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那虎就要被铁箭射穿脑袋,突然飞来一粒石子与箭头相撞,箭头偏转,钉入树干。
原来,孙思邈在间不容发之际,弹出一粒石子,救了老虎一命。李靖内心一震,天下有此神技者,恐怕不过三两人而已。
孙思邈声音响起:“长孙将军不愧为天下第一消息灵通之士。既到寒舍,还请下树叙话。”
李靖这才看清,树上那人,正是长孙晟;树下老虎,却是先前孙思邈救治的“斑猫”。
长孙晟哈哈大笑:“孙先生真乃世外高人。在此仙境隐居,也不忘养虎为乐。”
孙思邈走上前去,摸摸虎头,温言道:“长孙将军是我故人,你当好生迎候。”斑猫张嘴,把头靠在孙思邈腿边蹭了蹭,卧在树下不动。
长孙晟这才从树上跃下,拔了铁箭入鞘,跪地行礼:“长孙晟拜见恩公。”
孙思邈扶起,微笑道:“将军莫要再称恩公。治病救人,医者本分而已。这母虎名‘斑猫’,是我在山下救得,三郎起的名。三郎,去提些清水来。我们无茶招待贵客,总得煮些吃的。”
李靖赶紧见礼,心中惴惴,生怕长孙晟提起寻找秘典之事。然而长孙晟只是向他点头示意,接着又向孙先生跪下:“在下寻访三月,才得见先生。情势十万火急,还请先生答允在下,为天下苍生谋福!”
孙思邈再次扶起:“将军这是哪里话?若是孙某力所能及,定当从命。”
长孙晟道:“三郎不必辛劳。在下圣命在身,见到孙先生后须立即启程。恩公,主上罹患怪病,每到午后,头痛发作,性情狂暴,无法安眠,常命殿内监取一长鞭,须痛击左右之人,才可稍微缓解,太医署束手无策,已被斩杀太医数人……圣上命在下寻访孙先生,若不能请先生入宫治病,在下有被诛三族之危……”
话未说完,孙思邈道:“将军莫急,孙某从命就是。当今圣上身系万民之福,孙某本是大隋臣民,定当全力为圣上诊病。只是我刚铺开医卷准备作书,且容我收拾一下,就随先生入京面圣。”
长孙晟大喜,腊黄的脸上有了笑意,站在屋外静候。孙思邈若无其事,将医典和手录书简收拾停当,放在箱中。李靖收了饭食,心中惶惑:孙先生去给皇帝看病,自己又将何往?长孙晟问起秘典之事如何应对?正犹疑间,耳旁响起一个低沉的声音:“三郎随我入宫,可望赦免。”
孙思邈只穿一身青袍,让李靖提了药箱,关上房门。出门对长孙晟道:“还有一事烦劳将军——草舍之物,一钱不值,唯有两箱医典,我将其视作性命。请将军安排一二兵士,守候在此,以护周全。”
长孙晟道:“在下当遵照执行。不过,先生隐居之处有山君守候,恐怕兵士也是多余。”
孙思邈一愕,随即笑道:“将军所言极是。”
于是唤了一声“斑猫”,那母虎起身迎来,跑到孙思邈身侧,挨挨擦擦。孙思邈轻抚虎头,小声低语。斑猫喉头咕咕有声,似在回应。孙思邈低语完,斑猫走到草堂前卧下,闭目养神。
于是三人下山。
一路上,长孙晟知悉李靖隐匿情由后,说道:“三郎劫后余生,必有天助。若非我奉圣命寻得孙先生,还以为你命丧巫山。先前,我曾获密报,言及信州地动,巫山已无人生还。如今有孙先生在,或可在圣上那里求情。只是韩将军和令尊令堂,当时得讯后伤心欲绝。”
李靖心头发紧。但想着此次或许会被赦免,归家有望,心头好受了些。
太白山离皇城不到三百里,长孙晟在山下备了快马。黄昏时分,三人到了长安,进入大兴城。长孙晟通报监门将军,并将李靖的孤星剑和随身兵刃、弓箭交出,静候内廷传诏。不多时,殿内监传诏:请孙先生即刻进宫。
※※※※※※※※※※※※※※※※※※※※※※※※※※※※※※※※※※※
李靖第一次进入皇城,被大兴城雄伟气象所震撼。高墙森森,青砖铺地,红墙灰瓦,戒备森严。三人先从朱雀门进入,再进入内城的承天门,又绕过大兴殿,到了虞化门。
只见一位身着蟒袍的青年负手而立。长孙晟急忙行礼:“参见太子殿下。”李靖才知道这青年人正是当今东宫之主杨勇。
杨勇身材瘦高,玉树临风,颇具亲和力,除了面色有些惨白,倒也有几分王者气象。他伸手托住长孙晟:“季晟将军辛苦!这位,想必就是神医孙先生?”
