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赵衎吧。我这位好哥哥在我们忙着打天下的时候也没闲着。”赵衡没有回答程璐的问题,反而说道。
安嘉元年,因方璞诞生,俞帝改年号为安嘉。
安嘉九年,赵衎及冠,迎娶贵族望女为妻,未有封号。因父辈荫蔽,在京谋得闲散职务,从八品。
安嘉十年,赵衡及冠,迎娶朝中大儒嫡长孙女为妻,获封广阳侯。用了假名考取功名后被派往地方任县令,正九品。
安嘉十二年,赵衎任太子中舍人,正五品上。赵衡任大理寺丞,从六品上。
安嘉十三年,赵衎仍任太子中舍人,正五品上。赵衡任吏部司员外郎,从六品上;同年升任兵部司郎中,从五品上。
安嘉十四年,赵衎依旧任太子中舍人,正五品上。赵衡获封宣威将军,从四品上,南下前往俞越交界与越国作战。胜利后留在南方边境镇压百姓起义,并以讨贼之名不断募兵。很快又加封云麾将军,从三品上。
安嘉十五年俞帝改年号为熙祐,于次年实行。但未及新年号实行,这一年年底,赵光便举兵谋反。在赵光举兵前,赵家的子孙几乎都被他以各种理由叫去了地方,比如单是因为随赵光在地方的林夫人假称病重,便叫来了赵衎与赵衠。赵光反叛不久,他的亲妹妹,也就是俞国的皇后,自觉无言面对俞帝,于长秋宫自尽。
熙祐元年,赵衡与寻晔率领的俞国军队在战场上相遇,两军对峙近半年之久,赵衡才取得胜利。
熙祐二年,禁军统领常晟包围宫城,俞帝自尽,俞国灭亡。赵光建立齐国,改年号为天授。赵光称帝后追封二十多年前因生赵衡难产去世的正室夫人为懿德皇后,并立侧室林夫人,即赵衎的生母林夫人为皇后。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赵光称帝后没有立太子,而是将几个成年的儿子封为亲王,其中赵衎称韩王、赵衡为晋王。
天授二至三年,赵衎在京辅佐赵光处理政务,赵衡在地方清缴俞末自立的小国。
天授四年年尾,赵光退位为太上皇,赵衡即位,改年号为开乾,于次年实行。赵衡加封几个兄弟为亲王,如陈王赵衔,赵衠及冠后获封燕王。
开乾二年,太上皇赵光驾崩。
开乾三年,韩王、陈王及燕王因质疑先皇帝赵光的死因发动叛乱,史称“三王之乱”。
开乾五年,陈王赵衔被乱箭射死。
开乾六年,韩王赵衎被侍卫一箭穿心。同年赵衡平定三王之乱。赵衡下旨押解燕王赵衠进京,但赵衠自饮毒酒,拒绝与赵衡相见。随后,常晟被发现与姜国勾结、密图谋反,死在边境。消息传回盛京不久,还未及封后大典的方璞便病死在宫中。
自此,当初那些陪赵衡长大、和他一起打下天下的伙伴,也就不剩几个了。
史书上寥寥几个字,自然记录不下当年的血雨腥风,更不必说藏在暗处的刀光剑影。赵衡年及舞象前的那些事,细究来不过是他与林夫人的争斗,而真正属于赵衡、赵衎兄弟俩的斗争,就要从熙祐十五年,也就是赵光起兵谋反的那一年说起。
赵光举兵是赵衎与赵衡兄弟俩共同促成的,这大约也是他们之间最后的共同利益。赵衎那边是出于什么缘故,赵衡不清楚,但左不过是林夫人与李方旭之间的勾当。赵衡则确确实实是因为地方与盛京的官宦生涯让他认清了俞国根基的败坏。
赵光不是一个有胆识的人,最初提出举兵的人是赵衡。当时赵衎也在场——这是一步险棋,赵衎有支持赵衡的可能性,也有借此铲除赵衡的可能性,但赵衡赌赢了——很难说是赵衡的意料之外还是之中,赵衎没怎么挣扎就接受了赵衡的提议,并且和他一同筹谋。倒是赵光几次挣扎,最终还是被两个儿子说服。
那时赵衡主要在地方镇压起义的民众,很快赵光也向俞帝请旨到地方与赵衡配合,而赵衎还作为他们的耳目留在京中。
这是安嘉十四年的事。
到了安嘉十五年,赵衡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提出借林夫人生病之名,将赵衎等兄弟从盛京中接出来。凭借俞帝的疼爱与信任,他们此番行棋不会有差错。
“也不尽然,”赵衡顿了顿又说,“如果俞帝生疑,将赵衎留在盛京,对我来说也不算坏事,充其量是要多花些时间说服父亲按原计划进行。”
“可是他完全信任你们。”程璐说,“你心里面不会过不去吗?”
