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
喜讯顺着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整个花滑圈。各路体育媒体纷纷发文庆贺,就连微博热搜都很给面子地贡献了一个新词条——中国女单首个3A
虽然词条的排名并不靠前。
比起久违的JGP领奖台,沉甸甸的3A以及203.61的数字本身意义更加重大。
对花滑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跳跃对于女单来说意味着什么——
因为向前起跳的关系,同样周数下A跳比其他跳跃在空中要多转半周,3A顾名思义就是要在空中旋转3周半,因此,无论是难度还是技术分都比其他三周跳高了一大截。
平昌奥运以前,能在赛场上成功完成3A的女单十个手指都能数完。平昌以后,随着训练技术提升,越来越多的女单在比赛中成功挑战3A,但能长期稳定输出3A的女单仍旧屈指可数。
3A仍然是横亘在绝大多数女单面前的一座高峰,甚至一些手握四周跳的女单选手面对它也只能望洋兴叹。
而现在,这座高峰终于迎来了中国运动员的名字。
更不用说她的总分还突破了200分。
还在青年组就取得如此成绩,如果顺利度过发育关……
这个夜晚,对于喜欢花滑,尤其是关心单人滑的中国冰迷来说注定是个不眠之夜。大家热烈讨论,尽情畅想,几乎所有花滑相关论坛首页都飘荡着相似的主题,每个主题之下无一不是高楼:中国女单第一个3A,第一个突破200的成套。
相比之下,同样在自由滑发挥出色,刷新个人最好成绩并且拿到本站男单第二名的李牧和倒是议论寥寥,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中学生对自己引发的热议全然不知,她正在后台忐忑而又激动地等待颁奖。
“你的3A跳的好棒。”
Sofia的英语带着明显的俄式腔调,但说的很流利。她的父亲是一名花滑教练,曾经在加拿大执教过一段时间。Sofia跟着父亲在加拿大一直生活到8岁才举家搬回俄罗斯。
被一个实力比自己强劲许多的对手当面夸奖,梁译受宠若惊,露出一个腼腆的笑容,佩服地说:“你的4周跳也很厉害。”
有了开场白,之后的交谈就顺利多了。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话题越聊越广,渐渐从滑冰延伸到日常生活。
Vera的姓氏Gromova翻译过来有“雷声”的意思,中国冰迷因此为她起了一个响亮的昵称——雷娃。
不过Vera本人其实是一个非常温柔的女生,说话也是慢条斯理的,只看外表,很难想象她在冰场上是一个作风强硬,敢于挑战高难度动作的运动员。
得知梁译有收集冰箱贴习惯,Vera当即表示要送她一个印有本次比赛吉祥物的冰箱贴。
聊的正开心时,引导员走过来示意梁译准备上场。
Sofia见状连忙凑近,用只有三个人能听到的声音悄悄提醒梁译:“等会儿上台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地毯。”
Vera听了也赞同地点头。
见梁译不解,两人便对她说起之前颁奖仪式上被地毯绊倒的事故。
梁译接收到了这份好意,对两人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Sofia和Vera也回以灿烂的笑脸。
在赛场上那短短几分钟里,她们是对手;可赛场之下,她们也只是一群年纪相仿,又同样喜欢滑冰的小姑娘。
——————
拿到奖牌,梁译没有马上回YT训练,而是先回到阔别近半年的祖国。
作为拿到明年世青赛MTS的适龄选手之一,她还需要通过全锦赛来争取中国代表队唯一的一张世青赛门票。
全锦赛一年一届,通常在9月到次年1月间举行,本届在D市举办。
和青年组相比,成年组女单自由滑编排多了一组定级步法,所以两套节目虽然音乐相同,但编舞并不完全一致。
因为备战JGP,梁译有好一阵没滑过成年组的自由滑成套了。刚刚在酒店安顿好,她就迫不及待要到附近一家商业冰场训练。
“就滑3个小时,3个小时滑完我就回来。”中学生举起右手放在耳边,再三向章俐保证,“而且那个冰场真的很近,我认得路,您就放心休息吧。”
在日本的那几天,章俐每天都忙的脚不离地:帮梁译梳头化妆,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赛前赛后还要帮她递交材料,放松练习……
到底年纪摆在那里,几天下来人早就疲惫的不行,眼睛都是红的。梁译有心让教练多休息一会儿,坚决要求自己出门。
被梁译磨的没了脾气,章俐只好递上手机:“练完还是给我打个电话,我去接你。”
毕竟在陌生的城市,练完天又黑了,她还是有些不放心。
“知道了。”青少年接过手机,拿起背包跟一阵风似的很快就消失在门外。
练习的冰场位于D市市中心一处商业广场的4楼,周围一圈几乎都是餐厅。工作日傍晚,冰上只有五六个人,年龄从五六岁到二十来岁参差不齐。
梁译稍微松了口气:还好人不多,不然3A和步法估计就没法练了。
——————
张梓涵是D市一所大学的学生,也是一位资深花滑爱好者。上大学后,她在市中心一家滑冰俱乐部报了班,每周两次上冰,两年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能独立在冰上完成1S和1T。
这天她照例来冰场训练,快下冰的时候忽然发现身边的气氛和往常有些不同。
声音不同——今天的冰场明显出现了高速滑行之下冰刀与冰面摩擦特有的声音。
张梓涵循声望去,果然在不远处的角落看到一抹快速移动的身影。
说是不远处,其实根本看不清人脸,只能从身形和发型判断对方是个十三四岁的女生。
首先,那人动作很快,另外,她好像也意识到自己滑速快,有撞人的风险,所以基本都在冰场两头的角落练习,那里的照明相对暗一些。
不过,有两年滑冰经验的张梓涵还是很快就认出那人的动作:前压步、莫霍克进入,然后是……3F+3Lo。
3F+3Lo!!!
