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匆匆而来的内侍低声报上自己早就知道的安排,东宫长史松了口气——前面这桩稀奇旧事,总算可以被冲淡了,看来自家殿下还是心疼自己的,不会让自己在火上烤太久。
长史一脸喜色来到盛时行眼前,刻意扬声道:“盛御史,武宁侯为你送来了节庆贺礼,请御史惠纳。”
他本意就是吸引众人注意,这一嗓子吓了盛时行一跳,也将大家的目光都聚拢到了她这边。
盛时行平复了一下心情,赶快起身谢过他周全——稍一琢磨就能明白,这事儿可能是刘崓做的,但选的这个时辰点儿一定是太子授意——就连自己二人过节这一点儿甜蜜都要被他算计了去,自己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遇到他这么一位“太子哥哥”。
不过腹诽也只一瞬,盛时行很快压下复杂心绪,开开心心地期待起刘崓给自己的贺礼。
她满心盼着低调些就好,不要是什么昂贵华丽的首饰,或价值连城的字画一类——最好是吃食,她正饿着呢。
也不知该不该说天随人愿,刘崓送来的的确是吃食,但不是一道,也不是一盒,而是整整一个席面。
“武宁侯为盛御史送上开芳宴,请御史惠纳……”
京师最大最有名气的酒楼繁楼,有着最繁复昂贵的一道席面,称为全顺席,整个席面共有六十六道菜,是大梁礼制内,没有功名的人能享用的最高规格宴席,但一般来说即使是达官贵人之家,也只会在逢年过节定来享用——而且基本都得是人丁兴旺的才能吃完,而眼下正在铺排的,显然就是这道席面……
盛时行一脸震惊地看着繁楼十来个伙计鱼贯而入,在自己面前现搭了小几,密密麻麻铺排下那六十六个盘子碗儿,一时以为今早起猛了,正在做一个光怪陆离又香喷喷的美梦。
开芳宴——六十六道菜的大席面做开芳宴,就是摆在自己家里都足矣轰动京城了,他居然摆到了太子主持的皇家花朝宴上!
满座皆惊。
“他疯了吗?”盛时行脑子里冒出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这个,但很奇怪的,冷静下来她却不觉得意外——自家未婚夫那沉稳温润的外表下,多少是带点疯的,这一点她很是清楚。
说起来,也不生气……除了一点羞涩和尴尬,盛时行感觉到的是巨大的甜蜜和幸福。
并不因爱排场,她只是看懂了,他这样反常之举,是想堵住全京城无聊之人的嘴,帮她把前面十年在姻缘之事上受的所有委屈,一次讨回来。
的确是他的风格。
开始摆主菜的时候,盛时行又想明白了——那日他提前半个时辰去了东宫,就是去请这道教令的,不然他不敢。
结果正撞上太子迎公主入京的计划,东宫自然乐得拿自己二人扯开众人的视线,定是一口就应了,可叹自家那傻郎君被人当了挡箭牌都不知道!
心里一时划过这么多纷杂念头,最终在席面摆好时归于一声哀嚎——但是这么多菜,怎么吃得了!!
盛时行抬眼看了看东宫长史,只见他似乎还沉浸在震惊中,完全没往这边看。
此时,已经摆好席面的繁楼伙计起身对着盛时行和长史恭敬行礼:“两位贵人,本来此等场合没有小人说话的道理,但定下席面的贵人让小人带一句话,还请贵人允准。”
盛时行看了看长史,长史颔首道:“讲来便是。”
那伙计赶快再谢:“贵人叮嘱,此席是为盛御史贺佳节,敬祝增慧添寿,平安喜乐,也是为在座各位嘉宾贺,请御史转赠好意,共享同乐。”
盛时行闻言一喜,暗道他果然都想到了,长史也赶快附和说到:“既然武宁侯好意,那大家也就别客气了。”又让盛时行先捡了几道她自己喜欢的留下,便张罗着各家郎君闺秀同享宴席。
在座各位虽然都没见过武宁侯,却也知道他刚立了大功,是东宫炙手可热的红人,更何况长史发话,代表的就是太子的意思,加上盛时行平素人缘还不错,大家都乐得给东宫和盛时行面子,纷纷支使随侍和婢女上前挑了自己喜欢的菜端回去,一时举杯相谢,搞得盛时行应接不暇。
当然,也有被气昏了头,不顾容止来破坏气氛的。
趁着大家饮酒聊天的功夫,嘉安县主端了杯酒走过来,刻意说笑几声引得周围注意,又对盛时行道:“武宁侯可真是大手笔,这么一来我们可是更好奇了,盛御史怎么不邀武宁侯赴宴呢,我们也好一睹我大梁战神的风姿。”
盛时行烦不胜烦,脸上笑着敷衍,心里却恨恨道:“大梁战神一眼就能给你瞪厥过去。”
嘉安县主像是喝多了,不依不饶又道:“听闻武宁侯容貌雄伟,如伏魔鬼王一般,只是站在那里就足以震慑敌军,是真的吗?”
她这话乍听是恭维,但任谁想到城隍庙里那位伏魔的鬼王是何等样貌,都能明白她是在暗讽刘崓凶神恶煞,盛时行能容得别人尖酸自己几句,可这一句她却忍不得了,当下冷笑一声开口:
“鬼王威服魑魅魍魉只是传说,是如何形貌我没见过,但武宁侯带三千兵马杀败益州两万叛军却是我亲眼得见,若非他与陈都督调度得当,恐怕县主你如今也没法安安稳稳地在此吃酒。毕竟嘉定王他老人家的封地就在梁州,郡主诚孝,难免挂心爹娘,不是吗?”
