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走后,牢房外便只剩下流光和暻王。
“殿下想知道什么?”
成国公淡声问,在干草垫上重新盘腿而坐。
“郭淮是国公的人吧?”流光问。
“臣记得殿下上次来这里时,臣已回答过这个问题了。”成国公道。
流光笑了笑。
“看来国公是还没有想清楚了。”
她道,话音一转,
“方才元奇肩上的伤,国公应该见到了吧。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愿说出实情惹得外祖牵忧记挂,但国公爱孙心切,难道就不想知晓内情吗?”
她话落后,牢房内外安静须臾。
“怎么伤的?”成国公闭目问。
流光道:“有人不想魏燕息战,为此不惜勾连番僧刺杀参与和谈的魏皇子,以此制止两国止战文书的签订。也亏得元奇这孩子素来勤练身手,护卫和援军又到的及时,才得以逃过一劫,否则被那番僧伤到的可就不止区区左肩了。”
成国公想到方才外孙被纱布层层缠绕的肩膀,虽未亲眼见到伤口,但那左肩之下是心肺,思及此,陡然出了一身冷汗。
“谁干的?”他冷声问。
“自然是那个和国公做交易的人了。”流光道。
成国公神色未变。
“什么交易?臣听不懂殿下在说什么?”他淡声道。
流光却笑。
“国公不承认没关系,本宫有几句话国公不妨听一听——郭副将通敌泄露军机,以致北境三城落入敌手,但对方既已得利,于国公而言似乎并无益处,甚至在我魏军大捷之后,背后之人为了阻止魏燕息战,不惜以元奇的性命为筹,阻止魏燕签订止战盟书。如此肆意妄为,全然不将国公放在眼里,这般做派,国公还要为此继续隐瞒吗?”她道。
成国公额角青筋跳了跳。
“殿下怎可确定勾结郭副将之人与指使番僧刺杀元奇的是同一个人?”
流光没有回答,只笑道:“国公入了大理寺牢狱将近一载了吧。这段时日发生了许多事,同这个背后之人有千丝万缕的牵扯。因事涉秘辛,不方面透露给国公知晓,但本宫可以告诉国公的是,本宫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也没有骗你的理由。”
她淡声回答,却并未透露太多内情。
“若是臣给不了殿下想要的答复呢?”成国公道。
流光目光微暗。
这时,一直未曾出声的暻王开了口:
“国公是元奇的外祖,想必是这世上最疼爱他的人。北境抗燕,每一战元奇皆全力以赴,骁勇善战极得人心,可以说他肩上的每一分军功皆干干净净,来历得当。但纵使如此,因郭副将通敌一案,军中难免有些风言风语意图沾到他的身上。”
说到此,暻王话语微顿,看向牢中人,
“国公既深爱元奇,难道眼睁睁看着他因郭副将一案在军中难以抬头吗?”
不得不说,暻王寥寥数语可谓说进了成国公的心坎。
成国公想起直率开朗的外孙,那般嫩如青葱的少年郎,本不该受这些权欲之事的牵累而徒惹一身是非的。
沉默片刻,他终是承认。
“郭副将的确是我的人,所做之事皆出自我的授意,但这些事都与元奇无关。”
闻言,流光眸光微动。
“彼时国公尚在牢狱,旁人无令不得接触。既如此,国公又如何与郭副将取得联系?”
成国公既已承认,其中细枝末节便也不再隐瞒。
他坦言道:“是我告知旁人与他的联络暗语,令他听令行事。”
“谁?”
“那个常来暗牢送食的老仆,不过此人我也有一阵子没见到了,想来应该”
“他死了。”流光道。
成国公皱了眉。
“死了?”
“不错。”
流光顿了顿,又提醒他,
“基于此,本宫还要告诉国公的是——如果只有老仆与国公接触过,那此人死了便意味着唯一的证人不在了,如果国公之后没有法子证明自己是与旁人勾结谋划了北境通敌一事,那这些事可就都要栽倒国公你的身上,甚至还要牵连元奇。”她着重强调。
成国公面色微变。
他神色难看道:“臣晓得轻重。殿下还有什么想问的,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见状,流光唇角微扯,问他:“国公知晓老仆是谁的人吗?”
成国公摇了摇头。
“是老仆主动与我接触,他替人带话,言只要我答应安排军中亲信做为探子为他们提供北境情报,他们便在两军交战时伺机相让部分军功给元奇。但是当我问及他背后之人,老仆却不肯相告。”
这倒是令流光讶异。
成国公疼爱外孙,为其计深远,面对这样的军功诱惑有所心动也实属正常。
但是,这其中有一个问题。
“国公既不知他背后之人是谁,为何敢轻易应下这桩交易?”