张梓涵惊讶地揉了揉眼睛,很是怀疑自己刚才眼花数错了圈数。
那可是“高级三三”,如此大佬居然和她这种初级菜鸟在一块冰练习?
那人没给她质疑的机会,很快又完成了一次:同样的进入方式,同样的连跳。
起跳干净利落,落冰后滑出的动作和手势看起来略显熟悉……电光火石之间,张梓涵终于反应过来:什么这人那人,根本就是才比完JGP的梁译嘛。
放眼当今中国花滑女单,能完成如此漂亮的3F+3Lo连跳,不不不,哪怕去掉前面的形容词,能完成3F+3Lo的也只有这么一根独苗。
张梓涵眼睛一亮,彻底没了继续练习的心思,和教练打了声招呼后索性提前下冰。
教练的回答证实了她的猜测:“就是梁译,她过来比全锦赛。”
得到肯定的回复,张梓涵兴奋地跑回冰场,在栏板边找了个最便于观测的位置,而后从容地掏出手机。
入坑花滑多年,不管是去年的全青赛还是今年的JGP,张梓涵都第一时间追完直播,梁译的比赛更不是第一次看。
但是,现场看与隔着屏幕看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没有音乐的修饰,每一次起跳与落冰时冰刀和冰面碰撞、摩擦的声音,高速滑行之下破空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
眼睛捕捉到的画面与高速摄像机也隐隐不同:滑速好像更快了,跳跃好像更壮观了,就连步法……看起来都好像更华丽了。
或许是因为梁译完成的部分动作她曾学习过,清楚它们的难点,感受到强烈冲击与震撼的同时,张梓涵第一次注意到之前看直播时忽略的细节——
用刃那么深是怎么保持身体平衡的?
脚下的动作幅度那么大,为什么上半身还是稳稳的?
括弧与外勾之间明明换了方向,连接怎么这么丝滑?
……
越是细想,越是不可思议,这大概就是专业运动员的实力吧!
冰上的人越来越少,张梓涵悄悄活动了一下因为长久站立而略有些僵硬的腿。
从她发现梁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快2个小时,冰上的人都换了好几波,可梁译仍在一遍又一遍地完成技术动作,仿佛永远也不知道疲倦。
她不累么?
