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这间便是当年宋大人暴毙时所居的官舍。只是一年前安阳发大水,城中闹过瘟疫,有灾民在此短暂逗留过。而当时为了应对疫病,驿站的许久旧物被人为烧毁,所有的官舍除了墙壁和床榻未拆,大多已经空荡,这间也不例外。”
水灾、瘟疫?没想到这个景州边陲之地的安逸小城也是多灾多难。
木门被推开,扑鼻而来是霉味漫布又潮湿的气息。
玄倾侧身,让她先行。
流光抬步进去,墨色裙裾从刮痕斑驳的门槛上掠过,惊起遍地尘埃。
“蛛丝马迹全无,意料之中的事情。”她淡淡道,眸光从客舍四处逡巡而过。
果真如玄倾所言,内里空荡,只剩四面墙壁和光秃秃的床板,走进来便连一张桌椅案几也看不到。或许是许久无人踏足,整个客舍陈旧破败,墙角屋檐霉菌横生,布满灰尘与蛛网。
到底是没什么线索了。
当年这间客舍里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无论是人,还是人留下的东西,全然没有了。而唯一不变的,也只剩旧墙的斑驳,在数不清的黑夜里无言诉说着旁人听不懂的经历。
他们在里面逗留片刻,终究还是走了出来。
玄倾道:“殿下,没有了线索就等于断了前路,我们接下来又当如何?”
他们北上大半是为了宋大人一案而来,而如今头绪毫无,只怕以后也会步步艰难。
“谁说没有?”流光淡淡一笑,眸光落向院外九天。
此刻温阳初升,天光敞亮,不复黎明前的黑夜,世间之事大抵都有这样的道理,就像柳暗花明,云消雨霁。
“驿站这边我们的确一无所获,但今夜来得这批刺客却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若是谢青城猜测无误,清风堂就是目前最好的线索。”
“为何?”玄倾不解。
“你我带着阿挚自出了金陵,可有隐藏行踪?”
“未曾。”相反,一路上除了必要的风餐露宿,一行人无一例外都客居驿馆,殿下身份也从未隐瞒,所过之处驿丞叩拜,简直张扬地不像殿下本来的风格。
流光微微一笑。
“那便对了。我们前脚刚到驿馆,后脚便有刺客上来围剿,此前此后不过一二个时辰的间隔,若说刺客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谁信呢?”
“殿下的意思,我们的行踪早在别人的掌握之中?”
可是他们启程比早先拟定的时日要早,几乎是连夜出发,背后之人耳目再多,也不可能悉数掌握他们的行踪动向。
“殿下分明就是想让别人知道我们的行踪。”玄倾反应过来。
不然以殿下的行事,既然是北上查案,又何必处处张扬,引人耳目?
除非就是刻意为之。
他话落,瞥向殿下,疑惑问:“难道殿下早就料到不会有所发现?”
流光点点头。
“本来就是三年前的旧事了,再有线索也未必大有用处。不如先一步打草惊蛇,赌一赌背后之人是否真的临危不动。”
“本来我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可前方无路,总要相信狗急跳墙剑走偏锋的道理,就如此刻,线索不是自动送上门来了吗?清风堂?也不知宋元之一案有没有他们的手笔。”
她冷声道,隐于天光下的秀丽眉目却沉静非常。
他们从原先的石门出来,走在客舍的漫漫长廊,不远处便是昨夜暂居的院落,此刻院落中庭那棵开得正盛的桃树下正跪着一地的人。
临近了方看清是驿丞率领一众小厮仆妇,跪在被清露洇湿的青石台阶下,一群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那驿丞听见动静,抬目看了一眼,见他们二人自东门回来,连忙以头抢地,大呼告罪。
那声音突兀鲜明,平地而起,惊得院外黑鸦飞起,扑棱棱无数。
“殿下,是下官失察,不甚着道,以致中了刺客奸计,给敌可乘之机,让殿下身处凶险,危机重重。下官罪该万死,殿下恕罪、殿下恕罪......”
