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室寂静里,谢朗冲魏收安抚地笑了笑,仰首把茶汤饮尽了。
“魏兄原先便说,有要事须同我当面商量,今日诸位既然都在,便请一起听听罢。”
若不是见谢朗呕血,魏收早就摔帘走了。他心情复杂,对谢朗又是怨怪,又有点佩服。桌上的鸽子咕咕两声,魏收睨了它一眼,惊得它瑟缩着埋下了头。
“向幽军传递消息,应该是用的战鸽。”魏收还是没坐,抱臂靠在了墙上,“且我怀疑,那人做过不止一次。”
“魏兄初来不久,怕是有所不知,”罗从舟今日身上的酒气淡了不少,说话也比醉时客气,“泾州的鸽子都怕流夜,有她在,没有一只鸟能飞出城去。”
“你们,”魏收不咸不淡地讽刺,“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一只畜生来管,真是心大。”
罗从舟听出他意有所指,皱眉道:“鸽房日夜都有人看守,流夜只是最后一道屏障……你笑什么?”
“我笑你们还在自欺欺人,”魏收谁也没看,微仰了头,“这两日守城守得这样狼狈,死伤如此惨重,你们却依旧被蒙在鼓里,活得糊里糊涂。”
泾州这一回胜了,是惨胜。谢朗状态不佳,此前又分了一部分兵力去守蔚州,对上来势汹汹的幽军时,并没占到好处。
“尝尝罢。”魏收将腰侧的水囊抛了过去,被罗从舟一把接住了,“里面灌的东西,是我从鸽房外面找到的。”
罗从舟拔开塞子嗅了一口,不觉微怔:“倒像是我的竹青酿。”
他还要细闻,一旁的凌堪已不耐烦再忍,扯过水囊,就着罗从舟的手喝了一口:“好酒!小罗,这不就是你藏的那坛吗?”
流夜虽然傲,性子却很谨慎,平日里与鸽子们同起同居,吃住都在鸽房,唯一的癖好就是酒。她爱偷罗从舟的酒不是秘密,而罗从舟脾气好,向来也都任她动作,从没管过。
“这算什么?”凌堪朝魏收翻了个白眼,“你是想说流夜贪酒,没看住鸽子?那鸟可是海量,连我都喝不过她!”
魏收没吭声,只盯着罗从舟看。后者还拿着水囊在嗅,脸色却慢慢发了白。
“不对,”罗从舟低声道,“这不是我的酒。”他喝了一口,随手擦掉了嘴边的酒渍,笃定道,“味道很像,但不是。”
“流夜机敏,”魏收沉下声音,“若是在酒里下药,她定能闻出来,放不倒它。可一来,这坛酒是她从罗统领那儿搬来的,老相识了,很容易放松警惕;二来,坛子里的确实是酒,且是混酒,是用竹青酿掺了见君心。”
凌堪皱眉道:“北地的酒我可都喝过一遍,没听过这古怪名字。”
魏收的目光和罗从舟在半空相撞,见他面色茫然,不觉挑了挑眉:“罗统领是行家,也没听说过这种酒吗?”
“何苦为难我。”罗从舟苦笑一声,塞上塞子将水囊抛了回去,“惭愧,但我是真不知晓,还请魏兄赐教。”
魏收却没立刻回答,他转头望向沉默不语的高介景:“高统领呢?”
钻进屋内的风吹动高介景耳侧的发,露出他脸上被火药灼伤的伤口,那是前两日的守城战给他留下的。
“我听说过,”在数人的注目下,高介景终于缓慢开口,“它是汾川的地方酒,家家都会酿制。二十年前汾川闹□□,人大多饿死了,活下来的也逃难去了别地,见君心的酿法随之失传,罗统领不认得也是应该的。不想我今日……还能遇见。”
听到汾川二字时,宋贤和宋齐对视了一眼,面色都变了。
“是啊。”魏收打开塞子,也仰头灌了一大口。这酒不烈,他却觉得腹中有如火烧,“我也不曾想到,还能遇见乡中故人。”
刷的一声,宋贤长剑出鞘,指在了高介景的眉心。旁人都还没反应过来,魏收也已掷了水囊,握上剑柄,移步挡住了屋门。
凌堪呆了半晌,忽然怒声喊了起来:“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宋成言,将军面前,你怎么敢舞刀弄枪?放下!”
