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天作之合”的二人,这一晚各自回到家中倒是想起上心花朝节之事了,结果刘崓被已经打点好行装的自家阿姐揶揄了一句“现上轿现扎耳朵眼”,盛时行则被自家娘亲一声叹息,拉到房里试衣服:
“幸亏你天生丽质,不然就这么不修边幅的,多少是欠点女容。”
“没事。”盛时行脑子里琢磨着花朝节和案子两方面乱七八糟的事,一边任由自家娘亲摆布一边顺嘴就是一句:“反正聿卿也不是看中我的容貌。”
萧氏夫人嗔了她一眼,将她拽到铜镜前:“那你还着急明日的衣衫作甚?”
“嗐……”盛时行脸颊绯红:“可为悦己者容的心思,我也不能免俗嘛……”她看了看镜中的自己,忽然有些感慨:“说起来,我这好像还是第一次参加州桥宴,从前只是听年长的姐妹们说过,书上看到过,或许明日又是另一番样子了。”
她只是一时感慨,却是听得萧氏夫人心酸,但她一向也不是爱伤春悲秋的性子,闻言笑道:“无妨,你没去过,你兄弟可是去了不少,咱有‘眼线’。”她这么说笑着,扬声唤入贴身婢女,让他去前面请大公子过来,惹得盛时行一阵羞涩:
“娘亲叫他做什么,伯楷来了只会取笑我……”
“那你可猜错了。”随着轻快脚步声传来的,是清朗快意的一声笑:“我是实打实来帮你的。”
盛时行抬头看到自家兄弟,只觉得他一脸春风得意,忽然想到自己还在路上的时候,京师会试便已开始,自打回来她一头扎在案情里,盛时杰也忙着考试后与同年好友唱酬,拜访师长什么的,这还是姐弟俩第一次有机会坐下来聊聊,看他此时笑意,忽然心念一动:
“盛大公子,看来你考的不错。”
“那是自然,待殿试时我会更佳,当年你被无端选掉的探花,我还要替你夺回来!”
“野心可以更大点,状元怎么就不行呢?”
“行了,一个傲的要上天一个还跟着疯,能进二甲就很不错了。”萧氏夫人笑叹,接着又肃容对盛时杰道:“这种话在家说说都要小心,出去切不可露半句。”
盛时杰赶快垂首仔细应了,母女三人方才开开心心商讨起明日之事来。
翌日盛时行早早起床梳洗完毕,先陪着颜幻和孙九娘沿着汴河结结实实地逛了一圈,在她们的揶揄里送她们上了早就定好的游船,托付给自家阿弟盛大公子,才深吸一口气,提着裙子慢慢往州桥那边走,街上摩肩接踵的都是来参加花朝汴水游览的年轻郎君和娘子们,盛时行虽然性情沉稳,到底是个年轻的小娘子,见此情景也难免微微雀跃起来,更重要的是——今年花朝节对她来说,不再是一个略带惆怅和尴尬的日子了,而是……
提着裙裾小心登上桥边彩楼,盛时行松了口气——来的不早也不晚。
难得赏景游春的日子,这一天的宴席除了正座和两侧要给东宫等皇室宗亲留着,其余位置也没有什么一定之规,整个楼阁内仿盛唐之风,均是席地酒案,一人一案一席,大家按约定俗成或亲疏远近坐着聊天,直到东宫来到之前,都比较轻松。
按花朝节的惯例,此时已经落座的大部分都是小娘子,盛时行在京师朋友不多,唯一一个颜幻还没有来赴宴,在贵女堆儿里因为官员的身份,又有些尴尬,一时想不好该坐在哪里,梭巡了一遍却见一人正朝自己举杯而笑,盛时行心中一喜,赶快过去见礼坐下:
“瀛洲兄怎么在此处?”
“为兄刚过而立没几年,怎么就不能来了,果然我还是太老了吗?”路景行微挑唇角,一改往日端正官服,换了件颇有魏晋之风的楝色道袍,更显得年轻俊朗了许多,盛时行赶快摆摆手,心道“你明明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嘴上却只能“敷衍”他:“哪里哪里,兄台看上去不过二十许人。”
路景行马上露出一副“信你有鬼”的样子,自顾倒了杯酒,将自己案上装着梅花糕的碟子放到了盛时行面前:
“你怎么跑我这儿来,一会儿武宁候来了坐哪儿,不尴尬吗?”
