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知文茵并非笼中雀?嘉树说不出来。
许是遥望乌龙江的时候,文茵会叹“凤去台空江自流”;许是说起高门大院的时候,文茵会叹“隔江犹唱后庭花”;许是谈起众生无奈的时候,文茵会叹“国破山河在”。
又或是问文茵缘何救他时,文茵会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是问文茵所思时,文茵会答“哀民生之多艰”;或是问所愿时,文茵会答“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心中有家国的人,怎么愿意收起胸中抱负,为自身安稳避世呢?
嘉树没有说这些,他只是道:“我知道你不是。”
“就算我不是吧。”文茵也没有再反驳,而是说,“不管你是为了什么选择效忠俞国,我都不会。我只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对我来说只要有和平,君主姓方还是姓赵、朝代姓俞还是姓齐,完全不重要。”
嘉树也不恼,从文茵的话语中推断说:“既然你志在清平四海,就更不该把自己圈在小小的乌源寨。”
文茵侧着脸看嘉树,问道:“即使我的志向与你相背?”
嘉树微笑起来:“你的意志当然不值得为我左右。”
文茵也微笑着说:“我只是一个女子,纵有远志,也没有机会实现。”
嘉树不置可否:“盛世很难,但现在是乱世,一切皆有可能。”
文茵还是微笑,话到嘴边却转了弯,问道:“你喜欢我什么?”
嘉树不答反问:“你信命吗?”
“不信。”
“可是我信。”嘉树说,“我觉得遇见你是命中注定的事,所以第一眼就喜欢上你也是命中注定的事。”
文茵的脸颊染上绯红,嘴上却半点不肯饶人,道:“花言巧语。”
“真的。你为我处理伤口的时候我就在想,能遇见你,就算死了都值了。”
文茵伸手捂住嘉树的嘴:“别乱说话。”
嘉树见文茵如此,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傻笑。
文茵也跟着嘉树傻笑,过了一会儿才又问道:“你要我跟你走,可你过的是朝不保夕的日子。我怎么办?”
“……对不起,我知道我不该张这个嘴的。”嘉树脸上有愧,笑容也敛了起来,“我本来想同你一起过完瑞节就离开的,但是方才见花邦寨那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都敢热烈地向心仪之人表达自己的感情,我就想不管怎么说,我应该要让你知道我的心意。”
“你将一道两难的题交给了我,”文茵很是清醒地说,“但是我还是很高兴,你愿意把你的想法如实地告诉我。”
嘉树脸上的笑容又一次绽放,他还没张嘴,就听到文茵继续说道:“我需要时间消化今天的话。以中秋为限吧,你再多留几天,中秋过后,我会给你答复。”
“好。我等你。”
围着篝火舞蹈的人渐渐散去,越来越多的姑娘跟着自己的情郎寻找僻静处诉说心事,倒显得村寨静了下来。文茵和嘉树也在这样的氛围中依靠着彼此,文茵抬头看向星空,她不知道嘉树在想什么,但她在思索着嘉树的话——“志在清平四海,便该纵马天下”。
——*——
瑞节以后,文茵与嘉树的关系明显亲近了不少,桃儿还试探地问过是不是该帮他们准备喜酒了。嘉树闻言只是笑、并不说话;文茵无奈地说桃儿要是太闲、不如帮她上山采药。
说到采药,嘉树伤好以后也会和文茵一起上山。在他养伤的那段时间,文茵教过他不少草药的样子和功效,大多是外伤用的,所以一起上山采药时,不用文茵张嘴,嘉树也知道哪些草药是值得采的。
两人走在幽静的山中,时常不说话,只是听鸟雀蝉鸣,开口也不过是等阵吃什么一类的话。文茵有一次问嘉树,不觉得这样只看今朝的日子很轻松很自在嘛;既然如此,为什么偏要舍弃现在的生活呢?嘉树答,现在的日子才是他偷来的,他这条命本就属于不安稳;顿了顿又说,与俞国同生共死似乎是生来就存在于脑海的执念,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违背。
“你呢?若此生只做一件事,你希望是什么事。”嘉树问道。
“我不知道。”文茵说,“我没有武皇改写天下的本事,也没有梁氏巾帼御马敌前的英勇,我做不成什么事。若能安稳一生,起码对得起给我生命的父母。”
嘉树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作纠缠,换了话题问道:“你理想中的盛世是什么样的?”
