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甄小姐夺得此次魁首,按赛前定下的规矩,这支钗便归小姐了。”说话的是一个慈眉善目的妇人,手中捧着的木盘上静静搁了一支雕成兰花模样的白玉钗。

    而那位她口中的甄小姐闻声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口中言谢,笑着福了身。

    此时,一个粉衫裙的女子亦跟着站了出来,却不阴不阳地讽道:“可惜啊,姐姐纵有万般才华,怕是也压不住这支钗的华贵。”

    这话可谓挑衅。

    那位甄小姐倒也不怕,笑了笑:“压不压得住的不重要。这钗总归是我凭着真本事赢来的。妹妹素来才名远播,还不是连这支玉钗的边儿也没摸着么?”

    “你”

    ......

    假山这边的人听了半晌,方弄明白事情的原委。

    原来是一场诗文比试,以一支玉钗为筹,最后夺得魁首的是一位容貌姣好的女郎。不料却惹得粉衫女子的嫉妒,不顾身份当众吵嚷起来。

    流光这边有人笑道:

    “这些小姑娘啊,年少不识愁滋味,整日里不是比衣裙就是争钗环,倒是热闹的紧。”

    众人听出了这话中的打趣之意,亦笑了起来。

    唯独闻寺卿无心风月,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这玉钗有何处不同?”

    众人被吸引了注意。

    是啊,不过一支玉钗,这些世家贵女哪个不是锦衣玉食长大,见遍了世间奇巧?不过一支玉钗而已,何必引起这样的争端。

    “这钗倒有些来历。”说话的是刚刚与闻寺卿吵得不可开交的陆舒窈。

    众人竖起了耳朵。

    “若所料不错,此钗乃暻王殿下生母的旧物。”陆舒窈道。

    “暻王生母?先帝早逝的皇贵妃?”众人惊愕。

    陆舒窈点了头。

    “听闻皇贵妃娘娘不喜金银饰物,唯独喜爱白玉。暻王殿下思母心切,这些年一直在搜罗贵妃旧物。”陆舒窈道。

    明明是一番普普通通的话,然而在此情此景下却颇有些深意。

    在场的都是心思玲珑的人。

    “没想到暻王殿下尚未归朝,光桃花债竟就凭空背上了两桩。”有人打趣。

    可不是吗?

    众人会意,相视一笑。

    这时,湖心亭的闹剧也告了尾声。因为纹姝公主听了消息赶了过来,当着众人的面将那粉衫女子训斥一通,而那位甄小姐则顺利拿到了玉钗。

    “那是姓甄的小姐是谁家的女郎?”流光问。

    “回殿下,是甄太师的千金。”陆舒窈答道,又补了一句,“听闻这位甄小姐因痴恋暻王殿下,一直未曾婚嫁。”

    流光未曾料到其中还有这样的内情。

    “倒是个痴情女子。”她淡道。

    撞上了女眷,说话自然不便,一行人便换了一条线路,谁知碰上了匆匆而来的纹姝公主。

    “见过皇姑姑。”

    许是走得急了些,纹姝公主在驸马的搀扶下微微平了气息,对着流光福身道:

    “湖心亭一场闹剧惊扰了姑姑,纹姝在此赔罪,请姑姑莫要为此失了游园的兴致。”

    纹姝公主和驸马欠身赔罪。

    “女儿家的一场笑闹,何足挂齿?”流光笑了笑。

    “纹姝,那支玉钗可是你暻王叔母妃之物?”她问。

    纹姝公主微怔。

    “姑姑说的可是方才引起湖心亭争端的那支玉钗?”她问。

    流光点了点头。

    纹姝道:“那钗是父皇所赐,竟是暻王叔生母皇贵妃之物吗?纹姝不知内情,倒要向王叔赔罪才是。”

    “你父皇所赐?”流光抓住了话中重点。

    纹姝公主颔首。

    “父皇得知纹姝要开春日宴,特意赐下此钗连同其它宝物,为公主府此番盛宴增添彩头。”

    纹姝一番解释。

    流光了然,没再多问什么,摆摆手让他们夫妻自便。

    纹姝公主见状,心知姑姑不喜旁人多有搅扰,便携驸马从容退去。

    待走了一段距离,纹姝公主突然停了脚步,也不知在想些什么,眉心微蹙。

    驸马察觉她心事重重,不由关心。

    “公主,怎么了?”

    “驸马,你说姑姑为何突然问起那支玉钗?”纹姝蹙眉道。

    即便是皇贵妃之物,也未必值得姑姑如此关注。

    何况当着的还是一群外臣的面。

    驸马是个心思玲珑的人,闻声,安抚她:“殿下的心思谁又能猜得透呢?不过既然殿下说那支玉钗是暻王殿下母妃之物便也不便作为彩头落到他人手中了。”

    这倒提醒了纹姝公主。

    “驸马说得对。好在那甄小姐是个好说话的人,本宫便用太妃赐下的那支金雀缠枝碧玉簪同她换下此物吧。”

    说到此,公主又想起湖心亭那场闹剧,不免嘀咕:

    “怪道这些个女郎为何为了支玉钗争得面红耳赤,原来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驸马却笑: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公主,你我是过来人了。”

