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数日,金陵迎来初雪。
正逢腊月廿六,按大魏风俗,此日是天子赐福之日。
未及天亮,要进宫朝见的臣工们便早早冒着细雪等候在宫门外。
玄倾如往常一般起了身,议政殿那边没有动静,问过廊芜下扫雪的宫侍,殿下还在寝殿中。
一路走过去,还未到寝宫处,双肩已覆满风雪。
他伸手抚了抚,拐过一道长廊,抬眼便见芳蕤已守在寝殿外。
“殿下起了吗?”他近前问。
芳蕤摇头,面上笑意有几分无奈。
“也不知怎么殿下刚回宫的那几日每日早早便起了。反倒快到年关,犯起了懒,每日起身须得催上好几遍。”
玄倾看了眼她身后紧闭的寝宫门。
回宁数日,政务繁忙,殿下病体初愈,还未来得及好好调养。
这几日嗜睡,除了入年天冷,应当也有身体不太舒服的缘故。
“近日朝政繁忙,殿下大抵是累着了的缘故,平日便让她多睡些,勿要搅扰。只是今日怕是不能睡了,早前陆大人派人递了折子,早朝后要来拜见。”他道。
“那我再去催催。”
芳蕤言罢,便转身推开寝宫殿门,轻轻踱步进去。
相比殿外的天寒地冻,殿内极其温暖。
殿中央放着煨火的明炉,里面的炭被烧得火红,并着案几上的袅袅熏香,将偌大的内殿烘得香喷喷暖洋洋。
再往里去,穿过层层纱幔,依稀可见一张偌大的榻上卧着个朦胧的身影。
“殿下,该起了。”
芳蕤撩开纱幔,去推榻上正熟睡的人。
“殿下”
“殿下”
被催着的人有了动静,却只翻了个身背过去,大有不想搭理的意思。
芳蕤哭笑不得,却还是软言轻唤:
“殿下,天色不早了,再过会儿,该有朝臣来拜见了。”
“殿下、殿下”
她这一声接一声的催,榻上的人总算睡不下去,慢悠悠转醒。
也正应了景,殿外适时传来远方的喧哗还有钟鼓之音。
流光张目瞪着床帐顶,瞪了许久才算回过神。
在芳蕤的搀扶下坐起身,这才察觉到殿外的热闹。
“今日殿外怎么如此喧闹?”她问。
芳蕤笑了笑,
“殿下忘了今日已是廿六,每年这个时候正是天子赐福的日子,诸位大人早早便进宫了。”
流光这才惊觉。
“都到廿六了。再过两日竟又到了要去太庙祭祀的日子。”她有些恍惚。
“是啊。从今日起殿下便有得忙了。”
芳蕤笑着,扶她下榻,又去打开殿门,殿外的等候的侍女听见动静端着托盘鱼贯而入。
须臾,有人挑起两边纱幔,又有人打开轩窗,明亮的天光猝不及防地钻进内殿,比起往日要刺目许多。
“外面下雪了?”流光伸手挡了挡眼睛。
芳蕤正替她更衣,闻言回道:
“夜里起的。丰年瑞雪,这是金陵的祥兆。”
有侍女端来盆盂,芳蕤又伺候她梳洗,一番忙碌后待坐到铜镜前梳妆,流光总算是醒了神。
“玄倾呢?”她问。
芳蕤这才提及要事。
“在殿外。他传话陆大人早朝后要来拜见,兴许还有别的臣工。”
流光应了一声。
对照铜镜簪上最后一只白玉钗,她微微侧了侧脸,左右瞧了瞧,尚算满意。
“本宫晓得了,传早膳吧。”她吩咐道。
芳蕤应下,带着众侍女退了出去。
早膳后不久,陆舒窈果然过来。
