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太师
熙宁三年,王安石家的次子王旁也要行冠礼了。
王安石专门给自己的老师欧阳修写信请为次子赐字,欧阳修为其赐字元横,为宽广之意,“以横于天下”。
可王旁也不知是因为即将科举心思不宁还是对自己这个字不太满意,就连冠礼上都不太高兴的样子,仿佛只是为了勉强着应付客人做一个假笑男孩。
王旁王元横如若此番能一次登科,就将成为王家最年轻的进士。
王臱觉得自己这二哥简直努力的不像话,过年的时候都没好好过,年夜饭都是人在心思不在的,年后就更过了,怕是每天也就睡两个时辰的样子。
可惜天不随人愿,王旁还是落榜了。
在西京讲学的叔叔王安国还写信来安慰说,“不怕不怕,小子还年轻,叔叔我四十一岁才登科不也挺好的,哈哈。有真才实学,总有发光的一天,好孩子不灰心哈。”可惜这好像并没有安慰到王旁同学,情绪还是阴郁的很,整日憋在房中温书,好似下次科举不是三年以后而是迫在眉睫了一般。
吴琼和王安石两口子倒是不怒不恼也不焦虑,开始欢欢喜喜的帮儿子王旁张罗婚事。
之前两口子没早早给儿子定亲,是想着这要是早订下来了,儿子若和他爹爹哥哥一样遇到了自己中意的人,到时候在退亲什么的也是麻烦还容易有损姑娘家和自己家的名声。
可如今这次子也眼瞅着二十了,除了去书院,整天跟个闺中小姐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朋友不多,也不喜和朋友们聚,比妹妹王臱出门的机会还少,到哪里认识什么姑娘去。只得爹娘多操心了。
王安石素来和司马光要好,一直想结个儿女亲家,可惜司马十二夫妇无女,二子还都不幸早夭。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司马光二十出头的时候就病逝在晋州知府任上,其后司马光多受庞籍举荐照拂,两人如师徒,如父子,又如忘年挚友。
因庞籍以太子太保致仕,大家多尊称一声庞太师,封颍国公。
庞籍去世后,司马光待其家人就跟自己的家人一样多有照拂。
如今听闻王安石再给次子说亲,正巧庞籍次子庞元英的长女庞淑孙今年十六也是及笄待嫁,司马十二便琢磨着牵条红线。
说起来这庞元英的妻子还是前任参知政事(预备宰相)吴育的次女。吴育也是王安石亲家吴充的长兄,大女婿吴安持的大伯。所以算起来,这庞元英算是王安石女儿王旉的堂姐夫,庞淑孙也是可以叫次子王旁一声小舅舅的,但这只是姻亲也没有血缘关系,王安石也不是在乎这些的人。
这庞淑孙吴琼先前在司马府上也是见过的,记得是个活泼的小姑娘,满脸的喜气,看着就叫人高兴,若是能中和几分自家旁儿那阴郁性子是再好不过的了。
庞籍以“晓律令,长于吏事”著称,早年在军中之时,治军颇严“持法深峭,军中有犯,或断斩刳磔,或累笞至死,以故士卒畏服”,但却“治民颇有惠爱”。
早年带着儿子庞元鲁、庞元英在军中历练时,便发现自己这俩儿子和自己都不太一样,许是早间陪伴太少的缘故,随了母亲边氏,乃是个温吞性子,杀伐的场面看都看不得。
庞元英至和二年(1055)仁宗赐了同进士,与哥哥庞元鲁一起进了礼部,可惜没过多久哥哥庞元鲁就在太常寺任上病故了。余下的弟妹都是继母刘氏所出,虽说刘氏也是个正派之人,从未亏待过先头边氏留下的两兄弟,庞元英与弟妹平时也多有往来,但终归比不了与同胞兄长自幼丧母相依的亲厚与依仗之感,遇事时自己再也躲不到什么人身后去了。
如今庞元英在光禄寺丞任上已干了多年,比不得王安石、王雱这样的天纵之才,也没有自己父亲庞籍那样的智谋权衡和强硬手段,但也是个世家出身的踏实人,为官多年虽未见斐然功绩,却也无甚过错。
不过,话说回来,就礼部这些活,这几年光皇帝就换了三个,还为了“皇伯”和“皇考”的名分争来争去闹了多时,光禄寺天天上下朝臣多少双眼睛盯着,能安安稳稳的在任上多年还未叫人挑出什么过错,已是属实极难得了的。
女儿庞淑孙这个活泼性子,一半是天生一半是宠出来的。