赵衡看着程璐的眼睛说:“他是一位很好的姑父,我知道,对你来说,他更是一位很好的父亲。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好皇帝。”
程璐没有反驳,示意赵衡继续说下去。
赵衎从盛京来到赵光与赵衡的身边,也就是他们兄弟俩博弈的开始。
但在最开始齐国的天下还不明朗的时候,赵衎和赵衡也算得上团结对俞,充其量是有些领兵上的矛盾。随着局势的逐渐清晰,起义军占据了上风,这时兄弟二人想的就不仅是夺得天下了,更是如何在这过程中打下更大的功勋、拥有更强的力量。
从赵家决定起义开始,赵衡付出的远比赵衎多,比如说这个主意是赵衡提出来的,比如说赵衡一直在地方招募军队,甚至比如说最后能不费一兵一卒取得皇城,是因为赵衡说服了常晟。这些赵衎看得到,追随赵家的人更看得到。况且从身份上来说,赵衡才是嫡夫人的孩子,他赵衎只是侧室夫人之子,就算年纪大一些,也不过是个庶子,所以赵衎不可能不焦虑。
赵衎应当没有想过让赵衡死在战场上。在赵衡看来,赵衎做的最过分的事情,是没有按照原定计划行军,导致赵衡不得不亲自面对最好的朋友,寻晔。
那是梅雨季,没完没了的雨下得人心烦。听闻寻晔是这次镇压起义军的将帅的时候,赵衡就提出由赵衎领兵对抗,他说他与寻晔太了解彼此,两人对峙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难分胜负,而对于起义军来说,没什么是比时间更宝贵的。当然,这是赵衡面上的说辞,实际他私心无法面对寻晔——他知道寻晔的决心,知道自己不可能说服他谋反,也就不愿意接受他们要死在彼此手里的必然。
赵光赞同了赵衡的观点,偏偏赵衎的军队遇上了泥石流,把路堵了个严严实实,好不容易才跑出来一个报信儿。无奈,赵衡只得自己面对寻晔。
赵衡与寻晔开始是彼此试探,寻晔想知道赵衡是不是真的谋反,赵衡也不想一下子就把事情做绝,他仍旧希望赵衎的军队可以赶紧清出一条道路,换人来面对寻晔。
说到底,他们是陪伴了彼此成长的朋友。
后来赵衡不等了,他知道赵衎是故意拖延,反正一切都可以怨怪天气;寻晔也不再试探了,他读懂了赵衡的决心,明白一场大战是不可避免的。
赵衡和寻晔不是没有私下见过,赵衡和寻晔讲理想抱负,寻晔和赵衡说赤胆忠心,都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可这俩人偏偏在各自的语境喋喋不休说了很久,久到寻晔叹息说他们明知道都说服不了对方,又何苦浪费时间。
赵衡也不说了,他问寻晔若是起义军胜了,以后寻晔愿不愿意在新朝还做一个保家卫国的将军。寻晔说赵衡何必明知故问,这回他俩在战场上相遇,只能是你死我活,哪儿来什么以后。赵衡没反驳,倒是多问了一句既然如此,寻晔为什么要领兵。寻晔说赵衡这话问得太令人寒心,他能明白赵衡的雄心,赵衡怎么就不能体谅他的赤诚呢。
赵衡与寻晔是日落时分见的面,两个人一直聊到朝阳初升都没停下。可能是因为心里都清楚这是最后一次作为朋友的对话,所以哪怕嗓子沙哑,也不舍得把嘴闭上。
等到营帐外的人声愈加喧闹,两个人也就不得不说再见。赵衡让寻晔千万别在战场上手下留情。寻晔说赵衡说了一句废话,顿了顿又说他们俩打了太多次架,胜负有半,也不知道这一次谁输谁赢。赵衡没接话茬,于是这便成为两人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也不算最后一句话。
寻晔离开前对赵衡说,如果真有那一天,希望赵衡看在赵双也姓赵的面子上,善待赵双、善待他们的女儿羽飞。赵衡也对寻晔说,如果真有那一天,也希望寻晔看在他们朋友一场的份儿上,把他的话转告方璞,希望方璞别那么恨他。
老话说铁血柔情,其实不是英雄为美人所扰,而是哪怕心中有再多的豪情壮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总要装着世间最灿烂的美好。
