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文茵会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文茵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谁,或许他们自顾不暇,或许他们嫌弃她是个女婴,总之尚是婴孩的文茵被人丢在了医馆门口。开医馆的郎中于心不忍,又无儿无女,索性收养了她。不知是什么原因,郎中不让文茵叫他爹,只说他是她的师父。
文茵从小在医馆长大,耳濡目染,也就成为了一名医师。可实际上学医并非文茵所愿,她深知乱世学医不治人,也明白所谓的医者仁心,最后反而会害了医师自己。文茵见过付不起药费的人为师父不收费的诊治感激涕零,也见过这些人因师父不能再提供药材而面露凶色、拳脚相加;文茵知道除非有能力永远护佑这些人,不然习惯了给予他们帮助,等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帮助他们的那一天,自己就会成为恶人。
但文茵不怪他们。长在医馆,人性的卑劣她见得太多,最初她逼着自己不放在心上,后来也就成了习惯。文茵只是为师父难过,师父是一个太善良的人,是真正拥有仁心的医者,他不该被人那样对待。然而文茵也没有能力改变——人被逼到绝境的时候自是会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这无法修正、只能避免,可是避免的方法是让所有人获得好的生活,除了大同盛世,根本无法实现。
改变朝代、改变现状。文茵不是没有想过,可是这太难了,且不说她有没有能力,文茵甚至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所以哪怕她研习兵书,习读古今政辩策论,她也从没有踏出第一步,只是躲在师父的小医馆同师父一起诊治病患。
若不是师父离世,她没心思撑起医馆,或许文茵会一直留在医馆,只问病人生死、不问国家祸福。
说起师父的离世,可以说是乱世的必然,但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是死于他自己的医者仁心。
药材供应的不稳定从战乱起就没有停止,若非是缺少救命的药,师父也不至于冒险进入交战的地带采药。文茵在医馆等了几日都没有消息,才打算出门寻找,就见有人背着师父的尸身来到医馆:师父是采药时被流箭射中,丢了性命。背他回来的是穿着俞国军服的士兵,那人说师父曾救过他病重的父亲,所以他在山上见到师父的尸身,就把他送回家来。
这件事情给文茵的感触挺大的。一方面师父为了病人冒险上山,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面师父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也是因为他曾经一颗赤诚的仁慈之心。两者相加,倒是让文茵陷入两难的境地——她不知道没了师父,她还留在医馆有什么意义;可是师父为了治病救人不惜自己的性命,她就这样舍弃他传授的一身本事,又如何对得起他的收养和谆谆教诲?
倒是那个俞国的士兵,走之前和文茵说,仗快打进城了,让文茵能离开就离开,再晚能不能走掉都不好说。文茵谢过士兵,心中却不自觉地在想,最低官阶的士兵都能随意离开军队足以见俞国军队治兵不严,战败不过是早晚的事。
文茵葬了师父,收拾了行囊就离开了。她其实并不知道该去哪儿,只是观局势认为西南深山的战火燃得不凶,所以决定向西南走。文茵自己也说不清她有没有追寻平静生活的意思,但她确实觉得自己该停下来、认真想一想今后。
停在乌源寨是意外。文茵在山间赶路的时候,救了一个被毒蛇咬伤的孩子,将孩子送回家中,才知道孩子是乌源寨村长的幼子。因着这份恩情,村长请文茵留下来,在乌源寨做一名村医。文茵觉得乌源寨宁静祥和,有些世外桃源的意思,停下来休整一番也不失为一种选择,遂接受了村长的提议。
乌源寨的生活确实宁静。因为寨子里可以自给自足,所以乌源寨人善良质朴,对待文茵这个外乡人也很热情友善,文茵久违地在这里体会到了人性关怀。原是想找个宁静的地方,仔细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但真找到了这个地方,文茵又将这一切抛诸脑后,认真地享受难得的平静。
