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11)
王导曾胸怀大志渡江,定计收服江南士族、推晋帝上位,功成后却堂兄叛乱,身家性命难保。
如今陛前的他也只能长叹一声人生起落间不容发。
周顗不发一言,只是把伞往前递了递。
“伯仁,”王导的声音依然稳重,却染上了他这个年纪,这个地位不应该有的沧桑,“这冷雨,必定是在罚我对王处仲之事一向的无为态度……他叛乱,我的罪必请,罚必受,也是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只是,王处仲的叛国之举,我琅琊王氏举族上下皆不知。如依未明察叛乱之意治罪,能否禀告陛下,求人头落地的只我一人?这里的数十人与他都无书信来往,后宅的妇人幼子也何其无辜!他们非生而知之者,又如何预料到这类事?与其就这么冤死,不如让他们活着为国献计,施策惠百姓、降王处仲。”
王导郑重一拜:“伯仁,这百十口人的性命,就交给你了。”
一段情真意切的话说完,两人皆默,只有雨击伞的声音,稀疏又沉重,敲击着人的神经。
打破沉默的是王导的咳嗽声,压抑得很。他急忙以袖掩面。宽大的袖子沉重,如一道帷幕隔开二人。
周顗等了一会儿,见王导没有接伞的意思,便把伞放到地上,径直去了殿中。
等到周顗再出来,已经是半个时辰后了。青伞换了个位置,从王导右前方到了正右侧。周顗与王导擦身而过,他笑着,手舞足蹈,左顾右盼:“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王导的心随着周顗的离去一点点沉了下去。
刘大连提议灭王氏以镇叛军,陛下至今未表态……
王处仲想要陛下的位置,其它士族也想要王氏的位置。现在交好的周伯仁也不进言,态度疏离冷淡,更可推之旁人态度……
如此,琅琊王氏当如枯木,树倒猢狲散。
惊惧和怨恨在王导心中滋长蔓生,他的身躯却在大风细雨中愈发挺直。
还是只能靠陛下。他想。
青伞被冷风逼得一晃,向后滚去。
“这天怎么还是这么冷?”夫人把笔搁在笔山上,拢了拢裘衣。
璎珞笑着磨墨:“谁知道?总不可能是看夫人日夜操劳,特意给夫人一个休息的借口。”
“得,你竟然也来消遣我。说吧,能让你那么开心,是什么事?”
“自然是这个。”
璎珞看向夫人的账本:“忙了那么久,总算修完了。”
账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各式物件,小件的如首饰、玉雕,大件的如瓷器,种类虽多,但大部分都来自于夫人的嫁妆。这也算是它们一个难得的共通点。
把视线从窗外的碧柳收回,簪子折射出一道光,夫人又低头看向账本,手指在账本上空游移:“这么做真的对吗?他好歹是我的夫君,是恒儿、芷儿的父亲。而且芷儿还那么小……”
听到这些,璎珞的笑容慢慢消失。自新年那次后,她多次劝夫人不要再对主君抱有期待,不要再想着他能回心转意,给她应有的尊重——十年的忽视和慢待还不够证明这一切吗?
可……
夫人仍自顾自念着,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听下人的反应,是个有地位的人来了。
等看到来人的身影,璎珞内心一阵翻腾——怎么是他?
主君穿着官服自雨中走来。进屋,收伞,走到夫人身边,动作亲切又自然。若不是亲眼见证,璎珞绝不会想到这人曾在那温暖的新年说出那样冰冷至极的话过。
夫人赶紧用其它纸张把账本盖上:“君。”
今天主君的心情似乎也很好。他难得在夫人面前笑,但每一次的笑容都足以扰乱夫人的心神。
“这些日子管家辛苦你了。你……霜娘,我之前那样怠慢你,你却能大度帮家里渡过危难……是我器量小了。”主君执起夫人的手,眼含温情,“霜娘雅量,我必铭记于心,不会像之前那样对你!”
夫人惊诧地抬起头,双眼一瞬闪过千种情绪,但真到了和主君的眼神对上时,又瞬间移开:“君安便好。”
这……这是转性了?璎珞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强压住睁大眼睛的欲望。但她也只能控制住打扰他们亲热的想法,真刺眼真到了受不了的时候就抬头看天。
啊...…太阳真好啊.….
