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的日子定在正月十六,元宵一过即刻启程。
兰都城内科举的闹剧彻底落下帷幕。程宋二府二人赴考二人高中,却是一个领了旄节要远赴塞外,另一个担了不起眼的虚名预备着扛枪回军营。满朝新贵无人料得是这样的发展,可于他们自己却算得上各自的圆满。
程夫人约着薛夫人一同上山去庙里为孩子们祈福求平安,因着年关将近,也有开年求运、保家族福荫之意。
城外长鸣山上有一古刹,也以长鸣为名,香火千年不断。城中无论大家小民,祈愿消灾皆来此地供奉,宋府年年寒食祭祖便是在此。当年蒋文毓伤重的六年也是被寺中住持收留,他想过不如就此皈依空门,住持却说他尘缘未断,难得清净,遂作罢。阁中长明灯上千盏,寺内住持日日亲自跪拜佛前诵经,万代子民于此安息。
既主要是为着小辈,自然带了孩子们来。
“宋小玉!”
“长玦!”
宋府的马车到的略早一些,宋玉琅和朱灵伯刚扶着薛尚如下车,就听见身后有人在喊。一回头,程风还骑坐在十米外的马上,一只手却已经高高举起在向他们招手了。
两家相熟,之间早没了虚礼,倒是宋英,在程夫人面前显得拘谨了许多。两手交握,垂头行礼身子要弯到地上去。程若一只手挽着母亲,另一只手忍不住捂在嘴边轻轻地笑。
程夫人垂眸看着眼前的愣小子,抬眼对上薛尚如,抿了唇应下了。
两位夫人走在前面,宋英亦步亦趋地跟着,宋玉琅落在后面冲着朱灵伯偷笑,只有程风不明就里,摇着头看不懂。
大雄宝殿内菩萨法相威严,跪在座下的人皆是双眼紧闭、双手合十,口中默念所求之事,仿佛心越诚,菩萨便越会庇佑一般。
薛尚如起身跟着住持去为长明灯添灯油,程夫人陪着。看她点香续油皆不发一言,没忍住问道:“妹妹常来?”
薛尚如手中并未停下,答道:“为家父请了一盏灯,自然要常来照应。”
程夫人愣了一下,才缓缓开口:“菩萨保佑,妹妹毋要太过挂念,以免伤身。”
她二人虽同为远嫁,但程夫人双亲俱在,虽不能日日常伴膝下,却也是一份遥远的牵挂。
她不知,薛尚如早就不伤了,一盏灯幽幽亮着,更像是她为自己回不去的淮坞存一份长明。
没有多言,她转身去握程夫人的手,引着她迈过门槛,问道:“若儿和小英……姐姐是想好了?”
程夫人低头轻叹了口气,另一只手搭在薛尚如手背之上,微微用力拍了拍,说道:“你们镇安侯府的长子我并非瞧不上他,小英是个好孩子,只是武将出身,国事安定还好,可日后若是……战场上刀剑无眼……”
薛尚如懂她的意思,可程夫人一时忘了薛尚如嫁的也是个将军。
“若儿在我身边精细养了这么些年,真是看不得她吃一点儿苦……”
程夫人说着话,竟有了泪意。身边人却是一句安慰之言也说不出口,薛尚如只能捏着帕子呆呆站着。
“妹妹你放心,”反倒是程夫人拍着薛尚如的手,“我拗不过她。如今我也想通了,他二人既两情相悦,做长辈的岂有不成全之理?在这兰都京城之中,能与心爱之人携手相伴,是件难得的幸事了。”
长鸣山山势险峻,长鸣寺修在山腰已可俯瞰整个都城了。薛尚如望着远处蒙着尘雾的街市城楼,轻轻应了一句,“是啊。”
兰都城就像是一个权力与利益编织的笼子,困在其中的人怎么都飞不出去。
“怎么不见你阿姐?”
“阿姐去抄经堂抄经了。”
她们绕下阁出来,殿外只有宋玉琅、朱灵伯和程风三个人候着。
薛尚如也跟着问,却是对着宋玉琅:“那你大哥呢?”
宋玉琅笑嘻嘻地答道:“自然也去抄经了。”
两位夫人相视一笑,宋玉琅揶揄道:“大哥自小最烦抄书,也就是陪着若若姐。”
“那他们二人都去了,你们怎么不跟着一起?”
不等回答,程夫人接过话头,“他们几个最是贪玩,哪里耐得住性子?”
