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致远醒来时,祠堂的天井已经射进秋日灿烂的阳光。
俞家祠堂采用一进四重雕梁画栋的抬梁式架构,除侧置厢房,内设戏台一座外,还有中厅一前一后大小两个天井,所以光线很是充足。
抬眼看到那明媚的阳光,上官致远一骨碌爬了起来,他的视线落在房间里挂着的那杆猎枪上。说是猎枪,其实是一把梨木枪把的□□,乌黑的枪管镶嵌在已掉漆的斑驳的棕褐色木柄上,很有年代感。据说,像这种□□,这里的山民几乎家家都有一把,后来,国家开始全面禁枪,公安部门开展了几次收缴行动,尽管有些山民不愿意上缴,但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自从俞师傅把这把猎枪放在上官致远的房里后,他觉得睡得比以前踏实。即使在星期六晚上,上官致远一个人睡在祠堂里也不怎么害怕。俞师傅跟他说过土猎枪能驱鬼辟邪。
出去散了一会儿步,上官致远从前重侧门进了祠堂。祠堂前重朝南的正门几乎没有打开过,前重有个戏台平日里阴气逼人很少有人过来。好在这是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阳光穿过戏台边的四方大天井把前重照得透亮。俞师傅这时天井的露天青石月台上翻晒草药。上官致远边和俞师傅打了招呼,便走了过去。
和俞师傅接触得多,上官致远慢慢知道了有关老校工的一些陈年往事,他年轻时在阳辛水库工地做过饭,无独有偶的是,老校工居然认识上官致远的养父上官里仁。上官里仁在1958年做水库时,是当时富河村民工营的会计,这事,上官致远听养父提起过:那几年是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最为荣耀的日子,能参加这样一个大型水库的建设,并且在那个勒紧裤腰搞建设,每人每餐只有几两米的日子里,他们后勤人员却没有饿着。
俞师傅是随当时山茶民工营参加水库大坝建设的,他最先认识富河村的孙有义,因为孙有义经常去找在富河村民工营营部当会计的上官里仁唱采茶戏,当他们一唱起《山伯访友》的经典唱段时,老校工就会跟着哼几句。时间长了,俞师傅发现了端倪:孙有义来找上官里仁唱采茶戏其实是个幌子,因为当两人一唱起来的时候,和孙有义同去的老孟头、孙有武等人就会趁机偷走里面的粮食和菜蔬。
那年头,几乎所有人眼睛饿得发绿,更何况这些在工地上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民工。所以,才有了孙有义导演的这一幕闹剧。
俞师傅觉得,上官里仁肯定知道其中的猫腻,只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那年月,每人每餐只有四两米,五六片萝卜、几筷子白菜。饿得实在受不了就漫山遍野找野菜吃。要是能弄到一条鱼,那就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那时候,野菜比现在的草药都难找!”俞师傅一边翻晒着地上药材,一边对上官致远说,“人就像牲口一样,见到青草都要咬上几口;在水边看到洗菜人丢的白菜梆子捞起来就往嘴里塞;附近的村民来工地上卖糠粑,一会儿工夫就会被抢个一干二净,糠粑卖到五角、一块还是供不应求。”
正在上官致远和俞师傅说话的时候,姚婉珺、俞晚霞等几个女生带着扫帚去戏台上打扫卫生,因为学校元旦文艺晚会节目汇演即将在这里举行。
看到戏台,上官致远就会想到采茶戏,童年的时光基本是和孙中第一起跟着富河村剧团走村串乡四处演出度过的。扮小生的上官里仁和演花旦的孙有义同台唱戏的情景时常会走入他的梦里来。
“孙有义一饿得受不了就去富河村营部偷东西吃,人干活那么累,你说哪有兴致去唱采茶戏?”俞师傅继续说,“后来,你父亲一见孙有义、老孟头、孙有武几个人一来就干脆说,你们别光盯着我,你去看着那个喜欢打报告的保管。”
保管是富河村的赖根正,他见几个人总是来营部,就报告了上级,于是上官里仁被通报批评,后来他就没有干会计了,在富河村民工营成了民工。上官里仁这才知道,自己的苦日子真正来了:身体受累不说,关键是饿,以往当会计时是吃喝能管个够,就是家属来了也管个够,现在就是一个字:饿。
私下里,上官里仁经常跟挨得近的山茶民工营的俞师傅诉苦,俞师傅打心里佩服上官里仁仗义,为了富河剧团的一帮兄弟,硬是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后来,阳辛镇子弟小学成立后,上官里仁就去做了代课老师。
“那时候,你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仗义,就是对男孩的渴望,小名叫旺丁,可那几年他一直没有生儿子,没想到过了十多年,把你给望来了,你父亲生你的时候应该四十多了吧?”俞师傅继续说。
“俞师傅,我不是亲生,是抱养的。”上官致远很少对别人说起自己的身世,但对俞师傅却不设防。
“哦,是吗,他最终还是抱养了男孩,他那时才三十岁,总跟我抱怨,说这一辈子算完了。我当时不知道他说什么,还以为他是为自己受处分的事发愁。没想他是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他这辈子看来只能抱个男孩了。我就说,你先别急,男人四十都能生育,他却说,‘三十而立’,等到四十,一辈子过河了。”俞师傅看上官致远听得饶有兴致,讲起来也滔滔不绝,“哦,对了,你娘后来都生的女孩子?”
