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章
宋雪凝第一回随父亲从家乡豫郡去洛京探望伯父,是天贞十四年。
宋氏祖上曾任太子太傅,后来逐年凋落,到了伯父这辈在京城中不过是一个小小士族之家,可是伯父却总盼着能攀上大族姻亲,重振宋氏一族。
着令他们进京,也是因主家的后代凋敝,子嗣不丰,才选择让一些族家孩子进府中寄养,将来及笄便在京中寻世家子弟结亲。
那时陆续来的还有好些同辈的孩子,每日出入宋府好不热闹。
而府上对此最为热情的,便是伯父家的两个嫡生子:堂哥宋知直和与堂妹宋初曦。
宋雪凝与宋初曦年纪相仿,因着血缘关系与她有几分相像而更得兄妹两人亲近。
而就在元宵灯会那夜,人群汹涌之中,她眼睁睁看着一个高大的男人掳走了在数步之遥的宋初曦。
长街上的行人乱如麻,个个行色匆匆。
宋府的奴仆因丢了嫡小姐更是慌乱,竟把她一人独自留在了原地。
宋雪凝尚记得灯会那夜摇曳的灯影,还有自己彷徨恐惧的眼泪。所幸得遇贵人,被一个高大的侍卫送入了车架之中。在听得她细碎呜咽又不知所措的答话后,贵人耐心地把她送回了宋府。
那夜宋府主院灯火通明,一夜追寻,始终未能得到宋初曦的消息。
伯父担忧姑娘家名声,一直不敢声张。暗查了半月后,心知已是无望,便放弃了继续寻人。
她数次打探主院消息,始终无疾而终。只知伯母为此哭得断肠,宋知直也愁容不展,终日不知所终。
直至某日伯父叫她父亲密谈一番后,遣人来让她去了一趟主屋。
这一去,便彻底改了她的一生。
她是被人按在榻上刺下的红痣。
宋氏嫡女生的娇俏,眼下一颗红痣赛过无数姑娘描眉贴钿,在京中颇有美名。
可那位置生得极偏,不仅是在眼下,且红得纯粹,刺在她眼下时引起的泪被婆子捏着脸别向旁处,不允她沾湿了滴血的伤口。
她无数次哭着叫喊爹娘,却最终还是红肿着眼成为了宋初曦。
她知道自己无法反抗,也明白伯父的用意。
因为宋氏在京城权力太过微薄,只能依靠攀亲依附来勉强维持着作为士族的体面。嫡女丢了,无异于丢了一次结亲的机会。伯父自然不会允许此事发生。
自此,她就如一缕浮萍,被推入了这诡谲汹涌的京城之中。
再次见那名义上的兄长宋知直,是在半月后。
他不愿放弃嫡妹的下落,与伯父大吵一架后便独自跑出京城追查人贩子,人还是被奴仆背着送回来的。他因操劳过度身上起了高热,在病榻昏迷了整整三日,足有大半年难以下榻。
自此以后,害怕失去仅剩的骨肉的伯母也放弃了让宋知直寻人的想法,反而专心致力于把她调改成宋初曦的模样。从举止到学问,习性到性情,她绝不假手于人。
日子煎熬,日复一日,宋雪凝被就如此被囚在了院落之中,慢慢转变成了另一个人。
直至中秋,陛下在宫中请宴,她第一回以宋初曦的身份,被伯母带入了皇宫。
因这些日子一直对外称病,也担忧着她会被外人认出,席间宴谈时她还带着面纱。
只是在被人询问几句后,伯母便匆匆把她带离了宴席。回府后伯父得知了在宴席上的表现,又是一顿责备与呵斥。
宋雪凝尚记得那年的中秋,月圆如盘,硕盈润亮,当她在小院中朦胧着泪眼想家时,看见了已有大半年不曾见面的宋知直。
“阿凝。”他用府上早已不再用的旧名唤她,提着食盒笔直地站在门前,难辩神色,“今夜中秋,又是宫宴。我想你应当没有吃饱,给你带了月团。”
他犹豫了一阵才走进来,在晦色灯下看清了她眼下那颗熟悉的红痣时,浑身发僵地停在了原地。
他紧着牙龈望着她,怒不可遏的双眸在看清她神色后又在顷刻散去,徒留愧然。
宋雪凝看了眼伯母派来管教自己的嬷嬷,终是微微扬笑,语气轻俏:“兄长,你唤错了,我是初曦。”
他却猛然似是被针扎了一般浑身一颤,愧然的面容落魄怔然,辗转到唇边的话徒留苦涩:“你不必学着做初曦,你与她是不一样的,我知道。”