而后转头交代他们:“我们去后院喝喝茶,等若儿和小英抄完我们便下山。后山艰险,你们毋要乱跑,时时注意。”
“是。”
他们三人一同应下,两位夫人才跟着住持去了厢房歇息。
这时候的程风才回过神来,他憋着一口气大跨步去了抄经堂。
他方归家不足一年,很多事不清楚不了解,加上他性子粗,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姐姐已经到了要嫁人的年纪。
程风很想质问一下是不是真的?为什么不告诉他?可他连这句话是该问程若还是宋英都没想好。
突然,他的步子停了下来,跟在身后的宋玉琅与朱灵伯便也停了下来。
站在堂外十步之远,已经可以嗅到淡淡的檀香味,与方才香海炉中燃着的香烛明火味道不同。堂门洞开,程若就坐在正对着的蒲团之上,她低着头慢慢地落笔。宋英坐在她身侧,也是右手握笔。
“我猜他们可不是在为我们几个抄经祈福,若若姐方才店内求的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到了抄经堂前,宋玉琅便一直弯着唇轻笑。
堂内二人虽并不看身边之人,但手中之笔却隐隐默契地落下一撇一捺,无需过多言语,一种莫名的安静笼在他们之间。堂外之人看了也未敢高声言语。
宋玉琅何时见过宋英这般样子,轻声说:“若若姐每次来府里找我总说要去校场看看,她哪里是想看演武,分明是来找大哥的。等以后若若姐做了我嫂嫂……”
“你说什么?”程风凉凉地开口,打断她的话。
“若若姐和大哥……定然是要成婚的啊……”
程风扭头走了。
宋玉琅小心翼翼地对朱灵伯说:“他,难道不知道吗?”
“知慎怕是没做好阿姐要嫁人的准备吧。”
“可我们两家走得这样近,若若姐若是嫁了过来定然是同在家里一样的。”
“怎么能一样呢?对他来说可大不一样。”
少年几步便转下山去,连背影也看不到了。
-
没几天就是新年,兰都城街道两侧置办年货的市集早早便办起来了。进了城门,宋玉琅便频频往外探头,程夫人按着薛尚如说,让孩子们玩去吧。
两侧树上绑着彩带,各处挂着灯笼,沿街都是商贩杂耍,好不热闹,街道上人流如织,五个人不一会走散了。
程风伸着脖子左看右看前看后看,着急地问:“阿姐呢?我阿姐呢?”
宋玉琅站在点心铺子前,嘴里应他:“丢不了,若若姐那么大一个人,怎么可能会丢?再说,不是有大哥……”
程风神情明显落寞了许多,宋玉琅止了声。
“要去坐船吗?”朱灵伯赶忙问道,岔开他们的话头。
洛河上慢悠悠地漂着一些小船,撑桨的船夫今夜生意比平时好了许多。他们上船时却给了船夫点银子让他去岸边喝茶了,包下条小船赏赏兰都夜景想来也不错。
刚上船,宋玉琅便拆了那包刚出炉的点心,“七巧糖花糕!”
只有程风看起来闷闷不乐,宋玉琅见状先给他手里塞了一块。
刚放下纤绳,离岸还没有多远,有另一条船从旁划了过去。
船头坐着的是宋英和程若,程若今日难得穿了一身亮色的衣裙,比白日里显得更加可爱。宋英脱了软甲换上长袍,夜色里却斯文了几分。月色下两岸花灯映照,宋英看着没了那股习武的莽夫劲,两人很是登对。
朱灵伯和宋玉琅都看见了,并没有惊动他们。
程风也看见了。
程若坐在船头,宋英手捧青丝,正在为她簪发。
翻身下船,程风淌着水头也不回上岸走了,只留下朱灵伯和宋玉琅面面相觑。
“这人,怎么突然就走了,有什么事不能等船先靠岸吗?”宋玉琅手抓着船舷,探出身子去,看着那个水淋淋的背影,所幸未离岸太远,水尚且不深。“程风是不是一直都不知道若若姐和大哥……这样大的事,他都回来大半年了,家里竟没人告知他吗?”
“他一去数年,怕是程伯伯程夫人还当他是小孩子吧。”朱灵伯接着问道,“程风是什么时候去漠北的?”
