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春已暮。
一辆马车低调地入了盛京,淹没在如流水似的车马之间,毫不起眼,激不起一丝水花。
倒是早早听闻小厮传话来,说马车已到了西街的顾二夫人,领了一众仆妇,于府门外候着,阵仗架式都不算小,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迎接何方主君归家呢!
顾青蘅自杜芷牵引着下了马车,还未站定,便见一众鬟婢如云雾似的,于府门外围了上来。
“这就是蘅姐儿吧,瞧瞧!果真生了个俊俏模样,依我看啊,这盛京城啊怕是找不出第二个比她美的姑娘了!”
一美妇被众人簇拥着走上前,上来便伸手握住了她的掌心,感觉到她指尖泛凉,热情关切道:“蘅姐儿穿得还是单薄了些,这盛京不比临安,饶是入春已久,朝暮也是冷寒,你身子骨弱,仔细别受了凉。”
她这话音刚落,便有仆婢殷勤上前,替顾青蘅披上氅衣,递上暖手的小炉,不得不承认,确实呵护备至,且情真意切。
也难怪前世,父母早逝的她,被这份“情谊”哄骗了去,一门心思为后位、更为顾氏一族满门的荣光殚精竭虑,苦心孤诣。
呵,顾青蘅长睫微垂,掩去眸中的冷凝之色,十分亲近地回握住妇人的指尖,满眼热切,似是感怀不已,“多谢二婶母关切,蘅儿许久未归京,原不知祖父和长辈们都这般挂切,若早知如此,蘅儿早该归京的!”
两人执手相看泪眼,一言一句,好一出亲人团聚的大戏。
说起她这位二婶母江茗,身份尊荣,出身荣国公府,容颜华美,曾经亦是盛京有名的美人,可惜啊——
声名比起她的两位嫡亲姐姐来,算是平庸了。
倒不是说什么才美不外现,行事守拙,怪只怪那两位太耀眼。
荣国公别的不提,生的三个女儿,一个赛一个的出色。
长女江芙,容冠盛京,一朝入宫,便能令先帝为她虚置六宫,从此君王不早朝。世人诬其为祸水红颜,倒也不算冤枉。
可惜,去岁建德帝驾崩,传言江皇后哀恸万分,亦随之殉情而亡。一代红颜,香消玉殒,只留一子存世,今人唏嘘不已!
那个皇子,便是如今的晋王,萧辞珩。
而次女江芜,其经历更称得上是传奇!少时有才名,顶替其弟前往璜山书院求学,后虽被检举出性别,不得登科及第。
然太祖皇帝惜其才学绝世,特赦之。后嫁与镇北王沈绛安——也是大梁建国以来的第一位异姓王,为太祖亲封,爵位可袭三代。
后沈绛安因抗夏一役战死北疆,镇北王妃带着不满一岁的幼子,亲赴北境,扶其夫灵柩回京,并与大夏签订盟约,令其十年再不敢犯北境!
回京后,一人兼挑起了安国公府和镇北王府两府门楣,更是手握十万兵权!
这或许也是其子沈迟昭能在盛京无人敢招惹的根本原因。
同上面两位一比,二婶母一时黯然失色,也实属正常。但若就因此轻看了她,怕是就像前世的自己一样,被哄骗得团团转了。
毕竟,荣国公这三女之中,日子过得最惬意的,还要属江茗,夫妻恩爱、内宅干净、儿女双全。兼之顾氏一族人丁一向不丰,即便她身为宗妇,诸事也并不芜杂。
盛京城里的贵妇,虽然嘴上说着江茗善妒不贤,可谁心里不是艳羡三分?
“夫人,外头风大,您与三小姐不妨进去里头叙话?”
虽然顾青蘅乃长房嫡女,按理该唤大小姐才对,可若论齿序,在族中这一辈,行三,是以丫鬟唤一句三小姐,倒也挑不出错漏。
只是无形间,她的地位便莫名矮了一头罢了。
前世她初入府,正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之际,自然处处谨小慎微,不愿轻易与人交恶。
可如今,江茗既然要推荐她入宫擢选,必不会让她声名有损,即便她真的刁蛮跋扈,对外而言,她也必然是才德兼备、温良恭俭的窈窕淑女。
因此,她何须忍让,快活行事即可。
她倒要瞧瞧,二婶母这张温情的假面,今世能维系多久?