孙思邈朝前一步,欲要行礼,杨勇赶紧扶住。
“臣孙思邈携药童子青,参见太子殿下。”孙思邈顺便将李靖带上,李靖自是跟着行了一礼。
杨勇微笑道:“父皇每日都在盼望孙先生,命我前来迎接。请!”
孙思邈便让太子在前,与长孙晟并肩,李靖背着药箱在后,进了虞化门,绕过宫城,进入仁寿殿。一名甲胄整齐的带刀侍卫立在门口,大概二十来岁,高额头,面部粗糙,虬须如戟,双目炯炯有神。见了太子,躬身行礼:“臣千牛备身李渊,见过太子殿下。”
杨勇道:“叔德今夜当值,有劳了。”
李渊看着孙李二人,搜索二人身上是否带有利器,连长孙晟也不例外。搜索完毕,再打开药箱检视。一切停当之后,在前引路,走向大殿东侧。已是晚春时季,殿内却拉满帏布,气流不通,沉闷异常。到了此处,李渊挎刀肃立,未敢进入。
进了东侧暖阁,阁内铜烛台上的烛火不甚明亮。李靖见榻上卧着一人,身着灰色常袍,头发束起,没有冠冕,身材微胖,呼吸粗重。榻旁放置了书案,案上简牍堆积如山。
太子走近榻前下拜:“儿臣杨勇拜见父皇。孙先生已到。”
那人正是当今天子杨坚。他“嗯”了一声,道:“勇儿扶朕起来。”
杨勇起身将他扶起。李靖看见,杨坚上身长,下身短,额头突出,有五个柱状突起部位如树根般直插入浓密的头发中,狮子鼻,金樽口,下颌长,黑须,虎目,面色潮红,鬓边有少许白发。虽面有倦色,但不怒自威。
杨坚在榻上坐了。长孙晟展衣行了大礼。孙思邈正欲见礼,杨坚挤出一丝笑来:“孙先生世外高人,不可拘礼。看座。”内侍取了一个矮榻,放在一侧。孙思邈仍然带着李靖行礼:“臣山野小民孙思邈,携药童觐见陛下。”细心的李靖发现,到了皇帝面前,孙先生只提药童,不提姓名,以免犯下欺君之罪。
杨坚努力挤出一丝笑来:“朕见到先生,病已好了一半。太医近侍曾建言朕按古来规矩诊病,弄甚幕布牵丝,禁止针石,一大堆规矩。朕已全部否决。昔年,曹操患了与朕相似的头风病,神医华佗建言开颅,曹操斩之,恰是疑心太重之故。孙先生穷研数理,学究天人,纵使对朕刀斧加身,朕也当学关公谈笑自若。古来生死有命,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在生死面前有何异同?先生只管放手诊治,不必忌讳。勇儿在此为证:若为父不治,断断不可怪罪孙先生。勇儿,你去把铁券拿来。”
