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猗兰馆主人
春日融融,宫中地气温暖,最高处的几朵玉兰花竟慢慢开了几朵。
然而宫人们是不许抬头的,只有远远走过的时候,能望见几星雪白的点缀而已。
在和珍的辛勤代班和照顾之下,不过二三日,张如婉的风寒也就好了大半。虽说仍爱穿夹袄,却也害怕总作病被撵出宫,从包袱里掏出一件青黛色的大棉袍子,把自己紧紧裹住。
阿琳与阿蓝见了,不由得嗤笑:“这人也忒有意思了,要么穿最薄的,要么又捂得这样严实。你说她到底是知冷知热还是不知道呢?”两人摇着头出门,当差去了。
“和珍姐姐,瞧我这样行吗?”张如婉仍在转来转去打量着周身。她病了这些日,今天头一回上岗,本就心里没底,十分不安。
和珍回头瞧着她,也觉得好笑,只是不多言语,“成了,在主子宫里当差,这样素净是最好的,走吧!”
张如婉喜不自胜,贴着和珍出门去了,没走几步,突然想起什么事儿,在路中间“啊呀”了一声,便头也不回地奔回房间,掏了一个包袱出来。
一旁的和珍还没反应过来,她便已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摇着手里的包袱:“这个!前日宁珠大姐姐给的皮褂子,得想着还给她。”
和珍皱了皱眉,心下有些烦躁,只催促如婉赶快走,别耽误了时辰。
宁珠拿到自己灰鼠坎肩的时候,猛然被一股无名的气味熏了一跳。
“真要命,什么味儿啊!”宁珠瞟了一眼张如婉,没好意思言声,只瞧见她油浸浸的头发,成绺地贴在头皮上,便已明白一二,心下嫌恶,面上却也不动声色,嘘寒问暖了几句,见她身子确实没什么大碍,便让和珍带着她当值。
宁珠转到后身值房,细细打量着那灰鼠坎肩。要再上身,必得洗过才行,这样的灰鼠皮子虽然不值几个钱,难得的是轻便暖和,只不过要等到下雪天,在雪里才能洗。如今沾染了油腻腻的味儿,不由得烦心,只能先扔在椅子上,权且当个坐垫儿吧。
张如婉当值半日,只瞧见主子的鞋和衣袍进进出出,自己只需要听声音适时打帘子,何况时刻有和珍提醒,也费不了什么事,便不那么紧张了。不一会儿,屋里头探出个脑袋,把和珍扯了进去,不知何故。
毡帘子后头还有棉的,棉的后头还有纱的,密密匝匝,将屋里屋外隔成两个世界。
内里的声音,如婉一丝也没听见。和珍很久才从屋里出来,像是有心事的样子。后脚秀荣也出来了,示意和珍跟着一起走。和珍不放心地瞧了张如婉一眼,又瞧瞧里间,突然拽住了秀荣的袖口。
“秀荣姐姐!”她低声道:“如婉妹子头一遭当差,如今还没到换班的时候,我若是走了,她单个儿在这儿,恐怕也支应不开。”
秀荣嘴一撇,似笑非笑地说:“我当是谁,原来是张大姑奶奶,单个儿都当不了差,还得有专人跟着。”她眼珠一错,瞧了瞧毕恭毕敬的和珍,“前些日都是你代她的班,四下也都熟了,那你仍留在这儿守门。如今这跑腿子的差事,让她替替你,也好到外头历练历练,别风一吹就跟个病西施似的。”
和珍无法,只得作揖,示意如婉跟上。如婉一脸惊恐,直到听闻是给别的宫里的主儿送趟东西,又有秀荣领着,才略微放下心来,低着头随秀荣出门去了。
秀荣的性子尖利,如婉是见识过的,也不敢主动问她到底是去什么宫里给什么人送东西,也不大认得清门路,只得捧着匣子在背后默默跟随。
惠妃所在的延禧宫在内廷的东南角,此番他们要去的地方,却在西北角,需要穿过漫长的东筒子,自御花园迂回到西六宫去。东六宫与西六宫之间,是内廷的三大殿,像她们这样的宫女平日当差,是不能随意横穿的。
走在长长的筒子路上,如婉忽然觉得天光都暗了不少。
偷偷抬眼瞧着那高墙,比嫔妃宫中的还要高大十分,将整个天空分割成一道窄窄的线。
她突然觉得有点儿透不过气来。
“咳咳。”
一声咳嗽将张如婉拉回现实,原来是前方有主子的舆轿即将经过,提前传声过来,是让宫人们都转身回避。
张如婉面朝着红墙,耳闻众多脚步声由远及近,不知是肩舆还是小轿,扑簌簌地惊起了一层尘土。
待那队伍从她背后行过,她忍不住偷偷瞄了一眼,原来是一顶十分精巧的肩舆,椅子上坐的,却是一位少女。她身上的群青色旗装映着柔和的光亮,精致的小两把头上点缀着几星翠色,金子的镶边儿在太阳底下一闪一闪的。虽然只有一个模糊的背影,却也显得十分高傲。
“大概是哪位公主吧!”