“婶母,阿蘅数年未归京,竟不知府上如何又多了位三小姐?莫非是婶母膝下又添了一位乖囡囡?”顾青蘅似乎一脸意外,真切问询道。
江茗笑意稍敛,用手帕抹了抹眼角几乎看不见的泪光,偏头霎时冷了神色,喝道:“你这奴才,几时昏了头,连大小姐都不认识了!”
“带下去,好好抄几日规矩。”
这种蠢货,留外面也是闹心。
她一发话,那丫鬟扑通一声跪地,还没等开口争辩几句,便被几个婆子堵了嘴,拖走了。
“蘅姐儿,别理这不懂规矩的小丫头,婶母膝下只逸哥儿和菀姐儿两个,你幼年也都见过的。”江茗一路牵着顾青蘅的手心,领着她过了垂花门,沿着抄手游廊行走,廊外春光正烂漫。
似是知晓春将暮,灼灼桃花,已半数零落,可余下的,仍在枝梢绽放,一如初见。
顾青蘅望着熟悉又陌生的种种,一时出神。
那边江茗还在解释,“本来今儿他们也说要来迎你,可惜逸哥儿在书院未有批假,菀姐儿又被她表姐硬是请去了荣国公府,说是什么春三月,要办诗社,这才错过了。”
诗社?
是了,顾青蘅想起来,盛京城内的贵女圈,向来阶层分明。
寻常诗社倒没什么稀奇的,闺中女儿聚首,作作诗赋,搏个才名。
可江茗口中的诗社,是她那侄女,荣国公府的大小姐江疏月牵头办的,几乎将几位家世顶级的贵女一网打尽,共十二人,取十二月为由,每月评出一个魁首来。
若能夺魁,那便算是才名冠盛京,借着这好名声,往后嫁娶,自是不愁了。
顾青蘅对才名这东西没什么追求,她阿爹还不够有才么?智多近妖,冠盖满京华,可到头来,一朝横死,真相尽埋。
徒留她一人零丁憔悴。
是以前世她同江疏月等一众贵女,一直亲近不起来。
后来她当了皇后,江疏月成了贵妃,两人更是成了天然的敌对阵营,就愈发针尖对麦芒。
虽然真没什么好争的,十年来,偌大的宫庭也就她们两位妃嫔,空荡荡的宫殿,敲击出的仍是寂寞的回响。
可江疏月却一直觉得,若非自己横空出世,越过种种擢选,皇后之位非她莫属。
她也不动脑子想想,江家已经出了一位皇后了,便是为了平衡前朝,怎么可能下一任皇后,还是出自荣国公府?
就算不是她顾青蘅,也会有无数个卢青蘅、崔青蘅冒出来,拦不住的。
因为决定权从来不在她们两人手中。
不过,今世再回想起来,顾青蘅倒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江疏月那样聪慧的人,怎么可能看不透皇权世族之间的倾轧。
她恨自己,不过是只能如此罢了。
若不恨、不争、不抢,那样日复一日的枯寂乏味,早把人熬死深宫之中。
于是,扭曲反而成了常态。
都是可怜人。
顾青蘅脑中思绪清明几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从头到尾,她的刀锋所要对准的,都只有一人。
在冰寒彻骨的帝王宝座之上,在那万人之巅,睥睨众生的——
她曾经的,结发夫君。
萧辞弋。
“蘅姐儿?你这孩子,怎么不说话,可是不喜欢这院子?”
