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谢氏倾覆,楚钧达亲自带人烧了淮南侯府。
大火三日不息,浓烟在京城盘旋了数日。火灭烟散后,户部同司礼监入院检查,雕花楼阁皆化为灰烬。
谢盛烔及夫人死于狱中,谢家唯一的后代谢闻璟命悬一线,皇帝开恩,给了条生路。
家里无人收尸,宫里人便将尸首葬在京城北承恩山的南坡,阳气重,压得住鬼魂。
承恩山南坡埋葬了不少乱臣反贼,不立墓碑,随意以黄土掩埋,今年入暑的一场暴雨冲刷出了一根森白臂骨,司礼监又带人去平整了一番。
谢闻璟找不到淮南侯夫妇的遗骸的。
更不可私自祭拜谋逆之臣。
俞成帝坐在金龙宝座上,着暗红袍衫,去了通天冠,眼睑轻垂,看着将作监扛回来的供桌及字画,掠过那一排漆金名讳,惬意地敲了敲扶手。
刘启抛了个眼神,一个小太监举着浮雕楠木盒上前。
俞成帝伸出的手停在半空,又靠回椅背上,问:“人到了?”
刘启道:“在门外等着领罪呢。”他指挥小太监站到他身侧,快意地搓了搓手。
入暑后的京城,白金色的日头悬着,不时被云层掩住,送来两缕弱风。谢闻璟跪在宣政殿外,臂上缠的薄纱已经濡湿,痛感一阵阵袭来,激出后背的冷汗,轻风微拂,他脸色又白了一分。
雕花大门缓缓开启,朝服的袍角出现在他眼前。
“小侯爷?”李荣介俯下身歪头,见他面无血色,又唤了一声,“皇上传您面见呢。”
谢闻璟仰望着他,病态的脸色衬得眸子愈黑,毫无波澜,看得李荣介眼皮一跳。他负手离去,心想方才说的话已明里暗里给他定了罪。
金龙柱旁置了青花瓷冰鉴,丝丝白烟升腾,殿内温度着实低了些。
谢闻璟揽着朱红官袍,走路轻而飘,伏身跪下时才发出轻微喘息。淮南侯府里搬来的东西就在他身侧,投下的影没过他的袍角。
“臣参见皇上。”
俞成帝欠欠身,把手肘撑在案上,托着下巴,兴致不错地端详他。“把头抬起来。”
谢闻璟直起身,眼睛只望着长案,神情恹恹。不过半月,他身形消瘦了不少,朱红袍服虚罩在身上,衬得脸色发青,生出些颓意。
此情此景,倒与十二年前重合。
俞成帝露出了笑意。“朕记得你无字?”见人应下,他继续道:“朕听周围人都叫你小侯爷,那朕也这般叫你。”
“朕处决谢盛烔时,小侯爷多大了?”
“回皇上的话,臣那年十岁。”
“十岁的孩童,在狱中高烧不退,出狱后全然没了记忆,不知自己名讳,不知父母家世,如今竟知道在旧府摆画祭拜,”俞成帝觑着画像,似看到了故人,眯起眼,“画得真像,是谁给小侯爷这幅画的?”
