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君说完,便拉着流响直接大踏步闯将进去,司马弘抬步跟上,看门的呆呆地看着,连脚步都没敢挪动,更别说阻拦了。颜镛、王德胜和虞曦忙上前跟几个看门的说:
“几位大哥请搭把手搬下马车上的东西。”
看门的回过神来,一个年长些的忙朝一个年轻点的使了个眼色,年轻点的会意跟上吴华君等进去。颜镛说着将银袋子塞进那个年长的手中,那人看了看,还是接过去了,示意另一个看门的开了偏门,让马车进去。
花厅里吴乔背着手低头踱步,他突然感到门口一暗,猛一抬头,看到花厅门口站着老中少三个人。
“西北王!”吴乔脱口而出。
“吴大人别来无恙!这位是本王母妃,这是本王世子。”司马弘拱拱手,逐一为吴乔介绍自己的母亲和儿子。
吴乔因是闲居在家,因此终日穿着的是便服,他好一阵错愕,等醒悟过来,顿觉自己失礼了。尤其是当他跟吴华君对视第一眼时,吴华君那种不怒自威的仪态,让一辈子阅人无数的吴乔忙诚惶诚恐地拱伏在地向吴华君告罪:
“老夫不知太妃和西北王驾到,未曾远迎,请太妃和西北王恕罪!”
吴乔的夫人温氏刚好走来,她早听丈夫讲过太妃之事,此刻听闻来者是太妃和西北王,也赶忙在丈夫身边跪下说道:
“臣妇温氏叩见太妃!叩见西北王!”
“吴阁老,吴夫人,快快请起!今日未得相邀私闯贵府,请恕哀家无状!”吴华君边伸出左手俯身扶起吴夫人,边抱歉地说。
“哪里!哪里!太妃、西北王请上座,”吴乔边起身,边不安地说,“吴乔何德何能,得太妃和西北王亲临,令寒舍蓬荜生辉!”
温氏扶吴华君在主位坐下,丫鬟取来坐垫让司马流响在王祖母身边坐下,吴乔请司马弘于左侧下首坐毕,家人奉茶上来,吴夫人亲手给太妃和西北王奉茶。
吴乔吩咐家人:
“备果盘!取老夫之冠袍来。”
奴仆丫鬟听命,急忙分头做事,果盘端来了,冠袍取来了。吴乔走过偏厅换冠袍,温氏告退去为吴乔更衣,回来夫妻两个重新跟太妃和西北王见礼。
吴华君笑吟吟地说:
“吴阁老、吴夫人请别见外多礼,一同坐下来。哀家今日到来,别无他意,只是想跟吴阁老贤伉俪叙叙旧,请吴阁老万勿介怀。”
“老夫告座!老夫向闻西北王太妃乃女中豪杰,”吴乔抬手擦擦额头,拱手说,“心有仰止,今日得见,果真名不虚传,实乃老夫夫妇三生有幸。”
“老大人抬举了。哀家一直深居简出,不问世事,何来女中豪杰之说?哀家孤儿寡母今日前来叨扰喝杯茶,”吴华君爽朗一笑,继而谦谦说道,“无非是来向老大人讨教:像我等蝼蚁,如何在这乱世之中有个立锥之地耳。”
“老夫何德何能,得西北王和太妃如此抬爱,甚是惶恐!”吴乔离座,对着吴华君一揖到地。
“吴大人是当今翘楚,一呼百应,先父常说得大人者得天下,”司马弘好似背书一般,极有感情地说,“先父抱憾未能得吴阁老襄助。”
“哀家虽无才,但不忍天下黎民流离之苦。之前先王在,”吴华君接过儿子的话正色说道,“诸王相持不下,哀家是无能为力,也不敢过问。但如今诸王均已不在,小一辈的这般闹腾,苦难深重的莫过黎民百姓,哀家实是于心不忍,老大人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呢?”
吴乔沉吟不语,片刻后,到底不再打哈哈了,他拱手相请:
“请太妃和西北王屈尊移驾西厅。”
吴华君一听,暗舒口气,顿觉这么多年来堵在心口的一块巨石被搬走了。流响从进来伊始,一直安静地听着,此刻他听吴乔相邀王祖母和父王移驾西厅,即刻伸手搀扶王祖母起身。司马弘也过来伸手扶了母亲一把,三个人并排往外走出大厅,吴乔在司马弘侧后为他们引路,兜兜转转穿过长廊,跨过月亮门,经过一排耳房,来到后花园,吴华君眼前一亮。
但见园中各色鲜花姹紫嫣红,引来粉蝶翩跹,蜜蜂飞舞。最令吴华君注目的是那一大片梅树林,虬枝上只剩下稀稀疏疏些许红梅,但依然是鲜艳如故,仿似在向世人宣告它不屈的生命。虬枝上,鸟雀相斗甚欢,鸣声啾啾,梅树下是垦殖齐整的一片田垄,颇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韵味。加之园中假山上水声淙淙,清脆悦耳,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吴华君在这后园中感受到生命蓬勃的力量,她不禁由衷地说:
“吴阁老这是自比卧龙,可在哀家眼里,吴阁老却是姜太公呀!真可谓是‘手中无鱼钩,心中有丘壑’!”