不一会儿,主君去忙,夫人凭几痴痴地目送。待那片衣角消失在拐角处,她问:“璎珞,你说……他是不是终于爱上我了?”语气飘忽,如在梦中。
璎珞只觉得今天自己应该是睡过头了,才会梦到这么荒唐的一幕。
夫人从纸堆里扒出账本,一把撂到不远的火盆上,璎珞心痛如绞,不顾仪态去抢,可纸沾火就着,如何存得住?等到抢出了一团飞灰,璎珞拍灭袖子上的火,看向夫人,双眼瞪圆。夫人却浑然不觉,玩弄着乌发。
“君不负妾,妾不离君……”她喃喃道。
“疯了!”璎珞心里只能闪出这两个字。
而且……
璎珞神色自若地看着那堆飞灰,欲泣却无泪,这让她自己也觉得奇怪。
明明这是夫人和她做了几年的账本。这账本上的东西,是每个琅琊王氏的人都不能忍的,所以她们夙夜不懈,从不声张。
那是哪天?那天倒是天朗气清,她还记得夫人被她说动决定偷运走嫁妆时身后摇曳的柳枝,只有两三根。于是她们嘲笑柳树秃,又笑毛笔头发硬。
“璎珞姑姑,你拿错了,那把才是库房的钥匙。”思绪回笼,璎珞定睛一看,发现自己果然是拿错了钥匙。她道谢后正要离去,却又听到后面毫无波澜的声音:“璎珞姑姑,可以把钥匙给我吗?”
愣了一下,璎珞看着自己手中的铜钥匙,回想起自己之所以来找钥匙,是因为王初派苏嬛报了夫人,去库房取一方澄泥砚。
“是婢糊涂了。“璎珞把钥匙给了苏嬛,走出房门往正院去,脚步平缓,似乎没有什么事能让她感到焦急和失措。
苏嬛没有管顾,取了砚台径直往王初院里去。王初正捧着《诗经》看,毛笔在他手上一圈圈转着,但如果仔细看了就会发现每圈都不一样,像冬日千万朵盛开的雪花,千变万化却又转瞬即逝。
突然,他向门口看过来,眼睛显得又亮又有神。
“回雪,回来了啊!”
苏嬛“嗯”了一声,把砚台放到书旁,对面的流风看着他们,默默收起了手里刚准备好,要去找苏嬛讨教怎么玩的花绳。
王初扫一眼砚台,看向苏嬛:“你到底是怎么写出的那么风流的一篇文章啊!”
自从知道王初要代王思柔交文章后,苏嬛干脆也写了篇让王初代交上去,算是练练手,看几千年的功夫有没有生疏。
王初看了后不动声色,夫子看了后惊为天人。王初上课时甚至看到那个不管下课笑得多开心,上课从来严肃认真的夫子在课上激动地夸这篇文章。
他的嘴角向上一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随后嘴角向下一撇:要是夫子下课悄悄没有问王恒这篇文章是不是他替写的就更好了。
“夫子到底怎么评的?”苏嬛还没开口,流风就凑了过来。
“你不是跟着大郎去上学了吗?还没听到?”苏嬛白了他一眼。
流风和他的绳子都因这个白眼失去了颜色。他也把头一扭: “他们在里面讲,我又听不见。”
王初却得意道:“是啊,我终有一天会成为天下第一的文士,就算是身边婢女的文章也比那些高官人上人风流得多!”
“回雪你的文章,可是‘文体省净,迨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柔姑娘的呢?”
“夫子说杀伐之气太盛,削去风流之意,词藻尚可,着眼过低,只论现实不论道。对了!你们的文章还有一样的毛病,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这个典故太多了,最好改成生僻一些的。其它的典故也用得太少了。”王初认真地说,不时点点头,摇摇笔。
可文章不就是应该谈论现实吗?文题是叛乱,一个是实实在在的乱象,一个是虚无飘渺的道,这要怎么联系?东搬西扯生编硬套吗?而且,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人看。如果一篇文章里全是生僻的典故,别人为看懂文章查典故就得先去半条命,谁还有闲心去欣赏文章,去了解作者的心志意趣、观点论断啊!
这种强论道、强用生典的风气盛行,难怪文章陷入了低谷。
苏嬛心里激烈批评着文风日下,面上却不露声色:“可写得太生僻别人会看不懂吧?”