他疲惫地上前,抬手轻轻抚摸着她的发顶,在温柔月色之中,低声承诺道:“在我这儿,你可以永远是宋雪凝。”
当时的宋初曦并未能听懂他的话,只觉得可笑。
笑他们虚伪,做作,令人作呕。分明强留她的人是他们一家,竟仍企图假惺惺地到她面前佯作好人。
因此她一直虚与委蛇地应承着,忽略宋知直每每与她说话时眼中的寂寥与悔恨。
直至宋母病逝,她才得知,那个给她送食的月圆秋夜,是宋知直头一回知道了自己父母对她所行的荒唐事。
他在寻人不得而归后大病一场,终日困于小院之中,被父母欺瞒了期间事宜,直至中秋夜才知晓一切。
宋雪凝并不知晓他后来与伯父引起了怎样的争吵,但她知晓宋知直自嫡妹走失后与伯父便不再亲近,直至宋母逝后,二人便更是形同陌路。
但伯父十分自豪有宋知直这个嫡子。因为他实在太过优秀。
如今整个洛京,皆知谢珩钰是世家子弟中最出色的才子。可谁还曾记得,在四年前宴上,那篇名动天下的《忠兵赋》是出自他之手?
他才是头一个以才德之名入朝堂的世家子弟,可这一切名望,皆随军饷案而积入泥土,被世人所遗忘了。
。
言至此处,宋雪凝似有所感地终于停了下来,显然是并不愿深入谈及此事。
她抬眼看向了顾净言,目光清净,并无半点怨恨。
“你的母亲是因思忆你过甚才病逝的。她待我并不算好,甚至颇为苛刻。但在我看来,她并未算得上对不起你。”她微微吐出一口气,如实道,“若真算起对错,当中似乎也并无真正苛待你之人。你的父亲虽为顾全宋氏名誉,不曾大张旗鼓寻你,但私下也散发了人寻你的,更不必说寻了你足有两月近乎丢了性命的兄长。”
顾净言抿着干涩的唇,心中沉甸甸地像是压着一块巨石,令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苏念奴则是颇有些意外地看着宋雪凝。她此前见宋雪凝时便不曾得她好脸相迎,倒是不曾想她会在此事上对顾净言如此温和。
宋雪凝并无闲暇顾及她的心思,只是饮了一口茶,寂寥地笑了笑,续道:“本是以为这些不会有机会说与你听,如今你既愿来见我,也算是了却了此间事。关于你的亲人,你若有任何欲问之事,尽可相询。”
“你为何要告诉我?”顾净言问,语气中有一种犹豫的涩然,颇为不知所措,“他们待你如此,你,你难道就不恨我么?”
宋雪凝静静地盯着她。低下的眼睫掩盖了殷红的小痣,与上回偶然重逢所见的张扬灵动不同,今日的她更接近兄长口中那个跪在祠堂认错悔改时的“宋初曦”。
“不恨了。”她柔和了眉眼摇头,看着顾净言朱色的红痣被敛下的长睫微微遮掩,在曜日透窗的阳光下若隐若现。
她微微笑了一下,续道:“他若知道你尚活着,且活得这样好,定是会高兴的。”
顾净言微怔。
“你不欲认亲也无妨。横竖如今这宋家也无甚亲人可值得你去认。”宋雪凝站起身,似乎话已说尽,“我只是不愿你误会兄长,他待你至诚,你父母在寻你无果后皆已认定你无法再寻回。但他这些年从未曾放弃寻你回家。哪怕身死,仍不忘托镇国公私下寻你,已可见他的真心。你是他至亲嫡妹,日后能抽闲,记得祭奠他便好。”
听了这些话,苏念奴反而拧起了眉。
“至于兄长贪污的冤案,我劝夫人还是放弃吧。”宋雪凝转眸看向她,语气疏淡,“我并不欲为宋家翻案。这宋氏嫡女的身份我已当累了,日后也不愿再与这些有所牵扯。那些腌臜之事与人,你欲忘却的,我又何尝愿意再忆起?若有不幸,再遭一回,我怕是没有力气再重新开始一回的。”
她的话说得隐晦,但苏念奴已然明白她的意思。
她不想再因这些事牵扯起过去,亦不欲陪他们赌这次的输赢。就宋雪凝所知的,在这场斗争之中已先后折了三名官员:刑部侍郎宋知直,镇国公苏鼎,平陵郡守陈逊。
此三人,在朝中身份并不低,亦无法妥协解决此事。如今仅凭他们几人,又如何能够扳倒韩王?