杨勇应了,进入后堂,取了一块铁牌来。孙思邈叩谢接了,交予李靖。李靖一看,这铁牌掌心大小,形如瓦片,其上有金字“敕免”,左侧有“开皇四年”字样,还有精雕篆刻印信“普六茹坚”。
原来,这是杨坚的另一姓名。普六茹是鲜卑姓氏,为北周皇帝赐姓,当年是莫大恩典。杨坚虽改名称帝,但仍将这方篆刻作为信印使用。
孙思邈道:“陛下胸怀天下,心系子民,沐雨栉风,忧劳成疾。然而上古唐尧肌肤如腊,夏禹足有胼胝,虽深受其苦,但百姓安乐。陛下天纵英才,功盖寰宇,圣德自有天助,不必过于忧心。臣虽下愚,医术浅薄,断不敢对圣体加以刀斧,当据实而论,辩症施治。还请陛下安坐,待臣详察之后,再上复陛下圣裁。”
李靖听了,不由得对孙先生君前奏对敬佩不已。杨坚果然高兴,端坐榻上。孙思邈先察看面色、肌肤、口舌,再闻其声息,又询问病情发作时视听嗅味触各种感知,以及饮食便溺情形,最后切脉。杨坚言及,病痛发作之时,视物模糊,心绪烦躁,须用马鞭抽打内侍方可缓解,颅内时而如沸水翻滚,时而如针刺蜂蜇,下肚食物时有呕吐,翻肠倒肚,生不如死。
孙思邈把脉后,闭目凝思。半晌开言道:“陛下是否在视察民情时,不避寒暑,不择饮食?”
杨坚道:“朕视百姓为子女,自然不避。”
孙思邈看了一眼案上简牍,又问:“陛下将朝中奏表搬回内室,是否常常通宵批阅?”
杨坚道:“大隋立国,千头万绪,朕若不勤于理政,天下何时大治?”
孙思邈道:“下臣明白了。陛下之疾,首在伤神。神伤为忧国忧民所致,之后邪气入侵。邪气即风寒之气,陛下体察疾苦时不避凶险,苦寒之地、风沙泥淖、污浊潮湿,都易侵入劳累肌体,先是腠理,后入血脉,再攻入脑颅之中。颅为百体之宗,邪气淤滞,久之成疾。当年华佗欲开魏武头颅,决非戏言,是其时医术只能如此。下臣七岁从医,遍尝百草,深入民间诊治,后又学得针石之法。陛下之疾,下臣当以针石药物调理,不日即可平复。”
杨坚大喜:“我朝有先生这等高人,国家之幸,黎民之幸!从即日起,先生不要再讲君臣之礼,只管诊疗便是,朕定当全力配合。”
于是孙思邈命李靖打开药箱,先取针行穴,再用砭石辅助;又开了方子,让近侍太监去太医署取药煎制。杨坚对孙思邈极为满意,欲安排在内廷歇息,以便早晚医治。
长孙晟奏道:“微臣在皇城外有一处宅子,可请孙先生师徒下榻。”
杨坚道:“季晟办事得力,稍后留下,朕有事相询。只是你那宅子久未住人,怕是慢待了孙先生。”
杨勇奏道:“父皇,东宫离此不远,不如请先生和童子到儿臣那里暂歇,以便早晚召见,不知可否?”
