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岚缭绕,水色空蒙。
沿石阶而上,行至半山腰处,可见一座竹屋。
竹屋外面是木栅圈出的园圃,种了两叉尺的薤菜。
这两日,任知宜一直在太医院将养,住得憋闷,今日得见山中景色怡人,她的心情倒是舒缓了不少。
昨日,她收到景随的来信。
在信中,他故意提及一位经验极丰富的老仵作住在城郊半山。
她于宫中思索了半日。
景随这个人,看不清,摸不透,看似对什么都不在意,功名、权位皆不在他的心中;惟独说起他兄长之死时,他的眼神变得格外深沉,与平日的冷漠截然不同。
若是能各取所需,未尝不能做同路之人。
“任姑娘在想什么?”
任知宜回过神来,对着在身侧的景随笑笑不语。
竹屋内杂乱,陈放着各种瓷瓦器具和厚薄不一的刀片。
老仵作坐于圆凳上,手上动作翻飞,片片竹篾编成方筐。
二人进来,老仵作手下一顿,见是景随,不耐烦道:“你怎么又来了?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兄长就是自尽!既然不信,还来找我做什么!”
景随也不恼,拱手道:“卓老,这次是我朋友有问题想请教您。”
卓老望向任知宜。
气韵清雅,身姿娇柔,爬了几步山路,白皙的面庞现出些许润红,一看便知,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
“何事?”
任知宜指着自己的口,又摆了摆手,表示口不能言,只能以笔代之。
卓老这才瞧见,她颈部以白色丝帛缠了两圈,隐隐有药液渗出。
“这是一份尸验单,请卓老过目。”
卓老拿过来粗略看了一眼,随手一丢,扔在地上,“写的什么验单!大理寺的仵作真是一茬不如一茬。”
“有什么问题吗?”
卓老斜睨了她一眼,“你是这人的家人还是官家?”
任知宜道:“官家!”
“呵……”,卓老冷冷一哼,“小老儿不替官家办事。”
上山之前,景随曾经告诉过她,卓老过去是一名官府仵作,奈何性情孤傲,不懂迂回,得罪了上官,被撵回家。
后来,有些衙门碰到查不清的案子,找到他头上,他一概不理,衙门只好让被害人的家人前来请托。
任知宜面露遗憾,长长地叹了口气,“此案明日便要有个结果,他的家人远在千里之外,看来这案子的真相注定是无人知晓了!”
二人转身欲走,却听后面响起声音。
“什么案子?”
卓老醉心于验尸,竹屋里的东西皆与验尸有关。他生活清苦,却于此道分文不取,足见一片赤诚。
这样的人,必然不愿意真相尘封。
卓老重新拿起验单,细细读了一遍,“不行!”
“什么不行?”
“这里写着“双肋之下有压痕”,是什么颜色的压痕……又是什么形状,全都没写。”
他又指着验单之中的“腹中水草少许”,冷笑两声,“写得如此模糊,如何破案?”
任知宜不解:“卓老何意?”
“除非……”,卓老斜凝视着她,冷冷道:“让我亲自验尸。”
任知宜怔在当场,薄唇紧抿,目色沉静了下来。
门外传来脚步声,林四推门而入,“姑娘!贡士院的举子去了大理寺静坐。”
…………
“微子兴悲,良有以也……”
公堂之上,一众举子盘膝列坐,背脊挺得笔直,俱皆口中低吟。
卫枢跨步而入,眸色幽沉凛冽。
这些人,竟敢效仿当年士子坐地悲歌!
嘉以元年,赣南道节度使盛齐月发动叛乱,因为此前毫无预兆,判军以势如破竹之势直捣京城。
当时在松石书院读书的一位士子听闻城破,悲愤交加,写成一篇未署名的《讨贼檄》,其他士子连夜誊抄数千份,很快传诵京城。
盛齐月武将出身,心胸狭窄,行事残暴。破城之后,将四大书院的士子尽数抓到京城的明镜台。
明镜台,以史为镜,以行昭明。
原本是士子集会,高谈阔论之所,却被盛齐月设上刑架,刀刃高悬。
盛齐月逼迫士子说出檄文是何人所写,何人所传。
有士子站出来大骂盛齐月乱臣贼子,天下当共诛之,结果被放在刑架之上,刀刃裂身,血流满地。
一个士子,接着一个士子被送上去……
那日天光黯淡,大雨滂沱,翻滚的雨珠落在明镜台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血水。
所有士子悲愤交加,盘膝列坐,齐声高唱《讨贼檄》,声音传遍整个京城,如同丧钟齐鸣,苍凉而悲壮。
三百二十八名士子,全数葬送在明镜台。
如今……
这隐痛却成了他们与朝廷对抗的凭恃。
卫枢拢袖握拳,眉目凛然,“林大人,驱走所有人。”
林居正一惊,“殿下,不可啊!”
