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宫女端着药碗,走进内室。
瞧见任知宜赤着双足踩在地上,吓了一大跳,“任姑娘,你快回床上躺着。”
听到宫女的惊呼,一位老者从外间进来。
银发白须,双目矍铄。
老者搭三指于任知宜的脉搏上,过了片刻,他捋着长须道:“脉象平稳,已无大碍。”
“照着此药方,一日两次煎服。”
他嘱咐完宫女,接着朝向任知宜道:“姑娘是劳心过度引发的心肾阴虚之症,又碰上个庸医以正虚邪郁胡乱用药,眼下挨过去便是没事了,近日莫要劳累,安心静养。”
待他走后,小宫女解释道:“刚才那位是太医院院首李太医。”
任知宜点点头,太医说她心肾阴虚,初时醒来尚不觉得,坐了一会儿便感觉有几分心悸。
小宫女扶她上床,掖好被角,“陛下传召,殿下刚刚离开,若是知道姑娘醒了,殿下必然高兴得很。”
任知宜淡淡地应了一声。
此处是东宫。
也许是她病急凶险,宝珠乱了章法,求到太子头上。
她睁大着眼睛望着房梁。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在外人看来,她与东宫的干系再难以撇清。
之前的纠结,竟成了枉然。
“眼下什么时辰了?”
小宫女道:“快至酉时,姑娘是不是饿了,要不要用膳?”
任知宜摇摇头,她唇口发涩,没有半分胃口,“我躺着有些闷,你与我说会儿话吧。”
“奴婢叫雀琴,姑娘想听些什么?”
“我想了解后宫的情况,别不知就里,冲撞了什么贵人。”
“宫中除了陛下和皇后,还有贤妃娘娘、德妃娘娘、齐嫔娘娘、庆嫔娘娘和柳才人……”
雀琴口齿伶俐,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将后宫诸人的情况解释清楚。
她说的与《兆京梦志》上记载的略有出入。
陛下不是四子三女,而是五子三女,最小的皇子刚满三岁,是庆嫔娘娘所生。
“东宫中可有良娣,或者侍妾?”
“都没有。”
二人正说话之际,外间传来声音。
内室与外间相连,中间隔着一道镂空梅兰木雕门屏,可以清楚地听到外间的谈话。
“母后多虑了!”卫枢轻淡的声音响起。
“枢儿,解州一派不只有文臣势力,背后还有江南的世族,你这次何必把人逼到绝路上去!”
他们母子不知内室有人,径直说了起来。
雀琴面色一白,瞥见任知宜作了个嘘的动作,慌忙噤声。
卫枢沉默以对。
郑皇后伸手想要碰一下卫枢的脸颊,却又停在了半空。她的嫡子,在外流落多年,回来时已经不是当年在她膝下玩耍的稚童。
如今,她只想保住现在难得宁静的生活,对外面的一切选择不闻不问,她的儿子却并不是这样想。
“罢了!”郑皇后长叹一口气,“这些前朝之事,母后想管也管不了,留着让你们父子烦心罢了。我只问你一句,何时能定下婚事?”
“儿臣尚未及考虑!”
郑皇后声音陡然拔高,“你及冠三年有余,不立婚约,不纳良娣,将好好的东宫弄得像个冷宫似的。须知,单单储君无嗣这一条,就足够朝臣弹劾你百遍。”
她喘了口气,“安州王何卢之女懿靖郡主,我与你父皇都觉得不错。有安州做后盾支持,你的储君之位当更加稳固。”
卫枢反应淡淡的,“何卢此人行事狠戾,心思狡诈,儿臣不喜。”
“你喜欢他作甚?”郑皇后无语,“喜欢懿靖郡主就成。”
“听闻那位懿靖郡主长得国色天香,明艳大气,正好与你相配。她下个月进京,你先与她一见,若真得不中意,母后也不会非要逼你强娶。”
卫枢心中无奈,面上只得轻扯出个笑容,以安抚郑皇后,“儿臣听母后的。”
“还有一事……”
郑皇后话语一顿,“听闻你昨夜带回来一个姑娘!此女是何人?”
坐于内室的任知宜闻言,眼皮一跳。
太子此举过于招摇,连皇后都惊动了!
“她是灵州长史之女。”
郑皇后沉思片刻,眉头微蹙,“五品边官之女,做你的良娣倒也尚可。只是,不宜太早册封,母后觉得还是等你先定下太子妃之后,再将她接进宫……”
“母后!”卫枢眉头拧得死紧,打断了郑皇后的臆想,“儿臣刚刚征得父皇同意,在东宫设立七品女史一职。”
郑皇后怔了半晌,反应过来:“你是想要封她做女史?为何?”
