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文里头爱唱将相和,没有人毫不费力就独个儿成事的,再圣明的君王也得有能臣来配。
齐王陆鸣野是个在马背上打天下的莽儿郎,嘉笙前世与他做了那几载夫妻,便是再不懂外务,看也能看出来,王府那个擅长出谋划策的秦长史约莫就是他的狗头军师。
她和这秦长史也算并肩战斗过。
秦宋此人是陆鸣野怕她这新婚的齐王妃压制不住场面,特地留下来的智囊团。因有他及时谏言,告知齐地诸事,远嫁而来摸不清王府根底的傅嘉笙少走了许多弯路,才得以快速立足,在郎婿没陪伴身边的时候,成为齐王府的当家主母。
傅嘉笙曾经以为,她与他虽不算挚友,至少是为了齐王府,为了大齐的将来,为了同一份荣耀在出力。便也没想过,原来秦宋也会在她身后捅刀子。
如今想来,连陆鸣野这做郎婿的都能背叛自己,遑论这因他牵线搭桥才识得的秦宋呢?
傅嘉笙只后悔自己看错了人。
想当初陆鸣野在外征战,不是没人劝过她--
要么当个随军夫人,陪着郎婿四处奔命,这样天长日久的相处下去,是体面也有了,情意也浓了,功劳苦楚一并同享,不但看在郎婿眼里,更经得住外人议论。
即便将来他陆鸣野撞了大运发迹了,不论是自己起了心思,还是旁人荐了人来,只要人都知道他有这么一位相识于危难、相伴于征途的原配娘子,那些想在事成之后分一杯羹的人家便轻易没能耐越过她去。
要么亲自操持着替他安置人,最好择一个靠谱能拿捏的。她身边的家生侍女就是上等人选,既受主母辖制,又有情分牵挂,派出去了便如一只风筝。
这是个极有面子的好物件,明晃晃挂在天上,多么直接了当地展示了做大妇的贤良,又十分令人放心。只消紧一紧手中的线,再高再远的风筝也知道来路归途。
那些有经历的人说,要么顾着一头,要么两手并抓,做妻子的最不要拘泥于当时情深,因儿女之情本就是世间最善变的东西。
只有把郎君的心牢牢地把持在自己手中,你管它在你这几分,只需知晓它在哪里,且让它再也离不得你,才是夫妻长久的道理。
这些人也算倾囊相授。
可傅嘉笙从来就是个倔强脾气,才是人家新妇,又一向聚少离多的,手中的郎婿尚没捂热乎,哪里想得到那么长远,便将那几样主意一一拒了。
于她而言,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自幼在一处长大的莲子莲心成了郎婿妾室,替他生儿育女,还要与自己姐妹相称。
傅嘉笙自觉,她的侍女也是平王府娇惯出来的体面模样,和外头有些人家的女郎比都不差的,又是打小养成的情谊,连配小厮都舍不得,自是要放出去择个好女婿做人家正妻的。
况且陆鸣野向她求亲时就保证过,今生今世只得她一个,必不会让嘉笙像她母妃一般,余生都得承受那起子后院的糟心事。
陆鸣野嗓音本就醇厚,人又生得高大,着了军衣挺拔立在那里,是很能唬人的。仿佛他并非在街头巷尾吃百家饭长大,而是在宫阙楼台之上久居。
他那时说得掷地有声,傅嘉笙便信了。
既然交付了信任,就不想因一些外人口舌招来的小女子捕风捉影的醋意去干涉郎君大事。
陆鸣野军中个个都是勇武儿郎,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把家眷安置在齐地,一是在大后方行个便利留个念想,二是借此表示愿将身家性命都托付给齐王。若是做主帅的公然把妻室携在身边,有营帐的将军还好,教那些合伙住大通铺的士兵该如何想呢?