谢闻璟垂下眼,高耸的眉骨落下一片阴翳。
刘启打量二人,适时上前,“容奴才插个嘴,奴才记得商老懂丹青。”
“你说商恂?”皇帝侧头打量画像,点头道:“去年诞辰商恂献了一副画,笔法确有相似之处,过去商恂和谢盛烔关系又近,像是他所为。”
刘启道:“奴才本想亲自去商府问询一番,可下面人说商老今日身体不适,不宜见客,只能先歇了念头。”
俞成帝轻嗤一声,别开视线。他眸色浅,眼角尖锐,眼尾细长上挑,凝神时透着非人的压迫感。“小侯爷这半年一口一个罪臣叫得乖巧,背地里私自祭拜,言行相悖,倒教朕捉摸不透了。”
寒意如有实质,如蝮蛇般一寸寸蜿蜒,滑行至阶下,昂起头吐出了蛇信。
谢闻璟抬眼,金龙座反射的光落在他眼底。他神情平和,竟透出点乖顺,“此事与商老无关。”
他转向刘启,道:“今日宫里来人传信,商老当场气极摔了茶盏,冲到臣的院落,骂臣行事僭越,触犯国法,后急火攻心昏厥过去,才道身体不适。臣记得传信的太监是今儿的司礼监值房,兴许没有向公公转述准确。”
俞成帝轻叩扶手的食指稍停,目光幽幽地往一旁飘去。
刘启身躯一震,跪下道:“今日当值的年纪小,刚入司礼监,这……第一次办事就有疏漏,奴才这就派人罚他,”他瞧着皇帝不语,轻声补充:“绝非有意欺瞒圣上。”
成帝抬了抬手,刘启站起身,搓了搓臂上泛起的冷意,躬身往后站了站。
“朕今日不想听调\教奴才的事,”俞成帝望着下面跪着的人,眼底闪着兴奋的暗芒,“小侯爷想说,商恂毫不知情,对朕衷心对吧,那这些事,都是你一人所为?”
“是。”
“也就是说,小侯爷记得之前发生的事,觉得自己父亲冤屈,回京想着为父申冤了?”他倾下身子,压低声音,“过去的一切,也是在骗朕咯?”
谢闻璟轻声道:“非也。”
“皇上所言无误,臣高烧苏醒后着实失了记忆,加冠当日才知自己竟是罪臣后代,幸得圣上宽宥不再追责,臣便入京为官,想着私下调查谋逆的案子。”他眼神黯淡,蹙起眉头,面露痛苦,却说得恳切。
刘启惊得微张嘴巴。本以为是个难对付的,没想到这么单纯,方才那话估计也是无心,白让他担心一番。
俞成帝抬手虚点一下,“意图翻案,罪加一等,”他稍一停顿,又问:“可查出什么来?说出来,朕些许能酌情减罪。”
谢闻璟落寞地垂首,道:“没有任何线索可供翻案,本想从薛都统入手,可他死得突然,臣彻底没了方向。”
他竟向皇上诉说难处,指望皇上重审自个操纵的案子吗?刘启心里升起一丝怜悯。
俞成帝阴了脸,又有些想笑,可那股新鲜劲倏地散了,遂靠在龙座上,目光阴冷。“小侯爷今日就是来认罪的?朕不太想杀你,毕竟朕说话算话,可也不想留你,今天你说的每一句话,刑部都能给你定罪。”
他的目光又被画像吸引,“画是谁画的,你还没交代。”
谢闻璟道:“臣儿时拜师商老学习丹青,这画是臣亲笔所画。”他眸子亮了亮,露出分期冀,“皇上,臣画得像吗?”
龙座上的人怔了一瞬。
“臣,如无根浮萍,无父无母,无家可归,无人可依,在偌大的天地间赤条条,孤零零地一人,臣要活下去,就需要个念想。想着还父亲和自己一个清白,便依着记忆里模糊的轮廓,画个父亲供着。可皇上信任臣,臣想回报这份恩情,见小殿下遇险,觉得父亲愧对皇上的,臣可以弥补。”
他垂眸兀自说着,声音很轻。大殿空旷,石柱高高挑起朱红的房梁,他面上没了血色,荒芜又空洞,竟真像一个抽了灵魂的木偶,忽而轻笑,有了神采,“臣今日听闻小殿下病情转好,便回谢家祠堂奉了柱香,想着今后行走于人世,又多了个理由。”
俞成帝看着阶下跪着的人,又瞧瞧画,眯起眼想了一番,脑中才慢慢浮现一张面孔。
这画画得不像。
谢国公虽任文职,却是习武之人,身材要更加魁梧,眉毛更浓些,嘴巴常抿着,这点挺像,可眼神不是这般严肃,往往温和平静。见最后一面时,已是满脸的痛苦与绝望。
十二年了,谢盛烔。他有些失神,却倏地狂喜,全身几近颤悚。他位于万人之上,断送了不知多少人性命,可从未体验过这般,毁掉一个人的家族,抹去他的过往,抽离灵魂,让他背负灭门之仇,他还满心喜悦,以为自己洗清了罪孽。这种操纵一切的感觉,让他恍然觉得自己是世间万物的神。