她这一句出口,嘉安县主马上就明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一句正是在冷刺她不顾爹娘刚刚逃得战乱,还能安心吃酒,一时讷讷无语。”
而旁边几位在朝的郎君却几乎变了颜色——他们听出来了,盛时行言下之意,是在暗讽嘉定王身为圣祖子嗣世袭亲王,却在梁州叛乱时无所作为,亦未提前知晓通知朝廷……
这话不能点破,但也足以威慑了。只是对面那个骄矜的傻县主怕是也未必能想到这一层……
不过对于这几位郎君来说,真是惊出一身冷汗,每个人都在心里告诫了自己一句:别看这是个小娘子,绝对得罪不起。
于是众人便很有眼色地上来敬酒打岔。
此时长史对着北窗笑道:“哟,是谁家郎君来晚了,当罚酒一杯。”
虽然长史这话说着像是玩笑之语,但在座各位都明白,太子的人是绝不会随便说话的,能得他特特提出,定非寻常之人,一时便都起身,半是附和长史,半是备着迎接贵人,但这些郎君娘子们向外看时,却都愣住了——顺流而下的小舟上,一位青色衣衫的公子独坐船头,虽然看似闲适,却带着不容轻视的威势,令人敬畏,但举目抬手间从容端雅,堪称世家公子典范的容止又让人心生向往,一时难辨文武,更猜不出身份。
甚至连他为何一反常态坐在船头都猜不透。
不过这一宗谜题,倒是最早解开了。
船行过州桥桥洞,那公子站起身来,众人心中俱是了然:“好高,刚刚坐着应是怕撞头吧!”
也因他站起身,而松鹤之姿更显,楼上众人无不为之赞叹,俱是搜肠刮肚也想不明白京师哪家有这么一位谪仙般的公子,居然没人知道,年轻的郎君们都在想:他什么品秩,是京师以外几个世家的公子吗?看上去很不好攀交的样子!
年轻的娘子们则难免偷瞄,心理琢磨着这位郎君……定亲了未?
而站在众人之中最为惊诧的要数盛时行了——其实她也曾经猜过,刘崓显得完全不关心花朝节的事,应该是私底下想办法打听了,可她没想到的是,他居然打听得这么周详……
花朝节,顾名思义就是庆祝花事的节日,自古便有,因武皇好之而愈发兴盛,大梁自立国以来半袭唐风唐制,又兼汇前宋遗风甚至六朝魏晋,只不过去其奢靡,只取风雅,而这花朝节,因是年轻郎君娘子的节庆,就更是如此,娘子们都会穿上平素轻易不敢穿着的唐风盛装,在这一日即便抛头露面,尽情欢笑也不会为亲长苛责。
而年轻郎君们,则一改往日端肃,效仿魏晋隐士风范,将束紧的发髻都散下来,无论是否为官,都会选择色浅而飘逸的长衫道袍一类的衣服,颇有些神仙聚会之感。
当然,这样的衣服也要一定的容貌才能撑得起来,故而也有些容貌不适,年岁稍大,或性情端谨的还是选择平常的衣服或着官员常服,盛时行也就没有刻意告知刘崓,怕他为难,却不想他自己倒是打听了个清清楚楚……
而且很明显,着意筹划过了。
行船渐近,他并未让船靠近码头,而是足尖轻点纵跃而起,稳稳当当立在画楼之下,撩袍举步间似有轻风随袂,说不出的风流雅致。
盛时行与众人一样,这才看清他装束和衣着——按花朝节的规矩,他也将头发放了下来,但并不像京师那些风流年少一样把两鬓随意往上梳,甚至略留些碎发,而是将两鬓碎发编成两股发辫,整整齐齐往上总束在头顶,以一枚小巧白玉束发冠束紧,又在脑后散开垂下,汇入背后齐腰长的乌发中。
楼上许多人都看不懂这种发式是什么意思,只觉得洒脱中透着干练,很是别致,唯有盛时行看懂了——这是为了军中着兜鍪方便才梳的那种发辫。
众人看着楼下这位郎君身上一件云青色轻纱长袍罩在素白浮光锦外,迎着午后日光仿佛笼着一层青烟般如仙似幻,一时都惊讶这人居然如此聪明,自己怎么没想到——这样简简单单一层轻纱,可比什么昂贵的薄纱襌衣,浮光蜀锦雅致多了。
而在看到他里面那件长衫时,盛时行脸红了——暮山紫,她没想到自己随口一句“制芰荷以为衣兮”,居然被他记住了,还用上如此巧思。
而这件长衫落在楼上众人眼中,却激起心中一句“他怎么敢?!”
不仅仅因为暮山紫这个颜色虽然很美,却极易衬得人容色黯淡,少有人敢拿来当衣服穿,更是因为——这是紫色。
虽然大梁皇家宽容,并不完全禁止百姓私下着装点缀些浅紫色,但此人里面一整件长衫都是暮山紫,又是在这东宫举办的花朝宴上——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此人的品秩是可以服紫的。这个年岁,这个品秩,答案仿佛只能指向一个人……
众人惊诧思忖间,这位仿佛浑身都是谜题的郎君已经走上了二楼,无需东宫长史解疑,盛时行已经用行动表明了大家的猜测没错。
花朝宴上,若有夫妇或未婚夫妇,先到的那一个要起身迎接后来的那位,而若是小娘子迎上去,便要为自家郎君簪花——这从前宋就流传下来的习俗,如今在大梁,也只有花朝节、上巳节这些春意盎然的节令里,才会讲究了。
盛时行从厅堂四处早就备下的大铜盘里挑了一支鹅黄色的蔷薇,往楼梯口走了三五步,众人心中就全明白了——此人,竟然是传说中那位“边镇鬼王”。
刘崓对着盛时行微微一笑,开口轻道一句“我来晚了。”看她拿着花,侧头略微弯了弯腰,瞬间周身凛冽气度都化作春日暖阳,令盛时行背后众家娘子不敢直视——怕脸红失态。
盛时行此时心情十分复杂,但总体自然是欢喜的,不知该说什么好,索性笑着抬手,将那朵蔷薇花簪在他发冠旁,在长史殷勤引荐下,刘崓跟众位郎君见了礼,基本算是认识了,众人才从惊叹中回过神,各自落座,欢宴继续。
他们刚刚坐定,自楼下又来了一位背着琴匣的公子,一样是长身玉立,姿容清雅,眉宇间英气勃发,只不过年轻了许多,灵动眉眼和上挑的唇角,让他显得有些跳脱喜庆。
他对着众人行了个礼便走到刘崓旁边坐下,盛时行转过头去轻车熟路地跟他见了礼,周围众人却一头雾水——观此人气度,绝非随从小厮一类,但他明显是跟着刘崓上来的。
东宫长史倒是认识此人,赶快为众人解疑:“这一位,是武宁候麾下宁远将军刘冲,应也是与诸位第一次见面吧。”
一片寒暄声中,对面的几家高门郎君心中一叹——人家带来的随员都比自己的品秩高。
而此时盛时行心中想的却是:他背上琴匣里是啥,该不会是金节钢鞭吧!