张梓涵心底忽然升起一个疑问,但很快自己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不可能。
她自己就在这方冰场训练,一堂冰上练习课45分钟,每次练完都累得半死。梁译的运动量只会比她大。况且……虽然黑色训练服从远处看不出痕迹,但有几次她正巧滑到自己面前,额上的汗水分明清晰可见。
说心里话,仅仅作为站在栏板边上的旁观者,这些技术动作她看久了都感觉有点单调,很难想象冰上的梁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明明还是一个初中生,比自己还小了五六岁,可那份耐力和毅力却丝毫不输给任何一个成年人。
3F+3Lo,3Lz+3T,2A,3F+2Lo+2Lo……
冰上的身影才练完跳跃,几乎没怎么休息就又开始练旋转。
夜幕降临,商场的人流量逐渐变大,挡板边上围观的人也不知不觉多了起来。
冰场开了有好一段时间,附近居民对“有人在这里滑冰”这件事本身并不感到意外。但梁译的滑冰,不管是动作还是气质,和他们印象中的滑冰实在很不一样。
一组躬身转结束,张梓涵明显听到围观人群中传来倒吸气的声音。
“哇……这个动作没有见过诶。”
有人小声地自言自语,说的正是梁译在拉贝尔曼之前的提刀姿势。
“这个叫啥呀?”旁边有人好奇地问。
张梓涵听了随口回答:“这是贝尔曼,一般放在躬身转里面做。”
顿了顿又忍不住补充:“她这一组动作可以定到4级,是花滑比赛里级别最高的旋转。”
那人听完,看着梁译若有所思地说:“哦,那她应该很厉害吧。”
张梓涵轻轻应了一声,语气都莫名带了点骄傲:“确实是很厉害。”
以梁译的难度储备和目前的成绩,哪怕说是中国女单“全村的希望”也不为过,可惜认识她的人寥寥无几。
受限于场地与装备,花滑进入国内的时间不算短,但受众却称不上多。尽管前一阵凭借JGP的优秀表现上了微博热搜,但电视台没有转播,注意到这条消息的人多半是原本就关注花滑的冰迷。
对大众而言,这项运动仍是遥远而陌生的,更不用说一位才刚刚踏入国际赛场的运动员。
看着眼前的人那样努力地练习,再想到送票却依然坐不满的观众席,张梓涵心底酸酸涨涨,蓦地升起一股“宣扬花滑”的责任感。
于是,当周围的人再次问起“这个动作是什么”时,张梓涵耐心地回答完,又顺便安利了梁译的成套难度。
刚说到一半,就听到围观人群中有人紧张地“啊—”了一声。
梁译摔倒了。
估计是因为这会儿冰上只剩下她一个人,小姑娘练起来也渐渐没了顾忌:先练了一组定级步法,又在冰场试着跳了3A。
可惜起空了,而且进入的速度太快,因为惯性,整个人直直扑在冰上。
声音沉闷,听起来就很疼。
可她很快就从冰面上站起来,像个没事人似的继续练习。
压步、起速、加速、莫霍克变刃步进入跳跃,起跳、收紧旋转、落冰缓冲、滑出……
她再一次挑战刚才的动作,这回终于成功了。
看到梁译稳稳地落在冰面上,围观的路人自发地送上掌声。
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跳跃有多难,也不知道梁译是谁,但从她的动作里,他们感受到了这项运动的美。
虽然词条的排名并不靠前。
比起久违的JGP领奖台,沉甸甸的3A以及203.61的数字本身意义更加重大。
对花滑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跳跃对于女单来说意味着什么——
因为向前起跳的关系,同样周数下A跳比其他跳跃在空中要多转半周,3A顾名思义就是要在空中旋转3周半,因此,无论是难度还是技术分都比其他三周跳高了一大截。
平昌奥运以前,能在赛场上成功完成3A的女单十个手指都能数完。平昌以后,随着训练技术提升,越来越多的女单在比赛中成功挑战3A,但能长期稳定输出3A的女单仍旧屈指可数。
3A仍然是横亘在绝大多数女单面前的一座高峰,甚至一些手握四周跳的女单选手面对它也只能望洋兴叹。
而现在,这座高峰终于迎来了中国运动员的名字。
更不用说她的总分还突破了200分。
还在青年组就取得如此成绩,如果顺利度过发育关……
这个夜晚,对于喜欢花滑,尤其是关心单人滑的中国冰迷来说注定是个不眠之夜。大家热烈讨论,尽情畅想,几乎所有花滑相关论坛首页都飘荡着相似的主题,每个主题之下无一不是高楼:中国女单第一个3A,第一个突破200的成套。
相比之下,同样在自由滑发挥出色,刷新个人最好成绩并且拿到本站男单第二名的李牧和倒是议论寥寥,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中学生对自己引发的热议全然不知,她正在后台忐忑而又激动地等待颁奖。
“你的3A跳的好棒。”
Sofia的英语带着明显的俄式腔调,但说的很流利。她的父亲是一名花滑教练,曾经在加拿大执教过一段时间。Sofia跟着父亲在加拿大一直生活到8岁才举家搬回俄罗斯。
被一个实力比自己强劲许多的对手当面夸奖,梁译受宠若惊,露出一个腼腆的笑容,佩服地说:“你的4周跳也很厉害。”
有了开场白,之后的交谈就顺利多了。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话题越聊越广,渐渐从滑冰延伸到日常生活。