走神间,她已经被江茗领至内院,伫立于海棠居前。
她阿娘生前极钟爱海棠,阿爹亲手为其栽种了满院的海棠花,每逢花开,万千红粉纷扬而坠,是她幼年时难得的鲜亮的记忆。
说来也可笑。
祖父一方面,怨憎阿爹当年与建德帝决裂,以至顾氏一族屡经波折,几欲倾颓。
可他又怎么放得下,他曾经引以为傲的,备受太祖皇帝器重的,天赋卓绝的长子,那位冠盖京华的少年帝师。
所以这十余年来,斯人故去,院落空置,祖父依然时常命人打理,力保其不损原貌,仿佛院落的主人,只是短暂的在外游荡,终有一日会荣归故里。
“婶母,蘅儿很喜欢,觉得十分亲切。”顾青蘅垂了垂长睫,再抬眼,已是眸中泛泪,热切而感激,“好像回到了小时候,我记得有株海棠树下还搭了个秋千架……”
“那处秋千架还在呢,蘅姐儿你瞧!”
海棠依旧,秋千犹存。
无奈物是人非。
一时间,少女似是鼻头猛涩,泪如雨下。
见她触景生情,江茗暗道这感情牌算是打对了,得立即趁热打铁,将这小姑娘哄得服服帖帖才好!
“是婶母的错,勾起了姐儿的伤心事。”江茗忙捏了香帕,作势替她抹泪。
“这样!今儿夜里,婶母特地命人去请来福楼的大厨,办一桌席,届时大家凑一桌,热热闹闹的,好庆祝咱们蘅姐儿归家!可好?”
顾青蘅垂首拭泪,半偏过头,像是不愿让人见其伤怀的情绪,唇畔轻轻扯开,算作笑弧。
“二婶母不必破费,按礼说蘅儿刚刚入府,理应先去拜见祖父、叔父们才是。”
“那不急,你舟车劳顿,今天定是疲乏,所以向老爷子问安一事,明日晨起再去也不迟,再说了,老爷子的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向来不喜循什么礼法的。”
宁国公自长子辞世,便也从官场抽身,养了一大批所谓的术士高人,日日在府中痴迷于修道练丹,从不理会俗事。
若非这一次,顾青蘅回府,她身为儿媳,一年都难得见上公爹几面。
“蘅姐儿这次归家随侍的只有两个丫头,太少了,婶母另拨了几个小丫头过来,负责干些洒扫的粗活计——”
江茗正要同顾青蘅细说她的种种妥帖准备,不料一粉衫丫鬟顾不上礼数,一路小跑着来到她面前。
江茗不悦,正要发作,一瞧那小丫头竟是女儿身边的金珞,心紧了紧,“这么着急忙慌的,莫非菀姐儿那头出了什么岔子?”
看,这态度,才是真心关怀的模样。
明明这么明显的差别,前世自己却像是瞎了般,饮鸩止渴似的,贪恋着旁人施予的一点亲近。
“回夫人,不是的。是表小姐自我们小姐那听闻大小姐今儿回府,便命我递来拜帖,邀大小姐过几日去荣国公府赏玩。”
江茗松了口气,接了帖子,“疏月这丫头也真是的,往日处处周全的一个人,听闻你来了,迫不及待就下帖子,可见是真心想与你结交。”
她嘴上说满了漂亮的场面话,可心里却暗暗骂了江疏月几句。
这丫头,疯魔了似的。
曾经多温柔大方的可人儿啊,偏偏在当皇后这件事上看不开。
那皇后是什么好当的么?听上去风光无限的,实则就是个火坑!
当年长姐多好一个人啊,结果……
罢罢,前尘休提。
“表小姐还说,若……若大小姐愿意,正逢诗社,今儿便可入府一叙,替她们品评一下诗作。”金珞说完便闭紧了嘴巴,低垂着头,生怕夫人气不过,一个耳光刮过来。
她就一传话的,谁也得罪不起。
江茗:“……”
冷静,都是孽障!
“今儿哪有空去,你且去回绝——”
“慢。”顾青蘅扯了扯江茗的衣角,眸底像是盛满了孺慕之情,看上去乖巧极了。“婶母,我还挺想去的。”
她倒挺想看看,初初入京,尚是闺中女儿的贵妃,能给自己送上多大一份礼。
——庆祝她们的重逢。
一辆马车低调地入了盛京,淹没在如流水似的车马之间,毫不起眼,激不起一丝水花。
倒是早早听闻小厮传话来,说马车已到了西街的顾二夫人,领了一众仆妇,于府门外候着,阵仗架式都不算小,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迎接何方主君归家呢!