直到嘉树的出现。
说也有趣,文茵说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乡野孩童她救了、受伤的士兵她也救了。明知道自己可能会惹上麻烦,文茵还是选择救人,她自己说不清是师父的教诲还是怎的,嘉树却知道那几个字不过是文茵嘴上的说辞,文茵的心底很是柔软,哪怕她不相信人性,她也希望所有人得到幸福。文茵的志向不仅仅是救面前的一个两个人,更是救天下千千万万的人。
或许文茵正是诗中说的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看上去文茵是被嘉树的言语刺激才选择的离开,实际上文茵心中早有离开的打算,嘉树不过是导火索,将这想法点燃成绚烂的烟花。
只是话再说回来,能够遇见嘉树也是文茵意料之外的事情。嘉树说他对文茵是一见钟情,文茵倒不觉得她对嘉树也是如此,可是文茵也必须承认,第一次在山里见到嘉树的时候,她就觉得这人对她的与众不同,文茵说不清楚那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只能归因于直觉。后来文茵才明白,那种感觉叫做倾盖如故。
文茵更说不清楚她喜欢嘉树什么,但她知道她会为嘉树的靠近而激动、会因为嘉树在身边而欣喜。文茵想,或许喜欢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只要那个人能勾起内心的欢喜雀跃便是足够。
如果说文茵没有想过与嘉树在乌源寨过起男耕女织的日子,那是对她感情不尊重。可是当文茵看着桃儿与丈夫的生活,她又觉得将自己困在一间小屋几亩耕田,终己一生去抚养几个孩子长大成人并非她所求的生活。文茵不否认平淡的美好,却也无法正视简单的乏味。
若嘉树愿意,文茵也许会与他在山间蹉跎几年时光,可是她早晚还是会选择离开。所以在嘉树直白地告诉文茵他的打算时,文茵虽然觉得遗憾,更多的却是庆幸。文茵心中并非没有儿女情长,只是那不能占据一个最重要的位置——国之不国,何以家为。
文茵曾在书上读过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的论辩。她相信时势给了英雄崭露头角的机会,不论男女、不分阶级,英雄都有机会在乱世功成名就;同样的,英雄也会改变时势的走向,要么挽帝国之将倾,要么开辟新的时代。
文茵是后者。俞国这棵树不仅腐朽、而且虫蛀,就算拼尽全力将它扶正又能正几年?为天下计,为长远计,倒不如将这棵树砍断,重栽一颗小树苗,只要用心浇灌、努力经营,这棵小树苗早晚也会长成参天大树——何况它还有俞国的残骸作肥料。
文茵并不理解嘉树的选择,但她大约能猜到嘉树说“精神不能辜负”是什么意思。若是当年俞国尚未亡国,嘉树等人还算是救国家于危亡,是俞国了不起的人;可是现今俞帝自戕三年、齐国建国三年,明眼人都知俞国复国无望,而百姓所求也只有和平。嘉树的坚持在外人看来实是愚蠢,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可还是有和他一样的千千万万的人坚持了下来。这些人是嘉树身边最亲密的人,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坚持着复国的决心,明明退一步就是阖家团圆,明明退一步就是荣华富贵,可他们还是固执地、愚蠢地坚持着没有希望的信念,甚至不惜为此奉上生命。文茵不理解这份坚守,却也不能不肃然起敬。所以文茵不会劝说嘉树放弃他的信念,她只能看着自己与嘉树分道扬镳,看着嘉树为注定徒劳无功的事情献上他的所有。
决定离开的时候,文茵曾问过嘉树,若有朝一日他们在战场上相遇,该当如何?嘉树顾左右而言他,不肯给出一个答案。于是文茵说,她希望那时他们不认识彼此。不认识、没有牵绊,所以他们才能更好地去面对彼此、面对自己为了志向而舍弃的爱人。
这是最好的选择。
这是文茵能想到的最好的选择。
可是他们到底只是普通人,他们有人最基本的七情六欲,如果真的在战场上相遇,如果真的有一天他们要拔刀相向,又怎么可能不难过呢?
文茵在与嘉树一同离开乌源寨的路上推断出俞国义军的方位——竟然离乌源寨只有几天的路程——嘉树想装作不知道她知道,可是文茵还是逼着嘉树知道她知道。文茵这样做是冲动,她承认纵使理智再清楚,她也有一丝试探:万一呢?万一嘉树对她的感情超越了别的什么呢?
