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的生存与自救指南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天生的斗士。
从出生开始,我就在与疾病、灾难、情绪和意志不断地交锋,抗衡,不分输赢地纠缠在一起,一次次地破茧,长出全新的骨肉。
破茧,成蝶,然后再破茧。
似乎大部分的斗争都能在三五年之内解决,甚至更短,三五月,三五天——然而,然而,我与拖延症的博弈长达十余年,贯穿我尚且短暂的人生。
��
拖延症不仅仅是一个“懒”字就可以概括的症状,我称它为一种间接性的溺水,其中缝隙的时间很短,往往只有能够呼吸的那几分钟。
——准确来说,是三分钟。
“三分钟热度”的那个三分钟。
这三分钟大概是拖延症患者能获取的最大救赎,对某件事物的短暂热情能让我们产生拖延症消失的错觉,在这三分钟里我们是正常的,积极的,十分主动的,以及虚假的。
��
其余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被拖延症不由分说地摁在水下,绝望而又无可奈何地向上蹬腿,吐泡泡,无数次地接近死亡,再在最后一秒浮出水面,享受来之不易的三分钟。
拖延症并非不想去做好一件事,相反,我们对任何目标都抱有无尽的兴趣。真正阻止我们向前的是思想与行动的不统一,有时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在我们想要去写一份阅读作业的时候,手指将会挪向桌面上的任何一件东西,除了阅读作业。
但拖延症又与多动症不同,多动症是纯粹的坐不住,拖延症属于那种“只要不让我干正事我什么都能干”的类型,我就曾经坐在原地不动整整三小时,只是在观察桌面上的一根橡皮屑。
嗯,很无聊,也很无力。
��
通俗意义上来讲,拖延症的主要症状是喜欢把事情的完成拖延到最后的一刻,具体表现为在交语文感悟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写语文感悟,在寒假的最后几天写寒假作业,在死前的最后几个月确立遗嘱。
拖延症的口头禅有两句,一句是“马上”,一句是“等会儿”。听起来这是两句话,其实最后的事实只会归为一类,“还早着呢”。
拖延症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副作用,我说过,我们和“懒”是不一样的,“懒”是自由自在地躺平,而拖延症,则是一遍又一遍地、歇斯底里的焦虑。没有一个拖延症是不想让自己勤快起来的,身边那些行事果断、干脆利落、高效率高水平的人就是我们的焦虑源泉,我们会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万一他比我更好,我应该怎么办?我应该怎么做,才可以保证自己不被淘汰?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变得像他那样?”
��
而当焦虑值积攒到极点时,我们面临的将会是情绪崩溃,颓丧,把脸埋在枕头里失声痛哭,紧接着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作息紊乱,生活失去目标,感觉到自己在堕落,无药可救。
更严重的,是暴饮暴食,内分泌失调,厌世,生理上的疯狂从而导致患上精神上的焦虑症、惊恐症,而精神上的折磨,指引更多人摧残自己的□□。
这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重塑自我,一条是自甘堕落。
一般来说,我们都想重塑自我。
��
市面上有很多教人如何拜托拖延症的书籍,我买过,不止两三本,至今还躺在我的书柜里——原因无他,我的拖延症发作,使我并不想面对它们。
那我来讲讲我的遭遇。
随着时间积年累月地增长,越来越多的焦虑使我感到精神上的空虚,我不断地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的抗争从未停止,却从未获胜。
我意识到必须找东西填满我的脑海,赶在黑暗吞噬我之前用色彩填补一切的空白,于是我逼迫自己,疯狂地读书,写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逃避着,我所逼迫自己做的这一切。
重塑自我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我的印象里,能完成这件事的,除了伟人,就是恶人。
这条路上的失败而带来的挫折感和拖延症带来的迷茫同样令人崩溃,那时的我无法和自己和解,有段时间我甚至感觉自己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她们彼此厌恶,又彼此了解,割裂而神似。
但好在我年轻又不长记性,像春天里的那瓶气泡水,哪怕跌进炽热的夏夜里,也永远咕噜咕噜向上冒着气。
��
对抗拖延症别无他法,我只能一次一次地对自己说:“再这么下去你就完蛋了,你这么牛逼,你不能完蛋。”我试图转化焦虑为动力,而并非转化动力为焦虑,如果可以,我想让冬天里的草向土下生长。
我的牛轰轰啥也对抗不了,但它刺激着好胜心永远强烈的我——其实我算是一个隐形的野心家——没有任何一碗鸡汤感化地了天生就会写鸡汤的我,我的目标已经不是不能输,而是能赢,就一定要赢。
对目标的概念改变真的能帮助拖延症患者转化很多坏情绪,一些无法完成的目标所带来的焦虑,它们天生就应该待在垃圾桶。
你有能力考年级第一吗?你有能力富过马云吗?你能改变自己的出生、种族和性别吗?
