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秋将横幅挂起来后,济慈书院外果然多了一圈人,城北虽然人少,但来朝觉寺烧香拜佛的人不少,路过的人都会被那张大横幅吸引着瞧上一眼。
那些夫人小姐,最是八卦,消息在三河县里传了一圈又一圈,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知道了今年的府案首是谁。
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县学。
有些人心里开始泛起嘀咕,元宵灯会那晚县学三局一胜不敌济慈书院也就罢了,怎么这县试和府试也是济慈书院大出风头。
难道济慈书院的实力真的比县学更厉害?
那些富户遗憾济慈书院只收寒门子弟,只能通过给济慈书院捐献银子来上个慈善榜单蹭个善名。
县学口碑有明显的下滑,县学的夫子们干着急,只能把县学的学子教训一顿,这次丁字班参加考试但没有取得童生的,都被夫子们训斥地如鹌鹑一样。
此刻县学的夫子难得庆幸,济慈书院幸好只收寒门,不然县学要跑多少学生。
县学忙着整顿学生,叶秋催着他们快快兑现十堂课的承诺。
这些人可都还“欠债”呢,她是债主。
县学那方无奈,虽然不情愿可这事儿也推托不掉,他们敢说,如果他们不兑现承诺,叶秋马上就会在拉个横幅说他们县学的夫子不讲信用,答应她的事不完成,到时候又是他们丢脸。
县学首次来济慈书院讲课的是黄夫子,他肩负重任,一众老头让他来偷师来着,临走前一个个围着他千叮万嘱,让他细细观察济慈书院的教学有什么特殊。
打探清楚这些学生都在做什么,为什么短短时间才读了几个月的书却能赶上别人读几年的水平。
不光是他们好奇,黄夫子自己也好奇呀,他教了近十多年的书,天才多多少少也见过几个,但也无法和济慈书院的书度相提并论,更何况,之前济慈书院的人在县学也曾呆过一段日子。
有些同僚鄙夷他们的父辈是马贼出身,但黄夫子却没有那么多计较,西汉名将卫青,原是一个骑奴,最终也不耽误人成为一代名将。出身这事,只能看到前半段,往后如何,还得看自身。
黄夫子对出身不看重,更加在意的是学生的才学,所以当初他给丁字班上课时,也考验过他们读书方面的能力、天赋,都是很普通的资质,稍微有点出彩的就是陈信文,但这小子的天赋绝对算不得最好。
他见过最好的苗子是林津浩,书本就像是为他而生,正常人作诗都会考虑平仄对称,人家不必,第一次作诗就像吃饭那样简单,张口就来,作为老师他汗颜,自问教不了这样的满级学生。
就是这样一群资质普通的学生,到了叶秋手里怎么就变得脱胎换骨,如得神助,仿若被天上的文曲星点了慧根一样。
黄夫子来到济慈书院时,叶秋正在给这些学生发钱。
府试五人上榜新晋童生,还有一人夺魁,银子又要掏一笔了。
“发钱了!发钱了!取得童生的之前说好了,一人得十两银,你们五个都上来领钱吧!”
黄夫子老远就听到了叶秋大嗓门的喊声,对此他嗤之以鼻,叶秋就是用银子来吊着这些学生的?哼!银子这种铜臭之物是玷污了圣贤之学,二者怎能同流合污,叶秋这是对他们读书人的侮辱!
但他没有上去阻止,而是远远的站在窗前静静地看着,一定还有别的招数,他要好好学习观摩一下。
里面教舍内很热闹,那五位上前领银子的喜气洋洋,嘴角咧着大大。
叶秋是直观的将用银锭子摆在五个木头做的托盘上,托盘上面放着她用布帛特制的证书,写着“喜贺某某荣获童生”,下面又年月日期,济慈书院的字样。
亮银色的银锭子在室内被透过窗的阳光照映地闪闪发光,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五人高兴接过,底下人的其他学子都羡慕的流口水,这么大的银锭子,谁不想要啊?