“她机敏善谋,堪为大用。”
“你……”,被气得狠了,郑皇后抚着心口,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话说得清楚明白,太子延揽了一位东宫幕僚,而非太子良娣。
任知宜斜靠在床侧,双眸中散出点点星芒,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不久,待郑皇后拂袖而去,任知宜从门屏后面缓缓走出来。
卫枢微怔,手背贴上她的额头。
还好,高热已退。
他眼窝发乌,下巴还带些青茬,像是一宿未睡。
任知宜声音微涩,“是殿下救了我?”
卫枢淡淡道:“你昨夜病急,高热不退,试了各种降温的法子都不成,万不得已只好将你带回宫中给太医诊治。”
任知宜低着头,默不作声。
天下能人志士万千,以太子的品性,绝不会为了招揽她而故意引她入宫。
一切,不过是意料之外。
任知宜抬起头,露出一张略带病色的杏面小脸,苍白却不减姝色。
“殿下想让我做女史?”
“姑娘愿意吗?”
任知宜轻笑,“我还有得选吗?如今满朝皆知我将是大胤第一位东宫女史,我和殿下已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了。”
卫枢的视线移到窗外,钩月挂上天空,夜色渐浓。
“孤从来不喜欢勉强别人,姑娘若是不愿意,孤自有解释的办法。”
任知宜双眸微动,缓缓问道:“我若留京效力东宫,我爹的案子怎么办?”
“孤已禀明父皇,派出刑部官员亲往灵州查办此案,不日就会抵达。”
任知宜垂下眼眸,扑闪的羽睫泄露了她的纠结。
她沉默良久,卫枢也不催促,只是静静地等着。
任知宜一心想要踏遍千山,万里行商,做一道自由自在的风,可是从灵州一路走来,见惯了时事多艰,心绪已然变了许多。
“我能不能问问殿下,前路所求为何?”
空荡的殿宇内,燃香袅袅,窗外传来阵阵鸟鸣,衬托得室内更加寂静。
“海清河晏,四海清平。”卫枢背身而言,声音沉郁,透着几分肃杀之气。
内室的火烛快要燃尽,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任知宜望着卫枢如松如竹的背影缓缓出神。
凝思片刻,她淡淡地笑了笑,双手交叠在前,伏拜下去。
“臣女立誓,愿追随殿下三年,尽己所能,助殿下成事。”
…………
热气蒸腾,晶莹的水珠从肌肤滑过。任知宜撩起一抔水,将长发打湿,以皂荚洗净,披散于胸前。
洗去高热带来的全身粘腻之感,任知宜的眼神清明了许多。
她答应效力东宫之后,太子给她看了一份名单,上面记载着江南道、靖北道和靖南道三道九州刺史的籍贯生平。
名单一入手,她便已瞧出端倪,可是当时她迟疑了一下。
一场科举舞弊案,太子重伤解州一派,已是引得朝堂不满,继续深究下去,她担心会动摇东宫。
雀琴隔着门问道:“任姑娘,可要加水?”
“不用了!”
任知宜穿好中衣,将长发拭干。
雀琴进来,尾随的宫女将三套衣服置于任知宜的面前,“这是织造局刚刚送来的新衣,殿下说,不知道合不合姑娘的心意,让奴婢先拿给姑娘过目。”
藕色莲叶裙、月白色织金绉纱石榴裙,还有一套水红色的双面菱纹百褶裙。
尺寸大小刚刚好。
“就这套吧!”任知宜指着那件看似简单的藕色莲叶裙,淡淡笑道。
子时已过,皎月当空。
任知宜手撑额角,随意问道:“殿下是否已就寝?”
雀琴回道,“奴婢刚刚路过书房,见那边还掌着灯。”
——
轻盈的叩门声响在寂静的夜空下。
“殿下,任知宜求见。”
“进来!”
任知宜进门时,卫枢正低头执笔,案桌上摞着厚厚的两沓卷宗。
他抬眼瞥了一下,微微拧眉。
“病刚好一点,怎地夜里出来还穿得如此单薄?”
任知宜闻言一怔,莞尔笑道,“不妨事!喝了李太医的药,臣已大为好转。”
听她换了称呼,自称为“臣”,卫枢执笔的手微微一顿,双眸愈加幽邃。
“何事?”