连对方的底都未曾摸清,就敢为了军功之诱而铤而走险,这不该是成国公这样在朝中趟过风雨的老臣会犯下的错。
除非,这其中另有内情。
果然她话落后,成国公叹了一口气,答道:“其实军功诱惑虽大,但通敌叛国之罪足以倾覆九族,何况我对元奇期许甚大,若轻易应下此事,来日一旦暴露,便将是元奇一生难以洗清的污点,所以我初时很是犹豫。后来之所以答应,也是迫不得已,盖因对方手中有我刘氏一族的把柄。”
流光挑了眉,与暻王相视一眼。
“什么把柄?”
“这是一桩以前的旧事了。”成国公忆起往事,叹道,“先帝朝时,我有一堂侄,曾犯下一桩逼良为妾的丑事。受他逼迫的女子不堪受辱,当夜一头撞死在了他的家中,女子的父母得知噩耗,将我那堂侄告上了当地的官衙。”
“此子是我堂兄刘氏族长的独子,堂兄爱子心切,为了救儿子,打着我的旗号买通了当时办案的县官,甚至为了堵住女子双亲的嘴,杀人放火,致女子全家丧了命。”
“对方不知如何得知此事,以此要挟我,逼我不得不应下与他们的交易。”
成国公细细说了经过。
流光皱了眉,未曾料到其中还有这样的内情。
“这个案子都有谁知晓内情?”
“此案发生之地乃是扬州,当时被买通的官员也是受过我刘家恩惠的小官,按理说是不该泄露出去的。不过彼时在朝中任职大理寺少卿的是岑参,地方的要案一向由他复核,但当时此案在扬州已被大事化了,没闹起什么风浪,想来是不会落到岑大人的案头的。”
说到岑参,成国公突然想起一事,他正色道:
“说到岑大人,还有一事,不知和这些事有没有关联?”
“何事?”
“当初宋元之一案,刑部伙同其它二司篡改验尸笔录,我知晓殿下一直怀疑是魏锦书指使岑大人所为,但是臣要告诉殿下的是”
“岑参掌管刑狱多年,纵使小心谨慎,也难免得罪不少人,他与魏锦书便有旧怨,绝不可能受其指使,为其包庇,绝不可能。”
出了大理寺暗牢,流光和暻王并肩行在青石铺就的宫道上。
二人因成国公的一番剖白,竟都一时无言。
“成国公这只老狐狸,当真是藏了许多旁人难以知悉的秘密。”许久,流光先开了口。
“是啊。若非事涉元奇,想必他还不肯吐露这么多。”暻王亦感概。
说到此,他问:
“如今他既已认罪,以他的罪名,想必判罚不小吧?”
流光没有直接回答,只道:
“事已至此,元奇那边就拜托王兄多多开解他了。”
暻王应下。
二人又谈及其它事。
“本以为此行会找到一点老仆身后之人的线索,未曾想却挖出了岑大人的事情,也算殊途同归,不枉费白来一趟。”流光道。
暻王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的话中之意。
“你的意思,指使岑参篡改验尸笔录和老仆背后之人是同一个人?”
流光笑了笑,没有否认。
她道:“篡改验尸笔录,是为了掩盖宋元之之死,而宋元之的死,究其原因,是因他发现了朝中有人与大燕有所往来。而这件事牵涉之人除了魏锦书,自然便是和魏锦书一般来历的人了,而彼时莫纤纤潜藏江南,剩下的便只有沈淮了。”
言及此处,她轻哂一笑,
“可惜当时一叶蔽目没有想到这一层,而审问岑参,他也是闭口不言,才耽搁至今,想来还是有些遗憾的。”
暻王想了想,问:
“如今再审问岑参,他还会回答吗?”
流光摇了摇首。
“当时未曾开口,此时怕是更加不会。宋元之一案,岑大人被判罚没家产,服十年监禁,以他的年岁,已然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自然不会再行反口之事。”
“岑大人也是一个固执老臣。”暻王叹道,
“能得这样的人忠心守口,真正的沈淮又该是何等的人物?这么久了,此人藏得真的是极深,我竟觉得会一直找不到他了。”
“倒也未必。”流光道。
她细细和他提了番僧鸠摩一事,并且告知此僧曾在乌衣巷附近出没过。
“殿下想知道什么?”