小太监撩起罗帐,刘本端着雕花梨木盘踏入大殿。
盘中搁了两个瓷碗,一碗盛着褐色的汤药,不见残渣,另一碗是淡金色的梨羹,添了冰糖熬的,方正的梨块沉在碗底。
刘本觑了眼漏刻,在台阶前跪下道:“主子,该喝药了。”刘启侧目,这才发觉皇帝已是面颊泛红,额上沁着层薄汗。
冰鉴上还飘着白烟,殿里的人得了空悄悄搓了下发凉的小臂。
成帝收了心思,由着刘启擦拭额上的汗,又皱眉端过瓷碗,喝了一小口,刘本赶忙把皇帝手里的汤药换成梨羹,先伺候着喝上口,再拿象牙签子插了梨块喂进他嘴里。
瓷器碰撞声响清脆,盖住了啜饮声。刘启捏着帕子在旁边端详着,干儿子伺候得体贴麻利,他插不上手,皇帝今儿也温和了,没有摔碗骂人,一碗汤药一碗梨羹都慢慢见了底。
刘本拿过瓷碗,道:“苦了主子了。”去接另一只,使了一分力却拿不出。
俞成帝捏着碗壁,若有所思地看着上面的纹路,道:“李保连看家的本事都守不住,果真是个蠢材。”
刘启乐了,“主子瞧您说的,这话落到他耳朵里得疼死他。”
成帝冷笑一声,把瓷碗撂在梨木盘上,“朕厌烦蠢材,被人当枪使,早晚会回过头对付朕,现在杀了他,还能留个忠厚的名声。”
“主子仁善。”刘启道。
“你养了个好儿子,”成帝目光落到台阶下,“认得清主子,愿意给干爹卖命,又会伺候人,往后就由你来伺候朕喝药。”
刘本道是。
谢闻璟目光黯了黯。
“小侯爷在这呆的时间够久了,朕也乏了。”成帝轻抬手指,刘本便缓缓退下,刘启思量稍许,问道:“主子,那小侯爷这事……”
“朕记得谢氏兴于洛阳,又迁来京城,现今祖宅凋敝,剩了些不成气候的旁支守着,你拟一道旨意,让他们即刻赶来京城,将谢国公的灵柩迁回祖坟。”
“迁回……洛阳?”谢闻璟喃喃道,周身的寒意彻底将他吞噬殆尽,“自先祖入京为官,这一脉后人皆葬于倚帝山……”
“朕当然知道,”成帝端坐在龙椅上,眼底暗含讥诮。
“这便是朕赐予小侯爷的惩罚。”
洛七在殿外等得有些久了,他抬眼瞧着浮雕殿门,又望着当值太监,四目相对,皆是厌恶。外面缓和得紧,他却感受到丝丝寒意自殿内渗出,心又沉了一分。
门开了。
洛七呼吸一窒。
谢闻璟慢慢走出大殿,由于逆光,他身后漆黑如墨,他似是拼力挣脱而出,站在光下。
红衣如血,面色如纸。
洛七飞身上前,在他没了搀扶将要趔趄时撑住了他的身子。他看到了世子怀里的楠木盒子,被紧紧压在腹前,像要融进自己的身体,他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
两人走得不急不缓,踏过府衙投在地上的暗影。洛七觉得自己身上的力在减轻,世子正在恢复,出了皇宫大门,他道:“恰如世子所料,这般皇上必会放心不少,世子和商老也多了分喘息的余地。”
没人应答,他耳边只有极浅的呼吸声。
把人扶进马车,他方坐下,衣襟便被人一把攥住,那只手苍白瘦削,青色的血管突兀,微微颤抖。
“洛七,洛七……”谢闻璟如溺水之人将被救上岸一般,拼命喘息。
他已近脱力,鬓角垂下的发丝被冷汗黏在脸颊,只是轻念:“今日之事,余生难忘。”
大火三日不息,浓烟在京城盘旋了数日。火灭烟散后,户部同司礼监入院检查,雕花楼阁皆化为灰烬。
谢盛烔及夫人死于狱中,谢家唯一的后代谢闻璟命悬一线,皇帝开恩,给了条生路。
家里无人收尸,宫里人便将尸首葬在京城北承恩山的南坡,阳气重,压得住鬼魂。
承恩山南坡埋葬了不少乱臣反贼,不立墓碑,随意以黄土掩埋,今年入暑的一场暴雨冲刷出了一根森白臂骨,司礼监又带人去平整了一番。
谢闻璟找不到淮南侯夫妇的遗骸的。
更不可私自祭拜谋逆之臣。
俞成帝坐在金龙宝座上,着暗红袍衫,去了通天冠,眼睑轻垂,看着将作监扛回来的供桌及字画,掠过那一排漆金名讳,惬意地敲了敲扶手。
刘启抛了个眼神,一个小太监举着浮雕楠木盒上前。
俞成帝伸出的手停在半空,又靠回椅背上,问:“人到了?”
