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征讨云南

    “蒙王殿下,是想询问如何治理漠北草原?”杨宪看了朱棣一眼,开口问道。

    虽然距离朱棣就藩还有几年时间,可这些知识,提早了解终究是没错的。

    朱棣点了点头,开口道:“正是。”

    杨宪开口笑道:“具体的大方针策略,我与皇上汇报过。毕竟事关蒙古人的归附,是国策。”

    “不过有些事情,殿下这边可以提早落实。”

    “还请杨国公教我。”朱棣诚心请教道。

    杨宪开口道:“殿下这边需要找一批精通畜牧经营的人才,提前在漠北草原那边设立牧场。以后将不再有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所有畜牧都将在咱们设立好的牧场内进行。因此牧草种植,同样是重中之重。”

    “随着这一个个国营牧场建立,大批的牧民,便有了家。他们不用再过原本漂泊不定的生活,只需要安心工作,便能够换来充足的食物、食盐、布匹以及酒。”

    “其次就是元人的教化,那边需要设立大量的学校。小学尤为重要,所有元人的孩子,强制进入小学学习汉语汉字汉文化。这样一来,新一代的草原人会打从心里认可自己是大明国民的身份。三代以后,蒙古人的汉化以及认同归属问题便能够彻底解决。”

    “当然了,成年学校也必不可少,各大牧场内部就可以开设相关的讲堂。所以有关这方面的人才,殿下也可以提早谋划了。”

    “最后便是城市规划,虽然漠北草原地形特殊,可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如今漠北草原只有寥寥几座城,是完全不够的,选址建城这些问题,就涉及专业性领域,一时半会儿也讲不清。”

    “殿下想办法提前为做好这三件事做好谋划就行。”

    至于其他的强制蒙汉通婚,这些国策,等到辽东和云南北元残存势力彻底消灭后,朝廷方面就会立马推动。

    这些事情,完全用不着朱棣担心。

    对于漠北草原,朱棣的目光不应该放在眼前两三年,而是应该放在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

    朱棣之后要拉着杨宪问了一下午,只觉得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在离开前,朱棣看到杨宪书桌上的书稿,脸上露出了好奇的神情,开口问道:“杨国公,这是……”

    杨宪顺着朱棣的视线看去,脸上露出了笑容,开口道:“这是一本小说的书稿《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朱棣接着开口问道。“是写有关三国那段历史事情的故事吗?”

    杨宪点了点头,开口道:“殿下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拿回去看一下。”