而且齐军新立,其中多是过惯了民间苦日子的和陆鸣野一道举事的百姓,并没有大周旧朝守军到后来安逸享乐、蓄养军妓的风气,齐军律法严明,攻城掠地时只求民心顺服,绝不会行烧杀抢夺之事。
那年的傅嘉笙自信满满,她实在想象不到陆鸣野还能去哪里找来像她一样的女郎,且能兼具上京高僧亲口承认的凤命。
更何况陆鸣野给了她足够多的支持,不但将王府内外、齐地诸事都交由她照管,事事以她的主意去办,如非必要绝不过问,还将最信任的长史秦宋留在她身边,以供驱策。
说得直白一点,那可真是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要人有人……
傅嘉笙在闺中都没过到这样畅快肆意的日子,连她母妃那样豪爽威严的人行事都颇受撒手不管的平王的掣肘,而她自己看中的郎婿却给了她。
这般威风得意的齐王妃成婚不久便发觉自家有了身孕,后来更诞下了他二人独子。那会子的她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也不为过,别提有多顺心畅快,只觉得嫁给陆鸣野这样的好儿郎是她傅嘉笙一生之幸。
她曾经那样骄傲于自己的选择,相信陆鸣野,也连带着信任他留给她的秦宋。
可这个秦长史真是围着她同那狠心的陆鸣野一道下了好大一盘棋啊。
这让傅嘉笙如何甘心,再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搅合在一起沆瀣一气呢?
*
秦宋随人行走在平王府幽长静谧的抄手游廊上,心绪复杂。
“我儿须明白。二房婶母有出身,是咱们大房攀不起的。秦家宋家新挣出前程,并无适龄本家儿女,这联姻之事原系于你父母一身。谁知你父亲早早丢下我们去了。我如今不过是仗了你外祖父刚兴起的势,你二叔才肯应下这桩糊涂事……“
“说是兼祧两房,却仍旧尊重你亡父,待你我更甚寻常嫂侄。你二婶虽是县主,你也见了,那是个素来和气宽仁的。我有时想想,便就这么囫囵过去也好,将来你总有鼎立门庭时日。到那时,我儿就接了为娘去享福,咱们过好咱们的日子,再不与他们掺和……”
母亲的教诲历历在目。
临上马车前,送行的人群里,那高高隆起的小腹亦做不得假。
他不由得遥望前方那端庄背影。
自她进门,似乎总是这般姿态娴雅,未见出格举止。连他知道母亲再怀了孩儿都抑不住心中怨怼,陷入疯魔,多少次在人前失了规矩体统。二婶却如往常一般,一次失态都没有。
此番进到这平王府,他更觉此处与秦家将门习性大有不同。似这等高门显贵的女郎,教养再好,嫁到秦府又经历这些破落户都难有的事项,她真就像个没事人一般?真就不妒不怨?
午夜梦回时分,总归他是恨的。
阳光偶然从廊间穿过,照映在过路人侧脸。
感受到这阴凉地界难得的暖意,秦宋忽地警醒,赶忙垂下眼,做出目不斜视的样子来。
嘉璨与嘉笙不能让归宁的长姐久候,会了面说了两句话就抄了近路来正院,先到的春晖堂,站在堂前相迎,远远瞧见了这一幕。
傅嘉璨拿团扇挡住嘴,看着在扇风似的,便将低语送到嘉笙耳边。
“这小郎好生阴郁。”
嘉笙听见这名便想起前世,再看到真人,就越发不自在。
