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黑袍僧人(4k)
皇宫,太和殿。
朱标参加完宋濂的葬礼后回宫准备今日的议事,却发现往日原本应该在批折子的朱元璋今天却是双眼紧闭,躺在椅子“睡”过去了,那张脸显得异常疲倦。
朱标看了一眼,抬手示意一旁的内侍官不要出声打扰,然后他自己也放轻脚步,准备悄然退出去。
哪知这时朱元璋的声音忽然响了起来。
“回来了。”
一些地方甚至因为寺庙的建立,而自发形成了城镇,出现了“以庙兴镇”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漠北草原的城镇化速度。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请您用浏览器来访问!
朱元璋笑骂道:“修铁路可以,不过老大你告诉他,让他拿出点诚意来,朝廷如今可没有这么多钱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朱元璋愿意把朱标交给宋濂的原因,要知道朱标可是未来的皇帝。
姚广孝在听了朱棣的话后,笑着摇了摇头,开口道:“太子殿下和皇帝陛下打得一手好算盘,一辆火车的造价与京城铺设到漠北草原的地铁造价,犹如蚍蜉与大树的区别。更何况,这条铁路绝大部分都还在中原。”
“大师,这么做真的可以吗?你们出家人不都是讲究四大皆空的吗,真能为朝廷做事吗?”对于姚广孝的提议,朱棣还是觉得有些荒诞。
蒙古这块土地,先天条件就弱。
朱标站住脚步,回头看着不知何时已经醒过来的朱元璋,躬身行礼道:“是。”
更不用说全额出资了,王府内库能不能拿出这么多钱,还是问题。
姚广孝沉吟了片刻,开口道:“王爷可以给太子殿下回信,说咱们蒙古封地愿意全额出资铁路的修建费用。”
历史上能够得到这一谥号的,也都不是庸人。
之后是靠着和杨宪合作的食品加工厂,靠着销往江南各地的各种肉罐头,这才让蒙古富了起来。
只是这些钱基本只够日常开销,要知道这些年蒙古还有发展城镇化的任务。
而这也造就了他的传奇色彩。
自从这件事以后,朱棣便开始对姚广孝愈发信任,如今可以说已经是王府第一幕僚。
只可惜两个人走着走着,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了。
正是因为姚广孝是僧人,才能够看到宗教的危害。一个政权如果到最后被宗教左右,那么这个政权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即便苟存,也仅仅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傀儡而已。
蒙王府。
朱棣对姚广孝也十分信任,把最器重的嫡长孙、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交给他来培养。但姚广孝拒绝了一切的待遇,统统不要。在功成名就后,这个公然造反“满手鲜血的”的一个和尚最后居然要成佛了。
“.怎么样?”朱元璋沉默了半天,开口问道。
这也是为什么第一眼看过去,这个僧人会让人感到矛盾的原因。
可姚广孝却是异常坚定地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就算四大皆空,但也至少是咱们大明的和尚。以杨国公的策略为主,佛教教化为辅,软硬兼施,必定能够快速同化北元。”
有一日,一个黑袍僧人突然造访蒙王府,说有治蒙的策略奉上。
朱标开口回道:“宋慎和我说,宋师在去世前一天,有去特意找过他,告诫他的原话是‘咱们宋家三代同朝为官,陛下对咱们宋家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样,要怎样回报呢?只有做到诚敬忠勤,才稍微可以贡献出万分之一,你在内廷为官,更要切记’。”
“全额?”朱棣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又重复了一遍。
听了朱元璋的话后,朱标眼里露出喜色,躬身回道:“儿臣知道了。”
漠北,绥远。
眼前这个始终保持着慵懒无力,仿佛处于病态的黑衣僧人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和尚之一。
朱标也跟着开口笑道:“老四这是向咱们要钱来了。”
如今好不容易,王府内库了有了一点积蓄了,看来又要花光了。
“宋濂那两个儿子,我知道是没有什么大才的,能在如今的位置做好就已经很好了。老大,你看看,这个杨慎如果真有才能的话,放在殿廷仪礼司就有些屈才了。”朱元璋沉默了片刻,开口道。
谁也想不到原本爱好基建的他,这才没过去几年,就开始喜欢上了风俗产业。
姚广孝在见到朱棣后,先是对杨宪的那些政策,一通大夸特夸,同时也是一针见血指出,这些政策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大师的意思是让我回绝此事?”朱棣开口道。
如今不仅仅只是在他自己的封地,他辖下的风俗店如今甚至已经开遍了整个东瀛。
“父皇,老四那边来了奏折。”朱标从怀里拿出一本奏折,递到了朱元璋面前。
