到家来。
她结婚生子之后,因手艺出名,仍回内务府掌仪司下面的果局应卯当差。这可把张氏母子乐得够呛,她领了正经差事和钱粮,家中再不必像以前那样揭不开锅。
好是好,只是张老太太不肯带青儿,陶格斯白天只得将孩子送回娘家抚育,下了差再接回家,直至五六岁上,青儿懂事,不再需要大人时刻盯着,才不必两家奔波。
陶格斯锁好了门,悄悄来到书房外,趴着窗户探头,瞧张书生把着女儿的手一笔一画写字的认真模样,似又回到了当年在在一旁偷偷瞧他写字的时候。
“咳咳。”
陶格斯突然回过神来,张老太太的干咳声,她听了十年,再熟悉不过。
张老太太掐着腰抵在正房门口,斜愣眼儿瞅着她。
陶格斯留恋地望了一眼书房内的父女,一抹眼睛,上前去恭顺地给婆婆请了安。
张老太太鼻孔朝天,冷哼一声道:“怎么回来这么晚?八成又上哪儿诉苦去了罢?”
“万万不敢!”陶格斯怕惊扰孩子,压低了声音:“今日宫中有大礼,差事实在重了些。”
“大礼?什么大礼?我怎么没听说?”张老太太仍大惊小怪,讪讪地翻了个白眼儿。
晚间的街巷十分寂静,连蛐蛐的奏鸣都清晰可闻,张老太太嗷一嗓子,连蛐蛐都屏息凝神了一刻。
陶格斯半条魂魄差点儿惊飞了,慌忙把婆婆拽进屋里:“您千万小声些!主子的事咱们何能揣测?若教别人听了传扬出去可就......”
陶格斯知道这个老太太的色厉内荏,明明四六不懂,还要装作什么都明白,颐指气使地鸡蛋里挑骨头。但却最是胆小怕事,只要用身家性命来堵住她的嘴,她一定老老实实一个字都不会透露。
张老太太见她煞有介事地瞪眼睛抹脖子,不像是假的。登时捂住了嘴巴,却又掩不住内心的好奇:“难不成,终于要正位中宫了?”
自从康熙十七年孝昭皇后崩逝,宫中就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十年来,虽然皇上的表妹佟佳皇贵妃执掌凤印,是名副其实的后宫之主,但中宫之位却一直虚悬。
如果有什么掌仪司上下忙作一团的大礼,恐怕也只有这个了。
陶格斯皱皱眉,“我们只是听令预备果子,要紧的哪能告诉我们呢?多半明早就布告......”
“哼,我看你也听风就是雨的,怕只在外面一味躲懒罢了。家里的事,一样也不上心,肚子也那么不争气......”
同样的车轱辘话,听了十年,也能倒背如流。
起初,她还觉得,包衣女儿能选入宫中当差,比寻常人家的小姐还体面,这有什么不好?可在日复一日的奚落和贬低声中,她的心渐渐麻木,几乎已经完全相信,没能为丈夫诞育一个男丁,确实是她的过失。
她默默跟着张老太太到厨房,在尖锐的目光下,捏着鼻子喝下了那碗号称进补的难闻汤药,也不知道里面加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总之十分反胃。
张老太太狠狠一瞪,撇撇嘴:“找这么个偏方不知道有多难!赶紧,这点儿也喝了!”
碗底的一点沫子她也不放过,又添了水盯着让陶格斯喝下,才心满意足。陶格斯强忍着呕吐的冲动,冲洗了碗盏。
“去,把我儿叫来!”张老太太又端出一碗黑乎乎的汤药,是给他儿子的。她千辛万苦找一个神婆兑的秘方,说是只消喝下七七四十九服,必能得男。
他们已经喝了大半月,这难闻的汤药除了让人吃不下饭,没有什么别的效用。
陶格斯去书房把张书生换了出来。
“额涅怎么才回来?您看,阿玛教我学了李义山的诗呢!”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陶格斯望着女儿娟秀的字迹,“嫦娥应悔......偷灵药......”
“额涅,你怎么了?眼睛怎么红了?女儿给你吹吹。”青儿稚嫩的小手捧起她的脸,细心地吹着气。
陶格斯温柔地把女儿揽在怀里,抚摸着她头顶的绒毛:“青儿可真厉害,吹一口仙气,额涅眼睛就好啦!”