杨坚颔首道:“勇儿甚有孝道。孙先生师徒就交给你。若照拂不周,拿你是问。”
杨勇领命,带领孙李二人,在东宫安排住处。
※※※※※※※※※※※※※※※※※※※※※※※※※※※※※※※※※※※
其时杨勇虽为太子,但明显感到二弟杨广的威胁。然而既为储君,岂能坐以待毙?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自然是左仆射高颎。杨勇娶高颎之女为高良娣,高颎作为太子岳父,自是尽心维护。当前隋朝最大的事,莫过于攻灭陈国。而平陈大业中的韩擒虎、贺若弼二位虎将,都是高颎亲自推荐出任庐、吴二州总管。
目下来看,地位难以撼动。
但杨勇深知二弟为人狡狠,不得不设法亲近父皇。杨坚生病,杨勇一改过去沉迷声色,几乎日日入宫问安,而远在晋阳的杨广则不能随时见驾。杨勇深知,此次父亲恶疾如能根除,自然是近水楼台,功劳唾手可得。
当夜,李靖昏头昏脑,跟着杨勇进了东宫。杨勇要设宴款待孙先生,孙思邈婉拒,言劳累一天,宜卧榻歇息。杨勇只得依了。
次日天明,杨勇早早候在门口,将孙李二人迎到厅堂,看茶落座。李靖见太子宫殿居室,陈设极为讲究,远胜杨坚所居的仁寿殿。其窗户、壁带、悬楣、栏杆都是用檀木或沉香制成,并用黄金、玉石、珍珠、翡翠加以装饰,楼阁门窗均外挂珠帘,室内有宝榻锦帐,连东宫侍从的穿戴玩赏都极为精美。微风吹来,香气弥漫。
杨勇先是客套,接着就迫不及待“请教”孙思邈,如何方能让圣上龙体安泰?孙思邈道:“殿下下问,臣当据实而告——圣上日理万机,仅批阅奏章就耗费大量心血,若能减少案牍劳形,神思得以颐养,可保圣体康泰。”
杨勇摇头道:“父皇勤政,古来罕有。五省六部九寺公文,甚至内廷奏报、州府民情,都要亲批,宰相公卿分内之事,往往都交予父皇。特别对于刑罚之事,父皇总要反复核查。而这些公文往往写得浮华艳丽,长篇累牍,不过是刻画了月升露落的景致;文书积案盈箱,也只是描写了风起云飘的情形。本来三言两语即可上陈实情,却让这些浮华轻薄之文掩盖其中,加大御览量,最是可恨!”
孙思邈叹道:“幸好历代医典,句句言实。此风升涨,实从汉赋起始,汉末三曹崇尚辞章,后世纷纷仿效之故。文人骚客也就罢了,治理天下反为其害。臣这些年在民间诊病,听说州县的读书人中,躬行仁义孝悌者被私门摈落,不加录用;擅长轻薄浮华、惯施雕虫小技者,则被选拔充任官吏,举荐中枢。若能禁止此风,让有真才实学者为民办事,省去纸简不说,圣上亦可减去繁冗,鸣琴垂拱,颐养精神。”
李靖突然说道:“太子殿下何不上奏陈其利害,请圣上下诏禁止不良风气。以小人愚见,历代以来,入仕均须长官推举,朝廷考察授任,其间自然有真才实学之士,但品评才学,最好有针对吏员办事范畴的才干考察。若能将文风平实、不事雕饰、言中有物者录用,则浮夸之风由于吏员选拔这一关节逐渐剃除。如此经数年更替,官府自然面貌一新,浮华文章自然消减。”
杨勇自幼读书,没料到眼前这个药童竟有如此见识,拊掌叫好。随即问道:“请问道兄仙名?”
孙思邈叹息一声,将李靖的情形说了。末了说道:“晋王对三郎有偏见,韩将军也曾在圣上面前求情,但圣上不肯赦免。不瞒太子殿下,此次带三郎作为药童为圣上疗病,就是希望圣体安康后能赦免三郎之罪。”
杨勇微笑静听,一边点头,一边窃喜。韩擒虎虽经高仆射举荐,但前次在客馆不私自相见,尚未明确是“自己人”。这李靖牵动诸多利害,年纪轻轻又有如此见识,将来或可成为左膀右臂。当下握住李靖的手,温言道:“三郎不必心忧,我会将前因后果写成奏表上呈父皇。待特赦之后,我再为你创造建功之机。”
李靖跪地谢过。
杨勇又道:“三郎这道表文,理应由我来写;但行文简略讲究实际的奏表,仍由我写恐怕不宜。”
李靖道:“太子殿下只须找一位信得过的文章家来写,最好在朝中作官。这样一来,此人必感谢殿下给他机会,他亦会在圣上面前说太子贤能。”
杨勇眼睛一亮:“有了!治书侍御史李愕,本朝公认是文章家,且有辩才,我让他写此表文,最是恰当。”
