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熙八年夏末,太子赵观崇平叛的兵马攻破朱门,丹楹刻桷的皇城在弹指间化为棺椁。
赵观寅走投无路,率残部踞于长明宫,以此前拘于长明宫的五品以上朝官亲眷相挟,传讯出宫,逼迫百官投诚。
长明宫前,两军僵持不下。少詹事孟念池策马一路避着宫道上的尸身行来,屏息张目,在东宫卫间寻到了赵观崇的身影。
“殿下。”
他快步上前,忽闻墙内有人抽刀,嘶嘶切切的声音若秋露寒霜,叫长明宫外的甲兵俱攥紧了武具。
不到一息的时间,凄厉的惨叫声打破平寂。马儿们躁动起来,长明宫宫门却在此时开了一条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扔出个半死不活的人来。
赵观崇一把夺过身边人的弓,浑身紧绷,指头被弓弦压得发红。
倒在地上的那人发丝凌乱,白衫若一张被揉入血色的草纸,汩汩鲜血正自身下淌出。甲兵小心地上前,那人尽染朱色的十指突然在地上弯了弯,痉挛着试图撑起身子。
倏忽之间孟念池觉得这个身影有些熟悉,他猛地扑向赵观崇的弓。离弦的箭扎在那人右手指间,赵观崇眸中杀意未消,侧首看向孟念池。
虚弱的声音传来:“是……太子殿下吗……”
赵观崇一愣。
孟念池已认出此人,有些急切道:“殿下,这是六殿下啊。”
围着赵观全的甲兵得令后撤了几步,又有东宫卫并御医奔去。
赵观全被人扶起,如将溺亡一般,遥向赵观崇伸出手,一双墨瞳透出难以言状的情绪。
“他说,若无人来援,他便一家一家杀尽长明宫内的百官家眷……最后便是太孙与太子妃。若太子殿下踏入长明宫一步,他便先杀太孙与太子妃。”
赵观全艰难地说完,身子又沉沉一斜。
御医迅敏地揭下黏附于他血肉上的衣物,与此同时,一封皱巴巴的信自他怀中跌落。
孟念池大步走去拾起那封信,回头却望见围守长明宫的甲兵行伍之外,有数百人马正朝此处行来。
蹄声分明可闻,赵观崇亦转身回望,冷嗤道:“还要多谢三郎为我找出这些日后不堪用的墙头草。”
那厢领头一人却只在五十步外逡巡,显是焦灼难安。孟念池将信递给赵观崇,赵观崇垂眼扫了一眼,脸色愈发难看,“秦御史,你既为三郎带来了援军,为何不动手?”
“太子殿下,臣绝无二心——”秦述未料会碰上赵观崇,脸色惨白。他看了一眼自己带来的人马,硬着头皮道:“臣等乃是万不得已。臣的妻儿在赵观寅手里,随时可能丧命。殿下深谋远虑,可臣再也等不得了,只能一搏。”
赵观崇深深看了秦述一眼,“我竟不知秦御史养了这么多私兵。”
秦述额上虚汗直浮,手放在腰侧,片刻后还是拔出了剑来。
“收到赵观寅信件的不止臣一人——愿为长明宫内亲眷一搏的也不止臣一人,殿下若是仍按兵不动,里面死的人多了,殿下以为,像臣一样冒死赶来的人是会多还是少?”
他顿了顿,稳住气息,“臣愿随太子殿下立即攻入长明!”
“臣愿随太子殿下立即攻入长明!”数百人异口同声,孟念池屏息,瞥向赵观崇手中的那封信。
那上面早已染了六殿下赵观全的血迹,但恣意的字迹仍是分明,一如孟念池记忆中在鼎文阁所见。生性跋扈的三皇子赵观寅哪怕是被罚抄了经文,满纸也寻不到一丝静诫之意;横竖撇捺,看上去像是一柄未出鞘的剑在比划。
“请皇兄赐教,如何不失民心。”
视线落至末尾,孟念池心一沉。
赵观崇朝着秦述,隐有怒意:“你在逼朕。”
衡帝三日前驾崩,太子继位仪典未行;赵观崇自称的转变突如其来,秦述愣了愣,反应过来,高举握剑的手。“臣愿随陛下立即攻入长明!”