彼时流光正批阅今晨加急送来的战报,便让玄倾将人带到了议政殿。
半刻钟后事毕,她才踱步过去。
陆舒窈这次拜见并非两手空空,还带来了一摞沉甸甸的账簿。
“殿下,这是今年户部上缴的账簿。左都御史杜大人近日忙着和大理寺刑部并查王贽敬买凶杀人案还有成国公涉嫌贪污案,忙得实在抽不出身,便让臣代奉于殿下。”
王贽敬虽因买凶杀人罪下狱,但他官至朝中正二品户部尚书,掌一国户籍、田地、俸饷、赋税等一应事宜,关系整个大魏国库及皇家私银的入敷,他这个人一但出事,无论他的罪名和官职有无干系,经由他手的财政调度都不能不查。
流光看了看玄倾捧过来的一摞账簿,抽出最上面一本,翻了翻,颇有几分漫不经心。
“你此前可看过?”她问。
陆舒窈如实道:“尚未。但听杜御史说,还不算太糟糕。”
如今负责督察户部旧账的左都御史杜遵也是历经先帝朝的老臣。他出身于广陵的煊赫大族杜氏,读书时便与元宸帝师从同一人,自入朝便为帝王心腹之臣,此人做起事认真又严谨,在朝名声颇显。他查户部的账,那便从朝廷到地方步步核实,其查探之详细,真无一点糊弄的地方。
那摞账簿最上面还压着一本折子,是杜遵特意为此案书写的陈情书。
流光翻过账本后又翻了翻那本奏折,其中明细,条理之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是不算糟糕。王贽敬在位虽短短数年,但除了与当初外放任职的潮州地方官员有所勾连,手脚还算干净。”
可手脚干净,这并非要归功于王贽敬的私德。
陆舒窈道:“究其根本还要得益于先帝当年圣明的决策。当年先帝着意废三省、罢丞相,收拢六部,同时擢拔都察院,大力任用言官御史,朝中格局便已大变。王贽敬自任职户部,一言一行便有无数御史紧盯不放,说到底也是如履薄冰。若非这样,户部的帐也不会如如今这般干净。”
自先帝收拢实权,朝中便暗流汹涌。
为防臣下弄权,于朝廷或地方兴风作浪,先帝便大肆任用御史言官,以时时监察百官动向,都察院的实权便由此加强。
到了今朝,都察院的监察之能更胜前朝,是以王贽敬自任职户部尚书,恐怕他一顿餐用了几碗饭都被窥探的明明白白。若非他当年外放过潮州任职,在地方上有点人脉,能有遮有掩,户部尚书之职恐怕给他捞不着半点油水。
听她提及先帝,流光放下折子,神情有那么一瞬间微微伤感。
“是啊,先帝是圣明的君主。可很多人却快忘了他的仁厚与恩德。”
先帝在位时大魏多年无战事,虽有外患,但彼时北国衰弱,不足为惧。日子安平和乐的,也就这样过了好多年,以至于大燕平和之乱发生时,那么猝不及防。
平和之乱不仅给北国带来动荡,还致使无数的流民南下,那些流民们跋山涉水来到大魏的城池下,憧憬着被一个文明的国度所接纳。
当时的大魏又能如何呢?
拒之不纳?
那恐怕大魏承担的将是千万流民的怨声谩骂和往后漫长时光中无数文人的口诛笔伐。
大魏只能妥协。
虽是仁举,但也引狼入室,同时给了朝中早有异心的臣子另择良木的机会。
说到底,也是仁政埋下的祸根。
可在当时,谁又能想到那是一场早早便谋定的局呢?
