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2 章
就在韩王在京京兆尹府闹得满城风雨时,谢珩钰正在谢府求见自己父亲。
谢阆见他来,似乎并不意外,只是撩起了眼皮,望着除却在朝堂见面已久不相谈的嫡子,平静道:“回去吧。”
谢珩钰微微一顿,薄唇抿了一下才沉声道:“父亲,您知道我为何而来。”
“那你也当知道,我不会答应。”
谢珩钰望着他云淡风轻的面容,心中郁结难掩,正欲开口便听见谢阆又道:“你当年做了选择,就该明白此事谢家不会插手。”
“可如今非同寻常,谢家若不帮扶,太子将危。”谢珩钰急切地往前一步,“您可知道,韩王在城外......”
“珩钰,太子用不着你操心。”谢阆温声打断他,侧目望窗外。遥想起当年皇帝决绝的模样,眼眸又冷了几分。
“您就如此断定,太子能安然度过此难关?”他上前一步,语气加快了两分,“还是因当年之事,你如今尚心存芥蒂?可即便如此,您也不该弃大魏安危不顾。况且韩王若是登上帝位,谢氏又岂有喘息之日?”
“怎会没有?你与太子心中欲行之事,是当真以为我全然不知?”谢阆回望他微怔的脸。
“很惊讶?”谢阆心底暗叹一声,事到如今,掩藏多年的秘密已没了隐瞒的必要,“当年揭发谢氏的,就是你姑母。”
他的声音若惊雷,令谢珩钰霍然抬眸。
此刻谢阆一贯淡漠沉静的脸上竟有了一丝讽刺,多年秘而不宣的秘密尚余留着他的不甘与悔恨,令他声音难以抑制地细微颤抖。但很快他又镇定了下来,平静续道:“而我也因你祖父之死逼死了她。如今太子与你所受教诲,皆是你姑母遗愿,亦是陛下有意为之。”
谢珩钰难以置信地微微摇了摇头,质疑道:“姑母素来孝顺祖父,怎可能会背叛谢家?太子也分明与我说过,皇姑母是急病薨逝......”
先皇后虽早逝,却是素有贤名,是士族王公皆赞不绝口的贤德女子。如今世人提及,皆不过感叹她因帝皇心狠,神伤于父亲之死而早逝。又怎可能......
谢阆却只是凝望他,在他的眉眼中寻见熟悉的影子:“比起太子,其实你更像她。与她一样,对谢氏薄情寡恩。”
谢珩钰微微一顿,抿唇垂眸的模样如同一头倔驴:“我与姑母不一样。”
他明白父亲在说什么,左不过是在讽刺自己当年南巡一事,但他至今仍不后悔。何况他所杀得也不过是谢氏姻亲之族,如何比得上姑母这般狠绝......
“若有朝一日,你手上有谢家的罪证呢?”
身躯猛烈一颤,谢珩钰茫然地抬头看向他,微微抿了抿干涩的唇:“谢氏,犯了何罪?”
谢氏在朝中势力虽盘根错节,但也早在他年纪尚有时被皇帝剪去了丰羽。但父亲并非是祖父那般为求权欲犯上涉罪之人。自他记事起,父亲行事便不曾有过阴私,所行最大的错处,大抵便是为了维护太子与王氏在朝政为敌。许多时候,他甚至会因王氏行径太过而选择避让。这也是导致这些年太子势单力薄的原因。如今这样的谢氏,又何罪有之?
可谢阆并不答话,居高临下的目光中有了严密与锐利的审视,似乎想把人剖开看个透彻。
谢珩钰张了张唇,心中两股力胶着,令他说不出话:“我......”
谢阆心知他的挣扎,却并未觉得意外,只是续道:“此场危难已然祸及大魏根基,谢氏未来难逃唇亡齿寒。如今贸然出手帮太子,也不过是挟恩皇室,惹皇帝再次忌惮,于谢氏无益。”
“可您袖手旁观,难道就能让谢氏全身而退吗?”谢珩钰心中焦急,又被谢阆这接二连三的拒绝所惹怒,不由猛然上前一步,恨声道:“韩王祸害忠良,丧失公义,勾结内外,欲谋帝位,如此行径您竟还在顾虑谢氏?王谢两氏缠斗百年,架空皇朝,官官相护,贪赃枉法。是你们,在腐蚀朝堂的根基!”
他的话振聋发聩,令谢阆沉默良久。
直至谢珩钰心中发凉,他方语气蕴含叹息,把方才的话又说了一遍:“你当真最像她。”
谢珩钰紧抿着唇,心知自己说这话已彻底伤了父亲的心。可他话已出口,已然退无可退:“我只是不愿见大魏如此下去。我不服大魏有此等不公,不服这天下能冷眼旁观苏公受害,甚至让苏公夫人喊冤而死,郡主受人所辱。苏氏一门,赤诚忠义,不该如此下场。”
谢阆听着义愤填膺地说辞,沉静的眼眸并未露出半点慈悲:“官场之上,你怎能如此拙直。若非你身份特殊,如今只怕也落得与宋知直一般的下场。”
他的话实在太过冷漠,令谢珩钰在入夏的季节里寒气顿生。所以他都知道,知道宋知直冤死,知道王氏作恶,知道朝堂污秽,却至今袖手旁观。
他只觉自己在父亲面前太过稚嫩,无论他如何愤怒与不甘,也无法撼动他铁石的心肠半分:“于父亲而言,难道谢氏的利益应当凌驾万物之上?大魏朝廷,忠义之士,皆比不上谢氏一族?故而到了如今境地,明知大厦将倾,谢氏也不愿出一分力吗?”