“盛世?好遥远的词。可能是夜不闭户、天下大同?”文茵说,“但那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的和平才能打下的基础,乱世之中想盛世实在是遥不可及。”
“是。”
“这片土地不管是姓俞还是姓齐,上面的山河百姓不会变,他们想要的只是安稳的生活。多少人打着拯救黎民苍生的旗号,行的却是满足一己之私的事。”
“不过是世事变迁、君主更迭,打天下的人如何坚守本心、后代子孙如何守住天下罢了。”
“可这天下从来不是一姓一族的天下。”
嘉树笑起来,说:“要不是我自己做的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我一定要捂住你的嘴说一句‘大逆不道’的。”
文茵也笑起来,说:“我才不在乎君主是谁,我只希望乌源寨可以永远安宁,其他的城寨也可以如乌源寨一般安宁。”
“我知道。”
“你不是说若我志在四海,便不该困于此地吗?”文茵说,“现在最能达成我想要的海晏河清的是齐国。若我真的离开这里,我也会选择站在你的对立面、去效忠齐国。”
嘉树脸上地笑容有短暂的僵硬,但他还是应了声“嗯”。
“即使如此,你也希望我离开这里吗?”
“我希望你快乐,我希望你做的是你想做的事情。”嘉树说,“我不会为了你放弃俞国,也就不会要求你为了我放弃心中的立场。”
“可是我没有立场。”
“不。我们这些人看的是一国的利益,你看的是天下,相较而言,你的立场才是伟大,我是你说的打天下之名义、行一己之私的那种人。”
文茵不置可否,又回应了嘉树前一句话,说:“我喜欢你的坦诚,尽管我听到并不好受。”
嘉树盯着文茵,说:“你不是一般的姑娘。”
“这可不像是表扬。”文茵没什么情绪地笑了一声,继而问道,“我再问一遍:留下来,同我一起过安稳日子,你愿不愿意?”
嘉树看着文茵,眼睛里是文茵看不懂的思绪,就在文茵要叹自己明白了的时候,嘉树却笑了出来。
“你笑什么?”文茵问道。
“笑我们真的很合适,若生在和平的朝代,该是神仙眷侣。”
“何出此言?”
“我将一道两难的题丢给了你,你又还了一道给我。”嘉树叹了一口气,继而看着文茵笑着说道,“我真喜欢你。”
文茵看着嘉树、没有说话。
“我可以抱抱你吗?”嘉树问道。
文茵还是看着嘉树不说话,直到嘉树张开的手臂有了酸痛的感觉,文茵才向嘉树走了两步,然后伸出手,紧紧与嘉树拥抱在了一起。
这个拥抱应该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因为文茵听到嘉树在自己耳边说“我不愿意”四个字时,她生出了些两人认识许久许久的感觉,多少与倾盖如故相似,却更多了一份不能言说的无奈。
这个拥抱或许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因为嘉树说出“我不愿意”四个字时,他觉得自己就要失去文茵了,尽管实际上他也从未得到过。嘉树知道文茵期待的答案是他的拒绝,只有这样,文茵才会无所牵挂地去实现她的抱负。
守护俞国与其说是他的信仰,不如说是深植于他脑海的一个概念,在嘉树愈加文茵之后,他才明白这一点。然而守护眼前的这个人,在这个人犹疑的时候帮她下定决心、让她安心地去追寻自己的渴望,才是有实在意义的事情。
可惜嘉树是胆小的。守护俞国是说不明的概念,保护文茵是不明说的意义。当概念与意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嘉树又做不到舍弃概念、选择意义——或许正如他先前与文茵说的那样,他知道自己在做不值得的事,但他无法背弃身边的兄弟好友、无法背叛坚守的精神。
既然如此,他与文茵注定陌路。
既然注定陌路,那么不如由他来做那个恶人。
“我不愿意。”嘉树在文茵的耳边说。
“我们走吧,离开乌源寨。”片刻以后,文茵说。
嘉树有些慌乱,他松开抱着文茵的手,问道:“现、现在吗?”