宋雪凝在京多年,早已学会了审时度势。如此风险之事,她不愿去赌,也属理所当然。
只是......
苏念奴再次把此前被她所拒绝的信件递了过去,见她不悦仍不退缩:“这封信是我父亲当初托引之寻人是为多寻些线索才送去的,日前我才得来,展信才知是你兄长的绝笔信。”
眼见宋雪凝皱眉生疑,她只把信又递前了一些,然后补充道:“我观姑娘言辞之间,似乎对你兄长有所误解。这封信,我认为姑娘还是应当看一看。”
宋雪凝狐疑地接信展开,凝神看了一阵,面色逐渐变得古怪。
顾净言悄悄觑了眼苏念奴,见她神色平静,便没有开口问。
等了良久,直至那张薄薄的信笺被宋雪凝捏得微微皱起,方听见她道:“多谢告知。”
苏念奴微微一顿,抬眉看向红了眼的她,有些不解。
她把信笺重新仔细折起,交回苏念奴手中。眉眼分明在隐忍,却半点不愿显露情绪于人前。
苏念奴抿唇犹豫着,最终还是试探地开口:“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宋侍郎,确是拙直之人。”
宋雪凝咬着牙,压抑着自己正在抖的齿,没有应答。脑海中全然是方才信中内容。
“......当年寻人未得而归后,在下终日悔恨不曾照顾好嫡妹,郁郁而不得志。若非得知堂妹冒替之事,恐得一生浑噩。多年来暗中寻人,本意是若得一线希冀送她自由,当是幸事。
可直至身陷囹圄,亦无所成。为兄不曾照看嫡妹,为子不曾孝事双亲,所负者良多。后因贪图朝夕亲情,未曾在父亲逝后而放堂妹离开,又铸一大错。连累她如今入狱受累,实愧为人。故叩请苏公救她于水火,护她度过安危。
若是得幸被苏公所救,唯盼她不再困囿洛京,在院墙中痴醉他人笔下的山河。烦请苏公转告于她:她所向往的江南春雨,北地寒雪,要自己亲自所见所闻,才算不枉此生。大魏疆域延绵,她该要替兄长去看看。能忘却洛京,此生鲜衣怒马,仗剑天涯,一世欢喜,游遍山河。兄长身死而无憾......”