此时东宫回廊内,太子拉住早已等候着的太子妃悠然往外走:“不是让人去说了今日晚些过去,你在这儿吹风等我作甚。”
太子妃温柔一笑:“春日景色难得,妾也是边赏景边等,不过说起来,今年是有些晚,殿下有麻烦的政务吗?”
太子闻言笑着摇摇头,一抬手,身后跟着的内侍宫婢便识趣马上停步等在原地,太子拉着太子妃走了几步,笑叹:
“今年有些好戏,但没必要咱们来看,眼下估摸着都落幕了,咱们刚好去凑凑热闹,也省的一直支应在那里,累着我的阿妩。”
太子妃羞涩一笑:“那臣妾就明白了,看来殿下今日又有开心的事。”
“是啊,挺开心的。”太子拍了拍太子妃的手:“本宫呢……喜欢刚正不阿,无欲则刚的人,但这人才啊,要是完全无欲无求,那除非是大智近圣,不然就是大奸若忠,而前者到底是极少,后者又极为可怕,特别是年轻气盛之人,永远端直,永远没有欲望,总是让人捉摸不透的,本宫不敢用。”
“这么说,殿下是找到了他们心之所欲,总算放心了?”
太子微微一笑:“算是吧,有趣的是,他们让本宫觉得有所欲,有所求的方面都一样,都是为了一个情字。”
太子妃闻言掩口而笑:“殿下似乎很意外。”
“意外,也不意外,算是高兴吧,耽于情爱之人,总比恋慕权势金钱的多些人情味,只要抓住这丝人情味,不难得到他们的忠心。”太子拉起太子妃的手轻轻阖在双掌之间:
“阿妩会不会觉得,本宫利用他们的专情来节制,有些残忍?”
太子妃摇了摇头:“怎么会呢,他们所求,正是殿下能予,自然感念殿下的恩德,殿下并未夺走什么,而是令他们心想事成,与‘残忍’二字,南辕北辙,刚刚殿下也说了,你喜欢有人情味的人,是因为殿下也是重情之人,自然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才。”太子妃说完这些,太子脸上笑意却淡了三分,她虽然不解,却难免心慌,咬了咬唇便福身告罪,太子被逗笑了:
“阿妩说得甚是,本宫只是在感慨,果然最懂我的还是你,倒把你吓成这样。”说着便将她扶起,一把搂住纤腰拢在怀中,吓得太子妃赶快四顾,背后的侍从们倒是都知趣转过了身去,太子满意地看着她因惊惶羞涩更显可爱的面容,也不再吓唬她,从袖中掏出一支精巧的缂丝凤钗,为她插在发髻上:
“花朝节了,给我的阿妩添妆。”说完,便在太子妃羞涩笑意里牵牢了她的手,出门上车往州桥方向去了。
此时花朝宴已过半,东宫侍从们按惯例搬来铜壶和去了头的羽箭,请各家郎君娘子二人一组比投壶,大家不拘男女各自寻了自己相熟之人,自然最多的就是成亲或尚未成亲的有情人们。
“我从小不爱玩儿这个,总输……”盛时行看着刘崓,无奈地笑了。
刘崓报之以微笑:“既然是玩乐,输赢也无所谓。”
“你擅长这个吗?”盛时行目录期许。
“没玩过。”刘崓看向铜壶那边:“看着挺简单。”
盛时行转头看着他,一脸难以置信:“没玩过也不至于吧,这不是宴饮节庆惯常……”
“我要是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节庆宴席,你信吗?”刘崓微挑唇角看着她,笑眯眯的:“我只在家过节庆,青州根本没这么多道道儿,洛阳府里也不讲究这些,在营里……箭都是带头儿的。”
盛时行闻言一愣,一时钦佩,心酸等诸多情绪涌上,以桌子为掩饰伸过手去,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有什么大不了,我最讨厌投壶了,总是输,今日不玩儿,看他们你争我夺去。”
她气哼哼的样子把刘崓逗笑了,紧紧回握住她的手:“我就跟你随便聊两句闲篇儿,怎么还像是要气哭了?不然这样,今日我让你赢一次。”
盛时行转头愣了愣:“我不,说不玩儿就不玩儿。”
“你不是不想玩,你是不想输。”刘崓一句话说到了盛时行心坎上,她动摇了。
此时恰好端着箭矢的侍从也走到了他们二人面前,刘崓示意盛时行拿了箭矢,众人的目光便都集中在他们这边——毕竟刘崓大梁战□□头是响当的的,盛时行逢投必输的名头也是……颇有些人知道。
盛时行哭笑不得:“你们吃酒便吃酒,看我作甚。”
便有相熟的同僚善意揶揄:“嗣音呐,今日有大将军带着你,你就别自己投了。”
盛时行虽不生气,但嘴上也不饶人:“输赢怕什么,不是求开心吗!”
赢来对面一片赞叹笑声,大家又怂恿她快投。
盛时行转头看看刘崓,递出箭矢:“要不然你替我吧。”
刘崓轻轻倚在凭几上,一脸闲适道:“我替你,别人还有可能赢吗?”