恐怕也就只有远在海外的朱,对此不感兴趣了,此时的他还沉迷在他的风俗事业当中。
因此如果要朱元璋举出一个绝对不会背叛他的臣子,宋濂绝对榜上有名。
朱元璋沉吟了片刻,在他听来,这像是宋濂说的话。
朱元璋开口道:“.那就好,那就好。”
如此一来,眼下虽然是亏的,可长久来看可是大赚特赚。
即便如今大明历史已然改变,可因缘际会下,这对原时空的君臣终究还是走到了一起。
有一次宋濂与客人饮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以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在朱元璋心中,宋濂是可堪帝师的。
“宋濂的孙子宋慎,咱要是没记错的话,他如今是在殿廷仪礼司当差吧?”朱元璋开口问道。
奇到历史上甚至找不到第二个如他一样的僧人,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本是佛门弟子,被袁珙形容为妖僧,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而纳之。
姚广孝又摇了摇头,开口道:“不,铁路越早通,对王爷对咱们蒙古来说就越好。眼下大明西部的铁路刚通,天下人还没有真正见识到它的威力,要不了多久,恐怕大明各地长官都会争着抢着要修建铁路,真到了那个时候,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要更大。”() ()
一一一.二五三.二零零.二四三
听了姚广孝的话,朱棣眼睛一亮。
如果宋濂不是非要以这种反抗改革的方式自杀,他死后文正虽然得不到,可还是有希望能够得到“文宪”的谥号。
他和浙东四夫子,都有一个好的开始,可惜都没能有好的结局。
这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时间回到现在。
就像是此刻他所坐的位置,一束阳光从窗外打进来,正好照到了他的半个身子。
即便刚愎自用的朱棣都认为自己得天下的第一功臣就是姚广孝,由此可见姚广孝在靖难一役中发挥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君臣相处几十年,宋濂在朱元璋面前所陈说事情,质朴无隐,就算是家事,只要朱元璋有问,他也一一回答,绝没有半丝虚假。
朱棣原本只是本着随便见上一见的心思,可在听到这里之后,便是收拾起了轻视的心思。
虽说朝廷的最终目标,是要将整个大明都铺设好铁路,可先铺哪里,后铺哪里,这里面可都有大学问。
一半身处在光明之中,一半身子在隐身于幽暗。
姚广孝开口道:“贫僧以为,王爷可以让大明国内各大寺庙派遣僧侣,在草原各地聚集地建立寺庙。”
姚广孝笑着点了点头,开口道:“王爷没有听错,就是全额出资。只不过有一个条件,这条铁路既然是咱们全额出资修建的,那么经营使用权理应给我们,日后沿途各州府如果要用的话,都必须给我们上交费用。钱不够的话,咱们可以直接向大明银行借贷。”
如果不是因为如今是工业改革的关键节点,朱元璋必须树立典型。
而姚广孝这时,也终于提出了自己的政策。
在姚广孝看来,这些僧人能成为朝廷统治蒙古族人民的得力助手。
原本北元积累的那些金银财宝,当时被杨宪一举攻破北元王庭后,都全部带回京城去了。
朱棣就藩后,一直遵循杨宪的治蒙政策,治理效果也确实成绩斐然。
朱元璋打开一看,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开口:“这小子从小到大鼻子就灵,有什么好吃的,总是瞒不过他。如今咱们大明神龙号刚通车,他就想着也打造一辆金陵直通北平的火车。”
如今自然是想都不用想了,朱元璋没有给与追究他们宋家的责任,已经是开恩了。
宋濂给朱元璋的答复是,人君就像是父亲、像天一样,为人臣子是绝对不能对君上有任何隐瞒的。
佛教本就是北元的国教,草原人信佛者众。
等于是用全身家当去买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还是在杨宪的建议下,搞农场畜牧,这才让蒙古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
相信要不了多久,等见识到西部经济发展后,各地长官都会争相向朝廷上奏折,争取铁路早日落户到自己家,就算是身在高丽的朱也同样不例外,毕竟鸭绿江才多宽。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也。”
要知道即便是出一半的钱,也不是什么小数目,虽然没有具体测算,可朱棣可以确定这个数字也足以影响整个封地小朝廷的财政运转了。
可以说,最初交到朱棣手中的就是一块一穷二白的封地。
还有就是世俗王权永远要处在宗教之上,所有草原上的僧人都必须得到王府颁发的身份认证,才能在草原行走。
“他家里人怎么样。”朱元璋开口道。
宋濂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在坚定贯彻他的儒家之道。
这个黑袍僧人就是姚广孝。