他心中一直牵挂的,并非是那个失踪多年甚至或许人已逝去的嫡妹,而是与他多年相处,在他死后仍身陷囹圄,困苦不已的自己。
而这些沉甸甸的心事,他至死不曾与她说过一个字。
宋雪凝站在原地,只感觉一切突然距离她远极了。
她似乎回到了那些因易子而担忧被人发现只能被伯父拘在院中深居简出的日子。
那些日子过得并不苦困,因为宋知直一直待她极好。
他给她的总是最好的。当初得知她被囚在院中,便为她寻来洛京所有的话本哄她欢喜。
他所承诺的话,也从未食言。
——你可以永远是宋雪凝。
而在多年后,在落魄难堪的境地下,他以同样的神情,对她残忍宣判了另一种酷刑。
——这些事,本就不该与你有关。
因此在他死后,他借用镇国公的权力,守护她至今,盼她过上真正属于宋雪凝的人生。
泪水滴在衣襟,沾湿了围在颈脖处的兔毛。
她却无暇顾及,只是缓缓蹲下捂住了脸。
日光落在她的纯白披风上,凉风微微拂过她的发顶,轻柔而温凉。
在恍惚间,似是听得了兄长的一声叹息。
宋氏祖上曾任太子太傅,后来逐年凋落,到了伯父这辈在京城中不过是一个小小士族之家,可是伯父却总盼着能攀上大族姻亲,重振宋氏一族。
着令他们进京,也是因主家的后代凋敝,子嗣不丰,才选择让一些族家孩子进府中寄养,将来及笄便在京中寻世家子弟结亲。
那时陆续来的还有好些同辈的孩子,每日出入宋府好不热闹。
而府上对此最为热情的,便是伯父家的两个嫡生子:堂哥宋知直和与堂妹宋初曦。
宋雪凝与宋初曦年纪相仿,因着血缘关系与她有几分相像而更得兄妹两人亲近。
而就在元宵灯会那夜,人群汹涌之中,她眼睁睁看着一个高大的男人掳走了在数步之遥的宋初曦。
长街上的行人乱如麻,个个行色匆匆。
宋府的奴仆因丢了嫡小姐更是慌乱,竟把她一人独自留在了原地。
宋雪凝尚记得灯会那夜摇曳的灯影,还有自己彷徨恐惧的眼泪。所幸得遇贵人,被一个高大的侍卫送入了车架之中。在听得她细碎呜咽又不知所措的答话后,贵人耐心地把她送回了宋府。
那夜宋府主院灯火通明,一夜追寻,始终未能得到宋初曦的消息。
伯父担忧姑娘家名声,一直不敢声张。暗查了半月后,心知已是无望,便放弃了继续寻人。
她数次打探主院消息,始终无疾而终。只知伯母为此哭得断肠,宋知直也愁容不展,终日不知所终。
直至某日伯父叫她父亲密谈一番后,遣人来让她去了一趟主屋。
这一去,便彻底改了她的一生。
她是被人按在榻上刺下的红痣。
宋氏嫡女生的娇俏,眼下一颗红痣赛过无数姑娘描眉贴钿,在京中颇有美名。
可那位置生得极偏,不仅是在眼下,且红得纯粹,刺在她眼下时引起的泪被婆子捏着脸别向旁处,不允她沾湿了滴血的伤口。
她无数次哭着叫喊爹娘,却最终还是红肿着眼成为了宋初曦。
她知道自己无法反抗,也明白伯父的用意。
因为宋氏在京城权力太过微薄,只能依靠攀亲依附来勉强维持着作为士族的体面。嫡女丢了,无异于丢了一次结亲的机会。伯父自然不会允许此事发生。
自此,她就如一缕浮萍,被推入了这诡谲汹涌的京城之中。
再次见那名义上的兄长宋知直,是在半月后。
他不愿放弃嫡妹的下落,与伯父大吵一架后便独自跑出京城追查人贩子,人还是被奴仆背着送回来的。他因操劳过度身上起了高热,在病榻昏迷了整整三日,足有大半年难以下榻。
自此以后,害怕失去仅剩的骨肉的伯母也放弃了让宋知直寻人的想法,反而专心致力于把她调改成宋初曦的模样。从举止到学问,习性到性情,她绝不假手于人。
日子煎熬,日复一日,宋雪凝被就如此被囚在了院落之中,慢慢转变成了另一个人。
直至中秋,陛下在宫中请宴,她第一回以宋初曦的身份,被伯母带入了皇宫。
因这些日子一直对外称病,也担忧着她会被外人认出,席间宴谈时她还带着面纱。
只是在被人询问几句后,伯母便匆匆把她带离了宴席。回府后伯父得知了在宴席上的表现,又是一顿责备与呵斥。
宋雪凝尚记得那年的中秋,月圆如盘,硕盈润亮,当她在小院中朦胧着泪眼想家时,看见了已有大半年不曾见面的宋知直。
“阿凝。”他用府上早已不再用的旧名唤她,提着食盒笔直地站在门前,难辩神色,“今夜中秋,又是宫宴。我想你应当没有吃饱,给你带了月团。”