赵衡与寻晔对峙了近半年的时间。确如赵衡所料,他与寻晔太了解彼此,他们从小一同学习文治武功,对方的每一步棋招都在彼此的意料之中,难以勘破困局、开辟新天地。
这种局面,就算外人最初能理解,但考虑到赵衡一直以来的战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得愈加难以让人接受。这便到了赵衎做文章的时间。
赵衎手下的门客认为赵衡此举意在拖延,不知与俞国达成了什么协议,甚至猜测赵衡会背叛起义。据说赵衎示意门客如此去给赵光吹耳边风,自己又找到赵光,说弟弟一向意志坚定,现在如此,必然是有人从中作梗,所以建议赵光将赵衡手下的几个得力干将驱逐,省的他们一直给赵衡出馊主意。
如果那时齐国已然打下天下,赵衡不会怀疑自己的门客在此计谋下多半会被驱逐;但毕竟彼时一切都是未知,赵光也不会不明白起义军正值用人之际,所以他虽然一再申斥赵衡,也没有做出什么会实际伤害赵衡势力的行为。
赵衡这边有压力,寻晔那边也不会例外。可能是这样的原因,两边的主将索性也不打算等什么时机了,不如打开城门两军“开诚布公”地大战一场,将结局交给天意。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太阳高挂在城顶,赵衡和寻晔分别带领各自的军队来到开阔的平原。开头该是劝降的话,起码要说两句杀杀对方的士气,可是谁也没有张口。究竟是他还是寻晔先喊出的那个“杀”字,赵衡也不太确定,但当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两军已经厮杀在了一起。
赵衡面对的是寻晔。
赵衡认得寻晔的剑,寻晔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无影”,说是比上古的那把承影剑还厉害。赵衡还笑过寻晔,一把剑而已,哪儿那么多弯弯绕绕;寻晔也没客气,说赵衡不懂武器的艺术。
赵衡有些庆幸从小跟着他的那匹马前些日子受了伤,不能跟他上战场。不然此刻莫要说他与寻晔,就算是两人的坐骑遇见彼此,只怕都不愿载着主人——明明是形影不离的朋友,怎的就闹了个你死我活的结局呢?
赵衡一边想着,一边找准时机,用力砍向了寻晔坐骑的腿。那匹马痛得四肢跪地,寻晔也被跌落地下。只是赵衡出手的同时寻晔就了解他的意图,所以虽然动作比赵衡慢了一点,但他刚及地,赵衡也失去了平衡跌落在地。
就这样两人放弃了马上厮杀,转而变成面对面肉搏。这时候谁都没有劝说对方降服的意思,但他们又似乎都不愿意使出全力,好像只要把这一次的“架”打得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自己就能和最好的兄弟再多呆一会儿。
赵衡说那一场仗他仿佛是抽离的,看上去他接住了寻晔的每一招,可实际上他脑海里一直回放他们从小的片段。
寻晔的剑刺向赵衡的前胸,赵衡想起来他们小时候淘气,一起在学堂捉弄夫子,事发后两人被罚扫茅厕,但是嬉嬉笑笑的也不觉得那段有味道的时光难捱。
赵衡挡住寻晔的剑,又想起学习射箭的时候,寻晔第一个射中把心,赵衡不服,暗自练了许久拉上寻晔比试,最后也只是将将与对方打了个平手。
赵衡的剑攻向寻晔的后腰,赵衡想到自己几次被林夫人陷害、差点儿丢掉性命,赵衡怨怪母亲走得早、留他一人在世上,寻晔嘴笨、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就拉着他一起去酒楼喝得酩酊大醉,酒醒以后两人又不出意外地一起挨罚。
寻晔避开了赵衡的剑,赵衡又想起来寻晔结结巴巴地问他能不能做他的妹夫,说自己肯定会对他妹妹好,而且如此这般,他俩可就比亲兄弟还亲了。
赵衡接着寻晔的招数,也适时回击着寻晔,渐渐的,他也不知道模糊住眼睛的,是汗水、是鲜血,还是遗憾。