卫枢神情清冷,“孤知道,当年数百士子悲歌赴死,时至今日你们仍怀旧痛,对这些士子格外宽忍。可是,他们是未来大胤的肱骨,不是遇水即化的泥塑。”
林居正尚未答话,有人先一步高声斥道。
“昔日明镜台上,面对贼子,士子慨然赴死是何等气节!尔等如今却是为了各自仕途,求一己之私,着实令人作呕。”
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正是任知宜的丫鬟宝珠在代她痛骂。
任知宜踏入堂中,敛起浅云色褶裙,向太子和林居正福身行礼。
举子们闻言大怒,“同窗含冤而死,我们效仿先辈,求得是一个公道。五日之期已到,你说的证据呢?”
任知宜眼神示意,宝珠又道:“小姐问,你们是真心为了高期之死求一个公道?”
众举子道,“当然!”
“好!”任知宜写好纸条,由宝珠代念:“若是今日证明高期并非自尽,而是有人刻意挑起文祸,你们当如何?”
举子应宣第一个站出来,朗声道,“受人挑拨,不明是非。若真如此,我愿即刻返乡,自此不问科举。”
他话音一顿,接着道:“若是反之,姑娘欲如何?”
宝珠高声喊道:“我家小姐愿拿出一万两白银,送至高期家中。”
此话一出,众士子俱皆一怔。
应宣讥讽道:“姑娘将士子之清白前程与区区黄白俗物相提并论,实在是可笑。”
“高期家贫,母亲体弱多病,妻子有眼疾,还要照顾四个孩儿,我家小姐拿出一万两白银,足以让他家中安稳度日,难道不好吗?”
应宣怔了怔,未再言语。
——
府兵带证人上堂。
赵虎跪在地上,颤声道,“三月初十酉时,高期找我送家信……”
“他撒谎!”许乐元大声道,“小小信客,偷奸逐利之人,他的话岂能相信!多位同窗皆可证明,酉时之时,高期在院中的怡然亭饮酒,后来还醉得不省人事。”
“谁能证明?”
话音刚落,从地上站起来十几名举子,面带愤慨。
赵虎傻了眼,“这,这不可能啊……”
许乐元洋洋得意地笑了笑。
宝珠问道:“林大人,我家小姐问,是否可以让我代她问举子们几个问题?”
林居正瞥了一眼太子,“问吧!”
任知宜缓步走到一个蓝袍举子面前,“敢问,那一日,高期饮得是什么酒?”
蓝袍举子一怔,嗫嚅道:“……这我怎么会记得!”
“或者,我再换一个问题。”任知宜笑笑,“那一日,高期穿得是长衫还是直裰?”
蓝袍举子神色惶然,“我没有撒谎,他当时在怡然亭饮酒,并不是只我一人看见。”
任知宜未置可否,浅浅一笑,“那你怎么能这么清楚地记得,高期是酉时在亭中饮酒呢?”
她步步紧逼,“你是真得记清楚了,还是因为亲近之人随口提过,被你当成了事实。”
蓝袍举子想了许久,最终缓缓地望向身旁的好友。
那好友面色一变:“或许,或许不是酉时,或者是酉时三刻……”
任知宜轻快地笑了笑。
突然,一道声音冷冷地传来,“任姑娘,是如何,不是又如何!”
是举子应宣。
“小姐说,不是则能证明赵虎说得是真的。高期的确寄出一封家信,而且家信中提到他会参加下月的会试重考,让家人安心。”
卫枢蜷起的手指一顿,薄薄的眼皮微微上挑。
应宣蹙眉问道:“家信呢?”
任知宜轻咬贝齿,沉默了下来。
“哼……无凭无据,全凭你空口白牙!难怪你哑了,这恐怕就是你信口雌黄的报应。”有举子讥讽道。
“放肆!”卫枢厉声喝道。
如冰碎玉的声音缓缓逸出,惊呆了堂前众人。
“她是东宫女史,奉孤命协查此案,绝不会信口雌黄,她若有偏失,便是东宫之责,孤会一力承担,还轮不到你在此大放厥词。”
卫枢的维护之言,令所有人安静下来。
堂外,马蹄声传来。
唐橘翻身下马,一身红色劲衣,风尘仆仆地走进堂中。
任知宜见到她,眼神一亮。
唐橘神情肃穆,越过众人,于堂前跪下。
“大理寺捕快唐橘,行追三百里,于扈县官道截回高期所寄信笺,请大人过目。”
“呈上来!”