而且姚广孝虽然是僧人,可他却对朱棣郑重交待,僧人在这片土地上只能起到教化人心、消解草原人戾气的作用,一旦有寺庙僧侣越界,杀无赦。
“是,如今职务是序班。”朱标开口回道。
想到自己和宋濂最后的场景,是一脚踹开他的画面,然后再想起以前的过往点滴,朱元璋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能够单独得到朱棣的召见,可见这个朱棣对这个僧人的信任。
朱棣接到了来自自己大哥的回信,看完上面的内容后,抬起头看着眼前的一个僧人,开口道:“道衍大师,太子殿下的意思是火车朝廷那边免费赠送,但修建铁路的钱,需要我们封地出一半的财政。”
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很奇妙。
而且骚就骚在,这家伙真的把风俗产业,当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搞。
朱棣一开始只是打着试一试的心思,可没想到最后取得的效果却是异常的好。
书房内,除了王府的主人朱棣外,还有一个人,一个僧人。
这是道路的选择,对事,不对人。
这可不仅仅只是打造一辆火车这么简单,最为关键的是要铺设好铁路,投入的费用都是天文数字。
一个身着黑衣,一脸富态,脸上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可那对三角眼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凌厉之意,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原时空他辅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被朱棣誉为“靖难第一功臣”。他得到了无限的荣光,封荣国公,并配享太庙。
“宋师已经安然下葬。”朱标回道。
佛相与魔相交织在一起。
靖难之役的成功首先是建文帝君臣无能,再是朱棣的运气,第三就是姚广孝的谋划。
姚广孝话虽然这么说,可心里知道这个提议朝廷那边必然不会答应。
果然在朱棣将这个方案寄给朝廷后,很快就是得到了答复,还是蒙古这边出一半资金,朝廷那边出一半资金。这条修建的铁路使用权还是在朝廷手里,可日后产生的收益,封地内蒙和朝廷那边五五分账,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便可以直接签署合约。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
朱标参加完宋濂的葬礼后回宫准备今日的议事,却发现往日原本应该在批折子的朱元璋今天却是双眼紧闭,躺在椅子“睡”过去了,那张脸显得异常疲倦。
朱标看了一眼,抬手示意一旁的内侍官不要出声打扰,然后他自己也放轻脚步,准备悄然退出去。
哪知这时朱元璋的声音忽然响了起来。
“回来了。”
一些地方甚至因为寺庙的建立,而自发形成了城镇,出现了“以庙兴镇”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漠北草原的城镇化速度。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请您用浏览器来访问!
朱元璋笑骂道:“修铁路可以,不过老大你告诉他,让他拿出点诚意来,朝廷如今可没有这么多钱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朱元璋愿意把朱标交给宋濂的原因,要知道朱标可是未来的皇帝。
姚广孝在听了朱棣的话后,笑着摇了摇头,开口道:“太子殿下和皇帝陛下打得一手好算盘,一辆火车的造价与京城铺设到漠北草原的地铁造价,犹如蚍蜉与大树的区别。更何况,这条铁路绝大部分都还在中原。”
“大师,这么做真的可以吗?你们出家人不都是讲究四大皆空的吗,真能为朝廷做事吗?”对于姚广孝的提议,朱棣还是觉得有些荒诞。
蒙古这块土地,先天条件就弱。
朱标站住脚步,回头看着不知何时已经醒过来的朱元璋,躬身行礼道:“是。”
更不用说全额出资了,王府内库能不能拿出这么多钱,还是问题。
姚广孝沉吟了片刻,开口道:“王爷可以给太子殿下回信,说咱们蒙古封地愿意全额出资铁路的修建费用。”
历史上能够得到这一谥号的,也都不是庸人。
之后是靠着和杨宪合作的食品加工厂,靠着销往江南各地的各种肉罐头,这才让蒙古富了起来。
只是这些钱基本只够日常开销,要知道这些年蒙古还有发展城镇化的任务。
而这也造就了他的传奇色彩。
自从这件事以后,朱棣便开始对姚广孝愈发信任,如今可以说已经是王府第一幕僚。
只可惜两个人走着走着,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了。
正是因为姚广孝是僧人,才能够看到宗教的危害。一个政权如果到最后被宗教左右,那么这个政权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即便苟存,也仅仅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傀儡而已。