Vera的姓氏Gromova翻译过来有“雷声”的意思,中国冰迷因此为她起了一个响亮的昵称——雷娃。
不过Vera本人其实是一个非常温柔的女生,说话也是慢条斯理的,只看外表,很难想象她在冰场上是一个作风强硬,敢于挑战高难度动作的运动员。
得知梁译有收集冰箱贴习惯,Vera当即表示要送她一个印有本次比赛吉祥物的冰箱贴。
聊的正开心时,引导员走过来示意梁译准备上场。
Sofia见状连忙凑近,用只有三个人能听到的声音悄悄提醒梁译:“等会儿上台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地毯。”
Vera听了也赞同地点头。
见梁译不解,两人便对她说起之前颁奖仪式上被地毯绊倒的事故。
梁译接收到了这份好意,对两人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Sofia和Vera也回以灿烂的笑脸。
在赛场上那短短几分钟里,她们是对手;可赛场之下,她们也只是一群年纪相仿,又同样喜欢滑冰的小姑娘。
——————
拿到奖牌,梁译没有马上回YT训练,而是先回到阔别近半年的祖国。
作为拿到明年世青赛MTS的适龄选手之一,她还需要通过全锦赛来争取中国代表队唯一的一张世青赛门票。
全锦赛一年一届,通常在9月到次年1月间举行,本届在D市举办。
和青年组相比,成年组女单自由滑编排多了一组定级步法,所以两套节目虽然音乐相同,但编舞并不完全一致。
因为备战JGP,梁译有好一阵没滑过成年组的自由滑成套了。刚刚在酒店安顿好,她就迫不及待要到附近一家商业冰场训练。
“就滑3个小时,3个小时滑完我就回来。”中学生举起右手放在耳边,再三向章俐保证,“而且那个冰场真的很近,我认得路,您就放心休息吧。”
在日本的那几天,章俐每天都忙的脚不离地:帮梁译梳头化妆,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赛前赛后还要帮她递交材料,放松练习……
到底年纪摆在那里,几天下来人早就疲惫的不行,眼睛都是红的。梁译有心让教练多休息一会儿,坚决要求自己出门。
被梁译磨的没了脾气,章俐只好递上手机:“练完还是给我打个电话,我去接你。”
毕竟在陌生的城市,练完天又黑了,她还是有些不放心。
“知道了。”青少年接过手机,拿起背包跟一阵风似的很快就消失在门外。
练习的冰场位于D市市中心一处商业广场的4楼,周围一圈几乎都是餐厅。工作日傍晚,冰上只有五六个人,年龄从五六岁到二十来岁参差不齐。
梁译稍微松了口气:还好人不多,不然3A和步法估计就没法练了。
——————
张梓涵是D市一所大学的学生,也是一位资深花滑爱好者。上大学后,她在市中心一家滑冰俱乐部报了班,每周两次上冰,两年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能独立在冰上完成1S和1T。
这天她照例来冰场训练,快下冰的时候忽然发现身边的气氛和往常有些不同。
声音不同——今天的冰场明显出现了高速滑行之下冰刀与冰面摩擦特有的声音。
张梓涵循声望去,果然在不远处的角落看到一抹快速移动的身影。
说是不远处,其实根本看不清人脸,只能从身形和发型判断对方是个十三四岁的女生。
首先,那人动作很快,另外,她好像也意识到自己滑速快,有撞人的风险,所以基本都在冰场两头的角落练习,那里的照明相对暗一些。
不过,有两年滑冰经验的张梓涵还是很快就认出那人的动作:前压步、莫霍克进入,然后是……3F+3Lo。
3F+3Lo!!!
张梓涵惊讶地揉了揉眼睛,很是怀疑自己刚才眼花数错了圈数。
那可是“高级三三”,如此大佬居然和她这种初级菜鸟在一块冰练习?
那人没给她质疑的机会,很快又完成了一次:同样的进入方式,同样的连跳。
起跳干净利落,落冰后滑出的动作和手势看起来略显熟悉……电光火石之间,张梓涵终于反应过来:什么这人那人,根本就是才比完JGP的梁译嘛。
放眼当今中国花滑女单,能完成如此漂亮的3F+3Lo连跳,不不不,哪怕去掉前面的形容词,能完成3F+3Lo的也只有这么一根独苗。
张梓涵眼睛一亮,彻底没了继续练习的心思,和教练打了声招呼后索性提前下冰。
教练的回答证实了她的猜测:“就是梁译,她过来比全锦赛。”
得到肯定的回复,张梓涵兴奋地跑回冰场,在栏板边找了个最便于观测的位置,而后从容地掏出手机。
入坑花滑多年,不管是去年的全青赛还是今年的JGP,张梓涵都第一时间追完直播,梁译的比赛更不是第一次看。
但是,现场看与隔着屏幕看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没有音乐的修饰,每一次起跳与落冰时冰刀和冰面碰撞、摩擦的声音,高速滑行之下破空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
眼睛捕捉到的画面与高速摄像机也隐隐不同:滑速好像更快了,跳跃好像更壮观了,就连步法……看起来都好像更华丽了。
或许是因为梁译完成的部分动作她曾学习过,清楚它们的难点,感受到强烈冲击与震撼的同时,张梓涵第一次注意到之前看直播时忽略的细节——
用刃那么深是怎么保持身体平衡的?
