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北境的凛冽寒风,京中四月的夜雨要柔软得多。阴冷的寒意只在不经意间丝丝缕缕地缠上身来,渗入血肉,透进骨里。
“妹妹放心,只要你拿到诏书就不会再有人死了。”
沈德启说这话时的语气从容而笃定。回想起来,往日不常见到他这般神色。他的承诺,沈郁离却是一个字也不信的。天家无情。太子既然煞费苦心的想要名正言顺的承继大统,只等他拿到天子退位的诏书,他们这些知道实情的定然都难逃一死。她会问,不过是因为这一问足够天真,天真的足以让人放下防备。
血水浸湿了她脚上的鞋子。四周的血腥气随着雨雾弥散开来,浓得让人难以呼吸。一直跟在她身后的董妙珠不知何时上前了一步,低垂着头,扶住了她的手臂。沈郁离望了她一眼,向太子盈盈一拜,转身在她的陪同下向北望楼走去。
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北望楼共五层,高九丈九尺,成九九之数。建楼之时正是迁都临兴之初,彼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这“北望”二字的由来不言而喻。
行至北望楼前,沈郁离定了定神,略微提高了声音,“孙统领,请让我进去。”
北辰卫统领孙鹤行是早年齐王府中家奴之子。偶然间被当时还是齐王的沈晟发现了武学天赋,从小精心培养,如今称得上大内第一高手。北辰卫在禁军十二卫之上,直接授命于天子。孙鹤行虽说是天子近臣,做的却大多是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京中的高官贵胄表面对他客气,背地里只当他是皇帝养的一条狗,既瞧不起又怕招惹到。
沈郁离却觉得他更像是一柄冰冷而锐利的剑。皇帝说什么,他便做什么,不问理由,不管是非对错。因为这种绝对的服从,皇帝对他也有着超乎寻常的信任。甚至有意提拔他接任空悬多时的龙威将军一职。然而孙鹤行出身低微,且没有军功,加上丞相尹定坤等人在朝中极力反对,最终也只得作罢。
从外面看不到楼内的情形。除了最顶层隐约透出些火光,其他四层都不见丝毫光亮。尽管如此,沈郁离却知道孙鹤行一定在盯着北望楼四周的动静。
果不其然,片刻之后,随着“吱呀~”一声,门开了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缝隙。沈郁离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太子和禁军,抬脚走了进去。
---
一进到北望楼中,马上就有人在她们身后用石案堵住了入口。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
“公主。”
孙鹤行冰冷的声音传来。沈郁离眨了眨眼,过了片刻,才能看清楼中的景象。能被选入北辰卫的都是高手中的高手。尽管如此,他们在双方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护着天子逃至这里,也经过了一场极为惨烈的血战。周围的北辰卫中许多人都带着伤,孙鹤行也不例外。血从额角淌下来,几乎染红了半张脸,使得他本就冷峻的面容更添了一丝森冷。
“带我去见陛下和我父王。”沈郁离说着将手中盛着笔墨的玉盘递给了董妙珠。
孙鹤行躬身一礼,一言不发地转身带她们向楼上走去。
---
还未走到顶层,就听到杂乱的脚步声从上方传来。沈郁离抬头去看,只见父王不顾腿脚不便,硬撑着一瘸一拐的迎了上来。
“阿离,你怎么回来了?!”
见到女儿站在自己面前,沈洵仍是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昨日太子沈德启假拟诏令诈称二皇子沈德均与皇后及尹氏一党企图逼宫篡位谋害天子,以皇帝之名命百官入宫勤王。群臣一到宫中就被他借由严查叛党的名义困于太极殿中。而宫外只知宫里出了乱子,临兴全城封城戒严,根本无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沈洵因病未能与百官一起入宫,得知禁军封城,刚察觉到情形不对便被太子特派专人“请”入了宫中。魏王府典军陈大勇、管事王忠和府中一干人等也全部都被关押了起来。
沈洵行事低调,事事谨小慎微,在朝中的声誉一向甚佳。沈德启的母族昆宁潘氏已经没落,他急于笼络各方势力助自己坐稳皇位,试图趁机拉拢这个叔父。沈洵假意答应为他去做皇帝的说客,于是被带到了北望楼中。他虽是见到了皇帝,却也没有脱身之法,只得与皇帝一起被困于此处。儿子被余敬恩的人劫持,自己又被困在这,沈洵本以为至少阿离还是安全的。万万没有想到,他在信中一再叮嘱叫她不要回来,不要回来,她却还是回来了。不仅回来了,还不早不晚,选了最危险的时候。
“父王!”一见父亲沈郁离便红了眼眶,连声问道:“京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哥哥呢?”