“好,”赵观崇若有所思,“那便请秦卿的锐士们为朕开路。”
墙内又传来妇孺的惨叫,秦述二话不说,带头冲向长明宫宫门。盾甲撞击铜门的声音惊心动魄,数百人如藻荇般一阵阵向前扑去,孟念池余光却见赵观崇重新举弓,稳稳瞄准了秦述。
“三郎好算计,”他低语,“可并非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是得天下者得民心。”
孟念池遽然瞪大了眼,耳畔,赵观崇的话传来,比甲兵震天的嘶喊更悸人心魄——
“诸军听令!凡今日出现在长明宫的朝官,与赵观寅同罪——”
*
长明宫一片混乱,孟念池入内不久,马便被羽箭一击毙命。
他是文官,并不擅武。当他孤身行于刀光剑影之间、五感如棉絮一样泡在周遭残酷的事实中时,按住他逃亡念头的是两个身份:其一是臣,他要弥补赵观崇方才所为,他要使天下人相信他们的新君仁爱;其二是生,他本能地记起了秦道一先生教的那些道理。
故当旁人忙于兵刃相接,他则提心吊胆地从刀剑下扯出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再哑声告与她们,攻入长明的这些人和他都是奉陛下之令前来营救她们的。
孟念池不知浑浑噩噩地奔走了多久,惊觉四周安静了许多。
宫内只剩零星叛军,赵观崇的兵马正齐向东边汇集。
他吐出一口浊气,扶腰仰首。
长明宫数重金檐嵌于青灰天空,未至黄昏,西六殿处却有霞色蜿蜒。
孟念池在意识到那是火光后,拔腿跑去。
“少詹事!”西六殿前宫人流窜,孟念池正欲冲进去,被一名东宫卫猛地扯住。
“少詹事,不要管这里……”
火舌盘缠数根殿柱向上,浓烟与明焰相互撕咬着,发出噼里啪啦的碎响,像是在咀嚼殿中精美恢弘的雕刻与彩绘。
“这是秦述亲眷被拘之处,”东宫卫压低了声音,“甫一进攻,太子殿下就令人投火,以诱赵观寅布在东门的叛军……少詹事不知道此事么?”
“里面还有人!”
“‘凡今日出现在长明宫的朝官,与赵观寅同罪’,少詹事,秦述必覆九族,他妻儿亡于流火,无需受明堂冷眼、承斩刑之痛,已是大幸!”
“我不是在与你谈论秦述的生死,”孟念池按住那东宫卫的双肩,“这殿中难道只有秦述的妻儿吗?”
“这里面……多少无辜,”他厉声道,神色凄惶,“你可知人心有多么难得,又多么易失!”
“少詹事,”那东宫卫吓了一大跳,“我等起先也救了不少人出来。况且,”他放大了声音,“此殿失火,是反贼赵观寅所为。”
孟念池未再言语,径自奔入殿中;虽明知多半徒劳,但仍是捂鼻探身小心四顾。
若入焚笼,步步惊心。他庆幸自己不识秦述的妻儿,因为若他真的遇见他们,他也能心安理得地骗一骗自己,让他们得到与旁人一样的公平,至少尽力地在这次劫难中活下来。
少詹事不可以救秦述一族,但可以救旁人。
炙气逼人,孟念池一无所获,只得曲身向外撤。行经中庭,忽被一柔软的东西绊住。
他的心骤然一紧,颤抖着伸手探去……
酉时三刻,天幕落雨。
长明宫东侧,万军呐喊直上九霄,赵观寅跪立于地,极慢极慢地抬起头。
银光一闪,他未能活到与他的皇兄、后梁新君对视的那一刻。
*
夜深,屋门吱呀一作响,榻上蜷缩在角落的一个小团动了动。孟念池五味杂陈,轻轻拉开被角。
小人儿生得玉净,泪花晕在眼眶里从未干过,执着地攥着被褥不放,抿嘴望着来人。
“阿宁,”她呜咽着,“阿宁。”
孟念池凝视着她,“你爹娘是谁?”