“先回去收拾行囊。”
“不是说好了等中秋节吗?”
文茵摇头,说:“既然分离是注定的结局,何必再给彼此更多的牵挂与羁绊。”
嘉树还是说:“没有两天了,过完中秋再走吧。”
“其实你说得对,我早就想离开了,甚至我一开始就不应该来。”文茵的视线仿佛穿越了层叠的山脉,看到万里之外,“我应该谢谢你,帮怯懦的我做了决定。我已经耽误了太久,现下一刻都不想再停留。”
——*——
与相熟的朋友告别对文茵来说是很不知所措的事情,她既把人放在了心上,又无法面对离别的话语与眼泪。好在虽然桃儿一家不识字,但村里有识字的人。思索良久后,文茵还是选择不告而别,只留下一封书信。
离开乌源寨的路上碰见不少人,大家当文茵和嘉树一同上山采药,谁也没有多问几句。等到彻底出了村落,文茵没怎么样,嘉树倒是回过头看了一眼。
“你现在反悔还来得及。”文茵玩笑道。
“我现在反悔你会跟我一起吗?”嘉树反问道。
文茵没有回答,嘉树也不需要。有些事情彼此心知肚明就好,说出来反倒令人难过。
乌源寨在深山之中,走出这座大山需要几日功夫。文茵和嘉树走得不算急,毕竟两个人都有和彼此多相处几日的念头。这一路上文茵问了不少外面的事情,之前文茵只是问还有多少小国未能归入齐国的版图,如今文茵问得更细了,比如齐国与之对抗的军队是何人领军,又有多少士兵一类的。但这些问题嘉树大多答不上来,他说虽然俞国义军会与这些小国合作——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他在军中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所能了解的很有限。
嘉树问文茵走出大山以后的打算,文茵说要先了解天下局势。文茵说她不是个好大夫,以前师父教她读医书,她看十句忘一句,反倒趁师父坐诊的时候悄悄去看过不少兵书,虽不敢说有勘破天下之眼界,但多少有些自己的想法。如今齐国北有姜国,南有俞国残余势力和俞末独立出去的诸多小国,北边的问题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所以齐国的国策一定是先南后北,只有先铲除南方的隐患,齐国才敢倾举国之力对付姜国;何况南方是齐国的经济命脉,如果不在气候和暖的南方大力发展农业经济,齐国也没有足够的粮食银钱供给与姜国或许会持续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战争。
大的国策定下来,也要看如何落实。南方虽然只有小国,但毕竟国家众多,如若联合起来成“合纵”之势,其威力不会比北边强大的姜国小。此时先与哪些国家开战,又与哪些和谈就是一门学问了——这“和谈”两个字更妙,齐国心知肚明和约就算今日谈妥,他日也是要撕毁的。但毕竟是一国威仪,要找个什么时机、什么理由去撕毁才能显得齐国信守承诺就更是另一门学问了。
文茵没有上战场的本事,不过可以先去报名做个军医,以观此时天下局势,若能有所感悟,自然也会将自己的想法说与军伍的将军。当然,她能否有安邦定国的本事,甚至能否见到军伍中说得上话的人都是未知数。
“我相信你。”嘉树说。
“为什么?就我读的那几本兵书,恐怕都比不过纸上谈兵的赵括。”
“不为什么。你肯定行。”
文茵也不追问,又问了嘉树的打算。
“我想先看你成为军医。”
“就算我做不成,也不会跟你走的。”
嘉树无奈道:“我知道。”
文茵原也是玩笑,但见嘉树如此,心中生出了些伤感:“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我们在战场上遇见,你会怎样?”
“你是医官,我们不会遇见。”
“万一呢?你就当我是军师?谋士?或者一个普通的士兵。随便什么,你会怎么办?”
