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宁寺
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
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
及确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
安南师出无功,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
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素病瘤,积忧畏,疾益侵。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
元丰三年(1080年),舆归第,罢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逾月,卒,年六十。赠司空兼侍中,谥曰正宪。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
王安石的亲家吴充遭王珪、蔡确诋毁,罢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罢相的第二个月就去世了。
元丰五年(1082年),曾巩擢拜中书舍人,上《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述说年岁已老,望另选贤能。
同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后迁居江宁与王安石毗邻,可身体却每况愈下,于第二年(元丰六年)逝世。
蔡确既为右仆射,且兼中书侍郎,欲以自大,乃议尚书省关移中书,当加上字以重之。
王安礼争曰:“三省皆政事所自出,礼宜均一;确乃欲因人而为轻重,是法由人变也,非所以敬国家。”
已而正色问帝曰:“陛下用确为宰相,岂以才术卓异有绝人者?抑亦叙迁适在此位邪?”
帝曰:“适在此位耳。”
安礼顾谓确曰:“陛下谓适在此位,安得自大!”
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确小人,不宜大用,弗听。
元丰六年(1083年),丙申,守司徒、开府仪同三司韩国公富弼卒,谥文忠。
弼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气色穆然,不见喜愠。其好善疾恶,盖出于天性。
八月乙酉,以尚书右丞王安礼为尚书左丞,吏部尚书李清臣为尚书右丞。
元丰七年(1084年),王安石大病,神宗派太医到江宁府。
病愈后,王安石上书神宗请以自家宅院改建寺院,神宗赐额“报宁寺”,又称半山寺。注1.
此时姐姐王旉和姐夫吴安持远在滑州,臱儿和蔡卞在京中。二哥王旁回到江宁后心绪渐平,此番爹爹王安石生病也是二哥王旁往来操持的。
期间为了给父亲王安石冲喜,二哥王旁还续了弦,是江宁当地的商户之女李氏。
臱儿并不是很能理解冲喜这种做法,但看全家人都乐意,那新妇也是欢喜的,也就不加置喙了。
冬十月乙亥,夏人寇熙河。庚辰,饶州童子朱天申对于睿思殿,赐五经出身。辛巳,朝献景灵宫。
戊子,诏分画交阯界,以六县二峒赐之。
乙未,夏人寇静边砦,泾原将彭孙败之。
王安石在大病中伤了元气,在京中亲自主导元丰改制的皇帝赵顼也在与西夏战事的惨败后精神愈发不好。
十二月戊辰,端明殿学士司马光上《资治通鉴》,以光为资政殿学士,降诏奖谕。
光遍阅旧史,旁采小说,抉摘幽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二十六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便检寻,为《目录》三十卷;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历十九年而成。至是上之,降诏奖谕,赐银帛衣带鞍马。
帝谓辅臣曰:“前代未尝有此书,过荀悦《汉纪》远矣。”
迁光及祖禹官。时刘恕已卒,刘分攵坐废黜,故不及。
后光病《目录》太简,更为《举要历》八十卷而未成,又别著《历年》二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戊戌,上崩于福宁殿,年三十有八。宰臣王珪读遗制,皇太子赵煦(原名赵佣)即皇帝位,年仅十岁。
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德妃朱氏为皇太妃。
太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
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证。
九月己亥,上大行皇帝谥曰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庙号神宗。
帝天性孝友,其入事两宫,侍立终日,虽寒暑不变;亲爱二弟,无纤豪之间,终帝之世,乃出居外第。总揽万几,小大必亲。御殿决事,或日昃不暇食,侍臣有以为言者,帝曰:“朕享天下之奉,非喜劳恶逸,诚欲以此勤报之耳。”谦冲务实,终身不受尊号。
承平日久,事多舒缓,帝厉精图治,欲一振其弊;又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王安石遂以富强之谋进,而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诸法,一时并兴,天下骚然,痛哭流涕者接踵而至。
帝终不觉悟,方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驯至靖康之祸。
-------------《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
先夸夸,后骂新法。靖康也怪到新法。
司徒济阳郡王曹佾为太保,特进王安石为司空,馀进秩有差。
时方遣中使召光受告,光复辞。
太皇太后赐以手诏曰:“先帝新弃天下,天子幼冲,此何时,而君辞位邪?”