小人儿同样盯着他,泪珠开始大滴大滴往外掉,却只是重复:“阿宁。”
孟念池撇过头,眼中情绪难辨,长叹了一口气。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他派人查探,意外得知在长明宫的那场大火里,除却秦述妻儿外,竟只有陆氏丢了女儿。
对于那场火,满朝文武心怀鬼胎;或痛骂赵观寅丧尽天良以颂天子,或如孟念池一样缄默,转而独自忍受着自诘的折磨——赵观崇放的这把火,到底是帝王见不得人的权术,还是迫不得已的下策。
赵观崇忙于清洗三省六部,孟念池再度见到他,已是今晨。
连日阴雨,泰宸殿前枝叶零落,他立在雕花曲屏外等候,无意间窥见一个本不该出现在此的身影。
“臣在京中的妻儿,往后还仰陛下恩泽。”
“赵观寅着实可恨,”他听见赵观崇愤恨道,“陆卿,陆宁一事,朕甚是痛心……”
孟念池怔怔低头。他还未完全适应这身崭新的袍服,绉缎的廓形在两臂间微微撑起一个弧度。神游间,那个满眼泪水的小人儿好似就不省人事地躺在他怀里,玉净的脸被烟尘熏得灰里透红。
不知过了多久,赵观崇的声音响起:“孟卿?”
孟念池回过神,趋步上前,却见赵观崇一身玄衣,发间露重,似是刚刚归来。
“在留云亭候了一夜,”赵观崇露出个耐人寻味的笑来,“结果遇见了陆将军,朕甚是意外。”
“他说他奉旨驰援京畿,孟卿,你说他奉的谁的旨?”
孟念池喉间干涩,“陛下,或许其中有误会。”
“但愿。”赵观崇的声音沁着凉意,“与赵观寅、秦述有关的人通通留不得,至于陆氏,陆氏……”
“先静观其变罢。”
“那陆宁……”他试探着,欲言又止。
“非朕所愿,但也算死得其所。”赵观崇长叹了一口气。
宫道上斧锥敲打声不绝,碎掉的砖瓦、开裂的墙隙和沾染了血色的石雕被宫人们小心地一一替换、填充和涂抹,内侍们将一桶桶水泼在地上,用力地刷洗,好似这样便能掩去这座宫城曾经的腌臜与屈辱。
孟念池退出泰宸殿后,一路心事重重至未舜门下,见裴策一身素衣,翩然而立。
见是他来,裴策笑颜如常:“孟兄不走?”
彼时他咽了一口唾沫,闷声答道:“不走。”
“以道得权者,为贤;弃权行道者,近圣。”裴策敛了笑,“策不敢奢望能做圣人,惟愿遵从本心。”
“鹤川,你为何辞官?”
裴策直言不讳:“策以为秦述死得冤,长明宫的火起得蹊跷。可这几日,满朝竟无一位谏官出声。策若留下,怕张不开嘴,不得自在。”
张不开嘴,不得自在。入朝为臣,必有缄口封心之时。
他救出了陆宁,可她不能是陆宁。君疑陆氏,他不能与陆氏有关系。
“我不走。”
一阵风来,他望着裴策走远。
衫袂翻飞,钻入袖口的风是寒是温,自此同那个小人儿一样是旁人不可知的私隐。
烛火荧煌,孟念池再一次转向榻上的小人儿:“你爹娘是谁?”
她似懂非懂,低声抽泣着,“阿宁,阿宁。”
“没关系,”孟念池定住心神,终是下定了决心,“你记住,你叫弥弥。”
生如芥子,心藏须弥。
往后的十五载,尘世万象让孟念池常觉少时所读的圣贤书皆为虚妄,可每欲玉石俱焚时,书斋里那个身影又总在试图唤醒少时的他。
唯见过孟念池君子模样的弥弥,何尝不是他亲手打造的一场幻梦——
在她面前以先生之名授道,他能骗过自己,假装自己仍与裴策是一类人,亦不必心怀在秦道一面前的不安与羞愧。
*
小斋室内,晨光朦胧。木案上墨汁飞溅,砚边歪躺一支笔头分叉的羊毫,一张字迹斑驳的竹纸。
弥弥抱膝蜷于蒲垫上,眸中泪光晶莹。她抬眸,不知是第几次看向竹纸,再度涌泪。
“既然你从此与孟氏再无瓜葛,”孟念池接过她写好的辞表,轻声道:“便不要用弥弥这个名字了。”
将出门时他停住,缓缓回首,眼尾延出淡淡的纹路,神色莫名柔和。
“陆宁,皇天之下,我等皆为芥子。若你决意要争,怕是鱼死网破。”
“我……什么?”