青儿笑嘻嘻地仰头望着母亲:“额涅,我们什么时候去投针?什么时候去黄瓜架下许愿?”
陶格斯一怔,原来今天是七月七,乞巧节!
带女儿乞巧这么重要的事,她都给忘了。
“阿玛说让太太领我乞巧,可是太太好凶,我害怕。”青儿往母亲怀里蹭了蹭。
陶格斯想到婆婆对青儿的冷眼相对,不禁打了个寒颤。
“不怕,额涅这不是回来了吗?走,我们去拿针,取水!”陶格斯把女儿写的小诗卷好,塞进袖筒里,牵着女儿去摆乞巧用的东西。
窗下那个卧榻早已撤走,张书生特在这逼仄的小房子里,给女儿打了个碧纱橱。
待张书生喝完药,又听完他母亲的絮叨,青儿已经心满意足地向黄瓜架许好了愿望,在碧纱橱里面睡熟了。陶格斯在帐外倚着,借着蜡烛微弱的光点,细细摩挲着女儿的簪花小楷。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青儿的字真是娟秀,谁能想到这是十岁小姑娘能写出来的东西呢?与她父亲的馆阁体不同,那馆阁体虽然如同刻印,却条条框框地限于规矩,但女儿的字却也不完全照搬卫夫人的字帖,独有一种孩童的稚拙之风。
张书生见她看得入神,也未惊动,缓缓把门拴了,更衣坐回床边瞧着。
烛影朦胧,陶格斯耳垂上的翠玉闪烁着温润的光泽,莹润的玉珠子颤巍巍地撞在她细腻圆润的脸颊上,显得娇憨可爱。
张书生内心微动,只觉这场景似曾相识,不解地挠了挠头。
陶格斯忽见外面人影闪动,回过神来,原是她丈夫。探身进帘子里,轻轻给青儿盖好被子,吹灭橱边的烛火,款款步回床侧。
“太太还没歇下吧?”陶格斯放下手札,匆匆要出门伺候。
张书生忙握住她的手腕,将她拽了回来。
“别忙了,我已经伺候她歇息了。”
在幽微灯影下,她腕子上碧绿的玉镯仍闪闪发亮,映衬着她的手如白玉一般。陶格斯的手很厚实,听老人说,女人生这样的手是有福气的,张书生在宫里见过一尊白玉菩萨,那捧着杨柳玉净瓶的手,便是这样饱满精致。
帐幔落下,陶格斯只觉天旋地转。
李义山想说的是什么意思?嫦娥为什么会后悔呢?
现在她知道了,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因着胎里就没养好,所以青儿自小就体弱多病,三天两头风寒咳嗽,动不动就发烧,屋子里就没散过药气。
张老太太成天阴阳怪气儿的,一会儿嫌她吃药太费钱,一会儿嫌她总发烧。
“你瞧瞧,哪有孩子这么烧的?那不早把脑子烧坏了?要我说,就算长大了也趁早别去应选,到那儿一去,人家知道张大姑娘是个烧糊涂的,那还得了?”
这种时候,张书生除了死命往屋里拽他娘,旁的一句也不会说。陶格斯只能咬着牙给女儿擦拭身子,三番五次跑回娘家去借药钱。
好在一片慈母丹心,青儿虽然体质柔弱,但脑子却一点儿也没烧坏,反而十分聪明伶俐,不到一岁就会说话了,脱口而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居然是——“阿玛!”
张书生惊异地抬头,她是在呼唤自己这个甩手掌柜的父亲吗?
