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章
船行到第十日,抵达京外松风津。
魏府早派了十辆大车,由内院大管家魏仁亲自押阵,提早好几日便每天在渡头等侯。
这日一早终于接到,一行人先到了魏府。
魏老太君一向珍视玉京,极力留她在府内小住,玉京委婉推拒,老太太和侯夫人徐季兰以为她是害羞,而且这次甄氏大搬家,本就要在京中住下,徐季兰帮忙挑的宅子与魏府只有一街之隔,往来十分方便。
想到此,两位夫人也不再强留,大家和和融融地吃过了一顿饭,便由魏仁又亲自押着车,将行李箱笼送到一街之隔的甄宅。
这座宅子原名“玉苑”,当初俞夫人叫六郎在京中觅一个往处,到时便是玉京出嫁之所,六郎遍寻了京中的玲珑精致宅院,因着这名字里有个“玉”字,而魏陌的表字“之玉”,与玉京名字中都有个玉字,最后便挑中了这里。
车队到达宅院门外,季夫人又派了几十个膀大腰圆的私兵,说是帮忙安顿行李箱笼。
搬完东西,魏仁过来回话,说道这边园子不小,粗使仆役不够,便将那几十名私兵都留下了。
送走魏仁,俞夫人等与六郎亲人相见,玉蒙见到爹爹,高兴得又哭又笑,死死抱着爹爹不撒手。
俞夫人见六弟而立之人,却已须发花白,中毒后身体益弱,似有龙钟之态,不由大为悲伤。
而橙叶和甄武也见到了阔别数月的哥哥甄文,俞夫人有意抬举甄文,这次没有让老管家甄福跟来,只叫甄文在京里学着做家宰,兄妹三人高高兴兴地聚在甄文院里,见面各叙久别之情。
甄武迫不及待地将卫熠介绍给哥哥甄文,甄文久闻卫熠的大名,对他热情客气之极,卫熠也打量着甄文,发觉玉京学他走路还真的挺像,秀雅利落,确实与普通粗手大脚的男子并不相同。
想起那日自己将她认错,对她无礼,心里有种遥远而又迟钝的难过。
正院中,一家人相聚说谈到夜半,玉蒙都趴在爹爹怀里睡着了,一家人才各自散去,归居其院。
次日一早,玉京梳洗已毕,先去母亲房中请安,不久,甄暇也到了,两人如在沂州祖宅一般,陪着俞夫人用早膳。
“咱们就不等你六叔了。阿蒙还小,贪睡,厨房会单给他们送饭。”俞夫人说着,举箸示意大家开饭。
“阿娘,一会儿我和暇哥要去侯府见魏喻,您一路劳累,今儿便在家歇一歇。”玉京一边亲自给母亲布菜一边说。
俞夫人却道:“我同你们一起过去。昨日匆忙来去,都不曾陪着老太太说会儿话。”
这才是她最担心的事。玉京不肯与魏陌成婚,这个火药罐子早到早拆,万一积到后来炸开,两家近百年的世交必是要散了。
“也好。”玉京却无暇顾及这些,顿了一下道:“那您与暇哥另乘辆车子,不要同我一起。”
俞夫人停下牙箸:“为何?”
甄暇忽然想起玉京在船上说过的话,难道王钟秀现在就要动手?
“我同你一起,”甄暇的话还未说完,便被玉京截断:
“你陪着阿娘。”玉京只用了两口饭便起身,朝俞夫人行了一礼道:“阿娘,魏三哥专门拨了亥字营的20名亲兵保护你和暇哥,便是昨天过来搬东西的那些大个儿。
“你们这些天只往返于两府之间,千万不要在外面乱跑。蔡州事这两日便要发动,到时定有场大戏,你们务要保护好自己。”
俞夫人见她便要出门,赶紧拦住道:“那你安危如何?世子有没有派人跟着你?”
“有的。”玉京笑笑,安抚地握了一下她抓住自己的手:“阿娘放心,三哥亥字营的兵一大半都跟着魏喻回京了,为的就是保护我。”
见俞夫人神色稍安,玉京便准备出门,却先看见六郎甄士明一身道袍,在甄文的搀扶下颤微微地走进院内,俞夫人等人都忙迎出去。
“你要有事叫一声便好了,自己跑来跑去做什么!”俞夫人责怪他。
甄士明身体尚且虚弱,他笑了笑道:“怎能让长嫂移步。”说着便看向玉京道:“你那边的人何时能到?潘大人已在后头的货栈等了。”
“货栈?”玉京吃了一惊。
甄士明却微微一笑:“明为货栈,其实是刑部的秘密会审之所。因可出入大车,所以带几个人也不会引人耳目。”
“原来如此。”玉京点了点头,“我马上去找魏喻,黄昏之前必将人妥善带到。”
两人又计议一番方散。俞夫人呆呆地坐在一旁,她忽然觉得女儿确实长大了,已经不是那个,无助地含着眼泪、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宫嬷,无奈地踏入宫门的小小女郎。
她徐徐地长出了一口气。
“暇哥儿,我们也走罢。”俞夫人站起身,“点上昨日那些私兵,咱们到魏府去。”
正如玉京所说的那样,她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便是对女儿最大的支持。
甄暇扶她出门,想了想问:“那大妹妹与世子的婚事……?”