“不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不会怎么办。”
“都说了是如果。”
“没有如果。”
文茵没再接话,嘉树也以为这个话题就翻了篇,只是晚饭前文茵又提了起来:“如果真有战场上相见的那一天,我希望我们不认识彼此。”
许是遥望乌龙江的时候,文茵会叹“凤去台空江自流”;许是说起高门大院的时候,文茵会叹“隔江犹唱后庭花”;许是谈起众生无奈的时候,文茵会叹“国破山河在”。
又或是问文茵缘何救他时,文茵会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是问文茵所思时,文茵会答“哀民生之多艰”;或是问所愿时,文茵会答“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心中有家国的人,怎么愿意收起胸中抱负,为自身安稳避世呢?
嘉树没有说这些,他只是道:“我知道你不是。”
“就算我不是吧。”文茵也没有再反驳,而是说,“不管你是为了什么选择效忠俞国,我都不会。我只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对我来说只要有和平,君主姓方还是姓赵、朝代姓俞还是姓齐,完全不重要。”
嘉树也不恼,从文茵的话语中推断说:“既然你志在清平四海,就更不该把自己圈在小小的乌源寨。”
文茵侧着脸看嘉树,问道:“即使我的志向与你相背?”
嘉树微笑起来:“你的意志当然不值得为我左右。”
文茵也微笑着说:“我只是一个女子,纵有远志,也没有机会实现。”
嘉树不置可否:“盛世很难,但现在是乱世,一切皆有可能。”
文茵还是微笑,话到嘴边却转了弯,问道:“你喜欢我什么?”
嘉树不答反问:“你信命吗?”
“不信。”
“可是我信。”嘉树说,“我觉得遇见你是命中注定的事,所以第一眼就喜欢上你也是命中注定的事。”
文茵的脸颊染上绯红,嘴上却半点不肯饶人,道:“花言巧语。”
“真的。你为我处理伤口的时候我就在想,能遇见你,就算死了都值了。”
文茵伸手捂住嘉树的嘴:“别乱说话。”
嘉树见文茵如此,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傻笑。
文茵也跟着嘉树傻笑,过了一会儿才又问道:“你要我跟你走,可你过的是朝不保夕的日子。我怎么办?”
“……对不起,我知道我不该张这个嘴的。”嘉树脸上有愧,笑容也敛了起来,“我本来想同你一起过完瑞节就离开的,但是方才见花邦寨那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都敢热烈地向心仪之人表达自己的感情,我就想不管怎么说,我应该要让你知道我的心意。”
“你将一道两难的题交给了我,”文茵很是清醒地说,“但是我还是很高兴,你愿意把你的想法如实地告诉我。”
嘉树脸上的笑容又一次绽放,他还没张嘴,就听到文茵继续说道:“我需要时间消化今天的话。以中秋为限吧,你再多留几天,中秋过后,我会给你答复。”
“好。我等你。”
围着篝火舞蹈的人渐渐散去,越来越多的姑娘跟着自己的情郎寻找僻静处诉说心事,倒显得村寨静了下来。文茵和嘉树也在这样的氛围中依靠着彼此,文茵抬头看向星空,她不知道嘉树在想什么,但她在思索着嘉树的话——“志在清平四海,便该纵马天下”。
——*——
瑞节以后,文茵与嘉树的关系明显亲近了不少,桃儿还试探地问过是不是该帮他们准备喜酒了。嘉树闻言只是笑、并不说话;文茵无奈地说桃儿要是太闲、不如帮她上山采药。
说到采药,嘉树伤好以后也会和文茵一起上山。在他养伤的那段时间,文茵教过他不少草药的样子和功效,大多是外伤用的,所以一起上山采药时,不用文茵张嘴,嘉树也知道哪些草药是值得采的。
两人走在幽静的山中,时常不说话,只是听鸟雀蝉鸣,开口也不过是等阵吃什么一类的话。文茵有一次问嘉树,不觉得这样只看今朝的日子很轻松很自在嘛;既然如此,为什么偏要舍弃现在的生活呢?嘉树答,现在的日子才是他偷来的,他这条命本就属于不安稳;顿了顿又说,与俞国同生共死似乎是生来就存在于脑海的执念,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违背。
“你呢?若此生只做一件事,你希望是什么事。”嘉树问道。
“我不知道。”文茵说,“我没有武皇改写天下的本事,也没有梁氏巾帼御马敌前的英勇,我做不成什么事。若能安稳一生,起码对得起给我生命的父母。”
嘉树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作纠缠,换了话题问道:“你理想中的盛世是什么样的?”