“士族百年,行将枯木。逆天而行,不过以卵击石。皇权与士族的争斗,我不会帮王氏,更不能帮皇帝。能帮他的,只有你。”谢阆语气轻淡得似乎一切是如此理所当然,“莫要忘了,你也是谢氏族人。”
谢氏一族在大魏屹立太久太久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今日出头灭了王氏,他日皇帝打压士族时,谢氏只会被看做背信弃义之徒,沦为各家士族之耻。这也是当年王氏不曾对谢氏落井下石的原因。
因此只有谢珩钰,能在此时脱离盘根错节的士族关系,帮太子打压王氏。也能在日后仗着这份功劳,保全谢氏一族。
这是皇后当年弥留之际的遗愿,是她留给谢家的机会。当年的谢阆心中只有仇恨,故而不曾参透。时至今日,他已放下了昔日怨怼,要的只是谢氏能在此浪潮中活下来。
“可这天下若无大魏,谢氏又该如何得享高位?”谢珩钰难以置信地望着谢阆。
“因为你不明白。你,我,乃至韩王,都只是他的棋子而已。唯有太子,才是他最看重之人。”谢阆无声讥笑了一瞬,冷然的眼凝望着自己心中最是看重的嫡子。
窗棂外初夏的蝉鸣乍起,落在谢珩钰耳中成了一种嗡鸣,企图阻挠着他听清父亲接下来的一字一句:“难道你当真觉得,陛下会认为自幼追随他的苏鼎是叛国之徒不成?”
。
高令茹这日晨起就得了边关的消息,在听见刑部去将军府缉拿苏念奴时便立即赶着去面圣了。
她是个聪明人,不露山不露水地在旁担忧道:“刑部上回就查过这案子,这回也合该接着查个明白。”
皇帝并未答话,他自今早拿着官报起就在沉默,目光落在密报的最后一段话上:如今坊间在传,太子亦参与其中,企图借北戎之力弑君。
他把手指落在太子二字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对高令茹的话充耳不闻。
他的模样严肃,这让高令茹顿时难以琢磨起来。
“你先退下吧。”皇帝抬眉看了高令茹一眼,缓缓合上了官报。
高令茹蹙眉,正欲寻个法子再开口,却听见皇帝续道:“莫要逾矩。”
此话一出,高令茹的心便凉了下去。
皇帝在大多数时候对她自然是相当好的,但她更清楚自己在皇帝眼里的地位。若他不容置喙,便证明此事没有她转圜的余地。
但事关苏念奴,她不能不挣。
于是她倔在原地,收敛了方才的虚情假意,抿唇问道:“陛下,您信吗?”
皇帝动作一顿。
“镇国公一案,威远将军一案,陛下当真信吗?”
这般不知顾忌的话成功引皇帝蹙起眉,但他并未动怒,反而是神色未明地盯了她一阵,然后问:“法之所变,重在思变。若无思变,一切空谈。若有思变,更要躬行。阿茹如今还这样想吗?”
高令茹微怔,竟不知皇帝会知晓她年少的诳语。可即便是诳语,她亦至今不认为有错。于是她点了点头:“是。”
陛下看着她,语气悲喜难察:“还是年轻。舍旧纳新,你当要明白此道理,才会了解何来思变,如何躬行。”
高令茹不解,也不知该如何接话。皇帝也适时停住了话题,又开始赶人,“退下吧,此事你不要参与。”
话已至此,高令茹不敢再置喙,咬牙打算另寻他法。
此时韩王的消息传来,成功让皇帝拧起了眉,令高令茹也愣在了原地。
“消息传得很快,如今洛京几乎都在议论韩王谋......之事。”即便是伺候了皇帝多年的总管,也在此等大事上微微吞了音。
皇帝双眸微眯,心中有了疑虑:边疆事发突然,确实令他措手不及。但韩王这事,无疑是帮他拖延了时间。
可此事何以发酵如此之快,还是......他目光回凝到的密报上。
他深吸一口气,着总管亲自把韩王押进宫来再说。
高令茹望着他的神色,深知此处已不能再停留,忙随着总管一同离了内殿。
可她是个坐不住的性子,在宫中沉吟了半晌,还是偷溜了出宫。
她需要亲自见一见祖父,看看是否有机会救苏念奴。
。
谢珩钰是在去求见皇帝的路上正巧遇上了易装出宫的王令茹,才得知韩王遭遇的一切。
他万想不到在他与父亲密谈的一个时辰洛京竟发生了如此大事。
“谢少卿?”高令茹见他神色颇为怪异,忍不住皱眉,“你知道了什么?”
谢珩钰一言难尽地抿了抿唇,把此前将军府管事转告之事告知了她。
联系如今的情形,并不难猜出是谁在“从中作梗”。只是此举实在大胆,几近疯狂。
局势变化如此之快,谢珩钰已无暇在此处耽搁,连忙行礼告别,急着去面圣。
“谢少卿!你与太子当知道她为何会如此孤注一掷。此路她踏了出去,就没有回头路了!”高令茹见他一言不发地离去,忍不住喝住他。望着谢珩钰高洁端正的背影,她垂眸咬着牙,心中的不甘与不舍终究胜过了理智,颤声续道:“我们,救救她吧......”
他们彼此都清楚,苏念奴在企图提前揭露韩王谋反,让陛下与朝野提前戒备周涣归京。
可诬陷皇子谋反是与韩王构陷镇国公叛国是一样的重罪。王氏在朝堂力量何等强大,只怕还未来得及等到周涣归京,王氏就能在朝堂生吞活剥了她。
她欲用命为大魏博一线生机,哪怕如此会令她声名狼藉。她为大魏殚精竭虑,上对得起君臣之义,下对得起黎民百姓。
所以,她恳求,不要再放弃苏念奴了。
“她不能这样冤死。”高令茹抖着唇,一字一句清晰对谢珩钰道,“我决不能放任她如此,我答应过她的。”
那日宫宴,她亲自许诺过,不愿再看见下一个苏家,下一个她。所以她会竭尽所能,绝不让她出事。
声音灌入长风,回荡在宫廷孤寂的长道。
谢珩钰望着远处的门庭,这条他自幼走过无数次的进宫之路,从未在此刻显得如此漫长。
日光正炫,明晃晃地照在他的颅顶,令他生了热汗。
他的手指紧扣着腰间的半截护心玉,滚烫的体温渡入其中,红玉似血,几欲滴落,彰显着他的不甘。
方才父亲在他愤怒离去要进宫前,问了他一句话:“你恨皇帝不愿为苏鼎伸冤,那不妨反问一下自身,你当初为何妥协于皇帝对你的勒令,并没有再为苏家求情?”