这话自别人口中说出来可能会引人侧目,认为他过于托大,可刘崓说出来,在场众人心中都是一省:的确如此。
盛时行无奈只能笑着举起空箭,保险起见先对准了壶腹,可是一出手,她就觉得不对,马上蹙眉一叹:“哎,又……诶?”
她明明看到那箭矢冲着铜壶前面的地上去了,却无端往前窜了一下,前端刚好插入壶中,晃晃悠悠地落入壶腹。
她突然明白了什么,刚想转头看刘崓,却听他轻笑一声:“再找找感觉,三箭之后试试壶耳。”
“……”一共就五支箭,他这意思是都能给弄进去?
盛时行心中赞叹,他是没替自己投壶,但选了更了不得的办法……
有了刘崓保底,盛时行倒也没气馁听之任之,第二支箭更努力地瞄了瞄,这次自己都知道成了,背后之人也没出手。众人见状一阵叫好。
后面两支却不知是紧张还是手滑,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可最终还是稳稳当当落到了壶腹中,盛时行没敢回头,心里却是大叫:究竟怎么弄的,这不是仙术吗!
最后一支,盛时行拿在手里只觉得按刚刚那方法很难投中壶耳,正犹豫着,身后很近的地方突然传来刘崓的声音:“没事,投吧。”
盛时行吓了一跳,回头正对上他含笑眉眼——不知何时已经悄然起身站在了自己身后,整个人被笼罩在他的气场里,盛时行仿佛都有了信心,仔细瞄了几下便将箭矢朝着壶耳投了过去,即将出手的一瞬间,只觉得手肘被他轻柔地一端,回过神来箭矢已经应声插入壶耳之中。
这一下对面爆出叫好声的同时,也有不少起哄说她作弊,要罚的声音传来,盛时行也跟他们说笑辩驳:“本就是二人一组,前面都是我投中的!”
刘崓却只是含笑看着她跟相熟友人们笑闹,欣赏着她难得不那么端肃的可爱样子。
闹了一阵,盛时行被同僚们揶揄地无奈而笑,刘崓上前轻拍她肩膀:“罚就罚吧,我替你。”
众人这才止住喧闹,看着他们打算怎么“受罚”,刘崓看了看长史,示意他发话,长史笑道:“这奖罚也不过是个乐子,诗书也好,才艺也罢,武宁侯自定就是。”
刘崓颔首而笑:“在座都是蜚声京师的才子翘楚,某一介武夫若论诗文不是班门弄斧么……”他这话出口,对面自然也是不少人客气说他过于自谦什么的,刘崓对着刘冲一抬手:“阿冲,取琴吧。”
刘冲闻言赶快打开琴匣,从里面小心托出一架瑶琴放在专门准备的琴几上,刘崓落座时,整个厅堂内鸦雀无声——众人都很好奇,这位征战沙场十载,杀敌无数的悍将,与君子之音的七弦琴碰到一起,究竟会激发出怎样的琴音,会不教杀伐之气冲了伏羲之音?
不过待刘崓轻拨琴弦,洋洋琴音笼罩在厅堂之内时,众人心中的猜测便都转做惊叹——七弦琴之所以为君子之音,皆因起较之其他乐器更重心境,无论技法高低,只要懂琴之人,总能从曲中听出几分操琴人的心胸境界,而令在座各位才郎淑女们惊讶的是,刘崓这一曲莫说杀气,就连刚刚众人投壶连诗飞花令积攒下的一丝好斗争伐之气都一时散尽,只余疏风朗月,空谷芳兰之感。
几句过后,盛时行听出来了,这是那日他将自己弹困了的曲子,当时她就觉得那首琵琶曲中似有琴意,原来果然是琴曲。
思及此处,她心念一动,走到林家娘子面前低声道:“霏姐姐,可否借锦瑟一用?”
林霏自然明白她是想效法故人做琴瑟和鸣,心中替她欢喜,赶快将锦瑟托给了她,盛时行索性走到刘崓身边席地而坐,跟着他的琴曲以锦瑟相合,清朗琴音配上柔美瑟声,令在座众人更是如痴如醉。
不多时琴音收尾,盛时行对最后几句不怎么熟悉,只是跟着刘崓的调子走,抬眼看向他时,却见他恰也看到自己,目光中是唯有二人才能明白的意思,盛时行心念一动,瞄着他琴弦的位置也和了一个音,恰好押上,琴音悠悠,瑟声袅袅,交缠着归于静谧。
音息许久,厅堂内依然落针可闻,直到楼梯那处传来一声赞叹,众人循声望去,却是太子已到但未令通禀,做了个伫步听琴的风雅客。
众人赶快起身恭迎太子,东宫落座后,对刘崓笑道:“常听长公主姑母说起,武宁侯乃是当朝周郎,今日本宫还是第一次听你抚琴,果然名不虚传。”
刘崓心中无奈,暗道千防万防没防住他,但也只能起身谢过,又着意自谦了几句。
太子又道:“嗣音也是,当初在文华殿读书时也没听你说过还会鼓瑟,不愧是京师第一才女,本宫看书中所写‘琴瑟和谐’心向往之,却不知是何等意境,今日总算是亲耳听到了,却不知此曲何名,何人所做?”
刘崓赶快抬手回道:“殿下见笑,此曲乃下官一时有感而作,粗疏鄙陋并无名字。”
他这一言出口,不但太子微微动容,在座各家郎君娘子更是惊叹——琴意已是出类拔萃,居然连琴曲都是他做的?