若非当年流州之乱引起警惕,这些年步步为营,如今的大魏从地方到朝堂几乎要被蚕食的一干二净。
所以,也该终止了呀,在她手中。
那些从远方飞来的鸟雀,它们繁衍的太过强大,不仅抢占了这片土地的粟米水源,还要啄食豢养它们的主人家,它们的结局将像那已开遍大魏无数皇廷府邸的朱雀梅一样,当太过肆意的生长妨碍过路人的步伐,遮蔽了原本该很温暖的阳光,那就要被折枝甚至砍杀掉。
而她,要做那个拉满弓的射手。
射杀所有恶意反啄的鸟雀,一个不留。
流光扬起侧脸,柔和的晨光落在她姣好的颊上仿若给她笼上一层洁白的光。
陆舒窈有那么一瞬间几乎失了神。
“你今日过来,不应当只是送个账簿吧?”流光一声问话让她回了神。
陆舒窈理了理心中头绪,欠身道:
“禀殿下,北上途中殿下曾吩咐的言官选拔一事臣已拟好具体名薄,请殿下过目。”她从袖中抽出事先写好的折子,递给已过来的玄倾。
流光接过,翻开细阅。
今年言官提拔的人数和往年一样,都是五人数,陆舒窈呈上的几个人选,有三名来自地方,其余两个来自朝堂,官位品级也皆有别。此外还有三名备选,而半年前她在安阳识得的那名驿丞只在备选之末。
几乎不用她开口,陆舒窈便做了解释。
“殿下不必担忧。备选虽在考虑之末,但此名薄一但核实便会下达地方,届时即便备选之人不被朝廷任用,也会被地方青睐提拔,殿下的初衷不会被改变。”
自古选贤举能可谓朝廷要事,对上位者而言,意味着能得到一个左膀右臂,对被选拔的贤能而言,也算一个能施展自身才华的良机。但万事总有未能尽善尽美之处,此事怪就怪在朝廷给出的名额有限,自然就有人与机会无缘。
就拿这个最末的驿丞来说,几个人选中他官位微末,虽有经验,但与名薄上的其它人相比又实在平平。
但他的确敢为人先,能言他人所不能言,这几分孤勇给他添的光彩不是一星半点,所以陆舒窈才让他上了名册。
也算给了一个机会,同时也没有改变殿下的初衷。
即便是流光,也不得不承认陆舒窈这份公务办得极为漂亮。
她阖上折子递给玄倾,对陆舒窈道:
“本宫当时只是提了建议,人选的斟酌还要你自己费心。名录本宫会细看,但近日朝中几桩大案牵扯甚广,无论是朝中还是地方,尤其是潮州,提拔为言官的官员其身份来历吏部与户部必须要再三核实,不能有半分差错。”
“是。”
陆舒窈微微抬目,见殿下又拿起先前的那本账簿看,她略微踟蹰了那么一会儿,道:
“殿下,还有一事?”
“讲。”流光头也不抬。
正逢腊月廿六,按大魏风俗,此日是天子赐福之日。
未及天亮,要进宫朝见的臣工们便早早冒着细雪等候在宫门外。
玄倾如往常一般起了身,议政殿那边没有动静,问过廊芜下扫雪的宫侍,殿下还在寝殿中。
一路走过去,还未到寝宫处,双肩已覆满风雪。
他伸手抚了抚,拐过一道长廊,抬眼便见芳蕤已守在寝殿外。
“殿下起了吗?”他近前问。
芳蕤摇头,面上笑意有几分无奈。
“也不知怎么殿下刚回宫的那几日每日早早便起了。反倒快到年关,犯起了懒,每日起身须得催上好几遍。”
玄倾看了眼她身后紧闭的寝宫门。
回宁数日,政务繁忙,殿下病体初愈,还未来得及好好调养。
这几日嗜睡,除了入年天冷,应当也有身体不太舒服的缘故。
“近日朝政繁忙,殿下大抵是累着了的缘故,平日便让她多睡些,勿要搅扰。只是今日怕是不能睡了,早前陆大人派人递了折子,早朝后要来拜见。”他道。
“那我再去催催。”
芳蕤言罢,便转身推开寝宫殿门,轻轻踱步进去。
相比殿外的天寒地冻,殿内极其温暖。
殿中央放着煨火的明炉,里面的炭被烧得火红,并着案几上的袅袅熏香,将偌大的内殿烘得香喷喷暖洋洋。
再往里去,穿过层层纱幔,依稀可见一张偌大的榻上卧着个朦胧的身影。
“殿下,该起了。”
芳蕤撩开纱幔,去推榻上正熟睡的人。
“殿下”
“殿下”
被催着的人有了动静,却只翻了个身背过去,大有不想搭理的意思。
芳蕤哭笑不得,却还是软言轻唤:
“殿下,天色不早了,再过会儿,该有朝臣来拜见了。”
“殿下、殿下”
她这一声接一声的催,榻上的人总算睡不下去,慢悠悠转醒。