不过一句话,便让谢珩钰无端生出了涔涔冷汗。
他当年确实私下为苏鼎求过情,言他是忠贞爱国之人,劝求大魏完不可陷害忠良。
“说得轻巧!平陵之战危害甚大,百姓都看着朕处理,你能推谁出去承担此罪?!”陛下却猛然朝他扔了折子,大怒驳斥他的妄言。
而自己是回答更是满口天真:“自然是找出真正的犯人,将他绳之以法,以示公众。”
两人之间爆发了非常大的争执,最后他跪在殿中,恳求着陛下把案件移交大理寺。可陛下最终还是没有松口,甚至怒言要将他革职,令他回谢府闲赋。
最终,他为了保全自己得之不易的大理寺少卿之位,放弃了再争辩。
那刻的谢珩钰看着他的背影,心中升起一阵无力的悲哀。唯一能做的,不过是跪在殿前恳求他放过苏念奴。恳求这高高在上的帝皇对苏鼎遗留这么一点的慈悲。
所以异位而处,他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而放弃了追求正道?
他与这座莫大宫廷的主人一样,并无不同。
对此,谢珩钰心中有愧。包括太子、高令茹也是如此。
他们三人,当初都曾因为自己的顾忌而放弃了为苏家辨冤。哪怕他们心知肚明,苏家满门不该有这样的下场。
而如今这个被大魏所抛弃的苏家嫡女,却甘愿舍弃一切,不求苏氏洗清冤白,只求天下不会旁落小人之手。
谢珩钰忆起了苏念奴被世人称颂的容颜,心中不禁喟叹。玄女之名,名副其实。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如此舍弃身后名,甘愿杀身成仁之人,实在世上少有。
因此他也决意要坚定地往前走,不再回头。
他决不能,放任苏念奴独自背负如此大的责任。
“娘娘,您是打算去寻高相入宫?”他轻轻吐出胸腔中最后一口浑浊之气,转眸对高令茹道,“王氏虽势大,但高相在朝中同样德高望重。只要人能提到大理寺,我就能把人留住。”
高令茹眼眸微亮,很快便明白了个中深意,不由扬起了笑:“本宫正有此意。”
。
在谢珩钰与高令茹见面时,皇帝的麟德殿也热闹得紧。
他本是想私召见韩王,却不想太子比韩王早来了片刻。
“你来是为何事?”皇帝屏退了旁人,低头审视着他,语气中带着探究,心中对他颇有疑虑。
秦尧之跪在殿前,恭敬稽首大拜,答道:“儿臣为苏氏而来。”
皇帝对他的回答感到微妙起来:“你就是为了苏氏才如此急躁?”
话未说尽,管事已把韩王带入了殿内。皇帝适时停了话题,低声道:“起身吧。”
韩王进殿时,看见的便是秦尧之起身的背影。
他无声地嗤笑了一声,望着秦尧之挺直的腰背,目光越发的冷。自幼时起,他就能察觉到,父皇与太子更像父子。
这种亲密与他并不相同,好比现下,皇帝就能不顾在场任何人呵责他。
皇帝看了眼京兆尹呈上来的龙袍,执起桌案上的笔杆子就往他身上扔:“你如今倒是越活越出息了。”
韩王如今正处劣势,只敢伏地喊冤枉。
“人证物证俱在,你何以喊冤?”皇帝上前,垂眉看他。
“儿臣自知自己如今百口莫辩,父皇既不信,儿臣也无法辩驳。”韩王微微侧目看着太子无暇的衣摆,咬牙续道,“但此事定是有奸人陷害,儿臣恳求父皇严查!”
他的动作实在太过明显,让皇帝眉毛猛然一跳,气得上前一脚踹在了韩王心窝,害他当场吐了血:“你想说什么?竟欲构陷太子?”
这一脚令众人一同跪伏下来,不敢做声。唯独秦尧之微微顿了顿,垂目看了一眼韩王,方缓缓笔直着腰身跪地,拱手道:“儿臣认为此案事有蹊跷,求父皇严查。”
韩王自知自己已犯了皇帝的大忌,听着太子的话心中自然清楚他意有所指,却再也不敢与他针锋相对,只赶忙道:“儿臣与皇兄自幼亲密无间,怎敢构陷。儿臣是怀疑,这一切皆是苏念奴谋划的,是她要构陷儿臣,离间我与父皇,与皇兄之间的感情!”
秦尧之心口一窒,看着皇帝微顿沉思的神情,咬牙伏地再拜:“求父皇彻查此案,决不能再贸然定罪,寒了武将的心。”
一个“再”字,明眼人皆听懂了太子话中之意。皇帝被他如今不知进退的话气得语气含怒:“太子,休得胡言!”
秦尧之一生谨言慎行,即便是偶有错处,皇帝也不会在众人面前如此呵责他。但对比起韩王此刻的狼狈,这带着怒意的呵责反而显得不痛不痒。
韩王因着被战央压着丢进京兆府一事本就憋了一肚子火,如今亲眼见了父皇如此区别对待,心中不禁更觉嘲讽。
他这一生,到底该在何处得到他本该有的偏爱?
不知是否因皇帝这一脚太疼,他的眼角沁出了泪。他索性一抹唇角,心头一横,怒言道:“清者自清,父皇若是不信,便杀了儿臣吧。”
他一副引颈就戮的姿态,神情颇有几分郁色与神伤。
恰巧此时王蕊闻讯而来,跪在殿外求见皇帝。韩王心中尚未来得及暗喜,就听皇帝直接冷声下了禁足,命人把她带回了宫中。
韩王见状,眼底更是晦暗。可他知道自己如今不能辩驳太过,只能跪伏不言,心中暗暗催促着舅父快来。
皇帝见他如此模样,心中沉吟许久,终是在太子错愕的神色中下令等医正替韩王诊治过后把人送去刑部幽禁,由刑部尚书亲自查办此案。
一时之间,内殿又只遗留了太子一人。
他紧抿着唇,并未起身。
皇帝见不得他这幅模样,先是冷言道:“起身来。”
秦尧之却岿然不动,也不愿再言语。
皇帝心知他脾气似他母后,此时也气得无计可施:“太子,你欲作何?”