张如婉心下感慨,只叹自己认人实在困难,进宫时明明教过各宫妃嫔、皇子、公主的详细情况,到了真事儿上,却根本对不上号,不由得惋惜。
到筒子路尽头一拐,便进了御花园,头一间青翠的小房子便是“绛雪轩”,轩前的花圃里种植了簇蔟海棠,如今之际,还尚未抽出花苞,倒也看不出“绛雪”的模样。
大路是主子们走的,秀荣领着如婉自墙下溜着边儿穿行,没一会儿就到了西六宫。
北边两座是咸福宫、储秀宫,中间两座是长春宫、翊坤宫,南边两座是启祥宫、永寿宫。
如婉心里对路途没有成算,也不知道是怎么绕进院门口的,也不知道是东南西北哪座宫苑,住的什么人,只得呆呆捧着匣子站在秀荣后头。
只见里面来人引进宫门内,并不高声说话,轻手利脚地领她们来到正殿。秀荣脚步顿了顿,瞥了她一眼,问:“给主子请安的规矩,你可还记得?”
如婉一听,愣了一下。旁的事倒还有限,请安的规矩她可是丝毫不敢记错,默默点头。
秀荣思忖再三,还是让她在殿外等候,自己进了正殿。张如婉不知端的,半晌,见她回身出来,手里已经不见了原来的匣子,想是已经给里面的主子奉送上去了。秀荣又领着她绕到后院的偏殿,她方才敢抬头瞧。原是十分小巧的、以翠竹为饰的门廊,额枋的彩画却是兰草,匾额上亦题着“猗兰馆”三个字。
“这宫殿名字倒很雅致。”张如婉素来喜爱舞文弄墨,这风雅的殿名不禁令她好奇,里面究竟住着什么人。
里外的人掀开帘子,迎面而来一股清幽的香气。
这一次,秀荣没让她候在门外,而是领着她一起进了门。
猗兰馆内空间并不大,但却清雅非凡。虽然没有过多的繁琐装饰,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古雅的气息。屋内家具、陈设主要以竹子制成,让人顿感轻盈舒适。进门的高几子上,一盆兰静静舒展着枝叶,原来那一股清幽,便是源自于此。
右手是一进小小的会客室,上首座位空着,并没有人。
如婉探头往里一瞧,只见窗户底下端正放着一条书案,一位身形纤细的年轻女子身穿一套碧山青的棉褂子,外罩一件兔毛坎肩,头发上只簪了冬日家常的薄绒钿子,辨不清眉眼,只有细白手腕上荡着的一环碧润润的翠镯格外显眼。她正在窗下写字,神思专注得很。
“奴才给卫主儿请安。”秀荣在前,如婉在后,给座上的女子请了安。一听是“卫主儿”,张如婉似乎有了印象,宫中只有一位姓卫的小主子,那就是八阿哥的生母,原也是内三旗的包衣。
“从小便听老太太说起这个小主子,管领下行走的出身,却因为生得秀丽,知书达理,便挑上去学规矩,伺候皇上,又诞育皇子,真是好福气。只是还没有什么封号,比不得同为内三旗出身的惠妃娘娘,身为妃位之首。”
卫氏闻言,面色倒也没有什么起伏,让她们起来之后,便轻轻搁下笔,欠了欠身子,正对着她们以表尊重。
“秀荣姑娘来了,想是惠妃娘娘有什么要吩咐的。”她的声音很清亮,语气也温和。
秀荣从如婉手中接过匣子,轻轻打开,道:“家里新送来南边的新茶,惠主子惦着小主您爱喝明前的白茶,叫送来一些,不值什么,请您尝尝鲜味儿,也是一番心意。”
卫氏微微笑着点头,着身边人接了,又回身在书案上找出一卷书绢来。
“难为娘娘总想着。我这里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近日我抄《妙法莲华经》,这一卷《出相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静心写好的,上回给娘娘送经文还是年下,大约也旧了,劳姑娘把这一卷拿去奉送罢!”卫氏将书绢卷好,放入一管竹筒中。
秀荣带着如婉轻轻施了礼,让如婉上前接过。
“这位姑娘,瞧着倒是眼生。”
如婉刚刚接过竹筒,忽听耳边卫氏说了这么一句,又觉她的目光扫在自己脸上,不觉十分惶恐。
然而宫人们是不许抬头的,只有远远走过的时候,能望见几星雪白的点缀而已。
在和珍的辛勤代班和照顾之下,不过二三日,张如婉的风寒也就好了大半。虽说仍爱穿夹袄,却也害怕总作病被撵出宫,从包袱里掏出一件青黛色的大棉袍子,把自己紧紧裹住。
阿琳与阿蓝见了,不由得嗤笑:“这人也忒有意思了,要么穿最薄的,要么又捂得这样严实。你说她到底是知冷知热还是不知道呢?”两人摇着头出门,当差去了。
“和珍姐姐,瞧我这样行吗?”张如婉仍在转来转去打量着周身。她病了这些日,今天头一回上岗,本就心里没底,十分不安。
和珍回头瞧着她,也觉得好笑,只是不多言语,“成了,在主子宫里当差,这样素净是最好的,走吧!”