“别人?别人不懂典故,是他们没文化。我要做真名士,做不惧人言随心所欲的真名士,随笔和文章何须他们懂啊?而且,一篇文章唯有知己者能懂,这种千万人只一两人知我的感觉,简直……简直……”王初的眼睛中似乎要闪出星星,放着无尽的光。
……这不是文章,是暗号信。
如今陛前的他也只能长叹一声人生起落间不容发。
周顗不发一言,只是把伞往前递了递。
“伯仁,”王导的声音依然稳重,却染上了他这个年纪,这个地位不应该有的沧桑,“这冷雨,必定是在罚我对王处仲之事一向的无为态度……他叛乱,我的罪必请,罚必受,也是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只是,王处仲的叛国之举,我琅琊王氏举族上下皆不知。如依未明察叛乱之意治罪,能否禀告陛下,求人头落地的只我一人?这里的数十人与他都无书信来往,后宅的妇人幼子也何其无辜!他们非生而知之者,又如何预料到这类事?与其就这么冤死,不如让他们活着为国献计,施策惠百姓、降王处仲。”
王导郑重一拜:“伯仁,这百十口人的性命,就交给你了。”
一段情真意切的话说完,两人皆默,只有雨击伞的声音,稀疏又沉重,敲击着人的神经。
打破沉默的是王导的咳嗽声,压抑得很。他急忙以袖掩面。宽大的袖子沉重,如一道帷幕隔开二人。
周顗等了一会儿,见王导没有接伞的意思,便把伞放到地上,径直去了殿中。
等到周顗再出来,已经是半个时辰后了。青伞换了个位置,从王导右前方到了正右侧。周顗与王导擦身而过,他笑着,手舞足蹈,左顾右盼:“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王导的心随着周顗的离去一点点沉了下去。
刘大连提议灭王氏以镇叛军,陛下至今未表态……
王处仲想要陛下的位置,其它士族也想要王氏的位置。现在交好的周伯仁也不进言,态度疏离冷淡,更可推之旁人态度……
如此,琅琊王氏当如枯木,树倒猢狲散。
惊惧和怨恨在王导心中滋长蔓生,他的身躯却在大风细雨中愈发挺直。
还是只能靠陛下。他想。
青伞被冷风逼得一晃,向后滚去。
“这天怎么还是这么冷?”夫人把笔搁在笔山上,拢了拢裘衣。
璎珞笑着磨墨:“谁知道?总不可能是看夫人日夜操劳,特意给夫人一个休息的借口。”
“得,你竟然也来消遣我。说吧,能让你那么开心,是什么事?”
“自然是这个。”
璎珞看向夫人的账本:“忙了那么久,总算修完了。”
账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各式物件,小件的如首饰、玉雕,大件的如瓷器,种类虽多,但大部分都来自于夫人的嫁妆。这也算是它们一个难得的共通点。
把视线从窗外的碧柳收回,簪子折射出一道光,夫人又低头看向账本,手指在账本上空游移:“这么做真的对吗?他好歹是我的夫君,是恒儿、芷儿的父亲。而且芷儿还那么小……”
听到这些,璎珞的笑容慢慢消失。自新年那次后,她多次劝夫人不要再对主君抱有期待,不要再想着他能回心转意,给她应有的尊重——十年的忽视和慢待还不够证明这一切吗?
可……
夫人仍自顾自念着,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听下人的反应,是个有地位的人来了。
等看到来人的身影,璎珞内心一阵翻腾——怎么是他?
主君穿着官服自雨中走来。进屋,收伞,走到夫人身边,动作亲切又自然。若不是亲眼见证,璎珞绝不会想到这人曾在那温暖的新年说出那样冰冷至极的话过。
夫人赶紧用其它纸张把账本盖上:“君。”
今天主君的心情似乎也很好。他难得在夫人面前笑,但每一次的笑容都足以扰乱夫人的心神。
“这些日子管家辛苦你了。你……霜娘,我之前那样怠慢你,你却能大度帮家里渡过危难……是我器量小了。”主君执起夫人的手,眼含温情,“霜娘雅量,我必铭记于心,不会像之前那样对你!”
夫人惊诧地抬起头,双眼一瞬闪过千种情绪,但真到了和主君的眼神对上时,又瞬间移开:“君安便好。”
这……这是转性了?璎珞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强压住睁大眼睛的欲望。但她也只能控制住打扰他们亲热的想法,真刺眼真到了受不了的时候就抬头看天。
啊...…太阳真好啊.….