“你叫陆宁。兴熙八年,”他顿了顿,“你‘亡’于长明宫。”
竹纸上,是凌乱交错的“弥”、“宁”二字。半晌,弥弥伸出手,将那张竹纸狠狠攥成一团。
大隐寺早起的僧人们开始晨诵,弥弥在观音像下停住。
甫一合眼,却是见到阿月惨淡的笑颜。她端坐在榻上,急切而悲伤地告诉弥弥:“想要赢,要么杀别人,要么杀自己。”
赵观寅走投无路,率残部踞于长明宫,以此前拘于长明宫的五品以上朝官亲眷相挟,传讯出宫,逼迫百官投诚。
长明宫前,两军僵持不下。少詹事孟念池策马一路避着宫道上的尸身行来,屏息张目,在东宫卫间寻到了赵观崇的身影。
“殿下。”
他快步上前,忽闻墙内有人抽刀,嘶嘶切切的声音若秋露寒霜,叫长明宫外的甲兵俱攥紧了武具。
不到一息的时间,凄厉的惨叫声打破平寂。马儿们躁动起来,长明宫宫门却在此时开了一条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扔出个半死不活的人来。
赵观崇一把夺过身边人的弓,浑身紧绷,指头被弓弦压得发红。
倒在地上的那人发丝凌乱,白衫若一张被揉入血色的草纸,汩汩鲜血正自身下淌出。甲兵小心地上前,那人尽染朱色的十指突然在地上弯了弯,痉挛着试图撑起身子。
倏忽之间孟念池觉得这个身影有些熟悉,他猛地扑向赵观崇的弓。离弦的箭扎在那人右手指间,赵观崇眸中杀意未消,侧首看向孟念池。
虚弱的声音传来:“是……太子殿下吗……”
赵观崇一愣。
孟念池已认出此人,有些急切道:“殿下,这是六殿下啊。”
围着赵观全的甲兵得令后撤了几步,又有东宫卫并御医奔去。
赵观全被人扶起,如将溺亡一般,遥向赵观崇伸出手,一双墨瞳透出难以言状的情绪。
“他说,若无人来援,他便一家一家杀尽长明宫内的百官家眷……最后便是太孙与太子妃。若太子殿下踏入长明宫一步,他便先杀太孙与太子妃。”
赵观全艰难地说完,身子又沉沉一斜。
御医迅敏地揭下黏附于他血肉上的衣物,与此同时,一封皱巴巴的信自他怀中跌落。
孟念池大步走去拾起那封信,回头却望见围守长明宫的甲兵行伍之外,有数百人马正朝此处行来。
蹄声分明可闻,赵观崇亦转身回望,冷嗤道:“还要多谢三郎为我找出这些日后不堪用的墙头草。”
那厢领头一人却只在五十步外逡巡,显是焦灼难安。孟念池将信递给赵观崇,赵观崇垂眼扫了一眼,脸色愈发难看,“秦御史,你既为三郎带来了援军,为何不动手?”
“太子殿下,臣绝无二心——”秦述未料会碰上赵观崇,脸色惨白。他看了一眼自己带来的人马,硬着头皮道:“臣等乃是万不得已。臣的妻儿在赵观寅手里,随时可能丧命。殿下深谋远虑,可臣再也等不得了,只能一搏。”
赵观崇深深看了秦述一眼,“我竟不知秦御史养了这么多私兵。”
秦述额上虚汗直浮,手放在腰侧,片刻后还是拔出了剑来。
“收到赵观寅信件的不止臣一人——愿为长明宫内亲眷一搏的也不止臣一人,殿下若是仍按兵不动,里面死的人多了,殿下以为,像臣一样冒死赶来的人是会多还是少?”
他顿了顿,稳住气息,“臣愿随太子殿下立即攻入长明!”
“臣愿随太子殿下立即攻入长明!”数百人异口同声,孟念池屏息,瞥向赵观崇手中的那封信。
那上面早已染了六殿下赵观全的血迹,但恣意的字迹仍是分明,一如孟念池记忆中在鼎文阁所见。生性跋扈的三皇子赵观寅哪怕是被罚抄了经文,满纸也寻不到一丝静诫之意;横竖撇捺,看上去像是一柄未出鞘的剑在比划。
“请皇兄赐教,如何不失民心。”
视线落至末尾,孟念池心一沉。
赵观崇朝着秦述,隐有怒意:“你在逼朕。”
衡帝三日前驾崩,太子继位仪典未行;赵观崇自称的转变突如其来,秦述愣了愣,反应过来,高举握剑的手。“臣愿随陛下立即攻入长明!”