“只能先回了老夫人。眼下情势,她不会责怪咱们的。” 俞夫人叹了口气,“先把眼前的劫过了再说罢。”
-
只过了三日,便是逢五大朝。
夜间才落了一阵子冻雨,宏丽大气的皇城也显出几分萧瑟肃杀之气。
五更方过,京城大大小小的道路中,已响起长长短短的喝道避轿之声。车马拥挤,官轿连乘,所有人皆神色匆匆地赶路前行。
寅正,东城高大的钟楼中,传出悠扬又威严的铜钟长鸣。
参加朝见的文武百官皆在礼部导引官的带领下,进入宫城,在高大轩伟的宣明殿外序班站好。
王钟秀今日也要参加朝会。
他三更天便从京郊的秀云观赶回,先进宫向天子呈进丹药,服侍皇帝服下后,又换上自己那身金线重绣南宫斗星的国师道袍,戴上细高的青云冠,怀抱玉茐,从南边朱雀宫的角门乘轿而出。
刚行到两宫夹道,便有一个心腹弟子前宫门处一路小跑地迎上来,拦住轿子悄悄在他耳边递话。
“又是他?”王钟秀听见那个名字有些心烦。
对他来说,袁无涯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棋子,之所以还没甩掉他,不过是因为,他身在沂州,可以用来牵制甄氏。
可是现在,袁无涯在沂州斗不过甄氏逃到京城,成了丧家之犬,还来求自己庇护。
王钟秀心里冷笑,一个棋子没了用处,不好生躲起来自生自灭,他是来求早日升天的吧!
“有什么事朝会后再说!”王钟秀心中徒生杀意,挥手斥退弟子,一径往宣明殿赶去。
王钟秀不知道,袁无涯连滚带爬地是要来告诉他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就在他弃而不见、匆匆赶去大朝会的同时,三辆贴了刑部重犯押贴的囚车,从一间不起眼的货栈辚辚驶出,在里巷中调了个头,缓缓驶向上京最繁华的天街南端。
宣明殿上,一脸疲惫的颂圣帝半倚靠在龙座上,随着殿头官一声长喝——“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国师王氏的剿杀正式拉开帷幕。
而在直通皇城的笔直御街上,潘文远启动的“议囚查告”也由一声洪亮的哭诉宣告开始。
“议囚查告”是本朝一项避免冤案的重审流程,即在案件查审过程中,发现新的案情或冤情,可由主官批准,以囚车押囚沿街哭告申冤。
这是大夏朝将囚犯沉冤大白于天下的重要举措,亦是刑审机关暗示自己受到位高权重者胁迫的自白手法。
一旦启用此流程,便意味着刑审部门誓要维护世间公道、不惜得罪幕后高位者的昂扬志气,看上去玉石俱焚,实际上一番“明其为贼”的沿街申告之后,没有几个位高权重者还敢出手强加干涉。
甚至没有几个位高权重者敢在案审后报复刑审官员,毕竟众目睽睽难遮,悠悠众口难堵,便是皇室,也还要个面子。
是以在本朝,极少有高位者公然干涉刑审办案。
只可惜,王钟秀只是个方士。
与御封国师的甄氏不同,王氏虽也素有显名,但家族以炼丹为务,世居深山,祖上十几辈子,都不曾在朝为官,更不会懂得世俗刑审里的各种门道。
当初他为了蒋钦若强行压制刑部时,便引起潘文远等刑部官员的恶议。只是蒋钦若确系军汉当街打死,出于公道,刑部仍是依例判了打人者斩刑弃市。
如今,潘文远得知蒋钦若竟是因为偷卖赈粮逼民为反,才被武胜军的本地籍属的军汉义愤殴打致死,一切便又不同了。
天街一侧,一身倜傥绸衫,潇洒扮作男装的甄玉京正端坐在茶肆雅阁内。
打开临街的槛窗,屈老汉等人的哭诉声清晰传入耳中。
去岁8月黄河决口,屈老汉一家跟镇上所有乡亲的田地都被洪水冲没。
一家人衣食无着,偏他养着6个儿子,大的已是壮年,小的仍是黄髫小童。一家忍饥挨饿,就盼着朝廷发下赈粮,好度灾年。
却不曾想,几船的赈粮都被蒋钦若卖掉中饱私囊。
眼看着要饿死,镇上百姓联合起来去向蒋钦若讨个说法,正见粮船要启航,那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便抢上前拉缆下锚,不许粮船离岸。