张如婉喜不自胜,贴着和珍出门去了,没走几步,突然想起什么事儿,在路中间“啊呀”了一声,便头也不回地奔回房间,掏了一个包袱出来。
一旁的和珍还没反应过来,她便已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摇着手里的包袱:“这个!前日宁珠大姐姐给的皮褂子,得想着还给她。”
和珍皱了皱眉,心下有些烦躁,只催促如婉赶快走,别耽误了时辰。
宁珠拿到自己灰鼠坎肩的时候,猛然被一股无名的气味熏了一跳。
“真要命,什么味儿啊!”宁珠瞟了一眼张如婉,没好意思言声,只瞧见她油浸浸的头发,成绺地贴在头皮上,便已明白一二,心下嫌恶,面上却也不动声色,嘘寒问暖了几句,见她身子确实没什么大碍,便让和珍带着她当值。
宁珠转到后身值房,细细打量着那灰鼠坎肩。要再上身,必得洗过才行,这样的灰鼠皮子虽然不值几个钱,难得的是轻便暖和,只不过要等到下雪天,在雪里才能洗。如今沾染了油腻腻的味儿,不由得烦心,只能先扔在椅子上,权且当个坐垫儿吧。
张如婉当值半日,只瞧见主子的鞋和衣袍进进出出,自己只需要听声音适时打帘子,何况时刻有和珍提醒,也费不了什么事,便不那么紧张了。不一会儿,屋里头探出个脑袋,把和珍扯了进去,不知何故。
毡帘子后头还有棉的,棉的后头还有纱的,密密匝匝,将屋里屋外隔成两个世界。
内里的声音,如婉一丝也没听见。和珍很久才从屋里出来,像是有心事的样子。后脚秀荣也出来了,示意和珍跟着一起走。和珍不放心地瞧了张如婉一眼,又瞧瞧里间,突然拽住了秀荣的袖口。
“秀荣姐姐!”她低声道:“如婉妹子头一遭当差,如今还没到换班的时候,我若是走了,她单个儿在这儿,恐怕也支应不开。”
秀荣嘴一撇,似笑非笑地说:“我当是谁,原来是张大姑奶奶,单个儿都当不了差,还得有专人跟着。”她眼珠一错,瞧了瞧毕恭毕敬的和珍,“前些日都是你代她的班,四下也都熟了,那你仍留在这儿守门。如今这跑腿子的差事,让她替替你,也好到外头历练历练,别风一吹就跟个病西施似的。”
和珍无法,只得作揖,示意如婉跟上。如婉一脸惊恐,直到听闻是给别的宫里的主儿送趟东西,又有秀荣领着,才略微放下心来,低着头随秀荣出门去了。
秀荣的性子尖利,如婉是见识过的,也不敢主动问她到底是去什么宫里给什么人送东西,也不大认得清门路,只得捧着匣子在背后默默跟随。
惠妃所在的延禧宫在内廷的东南角,此番他们要去的地方,却在西北角,需要穿过漫长的东筒子,自御花园迂回到西六宫去。东六宫与西六宫之间,是内廷的三大殿,像她们这样的宫女平日当差,是不能随意横穿的。
走在长长的筒子路上,如婉忽然觉得天光都暗了不少。
偷偷抬眼瞧着那高墙,比嫔妃宫中的还要高大十分,将整个天空分割成一道窄窄的线。
她突然觉得有点儿透不过气来。
“咳咳。”
一声咳嗽将张如婉拉回现实,原来是前方有主子的舆轿即将经过,提前传声过来,是让宫人们都转身回避。
张如婉面朝着红墙,耳闻众多脚步声由远及近,不知是肩舆还是小轿,扑簌簌地惊起了一层尘土。
待那队伍从她背后行过,她忍不住偷偷瞄了一眼,原来是一顶十分精巧的肩舆,椅子上坐的,却是一位少女。她身上的群青色旗装映着柔和的光亮,精致的小两把头上点缀着几星翠色,金子的镶边儿在太阳底下一闪一闪的。虽然只有一个模糊的背影,却也显得十分高傲。
“大概是哪位公主吧!”