叶秋没有让他们拿完银子就走,而是让每一个人都说一说自己的学习经验,考前都背了哪些书,做了几套卷子,写了几篇文章。
得奖的人一一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复习经验,从几时起床,何时睡觉都一一详细列举。
下面听的人也很认真,拿笔的拿笔,感觉对自己有用需要借鉴的地方都记下来。
黄夫子眼里闪过诧异,他带过的学生很多,但大家对于考高分都是藏私的,没有人这么大方的去大谈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
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能够快速习得别人的优势。
在座的都是穷人家孩子,还没摸过这样亮闪闪的银锭。
一个个眼馋地流口水,反思自己怎么就没有拿到童生呢,如果自己能多背一篇文章,多练一练诗句,是不是也能拿到银子,不行,以后自己要比他们早起一个时辰温习功课,下一次他们也要取得童生拿银子。
教舍内气氛热闹,学生们精神振奋,像是打了鸡血。
十两银可能在富人家的小孩儿眼中不算什么,可能还不够他们去浩庭轩这样的高档酒楼挥霍吃一顿席面的钱,但是对从小就没摸到过银子的贫寒子弟来说,是无比撼动和诱惑的。
况且这不仅仅是银子啊,这象征着他们每日点灯苦读熬夜奋战的荣誉,是靠自己读书赚来的。叶秋只是在给他们具象化努力地成果而已,告诉他们每一个人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这回报或大或小,或早或晚,但总归是会来的。
窗外原本不屑一顾的黄夫子,眼神渐渐平和,耷拉的嘴角也渐渐收回,他似乎懂了,叶秋用银子激励这些学生不是他所想的铜臭,而是一种众人艳羡的荣誉,银子之于学生就像......晋升之于官员,反正就是一个意思。
最后一个嘉奖的是获得府案首的陈信文,叶秋给了奖银三十两。
大家虽然艳羡,却知道府案首得知不易,纷纷鼓掌为其庆贺。
领完银子并不算完,叶秋要求他们每人把自己做的答卷都默出来,重写一遍。
互相传看,查漏补缺,揣摩别人的文章为何能高分,自己的又有哪些不足,该如何改进。
站在窗外的黄夫子总算见到济慈书院的“真功夫”了,成绩提升没有捷径可言,只有不断地训练重复,他们不是奇怪为何济慈书院的人能够进步神速吗?
因为县学的人只在课堂学,课后少爷们的生活很精彩,打马球,喝花酒,声色犬马从不缺席。
而济慈书院的学生在课后是抓紧一切时间埋头苦读,卷子写了一遍又一遍,文章每日勤背训练,纵有放松懈怠的心,见到同窗小伙伴都在默默读书时,自己都会羞愧掩首,继续跟着学习。
在这样的氛围下,日复一日,不出两个月,文盲也能被熏陶出几分文采。
叶秋并不推崇这样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苦学,相反,她的致学理念是兴趣倡导,鼓励全身心自发的投入,但这些孩子情况特殊,一来他们功课落后同龄人较多,二来大家视县学的人为仇敌,都憋着一股气等着扬眉吐气。
其实放榜日府城酒楼里的县学学子说的没错,他们学识底子薄弱,所以只能依靠自己长期的积累,其他人都帮不了,叶秋可以针对科考训练他们应试能力,但却没办法补全他们的文化素养。
等叶秋做完了府试的总结后,又拿出昨晚叶白薇给她的文章和卷子,她扬了扬手里的宝贵资料,“这里面是你们六人院试要准备的参考资料,我交给陈信文保管,你们自己互相借着传阅,是相互交流探讨还是自己钻研都由你们自己定,其他人若想看,就先根据自己的府试答案总结出一个学习计划,拿给夫子看过后,得到夫子认可后才行。”
叶秋吩咐完他们,退出来笑着同黄夫子打招呼:“黄夫子,我这些好苗子可就劳您费心了。”
黄夫子拿着教具,翘着胡子轻哼一声算是回应,背着手抬步去上课了。
吕山长说这个小叶丫头最是滑头,一张嘴最是擅长蛊惑人心了,他才不要跟她说话。
