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小人得志
在外祖家一住就是大半年,虽然一直喝汤药,还要帮着看孩子,但青儿一点儿也不想回到那个逼仄的张家小院儿去。
那儿已经没有她的地方了,就连一张卧榻,也是在讨厌她的祖母身边挤出来的。
这样也可以称之为“家”吗?
陶格斯和张书生来接了几次,可是次次都是抱着那个新出生的张骋怀来的。青儿瞧都不瞧那个孩子一眼,也无意跟着回去。
青儿的姨母嫁得很近,甚至都没有走出包衣蒙古人住的这片宅子。姨父虽说也是给主子跑外做买卖的,但并不是皮货生意,而是丝绸、布料一类。
听说库伦、罗刹,乃至更遥远的那些地方,丝绸可一直是大大的抢手货。所以她姨父的买卖跑得极顺,在内府很是得脸。
若一家有一母姐妹,那她们的婚嫁就难免被成为街坊邻居长年的谈资。要是大家都大差不差也就算了,可要是差得太多,差的那一方可就十分难堪。
显然,在这家,难堪的是陶格斯。
嫁给没有差事的人也就算了,偏偏还是那样一家破落户。
识文断字的大姑娘不疼,扔到娘家来住。
……
尤其是这些年,青儿的姨父差事办得越来越好,便显得张书生越来越没能耐。青儿的外祖父脸上也渐渐挂不住,终于花了些银子,在内府找人走了关系,让赋闲多年的张书生补上了个笔帖式的小职。
虽然只是个笔帖式,照有头有脸的包衣相差甚远,对老张家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张老太太在胡同里转悠的时候,逢人便夸,丝毫看不出来大槐树下其他老太太吉祥话底下讽刺的神色。
大夏天的,张老太太满街找爆竹要买回家放,抠门儿的张老太太还是头一次摸出闲钱买这些玩意儿。但夏天怎么会有那些东西卖呢?连过年她都舍不得买爆竹,只让孩子们蹭宫里的、或是富裕人家的烟火看,家里也根本没有一根存货。
张书生走街串巷寻访半日,才找到搂着水烟袋东奔西走的张老太太,连哄带拽给请回了家。
也许张书生也觉得没有脸面,连连跟他母亲强调不要张扬,但已经来不及了,张老太太生怕别人不知道她有个能耐的亲家,街坊邻居“软饭硬吃”的言语早已经传开,落回了青儿耳朵里。
青儿两手拽着两个表弟妹,脸色铁青,硬着头皮到她姨母家把孩子安顿好,回身便打点行李,预备回张家去了。
她没办法再在高门大院的陶家街巷听见那些没头脑的闲话,即便没有一句是说她不好,但无端接受到众人怜悯的目光,也使她芒刺在背。
那个小院子再破、再没有容身之地,张老太太再讨人嫌,她也得硬着头皮回去。
她已经料想到脚步迈进家门的那一刻会发生什么,只是可笑,怎么能与她料想得分毫不差啊?
提着水烟袋的张老太太得意洋洋地坐在地当间儿的板凳上,戏谑地瞥着她:
“哟,大小姐回来了?是不是听说我们家出了大人,想着孝敬啊?”
青儿眼皮子也不抬,恭敬地作揖:“给太太请安,太太大喜。”
“是青儿吗?”
张老太太刚要回嘴,里屋的陶格斯已经应声而出——怀里还抱着她的宝贝儿子。
青儿的眼光倏忽暗淡了一下,很快恢复正常,垂着眼皮福了福身:“给额涅请安,额涅大喜。”
陶格斯后背有点儿发凉,感觉面前的女儿很陌生,过去那个在她怀里撒娇、缠着她投针验巧的那个青儿,似乎从来没有在眼前的人身上出现过。
陶格斯想伸出手抚一抚青儿的额发,青儿却作了个揖,“没什么事的话,我先回屋安置了。”绕开母亲的手,径直回了正房。
那方挤出来的卧榻,是在这个家,唯一暂时属于她的地方。
原本还有书房里她阿玛亲手打造的小几案,但自从他补上差事之后,教女儿念书的事情早就被抛诸脑后,那个精巧的案子上,已经堆满了书册纸张。
张书生当了差,每日很晚才能回家,他很享受这种忙碌的充实。
过去都是他赋闲在家,等着妻子从掌仪司忙完回家,接着妻子从内府领来的钱粮。而现在,妻子在家看管孩子,那份钱粮自然也就减半了,反倒是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这本来是理所应当的事,他却觉得这是自己对家人莫大的恩赐。
回到家,他那谄媚的老母亲仍快活地迎上来,颐指气使地令看管婴儿的妇人重新烧热饭菜。
张书生终于能挺直腰杆享受这些服务,刚得到差事那几日“吃软饭”的名头早就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也不洗手,径直上了饭桌,抬眼发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给阿玛请安。”