成国公淡声问,在干草垫上重新盘腿而坐。
“郭淮是国公的人吧?”流光问。
“臣记得殿下上次来这里时,臣已回答过这个问题了。”成国公道。
流光笑了笑。
“看来国公是还没有想清楚了。”
她道,话音一转,
“方才元奇肩上的伤,国公应该见到了吧。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愿说出实情惹得外祖牵忧记挂,但国公爱孙心切,难道就不想知晓内情吗?”
她话落后,牢房内外安静须臾。
“怎么伤的?”成国公闭目问。
流光道:“有人不想魏燕息战,为此不惜勾连番僧刺杀参与和谈的魏皇子,以此制止两国止战文书的签订。也亏得元奇这孩子素来勤练身手,护卫和援军又到的及时,才得以逃过一劫,否则被那番僧伤到的可就不止区区左肩了。”
成国公想到方才外孙被纱布层层缠绕的肩膀,虽未亲眼见到伤口,但那左肩之下是心肺,思及此,陡然出了一身冷汗。
“谁干的?”他冷声问。
“自然是那个和国公做交易的人了。”流光道。
成国公神色未变。
“什么交易?臣听不懂殿下在说什么?”他淡声道。
流光却笑。
“国公不承认没关系,本宫有几句话国公不妨听一听——郭副将通敌泄露军机,以致北境三城落入敌手,但对方既已得利,于国公而言似乎并无益处,甚至在我魏军大捷之后,背后之人为了阻止魏燕息战,不惜以元奇的性命为筹,阻止魏燕签订止战盟书。如此肆意妄为,全然不将国公放在眼里,这般做派,国公还要为此继续隐瞒吗?”她道。
成国公额角青筋跳了跳。
“殿下怎可确定勾结郭副将之人与指使番僧刺杀元奇的是同一个人?”
流光没有回答,只笑道:“国公入了大理寺牢狱将近一载了吧。这段时日发生了许多事,同这个背后之人有千丝万缕的牵扯。因事涉秘辛,不方面透露给国公知晓,但本宫可以告诉国公的是,本宫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也没有骗你的理由。”
她淡声回答,却并未透露太多内情。
“若是臣给不了殿下想要的答复呢?”成国公道。
流光目光微暗。
这时,一直未曾出声的暻王开了口:
“国公是元奇的外祖,想必是这世上最疼爱他的人。北境抗燕,每一战元奇皆全力以赴,骁勇善战极得人心,可以说他肩上的每一分军功皆干干净净,来历得当。但纵使如此,因郭副将通敌一案,军中难免有些风言风语意图沾到他的身上。”
说到此,暻王话语微顿,看向牢中人,
“国公既深爱元奇,难道眼睁睁看着他因郭副将一案在军中难以抬头吗?”
不得不说,暻王寥寥数语可谓说进了成国公的心坎。
成国公想起直率开朗的外孙,那般嫩如青葱的少年郎,本不该受这些权欲之事的牵累而徒惹一身是非的。
沉默片刻,他终是承认。
“郭副将的确是我的人,所做之事皆出自我的授意,但这些事都与元奇无关。”
闻言,流光眸光微动。
“彼时国公尚在牢狱,旁人无令不得接触。既如此,国公又如何与郭副将取得联系?”
成国公既已承认,其中细枝末节便也不再隐瞒。
他坦言道:“是我告知旁人与他的联络暗语,令他听令行事。”
“谁?”
“那个常来暗牢送食的老仆,不过此人我也有一阵子没见到了,想来应该”
“他死了。”流光道。
成国公皱了眉。
“死了?”
“不错。”
流光顿了顿,又提醒他,
“基于此,本宫还要告诉国公的是——如果只有老仆与国公接触过,那此人死了便意味着唯一的证人不在了,如果国公之后没有法子证明自己是与旁人勾结谋划了北境通敌一事,那这些事可就都要栽倒国公你的身上,甚至还要牵连元奇。”她着重强调。
成国公面色微变。
他神色难看道:“臣晓得轻重。殿下还有什么想问的,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见状,流光唇角微扯,问他:“国公知晓老仆是谁的人吗?”
成国公摇了摇头。
“是老仆主动与我接触,他替人带话,言只要我答应安排军中亲信做为探子为他们提供北境情报,他们便在两军交战时伺机相让部分军功给元奇。但是当我问及他背后之人,老仆却不肯相告。”
这倒是令流光讶异。
成国公疼爱外孙,为其计深远,面对这样的军功诱惑有所心动也实属正常。
但是,这其中有一个问题。
“国公既不知他背后之人是谁,为何敢轻易应下这桩交易?”