她见过的郎君们,一个二个都练就变脸功夫,将所思所想偷偷藏起,如同那暗地里蓄势待发的豺狼虎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瞅准时机狠狠撕咬下人家血肉。
阴差阳错之事日益增多,傅嘉笙顿觉倦怠,更加藏不住,讥诮道:“本是将种,自然野性难驯。”
那语调颇为尖利,惹得嘉璨诧异地看了她片刻。
“我就知道你面上不显,心里头也是有气的。”嘉璨摇着扇子给她降火,“大姐一生下来就抱给母妃养,是看着你我长成的,她受苦,我也心酸。秦家那等虎狼窝,能养出些什么高洁之士,便有那么几棵好笋,耳濡目染的,迟早也歪了心性。”
嘉笙心想,何止是歪呀,为了人家主子,还会使灯下黑的绝招呢。
嘉璨远远打量他一回,“不过大姐待这孩子还算看重,听母妃适才的口风,此番归家带上他便是为了进学拜师之事。说不得还得劳动你,那家传的帖子这一辈不还没使呢。”
“难怪在这时分上门。”
傅嘉笙站在原地,静看这旧相识带着不知情的样貌走来。
上一世,大姐傅嘉宜没挨到回门便病殁,嘉笙并未见过尚是少年的秦宋。
拜师一事也是后来才有的。在那之前,平王和秦家议定了婚事,剩下两三个待嫁的妻妹里,秦钊选中了嘉笙做填房。
那年月,平王妃已逝,游手好闲了大半生的平王转而情深难抑,整日里追忆亡妻,愈发不理各处俗人俗事,带着一家老小坐吃山空起来。
人都说平王府的爵位是要到头了。
如此一来,原定下的出了孝便成婚的续弦之事,蒸蒸日上的秦家渐渐地不再提及。
两家早已换过庚帖,他家不来迎娶,平王府也没法再择婿。念及平王妃就这一丝嫡亲骨血,蜗居平京一辈子的平王头一回违抗圣谕,未等传召便私下去往上京,亲自解除了婚约。
作为交换,平王府历代相传的拜师名帖便给了秦钊的堂侄秦宋。
平山书院名扬天下,历届学子须得经历三试方能考取弟子资质。平郡王府虽协同官府经略平京十四州,不过担个名声,实则不曾掺和地方政事。这么多年,拢共就得了一张直接入学的拜帖,一代只一人,历来为世子所有。
前世的世子,八郎傅嘉善不喜读书,这拜帖给了秦宋也不算空落。秦小郎君修文习武,顶着平山书院弟子的身份人脉,在周齐两朝的官场上大有作为。
今生世子名位早定,而傅嘉笙碍于身份,唯恐日后多有不便,并不打算入平山书院苦读。只不过受前尘牵连,哪怕他还年少……
世事难料,这帖子她也不想给秦宋了。
嘉璨的团扇正停歇,她突发奇想,一拍脑袋,“依着父王现在对新儿子的疼爱,这帖子他该不会抢去给八郎吧?”
嘉笙蓦地笑出声,“那不正好么。”
齐王陆鸣野是个在马背上打天下的莽儿郎,嘉笙前世与他做了那几载夫妻,便是再不懂外务,看也能看出来,王府那个擅长出谋划策的秦长史约莫就是他的狗头军师。
她和这秦长史也算并肩战斗过。
秦宋此人是陆鸣野怕她这新婚的齐王妃压制不住场面,特地留下来的智囊团。因有他及时谏言,告知齐地诸事,远嫁而来摸不清王府根底的傅嘉笙少走了许多弯路,才得以快速立足,在郎婿没陪伴身边的时候,成为齐王府的当家主母。
傅嘉笙曾经以为,她与他虽不算挚友,至少是为了齐王府,为了大齐的将来,为了同一份荣耀在出力。便也没想过,原来秦宋也会在她身后捅刀子。
如今想来,连陆鸣野这做郎婿的都能背叛自己,遑论这因他牵线搭桥才识得的秦宋呢?