顾青蘅自杜芷牵引着下了马车,还未站定,便见一众鬟婢如云雾似的,于府门外围了上来。
“这就是蘅姐儿吧,瞧瞧!果真生了个俊俏模样,依我看啊,这盛京城啊怕是找不出第二个比她美的姑娘了!”
一美妇被众人簇拥着走上前,上来便伸手握住了她的掌心,感觉到她指尖泛凉,热情关切道:“蘅姐儿穿得还是单薄了些,这盛京不比临安,饶是入春已久,朝暮也是冷寒,你身子骨弱,仔细别受了凉。”
她这话音刚落,便有仆婢殷勤上前,替顾青蘅披上氅衣,递上暖手的小炉,不得不承认,确实呵护备至,且情真意切。
也难怪前世,父母早逝的她,被这份“情谊”哄骗了去,一门心思为后位、更为顾氏一族满门的荣光殚精竭虑,苦心孤诣。
呵,顾青蘅长睫微垂,掩去眸中的冷凝之色,十分亲近地回握住妇人的指尖,满眼热切,似是感怀不已,“多谢二婶母关切,蘅儿许久未归京,原不知祖父和长辈们都这般挂切,若早知如此,蘅儿早该归京的!”
两人执手相看泪眼,一言一句,好一出亲人团聚的大戏。
说起她这位二婶母江茗,身份尊荣,出身荣国公府,容颜华美,曾经亦是盛京有名的美人,可惜啊——
声名比起她的两位嫡亲姐姐来,算是平庸了。
倒不是说什么才美不外现,行事守拙,怪只怪那两位太耀眼。
荣国公别的不提,生的三个女儿,一个赛一个的出色。
长女江芙,容冠盛京,一朝入宫,便能令先帝为她虚置六宫,从此君王不早朝。世人诬其为祸水红颜,倒也不算冤枉。
可惜,去岁建德帝驾崩,传言江皇后哀恸万分,亦随之殉情而亡。一代红颜,香消玉殒,只留一子存世,今人唏嘘不已!
那个皇子,便是如今的晋王,萧辞珩。
而次女江芜,其经历更称得上是传奇!少时有才名,顶替其弟前往璜山书院求学,后虽被检举出性别,不得登科及第。
然太祖皇帝惜其才学绝世,特赦之。后嫁与镇北王沈绛安——也是大梁建国以来的第一位异姓王,为太祖亲封,爵位可袭三代。
后沈绛安因抗夏一役战死北疆,镇北王妃带着不满一岁的幼子,亲赴北境,扶其夫灵柩回京,并与大夏签订盟约,令其十年再不敢犯北境!
回京后,一人兼挑起了安国公府和镇北王府两府门楣,更是手握十万兵权!
这或许也是其子沈迟昭能在盛京无人敢招惹的根本原因。
同上面两位一比,二婶母一时黯然失色,也实属正常。但若就因此轻看了她,怕是就像前世的自己一样,被哄骗得团团转了。
毕竟,荣国公这三女之中,日子过得最惬意的,还要属江茗,夫妻恩爱、内宅干净、儿女双全。兼之顾氏一族人丁一向不丰,即便她身为宗妇,诸事也并不芜杂。
盛京城里的贵妇,虽然嘴上说着江茗善妒不贤,可谁心里不是艳羡三分?
“夫人,外头风大,您与三小姐不妨进去里头叙话?”
虽然顾青蘅乃长房嫡女,按理该唤大小姐才对,可若论齿序,在族中这一辈,行三,是以丫鬟唤一句三小姐,倒也挑不出错漏。
只是无形间,她的地位便莫名矮了一头罢了。
前世她初入府,正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之际,自然处处谨小慎微,不愿轻易与人交恶。
可如今,江茗既然要推荐她入宫擢选,必不会让她声名有损,即便她真的刁蛮跋扈,对外而言,她也必然是才德兼备、温良恭俭的窈窕淑女。
因此,她何须忍让,快活行事即可。
她倒要瞧瞧,二婶母这张温情的假面,今世能维系多久?