盛时行暗叹:“他今日可没休沐,早上要往大营,来不了这么早,我坐别处不是更尴尬吗,少司寇你好歹算个长……”
两道如利剑的目光射了过来,盛时行赶快咬住改口:“长兄!长兄……”
路景行无奈笑道:“行吧,也无妨,反正开宴之前我就走了,正好先帮你家武宁候占个位子。”
“这是何意?”盛时行有些奇怪,路景行却微微一笑:“你别想多了,你不坐这儿我一会儿也要走的,我来这里只是为了看一道风景,看完就走……”他举杯相祝,不知为何,盛时行从他眼中看出一丝落寞,甚至可说是凄楚,但不过转瞬即逝,不真切地令人以为是看错。
“嗣音,祝我心想事成。”路景行说了句奇怪的话,盛时行并未多问,更没有大惊小怪,只是举杯回祝:
“祝路兄心想事成,所愿皆得。”
“好!承你吉言。”路景行似乎很高兴,笑眯眯地将酒一饮而尽,那种让盛时行觉得奇怪的感觉也消失了,二人说说笑笑地聊起了些断案之类的事。
不多时,厅堂内已经几乎坐满了人,各家郎君和娘子也开始诗书唱酬,互相有意或是定了亲的,也纷纷赶在花朝这不设限的一日互表衷情——不过比起百姓们那样直来直去的,世家儿女们自然是含蓄多了,不过是赠物,赠诗,赠曲之类——东宫自然不可能全程陪众人玩乐,故而这宴席前的一应游乐,布置曲水流觞,行令投壶之事,都是东宫内几位年轻的宾客,长史等官员来安顿操持的,盛时行也不欲出风头,除非曲水流觞停在眼前,应应景念一首自己提前准备的的旧作,其余时候都是看着那些更年轻的小娘子们出风头。
席间菜品虽然精致,但到底一早就布置下,都凉透了,不过做做样子,盛时行也就喝了半盏酒,吃了一块梅花糕,有点后悔刚刚跟九娘二人溜达时,没顾得吃些小摊子垫垫。
正胡思乱想着,忽然眼前绯色衣袂一闪,盛时行抬头看到来人,赶快笑着起身——她在京里虽然朋友不多,但眼前这位姑且可以算半个,或者更贴切的,是未来的亲戚。
“林姐姐。”她笑着举杯与她一碰,眼前这位林霏乃是国子监祭酒之女,实打实的清流世家,已经与盛时行的亲舅父之子定亲,也就是她将来的表嫂。
此女温婉多才,虽然胆子小了点,但家风端正为人良善,盛时行很喜欢她。
不过未来的亲眷姊妹们还没聊两句热乎的,就有不长眼的来搅乱了。
“哟,林娘子,原来你与通议大夫这么熟啊……”
盛时行听到这个声音就开始腻烦——前几日在酒楼上也是她,圣祖朝某位旁支亲王的后裔,如今蒙恩封了个县主,赐号嘉安,一直在国子监读书,其实就是想在京师落个好名声,能嫁得如意郎君,因皇室的身份,在京里也多少能得点尊敬,但也无人真心在意,加上其本人矜傲尖酸,虽然容貌的确不错,可一直没得着可心的姻缘,本来之前上面还有个盛时行挡着,她不怎么显眼,可如今盛时行也有好姻缘了,她心里气不顺,哪怕二人几乎毫无交集,也上赶着来给她添堵,一时间谁都能听懂的明捧暗讽之语源源不断,不过是与那日酒楼上的话大同小异,末了还要挑衅一句“哟,话说回来,今日武宁侯怎么没陪通议大夫赴宴呢?”盛时行要烦死了,以她的巧辩之能,当场气死嘉安县主也不是不可能,然而又何必呢……她的机敏辞锋,从来就不是对着自己人的,何况物伤其类,自己所经过的那些揶揄讥笑,她并不想拿来刺激另一个无辜的女子。
更何况,她明白刘崓并不是她口中那样,自然生不起气来。虽然按他素日惯常的容止穿着,大约无法在这花朝宴上出什么风头,但也绝不会到了泯然于众的那种程度,稍后他自己来了,那些京师内乱七八糟的传言自然烟消云散。