秦尧之僵着身子,头一回对着皇帝发犟,只垂眸反问:“父皇为何要把让之交由刑部调查?”
皇帝双眉一凛,侧目而视:“你说什么?”
“父皇分明知道,卢氏与王氏本为一体,让之入刑部,不可能调查出什么。”太子抿着唇,抬眸与之对视,清正温和的眼眸只求一个回答,“父皇为何要如此轻易放过让之?”
皇帝怒极,来回踱步两次后回视他,沉声道:“你是真当朕不敢罚你?”
袖下的拳被紧握,秦尧之抬眸看着他的怒容,不愿退让:“父皇动怒,是因儿臣质疑您的决策,还是因为您被儿臣说中,在偏袒让之......”
话未落音,皇帝终于忍不住拾起一旁的奏折朝他身上砸,面色已全然冷了下来 。
“你是以为韩王如今失了势,便敢在朕面前胡言乱语了?”他垂眉看着被砸伤额角的秦尧之,身躯微微顿了一下,才缓和了语气,但也添了几分疏离,“下去,去太医署瞧瞧伤。”
秦尧之咬牙抵在地上再次直起身,并没有动弹。
近侍见他二人如此对峙,忙不迭上前,一边搀扶着太子一边劝:“殿下前些日子风寒方好,可需好好照顾身子,否则陛下日日吩咐给您送的参汤就白喝了。”
秦尧之却并未领情,只是垂眸撇开了他搀扶的手。
皇帝望着他那犟样,心中更是烦躁,指着近侍怒骂:“他既要跪那就让他跪,朕倒要看他能跪到几时!”
此言一出,近侍自然不敢再劝。
“让之此罪甚大,父皇尚且轻饶。为何事关苏氏,父皇却屡次无情?”秦尧之仰目,双眸坚定且倔强地看向这大魏的帝皇,郁在胸口一年之久的愤懑和不甘终于在今日得以抒出,似是撞上南墙也不愿再回头,“当初镇国公一案儿臣恳求您着大理寺调查,您却执意让刑部主审,大理寺只能从旁协助,结果调查疑点重重却匆匆结案。如今威远将军一案,难道仍要步此后尘吗?”
他虽跪在大殿之上,背脊却似是无法折断般笔直。与皇后极其相似的眉眼轩朗坦荡,干净地映着皇帝一人的面容,这令他下意识别开了脸,但又在目光无意落在秦尧之腰间之时却微微顿住。
那一向洁白的衣摆沾染了脏污,玄黑穗结之上,是他腰上系挂的燕子殒卵珮。
玉佩是她弥留之际送给太子的,这些年无论何时见他都贴身带着。上面的雕饰比起当年自己赠送皇后时要圆滑了许多,应是被他常年把玩所致。
于是他微微闭了眼,又很快睁开。比起秦尧之幼年,如今的皇帝已添了几分沧桑。鬓角华发彰显着他年岁的流逝,可随之变化的,却是他日益坚硬的心。可他又何尝,不曾是个如尧之一样的少年?
他望着自己心中暗暗疼爱了多年的嫡子,终于选择软了口气劝道:“太子,口讲无凭。执掌天下仅仅心有公义是不够的。”
秦尧之见他终于转变了态度,紧绷的心终于微微舒开,取出了揣在怀中的东西,躬身道:“前些日子,儿臣让人潜入韩王府得了此物,请父皇定夺。”
皇帝垂眸,沉默了一阵,突兀地答道:“现下不是时候。”
秦尧之微怔,下意识抬眸,迎上了皇帝难辨神色的面容。
“收回去吧。”皇帝并未接过他的信,只是隐晦道,“待时机到了再说此事。”
秦尧之不解地张了张唇:“为何?”
皇帝却拍了拍他的肩,没有答话。
“父皇,您知道镇国公无辜?您既信他无辜,为何还如此放任让之......”他的声音猛然一顿,面色骤然煞白。
他终于确认了一个事实:不是不愿,只是不想。不想为镇国公伸冤,一如今日,他不愿真正对韩王动怒。
他的父皇早就知道其中另有隐情,他是为了权衡利弊,才选择了放纵韩王至今。
失道于天下的,不只是韩王。还有他的父皇,掌管天下的帝皇。
大魏朝堂的权力倾轧,党同戈异的乱象,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掐着秦尧之的咽喉,令他难以呼吸。
“官场纷争,重在权衡。”皇帝看着他尚显稚嫩的脸,心有不忍,“你身处旋涡之中,更需看明白个中道理。”
“可苏氏满门何辜?!陈国公何辜?!”秦尧之激动地梗着颈脖,“镇国公与陈国公皆是忠烈英勇之士,小公子苏与安更是骁勇三军,他们皆是大魏栋梁,国之肱骨!父皇身为帝皇,怎能让他们含冤而死?甚至为此牺牲镇国公夫人与长平郡主?”
“太子!”皇帝听着他如此忤逆之言,不由拧眉怒道,“你可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儿臣想为大魏挣一回!”秦尧之双眼欲眦,语气紧绷如弦,甚至说得上是孤注一掷,“不顾身份,世家,只为大魏忠直之臣挣这一回。父皇......苏家不该有此下场,您......放过苏念奴吧......”
他颤着声,甚至有着几分哽咽,恳求着自己自幼濡慕的父亲。
“所以才更该沉住气,等待你的时机。”他的天真实在太过明显,皇帝头一回把自己的想法隐晦地提醒他,“你想救苏念奴,至少现在需要给朕的,不仅仅是这些。”
秦尧之一怔,终于察觉了皇帝话中有话,正在细思之时殿外传来消息:琅琊王氏家主——右相王旻求见。
听了禀报后,皇帝却并未回应。
他在等。等太子明白,他话中深意。
“高相......”太子猝然低喃了一声,眸光渐渐凝聚,“儿臣去找高相来......”