安嘉元年,因方璞诞生,俞帝改年号为安嘉。
安嘉九年,赵衎及冠,迎娶贵族望女为妻,未有封号。因父辈荫蔽,在京谋得闲散职务,从八品。
安嘉十年,赵衡及冠,迎娶朝中大儒嫡长孙女为妻,获封广阳侯。用了假名考取功名后被派往地方任县令,正九品。
安嘉十二年,赵衎任太子中舍人,正五品上。赵衡任大理寺丞,从六品上。
安嘉十三年,赵衎仍任太子中舍人,正五品上。赵衡任吏部司员外郎,从六品上;同年升任兵部司郎中,从五品上。
安嘉十四年,赵衎依旧任太子中舍人,正五品上。赵衡获封宣威将军,从四品上,南下前往俞越交界与越国作战。胜利后留在南方边境镇压百姓起义,并以讨贼之名不断募兵。很快又加封云麾将军,从三品上。
安嘉十五年俞帝改年号为熙祐,于次年实行。但未及新年号实行,这一年年底,赵光便举兵谋反。在赵光举兵前,赵家的子孙几乎都被他以各种理由叫去了地方,比如单是因为随赵光在地方的林夫人假称病重,便叫来了赵衎与赵衠。赵光反叛不久,他的亲妹妹,也就是俞国的皇后,自觉无言面对俞帝,于长秋宫自尽。
熙祐元年,赵衡与寻晔率领的俞国军队在战场上相遇,两军对峙近半年之久,赵衡才取得胜利。
熙祐二年,禁军统领常晟包围宫城,俞帝自尽,俞国灭亡。赵光建立齐国,改年号为天授。赵光称帝后追封二十多年前因生赵衡难产去世的正室夫人为懿德皇后,并立侧室林夫人,即赵衎的生母林夫人为皇后。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赵光称帝后没有立太子,而是将几个成年的儿子封为亲王,其中赵衎称韩王、赵衡为晋王。
天授二至三年,赵衎在京辅佐赵光处理政务,赵衡在地方清缴俞末自立的小国。
天授四年年尾,赵光退位为太上皇,赵衡即位,改年号为开乾,于次年实行。赵衡加封几个兄弟为亲王,如陈王赵衔,赵衠及冠后获封燕王。
开乾二年,太上皇赵光驾崩。
开乾三年,韩王、陈王及燕王因质疑先皇帝赵光的死因发动叛乱,史称“三王之乱”。
开乾五年,陈王赵衔被乱箭射死。
开乾六年,韩王赵衎被侍卫一箭穿心。同年赵衡平定三王之乱。赵衡下旨押解燕王赵衠进京,但赵衠自饮毒酒,拒绝与赵衡相见。随后,常晟被发现与姜国勾结、密图谋反,死在边境。消息传回盛京不久,还未及封后大典的方璞便病死在宫中。
自此,当初那些陪赵衡长大、和他一起打下天下的伙伴,也就不剩几个了。
史书上寥寥几个字,自然记录不下当年的血雨腥风,更不必说藏在暗处的刀光剑影。赵衡年及舞象前的那些事,细究来不过是他与林夫人的争斗,而真正属于赵衡、赵衎兄弟俩的斗争,就要从熙祐十五年,也就是赵光起兵谋反的那一年说起。
赵光举兵是赵衎与赵衡兄弟俩共同促成的,这大约也是他们之间最后的共同利益。赵衎那边是出于什么缘故,赵衡不清楚,但左不过是林夫人与李方旭之间的勾当。赵衡则确确实实是因为地方与盛京的官宦生涯让他认清了俞国根基的败坏。
赵光不是一个有胆识的人,最初提出举兵的人是赵衡。当时赵衎也在场——这是一步险棋,赵衎有支持赵衡的可能性,也有借此铲除赵衡的可能性,但赵衡赌赢了——很难说是赵衡的意料之外还是之中,赵衎没怎么挣扎就接受了赵衡的提议,并且和他一同筹谋。倒是赵光几次挣扎,最终还是被两个儿子说服。
那时赵衡主要在地方镇压起义的民众,很快赵光也向俞帝请旨到地方与赵衡配合,而赵衎还作为他们的耳目留在京中。
这是安嘉十四年的事。
到了安嘉十五年,赵衡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提出借林夫人生病之名,将赵衎等兄弟从盛京中接出来。凭借俞帝的疼爱与信任,他们此番行棋不会有差错。
“也不尽然,”赵衡顿了顿又说,“如果俞帝生疑,将赵衎留在盛京,对我来说也不算坏事,充其量是要多花些时间说服父亲按原计划进行。”
“可是他完全信任你们。”程璐说,“你心里面不会过不去吗?”