那驿丞说着说着声泪泣下,跪在他身后的一众杂役也匍匐在地,面上诚惶诚恐。
驿丞觉得自己算是大魏历来最倒霉的驿丞了。
安阳这个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论繁华不如阜阳,论热闹也不是独此一家,往年里过路这里的官员宁愿多赶半日行程去更为锦绣的阜阳,也不肯流连在这里。
有多久了他这个驿馆没来过像样的官员了,这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还是长公主之尊,那可是锦宫华地执掌天下大权的人啊。他当时见到看门小厮递来的名帖差点以为自己做梦没醒,后来急匆匆地穿戴整齐过来,却见这位殿下并没有久留之意。他心放下一半,本以为小心伺候一夜这尊大佛就走了,没想到一觉醒来被下人告知殿下昨夜受袭,客舍损毁严重,现下也不知什么状况。
他这才率领一夜睡死的众人屁滚尿流地过来,总觉得自己要完。
流光和玄倾正巧走近。
她站在长廊尽头,台阶之上,却并未踏步下来,那驿丞不敢抬头,只听得上方声音清淡,语调徐徐。
“我且问你,你是何年何月在此任职?”
那驿丞连忙回道:“下官本是一介落榜书生,乃贞德四年在此谋得半职,迄今为止已年满为三。”
贞德四年,年满为三?算起来也正是宋元之一案事发的年数。
流光皱眉。
玄倾此时在她身后低声解释:“殿下,来前陆大人提过,当年宋元之大人暴毙,这里的在任驿丞因督察不力而被撤职,眼下这个便是后来接任上来的。”
“督察不力?宋元之既是暴毙,旁人又何来罪名?”
她习刑狱多年,竟然不知大魏还有这样强词夺理的法道。
玄倾道:“宋大人毕竟是朝廷三品官员,途中在安阳暴毙,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地方小官不敢惹祸上身,但总要给个说法,而驿丞官位低微,事情又是出在他管辖之地,撤职待办也算立得住脚,所以难免会成替罪羔羊。”
“那后来呢?”
玄倾:“那驿丞被发配边疆已有三年,如今怕是也遍寻不及了。”
大魏官职有数百,真正算起来,驿丞还不算一官半职,所以这区区官职调动之事地方是无需向朝廷禀报的。当初陆舒窈查探此事的时候也着实废了不少功夫。
眼下既然已经证实宋大人一事存有猫腻,那驿丞所谓的督察不力看上去更像是欲加之罪,被发配边疆三年只怕也凶多吉少。
流光眉尖微颦,转向台阶下依旧老老实实跪着的驿丞。
“既然你是贞德四年来此任职,那你接任时也必然知晓三年前我大魏北上巡抚宋元之暴毙一事,当时案发之地正是你这驿馆的某处官舍。”
那驿丞闻声更是惶恐,战兢兢答道:“此事小民确实知晓一点。安阳城小,平素没什么大官,当时宋大人那样的三品大官落脚此地还引得百姓议论纷纷,谁知竟一夜暴毙,蹊跷异常,闹得满城人心慌慌。”
流光闻言,似是突然起了兴致,瞧过来一眼,问他:
“蹊跷异常?那你便说说其中如何的蹊跷法?”
那驿丞缓了缓心神,如实道:“当时宋大人北上巡察,落脚驿站之前曾在城中探访民风民俗,许多百姓都远远见过,下官亦是有幸。大人步伐稳重,脸色亦是红润光泽,明明就不像身有顽疾的人,所以当初暴毙驿馆,才引得满城哗变。不过后来朝廷派下官员接手此案,最终查证大人乃旧疾突发,大家想想既然是旧疾,平素不一定看得出来,倒也没觉得什么不对了。”
他此言倒也没什么错处,然而其中存有的曲折又岂是旁观者轻易明白的?
玄倾不由多看了阶下跪着的驿丞几眼。他虽无心,可是这话,殿下听在心里怕是不大舒服了。
流光眉目果然淡淡。
探访风俗,与民同乐,从这驿丞言谈之中,不难听出宋元之是个于国于民的好官。
可是这样的好官却命不长久,对百姓而言是旧疾突发,驿馆暴毙。可是百姓要是知道宋元之这样的好官或死于朝廷争斗,而大魏偌大之国,满朝文武,竟然让他沉冤数年未曾得雪,会不会因此心生寒凉呢?
她笑了笑,眉角扬起的弧度似讽似嘲。
“那除本宫之外,你在任期间可还有人来过此地亲自探过宋大人所居客舍?”