刘启道:“在门外等着领罪呢。”他指挥小太监站到他身侧,快意地搓了搓手。
入暑后的京城,白金色的日头悬着,不时被云层掩住,送来两缕弱风。谢闻璟跪在宣政殿外,臂上缠的薄纱已经濡湿,痛感一阵阵袭来,激出后背的冷汗,轻风微拂,他脸色又白了一分。
雕花大门缓缓开启,朝服的袍角出现在他眼前。
“小侯爷?”李荣介俯下身歪头,见他面无血色,又唤了一声,“皇上传您面见呢。”
谢闻璟仰望着他,病态的脸色衬得眸子愈黑,毫无波澜,看得李荣介眼皮一跳。他负手离去,心想方才说的话已明里暗里给他定了罪。
金龙柱旁置了青花瓷冰鉴,丝丝白烟升腾,殿内温度着实低了些。
谢闻璟揽着朱红官袍,走路轻而飘,伏身跪下时才发出轻微喘息。淮南侯府里搬来的东西就在他身侧,投下的影没过他的袍角。
“臣参见皇上。”
俞成帝欠欠身,把手肘撑在案上,托着下巴,兴致不错地端详他。“把头抬起来。”
谢闻璟直起身,眼睛只望着长案,神情恹恹。不过半月,他身形消瘦了不少,朱红袍服虚罩在身上,衬得脸色发青,生出些颓意。
此情此景,倒与十二年前重合。
俞成帝露出了笑意。“朕记得你无字?”见人应下,他继续道:“朕听周围人都叫你小侯爷,那朕也这般叫你。”
“朕处决谢盛烔时,小侯爷多大了?”
“回皇上的话,臣那年十岁。”
“十岁的孩童,在狱中高烧不退,出狱后全然没了记忆,不知自己名讳,不知父母家世,如今竟知道在旧府摆画祭拜,”俞成帝觑着画像,似看到了故人,眯起眼,“画得真像,是谁给小侯爷这幅画的?”