赵衡看着程璐的眼睛说:“他是一位很好的姑父,我知道,对你来说,他更是一位很好的父亲。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好皇帝。”
程璐没有反驳,示意赵衡继续说下去。
赵衎从盛京来到赵光与赵衡的身边,也就是他们兄弟俩博弈的开始。
但在最开始齐国的天下还不明朗的时候,赵衎和赵衡也算得上团结对俞,充其量是有些领兵上的矛盾。随着局势的逐渐清晰,起义军占据了上风,这时兄弟二人想的就不仅是夺得天下了,更是如何在这过程中打下更大的功勋、拥有更强的力量。
从赵家决定起义开始,赵衡付出的远比赵衎多,比如说这个主意是赵衡提出来的,比如说赵衡一直在地方招募军队,甚至比如说最后能不费一兵一卒取得皇城,是因为赵衡说服了常晟。这些赵衎看得到,追随赵家的人更看得到。况且从身份上来说,赵衡才是嫡夫人的孩子,他赵衎只是侧室夫人之子,就算年纪大一些,也不过是个庶子,所以赵衎不可能不焦虑。
赵衎应当没有想过让赵衡死在战场上。在赵衡看来,赵衎做的最过分的事情,是没有按照原定计划行军,导致赵衡不得不亲自面对最好的朋友,寻晔。
那是梅雨季,没完没了的雨下得人心烦。听闻寻晔是这次镇压起义军的将帅的时候,赵衡就提出由赵衎领兵对抗,他说他与寻晔太了解彼此,两人对峙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难分胜负,而对于起义军来说,没什么是比时间更宝贵的。当然,这是赵衡面上的说辞,实际他私心无法面对寻晔——他知道寻晔的决心,知道自己不可能说服他谋反,也就不愿意接受他们要死在彼此手里的必然。
赵光赞同了赵衡的观点,偏偏赵衎的军队遇上了泥石流,把路堵了个严严实实,好不容易才跑出来一个报信儿。无奈,赵衡只得自己面对寻晔。
赵衡与寻晔开始是彼此试探,寻晔想知道赵衡是不是真的谋反,赵衡也不想一下子就把事情做绝,他仍旧希望赵衎的军队可以赶紧清出一条道路,换人来面对寻晔。
说到底,他们是陪伴了彼此成长的朋友。
后来赵衡不等了,他知道赵衎是故意拖延,反正一切都可以怨怪天气;寻晔也不再试探了,他读懂了赵衡的决心,明白一场大战是不可避免的。
赵衡和寻晔不是没有私下见过,赵衡和寻晔讲理想抱负,寻晔和赵衡说赤胆忠心,都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可这俩人偏偏在各自的语境喋喋不休说了很久,久到寻晔叹息说他们明知道都说服不了对方,又何苦浪费时间。
赵衡也不说了,他问寻晔若是起义军胜了,以后寻晔愿不愿意在新朝还做一个保家卫国的将军。寻晔说赵衡何必明知故问,这回他俩在战场上相遇,只能是你死我活,哪儿来什么以后。赵衡没反驳,倒是多问了一句既然如此,寻晔为什么要领兵。寻晔说赵衡这话问得太令人寒心,他能明白赵衡的雄心,赵衡怎么就不能体谅他的赤诚呢。
赵衡与寻晔是日落时分见的面,两个人一直聊到朝阳初升都没停下。可能是因为心里都清楚这是最后一次作为朋友的对话,所以哪怕嗓子沙哑,也不舍得把嘴闭上。
等到营帐外的人声愈加喧闹,两个人也就不得不说再见。赵衡让寻晔千万别在战场上手下留情。寻晔说赵衡说了一句废话,顿了顿又说他们俩打了太多次架,胜负有半,也不知道这一次谁输谁赢。赵衡没接话茬,于是这便成为两人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也不算最后一句话。
寻晔离开前对赵衡说,如果真有那一天,希望赵衡看在赵双也姓赵的面子上,善待赵双、善待他们的女儿羽飞。赵衡也对寻晔说,如果真有那一天,也希望寻晔看在他们朋友一场的份儿上,把他的话转告方璞,希望方璞别那么恨他。
老话说铁血柔情,其实不是英雄为美人所扰,而是哪怕心中有再多的豪情壮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总要装着世间最灿烂的美好。