    反正这份书稿并非原稿,杨宪想要看让商行接着印刷就是了。

    “那就多谢了。”朱棣拿起小说书稿,和杨宪告别。

    这几年他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要当好一个藩王,可不是仅仅会打仗就足够了。

    就在杨宪在扬州过着悠闲日子的时候。

    京城,朝廷那边却因为出征讨伐辽东和云南的名额,打破了脑袋。

    可以说是人人奋勇。

    漠北草原一战,杨宪直接封了国公,四皇子朱棣则是封了亲王。

    无论对于那些武将还是皇子们,这个诱惑都实在是太大了。

    而且在新的分封制度下,皇子们想要受封,那就必须要走这一步。

    在他们看来,北元已经被灭国,剩下辽东和云南那都是属于秋后的蚂蚱。

    再加上他们如今也知道了大明的新式武器洪武步枪。

    在有些人眼里,有这样的兵器在,闭着眼睛平推都能把辽东、云南拿下。

    他们认为杨宪不过是占了洪武步枪的便宜而已,却不想想,这洪武步枪是谁发明制造出来的。

    回到京城后。

    朱棣立马就开始着手,按照杨宪说的去做准备,忙了一天晚上回到王府里。

    这才得了空,翻开了《三国演义》的小说书稿。

    一页接着一页。

    朱棣发现自己好似根本停不下来。

    很快便是被东汉末年,刘关张三兄弟初次相遇后,为了光复汉室,桃园三结义的情节给吸引住了。

    这种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

    这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豪情。

    看得朱棣是热血沸腾。

    小说里的故事完全写到了他的心坎里。

    虽然这本书里头很多故事情节,与他之前读过的史书不相符。

    可这毕竟只是小说。

    里面跌宕起伏的情节,特别是那些宏大的战争场景,只有真正经历过沙场的人,才能够体会得到。

    不知不觉间,竟然就看到了深夜。

    朱棣不仅不觉得累,反而是越看越兴奋。

    明记书肆之前出过一本《红楼梦》,朱棣也看过,当时只是翻看了几眼,便是随意将其丢到了一旁。

    在他看来这种脂粉气如此重的书,没甚意思。

    朱棣这辈子的志向是在沙场,很显然《三国演义》对上他胃口了。

    董卓篡权,各地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形成十八路诸侯联军之时,看得只叫人热血沸腾。

    朱棣恨不得扛着他心爱的洪武步枪,亲赴前线,一枪将董贼的脑袋瓜子给崩开。

    一直到第二天,天空微亮,鱼肚泛白。

    该到上早朝的时候。

    朱棣这才猛然回过神来,像极了作者菌学生时代在宿舍躲被窝熬夜看了一宿小说的情况,那个时候斗破刚出,正是网文的黄金时代。

    朱棣赶忙让下人们进来帮忙收拾朝服,然后就这样直接顶着个熊猫眼,上朝去了。

    奉天殿外。

    群臣早就依据品级排列好队列。

    “蒙王殿下!”

    “拜见蒙王殿下!”

    见到朱棣,台阶两侧的官员纷纷给朱棣请安,朱棣强撑着精神,一一回礼,有些恍惚地走到殿门口。

    殿门口最前排,站着的是几位皇子。

    “老四,怎么了,昨晚没休息好吗?气色这么难看。”朱标伸手拍了拍朱棣的肩膀,关心道。

    “见过大哥。”

    “见过二哥、三哥。”

    朱棣抬起头看着众兄弟关心的目光,尴尬道:“没事,刚从漠北回来,还有些不适应,习惯半夜惊醒。过段时间就好了。”

    总不好说他堂堂一个亲王,是因为通宵看一个话本小说,而导致没休息好吧。() ()

    “等会儿,我让张御医去你府上看看,给开一些安神的药。”朱标动作语气,尽是大哥对弟弟的关切。

    即便他这个弟弟如今已经成了亲王,可就算朱棣日后成了雄踞一方的藩王,在朱标眼中仍旧是那个永远没长大的弟弟。

    “开朝!”

    太监唱喝声从殿内响起时,奉天殿大门开启。

    在朱标的带领下,所有人鱼贯而入。

    大殿上。

    淮西武将们,一个个脸上均是露出期待的神色。

    因为他们知道,朱元璋将在此次朝会上,宣布出征云南和辽东的人选了。

    朱元璋看着殿下众人。

    他这帮子老兄弟们心中在想些什么,朱元璋再清楚不过。

    “任命沐英为征南将军,朱为副将出征云南。”

    对于这个旨意,那一众淮西将领显然是不满的,可却没人开口。

    因为这旨意合情合理,挑不出丝毫毛病。

    沐英确实有这个资格,他年少从军,元至正二十二年,年仅十八岁的沐英便已经担当军事要任,先是当朱元璋的帐前都尉,后来又被提拔为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

    之后又是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

    大明建国后,洪武三年。

    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

    要知道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天下初定府中积务繁积。沐英年纪虽轻,聪明敏悟,处事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毫无遗漏。

    徐达、邓愈这些老前辈,对他都是赞不绝口。

    其余人眼红也没用,沐英根脚硬的很。

    可也正因为如此,有人才会心生不满。

    可旨意已下。

    因此众人只能眼巴巴盯着,征讨辽东的名额了。

    可一直等到散朝,朱元璋都没有宣布征讨辽东的事宜。

    让一众淮西将领,空欢喜一场,脸上满是失望之色,有些甚至是不满。

    散朝后。

    朱元璋让人叫住了朱标和朱棣。

    回到御书房后。

    朱元璋脸色立马变得难看了起来,他开口道:“老大,方才在大殿上,你看到那些人脸上的表情没有。”