泾州诸将中,宋氏兄弟和罗从舟稍年轻些,凌堪和高介景则是老资历,平日也走得更近,交情不浅。凌堪为人粗豪不拘小节,脾气暴躁,记仇,但也记恩。五年前,他在探路时不慎误入了沼泽地,深陷其中,是高介景不顾自己安危将他拉了出来,险些同他一起葬身于水泽深处。
“将军,”凌堪见宋齐不动,又转身望向谢朗,眼眶发红,“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但老高在泾州这么多年,先跟着都督,其后又是将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定是哪里弄错了,他不是这样的人!”
他来前没来得及更衣,还穿戴着重甲,却仍艰难地朝谢朗跪了下去:“将军!”
高介景在重甲砸落的声音里身形微晃,闪着寒光的剑尖不离他眉心,也跟着一同轻轻晃动着。持剑的宋贤抬高了声音,压过了凌堪不甘的争辩:“汾川败落前,是大梁最出名的训鸟地。泾州现今用来传信的鸽子里,也有一半产自汾川。传闻他们家家户户都会酿制美酒,无论是多么凶猛的飞禽,只要喝上两口便会醉倒在地,少说也要昏迷半个时辰。”
魏收不赞同地嗯了一声,简单道:“还是说少了,流夜喝的量,本来够她昏上半天的,能醒过来不容易。”
凌堪厚重的嘴唇发着颤,已出了一身大汗。他喃喃道:“老高不是汾川人……他说过他是……”
“他是。”魏收语气生硬,“我认……罢了。”
他顿了少顷,忽然转了话头。
“守城战里,高统领守南城门。”魏收朝着凌堪说话,目光却看着高介景。高介景明明也是戴甲而来,佩剑就挂在腰侧,他却没有伸手去碰,只半垂着头,整个人坐得笔直,“巧的是,幽兵将主力放在北门,却又分散兵力,带着沉重的炮车千里迢迢绕去南门,这是吃力而未必讨好的安排。”
“我看过缴获的炮车,射程不远,杀伤力也有限,用于攻城未必有云梯和投石车方便,但若能带着它顺利入城,定会引得城中恐慌,致使后方大乱。”宋贤听出了魏收的意思,接着他的话道,“可幽兵就这样笃定南面防守薄弱,能够一攻即下吗?”
高介景没有抬头,也没有应答。灰白的发飘动在他额前,又在触及剑刃时被无声削落。他脸侧的伤口还没有上药,血肉模糊,看久了,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此情此景早已说明了什么。罗从舟面色煞白,无声长叹,凌堪跌坐在地,说不出一个字。宋齐离开坐席,俯身去扶凌堪,却被他一把甩开了。
“高统领,”宋贤厉声道,“请你回答。”
甲胄声哗啦,高介景缓缓站了起来,冲谢朗伏地而拜。一下、两下、三下。在他将要抬头时,魏收抄起桌案上的茶盏猛地掷出,阻住了他拔剑的手。
碎瓷纷飞,茶水四溅。
机会只有一次,高介景也不懊恼。他面容平和,眼角的皱纹在说话时被牵动,像冬日半凝固的水波:“我愧对都督,愧对将军,我无话可说。”
“总要有个理由,”凌堪方才那一下甩得狠,宋齐的左肩又疼了起来,竟然麻了半只手臂。他垂了手,黝黑的脸上看不出痛意,“才能让你对同生共死的兄弟们下手。”
高介景只是摇头。他俯身还要再拜,却被谢朗拦住了。未出鞘的长剑抵住了他的额头,迫得他仰起头来。
“我问你,”谢朗收回了剑,又端起已然喝空的茶盏,“月前我父在庸山遇险,至今昏迷未醒,也是你做的吗?”