虽然盛时行对着路景行可以自然而然地说出刘崓一早就奔了大营这种话,但对着嘉安县主,她选择了笑而不语,可她并不知道,嘉安县主的针锋相对,并不只是嫉妒她有了好姻缘而凸显自己的无奈,更因为今日在萧氏夫人盛装打扮下的盛时行,真应了她“京师第一娘子”的名号,不但容貌上压住了在座所有的年轻娘子,而且因品秩和盛宠,举手投足间都引得众人瞩目,连在座的郎君们都算上,也无人能抢去她的风头……所有的话题焦点都离不开盛时行,郎君们在议论她的功绩,小娘子们在品评她的妆容,这令本就看不惯盛时行的嘉安县主怎能释怀,盛时行给予的那一点尊重,早就掩埋在深深的嫉妒中,被她视同挑衅了,林霏又尴尬又心疼盛时行,可良善胆怯的她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顾左右而言它,试图拉嘉安县主去窗边赏景,嘉安县主却一脸嫌弃地拂开她的手,刚要再发难,却见太子府的侍从笑着上前,对林霏道:“林娘子,您赶快回座吧,萧家二郎为林娘子奉上花朝节贺礼了。”
这也是花朝汴水宴惯常的规矩了,若是在座有新婚的娘子,或已经订了亲的,无论她的夫君或未婚夫婿是否来赴宴,送上一些宴会可用的礼物都是能令那位娘子颜面大增的,东西也不拘类型,简单如一道爱吃的点心,贵重到首饰或出自名家的乐器,所图不过一个欢喜,不过世人都有攀比之心,这些难得光鲜夺目,抛头露面的小娘子自然更是如此。
林霏闻言面色一红,看了看盛时行,盛时行真心替她高兴,赶快催着她回座受礼。
萧家表兄送上的是一架锦瑟,装饰精美,看起来就价值不菲,周围便有人怂恿林家娘子为大家鼓瑟,林家娘子欣喜之下也不推辞,端坐奏了一曲,盛时行自己也爱琴瑟之类,能听出她鼓瑟的手法非常高明,一时为她和自家表兄高兴
——礼物贵贱倒在其次,难得是心意相通。
因她鼓瑟之故,嘉安县主也不能直愣愣戳在盛时行座前了,只能忿忿回座,林霏也算是为自家姐妹解了围。
这个头儿一开,在座的娘子们便接连不断收到礼物,大多是精巧的饰品乐器,孤本书画,或是京内最热门的脂粉茶点铺子里重金难求的东西。
如嘉安郡主那样尖酸的到底是少数,一时得了贺礼的,没得贺礼的,众家娘子凑在一起,跟手帕交们分享喜悦,盛时行看着高兴,轻叹道:
“这才是花朝节,开开心心多好。”
一旁的路景行看着她笑:“你倒是心大,武宁侯不是京师人,定不知道这个规矩,你心里虽然不在意,可那醋泡笋子一会儿不还得来揶揄你?”
听她将嘉安郡主比作“醋泡笋”那么好笑又形象,盛时行绷不住笑了,路景行又是摇头,一直笑她心大,末了抬头看了看屋角的漏刻,敛去七分笑意:“不过也无妨,时候快到了,她不敢过来。”
盛时行听着好奇刚要问,便见他起身走到北侧窗前,极目远眺汴河上游,盛时行疑惑间走到他身边,举目望去,却并未见到什么。
仿佛为了回应她的不解一般,主持宴会的太子府长史起身,对着宾客们行礼道:
“诸位上官、郎君、娘子,今日花朝宴,除了各家郎君娘子欢聚,与民同乐,还有一件大事,日前陛下口谕,思念为国祈福十数载的承阳公主,如今公主奉陛下旨意已经返京,今日在下奉太子教令,请各位郎君娘子暂移尊步,往北窗前迎公主凤船,以示尊重。”
长史此言一出,整个厅堂内大略有一半的人不明就里,但另一半却与盛时行一样,顿时心中巨震。
长史不提,许多人几乎要忘了大梁还有这么一位公主,圣人还有一位妹子在荒凉的龙兴之地“为国祈福”,而明白其中内情的人更是震惊于本来已经风平浪静的事,为什么皇家要主动掀起来,到底是真的伤愈痂落了,还是……
但无论是震惊的,还是不明就里的,大家都不敢违背太子教令,赶快起身纷纷来到北侧,目视着远方描金的凤船缓缓驶过州桥,向着皇宫方向驶去。