也正应了景,殿外适时传来远方的喧哗还有钟鼓之音。
流光张目瞪着床帐顶,瞪了许久才算回过神。
在芳蕤的搀扶下坐起身,这才察觉到殿外的热闹。
“今日殿外怎么如此喧闹?”她问。
芳蕤笑了笑,
“殿下忘了今日已是廿六,每年这个时候正是天子赐福的日子,诸位大人早早便进宫了。”
流光这才惊觉。
“都到廿六了。再过两日竟又到了要去太庙祭祀的日子。”她有些恍惚。
“是啊。从今日起殿下便有得忙了。”
芳蕤笑着,扶她下榻,又去打开殿门,殿外的等候的侍女听见动静端着托盘鱼贯而入。
须臾,有人挑起两边纱幔,又有人打开轩窗,明亮的天光猝不及防地钻进内殿,比起往日要刺目许多。
“外面下雪了?”流光伸手挡了挡眼睛。
芳蕤正替她更衣,闻言回道:
“夜里起的。丰年瑞雪,这是金陵的祥兆。”
有侍女端来盆盂,芳蕤又伺候她梳洗,一番忙碌后待坐到铜镜前梳妆,流光总算是醒了神。
“玄倾呢?”她问。
芳蕤这才提及要事。
“在殿外。他传话陆大人早朝后要来拜见,兴许还有别的臣工。”
流光应了一声。
对照铜镜簪上最后一只白玉钗,她微微侧了侧脸,左右瞧了瞧,尚算满意。
“本宫晓得了,传早膳吧。”她吩咐道。
芳蕤应下,带着众侍女退了出去。
早膳后不久,陆舒窈果然过来。
彼时流光正批阅今晨加急送来的战报,便让玄倾将人带到了议政殿。
半刻钟后事毕,她才踱步过去。
陆舒窈这次拜见并非两手空空,还带来了一摞沉甸甸的账簿。
“殿下,这是今年户部上缴的账簿。左都御史杜大人近日忙着和大理寺刑部并查王贽敬买凶杀人案还有成国公涉嫌贪污案,忙得实在抽不出身,便让臣代奉于殿下。”
王贽敬虽因买凶杀人罪下狱,但他官至朝中正二品户部尚书,掌一国户籍、田地、俸饷、赋税等一应事宜,关系整个大魏国库及皇家私银的入敷,他这个人一但出事,无论他的罪名和官职有无干系,经由他手的财政调度都不能不查。
流光看了看玄倾捧过来的一摞账簿,抽出最上面一本,翻了翻,颇有几分漫不经心。
“你此前可看过?”她问。
陆舒窈如实道:“尚未。但听杜御史说,还不算太糟糕。”
如今负责督察户部旧账的左都御史杜遵也是历经先帝朝的老臣。他出身于广陵的煊赫大族杜氏,读书时便与元宸帝师从同一人,自入朝便为帝王心腹之臣,此人做起事认真又严谨,在朝名声颇显。他查户部的账,那便从朝廷到地方步步核实,其查探之详细,真无一点糊弄的地方。
那摞账簿最上面还压着一本折子,是杜遵特意为此案书写的陈情书。
流光翻过账本后又翻了翻那本奏折,其中明细,条理之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是不算糟糕。王贽敬在位虽短短数年,但除了与当初外放任职的潮州地方官员有所勾连,手脚还算干净。”
可手脚干净,这并非要归功于王贽敬的私德。
陆舒窈道:“究其根本还要得益于先帝当年圣明的决策。当年先帝着意废三省、罢丞相,收拢六部,同时擢拔都察院,大力任用言官御史,朝中格局便已大变。王贽敬自任职户部,一言一行便有无数御史紧盯不放,说到底也是如履薄冰。若非这样,户部的帐也不会如如今这般干净。”
自先帝收拢实权,朝中便暗流汹涌。
为防臣下弄权,于朝廷或地方兴风作浪,先帝便大肆任用御史言官,以时时监察百官动向,都察院的实权便由此加强。
到了今朝,都察院的监察之能更胜前朝,是以王贽敬自任职户部尚书,恐怕他一顿餐用了几碗饭都被窥探的明明白白。若非他当年外放过潮州任职,在地方上有点人脉,能有遮有掩,户部尚书之职恐怕给他捞不着半点油水。
听她提及先帝,流光放下折子,神情有那么一瞬间微微伤感。
“是啊,先帝是圣明的君主。可很多人却快忘了他的仁厚与恩德。”
先帝在位时大魏多年无战事,虽有外患,但彼时北国衰弱,不足为惧。日子安平和乐的,也就这样过了好多年,以至于大燕平和之乱发生时,那么猝不及防。
平和之乱不仅给北国带来动荡,还致使无数的流民南下,那些流民们跋山涉水来到大魏的城池下,憧憬着被一个文明的国度所接纳。
当时的大魏又能如何呢?