魏收心下一惊。他以为谢初原只是因伤卧床,未曾想竟已到了昏迷不醒的地步。他扫了眼屋内诸人的神色,发现感到震惊的并非只他一人。
谢朗谁都没有告诉。
高介景至此才变了脸色:“都督怎么会……不,将军,”他满眼愕然,“庸山之事与我无关,都督于我有大恩,我便是再鬼迷心窍,也不可能伤害都督!”
“公主在白水河遇险,如今又受困蔚州,”谢朗用茶盏掩了下唇,“可与你有关?”
“是我拦下了去接应公主的人,”高介景咬牙道,“也是我令蔚州城外的守军回援,但是将军,”他忽地抬高了声音,“我这样做是为了泾州。”
魏收皱起了眉。
“泾州如今内外受困,实在不堪朝廷再来插足。公主此行居心叵测,目的就是要钳制将军,甚至是谋害将军!”高介景肃然道,“公主虽是深居内宫的一介女流,却随身带着兵器……”
“公主远来是客,彰示着浩荡天恩,却自来时便频遭怪事,若是传出去,往小里说,是我招待不周,怠慢了贵客。”谢朗说得很慢,“往大里说,就是抗旨。”
高介景又伏拜下去,颤声道:“公主在蔚州出事,自有张知州担着,不会连累将军,这是最后的机会!”
“直到此时你还要挑拨离间,”谢朗越过茶盏看他,“是受谁指使?”
高介景执拗道:“无人指……将军!”
谢朗手中的茶盏跌得粉碎,里面没有茶水,只有色泽古怪的暗红的血。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宋贤疾走两步扶住了谢朗,惶急高声道:“快传军医!”
“魏兄原先便说,有要事须同我当面商量,今日诸位既然都在,便请一起听听罢。”
若不是见谢朗呕血,魏收早就摔帘走了。他心情复杂,对谢朗又是怨怪,又有点佩服。桌上的鸽子咕咕两声,魏收睨了它一眼,惊得它瑟缩着埋下了头。
“向幽军传递消息,应该是用的战鸽。”魏收还是没坐,抱臂靠在了墙上,“且我怀疑,那人做过不止一次。”
“魏兄初来不久,怕是有所不知,”罗从舟今日身上的酒气淡了不少,说话也比醉时客气,“泾州的鸽子都怕流夜,有她在,没有一只鸟能飞出城去。”
“你们,”魏收不咸不淡地讽刺,“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一只畜生来管,真是心大。”
罗从舟听出他意有所指,皱眉道:“鸽房日夜都有人看守,流夜只是最后一道屏障……你笑什么?”
“我笑你们还在自欺欺人,”魏收谁也没看,微仰了头,“这两日守城守得这样狼狈,死伤如此惨重,你们却依旧被蒙在鼓里,活得糊里糊涂。”
泾州这一回胜了,是惨胜。谢朗状态不佳,此前又分了一部分兵力去守蔚州,对上来势汹汹的幽军时,并没占到好处。
“尝尝罢。”魏收将腰侧的水囊抛了过去,被罗从舟一把接住了,“里面灌的东西,是我从鸽房外面找到的。”
罗从舟拔开塞子嗅了一口,不觉微怔:“倒像是我的竹青酿。”
他还要细闻,一旁的凌堪已不耐烦再忍,扯过水囊,就着罗从舟的手喝了一口:“好酒!小罗,这不就是你藏的那坛吗?”