谢闻璟垂下眼,高耸的眉骨落下一片阴翳。
刘启打量二人,适时上前,“容奴才插个嘴,奴才记得商老懂丹青。”
“你说商恂?”皇帝侧头打量画像,点头道:“去年诞辰商恂献了一副画,笔法确有相似之处,过去商恂和谢盛烔关系又近,像是他所为。”
刘启道:“奴才本想亲自去商府问询一番,可下面人说商老今日身体不适,不宜见客,只能先歇了念头。”
俞成帝轻嗤一声,别开视线。他眸色浅,眼角尖锐,眼尾细长上挑,凝神时透着非人的压迫感。“小侯爷这半年一口一个罪臣叫得乖巧,背地里私自祭拜,言行相悖,倒教朕捉摸不透了。”
寒意如有实质,如蝮蛇般一寸寸蜿蜒,滑行至阶下,昂起头吐出了蛇信。
谢闻璟抬眼,金龙座反射的光落在他眼底。他神情平和,竟透出点乖顺,“此事与商老无关。”
他转向刘启,道:“今日宫里来人传信,商老当场气极摔了茶盏,冲到臣的院落,骂臣行事僭越,触犯国法,后急火攻心昏厥过去,才道身体不适。臣记得传信的太监是今儿的司礼监值房,兴许没有向公公转述准确。”
俞成帝轻叩扶手的食指稍停,目光幽幽地往一旁飘去。
刘启身躯一震,跪下道:“今日当值的年纪小,刚入司礼监,这……第一次办事就有疏漏,奴才这就派人罚他,”他瞧着皇帝不语,轻声补充:“绝非有意欺瞒圣上。”
成帝抬了抬手,刘启站起身,搓了搓臂上泛起的冷意,躬身往后站了站。
“朕今日不想听调\教奴才的事,”俞成帝望着下面跪着的人,眼底闪着兴奋的暗芒,“小侯爷想说,商恂毫不知情,对朕衷心对吧,那这些事,都是你一人所为?”
“是。”
“也就是说,小侯爷记得之前发生的事,觉得自己父亲冤屈,回京想着为父申冤了?”他倾下身子,压低声音,“过去的一切,也是在骗朕咯?”
谢闻璟轻声道:“非也。”
“皇上所言无误,臣高烧苏醒后着实失了记忆,加冠当日才知自己竟是罪臣后代,幸得圣上宽宥不再追责,臣便入京为官,想着私下调查谋逆的案子。”他眼神黯淡,蹙起眉头,面露痛苦,却说得恳切。
刘启惊得微张嘴巴。本以为是个难对付的,没想到这么单纯,方才那话估计也是无心,白让他担心一番。
俞成帝抬手虚点一下,“意图翻案,罪加一等,”他稍一停顿,又问:“可查出什么来?说出来,朕些许能酌情减罪。”
谢闻璟落寞地垂首,道:“没有任何线索可供翻案,本想从薛都统入手,可他死得突然,臣彻底没了方向。”
他竟向皇上诉说难处,指望皇上重审自个操纵的案子吗?刘启心里升起一丝怜悯。
俞成帝阴了脸,又有些想笑,可那股新鲜劲倏地散了,遂靠在龙座上,目光阴冷。“小侯爷今日就是来认罪的?朕不太想杀你,毕竟朕说话算话,可也不想留你,今天你说的每一句话,刑部都能给你定罪。”
他的目光又被画像吸引,“画是谁画的,你还没交代。”
谢闻璟道:“臣儿时拜师商老学习丹青,这画是臣亲笔所画。”他眸子亮了亮,露出分期冀,“皇上,臣画得像吗?”
龙座上的人怔了一瞬。
“臣,如无根浮萍,无父无母,无家可归,无人可依,在偌大的天地间赤条条,孤零零地一人,臣要活下去,就需要个念想。想着还父亲和自己一个清白,便依着记忆里模糊的轮廓,画个父亲供着。可皇上信任臣,臣想回报这份恩情,见小殿下遇险,觉得父亲愧对皇上的,臣可以弥补。”
他垂眸兀自说着,声音很轻。大殿空旷,石柱高高挑起朱红的房梁,他面上没了血色,荒芜又空洞,竟真像一个抽了灵魂的木偶,忽而轻笑,有了神采,“臣今日听闻小殿下病情转好,便回谢家祠堂奉了柱香,想着今后行走于人世,又多了个理由。”
俞成帝看着阶下跪着的人,又瞧瞧画,眯起眼想了一番,脑中才慢慢浮现一张面孔。
这画画得不像。