“好,”赵观崇若有所思,“那便请秦卿的锐士们为朕开路。”
墙内又传来妇孺的惨叫,秦述二话不说,带头冲向长明宫宫门。盾甲撞击铜门的声音惊心动魄,数百人如藻荇般一阵阵向前扑去,孟念池余光却见赵观崇重新举弓,稳稳瞄准了秦述。
“三郎好算计,”他低语,“可并非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是得天下者得民心。”
孟念池遽然瞪大了眼,耳畔,赵观崇的话传来,比甲兵震天的嘶喊更悸人心魄——
“诸军听令!凡今日出现在长明宫的朝官,与赵观寅同罪——”
*
长明宫一片混乱,孟念池入内不久,马便被羽箭一击毙命。
他是文官,并不擅武。当他孤身行于刀光剑影之间、五感如棉絮一样泡在周遭残酷的事实中时,按住他逃亡念头的是两个身份:其一是臣,他要弥补赵观崇方才所为,他要使天下人相信他们的新君仁爱;其二是生,他本能地记起了秦道一先生教的那些道理。
故当旁人忙于兵刃相接,他则提心吊胆地从刀剑下扯出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再哑声告与她们,攻入长明的这些人和他都是奉陛下之令前来营救她们的。
孟念池不知浑浑噩噩地奔走了多久,惊觉四周安静了许多。
宫内只剩零星叛军,赵观崇的兵马正齐向东边汇集。
他吐出一口浊气,扶腰仰首。
长明宫数重金檐嵌于青灰天空,未至黄昏,西六殿处却有霞色蜿蜒。
孟念池在意识到那是火光后,拔腿跑去。
“少詹事!”西六殿前宫人流窜,孟念池正欲冲进去,被一名东宫卫猛地扯住。
“少詹事,不要管这里……”
火舌盘缠数根殿柱向上,浓烟与明焰相互撕咬着,发出噼里啪啦的碎响,像是在咀嚼殿中精美恢弘的雕刻与彩绘。
“这是秦述亲眷被拘之处,”东宫卫压低了声音,“甫一进攻,太子殿下就令人投火,以诱赵观寅布在东门的叛军……少詹事不知道此事么?”
“里面还有人!”
“‘凡今日出现在长明宫的朝官,与赵观寅同罪’,少詹事,秦述必覆九族,他妻儿亡于流火,无需受明堂冷眼、承斩刑之痛,已是大幸!”
“我不是在与你谈论秦述的生死,”孟念池按住那东宫卫的双肩,“这殿中难道只有秦述的妻儿吗?”
“这里面……多少无辜,”他厉声道,神色凄惶,“你可知人心有多么难得,又多么易失!”
“少詹事,”那东宫卫吓了一大跳,“我等起先也救了不少人出来。况且,”他放大了声音,“此殿失火,是反贼赵观寅所为。”
孟念池未再言语,径自奔入殿中;虽明知多半徒劳,但仍是捂鼻探身小心四顾。
若入焚笼,步步惊心。他庆幸自己不识秦述的妻儿,因为若他真的遇见他们,他也能心安理得地骗一骗自己,让他们得到与旁人一样的公平,至少尽力地在这次劫难中活下来。
少詹事不可以救秦述一族,但可以救旁人。
炙气逼人,孟念池一无所获,只得曲身向外撤。行经中庭,忽被一柔软的东西绊住。
他的心骤然一紧,颤抖着伸手探去……
酉时三刻,天幕落雨。
长明宫东侧,万军呐喊直上九霄,赵观寅跪立于地,极慢极慢地抬起头。
银光一闪,他未能活到与他的皇兄、后梁新君对视的那一刻。
*
夜深,屋门吱呀一作响,榻上蜷缩在角落的一个小团动了动。孟念池五味杂陈,轻轻拉开被角。
小人儿生得玉净,泪花晕在眼眶里从未干过,执着地攥着被褥不放,抿嘴望着来人。
“阿宁,”她呜咽着,“阿宁。”
孟念池凝视着她,“你爹娘是谁?”
小人儿同样盯着他,泪珠开始大滴大滴往外掉,却只是重复:“阿宁。”
孟念池撇过头,眼中情绪难辨,长叹了一口气。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他派人查探,意外得知在长明宫的那场大火里,除却秦述妻儿外,竟只有陆氏丢了女儿。
对于那场火,满朝文武心怀鬼胎;或痛骂赵观寅丧尽天良以颂天子,或如孟念池一样缄默,转而独自忍受着自诘的折磨——赵观崇放的这把火,到底是帝王见不得人的权术,还是迫不得已的下策。
赵观崇忙于清洗三省六部,孟念池再度见到他,已是今晨。
连日阴雨,泰宸殿前枝叶零落,他立在雕花曲屏外等候,无意间窥见一个本不该出现在此的身影。
“臣在京中的妻儿,往后还仰陛下恩泽。”
“赵观寅着实可恨,”他听见赵观崇愤恨道,“陆卿,陆宁一事,朕甚是痛心……”
孟念池怔怔低头。他还未完全适应这身崭新的袍服,绉缎的廓形在两臂间微微撑起一个弧度。神游间,那个满眼泪水的小人儿好似就不省人事地躺在他怀里,玉净的脸被烟尘熏得灰里透红。
不知过了多久,赵观崇的声音响起:“孟卿?”