东宫阖掌笑道:“怎说粗疏,此曲听来令人如浴暖阳,却又提振精神,恰如这仲春时节,万物生发,欣欣向荣,今日恰是花朝,若武宁侯觉得可以,‘花朝令’这个名字,倒是有几分恰当。”
刘崓自然明白自己随性制作能得东宫赐名乃是荣耀,也是太子想借此向众人昭示什么,赶快起身谢过他赐名。
太子十分开怀,宴席的气氛也再次热闹起来,这一场花朝宴后,再也无人敢猜度刘崓在东宫眼里的分量是不是足够,也无人敢拿他的旧事和容貌打击盛时行了。
毕竟羡慕都来不及。
长史一脸喜色来到盛时行眼前,刻意扬声道:“盛御史,武宁侯为你送来了节庆贺礼,请御史惠纳。”
他本意就是吸引众人注意,这一嗓子吓了盛时行一跳,也将大家的目光都聚拢到了她这边。
盛时行平复了一下心情,赶快起身谢过他周全——稍一琢磨就能明白,这事儿可能是刘崓做的,但选的这个时辰点儿一定是太子授意——就连自己二人过节这一点儿甜蜜都要被他算计了去,自己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遇到他这么一位“太子哥哥”。
不过腹诽也只一瞬,盛时行很快压下复杂心绪,开开心心地期待起刘崓给自己的贺礼。
她满心盼着低调些就好,不要是什么昂贵华丽的首饰,或价值连城的字画一类——最好是吃食,她正饿着呢。
也不知该不该说天随人愿,刘崓送来的的确是吃食,但不是一道,也不是一盒,而是整整一个席面。
“武宁侯为盛御史送上开芳宴,请御史惠纳……”
京师最大最有名气的酒楼繁楼,有着最繁复昂贵的一道席面,称为全顺席,整个席面共有六十六道菜,是大梁礼制内,没有功名的人能享用的最高规格宴席,但一般来说即使是达官贵人之家,也只会在逢年过节定来享用——而且基本都得是人丁兴旺的才能吃完,而眼下正在铺排的,显然就是这道席面……
盛时行一脸震惊地看着繁楼十来个伙计鱼贯而入,在自己面前现搭了小几,密密麻麻铺排下那六十六个盘子碗儿,一时以为今早起猛了,正在做一个光怪陆离又香喷喷的美梦。
开芳宴——六十六道菜的大席面做开芳宴,就是摆在自己家里都足矣轰动京城了,他居然摆到了太子主持的皇家花朝宴上!
满座皆惊。
“他疯了吗?”盛时行脑子里冒出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这个,但很奇怪的,冷静下来她却不觉得意外——自家未婚夫那沉稳温润的外表下,多少是带点疯的,这一点她很是清楚。
说起来,也不生气……除了一点羞涩和尴尬,盛时行感觉到的是巨大的甜蜜和幸福。
并不因爱排场,她只是看懂了,他这样反常之举,是想堵住全京城无聊之人的嘴,帮她把前面十年在姻缘之事上受的所有委屈,一次讨回来。
的确是他的风格。
开始摆主菜的时候,盛时行又想明白了——那日他提前半个时辰去了东宫,就是去请这道教令的,不然他不敢。
结果正撞上太子迎公主入京的计划,东宫自然乐得拿自己二人扯开众人的视线,定是一口就应了,可叹自家那傻郎君被人当了挡箭牌都不知道!
心里一时划过这么多纷杂念头,最终在席面摆好时归于一声哀嚎——但是这么多菜,怎么吃得了!!
盛时行抬眼看了看东宫长史,只见他似乎还沉浸在震惊中,完全没往这边看。
此时,已经摆好席面的繁楼伙计起身对着盛时行和长史恭敬行礼:“两位贵人,本来此等场合没有小人说话的道理,但定下席面的贵人让小人带一句话,还请贵人允准。”
盛时行看了看长史,长史颔首道:“讲来便是。”
那伙计赶快再谢:“贵人叮嘱,此席是为盛御史贺佳节,敬祝增慧添寿,平安喜乐,也是为在座各位嘉宾贺,请御史转赠好意,共享同乐。”
盛时行闻言一喜,暗道他果然都想到了,长史也赶快附和说到:“既然武宁侯好意,那大家也就别客气了。”又让盛时行先捡了几道她自己喜欢的留下,便张罗着各家郎君闺秀同享宴席。
在座各位虽然都没见过武宁侯,却也知道他刚立了大功,是东宫炙手可热的红人,更何况长史发话,代表的就是太子的意思,加上盛时行平素人缘还不错,大家都乐得给东宫和盛时行面子,纷纷支使随侍和婢女上前挑了自己喜欢的菜端回去,一时举杯相谢,搞得盛时行应接不暇。
当然,也有被气昏了头,不顾容止来破坏气氛的。
趁着大家饮酒聊天的功夫,嘉安县主端了杯酒走过来,刻意说笑几声引得周围注意,又对盛时行道:“武宁侯可真是大手笔,这么一来我们可是更好奇了,盛御史怎么不邀武宁侯赴宴呢,我们也好一睹我大梁战神的风姿。”
盛时行烦不胜烦,脸上笑着敷衍,心里却恨恨道:“大梁战神一眼就能给你瞪厥过去。”
嘉安县主像是喝多了,不依不饶又道:“听闻武宁侯容貌雄伟,如伏魔鬼王一般,只是站在那里就足以震慑敌军,是真的吗?”
她这话乍听是恭维,但任谁想到城隍庙里那位伏魔的鬼王是何等样貌,都能明白她是在暗讽刘崓凶神恶煞,盛时行能容得别人尖酸自己几句,可这一句她却忍不得了,当下冷笑一声开口:
“鬼王威服魑魅魍魉只是传说,是如何形貌我没见过,但武宁侯带三千兵马杀败益州两万叛军却是我亲眼得见,若非他与陈都督调度得当,恐怕县主你如今也没法安安稳稳地在此吃酒。毕竟嘉定王他老人家的封地就在梁州,郡主诚孝,难免挂心爹娘,不是吗?”