她这一问,沈洵又担心起儿子,不由长叹了口气,将她离京后发生的事情大致复述了一遍。
听父王讲了事情始末,沈郁离更是忧心不已。本以为至少有哥哥在父王身边照应,怎料哥哥竟被济阳公余敬恩的人劫持了。萧弘奉命率军南下平叛,到时两军交战,哥哥作为人质只怕是凶多吉少。这件事还要尽快让萧弘知道才行。
“阿离,你怎能这个时候回来?你回来,不过是多一个人陷进来而已。你怎么就不能乖乖听父王的一次?!”沈洵与皇帝被困于此本就已经心如火焚,此时此地最不想见到的人大概就是女儿了。
“父王就别怪我了。我回来才能设法将消息送出去。”
其实即便沈德启没有让人带她进宫,她也一样要想方设法面见天子。太子如此煞费苦心掩盖宫变的真相,知道实情之人定然不会太多。那与二皇子的首级摆在一处的是神武将军王虎臣的项上人头。太子杀他,必是为了掌控禁军。由此可见,虽然左骁卫将军冯元靖站在太子身边,镇守京畿的神武军该是大部分还被蒙在鼓里。既然如此,那便还有机会扭转乾坤。
沈洵连连摇头,“北望楼已被围了个滴水不漏。如果真有办法能送消息出去求援,怎至于在这里僵持到现在?”
事情急迫,沈郁离无暇解释太多,只搀扶着父王的手臂恳求道:“有一个办法可以一试。父王还是先带我去见陛下吧。”
---
沈郁离搀扶着父亲沿着楼梯盘旋而上,走到最高一层,火光忽然亮堂了许多。孙鹤行将他们护送至此,匆匆一礼,便又回到北望楼最底层去守着入口。沈郁离随父亲一起向光亮处走去。多日未见,天子苍老的几乎认不出了。这一场病夺去了他身上本就不多的生气。如今暮气沉沉的模样,仿佛真要日薄西山了一般。
“陛下。”见到天子,沈郁离匆匆上前一礼。她从未见过皇帝如此狼狈的样子。太子的人说皇帝身体已经大好,可此刻看来完全不像是康复了的样子。从皇帝靠着内侍监卢知年坐着的姿势便能看出他仍是四肢瘫软无法行动,最多只能说是清醒了而已。仔细想来,太子选在此时逼宫,大概也是担心皇帝恢复了神志必会再提易储一事。
“阿离。”沈晟的声音也苍老了许多,神色木然而悲凉,“是沈德启让你来的?”
沈郁离简短的应了声“是。”只听皇帝又问:“他让你来,是为了拿退位的诏书?”
沈郁离又低声应了声“是。”
沈晟昏浑浊的双眼中像是燃起了火,“逆子!逆子!!以往还真是小看了他!!”他怒极反笑,胸膛剧烈起伏着,忽然声音一滞,挣扎着去抓自己的喉咙,像是要闭住气了一样。
内侍监卢知年吓得脸色发青,忙从袖中拿出一个瓷瓶,拔了瓶塞,抖出一颗暗红色的丹药,服侍皇帝吞服下去。
一国之君落得如此田地,连最起码的尊严都难以维持,实在可悲可怜。
“皇伯父,”沈郁离轻声说道:“父王已经将京中的情形同我说了。如能诏令神武军入宫勤王,我们或许还有脱困的机会。如果皇伯父信得过阿离,阿离愿意试着把消息送出去。”
沈晟沉默了片刻,问道:“被困于此,要如何送消息出去?”