“阿玛!”青儿眼珠不错地盯着张书生。
确认过她是真的在呼唤自己,张书生大喜过望:“不愧是我的好女儿!快,再叫一声!”他连忙从陶格斯怀中抢过青儿,高高举过头顶。
陶格斯苦笑,在女儿会说话之前,他何曾伸手帮过她一次?吃不到好东西,没有乳汁,孩子半夜饿得哇哇大哭,张书生只知道把被子蒙到头上,缩在床角做他的春秋大梦。可怜她每天在孩儿面前苦口婆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教着说“阿玛”。
“当然,这都是娘子教得好!快叫额涅!咱们找额涅咯!”张书生谄媚地笑着,女儿还没抱热乎,就又递回妻子手里,只有甜言蜜语说得勤。
他知道,只要勤恳地多说些甜言蜜语,他这个实心眼的娘子就又乖乖地回到他手心儿里由他摆布。
或许是“阿玛”的发音足够简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儿说得最好、最清楚的就是“阿玛”。
张书生就在这一声声的呼唤中陶醉着。
他觉得,自己的女儿定然是继承了自己身上的优良血脉,才如此聪明。自己是包衣男丁,这辈子恐也无法出头,可女儿是要选入宫中的。如果精心栽培,届时入宫,凭借这满腹才华,说不定就能拔得头筹,有朝一日飞上枝头,那他们家可就飞黄腾达啦!
想到这儿,他立马冲进书房把压箱底的开蒙书册全都翻了出来。青儿也非常识教,一周岁的时候,已经会背好几首唐诗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谁写的诗呀?”
“王摩诘。”
“对了!我儿真聪明!”
就这样,青儿读的书越来越多,即便不能同包衣男丁一样到景山官学正式进学,跟着她父亲这个包衣子弟官学优秀毕业生念书,她腹中的墨水可绝不比那些官学生少。八岁开始临摹卫夫人的簪花小楷,如今方才两年,就已经有模有样了。
张书生为了他大姑娘可谓是尽心尽力,专门找人打了一副矮几子挤进书房里,那高度刚好适合半大小孩儿。父女二人一高一低,读书习字,其乐融融。
天已黑透,陶格斯才结束了一天的差事回到家来。
她结婚生子之后,因手艺出名,仍回内务府掌仪司下面的果局应卯当差。这可把张氏母子乐得够呛,她领了正经差事和钱粮,家中再不必像以前那样揭不开锅。
好是好,只是张老太太不肯带青儿,陶格斯白天只得将孩子送回娘家抚育,下了差再接回家,直至五六岁上,青儿懂事,不再需要大人时刻盯着,才不必两家奔波。
陶格斯锁好了门,悄悄来到书房外,趴着窗户探头,瞧张书生把着女儿的手一笔一画写字的认真模样,似又回到了当年在在一旁偷偷瞧他写字的时候。
“咳咳。”
陶格斯突然回过神来,张老太太的干咳声,她听了十年,再熟悉不过。
张老太太掐着腰抵在正房门口,斜愣眼儿瞅着她。
陶格斯留恋地望了一眼书房内的父女,一抹眼睛,上前去恭顺地给婆婆请了安。
张老太太鼻孔朝天,冷哼一声道:“怎么回来这么晚?八成又上哪儿诉苦去了罢?”
“万万不敢!”陶格斯怕惊扰孩子,压低了声音:“今日宫中有大礼,差事实在重了些。”
“大礼?什么大礼?我怎么没听说?”张老太太仍大惊小怪,讪讪地翻了个白眼儿。
晚间的街巷十分寂静,连蛐蛐的奏鸣都清晰可闻,张老太太嗷一嗓子,连蛐蛐都屏息凝神了一刻。
陶格斯半条魂魄差点儿惊飞了,慌忙把婆婆拽进屋里:“您千万小声些!主子的事咱们何能揣测?若教别人听了传扬出去可就......”
陶格斯知道这个老太太的色厉内荏,明明四六不懂,还要装作什么都明白,颐指气使地鸡蛋里挑骨头。但却最是胆小怕事,只要用身家性命来堵住她的嘴,她一定老老实实一个字都不会透露。
张老太太见她煞有介事地瞪眼睛抹脖子,不像是假的。登时捂住了嘴巴,却又掩不住内心的好奇:“难不成,终于要正位中宫了?”
自从康熙十七年孝昭皇后崩逝,宫中就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十年来,虽然皇上的表妹佟佳皇贵妃执掌凤印,是名副其实的后宫之主,但中宫之位却一直虚悬。
如果有什么掌仪司上下忙作一团的大礼,恐怕也只有这个了。
陶格斯皱皱眉,“我们只是听令预备果子,要紧的哪能告诉我们呢?多半明早就布告......”
“哼,我看你也听风就是雨的,怕只在外面一味躲懒罢了。家里的事,一样也不上心,肚子也那么不争气......”