“我压根儿就没见着她,听我养父说是在富水河一次沉船事故中和两个姐姐一起都没了。抱养了我后,我养父没有再娶。”上官致远说。
“你说到这里,我就明白了……那是阳辛水库修建前的事情,那次沉船事故溺亡36人,差不多全国都晓得,真是伤心啊!……你们富河村孙有武的新婚妻子是在那次沉船事故中死掉的。”俞师傅说到这里,面带悲戚地说,“说起这条长河,这还不算是最伤心的。在做阳辛水库时,我们山茶民工营女工棚发生大火吞噬了63人,那才叫悲惨啊!……我当时结发妻子就是在这次大火中亡故了……”
一次是水,一次是火,一次36人,一次63人,生死悠然之间,水火何其无情!难道这是冥冥之中上天的昭示,或是茫茫宇宙中神灵对人的捉弄?不然,富水河边的老艘工和幕阜山麓的老校工命运何以如此相似?或许,混沌的大自然总是让人类感到神秘深邃莫名敬畏,人类在它面前其实何等渺小。
听到这里,上官致远看到俞师傅已经未语泪先流了,那次大火儿时的上官致远,就听闻上官里仁讲过,他依稀记得养父说看到大火过后,他想去现场看看,可空气中弥漫的难闻的焦煳气味让他呕吐不已就作罢了。其时,上官致远年少懵懂,终究不知底里。没想到今日亲耳听到俞师傅如泣如诉的讲述:
俞师傅清楚记得自己是第一披上水库工地的人,一起同去的有当时山茶营的36位民工。
那是八月上旬天,他的竹篼里按规定装上铁锹、锄头和过冬的衣物被子,跟随大家一起进驻了工地。水库大坝破土动工那天,来自富川县各大区的民工和新洲、黄冈、麻城等12个县的民工,22个民工团10万大军像蚂蚁啃骨头,移山填河筑大坝。
吃喝拉撒的问题原始而简单,在离工地六里左右的乱坟岗上搭起工棚,这是自己要生活几年的家,所以工棚搭建得很是扎实。每个工棚住五六十人到一百多位民工。工棚的四周挖了又深又宽的排水沟,除解决雨天排水问题,并且“拉撒”一并解决。
说起来,俞师傅那晚因“好吃”而捡了一条命。饿的滋味不好受,那晚他商量着和富河村的“浪里白条”孙有武去富水河里捞鱼吃。半夜光景,来自山里只会上山打猎的他在工棚里躺着等孙有武送鱼来,自然没有睡熟。迷迷糊糊中,他被嘈杂声惊醒,只见工棚里的人被大火包裹住了,他拿起用来枕头的裤子就穿上,没容他穿进一只脚,他被惊恐到极致的人群推到门口。他这才清醒过来,丢下裤子往外跑。他说那个晚上自己蹲在别的工棚外,身体麻木了,也不知道冷。只见风助火势,火借风力,一时火光冲天,噼里啪啦的声音传去数里远……
有一部分人被吵醒后赤身裸体往外跑,现场乱得不得了。那时太穷,无论男女民工睡觉都舍不得穿衣服,以至大火中跑出来的男女民工基本上都是裸体。而那条排水沟此刻成了逃生的障碍吞人的陷阱,每日进出的工棚小门,成了鬼门关。
事后查明,那夜十一点半左右,一个妇女未睡,想缝补一下破旧衣服,擦燃火柴找针线。由于工棚全是茅草搭盖,内壁未糊泥巴,草须四处伸延,加上棚外刮着三级东北风。当燃烧的火柴不慎引燃干枯的壁草时,风助火势,瞬间火苗直冲棚顶。吓昏了头的肇事者只顾个人拼命扑打,未喊他人救火,转眼大火烧出棚面笼罩了整栋工棚。起火的这栋工棚,中间用竹子隔断,男女各住一半。不到一个小时工棚全部化为灰烬。
“我那次回来,就是坐工程指挥部送遗体的车子回来的。”俞师傅揩了揩眼泪说,“车子到俞家沟路口的山脚下,63个棺木一字排开,闻讯而来的家人和村民还有路过的人,无不放声痛哭,直至现在想起那被大火烧死的结发妻子心里还隐隐作痛。”
这时,姚婉珺、俞晚霞几个学生已打扫戏台后,已经在开始布置场景了。见到戏台打扫干净了,上官致远上了戏台,在上面踱了几圈后,他很想唱首歌,可看到几个学生在那里忙得团团转便作罢了。