“太后威仪,可昭日月,有太后相助,是皇上之幸,臣等之福!”吴乔听了吴华君之话,蓦然撩起袍角,双膝跪地。
吴华君微微一愣,继而爽朗一笑,双手扶起吴乔道:
“阁老此言,重如泰山,哀家母子先此谢过!”
“如此乱世,唯有德者居之。”吴乔起身,引着吴华君母子,穿过西侧的月亮门,走过一条石子路,石子路两边是一人多高的竹子,竹竿青翠,竹叶嫩绿,竹芯细柔。看到有人来,在竹子上鸣叫的群鸟呼啦啦四散飞走了。再拐一个弯,来到一处幽雅的别院,院门关着。
吴乔上前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除了竹,还是梅,上台阶对正院门的是一排厢房。吴乔先走上台阶,推开厢房之门,司马弘父子扶着吴华君随后走上台阶,进入厢房。房里氤氲着檀香不浓不淡的味道,许是吴乔知道吴华君母子会来,专门点上的?吴乔请吴华君母子居中就坐,也为流响在右侧下首设了座,他自己则坐在左侧下首相陪。
不一刻,吴乔的夫人带着仆从端着茶盏、提着食盒进来了,仆从把茶盏和食盒放在案上便退下了,温氏将茶盏一一奉给在座诸位,大家把茶盏搁在案上。温氏又把食盒里的点心拿出来摆上,对吴华君母子说:
“太妃和王爷及世子请用点心,臣妇在外头伺候着。”
吴华君将茶盏搁在案上,满怀歉意地说:
“有劳夫人了!”
“能有幸服侍太妃,这是臣妇之福分!”温氏说完福身退出去了。
“阁老带哀家母子至此,想必早有丘壑在胸,请阁老不吝赐教!”吴华君不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说。
“禀太后,臣确实有话说,”吴乔也不再装傻,“当今天下虽乱,但乱力在北,北边才是真正能让天下大乱的枭首。”
司马弘母子一听大吃一惊,同时问出口:
“此话怎讲?”
“倘若北边各国看准中原已无领军之人,必将合力逐鹿中原,那时中原才真真是生灵涂炭。老夫每日里装病,非是有意轻慢太后,实是暗中观察时局,实乃无奈之举,”吴乔激动得站起身,“请太后、皇上见谅。太后、皇上可知其他诸王每日里都派人前来恩威并施,老夫都闭门拒之,因为老夫在等……”
“如今哀家母子来了。”吴华君目光坚毅地望着吴乔。
“太后、皇上来了,老臣心安了。老臣以为,诸小王之闹腾,原是群龙无首,老臣已经多边斡旋,说动手中握有兵权的大臣拥戴明君。臣知太后手中有先帝所赐玉如意,太后以手中玉如意调兵起事,臣等呼应,天下唾手可得。眼下当务之急,”吴乔也以坚毅的目光回望吴华君,字字落地有声,他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茶,“是要笼络西边各国,以防他们互相勾结,鲸吞中原。”
吴华君急切地说:
“请阁老明示!”
“皇上,太子殿下今年该有十二岁了吧?”吴乔看着流响问司马弘。
司马弘点点头:
“阁老好记性!”
吴华君接口说:
“吴阁老,哀家今日来,一则是来求立国之本,二则是为孙儿向令爱求婚的。”
吴华君今日带孙子一同到来,除了让他也来取点经,更重要的是想来提亲的——娶吴乔的女儿,给吴乔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太后请先听老夫一言,”吴乔拱拱手,对吴华君说,“如今西边,以大氏国和显陂国为强,这两国又是姻亲,联络一国,便能牵制一国。先朝有跟大氏国联姻之约,如今太后、皇上应践行前约,重新促成太子娶大氏国之公主为太子妃一事。”
吴乔比司马弘大十来岁,他的夫人温氏只生得一个儿子,今年已经二十有几,早已成亲。后来吴乔的小妾又生下一个女儿,小妾因难产而死,温氏视这个女儿如己出,今年也有十四岁了,还未婚配。吴华君想把吴乔的女儿娶来做孙媳妇,便是为了笼络吴乔,让吴乔死心塌地辅佐司马家江山。
如今听吴乔这一番分析,吴华君动容地说:
“听阁老此一番话,如醍醐灌顶,阁老之心,日月可鉴。既是为了江山,践大氏国迎太子妃之约,那么,为了江山,阁老是否可以让令爱屈尊为孙儿侧妃?”