皇帝眉头微挑,正欲说话,又听见外头宣侍道:“左相高巍,大理寺少卿谢珩钰求见。”
要等的人总算来齐,皇帝勾唇浅笑了一瞬,眸中掠过精光。
他亲自弯腰把错愕的太子扶了起来,语气淡漠吩咐道:“宣。”
谢阆见他来,似乎并不意外,只是撩起了眼皮,望着除却在朝堂见面已久不相谈的嫡子,平静道:“回去吧。”
谢珩钰微微一顿,薄唇抿了一下才沉声道:“父亲,您知道我为何而来。”
“那你也当知道,我不会答应。”
谢珩钰望着他云淡风轻的面容,心中郁结难掩,正欲开口便听见谢阆又道:“你当年做了选择,就该明白此事谢家不会插手。”
“可如今非同寻常,谢家若不帮扶,太子将危。”谢珩钰急切地往前一步,“您可知道,韩王在城外......”
“珩钰,太子用不着你操心。”谢阆温声打断他,侧目望窗外。遥想起当年皇帝决绝的模样,眼眸又冷了几分。
“您就如此断定,太子能安然度过此难关?”他上前一步,语气加快了两分,“还是因当年之事,你如今尚心存芥蒂?可即便如此,您也不该弃大魏安危不顾。况且韩王若是登上帝位,谢氏又岂有喘息之日?”
“怎会没有?你与太子心中欲行之事,是当真以为我全然不知?”谢阆回望他微怔的脸。
“很惊讶?”谢阆心底暗叹一声,事到如今,掩藏多年的秘密已没了隐瞒的必要,“当年揭发谢氏的,就是你姑母。”
他的声音若惊雷,令谢珩钰霍然抬眸。
此刻谢阆一贯淡漠沉静的脸上竟有了一丝讽刺,多年秘而不宣的秘密尚余留着他的不甘与悔恨,令他声音难以抑制地细微颤抖。但很快他又镇定了下来,平静续道:“而我也因你祖父之死逼死了她。如今太子与你所受教诲,皆是你姑母遗愿,亦是陛下有意为之。”
谢珩钰难以置信地微微摇了摇头,质疑道:“姑母素来孝顺祖父,怎可能会背叛谢家?太子也分明与我说过,皇姑母是急病薨逝......”
先皇后虽早逝,却是素有贤名,是士族王公皆赞不绝口的贤德女子。如今世人提及,皆不过感叹她因帝皇心狠,神伤于父亲之死而早逝。又怎可能......
谢阆却只是凝望他,在他的眉眼中寻见熟悉的影子:“比起太子,其实你更像她。与她一样,对谢氏薄情寡恩。”
谢珩钰微微一顿,抿唇垂眸的模样如同一头倔驴:“我与姑母不一样。”
他明白父亲在说什么,左不过是在讽刺自己当年南巡一事,但他至今仍不后悔。何况他所杀得也不过是谢氏姻亲之族,如何比得上姑母这般狠绝......
“若有朝一日,你手上有谢家的罪证呢?”
身躯猛烈一颤,谢珩钰茫然地抬头看向他,微微抿了抿干涩的唇:“谢氏,犯了何罪?”
谢氏在朝中势力虽盘根错节,但也早在他年纪尚有时被皇帝剪去了丰羽。但父亲并非是祖父那般为求权欲犯上涉罪之人。自他记事起,父亲行事便不曾有过阴私,所行最大的错处,大抵便是为了维护太子与王氏在朝政为敌。许多时候,他甚至会因王氏行径太过而选择避让。这也是导致这些年太子势单力薄的原因。如今这样的谢氏,又何罪有之?
可谢阆并不答话,居高临下的目光中有了严密与锐利的审视,似乎想把人剖开看个透彻。
谢珩钰张了张唇,心中两股力胶着,令他说不出话:“我......”
谢阆心知他的挣扎,却并未觉得意外,只是续道:“此场危难已然祸及大魏根基,谢氏未来难逃唇亡齿寒。如今贸然出手帮太子,也不过是挟恩皇室,惹皇帝再次忌惮,于谢氏无益。”
“可您袖手旁观,难道就能让谢氏全身而退吗?”谢珩钰心中焦急,又被谢阆这接二连三的拒绝所惹怒,不由猛然上前一步,恨声道:“韩王祸害忠良,丧失公义,勾结内外,欲谋帝位,如此行径您竟还在顾虑谢氏?王谢两氏缠斗百年,架空皇朝,官官相护,贪赃枉法。是你们,在腐蚀朝堂的根基!”
他的话振聋发聩,令谢阆沉默良久。
直至谢珩钰心中发凉,他方语气蕴含叹息,把方才的话又说了一遍:“你当真最像她。”
谢珩钰紧抿着唇,心知自己说这话已彻底伤了父亲的心。可他话已出口,已然退无可退:“我只是不愿见大魏如此下去。我不服大魏有此等不公,不服这天下能冷眼旁观苏公受害,甚至让苏公夫人喊冤而死,郡主受人所辱。苏氏一门,赤诚忠义,不该如此下场。”
谢阆听着义愤填膺地说辞,沉静的眼眸并未露出半点慈悲:“官场之上,你怎能如此拙直。若非你身份特殊,如今只怕也落得与宋知直一般的下场。”
他的话实在太过冷漠,令谢珩钰在入夏的季节里寒气顿生。所以他都知道,知道宋知直冤死,知道王氏作恶,知道朝堂污秽,却至今袖手旁观。
他只觉自己在父亲面前太过稚嫩,无论他如何愤怒与不甘,也无法撼动他铁石的心肠半分:“于父亲而言,难道谢氏的利益应当凌驾万物之上?大魏朝廷,忠义之士,皆比不上谢氏一族?故而到了如今境地,明知大厦将倾,谢氏也不愿出一分力吗?”