杨勇并未料到,李愕在不久后上奏的《请正文体书》,开启中国文风之变,为后世传诵。而李靖建言改革学子入仕,经杨勇上疏后被杨坚采纳,一改上千年的官员察举制度,开科举制度之先河,成为影响中国千年历史和西方文官制度的伟大创举。
原来,孙思邈在间不容发之际,弹出一粒石子,救了老虎一命。李靖内心一震,天下有此神技者,恐怕不过三两人而已。
孙思邈声音响起:“长孙将军不愧为天下第一消息灵通之士。既到寒舍,还请下树叙话。”
李靖这才看清,树上那人,正是长孙晟;树下老虎,却是先前孙思邈救治的“斑猫”。
长孙晟哈哈大笑:“孙先生真乃世外高人。在此仙境隐居,也不忘养虎为乐。”
孙思邈走上前去,摸摸虎头,温言道:“长孙将军是我故人,你当好生迎候。”斑猫张嘴,把头靠在孙思邈腿边蹭了蹭,卧在树下不动。
长孙晟这才从树上跃下,拔了铁箭入鞘,跪地行礼:“长孙晟拜见恩公。”
孙思邈扶起,微笑道:“将军莫要再称恩公。治病救人,医者本分而已。这母虎名‘斑猫’,是我在山下救得,三郎起的名。三郎,去提些清水来。我们无茶招待贵客,总得煮些吃的。”
李靖赶紧见礼,心中惴惴,生怕长孙晟提起寻找秘典之事。然而长孙晟只是向他点头示意,接着又向孙先生跪下:“在下寻访三月,才得见先生。情势十万火急,还请先生答允在下,为天下苍生谋福!”
孙思邈再次扶起:“将军这是哪里话?若是孙某力所能及,定当从命。”
长孙晟道:“三郎不必辛劳。在下圣命在身,见到孙先生后须立即启程。恩公,主上罹患怪病,每到午后,头痛发作,性情狂暴,无法安眠,常命殿内监取一长鞭,须痛击左右之人,才可稍微缓解,太医署束手无策,已被斩杀太医数人……圣上命在下寻访孙先生,若不能请先生入宫治病,在下有被诛三族之危……”
话未说完,孙思邈道:“将军莫急,孙某从命就是。当今圣上身系万民之福,孙某本是大隋臣民,定当全力为圣上诊病。只是我刚铺开医卷准备作书,且容我收拾一下,就随先生入京面圣。”
长孙晟大喜,腊黄的脸上有了笑意,站在屋外静候。孙思邈若无其事,将医典和手录书简收拾停当,放在箱中。李靖收了饭食,心中惶惑:孙先生去给皇帝看病,自己又将何往?长孙晟问起秘典之事如何应对?正犹疑间,耳旁响起一个低沉的声音:“三郎随我入宫,可望赦免。”
孙思邈只穿一身青袍,让李靖提了药箱,关上房门。出门对长孙晟道:“还有一事烦劳将军——草舍之物,一钱不值,唯有两箱医典,我将其视作性命。请将军安排一二兵士,守候在此,以护周全。”
长孙晟道:“在下当遵照执行。不过,先生隐居之处有山君守候,恐怕兵士也是多余。”
孙思邈一愕,随即笑道:“将军所言极是。”
于是唤了一声“斑猫”,那母虎起身迎来,跑到孙思邈身侧,挨挨擦擦。孙思邈轻抚虎头,小声低语。斑猫喉头咕咕有声,似在回应。孙思邈低语完,斑猫走到草堂前卧下,闭目养神。
于是三人下山。
一路上,长孙晟知悉李靖隐匿情由后,说道:“三郎劫后余生,必有天助。若非我奉圣命寻得孙先生,还以为你命丧巫山。先前,我曾获密报,言及信州地动,巫山已无人生还。如今有孙先生在,或可在圣上那里求情。只是韩将军和令尊令堂,当时得讯后伤心欲绝。”
李靖心头发紧。但想着此次或许会被赦免,归家有望,心头好受了些。
太白山离皇城不到三百里,长孙晟在山下备了快马。黄昏时分,三人到了长安,进入大兴城。长孙晟通报监门将军,并将李靖的孤星剑和随身兵刃、弓箭交出,静候内廷传诏。不多时,殿内监传诏:请孙先生即刻进宫。
※※※※※※※※※※※※※※※※※※※※※※※※※※※※※※※※※※※
李靖第一次进入皇城,被大兴城雄伟气象所震撼。高墙森森,青砖铺地,红墙灰瓦,戒备森严。三人先从朱雀门进入,再进入内城的承天门,又绕过大兴殿,到了虞化门。
只见一位身着蟒袍的青年负手而立。长孙晟急忙行礼:“参见太子殿下。”李靖才知道这青年人正是当今东宫之主杨勇。
杨勇身材瘦高,玉树临风,颇具亲和力,除了面色有些惨白,倒也有几分王者气象。他伸手托住长孙晟:“季晟将军辛苦!这位,想必就是神医孙先生?”