母亲边氏去世时庞元英年级尚幼,自己都记不太清母亲的样子,但据家中的老人说,庞家这个长孙女啊长的极像她过世的祖母边氏,就连父亲庞籍也是默认的了。
不知是不是人老了就会变得恋旧,还是这隔代亲是真的无人可免,文武双全叱咤朝廷的庞太师在自己这位孙女面前可谓是温柔极了,致仕之后更是以古稀之龄专职陪玩,几乎可以说是予取予求,那待遇可是庞元英小时候想都没想过的。
这就导致庞淑孙一点儿也不像自己父亲那乍一看长得丰神俊朗聊确是有些木讷的性子,而是像个小太阳一样,到处跑跑跳跳,敢说敢做,天不怕地不怕的,却也知道底线在哪里,知道如何讨巧卖乖哄长辈们开心。
王安石如今已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是多少人巴结不来的,配庞家从门户上定然也是配的上的。次子虽说一时没有功名,但还年轻,幼通诗书也绝对不算笨的,长相虽不似兄长和父亲那般刚毅,但也有着王家人祖传的浓眉大眼的周正模样,名声也是长辈喜欢的那种踏实孩子,半分放浪也没有的,又有司马家做媒,这门亲事就这么成了。
臱儿一开始受前世电视剧的影响对庞太师一家的第一印象着实不太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敬而远之的。可后来因为司马伯伯的缘故和庞家也有了些往来,发现电视剧怕是有些离谱了的。渐渐也就接受了包大人可以脸不黑也没有月牙,那庞家也可以是好人的这个设定,和庞家人关系处的都还不错。
尤其是庞家嫂嫂进门之后,自家二哥是个冷冷的性子,庞淑孙说上半天,王旁也回不了几句,长嫂萧氏虽说是个妙人,但对妯娌和妹妹也是实属智商碾压只是单方面的逗弄玩不到一起去。臱儿就成了和二嫂关系最亲近的人,两人经常一起看书玩闹。
在家事上司马夫妇还是乐意帮王旁张罗,对常来司马家找书看的臱儿和庞氏也是和颜悦色欢喜的很,可在朝堂之事上,司马君实和王介甫可是争了个不可开交。注1.
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都是一心为国,但两人政见多有不和。王安石觉得司马光有时当真是个老迂腐,在生财之道上两人也是一人开元一人节流争个不停。
一日陛下问:“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
司马光答:“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盜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宜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司马光还说: “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公卿侍从皆在此,愿陛下问之。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可也,不可使执政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何也?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矣。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何也?”
大概就是说:诸侯变易礼乐,天子一旦察觉就要诛杀他。况且治理天下就比如治理住宅,坏了就加以修整,不是严重毁坏就不重新建造。公卿侍从百官都在这里,希望陛下问问他们。三司使执掌天下财政,没有才能的可罢黜,不能让执政大臣侵占其事。现在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是为什么呢?注2.
司马光说:“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悬官督责之威乎!”