“盛世?好遥远的词。可能是夜不闭户、天下大同?”文茵说,“但那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的和平才能打下的基础,乱世之中想盛世实在是遥不可及。”
“是。”
“这片土地不管是姓俞还是姓齐,上面的山河百姓不会变,他们想要的只是安稳的生活。多少人打着拯救黎民苍生的旗号,行的却是满足一己之私的事。”
“不过是世事变迁、君主更迭,打天下的人如何坚守本心、后代子孙如何守住天下罢了。”
“可这天下从来不是一姓一族的天下。”
嘉树笑起来,说:“要不是我自己做的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我一定要捂住你的嘴说一句‘大逆不道’的。”
文茵也笑起来,说:“我才不在乎君主是谁,我只希望乌源寨可以永远安宁,其他的城寨也可以如乌源寨一般安宁。”
“我知道。”
“你不是说若我志在四海,便不该困于此地吗?”文茵说,“现在最能达成我想要的海晏河清的是齐国。若我真的离开这里,我也会选择站在你的对立面、去效忠齐国。”
嘉树脸上地笑容有短暂的僵硬,但他还是应了声“嗯”。
“即使如此,你也希望我离开这里吗?”
“我希望你快乐,我希望你做的是你想做的事情。”嘉树说,“我不会为了你放弃俞国,也就不会要求你为了我放弃心中的立场。”
“可是我没有立场。”
“不。我们这些人看的是一国的利益,你看的是天下,相较而言,你的立场才是伟大,我是你说的打天下之名义、行一己之私的那种人。”
文茵不置可否,又回应了嘉树前一句话,说:“我喜欢你的坦诚,尽管我听到并不好受。”
嘉树盯着文茵,说:“你不是一般的姑娘。”
“这可不像是表扬。”文茵没什么情绪地笑了一声,继而问道,“我再问一遍:留下来,同我一起过安稳日子,你愿不愿意?”
嘉树看着文茵,眼睛里是文茵看不懂的思绪,就在文茵要叹自己明白了的时候,嘉树却笑了出来。
“你笑什么?”文茵问道。
“笑我们真的很合适,若生在和平的朝代,该是神仙眷侣。”
“何出此言?”
“我将一道两难的题丢给了你,你又还了一道给我。”嘉树叹了一口气,继而看着文茵笑着说道,“我真喜欢你。”
文茵看着嘉树、没有说话。
“我可以抱抱你吗?”嘉树问道。
文茵还是看着嘉树不说话,直到嘉树张开的手臂有了酸痛的感觉,文茵才向嘉树走了两步,然后伸出手,紧紧与嘉树拥抱在了一起。
这个拥抱应该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因为文茵听到嘉树在自己耳边说“我不愿意”四个字时,她生出了些两人认识许久许久的感觉,多少与倾盖如故相似,却更多了一份不能言说的无奈。
这个拥抱或许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因为嘉树说出“我不愿意”四个字时,他觉得自己就要失去文茵了,尽管实际上他也从未得到过。嘉树知道文茵期待的答案是他的拒绝,只有这样,文茵才会无所牵挂地去实现她的抱负。
守护俞国与其说是他的信仰,不如说是深植于他脑海的一个概念,在嘉树愈加文茵之后,他才明白这一点。然而守护眼前的这个人,在这个人犹疑的时候帮她下定决心、让她安心地去追寻自己的渴望,才是有实在意义的事情。
可惜嘉树是胆小的。守护俞国是说不明的概念,保护文茵是不明说的意义。当概念与意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嘉树又做不到舍弃概念、选择意义——或许正如他先前与文茵说的那样,他知道自己在做不值得的事,但他无法背弃身边的兄弟好友、无法背叛坚守的精神。
既然如此,他与文茵注定陌路。
既然注定陌路,那么不如由他来做那个恶人。
“我不愿意。”嘉树在文茵的耳边说。
“我们走吧,离开乌源寨。”片刻以后,文茵说。
嘉树有些慌乱,他松开抱着文茵的手,问道:“现、现在吗?”