    “真是奇了怪了,朕的这帮子老兄弟们,好像手里头不捏着兵权,不让朕有所忌惮,就过不了踏心日子了。”

    “他们越是恋栈手中的兵权,我就越不能轻易如他们愿。”

    朱标没有开口搭腔。

    因为他知道朱元璋是在说气话。

    尤其是在看过那张世界地图之后,朱标知道,日后朱元璋是不可能完全不用他的这帮子叔伯的。

    这么多皇子之中,真正有战场经验的人还是太少。

    他的那些弟弟们尚需要时间成长。

    等到朱元璋气发得差不多了,转头看向朱棣,发现了他的黑眼圈,开口问道:“老四,你眼睛怎么了?”

    朱棣只能是将那番谎言又说了一遍。

    朱元璋问起了朱棣扬州行的见闻,朱棣将杨宪和他讲那番话一字不落复述了一遍,甚至连那本《三国演义》的小说书稿也没落下。

    听了朱棣的话,朱元璋点了点头道:“杨宪讲的都是正理,按他说的去做没错。不过老四,你要记住一点,你才是那个做决策的人。”

    “儿臣明白。”

    朱标和朱棣从御书房退出去后,朱标开口向朱棣讨要了《三国演义》。

    方才朱元璋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朱标注意到了,而有关杨宪的一切,朱标都是格外的关注。

    在他看来,能够出现在杨宪书案上的书稿,绝不仅仅只是一本普通的话本小说那么简单。

    是夜。

    东宫,侧妃寝宫。

    吕氏正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铜镜里的自己,脸上露出了笑容。

    因为今日是她侍寝的日子。

    “娘娘这么漂亮,我如果是太子殿下,肯定天天来。”贴身丫鬟紫夕一边用梳子给吕氏梳头,一边开口笑道。

    “口无遮拦,我什么时候教你这么没规矩了,太子殿下也岂是你能置喙的。”吕氏责骂道,不过说这话时,她脸上是带着笑意的。

    显然紫夕的话,让她很是受用。

    “娘娘。”

    就在这时,一个内侍官站在屋外禀报道。

    “是太子殿下要来了吗?”吕氏开口问道。

    贴身丫鬟紫夕打开了门。

    “太子殿下,让我来和娘娘您通传一声,让你今晚不用等殿下了。殿下还有很多政务没有处理完,今晚应该是要在书房过夜了。”屋外的内侍官躬身道。

    “.知道了。”吕氏在听到这消息的瞬间,脸上的笑容凝固,沉默了良久,这才开口回道。

    朱元璋这头还在沉迷世界地图。

    朱标则是开始研究起了《三国演义》。

    而一场悄无声息的灾难就这样发生了。

    杨宪发现大明宝钞贬值了,而且贬值得厉害,已经贬值到了原本的三分之一,乃至更低。

    已经出现崩盘前兆了,这比原时空要提早太多了。

    之前吏治改革的时候,大大增加了国库开销。

    朱元璋当时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不断加印大明宝钞。

    当时杨宪就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头,便已经对朱标讲过此事,说加印一事不能再继续了。

    经过朱标的劝说,再加上琉璃生意的起色,渐渐填补了官员俸禄增加这块空白。

    原本加印工作已经停止了。

    可之后为了准备北伐,研发和制作军火,需要投入大量财力。

    当时朱元璋给朱标讲的是“钱的事情,你不用担心,你和杨宪讲,让他放手去干。”

    没想到朱元璋口中的办法,仍旧是让宝钞提举司加印大明宝钞。

    现在征讨云南,又需要大量的钱财支撑。

    朱元璋想到的,还是加印宝钞。

    敢情老朱是真的把自己当成印钞机了。

    如今量变,终于引起了质变。

    民间甚至已经开始出现抵制收取大明宝钞的情况了。

    杨宪没法子,只能给朱标写了奏折。

    好在现在发现还不算太晚,还能挽救,要是再迟一些,怕是要直接废除大明宝钞了。

章节目录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一千八百种坏毛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并收藏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