“除了殿下外倒也没人来过。不过一年前安阳发大水闹瘟疫,城中灾民在此地住过一段时间,当时随着灾民前来的还有一位姓沈的大人,他倒是问过小民一些有关此案的内情。”
水灾、瘟疫?没想到这个景州边陲之地的安逸小城也是多灾多难。
木门被推开,扑鼻而来是霉味漫布又潮湿的气息。
玄倾侧身,让她先行。
流光抬步进去,墨色裙裾从刮痕斑驳的门槛上掠过,惊起遍地尘埃。
“蛛丝马迹全无,意料之中的事情。”她淡淡道,眸光从客舍四处逡巡而过。
果真如玄倾所言,内里空荡,只剩四面墙壁和光秃秃的床板,走进来便连一张桌椅案几也看不到。或许是许久无人踏足,整个客舍陈旧破败,墙角屋檐霉菌横生,布满灰尘与蛛网。
到底是没什么线索了。
当年这间客舍里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无论是人,还是人留下的东西,全然没有了。而唯一不变的,也只剩旧墙的斑驳,在数不清的黑夜里无言诉说着旁人听不懂的经历。
他们在里面逗留片刻,终究还是走了出来。
玄倾道:“殿下,没有了线索就等于断了前路,我们接下来又当如何?”
他们北上大半是为了宋大人一案而来,而如今头绪毫无,只怕以后也会步步艰难。
“谁说没有?”流光淡淡一笑,眸光落向院外九天。
此刻温阳初升,天光敞亮,不复黎明前的黑夜,世间之事大抵都有这样的道理,就像柳暗花明,云消雨霁。
“驿站这边我们的确一无所获,但今夜来得这批刺客却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若是谢青城猜测无误,清风堂就是目前最好的线索。”
“为何?”玄倾不解。
“你我带着阿挚自出了金陵,可有隐藏行踪?”
“未曾。”相反,一路上除了必要的风餐露宿,一行人无一例外都客居驿馆,殿下身份也从未隐瞒,所过之处驿丞叩拜,简直张扬地不像殿下本来的风格。
流光微微一笑。
“那便对了。我们前脚刚到驿馆,后脚便有刺客上来围剿,此前此后不过一二个时辰的间隔,若说刺客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谁信呢?”
“殿下的意思,我们的行踪早在别人的掌握之中?”
可是他们启程比早先拟定的时日要早,几乎是连夜出发,背后之人耳目再多,也不可能悉数掌握他们的行踪动向。
“殿下分明就是想让别人知道我们的行踪。”玄倾反应过来。
不然以殿下的行事,既然是北上查案,又何必处处张扬,引人耳目?
除非就是刻意为之。
他话落,瞥向殿下,疑惑问:“难道殿下早就料到不会有所发现?”
流光点点头。
“本来就是三年前的旧事了,再有线索也未必大有用处。不如先一步打草惊蛇,赌一赌背后之人是否真的临危不动。”
“本来我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可前方无路,总要相信狗急跳墙剑走偏锋的道理,就如此刻,线索不是自动送上门来了吗?清风堂?也不知宋元之一案有没有他们的手笔。”
她冷声道,隐于天光下的秀丽眉目却沉静非常。
他们从原先的石门出来,走在客舍的漫漫长廊,不远处便是昨夜暂居的院落,此刻院落中庭那棵开得正盛的桃树下正跪着一地的人。
临近了方看清是驿丞率领一众小厮仆妇,跪在被清露洇湿的青石台阶下,一群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那驿丞听见动静,抬目看了一眼,见他们二人自东门回来,连忙以头抢地,大呼告罪。
那声音突兀鲜明,平地而起,惊得院外黑鸦飞起,扑棱棱无数。
“殿下,是下官失察,不甚着道,以致中了刺客奸计,给敌可乘之机,让殿下身处凶险,危机重重。下官罪该万死,殿下恕罪、殿下恕罪......”