拒之不纳?
那恐怕大魏承担的将是千万流民的怨声谩骂和往后漫长时光中无数文人的口诛笔伐。
大魏只能妥协。
虽是仁举,但也引狼入室,同时给了朝中早有异心的臣子另择良木的机会。
说到底,也是仁政埋下的祸根。
可在当时,谁又能想到那是一场早早便谋定的局呢?
若非当年流州之乱引起警惕,这些年步步为营,如今的大魏从地方到朝堂几乎要被蚕食的一干二净。
所以,也该终止了呀,在她手中。
那些从远方飞来的鸟雀,它们繁衍的太过强大,不仅抢占了这片土地的粟米水源,还要啄食豢养它们的主人家,它们的结局将像那已开遍大魏无数皇廷府邸的朱雀梅一样,当太过肆意的生长妨碍过路人的步伐,遮蔽了原本该很温暖的阳光,那就要被折枝甚至砍杀掉。
而她,要做那个拉满弓的射手。
射杀所有恶意反啄的鸟雀,一个不留。
流光扬起侧脸,柔和的晨光落在她姣好的颊上仿若给她笼上一层洁白的光。
陆舒窈有那么一瞬间几乎失了神。
“你今日过来,不应当只是送个账簿吧?”流光一声问话让她回了神。
陆舒窈理了理心中头绪,欠身道:
“禀殿下,北上途中殿下曾吩咐的言官选拔一事臣已拟好具体名薄,请殿下过目。”她从袖中抽出事先写好的折子,递给已过来的玄倾。
流光接过,翻开细阅。
今年言官提拔的人数和往年一样,都是五人数,陆舒窈呈上的几个人选,有三名来自地方,其余两个来自朝堂,官位品级也皆有别。此外还有三名备选,而半年前她在安阳识得的那名驿丞只在备选之末。
几乎不用她开口,陆舒窈便做了解释。
“殿下不必担忧。备选虽在考虑之末,但此名薄一但核实便会下达地方,届时即便备选之人不被朝廷任用,也会被地方青睐提拔,殿下的初衷不会被改变。”
自古选贤举能可谓朝廷要事,对上位者而言,意味着能得到一个左膀右臂,对被选拔的贤能而言,也算一个能施展自身才华的良机。但万事总有未能尽善尽美之处,此事怪就怪在朝廷给出的名额有限,自然就有人与机会无缘。
就拿这个最末的驿丞来说,几个人选中他官位微末,虽有经验,但与名薄上的其它人相比又实在平平。
但他的确敢为人先,能言他人所不能言,这几分孤勇给他添的光彩不是一星半点,所以陆舒窈才让他上了名册。
也算给了一个机会,同时也没有改变殿下的初衷。
即便是流光,也不得不承认陆舒窈这份公务办得极为漂亮。
她阖上折子递给玄倾,对陆舒窈道:
“本宫当时只是提了建议,人选的斟酌还要你自己费心。名录本宫会细看,但近日朝中几桩大案牵扯甚广,无论是朝中还是地方,尤其是潮州,提拔为言官的官员其身份来历吏部与户部必须要再三核实,不能有半分差错。”
“是。”
陆舒窈微微抬目,见殿下又拿起先前的那本账簿看,她略微踟蹰了那么一会儿,道:
“殿下,还有一事?”
“讲。”流光头也不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