蒙王府。
朱棣对姚广孝也十分信任,把最器重的嫡长孙、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交给他来培养。但姚广孝拒绝了一切的待遇,统统不要。在功成名就后,这个公然造反“满手鲜血的”的一个和尚最后居然要成佛了。
“.怎么样?”朱元璋沉默了半天,开口问道。
这也是为什么第一眼看过去,这个僧人会让人感到矛盾的原因。
可姚广孝却是异常坚定地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就算四大皆空,但也至少是咱们大明的和尚。以杨国公的策略为主,佛教教化为辅,软硬兼施,必定能够快速同化北元。”
有一日,一个黑袍僧人突然造访蒙王府,说有治蒙的策略奉上。
朱标开口回道:“宋慎和我说,宋师在去世前一天,有去特意找过他,告诫他的原话是‘咱们宋家三代同朝为官,陛下对咱们宋家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样,要怎样回报呢?只有做到诚敬忠勤,才稍微可以贡献出万分之一,你在内廷为官,更要切记’。”
“全额?”朱棣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又重复了一遍。
听了朱元璋的话后,朱标眼里露出喜色,躬身回道:“儿臣知道了。”
漠北,绥远。
眼前这个始终保持着慵懒无力,仿佛处于病态的黑衣僧人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和尚之一。
朱标也跟着开口笑道:“老四这是向咱们要钱来了。”
如今好不容易,王府内库了有了一点积蓄了,看来又要花光了。
“宋濂那两个儿子,我知道是没有什么大才的,能在如今的位置做好就已经很好了。老大,你看看,这个杨慎如果真有才能的话,放在殿廷仪礼司就有些屈才了。”朱元璋沉默了片刻,开口道。
谁也想不到原本爱好基建的他,这才没过去几年,就开始喜欢上了风俗产业。
姚广孝在见到朱棣后,先是对杨宪的那些政策,一通大夸特夸,同时也是一针见血指出,这些政策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大师的意思是让我回绝此事?”朱棣开口道。
如今不仅仅只是在他自己的封地,他辖下的风俗店如今甚至已经开遍了整个东瀛。
“父皇,老四那边来了奏折。”朱标从怀里拿出一本奏折,递到了朱元璋面前。
恐怕也就只有远在海外的朱,对此不感兴趣了,此时的他还沉迷在他的风俗事业当中。
因此如果要朱元璋举出一个绝对不会背叛他的臣子,宋濂绝对榜上有名。
朱元璋沉吟了片刻,在他听来,这像是宋濂说的话。
朱元璋开口道:“.那就好,那就好。”
如此一来,眼下虽然是亏的,可长久来看可是大赚特赚。
即便如今大明历史已然改变,可因缘际会下,这对原时空的君臣终究还是走到了一起。
有一次宋濂与客人饮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以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在朱元璋心中,宋濂是可堪帝师的。
“宋濂的孙子宋慎,咱要是没记错的话,他如今是在殿廷仪礼司当差吧?”朱元璋开口问道。
奇到历史上甚至找不到第二个如他一样的僧人,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本是佛门弟子,被袁珙形容为妖僧,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而纳之。
姚广孝又摇了摇头,开口道:“不,铁路越早通,对王爷对咱们蒙古来说就越好。眼下大明西部的铁路刚通,天下人还没有真正见识到它的威力,要不了多久,恐怕大明各地长官都会争着抢着要修建铁路,真到了那个时候,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要更大。”() ()
一一一.二五三.二零零.二四三
听了姚广孝的话,朱棣眼睛一亮。
如果宋濂不是非要以这种反抗改革的方式自杀,他死后文正虽然得不到,可还是有希望能够得到“文宪”的谥号。
他和浙东四夫子,都有一个好的开始,可惜都没能有好的结局。
这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时间回到现在。
就像是此刻他所坐的位置,一束阳光从窗外打进来,正好照到了他的半个身子。
即便刚愎自用的朱棣都认为自己得天下的第一功臣就是姚广孝,由此可见姚广孝在靖难一役中发挥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君臣相处几十年,宋濂在朱元璋面前所陈说事情,质朴无隐,就算是家事,只要朱元璋有问,他也一一回答,绝没有半丝虚假。
朱棣原本只是本着随便见上一见的心思,可在听到这里之后,便是收拾起了轻视的心思。
虽说朝廷的最终目标,是要将整个大明都铺设好铁路,可先铺哪里,后铺哪里,这里面可都有大学问。