戏台一侧内壁上书有“革故鼎新推翻豪绅地主国*党,命名取义建立工农兵士苏*埃”与“杀尽豪绅锄奸除恶,瓜分田地劫富救贫”对联两副,为行书字体。右壁上有“反围剿”和“镇压土豪劣绅”壁画各一幅,构图新颖,色彩明艳,线条流畅,具有典型的民间壁画格调;左壁上有《中国共*党十大政纲》全文,为行楷,笔力苍劲。很显然这是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标语和壁画,保留至今实是弥足珍贵。
戏台多年不用,上面结满的蛛网和厚厚的灰尘,现在已被清扫,两旁的柱子依稀可见当年写的毛*席语录。上面有块木板上写着:日出韶山冲,世界一片红……等斑驳的字迹。
当上官致远看那块木板时,俞师傅说木板背面还有字。上官致远听了便把两块木板翻过来,只见上面写着:系天俞跗;源起江陵。
看到这几个字,上官致远想到自己在《史记》中看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上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
想到这里,上官致远大声问戏台下的俞师傅,这位俞跗就是俞姓的始祖吧?俞师傅听清后说,是的。这时,他已把草药翻晒完,也上了戏台。俞师傅在上面踱了一圈说,好多年没上来了。这时,他看着在戏台布置舞台的孙女俞晚霞说,“你身上的衣服都脏了,什么时候洗一下,等阳历年了去给你买件时新的。
上官致远看到俞晚霞身上的那件褪色的桃红衣服已经很破旧了,其实,他都想买一件衣服给俞晚霞,但又怕别人多想。因为,章安君给俞文惠买衣服,可他们是那种很微妙的关系,如果自己这么做,估计就有口难辩了。
“虽说是个孙女,我却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只要她肯读,这书我就让她一真念下去中,除非……除非有朝一日我不能动了。”俞师傅对孙女很是疼爱。
“农村山区的女孩子读书真是不容易,好多都没等初中毕业就辍学出去打工了。”开学时,上官致远和学校老师出去走访过,了解这种现状。走访回来的时候,有的未婚青年老师就说,难怪学校周边找不到几个能说说话的异性,山里的女孩几乎都出去打工了。而这些未婚青年老师恰好处在人生中最浪漫的年龄,于是,未成年的女学生有时不免会成为这种缺乏同龄异性的真空状态下的谈论对象。可学生毕竟只是学生,大家也只能私下说笑一下,明面上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农村里女孩现在金贵得很,男孩多,女孩少……”俞师傅说,“山里的人,其实和你们河边的人一样,都巴不得生儿子,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那些年间,计划生育搞得太狠了,大家都不敢多生,可又想有个儿子传宗接代,许多女孩还没有来得及来到这个世上就流产了……”
眼下的农村女孩少,除受打工大潮的影响外,的确跟中国人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八九十年代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走在山沟里随处可以看到计生标语:“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一胎上环,二胎结扎,三胎,刮!刮!刮!”