林居正阅过,蹙着眉朝任知宜望了一眼。
任知宜蓦地心头一坠。
林居正沉吟半晌,缓缓道:“举子高期的家信,乃是一封,自绝书。”
沿石阶而上,行至半山腰处,可见一座竹屋。
竹屋外面是木栅圈出的园圃,种了两叉尺的薤菜。
这两日,任知宜一直在太医院将养,住得憋闷,今日得见山中景色怡人,她的心情倒是舒缓了不少。
昨日,她收到景随的来信。
在信中,他故意提及一位经验极丰富的老仵作住在城郊半山。
她于宫中思索了半日。
景随这个人,看不清,摸不透,看似对什么都不在意,功名、权位皆不在他的心中;惟独说起他兄长之死时,他的眼神变得格外深沉,与平日的冷漠截然不同。
若是能各取所需,未尝不能做同路之人。
“任姑娘在想什么?”
任知宜回过神来,对着在身侧的景随笑笑不语。
竹屋内杂乱,陈放着各种瓷瓦器具和厚薄不一的刀片。
老仵作坐于圆凳上,手上动作翻飞,片片竹篾编成方筐。
二人进来,老仵作手下一顿,见是景随,不耐烦道:“你怎么又来了?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兄长就是自尽!既然不信,还来找我做什么!”
景随也不恼,拱手道:“卓老,这次是我朋友有问题想请教您。”
卓老望向任知宜。
气韵清雅,身姿娇柔,爬了几步山路,白皙的面庞现出些许润红,一看便知,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
“何事?”
任知宜指着自己的口,又摆了摆手,表示口不能言,只能以笔代之。
卓老这才瞧见,她颈部以白色丝帛缠了两圈,隐隐有药液渗出。
“这是一份尸验单,请卓老过目。”
卓老拿过来粗略看了一眼,随手一丢,扔在地上,“写的什么验单!大理寺的仵作真是一茬不如一茬。”
“有什么问题吗?”
卓老斜睨了她一眼,“你是这人的家人还是官家?”
任知宜道:“官家!”
“呵……”,卓老冷冷一哼,“小老儿不替官家办事。”
上山之前,景随曾经告诉过她,卓老过去是一名官府仵作,奈何性情孤傲,不懂迂回,得罪了上官,被撵回家。
后来,有些衙门碰到查不清的案子,找到他头上,他一概不理,衙门只好让被害人的家人前来请托。
任知宜面露遗憾,长长地叹了口气,“此案明日便要有个结果,他的家人远在千里之外,看来这案子的真相注定是无人知晓了!”
二人转身欲走,却听后面响起声音。
“什么案子?”
卓老醉心于验尸,竹屋里的东西皆与验尸有关。他生活清苦,却于此道分文不取,足见一片赤诚。
这样的人,必然不愿意真相尘封。
卓老重新拿起验单,细细读了一遍,“不行!”
“什么不行?”
“这里写着“双肋之下有压痕”,是什么颜色的压痕……又是什么形状,全都没写。”
他又指着验单之中的“腹中水草少许”,冷笑两声,“写得如此模糊,如何破案?”
任知宜不解:“卓老何意?”
“除非……”,卓老斜凝视着她,冷冷道:“让我亲自验尸。”
任知宜怔在当场,薄唇紧抿,目色沉静了下来。
门外传来脚步声,林四推门而入,“姑娘!贡士院的举子去了大理寺静坐。”
…………
“微子兴悲,良有以也……”
公堂之上,一众举子盘膝列坐,背脊挺得笔直,俱皆口中低吟。
卫枢跨步而入,眸色幽沉凛冽。
这些人,竟敢效仿当年士子坐地悲歌!
嘉以元年,赣南道节度使盛齐月发动叛乱,因为此前毫无预兆,判军以势如破竹之势直捣京城。
当时在松石书院读书的一位士子听闻城破,悲愤交加,写成一篇未署名的《讨贼檄》,其他士子连夜誊抄数千份,很快传诵京城。
盛齐月武将出身,心胸狭窄,行事残暴。破城之后,将四大书院的士子尽数抓到京城的明镜台。
明镜台,以史为镜,以行昭明。
原本是士子集会,高谈阔论之所,却被盛齐月设上刑架,刀刃高悬。
盛齐月逼迫士子说出檄文是何人所写,何人所传。
有士子站出来大骂盛齐月乱臣贼子,天下当共诛之,结果被放在刑架之上,刀刃裂身,血流满地。
一个士子,接着一个士子被送上去……
那日天光黯淡,大雨滂沱,翻滚的雨珠落在明镜台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血水。
所有士子悲愤交加,盘膝列坐,齐声高唱《讨贼檄》,声音传遍整个京城,如同丧钟齐鸣,苍凉而悲壮。
三百二十八名士子,全数葬送在明镜台。
如今……
这隐痛却成了他们与朝廷对抗的凭恃。
卫枢拢袖握拳,眉目凛然,“林大人,驱走所有人。”
林居正一惊,“殿下,不可啊!”