这些问题里的绝大多数都是天方夜谭。
那我们为什么要去焦虑于这些。
��
作为一个拖延症,我不喜欢把眼光放得太长远,做过的寒暑假计划表从来没有执行超过一个星期,买回来的教辅基本上没做过两三页,这些都是血的教训。我深知拖延带来的痛苦,让一个拖延症患者迈开腿大步往前走,只会让他撕裂他的胯骨。
那就一点儿一点儿往前蹦吧。
我会给自己定一些很小很小的小目标,提前十五分钟写完作业,OK,这就是我最大的进步。有些人会觉得对着镜子鼓励自己的戏份太过于莫名其妙,但这是拖延症自救和自我疗愈的有效方法之一,首先我还活着,这值得我给自己鼓个掌,其次我今天有进步,这也值得我给自己鼓个掌。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有一半的时间我都是在废柴的状态里度过的,但如果有那么一两个小时,我们积极,主动,并且心知肚明这不是三分钟热度,那么,请给自己鼓个掌。
��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自救,那么,你还有家人,朋友,你拥有的东西还是挺多的。但我一般不建议你请他们来帮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哪怕自己也是拖延症,也无法理解你的磨叽、焦虑和悲伤。
长久以来的拖延症,使我们害怕责骂,批评,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拥有强到不可思议的自尊心。
如果你是个比较开朗的人,那我会建议你遇到责骂直接发疯,体验一下什么叫精神外耗别人的感觉——当然啊,前提是对方先在知情的情况下,依旧冒犯了你。
如果你是个比较内向的人,或者说不太擅长去维系关系,习惯性地内耗情绪,并不喜欢向他人敞开心扉,那我们只能把自己放进一个能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心境里了。首先,小目标,小努力,尽量理性地面对失败所带来的影响,你可以去公园找一把长椅,静静地坐十五分钟,什么都不要想,就像你平时拖延症发作那样,随便找一片叶子,看着它。
我们称它为“公园十五分钟效应”,当然,这个方法的原创人不是我,它被创造出来时也不是用来解决拖延症的,但它能相当有效地缓解压力。
��
然后,去做一件你真正喜欢的事情。
不需要规定你必须做它做多久,只要你的能力足以让它开始,你想开始就开始,你想停下就停下。但你一定不能放弃它,就像不能放弃你自己,这时候你会发现转变。
去年的一整个寒假,我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办,拖延症困扰着我。
所以我去写了一本只属于自己的书,关于四季里从未停歇的风。直到现在,我还坚持用纸笔去写它,最初那几张纸页已经泛黄了,我把它们放在一个阴暗封闭的地方,我生怕它们损坏。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治愈了我,或者说,创造它的我治愈了自己。
我去写它的过程依旧很拖延,但这件事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让我拥有一种感觉,哪怕我拖延了,我也不会焦虑。
��
如果你也和拖延症抗争很多年,那么你应该清楚,它是难以根治的。懒惰是人类的本能,伴随着人性而生长,我们无法摆脱它,但“焦虑”可以,我们可以摆脱焦虑。
懒本身是没有错的,在允许我们“懒”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那些催促我们不要犯懒的人,往往是一些需要我们勤快工作,而他们从中获取利益的人。
这个社会对懒的概念不断扭曲,我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慢节奏的生活称之为“懒”了——可是面对一个目标,哪怕是一个特别特别小的目标,只要我们还在向前,就不应该被忽视。
��
这篇杂文,我将它称为《拖延症的生存与自救指南》,其实也挺不好意思,因为这篇感悟就是我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写的。
但正如我说的,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写完了,完成了,我没有焦虑,我没有写到一半情绪崩溃,这就是值得我为自己鼓个掌的。
小目标,小步子,小欢喜。
��
哦,还有最后几句话,也是让我这个拖延症坚持抗争的终极武器。
我一定一定要坚持,因为我还想要看见,我未曾见过的东西。
我希望看见这个世界变成更美好的样子,我希望看见高楼林立里溪流徜徉,玻璃墙壁上攀附满爬山虎,公园的长椅上坐着发呆的人,绿皮火车在城市里穿行,呼啸而过的风吹起纸飞机,而我低下头,亲吻手中泛黄的纸页,看见蝴蝶在空中飞舞成笑脸。
我希望听见我们在呐喊,在思考,在城市与草原沙漠的交界处奔跑,追赶遥远而模糊的月亮。
我啊,而我啊,触摸我未曾触摸的梦想。
从出生开始,我就在与疾病、灾难、情绪和意志不断地交锋,抗衡,不分输赢地纠缠在一起,一次次地破茧,长出全新的骨肉。