孟念池回过神,趋步上前,却见赵观崇一身玄衣,发间露重,似是刚刚归来。
“在留云亭候了一夜,”赵观崇露出个耐人寻味的笑来,“结果遇见了陆将军,朕甚是意外。”
“他说他奉旨驰援京畿,孟卿,你说他奉的谁的旨?”
孟念池喉间干涩,“陛下,或许其中有误会。”
“但愿。”赵观崇的声音沁着凉意,“与赵观寅、秦述有关的人通通留不得,至于陆氏,陆氏……”
“先静观其变罢。”
“那陆宁……”他试探着,欲言又止。
“非朕所愿,但也算死得其所。”赵观崇长叹了一口气。
宫道上斧锥敲打声不绝,碎掉的砖瓦、开裂的墙隙和沾染了血色的石雕被宫人们小心地一一替换、填充和涂抹,内侍们将一桶桶水泼在地上,用力地刷洗,好似这样便能掩去这座宫城曾经的腌臜与屈辱。
孟念池退出泰宸殿后,一路心事重重至未舜门下,见裴策一身素衣,翩然而立。
见是他来,裴策笑颜如常:“孟兄不走?”
彼时他咽了一口唾沫,闷声答道:“不走。”
“以道得权者,为贤;弃权行道者,近圣。”裴策敛了笑,“策不敢奢望能做圣人,惟愿遵从本心。”
“鹤川,你为何辞官?”
裴策直言不讳:“策以为秦述死得冤,长明宫的火起得蹊跷。可这几日,满朝竟无一位谏官出声。策若留下,怕张不开嘴,不得自在。”
张不开嘴,不得自在。入朝为臣,必有缄口封心之时。
他救出了陆宁,可她不能是陆宁。君疑陆氏,他不能与陆氏有关系。
“我不走。”
一阵风来,他望着裴策走远。
衫袂翻飞,钻入袖口的风是寒是温,自此同那个小人儿一样是旁人不可知的私隐。
烛火荧煌,孟念池再一次转向榻上的小人儿:“你爹娘是谁?”
她似懂非懂,低声抽泣着,“阿宁,阿宁。”
“没关系,”孟念池定住心神,终是下定了决心,“你记住,你叫弥弥。”
生如芥子,心藏须弥。
往后的十五载,尘世万象让孟念池常觉少时所读的圣贤书皆为虚妄,可每欲玉石俱焚时,书斋里那个身影又总在试图唤醒少时的他。
唯见过孟念池君子模样的弥弥,何尝不是他亲手打造的一场幻梦——
在她面前以先生之名授道,他能骗过自己,假装自己仍与裴策是一类人,亦不必心怀在秦道一面前的不安与羞愧。
*
小斋室内,晨光朦胧。木案上墨汁飞溅,砚边歪躺一支笔头分叉的羊毫,一张字迹斑驳的竹纸。
弥弥抱膝蜷于蒲垫上,眸中泪光晶莹。她抬眸,不知是第几次看向竹纸,再度涌泪。
“既然你从此与孟氏再无瓜葛,”孟念池接过她写好的辞表,轻声道:“便不要用弥弥这个名字了。”
将出门时他停住,缓缓回首,眼尾延出淡淡的纹路,神色莫名柔和。
“陆宁,皇天之下,我等皆为芥子。若你决意要争,怕是鱼死网破。”
“我……什么?”
“你叫陆宁。兴熙八年,”他顿了顿,“你‘亡’于长明宫。”
竹纸上,是凌乱交错的“弥”、“宁”二字。半晌,弥弥伸出手,将那张竹纸狠狠攥成一团。
大隐寺早起的僧人们开始晨诵,弥弥在观音像下停住。
甫一合眼,却是见到阿月惨淡的笑颜。她端坐在榻上,急切而悲伤地告诉弥弥:“想要赢,要么杀别人,要么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