“蒙太后错爱,老夫感激不尽,至于小女婚事,”吴乔听吴华君推心置腹地这一说,他也是感动不已,“还是等太子妃娶回国之后,看看再做定夺。”
人家的话已然说到此份上,吴华君也不能太过勉强,她呵呵笑道:
“既如此便说定了,只要令爱没有意中人,便由哀家做主,当哀家的臣孙媳妇。”
“老臣叩谢太后!”
此时温氏进来,对吴乔说:
“老爷,妾身已经命人做了些粗淡的膳食,可否命人传膳进这西厅,让王爷和太妃将就用些。”
“哦,此时已是午膳时间了?”司马弘惊讶地问,“我等谈了一个多时辰了?”
吴乔微笑颔首道:
“此则皇上、太后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之故。”
吴乔随后对温氏说:
“有劳夫人命人传膳进来!”
温氏回了一声“是”,走出去了。须臾,仆人丫鬟,提食盒,托食盘,一道道精美的菜肴摆上了案桌。
“太后、皇上请!”吴乔伸出手,对吴华君母子说着,转头对流响说,“太子殿下请!”
流响起身,朝吴乔轻施一礼:
“谢吴大人!”
吴乔特地看了下这个孩子,面如冠玉,唇如涂脂,举止稳重,全然没有那些纨绔子弟的骄奢之气,让人看了打从心底里喜欢。
等他们一家三口举盏,吴乔奉盏相陪,温氏站在边上把盏伺候。醇酒佳肴配知音,这餐饭是用得其乐融融。膳后又至后花园游览一番,一家三口才尽兴而归。
次日,吴乔回拜西北王,太妃和西北王盛情款待,相谈甚欢,吴乔至夜方归。
五月,在吴乔一帮北方士族的拥护下,司马弘登上了皇位,司马流响是为太子。吴乔是大功臣,是太后倚重的老臣,自然而然便是大司马掌管兵马、辅佐朝政了。
“几位大哥请搭把手搬下马车上的东西。”
看门的回过神来,一个年长些的忙朝一个年轻点的使了个眼色,年轻点的会意跟上吴华君等进去。颜镛说着将银袋子塞进那个年长的手中,那人看了看,还是接过去了,示意另一个看门的开了偏门,让马车进去。
花厅里吴乔背着手低头踱步,他突然感到门口一暗,猛一抬头,看到花厅门口站着老中少三个人。
“西北王!”吴乔脱口而出。
“吴大人别来无恙!这位是本王母妃,这是本王世子。”司马弘拱拱手,逐一为吴乔介绍自己的母亲和儿子。
吴乔因是闲居在家,因此终日穿着的是便服,他好一阵错愕,等醒悟过来,顿觉自己失礼了。尤其是当他跟吴华君对视第一眼时,吴华君那种不怒自威的仪态,让一辈子阅人无数的吴乔忙诚惶诚恐地拱伏在地向吴华君告罪:
“老夫不知太妃和西北王驾到,未曾远迎,请太妃和西北王恕罪!”
吴乔的夫人温氏刚好走来,她早听丈夫讲过太妃之事,此刻听闻来者是太妃和西北王,也赶忙在丈夫身边跪下说道:
“臣妇温氏叩见太妃!叩见西北王!”
“吴阁老,吴夫人,快快请起!今日未得相邀私闯贵府,请恕哀家无状!”吴华君边伸出左手俯身扶起吴夫人,边抱歉地说。
“哪里!哪里!太妃、西北王请上座,”吴乔边起身,边不安地说,“吴乔何德何能,得太妃和西北王亲临,令寒舍蓬荜生辉!”