“婶母,阿蘅数年未归京,竟不知府上如何又多了位三小姐?莫非是婶母膝下又添了一位乖囡囡?”顾青蘅似乎一脸意外,真切问询道。
江茗笑意稍敛,用手帕抹了抹眼角几乎看不见的泪光,偏头霎时冷了神色,喝道:“你这奴才,几时昏了头,连大小姐都不认识了!”
“带下去,好好抄几日规矩。”
这种蠢货,留外面也是闹心。
她一发话,那丫鬟扑通一声跪地,还没等开口争辩几句,便被几个婆子堵了嘴,拖走了。
“蘅姐儿,别理这不懂规矩的小丫头,婶母膝下只逸哥儿和菀姐儿两个,你幼年也都见过的。”江茗一路牵着顾青蘅的手心,领着她过了垂花门,沿着抄手游廊行走,廊外春光正烂漫。
似是知晓春将暮,灼灼桃花,已半数零落,可余下的,仍在枝梢绽放,一如初见。
顾青蘅望着熟悉又陌生的种种,一时出神。
那边江茗还在解释,“本来今儿他们也说要来迎你,可惜逸哥儿在书院未有批假,菀姐儿又被她表姐硬是请去了荣国公府,说是什么春三月,要办诗社,这才错过了。”
诗社?
是了,顾青蘅想起来,盛京城内的贵女圈,向来阶层分明。
寻常诗社倒没什么稀奇的,闺中女儿聚首,作作诗赋,搏个才名。
可江茗口中的诗社,是她那侄女,荣国公府的大小姐江疏月牵头办的,几乎将几位家世顶级的贵女一网打尽,共十二人,取十二月为由,每月评出一个魁首来。
若能夺魁,那便算是才名冠盛京,借着这好名声,往后嫁娶,自是不愁了。
顾青蘅对才名这东西没什么追求,她阿爹还不够有才么?智多近妖,冠盖满京华,可到头来,一朝横死,真相尽埋。
徒留她一人零丁憔悴。
是以前世她同江疏月等一众贵女,一直亲近不起来。
后来她当了皇后,江疏月成了贵妃,两人更是成了天然的敌对阵营,就愈发针尖对麦芒。
虽然真没什么好争的,十年来,偌大的宫庭也就她们两位妃嫔,空荡荡的宫殿,敲击出的仍是寂寞的回响。
可江疏月却一直觉得,若非自己横空出世,越过种种擢选,皇后之位非她莫属。
她也不动脑子想想,江家已经出了一位皇后了,便是为了平衡前朝,怎么可能下一任皇后,还是出自荣国公府?
就算不是她顾青蘅,也会有无数个卢青蘅、崔青蘅冒出来,拦不住的。
因为决定权从来不在她们两人手中。
不过,今世再回想起来,顾青蘅倒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江疏月那样聪慧的人,怎么可能看不透皇权世族之间的倾轧。
她恨自己,不过是只能如此罢了。
若不恨、不争、不抢,那样日复一日的枯寂乏味,早把人熬死深宫之中。
于是,扭曲反而成了常态。
都是可怜人。
顾青蘅脑中思绪清明几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从头到尾,她的刀锋所要对准的,都只有一人。
在冰寒彻骨的帝王宝座之上,在那万人之巅,睥睨众生的——
她曾经的,结发夫君。
萧辞弋。
“蘅姐儿?你这孩子,怎么不说话,可是不喜欢这院子?”
