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连马儿也累倒了。明、月走了很久,终于在一户青烟缭绕的农家,秦明用马匹换了些农家的衣物和干粮,听说清水河翻过前面的山便到了,两人都振奋起来。

    临行前,秦明抚摸着马颈子低语,“马兄啊,马兄,你受累了。你且在此户人家歇息一段时间,秦明办好事就立刻回来赎你。”又叮嘱农户要好生照料,他一定会回来赎回马匹。

    月儿纵然轻功很好,可跑了一天早有些体力不支。当他们出现在清水河的村口时,两人都已一瘸一拐。

    月儿抬起帽檐,望了一眼那被深深暮霭所笼罩着的村庄。

    “终于到了——”

    头戴葛巾,身穿粗布麻衣的秦明也叹息了一声。

    越靠近年末,白日就越短,明、月才往村子里走了没多久,天色已经大暗,树木、房屋的轮廓几乎是在一瞬间变得模糊。而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沿路的房舍竟没有一家是亮着灯的,路上也没有一个行人!漆黑的一片!

    在黑暗的、逼仄的乡间小路上,明、月只能感觉到彼此的存在,对望了一眼,两人都有些心照不宣的发毛。但事已至此,秦明只能壮着胆子继续向前,低声安慰拽紧他衣袖的月儿,“别怕。”

    木叶随风而落,更给这个荒凉的山村增添了些许萧索。走了许久,终于,在路的尽头,现出一点亮光,那一点在暗夜里飘摇的昏黄的烛光给了明、月莫大的慰藉。两人加快了脚步。

    那是一间竹篱茅舍,一名老妪正蹒跚着从院子往堂屋里去。

    “婆婆。”月儿叫住了她。

    老人家缓慢地转过身来,只见庄稼人打扮的一男一女,看样子不像村里的人,就询问了起来,声音沙哑如同风中颤抖的树叶。

    “婆婆,我们兄妹二人是永州旬阳镇人士,赶路至此,见天色已晚,可否借宿一晚?”秦明拱了拱手。

    老婆婆走近,仔细打量了一下秦明和月儿。

    “永州旬阳镇……怎会来此呢?”

    “我兄妹二人原本在家乡务农,可惜流年不利收成不好,这才千里迢迢来沧州投靠舅舅。”

    “你舅舅?”

    “舅舅在沧州城做些小生意。”秦明还是第一次扯了这么多谎,不觉有些心慌。

    “婆婆,你看我们赶了这么久的路,天这么黑,你老人家就发发善心,让我们将息一晚吧……”月儿哀求着。

    老婆婆犹豫了一下,探头向外张望,见四下无人,也就开了柴扉。

    “你们歇一晚,明日便走吧。”

    她招待明、月进了堂屋坐下便转到后房,不一会儿端出了一盘窝窝头,明、月连声道谢。

    这个窝窝头是面粉掺着糠做的,有些发黑,口感不是很细腻,但可能是都饥肠辘辘了吧,明、月二人就着茶水却也吃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这个粗面糕点就被一扫而空。

    “多谢婆婆。”月儿饮尽木杯中的茶水,用手擦了擦嘴。

    老妪也不答话,只是默默笑着,那额上的皱纹变得更深了。又过了大约半个时辰,村子里才渐渐有些人声灯火,似是农民们才从田间地头归来。

    “已快亥时了,”秦明在门口张望,奇道,“农户们竟才回来么!”

    正在秦明还想说些什么的时候,院门外一个携着农具的中年男人推开了门,看来是这老妪的儿子。

    “今日已算早了。”借着微弱的灯火,秦明才看到这男子皮肤黝黑,显然是长年累月风吹日晒的缘故。男子长叹一声,显然他在门外就听见了秦明的惊奇声。

    “哦?这是何故?”秦明更奇了。

    “长生,莫要多说闲话,这两位是借宿的客人。”老婆婆的语声严厉。

    叫长生的男子低了眉眼,“是,娘。”默默收好农具,进了堂屋不再说话。

    明、月对视一眼,看来要探明清水河的事,得想法子再待上几日了。

    二人在木屋后的茅草屋睡下,或许是太累的缘故,月儿不一会儿就睡过去了,只有秦明躺在草席上,脑子里却在不停转着。

    林府在清水河的田产有四百九十二亩,佃户十八,庄干夏伯戚……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秦明就听见柴扉响动的声音,他探身朝茅草屋的窗外望去,只见那叫长生的大哥已带着锄头、镰刀等农具出门去了。

    秦明回过身见月儿也起了,正揉着惺忪的睡眼,便轻声和月儿说了让她装病多留几日的想法,月儿点头。

    大抵过了半个时辰,秦明见老婆婆出了屋子,连忙上前。

    “婆婆,我妹妹许是连日来的奔波劳累,昨夜受了凉,病得下不了地了。恳请婆婆让我兄妹多呆些时日,待我妹妹病好,即刻离去。”

    老妪进了茅草屋,月儿正不住咳嗽,咳得小脸一阵红一阵白,心下有些不忍。

    “叨扰的这几日,无以为报,愿为婆婆家砍柴收谷,另付借住的银钱。“秦明见状,从怀里掏出一串铜板递与老妪,“劳烦劳烦、多谢多谢。”

    见秦明言辞恳切,老妇也不推辞了,接过铜钱,允许他们暂住几日。

    “天冷,茅屋仅蔽风,且等老身取个火盆来,稍后再为这位姑娘煮点姜汤驱寒。”

    “有劳婆婆。”秦明躬身拱手,极言感谢。

    老妪一走,躺在草席上的月儿朝秦明眨了个眼睛,嫣然一笑。

    火盆取来后,茅屋果然暖了许多。不一会儿姜汤也送来了,秦明接过那缺口的陶碗,一口一口喂月儿服下。

    “妹妹,你可要早些好起来,我们还要赶路到舅舅家呢。”

    这之后,月儿在老妇家里养病,秦明则十分殷勤地或是跟随长生哥去田地里收稻子,或是去山里拾柴火。渐渐二人熟络起来,确实从长生口中探听到不少消息。

章节目录

明月何灼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易小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易小山并收藏明月何灼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