“先回去收拾行囊。”
“不是说好了等中秋节吗?”
文茵摇头,说:“既然分离是注定的结局,何必再给彼此更多的牵挂与羁绊。”
嘉树还是说:“没有两天了,过完中秋再走吧。”
“其实你说得对,我早就想离开了,甚至我一开始就不应该来。”文茵的视线仿佛穿越了层叠的山脉,看到万里之外,“我应该谢谢你,帮怯懦的我做了决定。我已经耽误了太久,现下一刻都不想再停留。”
——*——
与相熟的朋友告别对文茵来说是很不知所措的事情,她既把人放在了心上,又无法面对离别的话语与眼泪。好在虽然桃儿一家不识字,但村里有识字的人。思索良久后,文茵还是选择不告而别,只留下一封书信。
离开乌源寨的路上碰见不少人,大家当文茵和嘉树一同上山采药,谁也没有多问几句。等到彻底出了村落,文茵没怎么样,嘉树倒是回过头看了一眼。
“你现在反悔还来得及。”文茵玩笑道。
“我现在反悔你会跟我一起吗?”嘉树反问道。
文茵没有回答,嘉树也不需要。有些事情彼此心知肚明就好,说出来反倒令人难过。
乌源寨在深山之中,走出这座大山需要几日功夫。文茵和嘉树走得不算急,毕竟两个人都有和彼此多相处几日的念头。这一路上文茵问了不少外面的事情,之前文茵只是问还有多少小国未能归入齐国的版图,如今文茵问得更细了,比如齐国与之对抗的军队是何人领军,又有多少士兵一类的。但这些问题嘉树大多答不上来,他说虽然俞国义军会与这些小国合作——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他在军中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所能了解的很有限。
嘉树问文茵走出大山以后的打算,文茵说要先了解天下局势。文茵说她不是个好大夫,以前师父教她读医书,她看十句忘一句,反倒趁师父坐诊的时候悄悄去看过不少兵书,虽不敢说有勘破天下之眼界,但多少有些自己的想法。如今齐国北有姜国,南有俞国残余势力和俞末独立出去的诸多小国,北边的问题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所以齐国的国策一定是先南后北,只有先铲除南方的隐患,齐国才敢倾举国之力对付姜国;何况南方是齐国的经济命脉,如果不在气候和暖的南方大力发展农业经济,齐国也没有足够的粮食银钱供给与姜国或许会持续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战争。
大的国策定下来,也要看如何落实。南方虽然只有小国,但毕竟国家众多,如若联合起来成“合纵”之势,其威力不会比北边强大的姜国小。此时先与哪些国家开战,又与哪些和谈就是一门学问了——这“和谈”两个字更妙,齐国心知肚明和约就算今日谈妥,他日也是要撕毁的。但毕竟是一国威仪,要找个什么时机、什么理由去撕毁才能显得齐国信守承诺就更是另一门学问了。
文茵没有上战场的本事,不过可以先去报名做个军医,以观此时天下局势,若能有所感悟,自然也会将自己的想法说与军伍的将军。当然,她能否有安邦定国的本事,甚至能否见到军伍中说得上话的人都是未知数。
“我相信你。”嘉树说。
“为什么?就我读的那几本兵书,恐怕都比不过纸上谈兵的赵括。”
“不为什么。你肯定行。”
文茵也不追问,又问了嘉树的打算。
“我想先看你成为军医。”
“就算我做不成,也不会跟你走的。”
嘉树无奈道:“我知道。”
文茵原也是玩笑,但见嘉树如此,心中生出了些伤感:“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我们在战场上遇见,你会怎样?”
“你是医官,我们不会遇见。”
“万一呢?你就当我是军师?谋士?或者一个普通的士兵。随便什么,你会怎么办?”
“不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不会怎么办。”
“都说了是如果。”
“没有如果。”
文茵没再接话,嘉树也以为这个话题就翻了篇,只是晚饭前文茵又提了起来:“如果真有战场上相见的那一天,我希望我们不认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