蒋钦若一见要出乱子,强行调发武胜军来镇压。
可武胜军中也多是本地军汉,大家气愤填膺,也与百姓一起要求蒋钦若按例派发赈粮。
蒋钦若身体文弱,一个不慎竟被打死。
朝廷震惊,锁拿了当时闹事的军民,屈老汉的3个年长的儿子,也因闹事被锁拿,于去秋被斩刑弃市。
剩下的3个儿子皆未成年,2个在去年冬天病饿夭亡,老夫妇带着仅剩的幺儿欲上京告御状,却也在途中遭遇流匪,儿子和老伴俱中箭而亡。
若非正巧被叛逃的罗欢救起,受伤的屈老汉也早晚倒毙于道。
甄玉京素手执杯,慢慢地饮一口清茶。
从悬着翠帷的槛窗望出去,上京三月,早发新芽的垂柳,丝丝缕缕地在御河两侧横姿摇曳。
高亢的长哭之声,惊动刚刚起床梳洗的上京百姓,三三两两地走出坊门,涌到长街两旁。
一个月前,她和甄暇秘密来到蔡州,挑选了嗓音洪亮、仇愤极深的三人进京首告。
所写的状纸经由曾高中状元的潘文远亲自修改润色,辞意恳切,朗朗上口,杼惨耻仇,闻之摧人泪下。
王钟秀枉为国师,竟然不知,他所依附的皇室,其生死存亡,落到两件事上,无非是百姓与江山。
失了民心,皇家覆灭,又何来他这个国师的荣光。
“卫兄,今日之后,恐怕春尽之前,再不能随意出门了。”玉京站起身,扭头望向一直侍立在她身后的卫熠,微微一笑:
“今日我便带卫兄逛一趟京都,瞧瞧天子脚下的三月春色吧。”
魏府早派了十辆大车,由内院大管家魏仁亲自押阵,提早好几日便每天在渡头等侯。
这日一早终于接到,一行人先到了魏府。
魏老太君一向珍视玉京,极力留她在府内小住,玉京委婉推拒,老太太和侯夫人徐季兰以为她是害羞,而且这次甄氏大搬家,本就要在京中住下,徐季兰帮忙挑的宅子与魏府只有一街之隔,往来十分方便。
想到此,两位夫人也不再强留,大家和和融融地吃过了一顿饭,便由魏仁又亲自押着车,将行李箱笼送到一街之隔的甄宅。
这座宅子原名“玉苑”,当初俞夫人叫六郎在京中觅一个往处,到时便是玉京出嫁之所,六郎遍寻了京中的玲珑精致宅院,因着这名字里有个“玉”字,而魏陌的表字“之玉”,与玉京名字中都有个玉字,最后便挑中了这里。
车队到达宅院门外,季夫人又派了几十个膀大腰圆的私兵,说是帮忙安顿行李箱笼。
搬完东西,魏仁过来回话,说道这边园子不小,粗使仆役不够,便将那几十名私兵都留下了。
送走魏仁,俞夫人等与六郎亲人相见,玉蒙见到爹爹,高兴得又哭又笑,死死抱着爹爹不撒手。
俞夫人见六弟而立之人,却已须发花白,中毒后身体益弱,似有龙钟之态,不由大为悲伤。
而橙叶和甄武也见到了阔别数月的哥哥甄文,俞夫人有意抬举甄文,这次没有让老管家甄福跟来,只叫甄文在京里学着做家宰,兄妹三人高高兴兴地聚在甄文院里,见面各叙久别之情。
甄武迫不及待地将卫熠介绍给哥哥甄文,甄文久闻卫熠的大名,对他热情客气之极,卫熠也打量着甄文,发觉玉京学他走路还真的挺像,秀雅利落,确实与普通粗手大脚的男子并不相同。
想起那日自己将她认错,对她无礼,心里有种遥远而又迟钝的难过。
正院中,一家人相聚说谈到夜半,玉蒙都趴在爹爹怀里睡着了,一家人才各自散去,归居其院。
次日一早,玉京梳洗已毕,先去母亲房中请安,不久,甄暇也到了,两人如在沂州祖宅一般,陪着俞夫人用早膳。
“咱们就不等你六叔了。阿蒙还小,贪睡,厨房会单给他们送饭。”俞夫人说着,举箸示意大家开饭。
“阿娘,一会儿我和暇哥要去侯府见魏喻,您一路劳累,今儿便在家歇一歇。”玉京一边亲自给母亲布菜一边说。
俞夫人却道:“我同你们一起过去。昨日匆忙来去,都不曾陪着老太太说会儿话。”
这才是她最担心的事。玉京不肯与魏陌成婚,这个火药罐子早到早拆,万一积到后来炸开,两家近百年的世交必是要散了。
“也好。”玉京却无暇顾及这些,顿了一下道:“那您与暇哥另乘辆车子,不要同我一起。”
俞夫人停下牙箸:“为何?”