叶秋摇头笑笑,她脸皮厚不在意,这些老先生对她有意见是应当的,但她相信最终他们会主动来济慈书院,因为这里的学生没有庸才,个个都有一颗渴望知识的心,没有夫子不喜欢一心求上进,勤奋又努力地学生。
到了第二日,秦月和陈启两人终于回来了,他们这趟尹川县之行很顺利,将韩晖送到韩家,韩晖的姐姐韩萱对二人感激不尽,本要好生招待留他们住上几日,两人一番推辞后才打消了她的盛情之心。
走的时候韩萱硬是送了很多绸缎布匹,并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叶秋。
叶秋拆开一看,字如其人,韩萱写得一手漂亮的簪花小楷,灵动又不失秀丽。
信上先是表达了对叶秋的感激,后面提到叶秋的商队,韩萱提出合作,韩家经营丝绸生意多年,近来有想往外扩张的意思,两人可以一起赚钱,顺便交个朋友。
叶秋笑了笑,从信上能看出韩萱是个做事飒爽的姑娘,干脆利落,她准备去往江南后回来,有机会再去拜访一下尹川县的韩家。
到那时估计也临近秋天,她的商队正好需要丝绸的货源。
......
叶白薇的行动非常快,叶秋刚同她说了要去江南没几天,她就给叶秋送来了一队护卫,总共十五人再加上之前林津洲借给叶秋的两个护卫,雨墨和云七,这次叶白薇也一同打包送给她了。
连卖身契都一并交给她,真真切切是送给叶秋。
这还不算完,叶白薇要求叶秋在她去江南之前要学会游水,不然就不许去,什么时候学会了什么时候可以走。
叶秋大为苦恼,这......这游水也不是想学会就会的吧,她这么短时间里学会是要呛多少次水呀。
那些夫人小姐,最是八卦,消息在三河县里传了一圈又一圈,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知道了今年的府案首是谁。
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县学。
有些人心里开始泛起嘀咕,元宵灯会那晚县学三局一胜不敌济慈书院也就罢了,怎么这县试和府试也是济慈书院大出风头。
难道济慈书院的实力真的比县学更厉害?
那些富户遗憾济慈书院只收寒门子弟,只能通过给济慈书院捐献银子来上个慈善榜单蹭个善名。
县学口碑有明显的下滑,县学的夫子们干着急,只能把县学的学子教训一顿,这次丁字班参加考试但没有取得童生的,都被夫子们训斥地如鹌鹑一样。
此刻县学的夫子难得庆幸,济慈书院幸好只收寒门,不然县学要跑多少学生。
县学忙着整顿学生,叶秋催着他们快快兑现十堂课的承诺。
这些人可都还“欠债”呢,她是债主。
县学那方无奈,虽然不情愿可这事儿也推托不掉,他们敢说,如果他们不兑现承诺,叶秋马上就会在拉个横幅说他们县学的夫子不讲信用,答应她的事不完成,到时候又是他们丢脸。
县学首次来济慈书院讲课的是黄夫子,他肩负重任,一众老头让他来偷师来着,临走前一个个围着他千叮万嘱,让他细细观察济慈书院的教学有什么特殊。
打探清楚这些学生都在做什么,为什么短短时间才读了几个月的书却能赶上别人读几年的水平。
不光是他们好奇,黄夫子自己也好奇呀,他教了近十多年的书,天才多多少少也见过几个,但也无法和济慈书院的书度相提并论,更何况,之前济慈书院的人在县学也曾呆过一段日子。
有些同僚鄙夷他们的父辈是马贼出身,但黄夫子却没有那么多计较,西汉名将卫青,原是一个骑奴,最终也不耽误人成为一代名将。出身这事,只能看到前半段,往后如何,还得看自身。
黄夫子对出身不看重,更加在意的是学生的才学,所以当初他给丁字班上课时,也考验过他们读书方面的能力、天赋,都是很普通的资质,稍微有点出彩的就是陈信文,但这小子的天赋绝对算不得最好。
他见过最好的苗子是林津浩,书本就像是为他而生,正常人作诗都会考虑平仄对称,人家不必,第一次作诗就像吃饭那样简单,张口就来,作为老师他汗颜,自问教不了这样的满级学生。
就是这样一群资质普通的学生,到了叶秋手里怎么就变得脱胎换骨,如得神助,仿若被天上的文曲星点了慧根一样。
黄夫子来到济慈书院时,叶秋正在给这些学生发钱。
府试五人上榜新晋童生,还有一人夺魁,银子又要掏一笔了。
“发钱了!发钱了!取得童生的之前说好了,一人得十两银,你们五个都上来领钱吧!”