文茵逼着嘉树做出选择,她非要告诉嘉树,若他今日不杀她,来日她必来杀他。尽管杀彼此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可是将原本被柔纱包裹的真相如此残忍地撕开在眼前,还是足够叫人难过。这实在不是理智的一步,若嘉树杀了她,文茵失去了理想也失去了爱情;若嘉树不杀她,文茵也许能得到理想,但她还是会失去嘉树、失去爱情。只是事已至此,若文茵装作自己不知,她离开嘉树以后还是要挣扎是否背叛嘉树、将这一切坦白,然后带着军队清剿嘉树,那时候背叛他们爱情的人就是她了,所以文茵宁愿将自己的性命交在嘉树手上,也将这道两难的题交给嘉树。
若嘉树杀她,文茵此生也算轰轰烈烈爱过;若嘉树不杀她,文茵只能做那个背叛爱情的人,余生再用清剿俞国余孽的功勋一遍遍烙印自己的耻辱。
这样看来,似乎此刻用一条性命换内心宁静不算太糟糕,可当她闭起眼睛,听见嘉树拔剑的铮鸣声时,文茵还是还是很难过很难过。她高估了自己,她做不到面带笑容听候嘉树发落,她的心在一瞬碎成了碎片。
噌。
嘉树拔出了剑。
文茵准备好接受嘉树的发落。
然而下一瞬的文茵没有感受到剑体的冰凉,取而代之的是嘉树掌心的炽热——文茵被嘉树一手护到身后,她忙地睁开眼,这才看见他们面前还站着其他人、其他穿着俞国士兵服饰的人。
“你干什么?”嘉树质问那人道。
“是你要干什么!”对面回应道,“她方才的话你也听见了,现在不杀了她,等着她来日将齐国的军队领进来吗?”
“她不是这个意思,你先听我说……”
“嘉树!”对面先是打断了嘉树的话,继而停顿片刻才再开口道,“我以为你死了,弟兄们都以为你死了!可你在做什么?你这几个月都是在和这个女人调|情吧?甚至还打算为了她背叛你的兄弟!”
“我没有!成哥你给我点时间,我回头慢慢跟你说。”
“你没有什么?没有和这个女人调|情,还是没有打算背叛兄弟们?你的剑还指着老子呢!”成哥怒道,“好,你现在杀了她,我就相信你没打算背叛。”
“不,成哥。”嘉树摇头,“不能杀她、不能杀她。”
“你动不了手,老子帮你动!”
铮!
嘉树的剑与成哥的刀打在了一起。
“成哥,我们谈一谈,我不想伤害你,也请你不要伤害她。”嘉树在与成哥对招时快速地说道。
两人很快分开,成哥仍是怒视着嘉树:“我呸。”。
嘉树自知打不过成哥,何况成哥身后还跟着一队人,所以他只能与成哥交涉:“成哥,这是文茵,我胸口中了箭,是她救了我。我原本打算送她离开就回来的,没想到半路碰上了你们。成哥,你帮我一个忙,让我先送她离开,过几日我就回来向你请罪。”
许是不相信嘉树的话,也不想与他废话,成哥索性吩咐手下道:“把他们俩给我绑喽!”
文茵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谁,或许他们自顾不暇,或许他们嫌弃她是个女婴,总之尚是婴孩的文茵被人丢在了医馆门口。开医馆的郎中于心不忍,又无儿无女,索性收养了她。不知是什么原因,郎中不让文茵叫他爹,只说他是她的师父。
文茵从小在医馆长大,耳濡目染,也就成为了一名医师。可实际上学医并非文茵所愿,她深知乱世学医不治人,也明白所谓的医者仁心,最后反而会害了医师自己。文茵见过付不起药费的人为师父不收费的诊治感激涕零,也见过这些人因师父不能再提供药材而面露凶色、拳脚相加;文茵知道除非有能力永远护佑这些人,不然习惯了给予他们帮助,等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帮助他们的那一天,自己就会成为恶人。
但文茵不怪他们。长在医馆,人性的卑劣她见得太多,最初她逼着自己不放在心上,后来也就成了习惯。文茵只是为师父难过,师父是一个太善良的人,是真正拥有仁心的医者,他不该被人那样对待。然而文茵也没有能力改变——人被逼到绝境的时候自是会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这无法修正、只能避免,可是避免的方法是让所有人获得好的生活,除了大同盛世,根本无法实现。
改变朝代、改变现状。文茵不是没有想过,可是这太难了,且不说她有没有能力,文茵甚至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所以哪怕她研习兵书,习读古今政辩策论,她也从没有踏出第一步,只是躲在师父的小医馆同师父一起诊治病患。
若不是师父离世,她没心思撑起医馆,或许文茵会一直留在医馆,只问病人生死、不问国家祸福。
说起师父的离世,可以说是乱世的必然,但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是死于他自己的医者仁心。
药材供应的不稳定从战乱起就没有停止,若非是缺少救命的药,师父也不至于冒险进入交战的地带采药。文茵在医馆等了几日都没有消息,才打算出门寻找,就见有人背着师父的尸身来到医馆:师父是采药时被流箭射中,丢了性命。背他回来的是穿着俞国军服的士兵,那人说师父曾救过他病重的父亲,所以他在山上见到师父的尸身,就把他送回家来。
这件事情给文茵的感触挺大的。一方面师父为了病人冒险上山,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面师父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也是因为他曾经一颗赤诚的仁慈之心。两者相加,倒是让文茵陷入两难的境地——她不知道没了师父,她还留在医馆有什么意义;可是师父为了治病救人不惜自己的性命,她就这样舍弃他传授的一身本事,又如何对得起他的收养和谆谆教诲?