她这一句出口,嘉安县主马上就明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一句正是在冷刺她不顾爹娘刚刚逃得战乱,还能安心吃酒,一时讷讷无语。”
而旁边几位在朝的郎君却几乎变了颜色——他们听出来了,盛时行言下之意,是在暗讽嘉定王身为圣祖子嗣世袭亲王,却在梁州叛乱时无所作为,亦未提前知晓通知朝廷……
这话不能点破,但也足以威慑了。只是对面那个骄矜的傻县主怕是也未必能想到这一层……
不过对于这几位郎君来说,真是惊出一身冷汗,每个人都在心里告诫了自己一句:别看这是个小娘子,绝对得罪不起。
于是众人便很有眼色地上来敬酒打岔。
此时长史对着北窗笑道:“哟,是谁家郎君来晚了,当罚酒一杯。”
虽然长史这话说着像是玩笑之语,但在座各位都明白,太子的人是绝不会随便说话的,能得他特特提出,定非寻常之人,一时便都起身,半是附和长史,半是备着迎接贵人,但这些郎君娘子们向外看时,却都愣住了——顺流而下的小舟上,一位青色衣衫的公子独坐船头,虽然看似闲适,却带着不容轻视的威势,令人敬畏,但举目抬手间从容端雅,堪称世家公子典范的容止又让人心生向往,一时难辨文武,更猜不出身份。
甚至连他为何一反常态坐在船头都猜不透。
不过这一宗谜题,倒是最早解开了。
船行过州桥桥洞,那公子站起身来,众人心中俱是了然:“好高,刚刚坐着应是怕撞头吧!”
也因他站起身,而松鹤之姿更显,楼上众人无不为之赞叹,俱是搜肠刮肚也想不明白京师哪家有这么一位谪仙般的公子,居然没人知道,年轻的郎君们都在想:他什么品秩,是京师以外几个世家的公子吗?看上去很不好攀交的样子!
年轻的娘子们则难免偷瞄,心理琢磨着这位郎君……定亲了未?
而站在众人之中最为惊诧的要数盛时行了——其实她也曾经猜过,刘崓显得完全不关心花朝节的事,应该是私底下想办法打听了,可她没想到的是,他居然打听得这么周详……
花朝节,顾名思义就是庆祝花事的节日,自古便有,因武皇好之而愈发兴盛,大梁自立国以来半袭唐风唐制,又兼汇前宋遗风甚至六朝魏晋,只不过去其奢靡,只取风雅,而这花朝节,因是年轻郎君娘子的节庆,就更是如此,娘子们都会穿上平素轻易不敢穿着的唐风盛装,在这一日即便抛头露面,尽情欢笑也不会为亲长苛责。
而年轻郎君们,则一改往日端肃,效仿魏晋隐士风范,将束紧的发髻都散下来,无论是否为官,都会选择色浅而飘逸的长衫道袍一类的衣服,颇有些神仙聚会之感。
当然,这样的衣服也要一定的容貌才能撑得起来,故而也有些容貌不适,年岁稍大,或性情端谨的还是选择平常的衣服或着官员常服,盛时行也就没有刻意告知刘崓,怕他为难,却不想他自己倒是打听了个清清楚楚……
而且很明显,着意筹划过了。
行船渐近,他并未让船靠近码头,而是足尖轻点纵跃而起,稳稳当当立在画楼之下,撩袍举步间似有轻风随袂,说不出的风流雅致。
盛时行与众人一样,这才看清他装束和衣着——按花朝节的规矩,他也将头发放了下来,但并不像京师那些风流年少一样把两鬓随意往上梳,甚至略留些碎发,而是将两鬓碎发编成两股发辫,整整齐齐往上总束在头顶,以一枚小巧白玉束发冠束紧,又在脑后散开垂下,汇入背后齐腰长的乌发中。
楼上许多人都看不懂这种发式是什么意思,只觉得洒脱中透着干练,很是别致,唯有盛时行看懂了——这是为了军中着兜鍪方便才梳的那种发辫。
众人看着楼下这位郎君身上一件云青色轻纱长袍罩在素白浮光锦外,迎着午后日光仿佛笼着一层青烟般如仙似幻,一时都惊讶这人居然如此聪明,自己怎么没想到——这样简简单单一层轻纱,可比什么昂贵的薄纱襌衣,浮光蜀锦雅致多了。
而在看到他里面那件长衫时,盛时行脸红了——暮山紫,她没想到自己随口一句“制芰荷以为衣兮”,居然被他记住了,还用上如此巧思。
而这件长衫落在楼上众人眼中,却激起心中一句“他怎么敢?!”
不仅仅因为暮山紫这个颜色虽然很美,却极易衬得人容色黯淡,少有人敢拿来当衣服穿,更是因为——这是紫色。
虽然大梁皇家宽容,并不完全禁止百姓私下着装点缀些浅紫色,但此人里面一整件长衫都是暮山紫,又是在这东宫举办的花朝宴上——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此人的品秩是可以服紫的。这个年岁,这个品秩,答案仿佛只能指向一个人……
众人惊诧思忖间,这位仿佛浑身都是谜题的郎君已经走上了二楼,无需东宫长史解疑,盛时行已经用行动表明了大家的猜测没错。
花朝宴上,若有夫妇或未婚夫妇,先到的那一个要起身迎接后来的那位,而若是小娘子迎上去,便要为自家郎君簪花——这从前宋就流传下来的习俗,如今在大梁,也只有花朝节、上巳节这些春意盎然的节令里,才会讲究了。
盛时行从厅堂四处早就备下的大铜盘里挑了一支鹅黄色的蔷薇,往楼梯口走了三五步,众人心中就全明白了——此人,竟然是传说中那位“边镇鬼王”。
刘崓对着盛时行微微一笑,开口轻道一句“我来晚了。”看她拿着花,侧头略微弯了弯腰,瞬间周身凛冽气度都化作春日暖阳,令盛时行背后众家娘子不敢直视——怕脸红失态。
盛时行此时心情十分复杂,但总体自然是欢喜的,不知该说什么好,索性笑着抬手,将那朵蔷薇花簪在他发冠旁,在长史殷勤引荐下,刘崓跟众位郎君见了礼,基本算是认识了,众人才从惊叹中回过神,各自落座,欢宴继续。
他们刚刚坐定,自楼下又来了一位背着琴匣的公子,一样是长身玉立,姿容清雅,眉宇间英气勃发,只不过年轻了许多,灵动眉眼和上挑的唇角,让他显得有些跳脱喜庆。
他对着众人行了个礼便走到刘崓旁边坐下,盛时行转过头去轻车熟路地跟他见了礼,周围众人却一头雾水——观此人气度,绝非随从小厮一类,但他明显是跟着刘崓上来的。
东宫长史倒是认识此人,赶快为众人解疑:“这一位,是武宁候麾下宁远将军刘冲,应也是与诸位第一次见面吧。”
一片寒暄声中,对面的几家高门郎君心中一叹——人家带来的随员都比自己的品秩高。
而此时盛时行心中想的却是:他背上琴匣里是啥,该不会是金节钢鞭吧!