“有一个办法,我并没有十全把握,只能一试。不过……若要调兵仍需要有诏令才行。”沈郁离说着脱下手腕上一条红绸交给董妙珠。董妙珠接过来,转身走到窗前将红绸绑在高处的窗棂之上。
在苍州时沈郁离曾跟森河学过训鹰,那时就常常拿这红绸逗小白玩你藏我找的游戏。海东青视力极佳,黑夜之中也能从远处看到目标。她随沈德启的人入宫前就放飞了小白。这一路从苍州回到临兴,小白从未飞远过。按它的习性,应该很快就会看到红绸找来。
重病之后又经宫变,沈晟已近乎绝望了,迟疑了片刻,才说道:“拿笔墨来吧。”
他话音刚落,只听一阵扑落落的声响,雪白色的海东青扑扇着翅膀从窗口飞了进来。
沈洵被它吓了一跳。见到跟在阿离身边的董妙珠时他就有些起疑。这个婢女他从未见过,一副不起眼的模样,不知是什么来头。这海东青却更加令人诧异。只记得阿离从小到大唯一养过的活物就是那只没活过七天的金丝雀,这鹰又是从哪里来的?!
沈郁离唤了声“小白!”雪白的海东青扑腾了两下,站在她身旁的小几上安静了下来。
董妙珠走到窗边向下看了一眼。北望楼高近十丈,沈德启的人虽已将出口层层围住,却不会总仰着头向上看。小白趁着夜色飞入楼中,并没有引起任何注意。
见到海东青飞入,沈晟浑浊的双眼微微亮起了一瞬,又催促道:“拿笔墨来!”
沈郁离将沈德启交给她的盛着笔墨的玉盘双手呈到天子面前。皇帝不再犹豫,伸出颤抖的右手执起笔来,写下了调兵的诏令。
---
望着小白逐渐消失在夜色里,沈郁离手中默默捏了把汗。回京前她便知道,一旦京中生变,回来必是极为危险。即使一切顺利,小白能够把诏书和她的信带给磬儿,也难保证明日天明之前会有援军赶到。太子不会一直等下去。逼急了,早晚还是会让人杀进来。而现在她所能做的,除了等待,就只有赌一赌是援军先到还是太子先失去耐心了。
夜雨不停,众人被围困已久,饥寒疲惫交加,都已沉沉睡去。沈郁离毫无睡意,独自攀至北望楼最高处的悬剑台。高悬于楼中的泰阿宝剑映着楼中的烛火反射出一道冰冷的剑光。她正望着出神,忽闻父王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阿离可还记得这剑的由来?”
沈郁离轻轻点头,儿时她曾不止一次听父王说起起过泰阿的故事。北望楼中的悬剑台本是不容女子踏足的,这是她第一次亲眼见到这柄宝剑。
“记得父王说过,春秋时的铸剑名家欧冶子与干将于楚地铸成泰阿,晋王闻而求之,为得此剑出兵伐楚,围城三年不解,直至城内库无兵革,粮草耗尽。楚王誓死不降,亲自携此剑登城应敌,一剑出,飞沙走石,势无可当,晋军血流千里,全军覆没。”
“泰阿乃威道之剑。其威不在于剑,而在于执剑之人。”沈洵叹道:“高祖皇帝曾以此剑平定天下,开创了大晏的千秋基业。只可惜如今我沈氏子孙之中已无人能执此剑了。”
“天子之剑当举之无上,挥之莫前,独立而光连日月,横行而气压山川。”沈郁离跟着轻声叹道,“威服天下的宝剑本就不该被束之高阁。只希望亡羊补牢还不算太晚。”
似是说剑,实际上说的却是并非是剑。大晏重文抑武之风由来已久。天子没有识人之能,又缺乏任人用人的胆识和魄力,一味因猜疑忌惮削弱武将手中兵权的同时也削弱了大晏的军力。如今太子趁皇帝病重逼宫,济阳公余敬恩也起兵反了,江山社稷岌岌可危,若是没有精兵悍将,何以匡诸侯,何以服天下?!