“士族百年,行将枯木。逆天而行,不过以卵击石。皇权与士族的争斗,我不会帮王氏,更不能帮皇帝。能帮他的,只有你。”谢阆语气轻淡得似乎一切是如此理所当然,“莫要忘了,你也是谢氏族人。”
谢氏一族在大魏屹立太久太久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今日出头灭了王氏,他日皇帝打压士族时,谢氏只会被看做背信弃义之徒,沦为各家士族之耻。这也是当年王氏不曾对谢氏落井下石的原因。
因此只有谢珩钰,能在此时脱离盘根错节的士族关系,帮太子打压王氏。也能在日后仗着这份功劳,保全谢氏一族。
这是皇后当年弥留之际的遗愿,是她留给谢家的机会。当年的谢阆心中只有仇恨,故而不曾参透。时至今日,他已放下了昔日怨怼,要的只是谢氏能在此浪潮中活下来。
“可这天下若无大魏,谢氏又该如何得享高位?”谢珩钰难以置信地望着谢阆。
“因为你不明白。你,我,乃至韩王,都只是他的棋子而已。唯有太子,才是他最看重之人。”谢阆无声讥笑了一瞬,冷然的眼凝望着自己心中最是看重的嫡子。
窗棂外初夏的蝉鸣乍起,落在谢珩钰耳中成了一种嗡鸣,企图阻挠着他听清父亲接下来的一字一句:“难道你当真觉得,陛下会认为自幼追随他的苏鼎是叛国之徒不成?”
。
高令茹这日晨起就得了边关的消息,在听见刑部去将军府缉拿苏念奴时便立即赶着去面圣了。
她是个聪明人,不露山不露水地在旁担忧道:“刑部上回就查过这案子,这回也合该接着查个明白。”
皇帝并未答话,他自今早拿着官报起就在沉默,目光落在密报的最后一段话上:如今坊间在传,太子亦参与其中,企图借北戎之力弑君。
他把手指落在太子二字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对高令茹的话充耳不闻。
他的模样严肃,这让高令茹顿时难以琢磨起来。
“你先退下吧。”皇帝抬眉看了高令茹一眼,缓缓合上了官报。
高令茹蹙眉,正欲寻个法子再开口,却听见皇帝续道:“莫要逾矩。”
此话一出,高令茹的心便凉了下去。
皇帝在大多数时候对她自然是相当好的,但她更清楚自己在皇帝眼里的地位。若他不容置喙,便证明此事没有她转圜的余地。
但事关苏念奴,她不能不挣。
于是她倔在原地,收敛了方才的虚情假意,抿唇问道:“陛下,您信吗?”
皇帝动作一顿。
“镇国公一案,威远将军一案,陛下当真信吗?”
这般不知顾忌的话成功引皇帝蹙起眉,但他并未动怒,反而是神色未明地盯了她一阵,然后问:“法之所变,重在思变。若无思变,一切空谈。若有思变,更要躬行。阿茹如今还这样想吗?”
高令茹微怔,竟不知皇帝会知晓她年少的诳语。可即便是诳语,她亦至今不认为有错。于是她点了点头:“是。”
陛下看着她,语气悲喜难察:“还是年轻。舍旧纳新,你当要明白此道理,才会了解何来思变,如何躬行。”
高令茹不解,也不知该如何接话。皇帝也适时停住了话题,又开始赶人,“退下吧,此事你不要参与。”
话已至此,高令茹不敢再置喙,咬牙打算另寻他法。
此时韩王的消息传来,成功让皇帝拧起了眉,令高令茹也愣在了原地。
“消息传得很快,如今洛京几乎都在议论韩王谋......之事。”即便是伺候了皇帝多年的总管,也在此等大事上微微吞了音。
皇帝双眸微眯,心中有了疑虑:边疆事发突然,确实令他措手不及。但韩王这事,无疑是帮他拖延了时间。
可此事何以发酵如此之快,还是......他目光回凝到的密报上。
他深吸一口气,着总管亲自把韩王押进宫来再说。
高令茹望着他的神色,深知此处已不能再停留,忙随着总管一同离了内殿。
可她是个坐不住的性子,在宫中沉吟了半晌,还是偷溜了出宫。
她需要亲自见一见祖父,看看是否有机会救苏念奴。
。
谢珩钰是在去求见皇帝的路上正巧遇上了易装出宫的王令茹,才得知韩王遭遇的一切。
他万想不到在他与父亲密谈的一个时辰洛京竟发生了如此大事。
“谢少卿?”高令茹见他神色颇为怪异,忍不住皱眉,“你知道了什么?”
谢珩钰一言难尽地抿了抿唇,把此前将军府管事转告之事告知了她。
联系如今的情形,并不难猜出是谁在“从中作梗”。只是此举实在大胆,几近疯狂。
局势变化如此之快,谢珩钰已无暇在此处耽搁,连忙行礼告别,急着去面圣。
“谢少卿!你与太子当知道她为何会如此孤注一掷。此路她踏了出去,就没有回头路了!”高令茹见他一言不发地离去,忍不住喝住他。望着谢珩钰高洁端正的背影,她垂眸咬着牙,心中的不甘与不舍终究胜过了理智,颤声续道:“我们,救救她吧......”
他们彼此都清楚,苏念奴在企图提前揭露韩王谋反,让陛下与朝野提前戒备周涣归京。
可诬陷皇子谋反是与韩王构陷镇国公叛国是一样的重罪。王氏在朝堂力量何等强大,只怕还未来得及等到周涣归京,王氏就能在朝堂生吞活剥了她。
她欲用命为大魏博一线生机,哪怕如此会令她声名狼藉。她为大魏殚精竭虑,上对得起君臣之义,下对得起黎民百姓。
所以,她恳求,不要再放弃苏念奴了。
“她不能这样冤死。”高令茹抖着唇,一字一句清晰对谢珩钰道,“我决不能放任她如此,我答应过她的。”
那日宫宴,她亲自许诺过,不愿再看见下一个苏家,下一个她。所以她会竭尽所能,绝不让她出事。
声音灌入长风,回荡在宫廷孤寂的长道。
谢珩钰望着远处的门庭,这条他自幼走过无数次的进宫之路,从未在此刻显得如此漫长。
日光正炫,明晃晃地照在他的颅顶,令他生了热汗。
他的手指紧扣着腰间的半截护心玉,滚烫的体温渡入其中,红玉似血,几欲滴落,彰显着他的不甘。
方才父亲在他愤怒离去要进宫前,问了他一句话:“你恨皇帝不愿为苏鼎伸冤,那不妨反问一下自身,你当初为何妥协于皇帝对你的勒令,并没有再为苏家求情?”