“什么时候去漠北?”宋玉琅微仰着头思索片刻,“他走了有快十年了吧……记不清了,那个时候大家都还很小,成日里坐在一起玩,若若姐还会教我翻花绳。大哥那个时候日日练武,我们都觉得威风,程风大我两岁,却才和我一样高,非吵着说要当大将军,没想到真的去军营了。”
“那他中间没回来过吗?”
玉琅摇摇头:“没有。这么多年过去了,冠礼宴刚见的时候我竟没认出来,都有些生分了。”
“他和若若姐关系很好吧?”
“是啊,小时候在演武场里他连我都打不过,一动手就往若若姐身后躲……”
“也难怪……”
宋玉琅也回过神来,远远看着程若的船,叹了口气:“唉,他是不是舍不得若若姐啊……”
“离家这么多年没见,刚一回来自己阿姐却要嫁人了。”
宋玉琅伸手拈了块点心往嘴里放,“怪不得这个程二之前天天站在家门口打人!”
朱灵伯忍不住一笑,把手里的茶壶煨在小火炉上煮。
“我看你现在倒是不生分了,一口一个‘程风’的,怎么不叫他‘二哥哥’了?”
她小声嗫嚅:“小时候总欺负他……如今他长得那样高,我起初有些怕他……”
“现在不怕了?”
宋玉琅只是笑,又伸手去拿点心,被朱灵伯轻轻拍了一下,“已经戌时了,小心积食。”
“哦。”宋玉琅乖乖把手收了回来。
两人并肩坐着,船内并未点烛火,只在脚边燃了一只小小的滚灯,那是宋玉琅图新奇刚买的小玩意。
月亮足够亮了。
宋玉琅双手撑在船舷上,两条腿悬下去,在空中晃晃悠悠,脚尖时不时点一下水,一圈圈涟漪泛开来,撞在船上又重新蔓延开。
夜慢慢深了,街上只余未燃尽的花灯,人群慢慢散了。
朱灵伯起身撑桨,慢慢往渡口那边靠,一时只能听见水被划开的声音。他转头,看见宋玉琅正趴在船上,伸出去的手指点在水面上勾起来一串串水珠,手指冻得通红还要伸到水里就为听那叮咚声,玩得不亦乐乎。
“其实你也可以不叫我二哥。”
“啊?不叫二哥叫什么?那可不行,母亲知道了定会训斥我。”
“……罢了……水不冷吗?起来擦擦干我们回家了。”
兰都城内科举的闹剧彻底落下帷幕。程宋二府二人赴考二人高中,却是一个领了旄节要远赴塞外,另一个担了不起眼的虚名预备着扛枪回军营。满朝新贵无人料得是这样的发展,可于他们自己却算得上各自的圆满。
程夫人约着薛夫人一同上山去庙里为孩子们祈福求平安,因着年关将近,也有开年求运、保家族福荫之意。
城外长鸣山上有一古刹,也以长鸣为名,香火千年不断。城中无论大家小民,祈愿消灾皆来此地供奉,宋府年年寒食祭祖便是在此。当年蒋文毓伤重的六年也是被寺中住持收留,他想过不如就此皈依空门,住持却说他尘缘未断,难得清净,遂作罢。阁中长明灯上千盏,寺内住持日日亲自跪拜佛前诵经,万代子民于此安息。
既主要是为着小辈,自然带了孩子们来。
“宋小玉!”
“长玦!”
宋府的马车到的略早一些,宋玉琅和朱灵伯刚扶着薛尚如下车,就听见身后有人在喊。一回头,程风还骑坐在十米外的马上,一只手却已经高高举起在向他们招手了。
两家相熟,之间早没了虚礼,倒是宋英,在程夫人面前显得拘谨了许多。两手交握,垂头行礼身子要弯到地上去。程若一只手挽着母亲,另一只手忍不住捂在嘴边轻轻地笑。
程夫人垂眸看着眼前的愣小子,抬眼对上薛尚如,抿了唇应下了。
两位夫人走在前面,宋英亦步亦趋地跟着,宋玉琅落在后面冲着朱灵伯偷笑,只有程风不明就里,摇着头看不懂。
大雄宝殿内菩萨法相威严,跪在座下的人皆是双眼紧闭、双手合十,口中默念所求之事,仿佛心越诚,菩萨便越会庇佑一般。
薛尚如起身跟着住持去为长明灯添灯油,程夫人陪着。看她点香续油皆不发一言,没忍住问道:“妹妹常来?”