黄夫子老远就听到了叶秋大嗓门的喊声,对此他嗤之以鼻,叶秋就是用银子来吊着这些学生的?哼!银子这种铜臭之物是玷污了圣贤之学,二者怎能同流合污,叶秋这是对他们读书人的侮辱!
但他没有上去阻止,而是远远的站在窗前静静地看着,一定还有别的招数,他要好好学习观摩一下。
里面教舍内很热闹,那五位上前领银子的喜气洋洋,嘴角咧着大大。
叶秋是直观的将用银锭子摆在五个木头做的托盘上,托盘上面放着她用布帛特制的证书,写着“喜贺某某荣获童生”,下面又年月日期,济慈书院的字样。
亮银色的银锭子在室内被透过窗的阳光照映地闪闪发光,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五人高兴接过,底下人的其他学子都羡慕的流口水,这么大的银锭子,谁不想要啊?
叶秋没有让他们拿完银子就走,而是让每一个人都说一说自己的学习经验,考前都背了哪些书,做了几套卷子,写了几篇文章。
得奖的人一一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复习经验,从几时起床,何时睡觉都一一详细列举。
下面听的人也很认真,拿笔的拿笔,感觉对自己有用需要借鉴的地方都记下来。
黄夫子眼里闪过诧异,他带过的学生很多,但大家对于考高分都是藏私的,没有人这么大方的去大谈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
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能够快速习得别人的优势。
在座的都是穷人家孩子,还没摸过这样亮闪闪的银锭。
一个个眼馋地流口水,反思自己怎么就没有拿到童生呢,如果自己能多背一篇文章,多练一练诗句,是不是也能拿到银子,不行,以后自己要比他们早起一个时辰温习功课,下一次他们也要取得童生拿银子。
教舍内气氛热闹,学生们精神振奋,像是打了鸡血。
十两银可能在富人家的小孩儿眼中不算什么,可能还不够他们去浩庭轩这样的高档酒楼挥霍吃一顿席面的钱,但是对从小就没摸到过银子的贫寒子弟来说,是无比撼动和诱惑的。
况且这不仅仅是银子啊,这象征着他们每日点灯苦读熬夜奋战的荣誉,是靠自己读书赚来的。叶秋只是在给他们具象化努力地成果而已,告诉他们每一个人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这回报或大或小,或早或晚,但总归是会来的。
窗外原本不屑一顾的黄夫子,眼神渐渐平和,耷拉的嘴角也渐渐收回,他似乎懂了,叶秋用银子激励这些学生不是他所想的铜臭,而是一种众人艳羡的荣誉,银子之于学生就像......晋升之于官员,反正就是一个意思。
最后一个嘉奖的是获得府案首的陈信文,叶秋给了奖银三十两。
大家虽然艳羡,却知道府案首得知不易,纷纷鼓掌为其庆贺。
领完银子并不算完,叶秋要求他们每人把自己做的答卷都默出来,重写一遍。
互相传看,查漏补缺,揣摩别人的文章为何能高分,自己的又有哪些不足,该如何改进。
站在窗外的黄夫子总算见到济慈书院的“真功夫”了,成绩提升没有捷径可言,只有不断地训练重复,他们不是奇怪为何济慈书院的人能够进步神速吗?