怕官欺负民。
吕惠卿说:“青苗法,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
司马光说“: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
怕民还不了钱。
皇帝赵顼说:“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
司马光说:“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皇帝赵顼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倒也没说什么好话:“光外托刷上之名,内怀附之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现在是改革的关键阶段,如果让光光当大官的话,他就会是反对改革的一面旗帜,对改革政令的推行那会是大大的不好呢。
王安石专门给自己的老师欧阳修写信请为次子赐字,欧阳修为其赐字元横,为宽广之意,“以横于天下”。
可王旁也不知是因为即将科举心思不宁还是对自己这个字不太满意,就连冠礼上都不太高兴的样子,仿佛只是为了勉强着应付客人做一个假笑男孩。
王旁王元横如若此番能一次登科,就将成为王家最年轻的进士。
王臱觉得自己这二哥简直努力的不像话,过年的时候都没好好过,年夜饭都是人在心思不在的,年后就更过了,怕是每天也就睡两个时辰的样子。
可惜天不随人愿,王旁还是落榜了。
在西京讲学的叔叔王安国还写信来安慰说,“不怕不怕,小子还年轻,叔叔我四十一岁才登科不也挺好的,哈哈。有真才实学,总有发光的一天,好孩子不灰心哈。”可惜这好像并没有安慰到王旁同学,情绪还是阴郁的很,整日憋在房中温书,好似下次科举不是三年以后而是迫在眉睫了一般。
吴琼和王安石两口子倒是不怒不恼也不焦虑,开始欢欢喜喜的帮儿子王旁张罗婚事。
之前两口子没早早给儿子定亲,是想着这要是早订下来了,儿子若和他爹爹哥哥一样遇到了自己中意的人,到时候在退亲什么的也是麻烦还容易有损姑娘家和自己家的名声。
可如今这次子也眼瞅着二十了,除了去书院,整天跟个闺中小姐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朋友不多,也不喜和朋友们聚,比妹妹王臱出门的机会还少,到哪里认识什么姑娘去。只得爹娘多操心了。
王安石素来和司马光要好,一直想结个儿女亲家,可惜司马十二夫妇无女,二子还都不幸早夭。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司马光二十出头的时候就病逝在晋州知府任上,其后司马光多受庞籍举荐照拂,两人如师徒,如父子,又如忘年挚友。
因庞籍以太子太保致仕,大家多尊称一声庞太师,封颍国公。
庞籍去世后,司马光待其家人就跟自己的家人一样多有照拂。
如今听闻王安石再给次子说亲,正巧庞籍次子庞元英的长女庞淑孙今年十六也是及笄待嫁,司马十二便琢磨着牵条红线。
说起来这庞元英的妻子还是前任参知政事(预备宰相)吴育的次女。吴育也是王安石亲家吴充的长兄,大女婿吴安持的大伯。所以算起来,这庞元英算是王安石女儿王旉的堂姐夫,庞淑孙也是可以叫次子王旁一声小舅舅的,但这只是姻亲也没有血缘关系,王安石也不是在乎这些的人。
这庞淑孙吴琼先前在司马府上也是见过的,记得是个活泼的小姑娘,满脸的喜气,看着就叫人高兴,若是能中和几分自家旁儿那阴郁性子是再好不过的了。
庞籍以“晓律令,长于吏事”著称,早年在军中之时,治军颇严“持法深峭,军中有犯,或断斩刳磔,或累笞至死,以故士卒畏服”,但却“治民颇有惠爱”。
早年带着儿子庞元鲁、庞元英在军中历练时,便发现自己这俩儿子和自己都不太一样,许是早间陪伴太少的缘故,随了母亲边氏,乃是个温吞性子,杀伐的场面看都看不得。
庞元英至和二年(1055)仁宗赐了同进士,与哥哥庞元鲁一起进了礼部,可惜没过多久哥哥庞元鲁就在太常寺任上病故了。余下的弟妹都是继母刘氏所出,虽说刘氏也是个正派之人,从未亏待过先头边氏留下的两兄弟,庞元英与弟妹平时也多有往来,但终归比不了与同胞兄长自幼丧母相依的亲厚与依仗之感,遇事时自己再也躲不到什么人身后去了。
如今庞元英在光禄寺丞任上已干了多年,比不得王安石、王雱这样的天纵之才,也没有自己父亲庞籍那样的智谋权衡和强硬手段,但也是个世家出身的踏实人,为官多年虽未见斐然功绩,却也无甚过错。
不过,话说回来,就礼部这些活,这几年光皇帝就换了三个,还为了“皇伯”和“皇考”的名分争来争去闹了多时,光禄寺天天上下朝臣多少双眼睛盯着,能安安稳稳的在任上多年还未叫人挑出什么过错,已是属实极难得了的。
女儿庞淑孙这个活泼性子,一半是天生一半是宠出来的。
母亲边氏去世时庞元英年级尚幼,自己都记不太清母亲的样子,但据家中的老人说,庞家这个长孙女啊长的极像她过世的祖母边氏,就连父亲庞籍也是默认的了。