薛尚如手中并未停下,答道:“为家父请了一盏灯,自然要常来照应。”
程夫人愣了一下,才缓缓开口:“菩萨保佑,妹妹毋要太过挂念,以免伤身。”
她二人虽同为远嫁,但程夫人双亲俱在,虽不能日日常伴膝下,却也是一份遥远的牵挂。
她不知,薛尚如早就不伤了,一盏灯幽幽亮着,更像是她为自己回不去的淮坞存一份长明。
没有多言,她转身去握程夫人的手,引着她迈过门槛,问道:“若儿和小英……姐姐是想好了?”
程夫人低头轻叹了口气,另一只手搭在薛尚如手背之上,微微用力拍了拍,说道:“你们镇安侯府的长子我并非瞧不上他,小英是个好孩子,只是武将出身,国事安定还好,可日后若是……战场上刀剑无眼……”
薛尚如懂她的意思,可程夫人一时忘了薛尚如嫁的也是个将军。
“若儿在我身边精细养了这么些年,真是看不得她吃一点儿苦……”
程夫人说着话,竟有了泪意。身边人却是一句安慰之言也说不出口,薛尚如只能捏着帕子呆呆站着。
“妹妹你放心,”反倒是程夫人拍着薛尚如的手,“我拗不过她。如今我也想通了,他二人既两情相悦,做长辈的岂有不成全之理?在这兰都京城之中,能与心爱之人携手相伴,是件难得的幸事了。”
长鸣山山势险峻,长鸣寺修在山腰已可俯瞰整个都城了。薛尚如望着远处蒙着尘雾的街市城楼,轻轻应了一句,“是啊。”
兰都城就像是一个权力与利益编织的笼子,困在其中的人怎么都飞不出去。
“怎么不见你阿姐?”
“阿姐去抄经堂抄经了。”
她们绕下阁出来,殿外只有宋玉琅、朱灵伯和程风三个人候着。
薛尚如也跟着问,却是对着宋玉琅:“那你大哥呢?”
宋玉琅笑嘻嘻地答道:“自然也去抄经了。”
两位夫人相视一笑,宋玉琅揶揄道:“大哥自小最烦抄书,也就是陪着若若姐。”
“那他们二人都去了,你们怎么不跟着一起?”
不等回答,程夫人接过话头,“他们几个最是贪玩,哪里耐得住性子?”
而后转头交代他们:“我们去后院喝喝茶,等若儿和小英抄完我们便下山。后山艰险,你们毋要乱跑,时时注意。”
“是。”
他们三人一同应下,两位夫人才跟着住持去了厢房歇息。
这时候的程风才回过神来,他憋着一口气大跨步去了抄经堂。
他方归家不足一年,很多事不清楚不了解,加上他性子粗,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姐姐已经到了要嫁人的年纪。
程风很想质问一下是不是真的?为什么不告诉他?可他连这句话是该问程若还是宋英都没想好。
突然,他的步子停了下来,跟在身后的宋玉琅与朱灵伯便也停了下来。
站在堂外十步之远,已经可以嗅到淡淡的檀香味,与方才香海炉中燃着的香烛明火味道不同。堂门洞开,程若就坐在正对着的蒲团之上,她低着头慢慢地落笔。宋英坐在她身侧,也是右手握笔。
“我猜他们可不是在为我们几个抄经祈福,若若姐方才店内求的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到了抄经堂前,宋玉琅便一直弯着唇轻笑。
堂内二人虽并不看身边之人,但手中之笔却隐隐默契地落下一撇一捺,无需过多言语,一种莫名的安静笼在他们之间。堂外之人看了也未敢高声言语。
宋玉琅何时见过宋英这般样子,轻声说:“若若姐每次来府里找我总说要去校场看看,她哪里是想看演武,分明是来找大哥的。等以后若若姐做了我嫂嫂……”
“你说什么?”程风凉凉地开口,打断她的话。
“若若姐和大哥……定然是要成婚的啊……”
程风扭头走了。
宋玉琅小心翼翼地对朱灵伯说:“他,难道不知道吗?”
“知慎怕是没做好阿姐要嫁人的准备吧。”
“可我们两家走得这样近,若若姐若是嫁了过来定然是同在家里一样的。”
“怎么能一样呢?对他来说可大不一样。”
少年几步便转下山去,连背影也看不到了。
-
没几天就是新年,兰都城街道两侧置办年货的市集早早便办起来了。进了城门,宋玉琅便频频往外探头,程夫人按着薛尚如说,让孩子们玩去吧。
两侧树上绑着彩带,各处挂着灯笼,沿街都是商贩杂耍,好不热闹,街道上人流如织,五个人不一会走散了。
程风伸着脖子左看右看前看后看,着急地问:“阿姐呢?我阿姐呢?”