他犹豫了一阵才走进来,在晦色灯下看清了她眼下那颗熟悉的红痣时,浑身发僵地停在了原地。
他紧着牙龈望着她,怒不可遏的双眸在看清她神色后又在顷刻散去,徒留愧然。
宋雪凝看了眼伯母派来管教自己的嬷嬷,终是微微扬笑,语气轻俏:“兄长,你唤错了,我是初曦。”
他却猛然似是被针扎了一般浑身一颤,愧然的面容落魄怔然,辗转到唇边的话徒留苦涩:“你不必学着做初曦,你与她是不一样的,我知道。”
他疲惫地上前,抬手轻轻抚摸着她的发顶,在温柔月色之中,低声承诺道:“在我这儿,你可以永远是宋雪凝。”
当时的宋初曦并未能听懂他的话,只觉得可笑。
笑他们虚伪,做作,令人作呕。分明强留她的人是他们一家,竟仍企图假惺惺地到她面前佯作好人。
因此她一直虚与委蛇地应承着,忽略宋知直每每与她说话时眼中的寂寥与悔恨。
直至宋母病逝,她才得知,那个给她送食的月圆秋夜,是宋知直头一回知道了自己父母对她所行的荒唐事。
他在寻人不得而归后大病一场,终日困于小院之中,被父母欺瞒了期间事宜,直至中秋夜才知晓一切。
宋雪凝并不知晓他后来与伯父引起了怎样的争吵,但她知晓宋知直自嫡妹走失后与伯父便不再亲近,直至宋母逝后,二人便更是形同陌路。
但伯父十分自豪有宋知直这个嫡子。因为他实在太过优秀。
如今整个洛京,皆知谢珩钰是世家子弟中最出色的才子。可谁还曾记得,在四年前宴上,那篇名动天下的《忠兵赋》是出自他之手?
他才是头一个以才德之名入朝堂的世家子弟,可这一切名望,皆随军饷案而积入泥土,被世人所遗忘了。
。
言至此处,宋雪凝似有所感地终于停了下来,显然是并不愿深入谈及此事。
她抬眼看向了顾净言,目光清净,并无半点怨恨。
“你的母亲是因思忆你过甚才病逝的。她待我并不算好,甚至颇为苛刻。但在我看来,她并未算得上对不起你。”她微微吐出一口气,如实道,“若真算起对错,当中似乎也并无真正苛待你之人。你的父亲虽为顾全宋氏名誉,不曾大张旗鼓寻你,但私下也散发了人寻你的,更不必说寻了你足有两月近乎丢了性命的兄长。”
顾净言抿着干涩的唇,心中沉甸甸地像是压着一块巨石,令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苏念奴则是颇有些意外地看着宋雪凝。她此前见宋雪凝时便不曾得她好脸相迎,倒是不曾想她会在此事上对顾净言如此温和。
宋雪凝并无闲暇顾及她的心思,只是饮了一口茶,寂寥地笑了笑,续道:“本是以为这些不会有机会说与你听,如今你既愿来见我,也算是了却了此间事。关于你的亲人,你若有任何欲问之事,尽可相询。”
“你为何要告诉我?”顾净言问,语气中有一种犹豫的涩然,颇为不知所措,“他们待你如此,你,你难道就不恨我么?”
宋雪凝静静地盯着她。低下的眼睫掩盖了殷红的小痣,与上回偶然重逢所见的张扬灵动不同,今日的她更接近兄长口中那个跪在祠堂认错悔改时的“宋初曦”。
“不恨了。”她柔和了眉眼摇头,看着顾净言朱色的红痣被敛下的长睫微微遮掩,在曜日透窗的阳光下若隐若现。
她微微笑了一下,续道:“他若知道你尚活着,且活得这样好,定是会高兴的。”
顾净言微怔。
“你不欲认亲也无妨。横竖如今这宋家也无甚亲人可值得你去认。”宋雪凝站起身,似乎话已说尽,“我只是不愿你误会兄长,他待你至诚,你父母在寻你无果后皆已认定你无法再寻回。但他这些年从未曾放弃寻你回家。哪怕身死,仍不忘托镇国公私下寻你,已可见他的真心。你是他至亲嫡妹,日后能抽闲,记得祭奠他便好。”
听了这些话,苏念奴反而拧起了眉。
“至于兄长贪污的冤案,我劝夫人还是放弃吧。”宋雪凝转眸看向她,语气疏淡,“我并不欲为宋家翻案。这宋氏嫡女的身份我已当累了,日后也不愿再与这些有所牵扯。那些腌臜之事与人,你欲忘却的,我又何尝愿意再忆起?若有不幸,再遭一回,我怕是没有力气再重新开始一回的。”
她的话说得隐晦,但苏念奴已然明白她的意思。
她不想再因这些事牵扯起过去,亦不欲陪他们赌这次的输赢。就宋雪凝所知的,在这场斗争之中已先后折了三名官员:刑部侍郎宋知直,镇国公苏鼎,平陵郡守陈逊。
此三人,在朝中身份并不低,亦无法妥协解决此事。如今仅凭他们几人,又如何能够扳倒韩王?