“那名单上的九州刺史,皆出自江南世族,而且皆是在咸宁元年至咸宁四年期间擢升。”
“还有这个!”卫枢递给她另一份名录,“这是三道九州六品以下的官员名单,大多是咸宁四年的三甲进士。”
任知宜心中一凛。
江南世族存续超过两百年,在前朝时可谓一手遮天。大胤建朝之后,族中子弟有才名者俯拾皆是,却甚少庙堂居高。
没想到,这十来年,他们竟然悄悄地利用科举一途,牢牢把控了三道九州。
瞧见任知宜赤着双足踩在地上,吓了一大跳,“任姑娘,你快回床上躺着。”
听到宫女的惊呼,一位老者从外间进来。
银发白须,双目矍铄。
老者搭三指于任知宜的脉搏上,过了片刻,他捋着长须道:“脉象平稳,已无大碍。”
“照着此药方,一日两次煎服。”
他嘱咐完宫女,接着朝向任知宜道:“姑娘是劳心过度引发的心肾阴虚之症,又碰上个庸医以正虚邪郁胡乱用药,眼下挨过去便是没事了,近日莫要劳累,安心静养。”
待他走后,小宫女解释道:“刚才那位是太医院院首李太医。”
任知宜点点头,太医说她心肾阴虚,初时醒来尚不觉得,坐了一会儿便感觉有几分心悸。
小宫女扶她上床,掖好被角,“陛下传召,殿下刚刚离开,若是知道姑娘醒了,殿下必然高兴得很。”
任知宜淡淡地应了一声。
此处是东宫。
也许是她病急凶险,宝珠乱了章法,求到太子头上。
她睁大着眼睛望着房梁。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在外人看来,她与东宫的干系再难以撇清。
之前的纠结,竟成了枉然。
“眼下什么时辰了?”
小宫女道:“快至酉时,姑娘是不是饿了,要不要用膳?”
任知宜摇摇头,她唇口发涩,没有半分胃口,“我躺着有些闷,你与我说会儿话吧。”
“奴婢叫雀琴,姑娘想听些什么?”
“我想了解后宫的情况,别不知就里,冲撞了什么贵人。”
“宫中除了陛下和皇后,还有贤妃娘娘、德妃娘娘、齐嫔娘娘、庆嫔娘娘和柳才人……”
雀琴口齿伶俐,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将后宫诸人的情况解释清楚。
她说的与《兆京梦志》上记载的略有出入。
陛下不是四子三女,而是五子三女,最小的皇子刚满三岁,是庆嫔娘娘所生。
“东宫中可有良娣,或者侍妾?”
“都没有。”
二人正说话之际,外间传来声音。
内室与外间相连,中间隔着一道镂空梅兰木雕门屏,可以清楚地听到外间的谈话。
“母后多虑了!”卫枢轻淡的声音响起。
“枢儿,解州一派不只有文臣势力,背后还有江南的世族,你这次何必把人逼到绝路上去!”
他们母子不知内室有人,径直说了起来。
雀琴面色一白,瞥见任知宜作了个嘘的动作,慌忙噤声。
卫枢沉默以对。
郑皇后伸手想要碰一下卫枢的脸颊,却又停在了半空。她的嫡子,在外流落多年,回来时已经不是当年在她膝下玩耍的稚童。
如今,她只想保住现在难得宁静的生活,对外面的一切选择不闻不问,她的儿子却并不是这样想。
“罢了!”郑皇后长叹一口气,“这些前朝之事,母后想管也管不了,留着让你们父子烦心罢了。我只问你一句,何时能定下婚事?”
“儿臣尚未及考虑!”
郑皇后声音陡然拔高,“你及冠三年有余,不立婚约,不纳良娣,将好好的东宫弄得像个冷宫似的。须知,单单储君无嗣这一条,就足够朝臣弹劾你百遍。”
她喘了口气,“安州王何卢之女懿靖郡主,我与你父皇都觉得不错。有安州做后盾支持,你的储君之位当更加稳固。”
卫枢反应淡淡的,“何卢此人行事狠戾,心思狡诈,儿臣不喜。”
“你喜欢他作甚?”郑皇后无语,“喜欢懿靖郡主就成。”
“听闻那位懿靖郡主长得国色天香,明艳大气,正好与你相配。她下个月进京,你先与她一见,若真得不中意,母后也不会非要逼你强娶。”
卫枢心中无奈,面上只得轻扯出个笑容,以安抚郑皇后,“儿臣听母后的。”
“还有一事……”
郑皇后话语一顿,“听闻你昨夜带回来一个姑娘!此女是何人?”
坐于内室的任知宜闻言,眼皮一跳。
太子此举过于招摇,连皇后都惊动了!
“她是灵州长史之女。”
郑皇后沉思片刻,眉头微蹙,“五品边官之女,做你的良娣倒也尚可。只是,不宜太早册封,母后觉得还是等你先定下太子妃之后,再将她接进宫……”
“母后!”卫枢眉头拧得死紧,打断了郑皇后的臆想,“儿臣刚刚征得父皇同意,在东宫设立七品女史一职。”
郑皇后怔了半晌,反应过来:“你是想要封她做女史?为何?”