戏台已经布置得有模有样了,往日破旧的戏台重新焕发出生机:前面挂起了枣红色的大幕布,上方拉起了横幅,两侧扎起成堆的五颜六色的气球……上官致远对俞师傅说:“晚霞挺能干的,元旦那天你可要来看她表演节目……”
看着在戏台上忙碌上孙女,俞师傅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那是肯定的……有幸来到这个世上的,即便经济不是很好,都是家里的宝!现在虽说穷了点,但日子总还过得安稳……”
和俞师傅从过去的陈年往事,聊到时下的农村现状,时间不一会儿就过去了。站在戏台上,看着沐浴着祠堂天井照射下来的秋日暖阳,上官致远陷入遐思中。
俞家祠堂采用一进四重雕梁画栋的抬梁式架构,除侧置厢房,内设戏台一座外,还有中厅一前一后大小两个天井,所以光线很是充足。
抬眼看到那明媚的阳光,上官致远一骨碌爬了起来,他的视线落在房间里挂着的那杆猎枪上。说是猎枪,其实是一把梨木枪把的□□,乌黑的枪管镶嵌在已掉漆的斑驳的棕褐色木柄上,很有年代感。据说,像这种□□,这里的山民几乎家家都有一把,后来,国家开始全面禁枪,公安部门开展了几次收缴行动,尽管有些山民不愿意上缴,但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自从俞师傅把这把猎枪放在上官致远的房里后,他觉得睡得比以前踏实。即使在星期六晚上,上官致远一个人睡在祠堂里也不怎么害怕。俞师傅跟他说过土猎枪能驱鬼辟邪。
出去散了一会儿步,上官致远从前重侧门进了祠堂。祠堂前重朝南的正门几乎没有打开过,前重有个戏台平日里阴气逼人很少有人过来。好在这是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阳光穿过戏台边的四方大天井把前重照得透亮。俞师傅这时天井的露天青石月台上翻晒草药。上官致远边和俞师傅打了招呼,便走了过去。
和俞师傅接触得多,上官致远慢慢知道了有关老校工的一些陈年往事,他年轻时在阳辛水库工地做过饭,无独有偶的是,老校工居然认识上官致远的养父上官里仁。上官里仁在1958年做水库时,是当时富河村民工营的会计,这事,上官致远听养父提起过:那几年是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最为荣耀的日子,能参加这样一个大型水库的建设,并且在那个勒紧裤腰搞建设,每人每餐只有几两米的日子里,他们后勤人员却没有饿着。
俞师傅是随当时山茶民工营参加水库大坝建设的,他最先认识富河村的孙有义,因为孙有义经常去找在富河村民工营营部当会计的上官里仁唱采茶戏,当他们一唱起《山伯访友》的经典唱段时,老校工就会跟着哼几句。时间长了,俞师傅发现了端倪:孙有义来找上官里仁唱采茶戏其实是个幌子,因为当两人一唱起来的时候,和孙有义同去的老孟头、孙有武等人就会趁机偷走里面的粮食和菜蔬。
那年头,几乎所有人眼睛饿得发绿,更何况这些在工地上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民工。所以,才有了孙有义导演的这一幕闹剧。
俞师傅觉得,上官里仁肯定知道其中的猫腻,只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那年月,每人每餐只有四两米,五六片萝卜、几筷子白菜。饿得实在受不了就漫山遍野找野菜吃。要是能弄到一条鱼,那就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那时候,野菜比现在的草药都难找!”俞师傅一边翻晒着地上药材,一边对上官致远说,“人就像牲口一样,见到青草都要咬上几口;在水边看到洗菜人丢的白菜梆子捞起来就往嘴里塞;附近的村民来工地上卖糠粑,一会儿工夫就会被抢个一干二净,糠粑卖到五角、一块还是供不应求。”
正在上官致远和俞师傅说话的时候,姚婉珺、俞晚霞等几个女生带着扫帚去戏台上打扫卫生,因为学校元旦文艺晚会节目汇演即将在这里举行。
看到戏台,上官致远就会想到采茶戏,童年的时光基本是和孙中第一起跟着富河村剧团走村串乡四处演出度过的。扮小生的上官里仁和演花旦的孙有义同台唱戏的情景时常会走入他的梦里来。
“孙有义一饿得受不了就去富河村营部偷东西吃,人干活那么累,你说哪有兴致去唱采茶戏?”俞师傅继续说,“后来,你父亲一见孙有义、老孟头、孙有武几个人一来就干脆说,你们别光盯着我,你去看着那个喜欢打报告的保管。”
保管是富河村的赖根正,他见几个人总是来营部,就报告了上级,于是上官里仁被通报批评,后来他就没有干会计了,在富河村民工营成了民工。上官里仁这才知道,自己的苦日子真正来了:身体受累不说,关键是饿,以往当会计时是吃喝能管个够,就是家属来了也管个够,现在就是一个字:饿。
私下里,上官里仁经常跟挨得近的山茶民工营的俞师傅诉苦,俞师傅打心里佩服上官里仁仗义,为了富河剧团的一帮兄弟,硬是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后来,阳辛镇子弟小学成立后,上官里仁就去做了代课老师。
“那时候,你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仗义,就是对男孩的渴望,小名叫旺丁,可那几年他一直没有生儿子,没想到过了十多年,把你给望来了,你父亲生你的时候应该四十多了吧?”俞师傅继续说。
“俞师傅,我不是亲生,是抱养的。”上官致远很少对别人说起自己的身世,但对俞师傅却不设防。
“哦,是吗,他最终还是抱养了男孩,他那时才三十岁,总跟我抱怨,说这一辈子算完了。我当时不知道他说什么,还以为他是为自己受处分的事发愁。没想他是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他这辈子看来只能抱个男孩了。我就说,你先别急,男人四十都能生育,他却说,‘三十而立’,等到四十,一辈子过河了。”俞师傅看上官致远听得饶有兴致,讲起来也滔滔不绝,“哦,对了,你娘后来都生的女孩子?”