卫枢神情清冷,“孤知道,当年数百士子悲歌赴死,时至今日你们仍怀旧痛,对这些士子格外宽忍。可是,他们是未来大胤的肱骨,不是遇水即化的泥塑。”
林居正尚未答话,有人先一步高声斥道。
“昔日明镜台上,面对贼子,士子慨然赴死是何等气节!尔等如今却是为了各自仕途,求一己之私,着实令人作呕。”
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正是任知宜的丫鬟宝珠在代她痛骂。
任知宜踏入堂中,敛起浅云色褶裙,向太子和林居正福身行礼。
举子们闻言大怒,“同窗含冤而死,我们效仿先辈,求得是一个公道。五日之期已到,你说的证据呢?”
任知宜眼神示意,宝珠又道:“小姐问,你们是真心为了高期之死求一个公道?”
众举子道,“当然!”
“好!”任知宜写好纸条,由宝珠代念:“若是今日证明高期并非自尽,而是有人刻意挑起文祸,你们当如何?”
举子应宣第一个站出来,朗声道,“受人挑拨,不明是非。若真如此,我愿即刻返乡,自此不问科举。”
他话音一顿,接着道:“若是反之,姑娘欲如何?”
宝珠高声喊道:“我家小姐愿拿出一万两白银,送至高期家中。”
此话一出,众士子俱皆一怔。
应宣讥讽道:“姑娘将士子之清白前程与区区黄白俗物相提并论,实在是可笑。”
“高期家贫,母亲体弱多病,妻子有眼疾,还要照顾四个孩儿,我家小姐拿出一万两白银,足以让他家中安稳度日,难道不好吗?”
应宣怔了怔,未再言语。
——
府兵带证人上堂。
赵虎跪在地上,颤声道,“三月初十酉时,高期找我送家信……”
“他撒谎!”许乐元大声道,“小小信客,偷奸逐利之人,他的话岂能相信!多位同窗皆可证明,酉时之时,高期在院中的怡然亭饮酒,后来还醉得不省人事。”
“谁能证明?”
话音刚落,从地上站起来十几名举子,面带愤慨。
赵虎傻了眼,“这,这不可能啊……”
许乐元洋洋得意地笑了笑。
宝珠问道:“林大人,我家小姐问,是否可以让我代她问举子们几个问题?”
林居正瞥了一眼太子,“问吧!”
任知宜缓步走到一个蓝袍举子面前,“敢问,那一日,高期饮得是什么酒?”
蓝袍举子一怔,嗫嚅道:“……这我怎么会记得!”
“或者,我再换一个问题。”任知宜笑笑,“那一日,高期穿得是长衫还是直裰?”
蓝袍举子神色惶然,“我没有撒谎,他当时在怡然亭饮酒,并不是只我一人看见。”
任知宜未置可否,浅浅一笑,“那你怎么能这么清楚地记得,高期是酉时在亭中饮酒呢?”
她步步紧逼,“你是真得记清楚了,还是因为亲近之人随口提过,被你当成了事实。”
蓝袍举子想了许久,最终缓缓地望向身旁的好友。
那好友面色一变:“或许,或许不是酉时,或者是酉时三刻……”
任知宜轻快地笑了笑。
突然,一道声音冷冷地传来,“任姑娘,是如何,不是又如何!”
是举子应宣。
“小姐说,不是则能证明赵虎说得是真的。高期的确寄出一封家信,而且家信中提到他会参加下月的会试重考,让家人安心。”
卫枢蜷起的手指一顿,薄薄的眼皮微微上挑。
应宣蹙眉问道:“家信呢?”
任知宜轻咬贝齿,沉默了下来。
“哼……无凭无据,全凭你空口白牙!难怪你哑了,这恐怕就是你信口雌黄的报应。”有举子讥讽道。
“放肆!”卫枢厉声喝道。
如冰碎玉的声音缓缓逸出,惊呆了堂前众人。
“她是东宫女史,奉孤命协查此案,绝不会信口雌黄,她若有偏失,便是东宫之责,孤会一力承担,还轮不到你在此大放厥词。”
卫枢的维护之言,令所有人安静下来。
堂外,马蹄声传来。
唐橘翻身下马,一身红色劲衣,风尘仆仆地走进堂中。
任知宜见到她,眼神一亮。
唐橘神情肃穆,越过众人,于堂前跪下。
“大理寺捕快唐橘,行追三百里,于扈县官道截回高期所寄信笺,请大人过目。”
“呈上来!”
林居正阅过,蹙着眉朝任知宜望了一眼。
任知宜蓦地心头一坠。
林居正沉吟半晌,缓缓道:“举子高期的家信,乃是一封,自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