孙思邈朝前一步,欲要行礼,杨勇赶紧扶住。
“臣孙思邈携药童子青,参见太子殿下。”孙思邈顺便将李靖带上,李靖自是跟着行了一礼。
杨勇微笑道:“父皇每日都在盼望孙先生,命我前来迎接。请!”
孙思邈便让太子在前,与长孙晟并肩,李靖背着药箱在后,进了虞化门,绕过宫城,进入仁寿殿。一名甲胄整齐的带刀侍卫立在门口,大概二十来岁,高额头,面部粗糙,虬须如戟,双目炯炯有神。见了太子,躬身行礼:“臣千牛备身李渊,见过太子殿下。”
杨勇道:“叔德今夜当值,有劳了。”
李渊看着孙李二人,搜索二人身上是否带有利器,连长孙晟也不例外。搜索完毕,再打开药箱检视。一切停当之后,在前引路,走向大殿东侧。已是晚春时季,殿内却拉满帏布,气流不通,沉闷异常。到了此处,李渊挎刀肃立,未敢进入。
进了东侧暖阁,阁内铜烛台上的烛火不甚明亮。李靖见榻上卧着一人,身着灰色常袍,头发束起,没有冠冕,身材微胖,呼吸粗重。榻旁放置了书案,案上简牍堆积如山。
太子走近榻前下拜:“儿臣杨勇拜见父皇。孙先生已到。”
那人正是当今天子杨坚。他“嗯”了一声,道:“勇儿扶朕起来。”
杨勇起身将他扶起。李靖看见,杨坚上身长,下身短,额头突出,有五个柱状突起部位如树根般直插入浓密的头发中,狮子鼻,金樽口,下颌长,黑须,虎目,面色潮红,鬓边有少许白发。虽面有倦色,但不怒自威。
杨坚在榻上坐了。长孙晟展衣行了大礼。孙思邈正欲见礼,杨坚挤出一丝笑来:“孙先生世外高人,不可拘礼。看座。”内侍取了一个矮榻,放在一侧。孙思邈仍然带着李靖行礼:“臣山野小民孙思邈,携药童觐见陛下。”细心的李靖发现,到了皇帝面前,孙先生只提药童,不提姓名,以免犯下欺君之罪。
杨坚努力挤出一丝笑来:“朕见到先生,病已好了一半。太医近侍曾建言朕按古来规矩诊病,弄甚幕布牵丝,禁止针石,一大堆规矩。朕已全部否决。昔年,曹操患了与朕相似的头风病,神医华佗建言开颅,曹操斩之,恰是疑心太重之故。孙先生穷研数理,学究天人,纵使对朕刀斧加身,朕也当学关公谈笑自若。古来生死有命,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在生死面前有何异同?先生只管放手诊治,不必忌讳。勇儿在此为证:若为父不治,断断不可怪罪孙先生。勇儿,你去把铁券拿来。”
杨勇应了,进入后堂,取了一块铁牌来。孙思邈叩谢接了,交予李靖。李靖一看,这铁牌掌心大小,形如瓦片,其上有金字“敕免”,左侧有“开皇四年”字样,还有精雕篆刻印信“普六茹坚”。
原来,这是杨坚的另一姓名。普六茹是鲜卑姓氏,为北周皇帝赐姓,当年是莫大恩典。杨坚虽改名称帝,但仍将这方篆刻作为信印使用。
孙思邈道:“陛下胸怀天下,心系子民,沐雨栉风,忧劳成疾。然而上古唐尧肌肤如腊,夏禹足有胼胝,虽深受其苦,但百姓安乐。陛下天纵英才,功盖寰宇,圣德自有天助,不必过于忧心。臣虽下愚,医术浅薄,断不敢对圣体加以刀斧,当据实而论,辩症施治。还请陛下安坐,待臣详察之后,再上复陛下圣裁。”
李靖听了,不由得对孙先生君前奏对敬佩不已。杨坚果然高兴,端坐榻上。孙思邈先察看面色、肌肤、口舌,再闻其声息,又询问病情发作时视听嗅味触各种感知,以及饮食便溺情形,最后切脉。杨坚言及,病痛发作之时,视物模糊,心绪烦躁,须用马鞭抽打内侍方可缓解,颅内时而如沸水翻滚,时而如针刺蜂蜇,下肚食物时有呕吐,翻肠倒肚,生不如死。
孙思邈把脉后,闭目凝思。半晌开言道:“陛下是否在视察民情时,不避寒暑,不择饮食?”