走神间,她已经被江茗领至内院,伫立于海棠居前。
她阿娘生前极钟爱海棠,阿爹亲手为其栽种了满院的海棠花,每逢花开,万千红粉纷扬而坠,是她幼年时难得的鲜亮的记忆。
说来也可笑。
祖父一方面,怨憎阿爹当年与建德帝决裂,以至顾氏一族屡经波折,几欲倾颓。
可他又怎么放得下,他曾经引以为傲的,备受太祖皇帝器重的,天赋卓绝的长子,那位冠盖京华的少年帝师。
所以这十余年来,斯人故去,院落空置,祖父依然时常命人打理,力保其不损原貌,仿佛院落的主人,只是短暂的在外游荡,终有一日会荣归故里。
“婶母,蘅儿很喜欢,觉得十分亲切。”顾青蘅垂了垂长睫,再抬眼,已是眸中泛泪,热切而感激,“好像回到了小时候,我记得有株海棠树下还搭了个秋千架……”
“那处秋千架还在呢,蘅姐儿你瞧!”
海棠依旧,秋千犹存。
无奈物是人非。
一时间,少女似是鼻头猛涩,泪如雨下。
见她触景生情,江茗暗道这感情牌算是打对了,得立即趁热打铁,将这小姑娘哄得服服帖帖才好!
“是婶母的错,勾起了姐儿的伤心事。”江茗忙捏了香帕,作势替她抹泪。
“这样!今儿夜里,婶母特地命人去请来福楼的大厨,办一桌席,届时大家凑一桌,热热闹闹的,好庆祝咱们蘅姐儿归家!可好?”
顾青蘅垂首拭泪,半偏过头,像是不愿让人见其伤怀的情绪,唇畔轻轻扯开,算作笑弧。
“二婶母不必破费,按礼说蘅儿刚刚入府,理应先去拜见祖父、叔父们才是。”
“那不急,你舟车劳顿,今天定是疲乏,所以向老爷子问安一事,明日晨起再去也不迟,再说了,老爷子的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向来不喜循什么礼法的。”
宁国公自长子辞世,便也从官场抽身,养了一大批所谓的术士高人,日日在府中痴迷于修道练丹,从不理会俗事。
若非这一次,顾青蘅回府,她身为儿媳,一年都难得见上公爹几面。
“蘅姐儿这次归家随侍的只有两个丫头,太少了,婶母另拨了几个小丫头过来,负责干些洒扫的粗活计——”
江茗正要同顾青蘅细说她的种种妥帖准备,不料一粉衫丫鬟顾不上礼数,一路小跑着来到她面前。
江茗不悦,正要发作,一瞧那小丫头竟是女儿身边的金珞,心紧了紧,“这么着急忙慌的,莫非菀姐儿那头出了什么岔子?”
看,这态度,才是真心关怀的模样。
明明这么明显的差别,前世自己却像是瞎了般,饮鸩止渴似的,贪恋着旁人施予的一点亲近。
“回夫人,不是的。是表小姐自我们小姐那听闻大小姐今儿回府,便命我递来拜帖,邀大小姐过几日去荣国公府赏玩。”
江茗松了口气,接了帖子,“疏月这丫头也真是的,往日处处周全的一个人,听闻你来了,迫不及待就下帖子,可见是真心想与你结交。”
她嘴上说满了漂亮的场面话,可心里却暗暗骂了江疏月几句。
这丫头,疯魔了似的。
曾经多温柔大方的可人儿啊,偏偏在当皇后这件事上看不开。
那皇后是什么好当的么?听上去风光无限的,实则就是个火坑!
当年长姐多好一个人啊,结果……
罢罢,前尘休提。
“表小姐还说,若……若大小姐愿意,正逢诗社,今儿便可入府一叙,替她们品评一下诗作。”金珞说完便闭紧了嘴巴,低垂着头,生怕夫人气不过,一个耳光刮过来。
她就一传话的,谁也得罪不起。
江茗:“……”
冷静,都是孽障!
“今儿哪有空去,你且去回绝——”
“慢。”顾青蘅扯了扯江茗的衣角,眸底像是盛满了孺慕之情,看上去乖巧极了。“婶母,我还挺想去的。”
她倒挺想看看,初初入京,尚是闺中女儿的贵妃,能给自己送上多大一份礼。
——庆祝她们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