张如婉心下感慨,只叹自己认人实在困难,进宫时明明教过各宫妃嫔、皇子、公主的详细情况,到了真事儿上,却根本对不上号,不由得惋惜。
到筒子路尽头一拐,便进了御花园,头一间青翠的小房子便是“绛雪轩”,轩前的花圃里种植了簇蔟海棠,如今之际,还尚未抽出花苞,倒也看不出“绛雪”的模样。
大路是主子们走的,秀荣领着如婉自墙下溜着边儿穿行,没一会儿就到了西六宫。
北边两座是咸福宫、储秀宫,中间两座是长春宫、翊坤宫,南边两座是启祥宫、永寿宫。
如婉心里对路途没有成算,也不知道是怎么绕进院门口的,也不知道是东南西北哪座宫苑,住的什么人,只得呆呆捧着匣子站在秀荣后头。
只见里面来人引进宫门内,并不高声说话,轻手利脚地领她们来到正殿。秀荣脚步顿了顿,瞥了她一眼,问:“给主子请安的规矩,你可还记得?”
如婉一听,愣了一下。旁的事倒还有限,请安的规矩她可是丝毫不敢记错,默默点头。
秀荣思忖再三,还是让她在殿外等候,自己进了正殿。张如婉不知端的,半晌,见她回身出来,手里已经不见了原来的匣子,想是已经给里面的主子奉送上去了。秀荣又领着她绕到后院的偏殿,她方才敢抬头瞧。原是十分小巧的、以翠竹为饰的门廊,额枋的彩画却是兰草,匾额上亦题着“猗兰馆”三个字。
“这宫殿名字倒很雅致。”张如婉素来喜爱舞文弄墨,这风雅的殿名不禁令她好奇,里面究竟住着什么人。
里外的人掀开帘子,迎面而来一股清幽的香气。
这一次,秀荣没让她候在门外,而是领着她一起进了门。
猗兰馆内空间并不大,但却清雅非凡。虽然没有过多的繁琐装饰,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古雅的气息。屋内家具、陈设主要以竹子制成,让人顿感轻盈舒适。进门的高几子上,一盆兰静静舒展着枝叶,原来那一股清幽,便是源自于此。
右手是一进小小的会客室,上首座位空着,并没有人。
如婉探头往里一瞧,只见窗户底下端正放着一条书案,一位身形纤细的年轻女子身穿一套碧山青的棉褂子,外罩一件兔毛坎肩,头发上只簪了冬日家常的薄绒钿子,辨不清眉眼,只有细白手腕上荡着的一环碧润润的翠镯格外显眼。她正在窗下写字,神思专注得很。
“奴才给卫主儿请安。”秀荣在前,如婉在后,给座上的女子请了安。一听是“卫主儿”,张如婉似乎有了印象,宫中只有一位姓卫的小主子,那就是八阿哥的生母,原也是内三旗的包衣。
“从小便听老太太说起这个小主子,管领下行走的出身,却因为生得秀丽,知书达理,便挑上去学规矩,伺候皇上,又诞育皇子,真是好福气。只是还没有什么封号,比不得同为内三旗出身的惠妃娘娘,身为妃位之首。”
卫氏闻言,面色倒也没有什么起伏,让她们起来之后,便轻轻搁下笔,欠了欠身子,正对着她们以表尊重。
“秀荣姑娘来了,想是惠妃娘娘有什么要吩咐的。”她的声音很清亮,语气也温和。
秀荣从如婉手中接过匣子,轻轻打开,道:“家里新送来南边的新茶,惠主子惦着小主您爱喝明前的白茶,叫送来一些,不值什么,请您尝尝鲜味儿,也是一番心意。”
卫氏微微笑着点头,着身边人接了,又回身在书案上找出一卷书绢来。
“难为娘娘总想着。我这里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近日我抄《妙法莲华经》,这一卷《出相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静心写好的,上回给娘娘送经文还是年下,大约也旧了,劳姑娘把这一卷拿去奉送罢!”卫氏将书绢卷好,放入一管竹筒中。
秀荣带着如婉轻轻施了礼,让如婉上前接过。
“这位姑娘,瞧着倒是眼生。”
如婉刚刚接过竹筒,忽听耳边卫氏说了这么一句,又觉她的目光扫在自己脸上,不觉十分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