连对方的底都未曾摸清,就敢为了军功之诱而铤而走险,这不该是成国公这样在朝中趟过风雨的老臣会犯下的错。
除非,这其中另有内情。
果然她话落后,成国公叹了一口气,答道:“其实军功诱惑虽大,但通敌叛国之罪足以倾覆九族,何况我对元奇期许甚大,若轻易应下此事,来日一旦暴露,便将是元奇一生难以洗清的污点,所以我初时很是犹豫。后来之所以答应,也是迫不得已,盖因对方手中有我刘氏一族的把柄。”
流光挑了眉,与暻王相视一眼。
“什么把柄?”
“这是一桩以前的旧事了。”成国公忆起往事,叹道,“先帝朝时,我有一堂侄,曾犯下一桩逼良为妾的丑事。受他逼迫的女子不堪受辱,当夜一头撞死在了他的家中,女子的父母得知噩耗,将我那堂侄告上了当地的官衙。”
“此子是我堂兄刘氏族长的独子,堂兄爱子心切,为了救儿子,打着我的旗号买通了当时办案的县官,甚至为了堵住女子双亲的嘴,杀人放火,致女子全家丧了命。”
“对方不知如何得知此事,以此要挟我,逼我不得不应下与他们的交易。”
成国公细细说了经过。
流光皱了眉,未曾料到其中还有这样的内情。
“这个案子都有谁知晓内情?”
“此案发生之地乃是扬州,当时被买通的官员也是受过我刘家恩惠的小官,按理说是不该泄露出去的。不过彼时在朝中任职大理寺少卿的是岑参,地方的要案一向由他复核,但当时此案在扬州已被大事化了,没闹起什么风浪,想来是不会落到岑大人的案头的。”
说到岑参,成国公突然想起一事,他正色道:
“说到岑大人,还有一事,不知和这些事有没有关联?”
“何事?”
“当初宋元之一案,刑部伙同其它二司篡改验尸笔录,我知晓殿下一直怀疑是魏锦书指使岑大人所为,但是臣要告诉殿下的是”
“岑参掌管刑狱多年,纵使小心谨慎,也难免得罪不少人,他与魏锦书便有旧怨,绝不可能受其指使,为其包庇,绝不可能。”
出了大理寺暗牢,流光和暻王并肩行在青石铺就的宫道上。
二人因成国公的一番剖白,竟都一时无言。
“成国公这只老狐狸,当真是藏了许多旁人难以知悉的秘密。”许久,流光先开了口。
“是啊。若非事涉元奇,想必他还不肯吐露这么多。”暻王亦感概。
说到此,他问:
“如今他既已认罪,以他的罪名,想必判罚不小吧?”
流光没有直接回答,只道:
“事已至此,元奇那边就拜托王兄多多开解他了。”
暻王应下。
二人又谈及其它事。
“本以为此行会找到一点老仆身后之人的线索,未曾想却挖出了岑大人的事情,也算殊途同归,不枉费白来一趟。”流光道。
暻王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的话中之意。
“你的意思,指使岑参篡改验尸笔录和老仆背后之人是同一个人?”
流光笑了笑,没有否认。
她道:“篡改验尸笔录,是为了掩盖宋元之之死,而宋元之的死,究其原因,是因他发现了朝中有人与大燕有所往来。而这件事牵涉之人除了魏锦书,自然便是和魏锦书一般来历的人了,而彼时莫纤纤潜藏江南,剩下的便只有沈淮了。”
言及此处,她轻哂一笑,
“可惜当时一叶蔽目没有想到这一层,而审问岑参,他也是闭口不言,才耽搁至今,想来还是有些遗憾的。”
暻王想了想,问:
“如今再审问岑参,他还会回答吗?”
流光摇了摇首。
“当时未曾开口,此时怕是更加不会。宋元之一案,岑大人被判罚没家产,服十年监禁,以他的年岁,已然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自然不会再行反口之事。”
“岑大人也是一个固执老臣。”暻王叹道,
“能得这样的人忠心守口,真正的沈淮又该是何等的人物?这么久了,此人藏得真的是极深,我竟觉得会一直找不到他了。”
“倒也未必。”流光道。
她细细和他提了番僧鸠摩一事,并且告知此僧曾在乌衣巷附近出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