“青儿回来了?”张书生很惊喜,连忙把青儿拉到自己身边坐着,慈爱地为青儿的碗里夹了好多肉。
他和他娘那种见识短浅的老妇人可不一样。
青儿可是他亲手栽培的大姑娘,知书达理,能诗善文。如今十一岁上,再过一年便能进宫应选,这么出色的姑娘,是决计不可能在什么粗活上行走的。
包衣子女,就如同寻常大户的“家生子”,世代都是主家的人。
只不过他们的主家是这天下地位最尊贵的所在,所以连家生子的际遇都不寻常。
每年春季,内务府都要从包衣三旗的年轻女孩子里拣选宫女。
地位高的佐领下人,选为官女子。
低一些的管领下人则充为普通使女,满二十五岁之后,若无特殊指派,便可结束服役,出宫婚配。
一些家世较好、品貌俱佳的“尖子生”,或有机会直接指给皇子,或被选为学规矩女子,学完规矩便有机会封为常在、答应,一举飞上枝头。
张书生心里,打的就是这个算盘。
他娇养女儿,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了,有本事巩固自己的地位,不至于像当今八皇子的生母那样,从卑微的包衣管领那样只领升斗米粮(sin jeku)的最低处,一朝得幸,却无傍身之法,被主子弃如敝履。
他的女儿虽然是包衣,可必定要落入皇家,他才甘心,毕竟,这是他们家成为上等人最好的途径。
若问在他心里,谁更重要,他也说不出来。只是儿子女儿,各有各的使命,儿子便是传承他老张家“优良”血脉的,他老张家的火种。
女儿么?是他打造的标准八旗秀女,是他登天的云梯。
青儿望着阿玛慈爱的脸,心中十分酸涩。
这个家里,可能只有阿玛还肯一心一意对她好,肯从襁褓中的弟弟身上,分一点儿关心给她?
她若有所思地无声咀嚼着,面前的一家人吃饭,都在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
“瞧瞧你,读了点子书怎么还跟小猫似的?吃饭连个动静都没有?你老子念了那么些书,如今是内府大人,也没见像你似的。”
张老太太的唾沫星子都喷到青儿碗里了,青儿皱着眉抬眼瞧着自己的父亲,吧嗒吧嗒吃得很香。
如果阿玛让我这样的话,我一定会照做的。
一家五口,开始了饭桌上的交响乐。
那儿已经没有她的地方了,就连一张卧榻,也是在讨厌她的祖母身边挤出来的。
这样也可以称之为“家”吗?
陶格斯和张书生来接了几次,可是次次都是抱着那个新出生的张骋怀来的。青儿瞧都不瞧那个孩子一眼,也无意跟着回去。
青儿的姨母嫁得很近,甚至都没有走出包衣蒙古人住的这片宅子。姨父虽说也是给主子跑外做买卖的,但并不是皮货生意,而是丝绸、布料一类。
听说库伦、罗刹,乃至更遥远的那些地方,丝绸可一直是大大的抢手货。所以她姨父的买卖跑得极顺,在内府很是得脸。
若一家有一母姐妹,那她们的婚嫁就难免被成为街坊邻居长年的谈资。要是大家都大差不差也就算了,可要是差得太多,差的那一方可就十分难堪。
显然,在这家,难堪的是陶格斯。
嫁给没有差事的人也就算了,偏偏还是那样一家破落户。
识文断字的大姑娘不疼,扔到娘家来住。
……
尤其是这些年,青儿的姨父差事办得越来越好,便显得张书生越来越没能耐。青儿的外祖父脸上也渐渐挂不住,终于花了些银子,在内府找人走了关系,让赋闲多年的张书生补上了个笔帖式的小职。
虽然只是个笔帖式,照有头有脸的包衣相差甚远,对老张家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张老太太在胡同里转悠的时候,逢人便夸,丝毫看不出来大槐树下其他老太太吉祥话底下讽刺的神色。
大夏天的,张老太太满街找爆竹要买回家放,抠门儿的张老太太还是头一次摸出闲钱买这些玩意儿。但夏天怎么会有那些东西卖呢?连过年她都舍不得买爆竹,只让孩子们蹭宫里的、或是富裕人家的烟火看,家里也根本没有一根存货。
张书生走街串巷寻访半日,才找到搂着水烟袋东奔西走的张老太太,连哄带拽给请回了家。
也许张书生也觉得没有脸面,连连跟他母亲强调不要张扬,但已经来不及了,张老太太生怕别人不知道她有个能耐的亲家,街坊邻居“软饭硬吃”的言语早已经传开,落回了青儿耳朵里。
青儿两手拽着两个表弟妹,脸色铁青,硬着头皮到她姨母家把孩子安顿好,回身便打点行李,预备回张家去了。
她没办法再在高门大院的陶家街巷听见那些没头脑的闲话,即便没有一句是说她不好,但无端接受到众人怜悯的目光,也使她芒刺在背。
那个小院子再破、再没有容身之地,张老太太再讨人嫌,她也得硬着头皮回去。
她已经料想到脚步迈进家门的那一刻会发生什么,只是可笑,怎么能与她料想得分毫不差啊?