甄暇忽然想起玉京在船上说过的话,难道王钟秀现在就要动手?
“我同你一起,”甄暇的话还未说完,便被玉京截断:
“你陪着阿娘。”玉京只用了两口饭便起身,朝俞夫人行了一礼道:“阿娘,魏三哥专门拨了亥字营的20名亲兵保护你和暇哥,便是昨天过来搬东西的那些大个儿。
“你们这些天只往返于两府之间,千万不要在外面乱跑。蔡州事这两日便要发动,到时定有场大戏,你们务要保护好自己。”
俞夫人见她便要出门,赶紧拦住道:“那你安危如何?世子有没有派人跟着你?”
“有的。”玉京笑笑,安抚地握了一下她抓住自己的手:“阿娘放心,三哥亥字营的兵一大半都跟着魏喻回京了,为的就是保护我。”
见俞夫人神色稍安,玉京便准备出门,却先看见六郎甄士明一身道袍,在甄文的搀扶下颤微微地走进院内,俞夫人等人都忙迎出去。
“你要有事叫一声便好了,自己跑来跑去做什么!”俞夫人责怪他。
甄士明身体尚且虚弱,他笑了笑道:“怎能让长嫂移步。”说着便看向玉京道:“你那边的人何时能到?潘大人已在后头的货栈等了。”
“货栈?”玉京吃了一惊。
甄士明却微微一笑:“明为货栈,其实是刑部的秘密会审之所。因可出入大车,所以带几个人也不会引人耳目。”
“原来如此。”玉京点了点头,“我马上去找魏喻,黄昏之前必将人妥善带到。”
两人又计议一番方散。俞夫人呆呆地坐在一旁,她忽然觉得女儿确实长大了,已经不是那个,无助地含着眼泪、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宫嬷,无奈地踏入宫门的小小女郎。
她徐徐地长出了一口气。
“暇哥儿,我们也走罢。”俞夫人站起身,“点上昨日那些私兵,咱们到魏府去。”
正如玉京所说的那样,她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便是对女儿最大的支持。
甄暇扶她出门,想了想问:“那大妹妹与世子的婚事……?”
“只能先回了老夫人。眼下情势,她不会责怪咱们的。” 俞夫人叹了口气,“先把眼前的劫过了再说罢。”
-
只过了三日,便是逢五大朝。
夜间才落了一阵子冻雨,宏丽大气的皇城也显出几分萧瑟肃杀之气。
五更方过,京城大大小小的道路中,已响起长长短短的喝道避轿之声。车马拥挤,官轿连乘,所有人皆神色匆匆地赶路前行。
寅正,东城高大的钟楼中,传出悠扬又威严的铜钟长鸣。
参加朝见的文武百官皆在礼部导引官的带领下,进入宫城,在高大轩伟的宣明殿外序班站好。
王钟秀今日也要参加朝会。
他三更天便从京郊的秀云观赶回,先进宫向天子呈进丹药,服侍皇帝服下后,又换上自己那身金线重绣南宫斗星的国师道袍,戴上细高的青云冠,怀抱玉茐,从南边朱雀宫的角门乘轿而出。
刚行到两宫夹道,便有一个心腹弟子前宫门处一路小跑地迎上来,拦住轿子悄悄在他耳边递话。
“又是他?”王钟秀听见那个名字有些心烦。
对他来说,袁无涯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棋子,之所以还没甩掉他,不过是因为,他身在沂州,可以用来牵制甄氏。
可是现在,袁无涯在沂州斗不过甄氏逃到京城,成了丧家之犬,还来求自己庇护。
王钟秀心里冷笑,一个棋子没了用处,不好生躲起来自生自灭,他是来求早日升天的吧!