不知是不是人老了就会变得恋旧,还是这隔代亲是真的无人可免,文武双全叱咤朝廷的庞太师在自己这位孙女面前可谓是温柔极了,致仕之后更是以古稀之龄专职陪玩,几乎可以说是予取予求,那待遇可是庞元英小时候想都没想过的。
这就导致庞淑孙一点儿也不像自己父亲那乍一看长得丰神俊朗聊确是有些木讷的性子,而是像个小太阳一样,到处跑跑跳跳,敢说敢做,天不怕地不怕的,却也知道底线在哪里,知道如何讨巧卖乖哄长辈们开心。
王安石如今已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是多少人巴结不来的,配庞家从门户上定然也是配的上的。次子虽说一时没有功名,但还年轻,幼通诗书也绝对不算笨的,长相虽不似兄长和父亲那般刚毅,但也有着王家人祖传的浓眉大眼的周正模样,名声也是长辈喜欢的那种踏实孩子,半分放浪也没有的,又有司马家做媒,这门亲事就这么成了。
臱儿一开始受前世电视剧的影响对庞太师一家的第一印象着实不太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敬而远之的。可后来因为司马伯伯的缘故和庞家也有了些往来,发现电视剧怕是有些离谱了的。渐渐也就接受了包大人可以脸不黑也没有月牙,那庞家也可以是好人的这个设定,和庞家人关系处的都还不错。
尤其是庞家嫂嫂进门之后,自家二哥是个冷冷的性子,庞淑孙说上半天,王旁也回不了几句,长嫂萧氏虽说是个妙人,但对妯娌和妹妹也是实属智商碾压只是单方面的逗弄玩不到一起去。臱儿就成了和二嫂关系最亲近的人,两人经常一起看书玩闹。
在家事上司马夫妇还是乐意帮王旁张罗,对常来司马家找书看的臱儿和庞氏也是和颜悦色欢喜的很,可在朝堂之事上,司马君实和王介甫可是争了个不可开交。注1.
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都是一心为国,但两人政见多有不和。王安石觉得司马光有时当真是个老迂腐,在生财之道上两人也是一人开元一人节流争个不停。
一日陛下问:“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
司马光答:“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盜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宜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司马光还说: “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公卿侍从皆在此,愿陛下问之。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可也,不可使执政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何也?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矣。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何也?”
大概就是说:诸侯变易礼乐,天子一旦察觉就要诛杀他。况且治理天下就比如治理住宅,坏了就加以修整,不是严重毁坏就不重新建造。公卿侍从百官都在这里,希望陛下问问他们。三司使执掌天下财政,没有才能的可罢黜,不能让执政大臣侵占其事。现在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是为什么呢?注2.
司马光说:“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悬官督责之威乎!”
怕官欺负民。
吕惠卿说:“青苗法,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
司马光说“: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
怕民还不了钱。
皇帝赵顼说:“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
司马光说:“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皇帝赵顼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倒也没说什么好话:“光外托刷上之名,内怀附之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现在是改革的关键阶段,如果让光光当大官的话,他就会是反对改革的一面旗帜,对改革政令的推行那会是大大的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