盛时行忽然想起路景行说的那句“来看一道风景”,不着痕迹地转头看着他,却见他右手攥着个什么东西,边缘亮闪闪的,似乎是金属制成,盛时行琢磨着这种场合他总不能带什么开刃的东西来,可下一瞬,就看到一滴鲜血从他指缝滴落在窗棂上。
仿佛是注意到了盛时行的目光,路景行赶快把手拢在了袖子里,回头眨眨眼,示意她不用担心。
盛时行忽然明白了,开口几乎无声:“不会是你干的吧……”她略抬指尖,指着凤船的方向。
路景行却只是微挑唇角:“座儿给你占好了,愚兄先回去喽~”说着,似乎心情很好的样子,对厅内众人议论纷纷声如充耳不闻,迤迤然下楼去了。
随着凤船远去,长史又请众人落座,盛时行回到座位,看着对面那些懵然不知,还在彼此询问这是哪位公主的小郎君小娘子们,居然心生一丝羡慕——他们不知道,自然也不用去琢磨——今上,或者说太子,为何突然将这位公主招回京城——当年宣台之变后,为平息太宗盛怒,为亲兄长瑞王赎罪而自请前往北地道观“为国祈福”一去十五载的太宗幼女承阳公主。
盛时行记得自家爹爹曾多次说,这件事中最冤枉的就是瑞王的两个幼子和承阳公主,彼时她才十五岁,正在最好的年华里,更因才华横溢容貌过人,又是当时太子的亲妹,没有一个世家大族不盼着自家子弟能尚这位公主,可一夕之间……青丝束于黄冠,锦缎化作香灰。
想想刚刚路景行的奇怪之举,盛时行心中突然升起一个自己都觉得荒谬的念头:不会是他跟东宫做了什么交换,或是什么博弈,才换得公主返京吧……
可思前想后,她却觉得此事很有可能,难免眉头微蹙,琢磨起这件事来。
跟她一样发愁的,是东宫长史——他今晨接到自家殿下这宗教令时,几乎惊得说不出话来,召回公主这事儿他能想到,毕竟殿下只言片语间也透露过陛下这些年总是心生此意,他自己也愿意推波助澜,可长史万万没想到,他会安排公主的凤船在如此万众瞩目之际驶入汴京城,驶过州桥……
长史竖着耳朵听着,似乎已经有记起内情的人在窃窃私语了,他一时心中更是没底,还好,很快解围之人就来了。
“幸亏你天生丽质,不然就这么不修边幅的,多少是欠点女容。”
“没事。”盛时行脑子里琢磨着花朝节和案子两方面乱七八糟的事,一边任由自家娘亲摆布一边顺嘴就是一句:“反正聿卿也不是看中我的容貌。”
萧氏夫人嗔了她一眼,将她拽到铜镜前:“那你还着急明日的衣衫作甚?”
“嗐……”盛时行脸颊绯红:“可为悦己者容的心思,我也不能免俗嘛……”她看了看镜中的自己,忽然有些感慨:“说起来,我这好像还是第一次参加州桥宴,从前只是听年长的姐妹们说过,书上看到过,或许明日又是另一番样子了。”
她只是一时感慨,却是听得萧氏夫人心酸,但她一向也不是爱伤春悲秋的性子,闻言笑道:“无妨,你没去过,你兄弟可是去了不少,咱有‘眼线’。”她这么说笑着,扬声唤入贴身婢女,让他去前面请大公子过来,惹得盛时行一阵羞涩:
“娘亲叫他做什么,伯楷来了只会取笑我……”
“那你可猜错了。”随着轻快脚步声传来的,是清朗快意的一声笑:“我是实打实来帮你的。”
盛时行抬头看到自家兄弟,只觉得他一脸春风得意,忽然想到自己还在路上的时候,京师会试便已开始,自打回来她一头扎在案情里,盛时杰也忙着考试后与同年好友唱酬,拜访师长什么的,这还是姐弟俩第一次有机会坐下来聊聊,看他此时笑意,忽然心念一动:
“盛大公子,看来你考的不错。”
“那是自然,待殿试时我会更佳,当年你被无端选掉的探花,我还要替你夺回来!”
“野心可以更大点,状元怎么就不行呢?”