    苍梧山送来的冠珠还有音讯,经皇商叶氏的周转,一如谢青城所愿送进了金陵皇城,他日思夜想的那人的桌案。

    天子冠珠。

    流光在看见这颗从遥远关山飞传而至的明珠,便知燕帝的意思了。

    “殿下要召见兵部和礼部二位尚书吗?”玄倾问。

    既然双方都定了意向,那接下便要拟定诏书、准备各种事宜,因此玄倾这话问的不算突兀。

    流光却笑。

    “急什么?这还只是燕帝的诚意,另一个人的诚意本宫还未见到呢。”

    她这边迟迟不见动静,倒让燕帝犯了难。

    燕帝盘算着自己的信物经苍梧山之手怎么也该递到了金陵,大魏却迟迟没有回应,难不成元徽要反悔?

    燕帝心下惊疑不定,一连几日都未能安寝。

    倒是远在首辅府的沈琼楼,从对方按兵不动的态度里嗅出了几分深意。

    “原来这是在点我呢?”他笑了笑,转头吩咐自己的心腹,

    “去吧,邀秋少侠过府。”

    且不论沈琼楼这边如何安排,转眼间,大魏便迎来了人间榴花照眼明的五月。

    在此期间,金陵发生了两件大事。

    其一,朝廷突然下令革去潮州、惠州、鄞州和宣州四州刺史之职,代之以朝廷亲遣的官吏替补其职,至此江东十二州已有四州换了新主。

    其二,任命骠骑将军沈寒时为江东军新任都督,总领江东五十万兵马,兼管军务与粮饷。

    这两道旨意下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有心人便知这是朝廷有意整顿江东。

    旨意下达的第二日,流光在宫殿召见了元机。

    “潮州换了新主,未免事情不顺,你亲自走一趟,替本宫办妥这件事。”

    十二州有四州刺史被革职查办,改由朝廷派遣的官员接替其职,虽说是朝廷亲下的旨意,但天高皇帝远的,所谓皇命不过一张宣纸,再加上江东门阀势力树大根深,朝廷派遣的钦差要想在这四州站稳脚跟,其难度可想而知。

    尤其是潮州,其十二州之首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

    “你在江东游历数月,那边情况你最了解不过。潮州平则江东平。朝廷此番遣去潮州的钦差乃一方能吏,在朝野上下颇受赞誉。你此行前去,务必助他在江东站稳脚跟。”流光淡道。

    “姑姑放心,元机定不辱命。”少年道,神情一如当年请命安阳治水时的郑重与坚决。

    金陵多变故,自然有人紧盯着朝廷的动向。

    “两道旨意,一道摄民政,一道变军权,如此整个江东便尽在囊中,元徽下了好大的一局棋啊。”书房内,老者与一中年人对弈,棋盘上厮杀正酣,难免就聊到了政务。

    那中年人道:“料到殿下北归后会有南巡计划,却不想并非她亲至。不过江东那些个世族可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大皇子毕竟还是少年人,怕是要吃些苦头。”

    老者却笑。

    “是吗?你以为大皇子就一定是个任人揉搓的软柿子?”

    见老师如此说,那中年人微愣,

    “老师的意思”

    老者神色从容,在棋盘上落下一子,方缓缓道:

    “安阳治水,军辎押运,南下巡按......这桩桩件件的公务哪一件出过差错?能被元徽看重收用的人,会是个简单角色?”

    这大皇子在当今的几个儿子中最不出挑,若非占了个皇长子的身份,更是泯然于众人,魏党正盛时,甚至一度沦为太傅手中的傀儡。可也不知怎的,自去年替摄政殿下跑了一趟安阳,便犹如打通了任督六脉,派遣给他的公务不仅没出过差错,还都完成的极为漂亮,惹得朝中不少老臣称赞他大智若愚。

    说到底,不是这位大皇子能扮猪吃老虎,就是摄政殿下眼毒,慧眼识英才。

    “是学生愚昧了。”中年人赧颜。

    老者却摆了摆手,示意他棋盘上落子。

    中年人见状,连忙捻着棋子跟上。

    “那江东那边,我们要不要”他试探着问。话未尽,其中之意却不言而喻。

    谁知老者摇了摇头。

    “金陵皇权与江东门阀的官司与我们何干?”他淡道,“江东这些个门阀啊,以为天高皇帝远,手中有点银钱便可坐拥半边天,惯的个目中无人的臭毛病。当了这么久的井底之蛙,也该见见世面了,倒叫他们尝一尝咱们这位摄政殿下的手段。”

    老者执棋落子。

    棋盘上,白子已吃去黑子大半江山。

    那中年人见状,笑道:

    “老师的棋艺,总让学生自愧弗如啊。”

    老者抚髯而笑。

    书房中一时气氛融洽。

    恰巧此时,书房门被人从外敲响,府上管家过来禀事。

    “大人”

    “何事?”

    “有人在外求见大人。”

    老者闻言,与对面的中年人相视一眼。

    二人皆目露疑惑。

    这更深露重的,何人会在这个时候登门造访?

章节目录

徽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向意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向意晚并收藏徽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