倒是那个俞国的士兵,走之前和文茵说,仗快打进城了,让文茵能离开就离开,再晚能不能走掉都不好说。文茵谢过士兵,心中却不自觉地在想,最低官阶的士兵都能随意离开军队足以见俞国军队治兵不严,战败不过是早晚的事。
文茵葬了师父,收拾了行囊就离开了。她其实并不知道该去哪儿,只是观局势认为西南深山的战火燃得不凶,所以决定向西南走。文茵自己也说不清她有没有追寻平静生活的意思,但她确实觉得自己该停下来、认真想一想今后。
停在乌源寨是意外。文茵在山间赶路的时候,救了一个被毒蛇咬伤的孩子,将孩子送回家中,才知道孩子是乌源寨村长的幼子。因着这份恩情,村长请文茵留下来,在乌源寨做一名村医。文茵觉得乌源寨宁静祥和,有些世外桃源的意思,停下来休整一番也不失为一种选择,遂接受了村长的提议。
乌源寨的生活确实宁静。因为寨子里可以自给自足,所以乌源寨人善良质朴,对待文茵这个外乡人也很热情友善,文茵久违地在这里体会到了人性关怀。原是想找个宁静的地方,仔细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但真找到了这个地方,文茵又将这一切抛诸脑后,认真地享受难得的平静。
直到嘉树的出现。
说也有趣,文茵说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乡野孩童她救了、受伤的士兵她也救了。明知道自己可能会惹上麻烦,文茵还是选择救人,她自己说不清是师父的教诲还是怎的,嘉树却知道那几个字不过是文茵嘴上的说辞,文茵的心底很是柔软,哪怕她不相信人性,她也希望所有人得到幸福。文茵的志向不仅仅是救面前的一个两个人,更是救天下千千万万的人。
或许文茵正是诗中说的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看上去文茵是被嘉树的言语刺激才选择的离开,实际上文茵心中早有离开的打算,嘉树不过是导火索,将这想法点燃成绚烂的烟花。
只是话再说回来,能够遇见嘉树也是文茵意料之外的事情。嘉树说他对文茵是一见钟情,文茵倒不觉得她对嘉树也是如此,可是文茵也必须承认,第一次在山里见到嘉树的时候,她就觉得这人对她的与众不同,文茵说不清楚那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只能归因于直觉。后来文茵才明白,那种感觉叫做倾盖如故。
文茵更说不清楚她喜欢嘉树什么,但她知道她会为嘉树的靠近而激动、会因为嘉树在身边而欣喜。文茵想,或许喜欢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只要那个人能勾起内心的欢喜雀跃便是足够。
如果说文茵没有想过与嘉树在乌源寨过起男耕女织的日子,那是对她感情不尊重。可是当文茵看着桃儿与丈夫的生活,她又觉得将自己困在一间小屋几亩耕田,终己一生去抚养几个孩子长大成人并非她所求的生活。文茵不否认平淡的美好,却也无法正视简单的乏味。
若嘉树愿意,文茵也许会与他在山间蹉跎几年时光,可是她早晚还是会选择离开。所以在嘉树直白地告诉文茵他的打算时,文茵虽然觉得遗憾,更多的却是庆幸。文茵心中并非没有儿女情长,只是那不能占据一个最重要的位置——国之不国,何以家为。
文茵曾在书上读过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的论辩。她相信时势给了英雄崭露头角的机会,不论男女、不分阶级,英雄都有机会在乱世功成名就;同样的,英雄也会改变时势的走向,要么挽帝国之将倾,要么开辟新的时代。
文茵是后者。俞国这棵树不仅腐朽、而且虫蛀,就算拼尽全力将它扶正又能正几年?为天下计,为长远计,倒不如将这棵树砍断,重栽一颗小树苗,只要用心浇灌、努力经营,这棵小树苗早晚也会长成参天大树——何况它还有俞国的残骸作肥料。
文茵并不理解嘉树的选择,但她大约能猜到嘉树说“精神不能辜负”是什么意思。若是当年俞国尚未亡国,嘉树等人还算是救国家于危亡,是俞国了不起的人;可是现今俞帝自戕三年、齐国建国三年,明眼人都知俞国复国无望,而百姓所求也只有和平。嘉树的坚持在外人看来实是愚蠢,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可还是有和他一样的千千万万的人坚持了下来。这些人是嘉树身边最亲密的人,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坚持着复国的决心,明明退一步就是阖家团圆,明明退一步就是荣华富贵,可他们还是固执地、愚蠢地坚持着没有希望的信念,甚至不惜为此奉上生命。文茵不理解这份坚守,却也不能不肃然起敬。所以文茵不会劝说嘉树放弃他的信念,她只能看着自己与嘉树分道扬镳,看着嘉树为注定徒劳无功的事情献上他的所有。
决定离开的时候,文茵曾问过嘉树,若有朝一日他们在战场上相遇,该当如何?嘉树顾左右而言他,不肯给出一个答案。于是文茵说,她希望那时他们不认识彼此。不认识、没有牵绊,所以他们才能更好地去面对彼此、面对自己为了志向而舍弃的爱人。
这是最好的选择。
这是文茵能想到的最好的选择。
可是他们到底只是普通人,他们有人最基本的七情六欲,如果真的在战场上相遇,如果真的有一天他们要拔刀相向,又怎么可能不难过呢?