破茧,成蝶,然后再破茧。
似乎大部分的斗争都能在三五年之内解决,甚至更短,三五月,三五天——然而,然而,我与拖延症的博弈长达十余年,贯穿我尚且短暂的人生。
��
拖延症不仅仅是一个“懒”字就可以概括的症状,我称它为一种间接性的溺水,其中缝隙的时间很短,往往只有能够呼吸的那几分钟。
——准确来说,是三分钟。
“三分钟热度”的那个三分钟。
这三分钟大概是拖延症患者能获取的最大救赎,对某件事物的短暂热情能让我们产生拖延症消失的错觉,在这三分钟里我们是正常的,积极的,十分主动的,以及虚假的。
��
其余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被拖延症不由分说地摁在水下,绝望而又无可奈何地向上蹬腿,吐泡泡,无数次地接近死亡,再在最后一秒浮出水面,享受来之不易的三分钟。
拖延症并非不想去做好一件事,相反,我们对任何目标都抱有无尽的兴趣。真正阻止我们向前的是思想与行动的不统一,有时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在我们想要去写一份阅读作业的时候,手指将会挪向桌面上的任何一件东西,除了阅读作业。
但拖延症又与多动症不同,多动症是纯粹的坐不住,拖延症属于那种“只要不让我干正事我什么都能干”的类型,我就曾经坐在原地不动整整三小时,只是在观察桌面上的一根橡皮屑。
嗯,很无聊,也很无力。
��
通俗意义上来讲,拖延症的主要症状是喜欢把事情的完成拖延到最后的一刻,具体表现为在交语文感悟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写语文感悟,在寒假的最后几天写寒假作业,在死前的最后几个月确立遗嘱。
拖延症的口头禅有两句,一句是“马上”,一句是“等会儿”。听起来这是两句话,其实最后的事实只会归为一类,“还早着呢”。
拖延症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副作用,我说过,我们和“懒”是不一样的,“懒”是自由自在地躺平,而拖延症,则是一遍又一遍地、歇斯底里的焦虑。没有一个拖延症是不想让自己勤快起来的,身边那些行事果断、干脆利落、高效率高水平的人就是我们的焦虑源泉,我们会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万一他比我更好,我应该怎么办?我应该怎么做,才可以保证自己不被淘汰?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变得像他那样?”
��
而当焦虑值积攒到极点时,我们面临的将会是情绪崩溃,颓丧,把脸埋在枕头里失声痛哭,紧接着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作息紊乱,生活失去目标,感觉到自己在堕落,无药可救。
更严重的,是暴饮暴食,内分泌失调,厌世,生理上的疯狂从而导致患上精神上的焦虑症、惊恐症,而精神上的折磨,指引更多人摧残自己的□□。
这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重塑自我,一条是自甘堕落。
一般来说,我们都想重塑自我。
��
市面上有很多教人如何拜托拖延症的书籍,我买过,不止两三本,至今还躺在我的书柜里——原因无他,我的拖延症发作,使我并不想面对它们。
那我来讲讲我的遭遇。
随着时间积年累月地增长,越来越多的焦虑使我感到精神上的空虚,我不断地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的抗争从未停止,却从未获胜。
我意识到必须找东西填满我的脑海,赶在黑暗吞噬我之前用色彩填补一切的空白,于是我逼迫自己,疯狂地读书,写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逃避着,我所逼迫自己做的这一切。
重塑自我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我的印象里,能完成这件事的,除了伟人,就是恶人。
这条路上的失败而带来的挫折感和拖延症带来的迷茫同样令人崩溃,那时的我无法和自己和解,有段时间我甚至感觉自己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她们彼此厌恶,又彼此了解,割裂而神似。
但好在我年轻又不长记性,像春天里的那瓶气泡水,哪怕跌进炽热的夏夜里,也永远咕噜咕噜向上冒着气。
��
对抗拖延症别无他法,我只能一次一次地对自己说:“再这么下去你就完蛋了,你这么牛逼,你不能完蛋。”我试图转化焦虑为动力,而并非转化动力为焦虑,如果可以,我想让冬天里的草向土下生长。
我的牛轰轰啥也对抗不了,但它刺激着好胜心永远强烈的我——其实我算是一个隐形的野心家——没有任何一碗鸡汤感化地了天生就会写鸡汤的我,我的目标已经不是不能输,而是能赢,就一定要赢。
对目标的概念改变真的能帮助拖延症患者转化很多坏情绪,一些无法完成的目标所带来的焦虑,它们天生就应该待在垃圾桶。
你有能力考年级第一吗?你有能力富过马云吗?你能改变自己的出生、种族和性别吗?