不过一句话,便让谢珩钰无端生出了涔涔冷汗。
他当年确实私下为苏鼎求过情,言他是忠贞爱国之人,劝求大魏完不可陷害忠良。
“说得轻巧!平陵之战危害甚大,百姓都看着朕处理,你能推谁出去承担此罪?!”陛下却猛然朝他扔了折子,大怒驳斥他的妄言。
而自己是回答更是满口天真:“自然是找出真正的犯人,将他绳之以法,以示公众。”
两人之间爆发了非常大的争执,最后他跪在殿中,恳求着陛下把案件移交大理寺。可陛下最终还是没有松口,甚至怒言要将他革职,令他回谢府闲赋。
最终,他为了保全自己得之不易的大理寺少卿之位,放弃了再争辩。
那刻的谢珩钰看着他的背影,心中升起一阵无力的悲哀。唯一能做的,不过是跪在殿前恳求他放过苏念奴。恳求这高高在上的帝皇对苏鼎遗留这么一点的慈悲。
所以异位而处,他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而放弃了追求正道?
他与这座莫大宫廷的主人一样,并无不同。
对此,谢珩钰心中有愧。包括太子、高令茹也是如此。
他们三人,当初都曾因为自己的顾忌而放弃了为苏家辨冤。哪怕他们心知肚明,苏家满门不该有这样的下场。
而如今这个被大魏所抛弃的苏家嫡女,却甘愿舍弃一切,不求苏氏洗清冤白,只求天下不会旁落小人之手。
谢珩钰忆起了苏念奴被世人称颂的容颜,心中不禁喟叹。玄女之名,名副其实。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如此舍弃身后名,甘愿杀身成仁之人,实在世上少有。
因此他也决意要坚定地往前走,不再回头。
他决不能,放任苏念奴独自背负如此大的责任。
“娘娘,您是打算去寻高相入宫?”他轻轻吐出胸腔中最后一口浑浊之气,转眸对高令茹道,“王氏虽势大,但高相在朝中同样德高望重。只要人能提到大理寺,我就能把人留住。”
高令茹眼眸微亮,很快便明白了个中深意,不由扬起了笑:“本宫正有此意。”
。
在谢珩钰与高令茹见面时,皇帝的麟德殿也热闹得紧。
他本是想私召见韩王,却不想太子比韩王早来了片刻。
“你来是为何事?”皇帝屏退了旁人,低头审视着他,语气中带着探究,心中对他颇有疑虑。
秦尧之跪在殿前,恭敬稽首大拜,答道:“儿臣为苏氏而来。”
皇帝对他的回答感到微妙起来:“你就是为了苏氏才如此急躁?”
话未说尽,管事已把韩王带入了殿内。皇帝适时停了话题,低声道:“起身吧。”
韩王进殿时,看见的便是秦尧之起身的背影。
他无声地嗤笑了一声,望着秦尧之挺直的腰背,目光越发的冷。自幼时起,他就能察觉到,父皇与太子更像父子。
这种亲密与他并不相同,好比现下,皇帝就能不顾在场任何人呵责他。
皇帝看了眼京兆尹呈上来的龙袍,执起桌案上的笔杆子就往他身上扔:“你如今倒是越活越出息了。”
韩王如今正处劣势,只敢伏地喊冤枉。
“人证物证俱在,你何以喊冤?”皇帝上前,垂眉看他。
“儿臣自知自己如今百口莫辩,父皇既不信,儿臣也无法辩驳。”韩王微微侧目看着太子无暇的衣摆,咬牙续道,“但此事定是有奸人陷害,儿臣恳求父皇严查!”
他的动作实在太过明显,让皇帝眉毛猛然一跳,气得上前一脚踹在了韩王心窝,害他当场吐了血:“你想说什么?竟欲构陷太子?”
这一脚令众人一同跪伏下来,不敢做声。唯独秦尧之微微顿了顿,垂目看了一眼韩王,方缓缓笔直着腰身跪地,拱手道:“儿臣认为此案事有蹊跷,求父皇严查。”
韩王自知自己已犯了皇帝的大忌,听着太子的话心中自然清楚他意有所指,却再也不敢与他针锋相对,只赶忙道:“儿臣与皇兄自幼亲密无间,怎敢构陷。儿臣是怀疑,这一切皆是苏念奴谋划的,是她要构陷儿臣,离间我与父皇,与皇兄之间的感情!”
秦尧之心口一窒,看着皇帝微顿沉思的神情,咬牙伏地再拜:“求父皇彻查此案,决不能再贸然定罪,寒了武将的心。”
一个“再”字,明眼人皆听懂了太子话中之意。皇帝被他如今不知进退的话气得语气含怒:“太子,休得胡言!”
秦尧之一生谨言慎行,即便是偶有错处,皇帝也不会在众人面前如此呵责他。但对比起韩王此刻的狼狈,这带着怒意的呵责反而显得不痛不痒。
韩王因着被战央压着丢进京兆府一事本就憋了一肚子火,如今亲眼见了父皇如此区别对待,心中不禁更觉嘲讽。
他这一生,到底该在何处得到他本该有的偏爱?
不知是否因皇帝这一脚太疼,他的眼角沁出了泪。他索性一抹唇角,心头一横,怒言道:“清者自清,父皇若是不信,便杀了儿臣吧。”
他一副引颈就戮的姿态,神情颇有几分郁色与神伤。
恰巧此时王蕊闻讯而来,跪在殿外求见皇帝。韩王心中尚未来得及暗喜,就听皇帝直接冷声下了禁足,命人把她带回了宫中。
韩王见状,眼底更是晦暗。可他知道自己如今不能辩驳太过,只能跪伏不言,心中暗暗催促着舅父快来。
皇帝见他如此模样,心中沉吟许久,终是在太子错愕的神色中下令等医正替韩王诊治过后把人送去刑部幽禁,由刑部尚书亲自查办此案。
一时之间,内殿又只遗留了太子一人。
他紧抿着唇,并未起身。
皇帝见不得他这幅模样,先是冷言道:“起身来。”
秦尧之却岿然不动,也不愿再言语。
皇帝心知他脾气似他母后,此时也气得无计可施:“太子,你欲作何?”