温氏扶吴华君在主位坐下,丫鬟取来坐垫让司马流响在王祖母身边坐下,吴乔请司马弘于左侧下首坐毕,家人奉茶上来,吴夫人亲手给太妃和西北王奉茶。
吴乔吩咐家人:
“备果盘!取老夫之冠袍来。”
奴仆丫鬟听命,急忙分头做事,果盘端来了,冠袍取来了。吴乔走过偏厅换冠袍,温氏告退去为吴乔更衣,回来夫妻两个重新跟太妃和西北王见礼。
吴华君笑吟吟地说:
“吴阁老、吴夫人请别见外多礼,一同坐下来。哀家今日到来,别无他意,只是想跟吴阁老贤伉俪叙叙旧,请吴阁老万勿介怀。”
“老夫告座!老夫向闻西北王太妃乃女中豪杰,”吴乔抬手擦擦额头,拱手说,“心有仰止,今日得见,果真名不虚传,实乃老夫夫妇三生有幸。”
“老大人抬举了。哀家一直深居简出,不问世事,何来女中豪杰之说?哀家孤儿寡母今日前来叨扰喝杯茶,”吴华君爽朗一笑,继而谦谦说道,“无非是来向老大人讨教:像我等蝼蚁,如何在这乱世之中有个立锥之地耳。”
“老夫何德何能,得西北王和太妃如此抬爱,甚是惶恐!”吴乔离座,对着吴华君一揖到地。
“吴大人是当今翘楚,一呼百应,先父常说得大人者得天下,”司马弘好似背书一般,极有感情地说,“先父抱憾未能得吴阁老襄助。”
“哀家虽无才,但不忍天下黎民流离之苦。之前先王在,”吴华君接过儿子的话正色说道,“诸王相持不下,哀家是无能为力,也不敢过问。但如今诸王均已不在,小一辈的这般闹腾,苦难深重的莫过黎民百姓,哀家实是于心不忍,老大人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呢?”
吴乔沉吟不语,片刻后,到底不再打哈哈了,他拱手相请:
“请太妃和西北王屈尊移驾西厅。”
吴华君一听,暗舒口气,顿觉这么多年来堵在心口的一块巨石被搬走了。流响从进来伊始,一直安静地听着,此刻他听吴乔相邀王祖母和父王移驾西厅,即刻伸手搀扶王祖母起身。司马弘也过来伸手扶了母亲一把,三个人并排往外走出大厅,吴乔在司马弘侧后为他们引路,兜兜转转穿过长廊,跨过月亮门,经过一排耳房,来到后花园,吴华君眼前一亮。
但见园中各色鲜花姹紫嫣红,引来粉蝶翩跹,蜜蜂飞舞。最令吴华君注目的是那一大片梅树林,虬枝上只剩下稀稀疏疏些许红梅,但依然是鲜艳如故,仿似在向世人宣告它不屈的生命。虬枝上,鸟雀相斗甚欢,鸣声啾啾,梅树下是垦殖齐整的一片田垄,颇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韵味。加之园中假山上水声淙淙,清脆悦耳,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吴华君在这后园中感受到生命蓬勃的力量,她不禁由衷地说:
“吴阁老这是自比卧龙,可在哀家眼里,吴阁老却是姜太公呀!真可谓是‘手中无鱼钩,心中有丘壑’!”
“太后威仪,可昭日月,有太后相助,是皇上之幸,臣等之福!”吴乔听了吴华君之话,蓦然撩起袍角,双膝跪地。
吴华君微微一愣,继而爽朗一笑,双手扶起吴乔道:
“阁老此言,重如泰山,哀家母子先此谢过!”
“如此乱世,唯有德者居之。”吴乔起身,引着吴华君母子,穿过西侧的月亮门,走过一条石子路,石子路两边是一人多高的竹子,竹竿青翠,竹叶嫩绿,竹芯细柔。看到有人来,在竹子上鸣叫的群鸟呼啦啦四散飞走了。再拐一个弯,来到一处幽雅的别院,院门关着。
吴乔上前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除了竹,还是梅,上台阶对正院门的是一排厢房。吴乔先走上台阶,推开厢房之门,司马弘父子扶着吴华君随后走上台阶,进入厢房。房里氤氲着檀香不浓不淡的味道,许是吴乔知道吴华君母子会来,专门点上的?吴乔请吴华君母子居中就坐,也为流响在右侧下首设了座,他自己则坐在左侧下首相陪。
不一刻,吴乔的夫人带着仆从端着茶盏、提着食盒进来了,仆从把茶盏和食盒放在案上便退下了,温氏将茶盏一一奉给在座诸位,大家把茶盏搁在案上。温氏又把食盒里的点心拿出来摆上,对吴华君母子说:
“太妃和王爷及世子请用点心,臣妇在外头伺候着。”
吴华君将茶盏搁在案上,满怀歉意地说:
“有劳夫人了!”
