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众人心思微动。

    “是何秘辛?”流光问。

    元机犹豫了一下,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了一眼左右。

    流光见状,让兮茵带着几个侍女出去,而暻王则看向立在一旁的大理寺卿闻远。

    “闻大人,关于祭典刺杀一案,本王还有事想请教大人。”

    大理寺卿闻声会意,笑道:“暻王殿下若有疑问,下官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两人并肩退出殿中。

    只剩玄倾被流光留了下来。

    这时元机从怀中掏出一本类似书册的东西,上呈流光。

    “这是——游记?”

    流光翻看了几页他呈上的书册,才确定这的确是一本游记。

    “这本游记有何不妥?”

    “此乃江东世族之首郑氏家主郑七鸣麾下一谋士所书,记载的是前朝至今约四十载,他随郑氏两代家主外出游历所遇的各种趣事奇闻,其中就包括——和江南顾氏旁支的往来。”元机道。

    此言一落,一直抱剑在旁沉默的玄倾,抬了目。

    江南顾氏?

    朝廷和江东氏族的利益纠纷里,掺合进了江南顾氏。

    这是否意味着殿下一直以来的担忧竟成了真?

    玄倾看了一眼上座的殿下,果见殿下已凝了面色。

    “这本游记你可曾看过?”流光问元机。

    元机回道:“只粗粗略过几篇。不过也有不少发现,请姑姑细阅第二卷一十九章。”

    流光循着他的话翻至他示意的那一页——是一篇至图南山游历的记事。

    贞德三年九月既望,余随家主鸣游图南山,遇鸣之故友长亭。长亭者,青莲顾氏人也,江南望族。遂同游,至日落余晖,乘兴而归。

    “这个长亭是顾氏何人?”流光问。

    这篇游记记述的很是简略,但透出的消息却不少。

    贞德是当今圣上的年号,贞德三年也就是五年前,郑氏家主郑七鸣携仆从游图南山,途中偶遇一个叫顾长亭的人。这个顾长亭是郑七鸣的故交,出身江南望族青莲顾氏。郑七鸣决定与他同游,一直到夕阳西下,一行人才结束游玩。

    这其中有一条信息很重要——这个顾氏长亭乃郑七鸣故交。

    “故交”这两字就很隐晦。

    在大魏,江东富庶,而门阀独大。这些世族的子弟在朝中做官的不少,就是郑七鸣其人,也曾当过朝廷的官领过朝廷的俸禄。而做为这样门第的家主,在交友方面,郑七鸣会不知道什么人该深交什么人需要避讳?

    “听闻江东有一顾姓,乃青莲顾氏旁支,江东顾氏家主池渊膝下有一子顾潜,字便是长亭。”玄倾代大皇子答道。

    大皇子元机点了头,又补充道:“而且文中提到的图南山,我后来查过,乃江东一座名山,但在江南境内。”

    这就涉及到整个江东的划分了。

    因一条漓江,整个江东被一分为二,其中以潮州为首隶属大魏,以褚州为首隶属江南。

    但因两地风俗相近,又只隔着一条漓江,人们便习惯以江东代替这整片区域。

    “图南山既在江南境内,这就意味着,郑七鸣曾游历至江南。且贞德三年,这个郑七鸣许是刚罢官不久。”流光突然道。

    她恍惚地忆起一件旧事。

    贞德三年也是她摄政的第三年,江东曾上表过一封奏折,言郑氏子要承袭家主位,特地上表请辞官职。

    世家子弟承袭家主,上表辞官,这是前朝的旧例了。

    因江东门阀盘踞,世族之势树大根深,未免地方独大,祸及官场,先帝在位时便颁下法令,世家子有承袭家主者不得为官为将。

    想来,当时奏折中提及的郑氏子想必就是这位郑七鸣了。

    她记得这篇奏折呈递上来时好像是烈日炎炎的七月,那一年的金陵很是炎热。

    那问题来了,贞德三年郑七鸣刚辞官,九月十五便到了图南山,他的谋士在游记中又以家主故友称呼顾长亭......这是否意味着,郑七鸣尚有官职在身时便与这位顾氏旁支子弟相识呢?

    这可不是个好信号。

    “除此以外,这本游记中,有关此人的记事我见到的还有一篇。”元机道。

    流光随着他的提示再次翻过去,入目的也是一篇游记。

    贞德六年,二人再次同游,但这次是郑七鸣相邀顾长亭游赏芜园。

    而众所周知,芜园在潮州,乃大魏境内。

    若说同游图南山算偶遇事件,那芜园之行则将郑顾二人的深交板上钉钉,由此可见,郑七鸣与顾长亭的确来往甚密。

    “这本游记大殿下从何处所得?”玄倾问。

    “就是写此游记的谋士手中。这谋士姓胡,名唤胡珅,曾效忠于郑氏两代家主,即郑七鸣及其父,可谓潮州郑氏一等一的心腹。”

    而他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本游记,还说来话长。

    江东四州更换新主,朝廷此番令旨下的突然,可谓打的江东官场一个措手不及。

    一觉醒来顶头老大换了,换的还是外来的官,江东诸官自然不买账,朝廷下派到地方的官员受到的刁难和怠慢可想而知。尤其是这帮子江东老狐狸,眼见着天高皇帝远,甚至有意架空朝廷钦派的官吏。