不一会儿,主君去忙,夫人凭几痴痴地目送。待那片衣角消失在拐角处,她问:“璎珞,你说……他是不是终于爱上我了?”语气飘忽,如在梦中。
璎珞只觉得今天自己应该是睡过头了,才会梦到这么荒唐的一幕。
夫人从纸堆里扒出账本,一把撂到不远的火盆上,璎珞心痛如绞,不顾仪态去抢,可纸沾火就着,如何存得住?等到抢出了一团飞灰,璎珞拍灭袖子上的火,看向夫人,双眼瞪圆。夫人却浑然不觉,玩弄着乌发。
“君不负妾,妾不离君……”她喃喃道。
“疯了!”璎珞心里只能闪出这两个字。
而且……
璎珞神色自若地看着那堆飞灰,欲泣却无泪,这让她自己也觉得奇怪。
明明这是夫人和她做了几年的账本。这账本上的东西,是每个琅琊王氏的人都不能忍的,所以她们夙夜不懈,从不声张。
那是哪天?那天倒是天朗气清,她还记得夫人被她说动决定偷运走嫁妆时身后摇曳的柳枝,只有两三根。于是她们嘲笑柳树秃,又笑毛笔头发硬。
“璎珞姑姑,你拿错了,那把才是库房的钥匙。”思绪回笼,璎珞定睛一看,发现自己果然是拿错了钥匙。她道谢后正要离去,却又听到后面毫无波澜的声音:“璎珞姑姑,可以把钥匙给我吗?”
愣了一下,璎珞看着自己手中的铜钥匙,回想起自己之所以来找钥匙,是因为王初派苏嬛报了夫人,去库房取一方澄泥砚。
“是婢糊涂了。“璎珞把钥匙给了苏嬛,走出房门往正院去,脚步平缓,似乎没有什么事能让她感到焦急和失措。
苏嬛没有管顾,取了砚台径直往王初院里去。王初正捧着《诗经》看,毛笔在他手上一圈圈转着,但如果仔细看了就会发现每圈都不一样,像冬日千万朵盛开的雪花,千变万化却又转瞬即逝。
突然,他向门口看过来,眼睛显得又亮又有神。
“回雪,回来了啊!”
苏嬛“嗯”了一声,把砚台放到书旁,对面的流风看着他们,默默收起了手里刚准备好,要去找苏嬛讨教怎么玩的花绳。
王初扫一眼砚台,看向苏嬛:“你到底是怎么写出的那么风流的一篇文章啊!”
自从知道王初要代王思柔交文章后,苏嬛干脆也写了篇让王初代交上去,算是练练手,看几千年的功夫有没有生疏。
王初看了后不动声色,夫子看了后惊为天人。王初上课时甚至看到那个不管下课笑得多开心,上课从来严肃认真的夫子在课上激动地夸这篇文章。
他的嘴角向上一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随后嘴角向下一撇:要是夫子下课悄悄没有问王恒这篇文章是不是他替写的就更好了。
“夫子到底怎么评的?”苏嬛还没开口,流风就凑了过来。
“你不是跟着大郎去上学了吗?还没听到?”苏嬛白了他一眼。
流风和他的绳子都因这个白眼失去了颜色。他也把头一扭: “他们在里面讲,我又听不见。”
王初却得意道:“是啊,我终有一天会成为天下第一的文士,就算是身边婢女的文章也比那些高官人上人风流得多!”
“回雪你的文章,可是‘文体省净,迨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柔姑娘的呢?”
“夫子说杀伐之气太盛,削去风流之意,词藻尚可,着眼过低,只论现实不论道。对了!你们的文章还有一样的毛病,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这个典故太多了,最好改成生僻一些的。其它的典故也用得太少了。”王初认真地说,不时点点头,摇摇笔。
可文章不就是应该谈论现实吗?文题是叛乱,一个是实实在在的乱象,一个是虚无飘渺的道,这要怎么联系?东搬西扯生编硬套吗?而且,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人看。如果一篇文章里全是生僻的典故,别人为看懂文章查典故就得先去半条命,谁还有闲心去欣赏文章,去了解作者的心志意趣、观点论断啊!
这种强论道、强用生典的风气盛行,难怪文章陷入了低谷。
苏嬛心里激烈批评着文风日下,面上却不露声色:“可写得太生僻别人会看不懂吧?”
“别人?别人不懂典故,是他们没文化。我要做真名士,做不惧人言随心所欲的真名士,随笔和文章何须他们懂啊?而且,一篇文章唯有知己者能懂,这种千万人只一两人知我的感觉,简直……简直……”王初的眼睛中似乎要闪出星星,放着无尽的光。
……这不是文章,是暗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