傅嘉笙只后悔自己看错了人。
想当初陆鸣野在外征战,不是没人劝过她--
要么当个随军夫人,陪着郎婿四处奔命,这样天长日久的相处下去,是体面也有了,情意也浓了,功劳苦楚一并同享,不但看在郎婿眼里,更经得住外人议论。
即便将来他陆鸣野撞了大运发迹了,不论是自己起了心思,还是旁人荐了人来,只要人都知道他有这么一位相识于危难、相伴于征途的原配娘子,那些想在事成之后分一杯羹的人家便轻易没能耐越过她去。
要么亲自操持着替他安置人,最好择一个靠谱能拿捏的。她身边的家生侍女就是上等人选,既受主母辖制,又有情分牵挂,派出去了便如一只风筝。
这是个极有面子的好物件,明晃晃挂在天上,多么直接了当地展示了做大妇的贤良,又十分令人放心。只消紧一紧手中的线,再高再远的风筝也知道来路归途。
那些有经历的人说,要么顾着一头,要么两手并抓,做妻子的最不要拘泥于当时情深,因儿女之情本就是世间最善变的东西。
只有把郎君的心牢牢地把持在自己手中,你管它在你这几分,只需知晓它在哪里,且让它再也离不得你,才是夫妻长久的道理。
这些人也算倾囊相授。
可傅嘉笙从来就是个倔强脾气,才是人家新妇,又一向聚少离多的,手中的郎婿尚没捂热乎,哪里想得到那么长远,便将那几样主意一一拒了。
于她而言,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自幼在一处长大的莲子莲心成了郎婿妾室,替他生儿育女,还要与自己姐妹相称。
傅嘉笙自觉,她的侍女也是平王府娇惯出来的体面模样,和外头有些人家的女郎比都不差的,又是打小养成的情谊,连配小厮都舍不得,自是要放出去择个好女婿做人家正妻的。
况且陆鸣野向她求亲时就保证过,今生今世只得她一个,必不会让嘉笙像她母妃一般,余生都得承受那起子后院的糟心事。
陆鸣野嗓音本就醇厚,人又生得高大,着了军衣挺拔立在那里,是很能唬人的。仿佛他并非在街头巷尾吃百家饭长大,而是在宫阙楼台之上久居。
他那时说得掷地有声,傅嘉笙便信了。
既然交付了信任,就不想因一些外人口舌招来的小女子捕风捉影的醋意去干涉郎君大事。
陆鸣野军中个个都是勇武儿郎,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把家眷安置在齐地,一是在大后方行个便利留个念想,二是借此表示愿将身家性命都托付给齐王。若是做主帅的公然把妻室携在身边,有营帐的将军还好,教那些合伙住大通铺的士兵该如何想呢?
而且齐军新立,其中多是过惯了民间苦日子的和陆鸣野一道举事的百姓,并没有大周旧朝守军到后来安逸享乐、蓄养军妓的风气,齐军律法严明,攻城掠地时只求民心顺服,绝不会行烧杀抢夺之事。
那年的傅嘉笙自信满满,她实在想象不到陆鸣野还能去哪里找来像她一样的女郎,且能兼具上京高僧亲口承认的凤命。
更何况陆鸣野给了她足够多的支持,不但将王府内外、齐地诸事都交由她照管,事事以她的主意去办,如非必要绝不过问,还将最信任的长史秦宋留在她身边,以供驱策。
说得直白一点,那可真是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要人有人……
傅嘉笙在闺中都没过到这样畅快肆意的日子,连她母妃那样豪爽威严的人行事都颇受撒手不管的平王的掣肘,而她自己看中的郎婿却给了她。
这般威风得意的齐王妃成婚不久便发觉自家有了身孕,后来更诞下了他二人独子。那会子的她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也不为过,别提有多顺心畅快,只觉得嫁给陆鸣野这样的好儿郎是她傅嘉笙一生之幸。
她曾经那样骄傲于自己的选择,相信陆鸣野,也连带着信任他留给她的秦宋。
可这个秦长史真是围着她同那狠心的陆鸣野一道下了好大一盘棋啊。
这让傅嘉笙如何甘心,再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搅合在一起沆瀣一气呢?
*
秦宋随人行走在平王府幽长静谧的抄手游廊上,心绪复杂。
“我儿须明白。二房婶母有出身,是咱们大房攀不起的。秦家宋家新挣出前程,并无适龄本家儿女,这联姻之事原系于你父母一身。谁知你父亲早早丢下我们去了。我如今不过是仗了你外祖父刚兴起的势,你二叔才肯应下这桩糊涂事……“
“说是兼祧两房,却仍旧尊重你亡父,待你我更甚寻常嫂侄。你二婶虽是县主,你也见了,那是个素来和气宽仁的。我有时想想,便就这么囫囵过去也好,将来你总有鼎立门庭时日。到那时,我儿就接了为娘去享福,咱们过好咱们的日子,再不与他们掺和……”
母亲的教诲历历在目。
临上马车前,送行的人群里,那高高隆起的小腹亦做不得假。
他不由得遥望前方那端庄背影。
自她进门,似乎总是这般姿态娴雅,未见出格举止。连他知道母亲再怀了孩儿都抑不住心中怨怼,陷入疯魔,多少次在人前失了规矩体统。二婶却如往常一般,一次失态都没有。
此番进到这平王府,他更觉此处与秦家将门习性大有不同。似这等高门显贵的女郎,教养再好,嫁到秦府又经历这些破落户都难有的事项,她真就像个没事人一般?真就不妒不怨?