一半身处在光明之中,一半身子在隐身于幽暗。
姚广孝开口道:“贫僧以为,王爷可以让大明国内各大寺庙派遣僧侣,在草原各地聚集地建立寺庙。”
姚广孝笑着点了点头,开口道:“王爷没有听错,就是全额出资。只不过有一个条件,这条铁路既然是咱们全额出资修建的,那么经营使用权理应给我们,日后沿途各州府如果要用的话,都必须给我们上交费用。钱不够的话,咱们可以直接向大明银行借贷。”
如果不是因为如今是工业改革的关键节点,朱元璋必须树立典型。
而姚广孝这时,也终于提出了自己的政策。
在姚广孝看来,这些僧人能成为朝廷统治蒙古族人民的得力助手。
原本北元积累的那些金银财宝,当时被杨宪一举攻破北元王庭后,都全部带回京城去了。
朱棣就藩后,一直遵循杨宪的治蒙政策,治理效果也确实成绩斐然。
朱元璋打开一看,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开口:“这小子从小到大鼻子就灵,有什么好吃的,总是瞒不过他。如今咱们大明神龙号刚通车,他就想着也打造一辆金陵直通北平的火车。”
如今自然是想都不用想了,朱元璋没有给与追究他们宋家的责任,已经是开恩了。
宋濂给朱元璋的答复是,人君就像是父亲、像天一样,为人臣子是绝对不能对君上有任何隐瞒的。
佛教本就是北元的国教,草原人信佛者众。
等于是用全身家当去买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还是在杨宪的建议下,搞农场畜牧,这才让蒙古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
相信要不了多久,等见识到西部经济发展后,各地长官都会争相向朝廷上奏折,争取铁路早日落户到自己家,就算是身在高丽的朱也同样不例外,毕竟鸭绿江才多宽。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也。”
要知道即便是出一半的钱,也不是什么小数目,虽然没有具体测算,可朱棣可以确定这个数字也足以影响整个封地小朝廷的财政运转了。
可以说,最初交到朱棣手中的就是一块一穷二白的封地。
还有就是世俗王权永远要处在宗教之上,所有草原上的僧人都必须得到王府颁发的身份认证,才能在草原行走。
“他家里人怎么样。”朱元璋开口道。
宋濂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在坚定贯彻他的儒家之道。
这个黑袍僧人就是姚广孝。
而且姚广孝虽然是僧人,可他却对朱棣郑重交待,僧人在这片土地上只能起到教化人心、消解草原人戾气的作用,一旦有寺庙僧侣越界,杀无赦。
“是,如今职务是序班。”朱标开口回道。
想到自己和宋濂最后的场景,是一脚踹开他的画面,然后再想起以前的过往点滴,朱元璋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能够单独得到朱棣的召见,可见这个朱棣对这个僧人的信任。
朱棣接到了来自自己大哥的回信,看完上面的内容后,抬起头看着眼前的一个僧人,开口道:“道衍大师,太子殿下的意思是火车朝廷那边免费赠送,但修建铁路的钱,需要我们封地出一半的财政。”
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很奇妙。
而且骚就骚在,这家伙真的把风俗产业,当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搞。
朱棣一开始只是打着试一试的心思,可没想到最后取得的效果却是异常的好。
书房内,除了王府的主人朱棣外,还有一个人,一个僧人。
这是道路的选择,对事,不对人。
这可不仅仅只是打造一辆火车这么简单,最为关键的是要铺设好铁路,投入的费用都是天文数字。
一个身着黑衣,一脸富态,脸上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可那对三角眼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凌厉之意,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原时空他辅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被朱棣誉为“靖难第一功臣”。他得到了无限的荣光,封荣国公,并配享太庙。
“宋师已经安然下葬。”朱标回道。
佛相与魔相交织在一起。
靖难之役的成功首先是建文帝君臣无能,再是朱棣的运气,第三就是姚广孝的谋划。
姚广孝话虽然这么说,可心里知道这个提议朝廷那边必然不会答应。
果然在朱棣将这个方案寄给朝廷后,很快就是得到了答复,还是蒙古这边出一半资金,朝廷那边出一半资金。这条修建的铁路使用权还是在朝廷手里,可日后产生的收益,封地内蒙和朝廷那边五五分账,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便可以直接签署合约。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