文茵在与嘉树一同离开乌源寨的路上推断出俞国义军的方位——竟然离乌源寨只有几天的路程——嘉树想装作不知道她知道,可是文茵还是逼着嘉树知道她知道。文茵这样做是冲动,她承认纵使理智再清楚,她也有一丝试探:万一呢?万一嘉树对她的感情超越了别的什么呢?
文茵逼着嘉树做出选择,她非要告诉嘉树,若他今日不杀她,来日她必来杀他。尽管杀彼此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可是将原本被柔纱包裹的真相如此残忍地撕开在眼前,还是足够叫人难过。这实在不是理智的一步,若嘉树杀了她,文茵失去了理想也失去了爱情;若嘉树不杀她,文茵也许能得到理想,但她还是会失去嘉树、失去爱情。只是事已至此,若文茵装作自己不知,她离开嘉树以后还是要挣扎是否背叛嘉树、将这一切坦白,然后带着军队清剿嘉树,那时候背叛他们爱情的人就是她了,所以文茵宁愿将自己的性命交在嘉树手上,也将这道两难的题交给嘉树。
若嘉树杀她,文茵此生也算轰轰烈烈爱过;若嘉树不杀她,文茵只能做那个背叛爱情的人,余生再用清剿俞国余孽的功勋一遍遍烙印自己的耻辱。
这样看来,似乎此刻用一条性命换内心宁静不算太糟糕,可当她闭起眼睛,听见嘉树拔剑的铮鸣声时,文茵还是还是很难过很难过。她高估了自己,她做不到面带笑容听候嘉树发落,她的心在一瞬碎成了碎片。
噌。
嘉树拔出了剑。
文茵准备好接受嘉树的发落。
然而下一瞬的文茵没有感受到剑体的冰凉,取而代之的是嘉树掌心的炽热——文茵被嘉树一手护到身后,她忙地睁开眼,这才看见他们面前还站着其他人、其他穿着俞国士兵服饰的人。
“你干什么?”嘉树质问那人道。
“是你要干什么!”对面回应道,“她方才的话你也听见了,现在不杀了她,等着她来日将齐国的军队领进来吗?”
“她不是这个意思,你先听我说……”
“嘉树!”对面先是打断了嘉树的话,继而停顿片刻才再开口道,“我以为你死了,弟兄们都以为你死了!可你在做什么?你这几个月都是在和这个女人调|情吧?甚至还打算为了她背叛你的兄弟!”
“我没有!成哥你给我点时间,我回头慢慢跟你说。”
“你没有什么?没有和这个女人调|情,还是没有打算背叛兄弟们?你的剑还指着老子呢!”成哥怒道,“好,你现在杀了她,我就相信你没打算背叛。”
“不,成哥。”嘉树摇头,“不能杀她、不能杀她。”
“你动不了手,老子帮你动!”
铮!
嘉树的剑与成哥的刀打在了一起。
“成哥,我们谈一谈,我不想伤害你,也请你不要伤害她。”嘉树在与成哥对招时快速地说道。
两人很快分开,成哥仍是怒视着嘉树:“我呸。”。
嘉树自知打不过成哥,何况成哥身后还跟着一队人,所以他只能与成哥交涉:“成哥,这是文茵,我胸口中了箭,是她救了我。我原本打算送她离开就回来的,没想到半路碰上了你们。成哥,你帮我一个忙,让我先送她离开,过几日我就回来向你请罪。”
许是不相信嘉树的话,也不想与他废话,成哥索性吩咐手下道:“把他们俩给我绑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