且使梁惟简宣旨曰:“早来所奏,备悉卿意,再降诏开言路,俟卿供职施行。”光由是不敢复辞。
时民日夜引领以观新政,而议者犹以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光慨然争之曰:
“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
若王安石、吕惠卿等所建,为天下害,非先帝本意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犹恐不及。
昔汉文帝除肉刑,斩右趾者弃市,笞五百者多死,景帝元年即改之。
武帝作盐铁、榷酤、均输算法,昭帝罢之。
唐代宗纵宦官求赂遗,置客者,拘滞四方之人,德宗立未三月罢之。
德宗晚年为宫市,五坊小儿暴横,盐铁月进羡馀,顺帝即位罢之。
当时悦服,后世称颂,未有或非之者也。
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乎!”
于是众议乃息。
在太皇太后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为相,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注3.
太皇太后:“详所陈更张利害,直书以闻。”
光奏:“公著所陈,与臣言正相符合;唯保甲一事,既知其为害于民,无益于国家,当一切废罢,更安用教习。”
丁丑,宗正寺丞程颢卒。
文彦博表其墓曰“明道先生”。
弟颐序之曰:“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
十二月,丙子,硃光庭奏言:“蔡确、章惇、韩缜,宜令解机务;司马光、范纯仁,宜进之宰辅;韩维宜置之宥密。退三奸于外以清百辟,进三贤于内以赞万几,太平之风,自兹始矣。”
反对新法的老臣都被召回来了呢。
元祐元年司马光复得疾,诏朝会再拜,勿舞蹈。
时青苗、免役、将官之法犹在,而西戎之议未决。
光叹曰:“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
新法不废,光光死不瞑目!!1不久后新法就都废了。。。
赏识自己才能的神宗驾崩,新法被废,王安石更加郁郁。
元祐元年,王安石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配享神宗庙庭。
同年司马光薨。
太皇太后见辅臣泣曰:“邦国不幸,司马相公既亡,吕司空复逝。”
痛闵久之。帝亦悲感,即诣其家临奠,赐金帛万。赠太师、申国公,谥曰正献,御笔碑首曰“纯诚厚德”。
始与王安石善,安石兄事之,安石博辩骋辞,人莫敢与亢,公著独以精识约言服之。
-------------《宋史》列传·卷九十五
王安石和司马光一对好哥俩,年少时就是好朋友,政见不合,却互相赏识,争了半辈子。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把王安石骂的不要不要的,司马光只留下一句,
“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
及确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
安南师出无功,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
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素病瘤,积忧畏,疾益侵。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
元丰三年(1080年),舆归第,罢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逾月,卒,年六十。赠司空兼侍中,谥曰正宪。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
王安石的亲家吴充遭王珪、蔡确诋毁,罢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罢相的第二个月就去世了。
元丰五年(1082年),曾巩擢拜中书舍人,上《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述说年岁已老,望另选贤能。
同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后迁居江宁与王安石毗邻,可身体却每况愈下,于第二年(元丰六年)逝世。
蔡确既为右仆射,且兼中书侍郎,欲以自大,乃议尚书省关移中书,当加上字以重之。
王安礼争曰:“三省皆政事所自出,礼宜均一;确乃欲因人而为轻重,是法由人变也,非所以敬国家。”
已而正色问帝曰:“陛下用确为宰相,岂以才术卓异有绝人者?抑亦叙迁适在此位邪?”
帝曰:“适在此位耳。”
安礼顾谓确曰:“陛下谓适在此位,安得自大!”
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确小人,不宜大用,弗听。
元丰六年(1083年),丙申,守司徒、开府仪同三司韩国公富弼卒,谥文忠。
弼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气色穆然,不见喜愠。其好善疾恶,盖出于天性。
八月乙酉,以尚书右丞王安礼为尚书左丞,吏部尚书李清臣为尚书右丞。
元丰七年(1084年),王安石大病,神宗派太医到江宁府。
病愈后,王安石上书神宗请以自家宅院改建寺院,神宗赐额“报宁寺”,又称半山寺。注1.