谢国公虽任文职,却是习武之人,身材要更加魁梧,眉毛更浓些,嘴巴常抿着,这点挺像,可眼神不是这般严肃,往往温和平静。见最后一面时,已是满脸的痛苦与绝望。
十二年了,谢盛烔。他有些失神,却倏地狂喜,全身几近颤悚。他位于万人之上,断送了不知多少人性命,可从未体验过这般,毁掉一个人的家族,抹去他的过往,抽离灵魂,让他背负灭门之仇,他还满心喜悦,以为自己洗清了罪孽。这种操纵一切的感觉,让他恍然觉得自己是世间万物的神。
小太监撩起罗帐,刘本端着雕花梨木盘踏入大殿。
盘中搁了两个瓷碗,一碗盛着褐色的汤药,不见残渣,另一碗是淡金色的梨羹,添了冰糖熬的,方正的梨块沉在碗底。
刘本觑了眼漏刻,在台阶前跪下道:“主子,该喝药了。”刘启侧目,这才发觉皇帝已是面颊泛红,额上沁着层薄汗。
冰鉴上还飘着白烟,殿里的人得了空悄悄搓了下发凉的小臂。
成帝收了心思,由着刘启擦拭额上的汗,又皱眉端过瓷碗,喝了一小口,刘本赶忙把皇帝手里的汤药换成梨羹,先伺候着喝上口,再拿象牙签子插了梨块喂进他嘴里。
瓷器碰撞声响清脆,盖住了啜饮声。刘启捏着帕子在旁边端详着,干儿子伺候得体贴麻利,他插不上手,皇帝今儿也温和了,没有摔碗骂人,一碗汤药一碗梨羹都慢慢见了底。
刘本拿过瓷碗,道:“苦了主子了。”去接另一只,使了一分力却拿不出。
俞成帝捏着碗壁,若有所思地看着上面的纹路,道:“李保连看家的本事都守不住,果真是个蠢材。”
刘启乐了,“主子瞧您说的,这话落到他耳朵里得疼死他。”
成帝冷笑一声,把瓷碗撂在梨木盘上,“朕厌烦蠢材,被人当枪使,早晚会回过头对付朕,现在杀了他,还能留个忠厚的名声。”
“主子仁善。”刘启道。
“你养了个好儿子,”成帝目光落到台阶下,“认得清主子,愿意给干爹卖命,又会伺候人,往后就由你来伺候朕喝药。”
刘本道是。
谢闻璟目光黯了黯。
“小侯爷在这呆的时间够久了,朕也乏了。”成帝轻抬手指,刘本便缓缓退下,刘启思量稍许,问道:“主子,那小侯爷这事……”
“朕记得谢氏兴于洛阳,又迁来京城,现今祖宅凋敝,剩了些不成气候的旁支守着,你拟一道旨意,让他们即刻赶来京城,将谢国公的灵柩迁回祖坟。”
“迁回……洛阳?”谢闻璟喃喃道,周身的寒意彻底将他吞噬殆尽,“自先祖入京为官,这一脉后人皆葬于倚帝山……”
“朕当然知道,”成帝端坐在龙椅上,眼底暗含讥诮。
“这便是朕赐予小侯爷的惩罚。”
洛七在殿外等得有些久了,他抬眼瞧着浮雕殿门,又望着当值太监,四目相对,皆是厌恶。外面缓和得紧,他却感受到丝丝寒意自殿内渗出,心又沉了一分。
门开了。
洛七呼吸一窒。
谢闻璟慢慢走出大殿,由于逆光,他身后漆黑如墨,他似是拼力挣脱而出,站在光下。
红衣如血,面色如纸。
洛七飞身上前,在他没了搀扶将要趔趄时撑住了他的身子。他看到了世子怀里的楠木盒子,被紧紧压在腹前,像要融进自己的身体,他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
两人走得不急不缓,踏过府衙投在地上的暗影。洛七觉得自己身上的力在减轻,世子正在恢复,出了皇宫大门,他道:“恰如世子所料,这般皇上必会放心不少,世子和商老也多了分喘息的余地。”
没人应答,他耳边只有极浅的呼吸声。
把人扶进马车,他方坐下,衣襟便被人一把攥住,那只手苍白瘦削,青色的血管突兀,微微颤抖。
“洛七,洛七……”谢闻璟如溺水之人将被救上岸一般,拼命喘息。
他已近脱力,鬓角垂下的发丝被冷汗黏在脸颊,只是轻念:“今日之事,余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