此时东宫回廊内,太子拉住早已等候着的太子妃悠然往外走:“不是让人去说了今日晚些过去,你在这儿吹风等我作甚。”
太子妃温柔一笑:“春日景色难得,妾也是边赏景边等,不过说起来,今年是有些晚,殿下有麻烦的政务吗?”
太子闻言笑着摇摇头,一抬手,身后跟着的内侍宫婢便识趣马上停步等在原地,太子拉着太子妃走了几步,笑叹:
“今年有些好戏,但没必要咱们来看,眼下估摸着都落幕了,咱们刚好去凑凑热闹,也省的一直支应在那里,累着我的阿妩。”
太子妃羞涩一笑:“那臣妾就明白了,看来殿下今日又有开心的事。”
“是啊,挺开心的。”太子拍了拍太子妃的手:“本宫呢……喜欢刚正不阿,无欲则刚的人,但这人才啊,要是完全无欲无求,那除非是大智近圣,不然就是大奸若忠,而前者到底是极少,后者又极为可怕,特别是年轻气盛之人,永远端直,永远没有欲望,总是让人捉摸不透的,本宫不敢用。”
“这么说,殿下是找到了他们心之所欲,总算放心了?”
太子微微一笑:“算是吧,有趣的是,他们让本宫觉得有所欲,有所求的方面都一样,都是为了一个情字。”
太子妃闻言掩口而笑:“殿下似乎很意外。”
“意外,也不意外,算是高兴吧,耽于情爱之人,总比恋慕权势金钱的多些人情味,只要抓住这丝人情味,不难得到他们的忠心。”太子拉起太子妃的手轻轻阖在双掌之间:
“阿妩会不会觉得,本宫利用他们的专情来节制,有些残忍?”
太子妃摇了摇头:“怎么会呢,他们所求,正是殿下能予,自然感念殿下的恩德,殿下并未夺走什么,而是令他们心想事成,与‘残忍’二字,南辕北辙,刚刚殿下也说了,你喜欢有人情味的人,是因为殿下也是重情之人,自然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才。”太子妃说完这些,太子脸上笑意却淡了三分,她虽然不解,却难免心慌,咬了咬唇便福身告罪,太子被逗笑了:
“阿妩说得甚是,本宫只是在感慨,果然最懂我的还是你,倒把你吓成这样。”说着便将她扶起,一把搂住纤腰拢在怀中,吓得太子妃赶快四顾,背后的侍从们倒是都知趣转过了身去,太子满意地看着她因惊惶羞涩更显可爱的面容,也不再吓唬她,从袖中掏出一支精巧的缂丝凤钗,为她插在发髻上:
“花朝节了,给我的阿妩添妆。”说完,便在太子妃羞涩笑意里牵牢了她的手,出门上车往州桥方向去了。
此时花朝宴已过半,东宫侍从们按惯例搬来铜壶和去了头的羽箭,请各家郎君娘子二人一组比投壶,大家不拘男女各自寻了自己相熟之人,自然最多的就是成亲或尚未成亲的有情人们。
“我从小不爱玩儿这个,总输……”盛时行看着刘崓,无奈地笑了。
刘崓报之以微笑:“既然是玩乐,输赢也无所谓。”
“你擅长这个吗?”盛时行目录期许。
“没玩过。”刘崓看向铜壶那边:“看着挺简单。”
盛时行转头看着他,一脸难以置信:“没玩过也不至于吧,这不是宴饮节庆惯常……”
“我要是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节庆宴席,你信吗?”刘崓微挑唇角看着她,笑眯眯的:“我只在家过节庆,青州根本没这么多道道儿,洛阳府里也不讲究这些,在营里……箭都是带头儿的。”
盛时行闻言一愣,一时钦佩,心酸等诸多情绪涌上,以桌子为掩饰伸过手去,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有什么大不了,我最讨厌投壶了,总是输,今日不玩儿,看他们你争我夺去。”
她气哼哼的样子把刘崓逗笑了,紧紧回握住她的手:“我就跟你随便聊两句闲篇儿,怎么还像是要气哭了?不然这样,今日我让你赢一次。”
盛时行转头愣了愣:“我不,说不玩儿就不玩儿。”
“你不是不想玩,你是不想输。”刘崓一句话说到了盛时行心坎上,她动摇了。
此时恰好端着箭矢的侍从也走到了他们二人面前,刘崓示意盛时行拿了箭矢,众人的目光便都集中在他们这边——毕竟刘崓大梁战□□头是响当的的,盛时行逢投必输的名头也是……颇有些人知道。
盛时行哭笑不得:“你们吃酒便吃酒,看我作甚。”
便有相熟的同僚善意揶揄:“嗣音呐,今日有大将军带着你,你就别自己投了。”
盛时行虽不生气,但嘴上也不饶人:“输赢怕什么,不是求开心吗!”
赢来对面一片赞叹笑声,大家又怂恿她快投。
盛时行转头看看刘崓,递出箭矢:“要不然你替我吧。”
刘崓轻轻倚在凭几上,一脸闲适道:“我替你,别人还有可能赢吗?”
这话自别人口中说出来可能会引人侧目,认为他过于托大,可刘崓说出来,在场众人心中都是一省:的确如此。
盛时行无奈只能笑着举起空箭,保险起见先对准了壶腹,可是一出手,她就觉得不对,马上蹙眉一叹:“哎,又……诶?”