杨坚道:“朕视百姓为子女,自然不避。”
孙思邈看了一眼案上简牍,又问:“陛下将朝中奏表搬回内室,是否常常通宵批阅?”
杨坚道:“大隋立国,千头万绪,朕若不勤于理政,天下何时大治?”
孙思邈道:“下臣明白了。陛下之疾,首在伤神。神伤为忧国忧民所致,之后邪气入侵。邪气即风寒之气,陛下体察疾苦时不避凶险,苦寒之地、风沙泥淖、污浊潮湿,都易侵入劳累肌体,先是腠理,后入血脉,再攻入脑颅之中。颅为百体之宗,邪气淤滞,久之成疾。当年华佗欲开魏武头颅,决非戏言,是其时医术只能如此。下臣七岁从医,遍尝百草,深入民间诊治,后又学得针石之法。陛下之疾,下臣当以针石药物调理,不日即可平复。”
杨坚大喜:“我朝有先生这等高人,国家之幸,黎民之幸!从即日起,先生不要再讲君臣之礼,只管诊疗便是,朕定当全力配合。”
于是孙思邈命李靖打开药箱,先取针行穴,再用砭石辅助;又开了方子,让近侍太监去太医署取药煎制。杨坚对孙思邈极为满意,欲安排在内廷歇息,以便早晚医治。
长孙晟奏道:“微臣在皇城外有一处宅子,可请孙先生师徒下榻。”
杨坚道:“季晟办事得力,稍后留下,朕有事相询。只是你那宅子久未住人,怕是慢待了孙先生。”
杨勇奏道:“父皇,东宫离此不远,不如请先生和童子到儿臣那里暂歇,以便早晚召见,不知可否?”