“行了,一个傲的要上天一个还跟着疯,能进二甲就很不错了。”萧氏夫人笑叹,接着又肃容对盛时杰道:“这种话在家说说都要小心,出去切不可露半句。”
盛时杰赶快垂首仔细应了,母女三人方才开开心心商讨起明日之事来。
翌日盛时行早早起床梳洗完毕,先陪着颜幻和孙九娘沿着汴河结结实实地逛了一圈,在她们的揶揄里送她们上了早就定好的游船,托付给自家阿弟盛大公子,才深吸一口气,提着裙子慢慢往州桥那边走,街上摩肩接踵的都是来参加花朝汴水游览的年轻郎君和娘子们,盛时行虽然性情沉稳,到底是个年轻的小娘子,见此情景也难免微微雀跃起来,更重要的是——今年花朝节对她来说,不再是一个略带惆怅和尴尬的日子了,而是……
提着裙裾小心登上桥边彩楼,盛时行松了口气——来的不早也不晚。
难得赏景游春的日子,这一天的宴席除了正座和两侧要给东宫等皇室宗亲留着,其余位置也没有什么一定之规,整个楼阁内仿盛唐之风,均是席地酒案,一人一案一席,大家按约定俗成或亲疏远近坐着聊天,直到东宫来到之前,都比较轻松。
按花朝节的惯例,此时已经落座的大部分都是小娘子,盛时行在京师朋友不多,唯一一个颜幻还没有来赴宴,在贵女堆儿里因为官员的身份,又有些尴尬,一时想不好该坐在哪里,梭巡了一遍却见一人正朝自己举杯而笑,盛时行心中一喜,赶快过去见礼坐下:
“瀛洲兄怎么在此处?”
“为兄刚过而立没几年,怎么就不能来了,果然我还是太老了吗?”路景行微挑唇角,一改往日端正官服,换了件颇有魏晋之风的楝色道袍,更显得年轻俊朗了许多,盛时行赶快摆摆手,心道“你明明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嘴上却只能“敷衍”他:“哪里哪里,兄台看上去不过二十许人。”
路景行马上露出一副“信你有鬼”的样子,自顾倒了杯酒,将自己案上装着梅花糕的碟子放到了盛时行面前:
“你怎么跑我这儿来,一会儿武宁候来了坐哪儿,不尴尬吗?”
盛时行暗叹:“他今日可没休沐,早上要往大营,来不了这么早,我坐别处不是更尴尬吗,少司寇你好歹算个长……”
两道如利剑的目光射了过来,盛时行赶快咬住改口:“长兄!长兄……”
路景行无奈笑道:“行吧,也无妨,反正开宴之前我就走了,正好先帮你家武宁候占个位子。”
“这是何意?”盛时行有些奇怪,路景行却微微一笑:“你别想多了,你不坐这儿我一会儿也要走的,我来这里只是为了看一道风景,看完就走……”他举杯相祝,不知为何,盛时行从他眼中看出一丝落寞,甚至可说是凄楚,但不过转瞬即逝,不真切地令人以为是看错。
“嗣音,祝我心想事成。”路景行说了句奇怪的话,盛时行并未多问,更没有大惊小怪,只是举杯回祝:
“祝路兄心想事成,所愿皆得。”
“好!承你吉言。”路景行似乎很高兴,笑眯眯地将酒一饮而尽,那种让盛时行觉得奇怪的感觉也消失了,二人说说笑笑地聊起了些断案之类的事。
不多时,厅堂内已经几乎坐满了人,各家郎君和娘子也开始诗书唱酬,互相有意或是定了亲的,也纷纷赶在花朝这不设限的一日互表衷情——不过比起百姓们那样直来直去的,世家儿女们自然是含蓄多了,不过是赠物,赠诗,赠曲之类——东宫自然不可能全程陪众人玩乐,故而这宴席前的一应游乐,布置曲水流觞,行令投壶之事,都是东宫内几位年轻的宾客,长史等官员来安顿操持的,盛时行也不欲出风头,除非曲水流觞停在眼前,应应景念一首自己提前准备的的旧作,其余时候都是看着那些更年轻的小娘子们出风头。
席间菜品虽然精致,但到底一早就布置下,都凉透了,不过做做样子,盛时行也就喝了半盏酒,吃了一块梅花糕,有点后悔刚刚跟九娘二人溜达时,没顾得吃些小摊子垫垫。
正胡思乱想着,忽然眼前绯色衣袂一闪,盛时行抬头看到来人,赶快笑着起身——她在京里虽然朋友不多,但眼前这位姑且可以算半个,或者更贴切的,是未来的亲戚。