“公主。”
父女二人正说着话,只听董妙珠的声音传来。沈郁离连忙走下悬剑台,来到窗边随她一起向楼下望去。沉沉夜色中,借着四周禁军燃起的火把能看到沈德启身披锦袍的身影。夜色深了,他却完全不像是要走开的样子。他身旁,冯元靖正指挥着禁军搬运几个巨大的瓷坛,若没猜错,里面装的应是火油。沈德启的耐心快要消耗殆尽了,最迟清晨,他定会命人火烧北望楼。
“妹妹放心,只要你拿到诏书就不会再有人死了。”
沈德启说这话时的语气从容而笃定。回想起来,往日不常见到他这般神色。他的承诺,沈郁离却是一个字也不信的。天家无情。太子既然煞费苦心的想要名正言顺的承继大统,只等他拿到天子退位的诏书,他们这些知道实情的定然都难逃一死。她会问,不过是因为这一问足够天真,天真的足以让人放下防备。
血水浸湿了她脚上的鞋子。四周的血腥气随着雨雾弥散开来,浓得让人难以呼吸。一直跟在她身后的董妙珠不知何时上前了一步,低垂着头,扶住了她的手臂。沈郁离望了她一眼,向太子盈盈一拜,转身在她的陪同下向北望楼走去。
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北望楼共五层,高九丈九尺,成九九之数。建楼之时正是迁都临兴之初,彼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这“北望”二字的由来不言而喻。
行至北望楼前,沈郁离定了定神,略微提高了声音,“孙统领,请让我进去。”
北辰卫统领孙鹤行是早年齐王府中家奴之子。偶然间被当时还是齐王的沈晟发现了武学天赋,从小精心培养,如今称得上大内第一高手。北辰卫在禁军十二卫之上,直接授命于天子。孙鹤行虽说是天子近臣,做的却大多是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京中的高官贵胄表面对他客气,背地里只当他是皇帝养的一条狗,既瞧不起又怕招惹到。
沈郁离却觉得他更像是一柄冰冷而锐利的剑。皇帝说什么,他便做什么,不问理由,不管是非对错。因为这种绝对的服从,皇帝对他也有着超乎寻常的信任。甚至有意提拔他接任空悬多时的龙威将军一职。然而孙鹤行出身低微,且没有军功,加上丞相尹定坤等人在朝中极力反对,最终也只得作罢。
从外面看不到楼内的情形。除了最顶层隐约透出些火光,其他四层都不见丝毫光亮。尽管如此,沈郁离却知道孙鹤行一定在盯着北望楼四周的动静。
果不其然,片刻之后,随着“吱呀~”一声,门开了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缝隙。沈郁离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太子和禁军,抬脚走了进去。
---
一进到北望楼中,马上就有人在她们身后用石案堵住了入口。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
“公主。”
孙鹤行冰冷的声音传来。沈郁离眨了眨眼,过了片刻,才能看清楼中的景象。能被选入北辰卫的都是高手中的高手。尽管如此,他们在双方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护着天子逃至这里,也经过了一场极为惨烈的血战。周围的北辰卫中许多人都带着伤,孙鹤行也不例外。血从额角淌下来,几乎染红了半张脸,使得他本就冷峻的面容更添了一丝森冷。
“带我去见陛下和我父王。”沈郁离说着将手中盛着笔墨的玉盘递给了董妙珠。
孙鹤行躬身一礼,一言不发地转身带她们向楼上走去。
---
还未走到顶层,就听到杂乱的脚步声从上方传来。沈郁离抬头去看,只见父王不顾腿脚不便,硬撑着一瘸一拐的迎了上来。
“阿离,你怎么回来了?!”
见到女儿站在自己面前,沈洵仍是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昨日太子沈德启假拟诏令诈称二皇子沈德均与皇后及尹氏一党企图逼宫篡位谋害天子,以皇帝之名命百官入宫勤王。群臣一到宫中就被他借由严查叛党的名义困于太极殿中。而宫外只知宫里出了乱子,临兴全城封城戒严,根本无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沈洵因病未能与百官一起入宫,得知禁军封城,刚察觉到情形不对便被太子特派专人“请”入了宫中。魏王府典军陈大勇、管事王忠和府中一干人等也全部都被关押了起来。
沈洵行事低调,事事谨小慎微,在朝中的声誉一向甚佳。沈德启的母族昆宁潘氏已经没落,他急于笼络各方势力助自己坐稳皇位,试图趁机拉拢这个叔父。沈洵假意答应为他去做皇帝的说客,于是被带到了北望楼中。他虽是见到了皇帝,却也没有脱身之法,只得与皇帝一起被困于此处。儿子被余敬恩的人劫持,自己又被困在这,沈洵本以为至少阿离还是安全的。万万没有想到,他在信中一再叮嘱叫她不要回来,不要回来,她却还是回来了。不仅回来了,还不早不晚,选了最危险的时候。
“父王!”一见父亲沈郁离便红了眼眶,连声问道:“京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哥哥呢?”