杨坚颔首道:“勇儿甚有孝道。孙先生师徒就交给你。若照拂不周,拿你是问。”
杨勇领命,带领孙李二人,在东宫安排住处。
※※※※※※※※※※※※※※※※※※※※※※※※※※※※※※※※※※※
其时杨勇虽为太子,但明显感到二弟杨广的威胁。然而既为储君,岂能坐以待毙?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自然是左仆射高颎。杨勇娶高颎之女为高良娣,高颎作为太子岳父,自是尽心维护。当前隋朝最大的事,莫过于攻灭陈国。而平陈大业中的韩擒虎、贺若弼二位虎将,都是高颎亲自推荐出任庐、吴二州总管。
目下来看,地位难以撼动。
但杨勇深知二弟为人狡狠,不得不设法亲近父皇。杨坚生病,杨勇一改过去沉迷声色,几乎日日入宫问安,而远在晋阳的杨广则不能随时见驾。杨勇深知,此次父亲恶疾如能根除,自然是近水楼台,功劳唾手可得。
当夜,李靖昏头昏脑,跟着杨勇进了东宫。杨勇要设宴款待孙先生,孙思邈婉拒,言劳累一天,宜卧榻歇息。杨勇只得依了。
次日天明,杨勇早早候在门口,将孙李二人迎到厅堂,看茶落座。李靖见太子宫殿居室,陈设极为讲究,远胜杨坚所居的仁寿殿。其窗户、壁带、悬楣、栏杆都是用檀木或沉香制成,并用黄金、玉石、珍珠、翡翠加以装饰,楼阁门窗均外挂珠帘,室内有宝榻锦帐,连东宫侍从的穿戴玩赏都极为精美。微风吹来,香气弥漫。
杨勇先是客套,接着就迫不及待“请教”孙思邈,如何方能让圣上龙体安泰?孙思邈道:“殿下下问,臣当据实而告——圣上日理万机,仅批阅奏章就耗费大量心血,若能减少案牍劳形,神思得以颐养,可保圣体康泰。”
杨勇摇头道:“父皇勤政,古来罕有。五省六部九寺公文,甚至内廷奏报、州府民情,都要亲批,宰相公卿分内之事,往往都交予父皇。特别对于刑罚之事,父皇总要反复核查。而这些公文往往写得浮华艳丽,长篇累牍,不过是刻画了月升露落的景致;文书积案盈箱,也只是描写了风起云飘的情形。本来三言两语即可上陈实情,却让这些浮华轻薄之文掩盖其中,加大御览量,最是可恨!”
孙思邈叹道:“幸好历代医典,句句言实。此风升涨,实从汉赋起始,汉末三曹崇尚辞章,后世纷纷仿效之故。文人骚客也就罢了,治理天下反为其害。臣这些年在民间诊病,听说州县的读书人中,躬行仁义孝悌者被私门摈落,不加录用;擅长轻薄浮华、惯施雕虫小技者,则被选拔充任官吏,举荐中枢。若能禁止此风,让有真才实学者为民办事,省去纸简不说,圣上亦可减去繁冗,鸣琴垂拱,颐养精神。”
李靖突然说道:“太子殿下何不上奏陈其利害,请圣上下诏禁止不良风气。以小人愚见,历代以来,入仕均须长官推举,朝廷考察授任,其间自然有真才实学之士,但品评才学,最好有针对吏员办事范畴的才干考察。若能将文风平实、不事雕饰、言中有物者录用,则浮夸之风由于吏员选拔这一关节逐渐剃除。如此经数年更替,官府自然面貌一新,浮华文章自然消减。”
杨勇自幼读书,没料到眼前这个药童竟有如此见识,拊掌叫好。随即问道:“请问道兄仙名?”
孙思邈叹息一声,将李靖的情形说了。末了说道:“晋王对三郎有偏见,韩将军也曾在圣上面前求情,但圣上不肯赦免。不瞒太子殿下,此次带三郎作为药童为圣上疗病,就是希望圣体安康后能赦免三郎之罪。”
杨勇微笑静听,一边点头,一边窃喜。韩擒虎虽经高仆射举荐,但前次在客馆不私自相见,尚未明确是“自己人”。这李靖牵动诸多利害,年纪轻轻又有如此见识,将来或可成为左膀右臂。当下握住李靖的手,温言道:“三郎不必心忧,我会将前因后果写成奏表上呈父皇。待特赦之后,我再为你创造建功之机。”
李靖跪地谢过。
杨勇又道:“三郎这道表文,理应由我来写;但行文简略讲究实际的奏表,仍由我写恐怕不宜。”
李靖道:“太子殿下只须找一位信得过的文章家来写,最好在朝中作官。这样一来,此人必感谢殿下给他机会,他亦会在圣上面前说太子贤能。”
杨勇眼睛一亮:“有了!治书侍御史李愕,本朝公认是文章家,且有辩才,我让他写此表文,最是恰当。”
杨勇并未料到,李愕在不久后上奏的《请正文体书》,开启中国文风之变,为后世传诵。而李靖建言改革学子入仕,经杨勇上疏后被杨坚采纳,一改上千年的官员察举制度,开科举制度之先河,成为影响中国千年历史和西方文官制度的伟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