这些问题里的绝大多数都是天方夜谭。
那我们为什么要去焦虑于这些。
��
作为一个拖延症,我不喜欢把眼光放得太长远,做过的寒暑假计划表从来没有执行超过一个星期,买回来的教辅基本上没做过两三页,这些都是血的教训。我深知拖延带来的痛苦,让一个拖延症患者迈开腿大步往前走,只会让他撕裂他的胯骨。
那就一点儿一点儿往前蹦吧。
我会给自己定一些很小很小的小目标,提前十五分钟写完作业,OK,这就是我最大的进步。有些人会觉得对着镜子鼓励自己的戏份太过于莫名其妙,但这是拖延症自救和自我疗愈的有效方法之一,首先我还活着,这值得我给自己鼓个掌,其次我今天有进步,这也值得我给自己鼓个掌。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有一半的时间我都是在废柴的状态里度过的,但如果有那么一两个小时,我们积极,主动,并且心知肚明这不是三分钟热度,那么,请给自己鼓个掌。
��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自救,那么,你还有家人,朋友,你拥有的东西还是挺多的。但我一般不建议你请他们来帮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哪怕自己也是拖延症,也无法理解你的磨叽、焦虑和悲伤。
长久以来的拖延症,使我们害怕责骂,批评,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拥有强到不可思议的自尊心。
如果你是个比较开朗的人,那我会建议你遇到责骂直接发疯,体验一下什么叫精神外耗别人的感觉——当然啊,前提是对方先在知情的情况下,依旧冒犯了你。
如果你是个比较内向的人,或者说不太擅长去维系关系,习惯性地内耗情绪,并不喜欢向他人敞开心扉,那我们只能把自己放进一个能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心境里了。首先,小目标,小努力,尽量理性地面对失败所带来的影响,你可以去公园找一把长椅,静静地坐十五分钟,什么都不要想,就像你平时拖延症发作那样,随便找一片叶子,看着它。
我们称它为“公园十五分钟效应”,当然,这个方法的原创人不是我,它被创造出来时也不是用来解决拖延症的,但它能相当有效地缓解压力。
��
然后,去做一件你真正喜欢的事情。
不需要规定你必须做它做多久,只要你的能力足以让它开始,你想开始就开始,你想停下就停下。但你一定不能放弃它,就像不能放弃你自己,这时候你会发现转变。
去年的一整个寒假,我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办,拖延症困扰着我。
所以我去写了一本只属于自己的书,关于四季里从未停歇的风。直到现在,我还坚持用纸笔去写它,最初那几张纸页已经泛黄了,我把它们放在一个阴暗封闭的地方,我生怕它们损坏。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治愈了我,或者说,创造它的我治愈了自己。
我去写它的过程依旧很拖延,但这件事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让我拥有一种感觉,哪怕我拖延了,我也不会焦虑。
��
如果你也和拖延症抗争很多年,那么你应该清楚,它是难以根治的。懒惰是人类的本能,伴随着人性而生长,我们无法摆脱它,但“焦虑”可以,我们可以摆脱焦虑。
懒本身是没有错的,在允许我们“懒”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那些催促我们不要犯懒的人,往往是一些需要我们勤快工作,而他们从中获取利益的人。
这个社会对懒的概念不断扭曲,我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慢节奏的生活称之为“懒”了——可是面对一个目标,哪怕是一个特别特别小的目标,只要我们还在向前,就不应该被忽视。
��
这篇杂文,我将它称为《拖延症的生存与自救指南》,其实也挺不好意思,因为这篇感悟就是我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写的。
但正如我说的,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写完了,完成了,我没有焦虑,我没有写到一半情绪崩溃,这就是值得我为自己鼓个掌的。
小目标,小步子,小欢喜。
��
哦,还有最后几句话,也是让我这个拖延症坚持抗争的终极武器。
我一定一定要坚持,因为我还想要看见,我未曾见过的东西。
我希望看见这个世界变成更美好的样子,我希望看见高楼林立里溪流徜徉,玻璃墙壁上攀附满爬山虎,公园的长椅上坐着发呆的人,绿皮火车在城市里穿行,呼啸而过的风吹起纸飞机,而我低下头,亲吻手中泛黄的纸页,看见蝴蝶在空中飞舞成笑脸。
我希望听见我们在呐喊,在思考,在城市与草原沙漠的交界处奔跑,追赶遥远而模糊的月亮。
我啊,而我啊,触摸我未曾触摸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