脚下的动作幅度那么大,为什么上半身还是稳稳的?
括弧与外勾之间明明换了方向,连接怎么这么丝滑?
……
越是细想,越是不可思议,这大概就是专业运动员的实力吧!
冰上的人越来越少,张梓涵悄悄活动了一下因为长久站立而略有些僵硬的腿。
从她发现梁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快2个小时,冰上的人都换了好几波,可梁译仍在一遍又一遍地完成技术动作,仿佛永远也不知道疲倦。
她不累么?
张梓涵心底忽然升起一个疑问,但很快自己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不可能。
她自己就在这方冰场训练,一堂冰上练习课45分钟,每次练完都累得半死。梁译的运动量只会比她大。况且……虽然黑色训练服从远处看不出痕迹,但有几次她正巧滑到自己面前,额上的汗水分明清晰可见。
说心里话,仅仅作为站在栏板边上的旁观者,这些技术动作她看久了都感觉有点单调,很难想象冰上的梁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明明还是一个初中生,比自己还小了五六岁,可那份耐力和毅力却丝毫不输给任何一个成年人。
3F+3Lo,3Lz+3T,2A,3F+2Lo+2Lo……
冰上的身影才练完跳跃,几乎没怎么休息就又开始练旋转。
夜幕降临,商场的人流量逐渐变大,挡板边上围观的人也不知不觉多了起来。
冰场开了有好一段时间,附近居民对“有人在这里滑冰”这件事本身并不感到意外。但梁译的滑冰,不管是动作还是气质,和他们印象中的滑冰实在很不一样。
一组躬身转结束,张梓涵明显听到围观人群中传来倒吸气的声音。
“哇……这个动作没有见过诶。”
有人小声地自言自语,说的正是梁译在拉贝尔曼之前的提刀姿势。
“这个叫啥呀?”旁边有人好奇地问。
张梓涵听了随口回答:“这是贝尔曼,一般放在躬身转里面做。”
顿了顿又忍不住补充:“她这一组动作可以定到4级,是花滑比赛里级别最高的旋转。”
那人听完,看着梁译若有所思地说:“哦,那她应该很厉害吧。”
张梓涵轻轻应了一声,语气都莫名带了点骄傲:“确实是很厉害。”
以梁译的难度储备和目前的成绩,哪怕说是中国女单“全村的希望”也不为过,可惜认识她的人寥寥无几。
受限于场地与装备,花滑进入国内的时间不算短,但受众却称不上多。尽管前一阵凭借JGP的优秀表现上了微博热搜,但电视台没有转播,注意到这条消息的人多半是原本就关注花滑的冰迷。
对大众而言,这项运动仍是遥远而陌生的,更不用说一位才刚刚踏入国际赛场的运动员。
看着眼前的人那样努力地练习,再想到送票却依然坐不满的观众席,张梓涵心底酸酸涨涨,蓦地升起一股“宣扬花滑”的责任感。
于是,当周围的人再次问起“这个动作是什么”时,张梓涵耐心地回答完,又顺便安利了梁译的成套难度。
刚说到一半,就听到围观人群中有人紧张地“啊—”了一声。
梁译摔倒了。
估计是因为这会儿冰上只剩下她一个人,小姑娘练起来也渐渐没了顾忌:先练了一组定级步法,又在冰场试着跳了3A。
可惜起空了,而且进入的速度太快,因为惯性,整个人直直扑在冰上。
声音沉闷,听起来就很疼。
可她很快就从冰面上站起来,像个没事人似的继续练习。
压步、起速、加速、莫霍克变刃步进入跳跃,起跳、收紧旋转、落冰缓冲、滑出……
她再一次挑战刚才的动作,这回终于成功了。
看到梁译稳稳地落在冰面上,围观的路人自发地送上掌声。
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跳跃有多难,也不知道梁译是谁,但从她的动作里,他们感受到了这项运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