她这一问,沈洵又担心起儿子,不由长叹了口气,将她离京后发生的事情大致复述了一遍。
听父王讲了事情始末,沈郁离更是忧心不已。本以为至少有哥哥在父王身边照应,怎料哥哥竟被济阳公余敬恩的人劫持了。萧弘奉命率军南下平叛,到时两军交战,哥哥作为人质只怕是凶多吉少。这件事还要尽快让萧弘知道才行。
“阿离,你怎能这个时候回来?你回来,不过是多一个人陷进来而已。你怎么就不能乖乖听父王的一次?!”沈洵与皇帝被困于此本就已经心如火焚,此时此地最不想见到的人大概就是女儿了。
“父王就别怪我了。我回来才能设法将消息送出去。”
其实即便沈德启没有让人带她进宫,她也一样要想方设法面见天子。太子如此煞费苦心掩盖宫变的真相,知道实情之人定然不会太多。那与二皇子的首级摆在一处的是神武将军王虎臣的项上人头。太子杀他,必是为了掌控禁军。由此可见,虽然左骁卫将军冯元靖站在太子身边,镇守京畿的神武军该是大部分还被蒙在鼓里。既然如此,那便还有机会扭转乾坤。
沈洵连连摇头,“北望楼已被围了个滴水不漏。如果真有办法能送消息出去求援,怎至于在这里僵持到现在?”
事情急迫,沈郁离无暇解释太多,只搀扶着父王的手臂恳求道:“有一个办法可以一试。父王还是先带我去见陛下吧。”
---
沈郁离搀扶着父亲沿着楼梯盘旋而上,走到最高一层,火光忽然亮堂了许多。孙鹤行将他们护送至此,匆匆一礼,便又回到北望楼最底层去守着入口。沈郁离随父亲一起向光亮处走去。多日未见,天子苍老的几乎认不出了。这一场病夺去了他身上本就不多的生气。如今暮气沉沉的模样,仿佛真要日薄西山了一般。
“陛下。”见到天子,沈郁离匆匆上前一礼。她从未见过皇帝如此狼狈的样子。太子的人说皇帝身体已经大好,可此刻看来完全不像是康复了的样子。从皇帝靠着内侍监卢知年坐着的姿势便能看出他仍是四肢瘫软无法行动,最多只能说是清醒了而已。仔细想来,太子选在此时逼宫,大概也是担心皇帝恢复了神志必会再提易储一事。
“阿离。”沈晟的声音也苍老了许多,神色木然而悲凉,“是沈德启让你来的?”
沈郁离简短的应了声“是。”只听皇帝又问:“他让你来,是为了拿退位的诏书?”
沈郁离又低声应了声“是。”
沈晟昏浑浊的双眼中像是燃起了火,“逆子!逆子!!以往还真是小看了他!!”他怒极反笑,胸膛剧烈起伏着,忽然声音一滞,挣扎着去抓自己的喉咙,像是要闭住气了一样。
内侍监卢知年吓得脸色发青,忙从袖中拿出一个瓷瓶,拔了瓶塞,抖出一颗暗红色的丹药,服侍皇帝吞服下去。
一国之君落得如此田地,连最起码的尊严都难以维持,实在可悲可怜。
“皇伯父,”沈郁离轻声说道:“父王已经将京中的情形同我说了。如能诏令神武军入宫勤王,我们或许还有脱困的机会。如果皇伯父信得过阿离,阿离愿意试着把消息送出去。”
沈晟沉默了片刻,问道:“被困于此,要如何送消息出去?”