流夜虽然傲,性子却很谨慎,平日里与鸽子们同起同居,吃住都在鸽房,唯一的癖好就是酒。她爱偷罗从舟的酒不是秘密,而罗从舟脾气好,向来也都任她动作,从没管过。
“这算什么?”凌堪朝魏收翻了个白眼,“你是想说流夜贪酒,没看住鸽子?那鸟可是海量,连我都喝不过她!”
魏收没吭声,只盯着罗从舟看。后者还拿着水囊在嗅,脸色却慢慢发了白。
“不对,”罗从舟低声道,“这不是我的酒。”他喝了一口,随手擦掉了嘴边的酒渍,笃定道,“味道很像,但不是。”
“流夜机敏,”魏收沉下声音,“若是在酒里下药,她定能闻出来,放不倒它。可一来,这坛酒是她从罗统领那儿搬来的,老相识了,很容易放松警惕;二来,坛子里的确实是酒,且是混酒,是用竹青酿掺了见君心。”
凌堪皱眉道:“北地的酒我可都喝过一遍,没听过这古怪名字。”
魏收的目光和罗从舟在半空相撞,见他面色茫然,不觉挑了挑眉:“罗统领是行家,也没听说过这种酒吗?”
“何苦为难我。”罗从舟苦笑一声,塞上塞子将水囊抛了回去,“惭愧,但我是真不知晓,还请魏兄赐教。”
魏收却没立刻回答,他转头望向沉默不语的高介景:“高统领呢?”
钻进屋内的风吹动高介景耳侧的发,露出他脸上被火药灼伤的伤口,那是前两日的守城战给他留下的。
“我听说过,”在数人的注目下,高介景终于缓慢开口,“它是汾川的地方酒,家家都会酿制。二十年前汾川闹□□,人大多饿死了,活下来的也逃难去了别地,见君心的酿法随之失传,罗统领不认得也是应该的。不想我今日……还能遇见。”
听到汾川二字时,宋贤和宋齐对视了一眼,面色都变了。
“是啊。”魏收打开塞子,也仰头灌了一大口。这酒不烈,他却觉得腹中有如火烧,“我也不曾想到,还能遇见乡中故人。”
刷的一声,宋贤长剑出鞘,指在了高介景的眉心。旁人都还没反应过来,魏收也已掷了水囊,握上剑柄,移步挡住了屋门。
凌堪呆了半晌,忽然怒声喊了起来:“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宋成言,将军面前,你怎么敢舞刀弄枪?放下!”
泾州诸将中,宋氏兄弟和罗从舟稍年轻些,凌堪和高介景则是老资历,平日也走得更近,交情不浅。凌堪为人粗豪不拘小节,脾气暴躁,记仇,但也记恩。五年前,他在探路时不慎误入了沼泽地,深陷其中,是高介景不顾自己安危将他拉了出来,险些同他一起葬身于水泽深处。
“将军,”凌堪见宋齐不动,又转身望向谢朗,眼眶发红,“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但老高在泾州这么多年,先跟着都督,其后又是将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定是哪里弄错了,他不是这样的人!”
他来前没来得及更衣,还穿戴着重甲,却仍艰难地朝谢朗跪了下去:“将军!”
高介景在重甲砸落的声音里身形微晃,闪着寒光的剑尖不离他眉心,也跟着一同轻轻晃动着。持剑的宋贤抬高了声音,压过了凌堪不甘的争辩:“汾川败落前,是大梁最出名的训鸟地。泾州现今用来传信的鸽子里,也有一半产自汾川。传闻他们家家户户都会酿制美酒,无论是多么凶猛的飞禽,只要喝上两口便会醉倒在地,少说也要昏迷半个时辰。”
魏收不赞同地嗯了一声,简单道:“还是说少了,流夜喝的量,本来够她昏上半天的,能醒过来不容易。”
凌堪厚重的嘴唇发着颤,已出了一身大汗。他喃喃道:“老高不是汾川人……他说过他是……”
“他是。”魏收语气生硬,“我认……罢了。”
他顿了少顷,忽然转了话头。
“守城战里,高统领守南城门。”魏收朝着凌堪说话,目光却看着高介景。高介景明明也是戴甲而来,佩剑就挂在腰侧,他却没有伸手去碰,只半垂着头,整个人坐得笔直,“巧的是,幽兵将主力放在北门,却又分散兵力,带着沉重的炮车千里迢迢绕去南门,这是吃力而未必讨好的安排。”
“我看过缴获的炮车,射程不远,杀伤力也有限,用于攻城未必有云梯和投石车方便,但若能带着它顺利入城,定会引得城中恐慌,致使后方大乱。”宋贤听出了魏收的意思,接着他的话道,“可幽兵就这样笃定南面防守薄弱,能够一攻即下吗?”