午夜梦回时分,总归他是恨的。
阳光偶然从廊间穿过,照映在过路人侧脸。
感受到这阴凉地界难得的暖意,秦宋忽地警醒,赶忙垂下眼,做出目不斜视的样子来。
嘉璨与嘉笙不能让归宁的长姐久候,会了面说了两句话就抄了近路来正院,先到的春晖堂,站在堂前相迎,远远瞧见了这一幕。
傅嘉璨拿团扇挡住嘴,看着在扇风似的,便将低语送到嘉笙耳边。
“这小郎好生阴郁。”
嘉笙听见这名便想起前世,再看到真人,就越发不自在。
她见过的郎君们,一个二个都练就变脸功夫,将所思所想偷偷藏起,如同那暗地里蓄势待发的豺狼虎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瞅准时机狠狠撕咬下人家血肉。
阴差阳错之事日益增多,傅嘉笙顿觉倦怠,更加藏不住,讥诮道:“本是将种,自然野性难驯。”
那语调颇为尖利,惹得嘉璨诧异地看了她片刻。
“我就知道你面上不显,心里头也是有气的。”嘉璨摇着扇子给她降火,“大姐一生下来就抱给母妃养,是看着你我长成的,她受苦,我也心酸。秦家那等虎狼窝,能养出些什么高洁之士,便有那么几棵好笋,耳濡目染的,迟早也歪了心性。”
嘉笙心想,何止是歪呀,为了人家主子,还会使灯下黑的绝招呢。
嘉璨远远打量他一回,“不过大姐待这孩子还算看重,听母妃适才的口风,此番归家带上他便是为了进学拜师之事。说不得还得劳动你,那家传的帖子这一辈不还没使呢。”
“难怪在这时分上门。”
傅嘉笙站在原地,静看这旧相识带着不知情的样貌走来。
上一世,大姐傅嘉宜没挨到回门便病殁,嘉笙并未见过尚是少年的秦宋。
拜师一事也是后来才有的。在那之前,平王和秦家议定了婚事,剩下两三个待嫁的妻妹里,秦钊选中了嘉笙做填房。
那年月,平王妃已逝,游手好闲了大半生的平王转而情深难抑,整日里追忆亡妻,愈发不理各处俗人俗事,带着一家老小坐吃山空起来。
人都说平王府的爵位是要到头了。
如此一来,原定下的出了孝便成婚的续弦之事,蒸蒸日上的秦家渐渐地不再提及。
两家早已换过庚帖,他家不来迎娶,平王府也没法再择婿。念及平王妃就这一丝嫡亲骨血,蜗居平京一辈子的平王头一回违抗圣谕,未等传召便私下去往上京,亲自解除了婚约。
作为交换,平王府历代相传的拜师名帖便给了秦钊的堂侄秦宋。
平山书院名扬天下,历届学子须得经历三试方能考取弟子资质。平郡王府虽协同官府经略平京十四州,不过担个名声,实则不曾掺和地方政事。这么多年,拢共就得了一张直接入学的拜帖,一代只一人,历来为世子所有。
前世的世子,八郎傅嘉善不喜读书,这拜帖给了秦宋也不算空落。秦小郎君修文习武,顶着平山书院弟子的身份人脉,在周齐两朝的官场上大有作为。
今生世子名位早定,而傅嘉笙碍于身份,唯恐日后多有不便,并不打算入平山书院苦读。只不过受前尘牵连,哪怕他还年少……
世事难料,这帖子她也不想给秦宋了。
嘉璨的团扇正停歇,她突发奇想,一拍脑袋,“依着父王现在对新儿子的疼爱,这帖子他该不会抢去给八郎吧?”
嘉笙蓦地笑出声,“那不正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