“我压根儿就没见着她,听我养父说是在富水河一次沉船事故中和两个姐姐一起都没了。抱养了我后,我养父没有再娶。”上官致远说。
“你说到这里,我就明白了……那是阳辛水库修建前的事情,那次沉船事故溺亡36人,差不多全国都晓得,真是伤心啊!……你们富河村孙有武的新婚妻子是在那次沉船事故中死掉的。”俞师傅说到这里,面带悲戚地说,“说起这条长河,这还不算是最伤心的。在做阳辛水库时,我们山茶民工营女工棚发生大火吞噬了63人,那才叫悲惨啊!……我当时结发妻子就是在这次大火中亡故了……”
一次是水,一次是火,一次36人,一次63人,生死悠然之间,水火何其无情!难道这是冥冥之中上天的昭示,或是茫茫宇宙中神灵对人的捉弄?不然,富水河边的老艘工和幕阜山麓的老校工命运何以如此相似?或许,混沌的大自然总是让人类感到神秘深邃莫名敬畏,人类在它面前其实何等渺小。
听到这里,上官致远看到俞师傅已经未语泪先流了,那次大火儿时的上官致远,就听闻上官里仁讲过,他依稀记得养父说看到大火过后,他想去现场看看,可空气中弥漫的难闻的焦煳气味让他呕吐不已就作罢了。其时,上官致远年少懵懂,终究不知底里。没想到今日亲耳听到俞师傅如泣如诉的讲述:
俞师傅清楚记得自己是第一披上水库工地的人,一起同去的有当时山茶营的36位民工。
那是八月上旬天,他的竹篼里按规定装上铁锹、锄头和过冬的衣物被子,跟随大家一起进驻了工地。水库大坝破土动工那天,来自富川县各大区的民工和新洲、黄冈、麻城等12个县的民工,22个民工团10万大军像蚂蚁啃骨头,移山填河筑大坝。
吃喝拉撒的问题原始而简单,在离工地六里左右的乱坟岗上搭起工棚,这是自己要生活几年的家,所以工棚搭建得很是扎实。每个工棚住五六十人到一百多位民工。工棚的四周挖了又深又宽的排水沟,除解决雨天排水问题,并且“拉撒”一并解决。
说起来,俞师傅那晚因“好吃”而捡了一条命。饿的滋味不好受,那晚他商量着和富河村的“浪里白条”孙有武去富水河里捞鱼吃。半夜光景,来自山里只会上山打猎的他在工棚里躺着等孙有武送鱼来,自然没有睡熟。迷迷糊糊中,他被嘈杂声惊醒,只见工棚里的人被大火包裹住了,他拿起用来枕头的裤子就穿上,没容他穿进一只脚,他被惊恐到极致的人群推到门口。他这才清醒过来,丢下裤子往外跑。他说那个晚上自己蹲在别的工棚外,身体麻木了,也不知道冷。只见风助火势,火借风力,一时火光冲天,噼里啪啦的声音传去数里远……
有一部分人被吵醒后赤身裸体往外跑,现场乱得不得了。那时太穷,无论男女民工睡觉都舍不得穿衣服,以至大火中跑出来的男女民工基本上都是裸体。而那条排水沟此刻成了逃生的障碍吞人的陷阱,每日进出的工棚小门,成了鬼门关。
事后查明,那夜十一点半左右,一个妇女未睡,想缝补一下破旧衣服,擦燃火柴找针线。由于工棚全是茅草搭盖,内壁未糊泥巴,草须四处伸延,加上棚外刮着三级东北风。当燃烧的火柴不慎引燃干枯的壁草时,风助火势,瞬间火苗直冲棚顶。吓昏了头的肇事者只顾个人拼命扑打,未喊他人救火,转眼大火烧出棚面笼罩了整栋工棚。起火的这栋工棚,中间用竹子隔断,男女各住一半。不到一个小时工棚全部化为灰烬。
“我那次回来,就是坐工程指挥部送遗体的车子回来的。”俞师傅揩了揩眼泪说,“车子到俞家沟路口的山脚下,63个棺木一字排开,闻讯而来的家人和村民还有路过的人,无不放声痛哭,直至现在想起那被大火烧死的结发妻子心里还隐隐作痛。”
这时,姚婉珺、俞晚霞几个学生已打扫戏台后,已经在开始布置场景了。见到戏台打扫干净了,上官致远上了戏台,在上面踱了几圈后,他很想唱首歌,可看到几个学生在那里忙得团团转便作罢了。
戏台一侧内壁上书有“革故鼎新推翻豪绅地主国*党,命名取义建立工农兵士苏*埃”与“杀尽豪绅锄奸除恶,瓜分田地劫富救贫”对联两副,为行书字体。右壁上有“反围剿”和“镇压土豪劣绅”壁画各一幅,构图新颖,色彩明艳,线条流畅,具有典型的民间壁画格调;左壁上有《中国共*党十大政纲》全文,为行楷,笔力苍劲。很显然这是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标语和壁画,保留至今实是弥足珍贵。