高介景没有抬头,也没有应答。灰白的发飘动在他额前,又在触及剑刃时被无声削落。他脸侧的伤口还没有上药,血肉模糊,看久了,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此情此景早已说明了什么。罗从舟面色煞白,无声长叹,凌堪跌坐在地,说不出一个字。宋齐离开坐席,俯身去扶凌堪,却被他一把甩开了。
“高统领,”宋贤厉声道,“请你回答。”
甲胄声哗啦,高介景缓缓站了起来,冲谢朗伏地而拜。一下、两下、三下。在他将要抬头时,魏收抄起桌案上的茶盏猛地掷出,阻住了他拔剑的手。
碎瓷纷飞,茶水四溅。
机会只有一次,高介景也不懊恼。他面容平和,眼角的皱纹在说话时被牵动,像冬日半凝固的水波:“我愧对都督,愧对将军,我无话可说。”
“总要有个理由,”凌堪方才那一下甩得狠,宋齐的左肩又疼了起来,竟然麻了半只手臂。他垂了手,黝黑的脸上看不出痛意,“才能让你对同生共死的兄弟们下手。”
高介景只是摇头。他俯身还要再拜,却被谢朗拦住了。未出鞘的长剑抵住了他的额头,迫得他仰起头来。
“我问你,”谢朗收回了剑,又端起已然喝空的茶盏,“月前我父在庸山遇险,至今昏迷未醒,也是你做的吗?”
魏收心下一惊。他以为谢初原只是因伤卧床,未曾想竟已到了昏迷不醒的地步。他扫了眼屋内诸人的神色,发现感到震惊的并非只他一人。
谢朗谁都没有告诉。
高介景至此才变了脸色:“都督怎么会……不,将军,”他满眼愕然,“庸山之事与我无关,都督于我有大恩,我便是再鬼迷心窍,也不可能伤害都督!”
“公主在白水河遇险,如今又受困蔚州,”谢朗用茶盏掩了下唇,“可与你有关?”
“是我拦下了去接应公主的人,”高介景咬牙道,“也是我令蔚州城外的守军回援,但是将军,”他忽地抬高了声音,“我这样做是为了泾州。”
魏收皱起了眉。
“泾州如今内外受困,实在不堪朝廷再来插足。公主此行居心叵测,目的就是要钳制将军,甚至是谋害将军!”高介景肃然道,“公主虽是深居内宫的一介女流,却随身带着兵器……”
“公主远来是客,彰示着浩荡天恩,却自来时便频遭怪事,若是传出去,往小里说,是我招待不周,怠慢了贵客。”谢朗说得很慢,“往大里说,就是抗旨。”
高介景又伏拜下去,颤声道:“公主在蔚州出事,自有张知州担着,不会连累将军,这是最后的机会!”
“直到此时你还要挑拨离间,”谢朗越过茶盏看他,“是受谁指使?”
高介景执拗道:“无人指……将军!”
谢朗手中的茶盏跌得粉碎,里面没有茶水,只有色泽古怪的暗红的血。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宋贤疾走两步扶住了谢朗,惶急高声道:“快传军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