“有什么事朝会后再说!”王钟秀心中徒生杀意,挥手斥退弟子,一径往宣明殿赶去。
王钟秀不知道,袁无涯连滚带爬地是要来告诉他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就在他弃而不见、匆匆赶去大朝会的同时,三辆贴了刑部重犯押贴的囚车,从一间不起眼的货栈辚辚驶出,在里巷中调了个头,缓缓驶向上京最繁华的天街南端。
宣明殿上,一脸疲惫的颂圣帝半倚靠在龙座上,随着殿头官一声长喝——“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国师王氏的剿杀正式拉开帷幕。
而在直通皇城的笔直御街上,潘文远启动的“议囚查告”也由一声洪亮的哭诉宣告开始。
“议囚查告”是本朝一项避免冤案的重审流程,即在案件查审过程中,发现新的案情或冤情,可由主官批准,以囚车押囚沿街哭告申冤。
这是大夏朝将囚犯沉冤大白于天下的重要举措,亦是刑审机关暗示自己受到位高权重者胁迫的自白手法。
一旦启用此流程,便意味着刑审部门誓要维护世间公道、不惜得罪幕后高位者的昂扬志气,看上去玉石俱焚,实际上一番“明其为贼”的沿街申告之后,没有几个位高权重者还敢出手强加干涉。
甚至没有几个位高权重者敢在案审后报复刑审官员,毕竟众目睽睽难遮,悠悠众口难堵,便是皇室,也还要个面子。
是以在本朝,极少有高位者公然干涉刑审办案。
只可惜,王钟秀只是个方士。
与御封国师的甄氏不同,王氏虽也素有显名,但家族以炼丹为务,世居深山,祖上十几辈子,都不曾在朝为官,更不会懂得世俗刑审里的各种门道。
当初他为了蒋钦若强行压制刑部时,便引起潘文远等刑部官员的恶议。只是蒋钦若确系军汉当街打死,出于公道,刑部仍是依例判了打人者斩刑弃市。
如今,潘文远得知蒋钦若竟是因为偷卖赈粮逼民为反,才被武胜军的本地籍属的军汉义愤殴打致死,一切便又不同了。
天街一侧,一身倜傥绸衫,潇洒扮作男装的甄玉京正端坐在茶肆雅阁内。
打开临街的槛窗,屈老汉等人的哭诉声清晰传入耳中。
去岁8月黄河决口,屈老汉一家跟镇上所有乡亲的田地都被洪水冲没。
一家人衣食无着,偏他养着6个儿子,大的已是壮年,小的仍是黄髫小童。一家忍饥挨饿,就盼着朝廷发下赈粮,好度灾年。
却不曾想,几船的赈粮都被蒋钦若卖掉中饱私囊。
眼看着要饿死,镇上百姓联合起来去向蒋钦若讨个说法,正见粮船要启航,那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便抢上前拉缆下锚,不许粮船离岸。
蒋钦若一见要出乱子,强行调发武胜军来镇压。
可武胜军中也多是本地军汉,大家气愤填膺,也与百姓一起要求蒋钦若按例派发赈粮。
蒋钦若身体文弱,一个不慎竟被打死。
朝廷震惊,锁拿了当时闹事的军民,屈老汉的3个年长的儿子,也因闹事被锁拿,于去秋被斩刑弃市。
剩下的3个儿子皆未成年,2个在去年冬天病饿夭亡,老夫妇带着仅剩的幺儿欲上京告御状,却也在途中遭遇流匪,儿子和老伴俱中箭而亡。
若非正巧被叛逃的罗欢救起,受伤的屈老汉也早晚倒毙于道。
甄玉京素手执杯,慢慢地饮一口清茶。
从悬着翠帷的槛窗望出去,上京三月,早发新芽的垂柳,丝丝缕缕地在御河两侧横姿摇曳。
高亢的长哭之声,惊动刚刚起床梳洗的上京百姓,三三两两地走出坊门,涌到长街两旁。
一个月前,她和甄暇秘密来到蔡州,挑选了嗓音洪亮、仇愤极深的三人进京首告。
所写的状纸经由曾高中状元的潘文远亲自修改润色,辞意恳切,朗朗上口,杼惨耻仇,闻之摧人泪下。
王钟秀枉为国师,竟然不知,他所依附的皇室,其生死存亡,落到两件事上,无非是百姓与江山。
失了民心,皇家覆灭,又何来他这个国师的荣光。
“卫兄,今日之后,恐怕春尽之前,再不能随意出门了。”玉京站起身,扭头望向一直侍立在她身后的卫熠,微微一笑:
“今日我便带卫兄逛一趟京都,瞧瞧天子脚下的三月春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