宋雪凝在京多年,早已学会了审时度势。如此风险之事,她不愿去赌,也属理所当然。
只是......
苏念奴再次把此前被她所拒绝的信件递了过去,见她不悦仍不退缩:“这封信是我父亲当初托引之寻人是为多寻些线索才送去的,日前我才得来,展信才知是你兄长的绝笔信。”
眼见宋雪凝皱眉生疑,她只把信又递前了一些,然后补充道:“我观姑娘言辞之间,似乎对你兄长有所误解。这封信,我认为姑娘还是应当看一看。”
宋雪凝狐疑地接信展开,凝神看了一阵,面色逐渐变得古怪。
顾净言悄悄觑了眼苏念奴,见她神色平静,便没有开口问。
等了良久,直至那张薄薄的信笺被宋雪凝捏得微微皱起,方听见她道:“多谢告知。”
苏念奴微微一顿,抬眉看向红了眼的她,有些不解。
她把信笺重新仔细折起,交回苏念奴手中。眉眼分明在隐忍,却半点不愿显露情绪于人前。
苏念奴抿唇犹豫着,最终还是试探地开口:“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宋侍郎,确是拙直之人。”
宋雪凝咬着牙,压抑着自己正在抖的齿,没有应答。脑海中全然是方才信中内容。
“......当年寻人未得而归后,在下终日悔恨不曾照顾好嫡妹,郁郁而不得志。若非得知堂妹冒替之事,恐得一生浑噩。多年来暗中寻人,本意是若得一线希冀送她自由,当是幸事。
可直至身陷囹圄,亦无所成。为兄不曾照看嫡妹,为子不曾孝事双亲,所负者良多。后因贪图朝夕亲情,未曾在父亲逝后而放堂妹离开,又铸一大错。连累她如今入狱受累,实愧为人。故叩请苏公救她于水火,护她度过安危。
若是得幸被苏公所救,唯盼她不再困囿洛京,在院墙中痴醉他人笔下的山河。烦请苏公转告于她:她所向往的江南春雨,北地寒雪,要自己亲自所见所闻,才算不枉此生。大魏疆域延绵,她该要替兄长去看看。能忘却洛京,此生鲜衣怒马,仗剑天涯,一世欢喜,游遍山河。兄长身死而无憾......”
他心中一直牵挂的,并非是那个失踪多年甚至或许人已逝去的嫡妹,而是与他多年相处,在他死后仍身陷囹圄,困苦不已的自己。
而这些沉甸甸的心事,他至死不曾与她说过一个字。
宋雪凝站在原地,只感觉一切突然距离她远极了。
她似乎回到了那些因易子而担忧被人发现只能被伯父拘在院中深居简出的日子。
那些日子过得并不苦困,因为宋知直一直待她极好。
他给她的总是最好的。当初得知她被囚在院中,便为她寻来洛京所有的话本哄她欢喜。
他所承诺的话,也从未食言。
——你可以永远是宋雪凝。
而在多年后,在落魄难堪的境地下,他以同样的神情,对她残忍宣判了另一种酷刑。
——这些事,本就不该与你有关。
因此在他死后,他借用镇国公的权力,守护她至今,盼她过上真正属于宋雪凝的人生。
泪水滴在衣襟,沾湿了围在颈脖处的兔毛。
她却无暇顾及,只是缓缓蹲下捂住了脸。
日光落在她的纯白披风上,凉风微微拂过她的发顶,轻柔而温凉。
在恍惚间,似是听得了兄长的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