赵衡与寻晔对峙了近半年的时间。确如赵衡所料,他与寻晔太了解彼此,他们从小一同学习文治武功,对方的每一步棋招都在彼此的意料之中,难以勘破困局、开辟新天地。
这种局面,就算外人最初能理解,但考虑到赵衡一直以来的战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得愈加难以让人接受。这便到了赵衎做文章的时间。
赵衎手下的门客认为赵衡此举意在拖延,不知与俞国达成了什么协议,甚至猜测赵衡会背叛起义。据说赵衎示意门客如此去给赵光吹耳边风,自己又找到赵光,说弟弟一向意志坚定,现在如此,必然是有人从中作梗,所以建议赵光将赵衡手下的几个得力干将驱逐,省的他们一直给赵衡出馊主意。
如果那时齐国已然打下天下,赵衡不会怀疑自己的门客在此计谋下多半会被驱逐;但毕竟彼时一切都是未知,赵光也不会不明白起义军正值用人之际,所以他虽然一再申斥赵衡,也没有做出什么会实际伤害赵衡势力的行为。
赵衡这边有压力,寻晔那边也不会例外。可能是这样的原因,两边的主将索性也不打算等什么时机了,不如打开城门两军“开诚布公”地大战一场,将结局交给天意。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太阳高挂在城顶,赵衡和寻晔分别带领各自的军队来到开阔的平原。开头该是劝降的话,起码要说两句杀杀对方的士气,可是谁也没有张口。究竟是他还是寻晔先喊出的那个“杀”字,赵衡也不太确定,但当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两军已经厮杀在了一起。
赵衡面对的是寻晔。
赵衡认得寻晔的剑,寻晔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无影”,说是比上古的那把承影剑还厉害。赵衡还笑过寻晔,一把剑而已,哪儿那么多弯弯绕绕;寻晔也没客气,说赵衡不懂武器的艺术。
赵衡有些庆幸从小跟着他的那匹马前些日子受了伤,不能跟他上战场。不然此刻莫要说他与寻晔,就算是两人的坐骑遇见彼此,只怕都不愿载着主人——明明是形影不离的朋友,怎的就闹了个你死我活的结局呢?
赵衡一边想着,一边找准时机,用力砍向了寻晔坐骑的腿。那匹马痛得四肢跪地,寻晔也被跌落地下。只是赵衡出手的同时寻晔就了解他的意图,所以虽然动作比赵衡慢了一点,但他刚及地,赵衡也失去了平衡跌落在地。
就这样两人放弃了马上厮杀,转而变成面对面肉搏。这时候谁都没有劝说对方降服的意思,但他们又似乎都不愿意使出全力,好像只要把这一次的“架”打得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自己就能和最好的兄弟再多呆一会儿。
赵衡说那一场仗他仿佛是抽离的,看上去他接住了寻晔的每一招,可实际上他脑海里一直回放他们从小的片段。
寻晔的剑刺向赵衡的前胸,赵衡想起来他们小时候淘气,一起在学堂捉弄夫子,事发后两人被罚扫茅厕,但是嬉嬉笑笑的也不觉得那段有味道的时光难捱。
赵衡挡住寻晔的剑,又想起学习射箭的时候,寻晔第一个射中把心,赵衡不服,暗自练了许久拉上寻晔比试,最后也只是将将与对方打了个平手。
赵衡的剑攻向寻晔的后腰,赵衡想到自己几次被林夫人陷害、差点儿丢掉性命,赵衡怨怪母亲走得早、留他一人在世上,寻晔嘴笨、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就拉着他一起去酒楼喝得酩酊大醉,酒醒以后两人又不出意外地一起挨罚。
寻晔避开了赵衡的剑,赵衡又想起来寻晔结结巴巴地问他能不能做他的妹夫,说自己肯定会对他妹妹好,而且如此这般,他俩可就比亲兄弟还亲了。
赵衡接着寻晔的招数,也适时回击着寻晔,渐渐的,他也不知道模糊住眼睛的,是汗水、是鲜血,还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