此时姐姐王旉和姐夫吴安持远在滑州,臱儿和蔡卞在京中。二哥王旁回到江宁后心绪渐平,此番爹爹王安石生病也是二哥王旁往来操持的。
期间为了给父亲王安石冲喜,二哥王旁还续了弦,是江宁当地的商户之女李氏。
臱儿并不是很能理解冲喜这种做法,但看全家人都乐意,那新妇也是欢喜的,也就不加置喙了。
冬十月乙亥,夏人寇熙河。庚辰,饶州童子朱天申对于睿思殿,赐五经出身。辛巳,朝献景灵宫。
戊子,诏分画交阯界,以六县二峒赐之。
乙未,夏人寇静边砦,泾原将彭孙败之。
王安石在大病中伤了元气,在京中亲自主导元丰改制的皇帝赵顼也在与西夏战事的惨败后精神愈发不好。
十二月戊辰,端明殿学士司马光上《资治通鉴》,以光为资政殿学士,降诏奖谕。
光遍阅旧史,旁采小说,抉摘幽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二十六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便检寻,为《目录》三十卷;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历十九年而成。至是上之,降诏奖谕,赐银帛衣带鞍马。
帝谓辅臣曰:“前代未尝有此书,过荀悦《汉纪》远矣。”
迁光及祖禹官。时刘恕已卒,刘分攵坐废黜,故不及。
后光病《目录》太简,更为《举要历》八十卷而未成,又别著《历年》二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戊戌,上崩于福宁殿,年三十有八。宰臣王珪读遗制,皇太子赵煦(原名赵佣)即皇帝位,年仅十岁。
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德妃朱氏为皇太妃。
太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
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证。
九月己亥,上大行皇帝谥曰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庙号神宗。
帝天性孝友,其入事两宫,侍立终日,虽寒暑不变;亲爱二弟,无纤豪之间,终帝之世,乃出居外第。总揽万几,小大必亲。御殿决事,或日昃不暇食,侍臣有以为言者,帝曰:“朕享天下之奉,非喜劳恶逸,诚欲以此勤报之耳。”谦冲务实,终身不受尊号。
承平日久,事多舒缓,帝厉精图治,欲一振其弊;又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王安石遂以富强之谋进,而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诸法,一时并兴,天下骚然,痛哭流涕者接踵而至。
帝终不觉悟,方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驯至靖康之祸。
-------------《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
先夸夸,后骂新法。靖康也怪到新法。
司徒济阳郡王曹佾为太保,特进王安石为司空,馀进秩有差。
时方遣中使召光受告,光复辞。
太皇太后赐以手诏曰:“先帝新弃天下,天子幼冲,此何时,而君辞位邪?”
且使梁惟简宣旨曰:“早来所奏,备悉卿意,再降诏开言路,俟卿供职施行。”光由是不敢复辞。
时民日夜引领以观新政,而议者犹以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光慨然争之曰:
“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
若王安石、吕惠卿等所建,为天下害,非先帝本意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犹恐不及。
昔汉文帝除肉刑,斩右趾者弃市,笞五百者多死,景帝元年即改之。
武帝作盐铁、榷酤、均输算法,昭帝罢之。
唐代宗纵宦官求赂遗,置客者,拘滞四方之人,德宗立未三月罢之。
德宗晚年为宫市,五坊小儿暴横,盐铁月进羡馀,顺帝即位罢之。
当时悦服,后世称颂,未有或非之者也。
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乎!”
于是众议乃息。
在太皇太后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为相,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注3.
太皇太后:“详所陈更张利害,直书以闻。”
光奏:“公著所陈,与臣言正相符合;唯保甲一事,既知其为害于民,无益于国家,当一切废罢,更安用教习。”
丁丑,宗正寺丞程颢卒。
文彦博表其墓曰“明道先生”。
弟颐序之曰:“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
十二月,丙子,硃光庭奏言:“蔡确、章惇、韩缜,宜令解机务;司马光、范纯仁,宜进之宰辅;韩维宜置之宥密。退三奸于外以清百辟,进三贤于内以赞万几,太平之风,自兹始矣。”
反对新法的老臣都被召回来了呢。
元祐元年司马光复得疾,诏朝会再拜,勿舞蹈。
时青苗、免役、将官之法犹在,而西戎之议未决。
光叹曰:“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
新法不废,光光死不瞑目!!1不久后新法就都废了。。。
赏识自己才能的神宗驾崩,新法被废,王安石更加郁郁。
元祐元年,王安石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配享神宗庙庭。
同年司马光薨。
太皇太后见辅臣泣曰:“邦国不幸,司马相公既亡,吕司空复逝。”
痛闵久之。帝亦悲感,即诣其家临奠,赐金帛万。赠太师、申国公,谥曰正献,御笔碑首曰“纯诚厚德”。
始与王安石善,安石兄事之,安石博辩骋辞,人莫敢与亢,公著独以精识约言服之。
-------------《宋史》列传·卷九十五
王安石和司马光一对好哥俩,年少时就是好朋友,政见不合,却互相赏识,争了半辈子。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把王安石骂的不要不要的,司马光只留下一句,
“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