戏台多年不用,上面结满的蛛网和厚厚的灰尘,现在已被清扫,两旁的柱子依稀可见当年写的毛*席语录。上面有块木板上写着:日出韶山冲,世界一片红……等斑驳的字迹。
当上官致远看那块木板时,俞师傅说木板背面还有字。上官致远听了便把两块木板翻过来,只见上面写着:系天俞跗;源起江陵。
看到这几个字,上官致远想到自己在《史记》中看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上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
想到这里,上官致远大声问戏台下的俞师傅,这位俞跗就是俞姓的始祖吧?俞师傅听清后说,是的。这时,他已把草药翻晒完,也上了戏台。俞师傅在上面踱了一圈说,好多年没上来了。这时,他看着在戏台布置舞台的孙女俞晚霞说,“你身上的衣服都脏了,什么时候洗一下,等阳历年了去给你买件时新的。
上官致远看到俞晚霞身上的那件褪色的桃红衣服已经很破旧了,其实,他都想买一件衣服给俞晚霞,但又怕别人多想。因为,章安君给俞文惠买衣服,可他们是那种很微妙的关系,如果自己这么做,估计就有口难辩了。
“虽说是个孙女,我却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只要她肯读,这书我就让她一真念下去中,除非……除非有朝一日我不能动了。”俞师傅对孙女很是疼爱。
“农村山区的女孩子读书真是不容易,好多都没等初中毕业就辍学出去打工了。”开学时,上官致远和学校老师出去走访过,了解这种现状。走访回来的时候,有的未婚青年老师就说,难怪学校周边找不到几个能说说话的异性,山里的女孩几乎都出去打工了。而这些未婚青年老师恰好处在人生中最浪漫的年龄,于是,未成年的女学生有时不免会成为这种缺乏同龄异性的真空状态下的谈论对象。可学生毕竟只是学生,大家也只能私下说笑一下,明面上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农村里女孩现在金贵得很,男孩多,女孩少……”俞师傅说,“山里的人,其实和你们河边的人一样,都巴不得生儿子,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那些年间,计划生育搞得太狠了,大家都不敢多生,可又想有个儿子传宗接代,许多女孩还没有来得及来到这个世上就流产了……”
眼下的农村女孩少,除受打工大潮的影响外,的确跟中国人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八九十年代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走在山沟里随处可以看到计生标语:“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一胎上环,二胎结扎,三胎,刮!刮!刮!”
戏台已经布置得有模有样了,往日破旧的戏台重新焕发出生机:前面挂起了枣红色的大幕布,上方拉起了横幅,两侧扎起成堆的五颜六色的气球……上官致远对俞师傅说:“晚霞挺能干的,元旦那天你可要来看她表演节目……”
看着在戏台上忙碌上孙女,俞师傅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那是肯定的……有幸来到这个世上的,即便经济不是很好,都是家里的宝!现在虽说穷了点,但日子总还过得安稳……”
和俞师傅从过去的陈年往事,聊到时下的农村现状,时间不一会儿就过去了。站在戏台上,看着沐浴着祠堂天井照射下来的秋日暖阳,上官致远陷入遐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