“能有幸服侍太妃,这是臣妇之福分!”温氏说完福身退出去了。
“阁老带哀家母子至此,想必早有丘壑在胸,请阁老不吝赐教!”吴华君不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说。
“禀太后,臣确实有话说,”吴乔也不再装傻,“当今天下虽乱,但乱力在北,北边才是真正能让天下大乱的枭首。”
司马弘母子一听大吃一惊,同时问出口:
“此话怎讲?”
“倘若北边各国看准中原已无领军之人,必将合力逐鹿中原,那时中原才真真是生灵涂炭。老夫每日里装病,非是有意轻慢太后,实是暗中观察时局,实乃无奈之举,”吴乔激动得站起身,“请太后、皇上见谅。太后、皇上可知其他诸王每日里都派人前来恩威并施,老夫都闭门拒之,因为老夫在等……”
“如今哀家母子来了。”吴华君目光坚毅地望着吴乔。
“太后、皇上来了,老臣心安了。老臣以为,诸小王之闹腾,原是群龙无首,老臣已经多边斡旋,说动手中握有兵权的大臣拥戴明君。臣知太后手中有先帝所赐玉如意,太后以手中玉如意调兵起事,臣等呼应,天下唾手可得。眼下当务之急,”吴乔也以坚毅的目光回望吴华君,字字落地有声,他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茶,“是要笼络西边各国,以防他们互相勾结,鲸吞中原。”
吴华君急切地说:
“请阁老明示!”
“皇上,太子殿下今年该有十二岁了吧?”吴乔看着流响问司马弘。
司马弘点点头:
“阁老好记性!”
吴华君接口说:
“吴阁老,哀家今日来,一则是来求立国之本,二则是为孙儿向令爱求婚的。”
吴华君今日带孙子一同到来,除了让他也来取点经,更重要的是想来提亲的——娶吴乔的女儿,给吴乔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太后请先听老夫一言,”吴乔拱拱手,对吴华君说,“如今西边,以大氏国和显陂国为强,这两国又是姻亲,联络一国,便能牵制一国。先朝有跟大氏国联姻之约,如今太后、皇上应践行前约,重新促成太子娶大氏国之公主为太子妃一事。”
吴乔比司马弘大十来岁,他的夫人温氏只生得一个儿子,今年已经二十有几,早已成亲。后来吴乔的小妾又生下一个女儿,小妾因难产而死,温氏视这个女儿如己出,今年也有十四岁了,还未婚配。吴华君想把吴乔的女儿娶来做孙媳妇,便是为了笼络吴乔,让吴乔死心塌地辅佐司马家江山。
如今听吴乔这一番分析,吴华君动容地说:
“听阁老此一番话,如醍醐灌顶,阁老之心,日月可鉴。既是为了江山,践大氏国迎太子妃之约,那么,为了江山,阁老是否可以让令爱屈尊为孙儿侧妃?”
“蒙太后错爱,老夫感激不尽,至于小女婚事,”吴乔听吴华君推心置腹地这一说,他也是感动不已,“还是等太子妃娶回国之后,看看再做定夺。”
人家的话已然说到此份上,吴华君也不能太过勉强,她呵呵笑道:
“既如此便说定了,只要令爱没有意中人,便由哀家做主,当哀家的臣孙媳妇。”
“老臣叩谢太后!”
此时温氏进来,对吴乔说:
“老爷,妾身已经命人做了些粗淡的膳食,可否命人传膳进这西厅,让王爷和太妃将就用些。”
“哦,此时已是午膳时间了?”司马弘惊讶地问,“我等谈了一个多时辰了?”
吴乔微笑颔首道:
“此则皇上、太后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之故。”
吴乔随后对温氏说:
“有劳夫人命人传膳进来!”
温氏回了一声“是”,走出去了。须臾,仆人丫鬟,提食盒,托食盘,一道道精美的菜肴摆上了案桌。
“太后、皇上请!”吴乔伸出手,对吴华君母子说着,转头对流响说,“太子殿下请!”
流响起身,朝吴乔轻施一礼:
“谢吴大人!”
吴乔特地看了下这个孩子,面如冠玉,唇如涂脂,举止稳重,全然没有那些纨绔子弟的骄奢之气,让人看了打从心底里喜欢。
等他们一家三口举盏,吴乔奉盏相陪,温氏站在边上把盏伺候。醇酒佳肴配知音,这餐饭是用得其乐融融。膳后又至后花园游览一番,一家三口才尽兴而归。
次日,吴乔回拜西北王,太妃和西北王盛情款待,相谈甚欢,吴乔至夜方归。
五月,在吴乔一帮北方士族的拥护下,司马弘登上了皇位,司马流响是为太子。吴乔是大功臣,是太后倚重的老臣,自然而然便是大司马掌管兵马、辅佐朝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