提着水烟袋的张老太太得意洋洋地坐在地当间儿的板凳上,戏谑地瞥着她:
“哟,大小姐回来了?是不是听说我们家出了大人,想着孝敬啊?”
青儿眼皮子也不抬,恭敬地作揖:“给太太请安,太太大喜。”
“是青儿吗?”
张老太太刚要回嘴,里屋的陶格斯已经应声而出——怀里还抱着她的宝贝儿子。
青儿的眼光倏忽暗淡了一下,很快恢复正常,垂着眼皮福了福身:“给额涅请安,额涅大喜。”
陶格斯后背有点儿发凉,感觉面前的女儿很陌生,过去那个在她怀里撒娇、缠着她投针验巧的那个青儿,似乎从来没有在眼前的人身上出现过。
陶格斯想伸出手抚一抚青儿的额发,青儿却作了个揖,“没什么事的话,我先回屋安置了。”绕开母亲的手,径直回了正房。
那方挤出来的卧榻,是在这个家,唯一暂时属于她的地方。
原本还有书房里她阿玛亲手打造的小几案,但自从他补上差事之后,教女儿念书的事情早就被抛诸脑后,那个精巧的案子上,已经堆满了书册纸张。
张书生当了差,每日很晚才能回家,他很享受这种忙碌的充实。
过去都是他赋闲在家,等着妻子从掌仪司忙完回家,接着妻子从内府领来的钱粮。而现在,妻子在家看管孩子,那份钱粮自然也就减半了,反倒是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这本来是理所应当的事,他却觉得这是自己对家人莫大的恩赐。
回到家,他那谄媚的老母亲仍快活地迎上来,颐指气使地令看管婴儿的妇人重新烧热饭菜。
张书生终于能挺直腰杆享受这些服务,刚得到差事那几日“吃软饭”的名头早就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也不洗手,径直上了饭桌,抬眼发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给阿玛请安。”
“青儿回来了?”张书生很惊喜,连忙把青儿拉到自己身边坐着,慈爱地为青儿的碗里夹了好多肉。
他和他娘那种见识短浅的老妇人可不一样。
青儿可是他亲手栽培的大姑娘,知书达理,能诗善文。如今十一岁上,再过一年便能进宫应选,这么出色的姑娘,是决计不可能在什么粗活上行走的。
包衣子女,就如同寻常大户的“家生子”,世代都是主家的人。
只不过他们的主家是这天下地位最尊贵的所在,所以连家生子的际遇都不寻常。
每年春季,内务府都要从包衣三旗的年轻女孩子里拣选宫女。
地位高的佐领下人,选为官女子。
低一些的管领下人则充为普通使女,满二十五岁之后,若无特殊指派,便可结束服役,出宫婚配。
一些家世较好、品貌俱佳的“尖子生”,或有机会直接指给皇子,或被选为学规矩女子,学完规矩便有机会封为常在、答应,一举飞上枝头。
张书生心里,打的就是这个算盘。
他娇养女儿,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了,有本事巩固自己的地位,不至于像当今八皇子的生母那样,从卑微的包衣管领那样只领升斗米粮(sin jeku)的最低处,一朝得幸,却无傍身之法,被主子弃如敝履。
他的女儿虽然是包衣,可必定要落入皇家,他才甘心,毕竟,这是他们家成为上等人最好的途径。
若问在他心里,谁更重要,他也说不出来。只是儿子女儿,各有各的使命,儿子便是传承他老张家“优良”血脉的,他老张家的火种。
女儿么?是他打造的标准八旗秀女,是他登天的云梯。
青儿望着阿玛慈爱的脸,心中十分酸涩。
这个家里,可能只有阿玛还肯一心一意对她好,肯从襁褓中的弟弟身上,分一点儿关心给她?
她若有所思地无声咀嚼着,面前的一家人吃饭,都在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
“瞧瞧你,读了点子书怎么还跟小猫似的?吃饭连个动静都没有?你老子念了那么些书,如今是内府大人,也没见像你似的。”
张老太太的唾沫星子都喷到青儿碗里了,青儿皱着眉抬眼瞧着自己的父亲,吧嗒吧嗒吃得很香。
如果阿玛让我这样的话,我一定会照做的。
一家五口,开始了饭桌上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