因为县学的人只在课堂学,课后少爷们的生活很精彩,打马球,喝花酒,声色犬马从不缺席。
而济慈书院的学生在课后是抓紧一切时间埋头苦读,卷子写了一遍又一遍,文章每日勤背训练,纵有放松懈怠的心,见到同窗小伙伴都在默默读书时,自己都会羞愧掩首,继续跟着学习。
在这样的氛围下,日复一日,不出两个月,文盲也能被熏陶出几分文采。
叶秋并不推崇这样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苦学,相反,她的致学理念是兴趣倡导,鼓励全身心自发的投入,但这些孩子情况特殊,一来他们功课落后同龄人较多,二来大家视县学的人为仇敌,都憋着一股气等着扬眉吐气。
其实放榜日府城酒楼里的县学学子说的没错,他们学识底子薄弱,所以只能依靠自己长期的积累,其他人都帮不了,叶秋可以针对科考训练他们应试能力,但却没办法补全他们的文化素养。
等叶秋做完了府试的总结后,又拿出昨晚叶白薇给她的文章和卷子,她扬了扬手里的宝贵资料,“这里面是你们六人院试要准备的参考资料,我交给陈信文保管,你们自己互相借着传阅,是相互交流探讨还是自己钻研都由你们自己定,其他人若想看,就先根据自己的府试答案总结出一个学习计划,拿给夫子看过后,得到夫子认可后才行。”
叶秋吩咐完他们,退出来笑着同黄夫子打招呼:“黄夫子,我这些好苗子可就劳您费心了。”
黄夫子拿着教具,翘着胡子轻哼一声算是回应,背着手抬步去上课了。
吕山长说这个小叶丫头最是滑头,一张嘴最是擅长蛊惑人心了,他才不要跟她说话。
叶秋摇头笑笑,她脸皮厚不在意,这些老先生对她有意见是应当的,但她相信最终他们会主动来济慈书院,因为这里的学生没有庸才,个个都有一颗渴望知识的心,没有夫子不喜欢一心求上进,勤奋又努力地学生。
到了第二日,秦月和陈启两人终于回来了,他们这趟尹川县之行很顺利,将韩晖送到韩家,韩晖的姐姐韩萱对二人感激不尽,本要好生招待留他们住上几日,两人一番推辞后才打消了她的盛情之心。
走的时候韩萱硬是送了很多绸缎布匹,并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叶秋。
叶秋拆开一看,字如其人,韩萱写得一手漂亮的簪花小楷,灵动又不失秀丽。
信上先是表达了对叶秋的感激,后面提到叶秋的商队,韩萱提出合作,韩家经营丝绸生意多年,近来有想往外扩张的意思,两人可以一起赚钱,顺便交个朋友。
叶秋笑了笑,从信上能看出韩萱是个做事飒爽的姑娘,干脆利落,她准备去往江南后回来,有机会再去拜访一下尹川县的韩家。
到那时估计也临近秋天,她的商队正好需要丝绸的货源。
......
叶白薇的行动非常快,叶秋刚同她说了要去江南没几天,她就给叶秋送来了一队护卫,总共十五人再加上之前林津洲借给叶秋的两个护卫,雨墨和云七,这次叶白薇也一同打包送给她了。
连卖身契都一并交给她,真真切切是送给叶秋。
这还不算完,叶白薇要求叶秋在她去江南之前要学会游水,不然就不许去,什么时候学会了什么时候可以走。
叶秋大为苦恼,这......这游水也不是想学会就会的吧,她这么短时间里学会是要呛多少次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