“林姐姐。”她笑着举杯与她一碰,眼前这位林霏乃是国子监祭酒之女,实打实的清流世家,已经与盛时行的亲舅父之子定亲,也就是她将来的表嫂。
此女温婉多才,虽然胆子小了点,但家风端正为人良善,盛时行很喜欢她。
不过未来的亲眷姊妹们还没聊两句热乎的,就有不长眼的来搅乱了。
“哟,林娘子,原来你与通议大夫这么熟啊……”
盛时行听到这个声音就开始腻烦——前几日在酒楼上也是她,圣祖朝某位旁支亲王的后裔,如今蒙恩封了个县主,赐号嘉安,一直在国子监读书,其实就是想在京师落个好名声,能嫁得如意郎君,因皇室的身份,在京里也多少能得点尊敬,但也无人真心在意,加上其本人矜傲尖酸,虽然容貌的确不错,可一直没得着可心的姻缘,本来之前上面还有个盛时行挡着,她不怎么显眼,可如今盛时行也有好姻缘了,她心里气不顺,哪怕二人几乎毫无交集,也上赶着来给她添堵,一时间谁都能听懂的明捧暗讽之语源源不断,不过是与那日酒楼上的话大同小异,末了还要挑衅一句“哟,话说回来,今日武宁侯怎么没陪通议大夫赴宴呢?”盛时行要烦死了,以她的巧辩之能,当场气死嘉安县主也不是不可能,然而又何必呢……她的机敏辞锋,从来就不是对着自己人的,何况物伤其类,自己所经过的那些揶揄讥笑,她并不想拿来刺激另一个无辜的女子。
更何况,她明白刘崓并不是她口中那样,自然生不起气来。虽然按他素日惯常的容止穿着,大约无法在这花朝宴上出什么风头,但也绝不会到了泯然于众的那种程度,稍后他自己来了,那些京师内乱七八糟的传言自然烟消云散。
虽然盛时行对着路景行可以自然而然地说出刘崓一早就奔了大营这种话,但对着嘉安县主,她选择了笑而不语,可她并不知道,嘉安县主的针锋相对,并不只是嫉妒她有了好姻缘而凸显自己的无奈,更因为今日在萧氏夫人盛装打扮下的盛时行,真应了她“京师第一娘子”的名号,不但容貌上压住了在座所有的年轻娘子,而且因品秩和盛宠,举手投足间都引得众人瞩目,连在座的郎君们都算上,也无人能抢去她的风头……所有的话题焦点都离不开盛时行,郎君们在议论她的功绩,小娘子们在品评她的妆容,这令本就看不惯盛时行的嘉安县主怎能释怀,盛时行给予的那一点尊重,早就掩埋在深深的嫉妒中,被她视同挑衅了,林霏又尴尬又心疼盛时行,可良善胆怯的她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顾左右而言它,试图拉嘉安县主去窗边赏景,嘉安县主却一脸嫌弃地拂开她的手,刚要再发难,却见太子府的侍从笑着上前,对林霏道:“林娘子,您赶快回座吧,萧家二郎为林娘子奉上花朝节贺礼了。”
这也是花朝汴水宴惯常的规矩了,若是在座有新婚的娘子,或已经订了亲的,无论她的夫君或未婚夫婿是否来赴宴,送上一些宴会可用的礼物都是能令那位娘子颜面大增的,东西也不拘类型,简单如一道爱吃的点心,贵重到首饰或出自名家的乐器,所图不过一个欢喜,不过世人都有攀比之心,这些难得光鲜夺目,抛头露面的小娘子自然更是如此。
林霏闻言面色一红,看了看盛时行,盛时行真心替她高兴,赶快催着她回座受礼。
萧家表兄送上的是一架锦瑟,装饰精美,看起来就价值不菲,周围便有人怂恿林家娘子为大家鼓瑟,林家娘子欣喜之下也不推辞,端坐奏了一曲,盛时行自己也爱琴瑟之类,能听出她鼓瑟的手法非常高明,一时为她和自家表兄高兴
——礼物贵贱倒在其次,难得是心意相通。
因她鼓瑟之故,嘉安县主也不能直愣愣戳在盛时行座前了,只能忿忿回座,林霏也算是为自家姐妹解了围。
这个头儿一开,在座的娘子们便接连不断收到礼物,大多是精巧的饰品乐器,孤本书画,或是京内最热门的脂粉茶点铺子里重金难求的东西。
如嘉安郡主那样尖酸的到底是少数,一时得了贺礼的,没得贺礼的,众家娘子凑在一起,跟手帕交们分享喜悦,盛时行看着高兴,轻叹道:
“这才是花朝节,开开心心多好。”
一旁的路景行看着她笑:“你倒是心大,武宁侯不是京师人,定不知道这个规矩,你心里虽然不在意,可那醋泡笋子一会儿不还得来揶揄你?”