宋玉琅站在点心铺子前,嘴里应他:“丢不了,若若姐那么大一个人,怎么可能会丢?再说,不是有大哥……”
程风神情明显落寞了许多,宋玉琅止了声。
“要去坐船吗?”朱灵伯赶忙问道,岔开他们的话头。
洛河上慢悠悠地漂着一些小船,撑桨的船夫今夜生意比平时好了许多。他们上船时却给了船夫点银子让他去岸边喝茶了,包下条小船赏赏兰都夜景想来也不错。
刚上船,宋玉琅便拆了那包刚出炉的点心,“七巧糖花糕!”
只有程风看起来闷闷不乐,宋玉琅见状先给他手里塞了一块。
刚放下纤绳,离岸还没有多远,有另一条船从旁划了过去。
船头坐着的是宋英和程若,程若今日难得穿了一身亮色的衣裙,比白日里显得更加可爱。宋英脱了软甲换上长袍,夜色里却斯文了几分。月色下两岸花灯映照,宋英看着没了那股习武的莽夫劲,两人很是登对。
朱灵伯和宋玉琅都看见了,并没有惊动他们。
程风也看见了。
程若坐在船头,宋英手捧青丝,正在为她簪发。
翻身下船,程风淌着水头也不回上岸走了,只留下朱灵伯和宋玉琅面面相觑。
“这人,怎么突然就走了,有什么事不能等船先靠岸吗?”宋玉琅手抓着船舷,探出身子去,看着那个水淋淋的背影,所幸未离岸太远,水尚且不深。“程风是不是一直都不知道若若姐和大哥……这样大的事,他都回来大半年了,家里竟没人告知他吗?”
“他一去数年,怕是程伯伯程夫人还当他是小孩子吧。”朱灵伯接着问道,“程风是什么时候去漠北的?”
“什么时候去漠北?”宋玉琅微仰着头思索片刻,“他走了有快十年了吧……记不清了,那个时候大家都还很小,成日里坐在一起玩,若若姐还会教我翻花绳。大哥那个时候日日练武,我们都觉得威风,程风大我两岁,却才和我一样高,非吵着说要当大将军,没想到真的去军营了。”
“那他中间没回来过吗?”
玉琅摇摇头:“没有。这么多年过去了,冠礼宴刚见的时候我竟没认出来,都有些生分了。”
“他和若若姐关系很好吧?”
“是啊,小时候在演武场里他连我都打不过,一动手就往若若姐身后躲……”
“也难怪……”
宋玉琅也回过神来,远远看着程若的船,叹了口气:“唉,他是不是舍不得若若姐啊……”
“离家这么多年没见,刚一回来自己阿姐却要嫁人了。”
宋玉琅伸手拈了块点心往嘴里放,“怪不得这个程二之前天天站在家门口打人!”
朱灵伯忍不住一笑,把手里的茶壶煨在小火炉上煮。
“我看你现在倒是不生分了,一口一个‘程风’的,怎么不叫他‘二哥哥’了?”
她小声嗫嚅:“小时候总欺负他……如今他长得那样高,我起初有些怕他……”
“现在不怕了?”
宋玉琅只是笑,又伸手去拿点心,被朱灵伯轻轻拍了一下,“已经戌时了,小心积食。”
“哦。”宋玉琅乖乖把手收了回来。
两人并肩坐着,船内并未点烛火,只在脚边燃了一只小小的滚灯,那是宋玉琅图新奇刚买的小玩意。
月亮足够亮了。
宋玉琅双手撑在船舷上,两条腿悬下去,在空中晃晃悠悠,脚尖时不时点一下水,一圈圈涟漪泛开来,撞在船上又重新蔓延开。
夜慢慢深了,街上只余未燃尽的花灯,人群慢慢散了。
朱灵伯起身撑桨,慢慢往渡口那边靠,一时只能听见水被划开的声音。他转头,看见宋玉琅正趴在船上,伸出去的手指点在水面上勾起来一串串水珠,手指冻得通红还要伸到水里就为听那叮咚声,玩得不亦乐乎。
“其实你也可以不叫我二哥。”
“啊?不叫二哥叫什么?那可不行,母亲知道了定会训斥我。”
“……罢了……水不冷吗?起来擦擦干我们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