“她机敏善谋,堪为大用。”
“你……”,被气得狠了,郑皇后抚着心口,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话说得清楚明白,太子延揽了一位东宫幕僚,而非太子良娣。
任知宜斜靠在床侧,双眸中散出点点星芒,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不久,待郑皇后拂袖而去,任知宜从门屏后面缓缓走出来。
卫枢微怔,手背贴上她的额头。
还好,高热已退。
他眼窝发乌,下巴还带些青茬,像是一宿未睡。
任知宜声音微涩,“是殿下救了我?”
卫枢淡淡道:“你昨夜病急,高热不退,试了各种降温的法子都不成,万不得已只好将你带回宫中给太医诊治。”
任知宜低着头,默不作声。
天下能人志士万千,以太子的品性,绝不会为了招揽她而故意引她入宫。
一切,不过是意料之外。
任知宜抬起头,露出一张略带病色的杏面小脸,苍白却不减姝色。
“殿下想让我做女史?”
“姑娘愿意吗?”
任知宜轻笑,“我还有得选吗?如今满朝皆知我将是大胤第一位东宫女史,我和殿下已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了。”
卫枢的视线移到窗外,钩月挂上天空,夜色渐浓。
“孤从来不喜欢勉强别人,姑娘若是不愿意,孤自有解释的办法。”
任知宜双眸微动,缓缓问道:“我若留京效力东宫,我爹的案子怎么办?”
“孤已禀明父皇,派出刑部官员亲往灵州查办此案,不日就会抵达。”
任知宜垂下眼眸,扑闪的羽睫泄露了她的纠结。
她沉默良久,卫枢也不催促,只是静静地等着。
任知宜一心想要踏遍千山,万里行商,做一道自由自在的风,可是从灵州一路走来,见惯了时事多艰,心绪已然变了许多。
“我能不能问问殿下,前路所求为何?”
空荡的殿宇内,燃香袅袅,窗外传来阵阵鸟鸣,衬托得室内更加寂静。
“海清河晏,四海清平。”卫枢背身而言,声音沉郁,透着几分肃杀之气。
内室的火烛快要燃尽,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任知宜望着卫枢如松如竹的背影缓缓出神。
凝思片刻,她淡淡地笑了笑,双手交叠在前,伏拜下去。
“臣女立誓,愿追随殿下三年,尽己所能,助殿下成事。”
…………
热气蒸腾,晶莹的水珠从肌肤滑过。任知宜撩起一抔水,将长发打湿,以皂荚洗净,披散于胸前。
洗去高热带来的全身粘腻之感,任知宜的眼神清明了许多。
她答应效力东宫之后,太子给她看了一份名单,上面记载着江南道、靖北道和靖南道三道九州刺史的籍贯生平。
名单一入手,她便已瞧出端倪,可是当时她迟疑了一下。
一场科举舞弊案,太子重伤解州一派,已是引得朝堂不满,继续深究下去,她担心会动摇东宫。
雀琴隔着门问道:“任姑娘,可要加水?”
“不用了!”
任知宜穿好中衣,将长发拭干。
雀琴进来,尾随的宫女将三套衣服置于任知宜的面前,“这是织造局刚刚送来的新衣,殿下说,不知道合不合姑娘的心意,让奴婢先拿给姑娘过目。”
藕色莲叶裙、月白色织金绉纱石榴裙,还有一套水红色的双面菱纹百褶裙。
尺寸大小刚刚好。
“就这套吧!”任知宜指着那件看似简单的藕色莲叶裙,淡淡笑道。
子时已过,皎月当空。
任知宜手撑额角,随意问道:“殿下是否已就寝?”
雀琴回道,“奴婢刚刚路过书房,见那边还掌着灯。”
——
轻盈的叩门声响在寂静的夜空下。
“殿下,任知宜求见。”
“进来!”
任知宜进门时,卫枢正低头执笔,案桌上摞着厚厚的两沓卷宗。
他抬眼瞥了一下,微微拧眉。
“病刚好一点,怎地夜里出来还穿得如此单薄?”
任知宜闻言一怔,莞尔笑道,“不妨事!喝了李太医的药,臣已大为好转。”
听她换了称呼,自称为“臣”,卫枢执笔的手微微一顿,双眸愈加幽邃。
“何事?”
“那名单上的九州刺史,皆出自江南世族,而且皆是在咸宁元年至咸宁四年期间擢升。”
“还有这个!”卫枢递给她另一份名录,“这是三道九州六品以下的官员名单,大多是咸宁四年的三甲进士。”
任知宜心中一凛。
江南世族存续超过两百年,在前朝时可谓一手遮天。大胤建朝之后,族中子弟有才名者俯拾皆是,却甚少庙堂居高。
没想到,这十来年,他们竟然悄悄地利用科举一途,牢牢把控了三道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