秦尧之僵着身子,头一回对着皇帝发犟,只垂眸反问:“父皇为何要把让之交由刑部调查?”
皇帝双眉一凛,侧目而视:“你说什么?”
“父皇分明知道,卢氏与王氏本为一体,让之入刑部,不可能调查出什么。”太子抿着唇,抬眸与之对视,清正温和的眼眸只求一个回答,“父皇为何要如此轻易放过让之?”
皇帝怒极,来回踱步两次后回视他,沉声道:“你是真当朕不敢罚你?”
袖下的拳被紧握,秦尧之抬眸看着他的怒容,不愿退让:“父皇动怒,是因儿臣质疑您的决策,还是因为您被儿臣说中,在偏袒让之......”
话未落音,皇帝终于忍不住拾起一旁的奏折朝他身上砸,面色已全然冷了下来 。
“你是以为韩王如今失了势,便敢在朕面前胡言乱语了?”他垂眉看着被砸伤额角的秦尧之,身躯微微顿了一下,才缓和了语气,但也添了几分疏离,“下去,去太医署瞧瞧伤。”
秦尧之咬牙抵在地上再次直起身,并没有动弹。
近侍见他二人如此对峙,忙不迭上前,一边搀扶着太子一边劝:“殿下前些日子风寒方好,可需好好照顾身子,否则陛下日日吩咐给您送的参汤就白喝了。”
秦尧之却并未领情,只是垂眸撇开了他搀扶的手。
皇帝望着他那犟样,心中更是烦躁,指着近侍怒骂:“他既要跪那就让他跪,朕倒要看他能跪到几时!”
此言一出,近侍自然不敢再劝。
“让之此罪甚大,父皇尚且轻饶。为何事关苏氏,父皇却屡次无情?”秦尧之仰目,双眸坚定且倔强地看向这大魏的帝皇,郁在胸口一年之久的愤懑和不甘终于在今日得以抒出,似是撞上南墙也不愿再回头,“当初镇国公一案儿臣恳求您着大理寺调查,您却执意让刑部主审,大理寺只能从旁协助,结果调查疑点重重却匆匆结案。如今威远将军一案,难道仍要步此后尘吗?”
他虽跪在大殿之上,背脊却似是无法折断般笔直。与皇后极其相似的眉眼轩朗坦荡,干净地映着皇帝一人的面容,这令他下意识别开了脸,但又在目光无意落在秦尧之腰间之时却微微顿住。
那一向洁白的衣摆沾染了脏污,玄黑穗结之上,是他腰上系挂的燕子殒卵珮。
玉佩是她弥留之际送给太子的,这些年无论何时见他都贴身带着。上面的雕饰比起当年自己赠送皇后时要圆滑了许多,应是被他常年把玩所致。
于是他微微闭了眼,又很快睁开。比起秦尧之幼年,如今的皇帝已添了几分沧桑。鬓角华发彰显着他年岁的流逝,可随之变化的,却是他日益坚硬的心。可他又何尝,不曾是个如尧之一样的少年?
他望着自己心中暗暗疼爱了多年的嫡子,终于选择软了口气劝道:“太子,口讲无凭。执掌天下仅仅心有公义是不够的。”
秦尧之见他终于转变了态度,紧绷的心终于微微舒开,取出了揣在怀中的东西,躬身道:“前些日子,儿臣让人潜入韩王府得了此物,请父皇定夺。”
皇帝垂眸,沉默了一阵,突兀地答道:“现下不是时候。”
秦尧之微怔,下意识抬眸,迎上了皇帝难辨神色的面容。
“收回去吧。”皇帝并未接过他的信,只是隐晦道,“待时机到了再说此事。”
秦尧之不解地张了张唇:“为何?”
皇帝却拍了拍他的肩,没有答话。
“父皇,您知道镇国公无辜?您既信他无辜,为何还如此放任让之......”他的声音猛然一顿,面色骤然煞白。
他终于确认了一个事实:不是不愿,只是不想。不想为镇国公伸冤,一如今日,他不愿真正对韩王动怒。
他的父皇早就知道其中另有隐情,他是为了权衡利弊,才选择了放纵韩王至今。
失道于天下的,不只是韩王。还有他的父皇,掌管天下的帝皇。
大魏朝堂的权力倾轧,党同戈异的乱象,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掐着秦尧之的咽喉,令他难以呼吸。
“官场纷争,重在权衡。”皇帝看着他尚显稚嫩的脸,心有不忍,“你身处旋涡之中,更需看明白个中道理。”
“可苏氏满门何辜?!陈国公何辜?!”秦尧之激动地梗着颈脖,“镇国公与陈国公皆是忠烈英勇之士,小公子苏与安更是骁勇三军,他们皆是大魏栋梁,国之肱骨!父皇身为帝皇,怎能让他们含冤而死?甚至为此牺牲镇国公夫人与长平郡主?”
“太子!”皇帝听着他如此忤逆之言,不由拧眉怒道,“你可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儿臣想为大魏挣一回!”秦尧之双眼欲眦,语气紧绷如弦,甚至说得上是孤注一掷,“不顾身份,世家,只为大魏忠直之臣挣这一回。父皇......苏家不该有此下场,您......放过苏念奴吧......”
他颤着声,甚至有着几分哽咽,恳求着自己自幼濡慕的父亲。
“所以才更该沉住气,等待你的时机。”他的天真实在太过明显,皇帝头一回把自己的想法隐晦地提醒他,“你想救苏念奴,至少现在需要给朕的,不仅仅是这些。”
秦尧之一怔,终于察觉了皇帝话中有话,正在细思之时殿外传来消息:琅琊王氏家主——右相王旻求见。
听了禀报后,皇帝却并未回应。
他在等。等太子明白,他话中深意。
“高相......”太子猝然低喃了一声,眸光渐渐凝聚,“儿臣去找高相来......”
皇帝眉头微挑,正欲说话,又听见外头宣侍道:“左相高巍,大理寺少卿谢珩钰求见。”
要等的人总算来齐,皇帝勾唇浅笑了一瞬,眸中掠过精光。
他亲自弯腰把错愕的太子扶了起来,语气淡漠吩咐道:“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