“有一个办法,我并没有十全把握,只能一试。不过……若要调兵仍需要有诏令才行。”沈郁离说着脱下手腕上一条红绸交给董妙珠。董妙珠接过来,转身走到窗前将红绸绑在高处的窗棂之上。
在苍州时沈郁离曾跟森河学过训鹰,那时就常常拿这红绸逗小白玩你藏我找的游戏。海东青视力极佳,黑夜之中也能从远处看到目标。她随沈德启的人入宫前就放飞了小白。这一路从苍州回到临兴,小白从未飞远过。按它的习性,应该很快就会看到红绸找来。
重病之后又经宫变,沈晟已近乎绝望了,迟疑了片刻,才说道:“拿笔墨来吧。”
他话音刚落,只听一阵扑落落的声响,雪白色的海东青扑扇着翅膀从窗口飞了进来。
沈洵被它吓了一跳。见到跟在阿离身边的董妙珠时他就有些起疑。这个婢女他从未见过,一副不起眼的模样,不知是什么来头。这海东青却更加令人诧异。只记得阿离从小到大唯一养过的活物就是那只没活过七天的金丝雀,这鹰又是从哪里来的?!
沈郁离唤了声“小白!”雪白的海东青扑腾了两下,站在她身旁的小几上安静了下来。
董妙珠走到窗边向下看了一眼。北望楼高近十丈,沈德启的人虽已将出口层层围住,却不会总仰着头向上看。小白趁着夜色飞入楼中,并没有引起任何注意。
见到海东青飞入,沈晟浑浊的双眼微微亮起了一瞬,又催促道:“拿笔墨来!”
沈郁离将沈德启交给她的盛着笔墨的玉盘双手呈到天子面前。皇帝不再犹豫,伸出颤抖的右手执起笔来,写下了调兵的诏令。
---
望着小白逐渐消失在夜色里,沈郁离手中默默捏了把汗。回京前她便知道,一旦京中生变,回来必是极为危险。即使一切顺利,小白能够把诏书和她的信带给磬儿,也难保证明日天明之前会有援军赶到。太子不会一直等下去。逼急了,早晚还是会让人杀进来。而现在她所能做的,除了等待,就只有赌一赌是援军先到还是太子先失去耐心了。
夜雨不停,众人被围困已久,饥寒疲惫交加,都已沉沉睡去。沈郁离毫无睡意,独自攀至北望楼最高处的悬剑台。高悬于楼中的泰阿宝剑映着楼中的烛火反射出一道冰冷的剑光。她正望着出神,忽闻父王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阿离可还记得这剑的由来?”
沈郁离轻轻点头,儿时她曾不止一次听父王说起起过泰阿的故事。北望楼中的悬剑台本是不容女子踏足的,这是她第一次亲眼见到这柄宝剑。
“记得父王说过,春秋时的铸剑名家欧冶子与干将于楚地铸成泰阿,晋王闻而求之,为得此剑出兵伐楚,围城三年不解,直至城内库无兵革,粮草耗尽。楚王誓死不降,亲自携此剑登城应敌,一剑出,飞沙走石,势无可当,晋军血流千里,全军覆没。”
“泰阿乃威道之剑。其威不在于剑,而在于执剑之人。”沈洵叹道:“高祖皇帝曾以此剑平定天下,开创了大晏的千秋基业。只可惜如今我沈氏子孙之中已无人能执此剑了。”
“天子之剑当举之无上,挥之莫前,独立而光连日月,横行而气压山川。”沈郁离跟着轻声叹道,“威服天下的宝剑本就不该被束之高阁。只希望亡羊补牢还不算太晚。”
似是说剑,实际上说的却是并非是剑。大晏重文抑武之风由来已久。天子没有识人之能,又缺乏任人用人的胆识和魄力,一味因猜疑忌惮削弱武将手中兵权的同时也削弱了大晏的军力。如今太子趁皇帝病重逼宫,济阳公余敬恩也起兵反了,江山社稷岌岌可危,若是没有精兵悍将,何以匡诸侯,何以服天下?!
“公主。”
父女二人正说着话,只听董妙珠的声音传来。沈郁离连忙走下悬剑台,来到窗边随她一起向楼下望去。沉沉夜色中,借着四周禁军燃起的火把能看到沈德启身披锦袍的身影。夜色深了,他却完全不像是要走开的样子。他身旁,冯元靖正指挥着禁军搬运几个巨大的瓷坛,若没猜错,里面装的应是火油。沈德启的耐心快要消耗殆尽了,最迟清晨,他定会命人火烧北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