同样的车轱辘话,听了十年,也能倒背如流。
起初,她还觉得,包衣女儿能选入宫中当差,比寻常人家的小姐还体面,这有什么不好?可在日复一日的奚落和贬低声中,她的心渐渐麻木,几乎已经完全相信,没能为丈夫诞育一个男丁,确实是她的过失。
她默默跟着张老太太到厨房,在尖锐的目光下,捏着鼻子喝下了那碗号称进补的难闻汤药,也不知道里面加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总之十分反胃。
张老太太狠狠一瞪,撇撇嘴:“找这么个偏方不知道有多难!赶紧,这点儿也喝了!”
碗底的一点沫子她也不放过,又添了水盯着让陶格斯喝下,才心满意足。陶格斯强忍着呕吐的冲动,冲洗了碗盏。
“去,把我儿叫来!”张老太太又端出一碗黑乎乎的汤药,是给他儿子的。她千辛万苦找一个神婆兑的秘方,说是只消喝下七七四十九服,必能得男。
他们已经喝了大半月,这难闻的汤药除了让人吃不下饭,没有什么别的效用。
陶格斯去书房把张书生换了出来。
“额涅怎么才回来?您看,阿玛教我学了李义山的诗呢!”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陶格斯望着女儿娟秀的字迹,“嫦娥应悔......偷灵药......”
“额涅,你怎么了?眼睛怎么红了?女儿给你吹吹。”青儿稚嫩的小手捧起她的脸,细心地吹着气。
陶格斯温柔地把女儿揽在怀里,抚摸着她头顶的绒毛:“青儿可真厉害,吹一口仙气,额涅眼睛就好啦!”
青儿笑嘻嘻地仰头望着母亲:“额涅,我们什么时候去投针?什么时候去黄瓜架下许愿?”
陶格斯一怔,原来今天是七月七,乞巧节!
带女儿乞巧这么重要的事,她都给忘了。
“阿玛说让太太领我乞巧,可是太太好凶,我害怕。”青儿往母亲怀里蹭了蹭。
陶格斯想到婆婆对青儿的冷眼相对,不禁打了个寒颤。
“不怕,额涅这不是回来了吗?走,我们去拿针,取水!”陶格斯把女儿写的小诗卷好,塞进袖筒里,牵着女儿去摆乞巧用的东西。
窗下那个卧榻早已撤走,张书生特在这逼仄的小房子里,给女儿打了个碧纱橱。
待张书生喝完药,又听完他母亲的絮叨,青儿已经心满意足地向黄瓜架许好了愿望,在碧纱橱里面睡熟了。陶格斯在帐外倚着,借着蜡烛微弱的光点,细细摩挲着女儿的簪花小楷。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青儿的字真是娟秀,谁能想到这是十岁小姑娘能写出来的东西呢?与她父亲的馆阁体不同,那馆阁体虽然如同刻印,却条条框框地限于规矩,但女儿的字却也不完全照搬卫夫人的字帖,独有一种孩童的稚拙之风。
张书生见她看得入神,也未惊动,缓缓把门拴了,更衣坐回床边瞧着。
烛影朦胧,陶格斯耳垂上的翠玉闪烁着温润的光泽,莹润的玉珠子颤巍巍地撞在她细腻圆润的脸颊上,显得娇憨可爱。
张书生内心微动,只觉这场景似曾相识,不解地挠了挠头。
陶格斯忽见外面人影闪动,回过神来,原是她丈夫。探身进帘子里,轻轻给青儿盖好被子,吹灭橱边的烛火,款款步回床侧。
“太太还没歇下吧?”陶格斯放下手札,匆匆要出门伺候。
张书生忙握住她的手腕,将她拽了回来。
“别忙了,我已经伺候她歇息了。”
在幽微灯影下,她腕子上碧绿的玉镯仍闪闪发亮,映衬着她的手如白玉一般。陶格斯的手很厚实,听老人说,女人生这样的手是有福气的,张书生在宫里见过一尊白玉菩萨,那捧着杨柳玉净瓶的手,便是这样饱满精致。
帐幔落下,陶格斯只觉天旋地转。
李义山想说的是什么意思?嫦娥为什么会后悔呢?
现在她知道了,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