听她将嘉安郡主比作“醋泡笋”那么好笑又形象,盛时行绷不住笑了,路景行又是摇头,一直笑她心大,末了抬头看了看屋角的漏刻,敛去七分笑意:“不过也无妨,时候快到了,她不敢过来。”
盛时行听着好奇刚要问,便见他起身走到北侧窗前,极目远眺汴河上游,盛时行疑惑间走到他身边,举目望去,却并未见到什么。
仿佛为了回应她的不解一般,主持宴会的太子府长史起身,对着宾客们行礼道:
“诸位上官、郎君、娘子,今日花朝宴,除了各家郎君娘子欢聚,与民同乐,还有一件大事,日前陛下口谕,思念为国祈福十数载的承阳公主,如今公主奉陛下旨意已经返京,今日在下奉太子教令,请各位郎君娘子暂移尊步,往北窗前迎公主凤船,以示尊重。”
长史此言一出,整个厅堂内大略有一半的人不明就里,但另一半却与盛时行一样,顿时心中巨震。
长史不提,许多人几乎要忘了大梁还有这么一位公主,圣人还有一位妹子在荒凉的龙兴之地“为国祈福”,而明白其中内情的人更是震惊于本来已经风平浪静的事,为什么皇家要主动掀起来,到底是真的伤愈痂落了,还是……
但无论是震惊的,还是不明就里的,大家都不敢违背太子教令,赶快起身纷纷来到北侧,目视着远方描金的凤船缓缓驶过州桥,向着皇宫方向驶去。
盛时行忽然想起路景行说的那句“来看一道风景”,不着痕迹地转头看着他,却见他右手攥着个什么东西,边缘亮闪闪的,似乎是金属制成,盛时行琢磨着这种场合他总不能带什么开刃的东西来,可下一瞬,就看到一滴鲜血从他指缝滴落在窗棂上。
仿佛是注意到了盛时行的目光,路景行赶快把手拢在了袖子里,回头眨眨眼,示意她不用担心。
盛时行忽然明白了,开口几乎无声:“不会是你干的吧……”她略抬指尖,指着凤船的方向。
路景行却只是微挑唇角:“座儿给你占好了,愚兄先回去喽~”说着,似乎心情很好的样子,对厅内众人议论纷纷声如充耳不闻,迤迤然下楼去了。
随着凤船远去,长史又请众人落座,盛时行回到座位,看着对面那些懵然不知,还在彼此询问这是哪位公主的小郎君小娘子们,居然心生一丝羡慕——他们不知道,自然也不用去琢磨——今上,或者说太子,为何突然将这位公主招回京城——当年宣台之变后,为平息太宗盛怒,为亲兄长瑞王赎罪而自请前往北地道观“为国祈福”一去十五载的太宗幼女承阳公主。
盛时行记得自家爹爹曾多次说,这件事中最冤枉的就是瑞王的两个幼子和承阳公主,彼时她才十五岁,正在最好的年华里,更因才华横溢容貌过人,又是当时太子的亲妹,没有一个世家大族不盼着自家子弟能尚这位公主,可一夕之间……青丝束于黄冠,锦缎化作香灰。
想想刚刚路景行的奇怪之举,盛时行心中突然升起一个自己都觉得荒谬的念头:不会是他跟东宫做了什么交换,或是什么博弈,才换得公主返京吧……
可思前想后,她却觉得此事很有可能,难免眉头微蹙,琢磨起这件事来。
跟她一样发愁的,是东宫长史——他今晨接到自家殿下这宗教令时,几乎惊得说不出话来,召回公主这事儿他能想到,毕竟殿下只言片语间也透露过陛下这些年总是心生此意,他自己也愿意推波助澜,可长史万万没想到,他会安排公主的凤船在如此万众瞩目之际驶入汴京城,驶过州桥……
长史竖着耳朵听着,似乎已经有记起内情的人在窃窃私语了,他一时心中更是没底,还好,很快解围之人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