那驿丞说着说着声泪泣下,跪在他身后的一众杂役也匍匐在地,面上诚惶诚恐。
驿丞觉得自己算是大魏历来最倒霉的驿丞了。
安阳这个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论繁华不如阜阳,论热闹也不是独此一家,往年里过路这里的官员宁愿多赶半日行程去更为锦绣的阜阳,也不肯流连在这里。
有多久了他这个驿馆没来过像样的官员了,这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还是长公主之尊,那可是锦宫华地执掌天下大权的人啊。他当时见到看门小厮递来的名帖差点以为自己做梦没醒,后来急匆匆地穿戴整齐过来,却见这位殿下并没有久留之意。他心放下一半,本以为小心伺候一夜这尊大佛就走了,没想到一觉醒来被下人告知殿下昨夜受袭,客舍损毁严重,现下也不知什么状况。
他这才率领一夜睡死的众人屁滚尿流地过来,总觉得自己要完。
流光和玄倾正巧走近。
她站在长廊尽头,台阶之上,却并未踏步下来,那驿丞不敢抬头,只听得上方声音清淡,语调徐徐。
“我且问你,你是何年何月在此任职?”
那驿丞连忙回道:“下官本是一介落榜书生,乃贞德四年在此谋得半职,迄今为止已年满为三。”
贞德四年,年满为三?算起来也正是宋元之一案事发的年数。
流光皱眉。
玄倾此时在她身后低声解释:“殿下,来前陆大人提过,当年宋元之大人暴毙,这里的在任驿丞因督察不力而被撤职,眼下这个便是后来接任上来的。”
“督察不力?宋元之既是暴毙,旁人又何来罪名?”
她习刑狱多年,竟然不知大魏还有这样强词夺理的法道。
玄倾道:“宋大人毕竟是朝廷三品官员,途中在安阳暴毙,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地方小官不敢惹祸上身,但总要给个说法,而驿丞官位低微,事情又是出在他管辖之地,撤职待办也算立得住脚,所以难免会成替罪羔羊。”
“那后来呢?”
玄倾:“那驿丞被发配边疆已有三年,如今怕是也遍寻不及了。”
大魏官职有数百,真正算起来,驿丞还不算一官半职,所以这区区官职调动之事地方是无需向朝廷禀报的。当初陆舒窈查探此事的时候也着实废了不少功夫。
眼下既然已经证实宋大人一事存有猫腻,那驿丞所谓的督察不力看上去更像是欲加之罪,被发配边疆三年只怕也凶多吉少。
流光眉尖微颦,转向台阶下依旧老老实实跪着的驿丞。
“既然你是贞德四年来此任职,那你接任时也必然知晓三年前我大魏北上巡抚宋元之暴毙一事,当时案发之地正是你这驿馆的某处官舍。”
那驿丞闻声更是惶恐,战兢兢答道:“此事小民确实知晓一点。安阳城小,平素没什么大官,当时宋大人那样的三品大官落脚此地还引得百姓议论纷纷,谁知竟一夜暴毙,蹊跷异常,闹得满城人心慌慌。”
流光闻言,似是突然起了兴致,瞧过来一眼,问他:
“蹊跷异常?那你便说说其中如何的蹊跷法?”
那驿丞缓了缓心神,如实道:“当时宋大人北上巡察,落脚驿站之前曾在城中探访民风民俗,许多百姓都远远见过,下官亦是有幸。大人步伐稳重,脸色亦是红润光泽,明明就不像身有顽疾的人,所以当初暴毙驿馆,才引得满城哗变。不过后来朝廷派下官员接手此案,最终查证大人乃旧疾突发,大家想想既然是旧疾,平素不一定看得出来,倒也没觉得什么不对了。”
他此言倒也没什么错处,然而其中存有的曲折又岂是旁观者轻易明白的?
玄倾不由多看了阶下跪着的驿丞几眼。他虽无心,可是这话,殿下听在心里怕是不大舒服了。
流光眉目果然淡淡。
探访风俗,与民同乐,从这驿丞言谈之中,不难听出宋元之是个于国于民的好官。
可是这样的好官却命不长久,对百姓而言是旧疾突发,驿馆暴毙。可是百姓要是知道宋元之这样的好官或死于朝廷争斗,而大魏偌大之国,满朝文武,竟然让他沉冤数年未曾得雪,会不会因此心生寒凉呢?
她笑了笑,眉角扬起的弧度似讽似嘲。
“那除本宫之外,你在任期间可还有人来过此地亲自探过宋大人所居客舍?”
“除了殿下外倒也没人来过。不过一年前安阳发大水闹瘟疫,城中灾民在此地住过一段时间,当时随着灾民前来的还有一位姓沈的大人,他倒是问过小民一些有关此案的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