她明明看到那箭矢冲着铜壶前面的地上去了,却无端往前窜了一下,前端刚好插入壶中,晃晃悠悠地落入壶腹。
她突然明白了什么,刚想转头看刘崓,却听他轻笑一声:“再找找感觉,三箭之后试试壶耳。”
“……”一共就五支箭,他这意思是都能给弄进去?
盛时行心中赞叹,他是没替自己投壶,但选了更了不得的办法……
有了刘崓保底,盛时行倒也没气馁听之任之,第二支箭更努力地瞄了瞄,这次自己都知道成了,背后之人也没出手。众人见状一阵叫好。
后面两支却不知是紧张还是手滑,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可最终还是稳稳当当落到了壶腹中,盛时行没敢回头,心里却是大叫:究竟怎么弄的,这不是仙术吗!
最后一支,盛时行拿在手里只觉得按刚刚那方法很难投中壶耳,正犹豫着,身后很近的地方突然传来刘崓的声音:“没事,投吧。”
盛时行吓了一跳,回头正对上他含笑眉眼——不知何时已经悄然起身站在了自己身后,整个人被笼罩在他的气场里,盛时行仿佛都有了信心,仔细瞄了几下便将箭矢朝着壶耳投了过去,即将出手的一瞬间,只觉得手肘被他轻柔地一端,回过神来箭矢已经应声插入壶耳之中。
这一下对面爆出叫好声的同时,也有不少起哄说她作弊,要罚的声音传来,盛时行也跟他们说笑辩驳:“本就是二人一组,前面都是我投中的!”
刘崓却只是含笑看着她跟相熟友人们笑闹,欣赏着她难得不那么端肃的可爱样子。
闹了一阵,盛时行被同僚们揶揄地无奈而笑,刘崓上前轻拍她肩膀:“罚就罚吧,我替你。”
众人这才止住喧闹,看着他们打算怎么“受罚”,刘崓看了看长史,示意他发话,长史笑道:“这奖罚也不过是个乐子,诗书也好,才艺也罢,武宁侯自定就是。”
刘崓颔首而笑:“在座都是蜚声京师的才子翘楚,某一介武夫若论诗文不是班门弄斧么……”他这话出口,对面自然也是不少人客气说他过于自谦什么的,刘崓对着刘冲一抬手:“阿冲,取琴吧。”
刘冲闻言赶快打开琴匣,从里面小心托出一架瑶琴放在专门准备的琴几上,刘崓落座时,整个厅堂内鸦雀无声——众人都很好奇,这位征战沙场十载,杀敌无数的悍将,与君子之音的七弦琴碰到一起,究竟会激发出怎样的琴音,会不教杀伐之气冲了伏羲之音?
不过待刘崓轻拨琴弦,洋洋琴音笼罩在厅堂之内时,众人心中的猜测便都转做惊叹——七弦琴之所以为君子之音,皆因起较之其他乐器更重心境,无论技法高低,只要懂琴之人,总能从曲中听出几分操琴人的心胸境界,而令在座各位才郎淑女们惊讶的是,刘崓这一曲莫说杀气,就连刚刚众人投壶连诗飞花令积攒下的一丝好斗争伐之气都一时散尽,只余疏风朗月,空谷芳兰之感。
几句过后,盛时行听出来了,这是那日他将自己弹困了的曲子,当时她就觉得那首琵琶曲中似有琴意,原来果然是琴曲。
思及此处,她心念一动,走到林家娘子面前低声道:“霏姐姐,可否借锦瑟一用?”
林霏自然明白她是想效法故人做琴瑟和鸣,心中替她欢喜,赶快将锦瑟托给了她,盛时行索性走到刘崓身边席地而坐,跟着他的琴曲以锦瑟相合,清朗琴音配上柔美瑟声,令在座众人更是如痴如醉。
不多时琴音收尾,盛时行对最后几句不怎么熟悉,只是跟着刘崓的调子走,抬眼看向他时,却见他恰也看到自己,目光中是唯有二人才能明白的意思,盛时行心念一动,瞄着他琴弦的位置也和了一个音,恰好押上,琴音悠悠,瑟声袅袅,交缠着归于静谧。
音息许久,厅堂内依然落针可闻,直到楼梯那处传来一声赞叹,众人循声望去,却是太子已到但未令通禀,做了个伫步听琴的风雅客。
众人赶快起身恭迎太子,东宫落座后,对刘崓笑道:“常听长公主姑母说起,武宁侯乃是当朝周郎,今日本宫还是第一次听你抚琴,果然名不虚传。”
刘崓心中无奈,暗道千防万防没防住他,但也只能起身谢过,又着意自谦了几句。
太子又道:“嗣音也是,当初在文华殿读书时也没听你说过还会鼓瑟,不愧是京师第一才女,本宫看书中所写‘琴瑟和谐’心向往之,却不知是何等意境,今日总算是亲耳听到了,却不知此曲何名,何人所做?”
刘崓赶快抬手回道:“殿下见笑,此曲乃下官一时有感而作,粗疏鄙陋并无名字。”
他这一言出口,不但太子微微动容,在座各家郎君娘子更是惊叹——琴意已是出类拔萃,居然连琴曲都是他做的?
东宫阖掌笑道:“怎说粗疏,此曲听来令人如浴暖阳,却又提振精神,恰如这仲春时节,万物生发,欣欣向荣,今日恰是花朝,若武宁侯觉得可以,‘花朝令’这个名字,倒是有几分恰当。”
刘崓自然明白自己随性制作能得东宫赐名乃是荣耀,也是太子想借此向众人昭示什么,赶快起身谢过他赐名。
太子十分开怀,宴席的气氛也再次热闹起来,这一场花朝宴后,再也无人敢猜度刘崓在东宫眼里的分量是不是足够,也无人敢拿他的旧事和容貌打击盛时行了。
毕竟羡慕都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