    这一点,可就与金陵的本意背道而驰。

    他既奉姑姑之命,协助朝廷钦派的官吏接替其职,那自然要将其中的症结一一探查。

    没想到这一查还真查出了一点东西。

    整个江东,只这潮州一脉,大到一方能吏,小到区区布衣使,竟皆与江东世家大族有不小的牵扯。

    官官相护他见得多了,当初南下逡巡对江东官场乱象也有所耳闻,但官员间勾连至此,令行禁止皆以世族为首,几成一方之律,却甚是罕见。

    世族煊赫至此,地方官员敢对金陵而来的令旨心存敷衍、钦派的官员怠慢刁难,谁敢说这背后没有世族的指示呢?

    既然一切的矛头皆指向世族,他便有意探探江东世族的底。

    而众所周知,江东世族中,以郑氏、杨氏、裴氏、梁氏四姓最为显贵。

    而四姓中,尤以潮州郑氏为首。

    他既身在潮州,探的便是郑氏的底。

    但郑氏做为世族之首,很是不好探查。

    先不说动辄前呼后拥的家主,外人很难接近,便是其子弟,与外人打交道时,口风也很是严紧,想必私下里没少受族中亲长耳提面命。

    至于那些跟随他们的仆侍,受到重用的皆是受郑氏世代荣养的忠仆,亦很难买通。

    如此,整个郑氏便稳如铁桶,牢不可破。

    但好在江东世族多蓄养谋士,郑氏也不例外。

    胡珅便是郑氏蓄养的众多谋士之一。

    他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但因祖上犯罪,不能入仕,机缘巧合投到了郑氏门下,受当时的郑氏家主郑沣赏识,器重非常。

    郑沣故后,他又跟随郑七鸣,为其出谋划策,亦很受重用。

    郑家势大,于江东积威甚重,潮州官员莫不趋炎附势,但家主轻易见不着,胡珅这个谋士却还是可以巴结一二的。

    但这个胡珅毕竟是读书人出身,有些清高的臭毛病,他不喜结交官员,反而多与学子结交,在江东学子中很有薄面。

    这倒是给了大皇子机会。

    他未曾得到姑姑赏识前,便以江北学子的身份游历各处,也结交过江东的一两好友。

    于是他以江北学子身份拜访好友,由其引见,如愿接触到了胡珅。但胡珅虽与众学子交好,说话做事却滴水不漏,很少言及主家之事,可见其小心谨慎。

    若非机缘巧合之下他救其一条性命,无意中博得信任,想要取信此人怕是还要费上一番功夫。

    因救命之恩,胡珅待他很是赏识,几番邀他和众学子过府宴饮,如此多次,相交很是融洽。

    一次宴后,众人酒醉,纷纷辞去。

    胡珅亦醉眼朦胧,却强他留宿,欲要与他促膝长谈,抵足而眠。

    这样送上门的良机,他当然笑纳。

    也正是这次留宿,他从醉酒的胡珅口中得知,其日常会有随笔的习惯,随家主游历各处时,亦常手书游记记事。

    胡珅说到兴头上,甚至还拿出自己写的游记借他鉴赏一番,也正是这一鉴,叫他鉴出了江东顾氏这一桩意外之喜。

    于是当夜,趁着郑珅醉后深眠,他带着东西趁夜便离了潮州。

    元机三言两语解释了一番游记的来历,又有几分庆幸道:“其实那日宴上,我被一岑州学子认出,皆因去年我在岑河治水,见过此人,他是已伏法的万良晋的外侄。”

    也幸而他当时有江北学子的身份在,又是胡珅的座上宾,那学子不敢轻易指认。

    但他离开潮州的第二日傍晚,便有死士追至,想必是胡珅醒来发现他人不见了,连同游记亦不见踪影。

    游记里面有什么东西胡珅心知肚明,他靠着郑氏吃饭,此事不敢不上报。

    这才有了之后源源不断的江东死士。

    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这样的曲折,流光道:“江东一行辛苦你了。这本游记我这几日会细阅,你还有伤在身,回去养好身体,我还有事相托。”

    “姑姑言重了。但有任用,元机定不辱命。”

    元机笑道,告了退。

    见他背影消失在殿门处,流光这才有几分疲惫地放下游记,抚了抚额。

    玄倾见状,唤了她一声。

    “殿下”

    “当初北境战乱,本宫派遣元机伺机南下逡巡,特意嘱咐他要注意江南的动静,他当时无所发现,我还抱有希望,却不想”

    “真是万事都不可掉以轻心。”她叹道。

    “殿下倒也不必如此忧心。”玄倾安慰她,“区区一支旁脉,成不了什么气候。”

    流光纤指微顿。

    她差点忘了,玄倾可是在江东待过很多年。

    “江东这支顾氏和顾青州关系如何?”

    “顾氏主脉在青莲,其以顾青州为首,权倾江南。而江东顾氏与主脉嫌隙已久,很难让人相信他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玄倾道。

    “当真?”

    流光眸中划过一缕微光。

    倘若如此,此事倒是可以再好好思量一番。

章节目录

徽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向意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向意晚并收藏徽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