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一番剖析,直接揭露了甄老太师试图掩藏部分事实的意图。
甄老太师干皱如树皮的眼睑微抬。
“殿下心智过人,老夫敬服。说来殿下当年继位太女,不是没有人在背后议论,先帝英明睿智,可惜子嗣不丰,以致偌大的皇朝落得个皇女掌权。这些目光短浅的人啊,他们不明白,殿下你才是先帝留给大魏最大的珍宝,否则就凭如今的圣上,大魏的国祚还能如此长久吗?”
“老太师慎言,我魏廷之事已不是老太师可以轻易置喙的了。本宫与老太师费了这些口舌,是希望你我之间的谈话可以不必再弯弯绕绕,许多事已不是老太师单方隐瞒便可轻易揭过去的,希望老太师明白这一点。”
说到此,她目光微淡,“即便老太师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甄小姐考虑,毕竟只有老太师将一切交代清楚了,甄小姐才越安全不是吗?”
对方静默须臾,
“殿下不愧是先帝亲自教导出的皇女,连这种驭人之术都与先帝学了个十成十。芙儿是我爱女,我自不愿她受我之事牵连,殿下拿捏住了我的死穴,我还有选择的余地吗?”
“老太师明白就好。”
他既这般爽快,流光也不卖关子,直接问:“老太师是魏人,既长于大魏,为官朝中,为何要叛国?”
“叛国?”甄老太师好似听到什么笑话一般,布满褶皱的面皮扯出一抹讽刺的笑,“我虽有魏籍却身负燕脉,谈何魏人?且魏廷于我有血海深仇,对其所辖之国,我何须报以忠心?”
他话落,流光颦了眉。
沈淮是大燕沈氏私生之子,身负燕人血脉不假,但与魏廷的深仇又从何谈起?
可看对方言之凿凿的样子,又不像作假。
似乎看出她面上的不解,甄太师微垂了目,
“殿下来这儿之前应当查过我吧,那殿下可知我的母族?”他问。
流光回忆起来时看过的卷宗。
陆舒窈做事尽心,她既负责调查甄太师底细,那必定事无巨细皆查的清晰,有关这位老太师的母族也自然没有略过。
流光印象中,卷宗上记载这位老太师的母族好似姓乌?
乌?流光想到什么,微凝了眉,
“难不成是淖州乌氏?”她突然问。
甄老太师笑了笑:“看来陆舒窈调查的很仔细。不错,我母族乃淖州乌氏,曾是南疆不是整个大魏数一数二的望族,它的煊赫,不要说如今的江东四大世族,便是上官氏也难以望其项背。可殿下知道这样煊赫鼎盛的显贵之族是怎么衰落的吗?”
说起这个,流光倒是有点印象。
淖州乌氏曾是大魏南疆第一世族,亡于她出身之前,可以说她未曾历过乌氏衰落之期,之所以有些印象,是因为淖州乌氏折于先帝之手,在先帝执政生涯中算的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宫听闻淖州乌氏自驻守南疆起,自恃拥兵,不仅对京中诏令置若罔闻,更是放纵麾下兵将及族中子弟欺压边城富户,弄得南疆民怨沸腾,暴乱丛生,以致异族窥得入侵之机,南疆八郡落入敌手。如此紧急军情,乌氏却隐瞒不报,直至南疆流民遍布,北上逃难,被地方报送京中,此事方达圣听。先帝震怒,下旨缉拿乌氏全族,又派了御史前去南疆,查实乌氏诸多罪行,可谓罄竹难书,当时朝中奏请诛杀乌氏全族的声音比比皆是,是先帝念及乌氏祖上功勋并未牵连九族,在本宫看来先帝已足够仁厚。”
“仁厚?是啊,先帝仁厚的并未诛灭乌氏九族,然而乌氏主脉七岁以上男丁悉数处死,女眷则充入奴籍,流放北境,一夕之间,整个南疆乌氏就如风雨中的危楼轰然倒塌,再无昔日门庭若市,高朋满座的盛景。而我的母亲便是在那时遇到的那个姓沈的男人,骗她欺她,令她倾心,又弃她不顾,她怀着身孕在北境的蛮荒之地,千苦万难地生下我,靠着做苦役将我拉扯大,最终在我六岁那年病痛缠身,凄惨死去,她到死都还念着那个男人......”
流光听出了不对。
“既是沈氏之过,又与我魏廷有何相干?莫要告诉本宫,老太师费尽心思谋划的这一切,只是源于迁怒?”
她语气饱含质问。
不想,对方却神情激动起来。
“如何不相干?”
“若非先帝狠心,吾母何至于如此凄苦?说到底,我乌氏一族有何错?自恃拥兵?乌氏一族世代驻守南疆,兵权乃是大魏太祖所赐,谁敢说它一句来历不当?对京中诏令置若罔闻?将在君命有所不受,三岁小儿都明白的道理,先帝难道会不明白?而放纵麾下兵将与族中子弟欺压边城富户,偌大的南疆二十万兵马,乌氏子弟多如过江之鲫,即便军纪严明,家规森然,也总归有害群之马,乌氏即便有错,也只错在管束不力,这算何罪过?至于丢失南疆八郡”
对方冷笑。
“我乌氏曾祖曾追随太祖南征北伐,东征西讨,为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大魏的江山我乌氏一族也是流过血填过人命的,不过是不慎丢了南疆八郡,只区区八郡,先帝便要了我主枝一脉几乎全部男丁的性命,何至于此啊?”
甄老太师说到此,神情已状若疯癫。
流光静静听着,忽然问:“这些都是老太师的母亲告诉老太师的吗?所以老太师对我魏廷生了仇恨之心,才会有后来的平和之乱?”
甄老师却笑了笑。
“我的母亲是个柔弱女子,是个连爱恨都很脆弱的人,她只是偶尔会怀念起自己身为乌氏贵女的荣光,从未有过什么大逆不道的想法。是我!是我觉得先帝惩治过度,有失公允,若非如此,我母亲还有养育了她的乌氏一族命运本不该是这般。”
流光明白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不甘。
“所以老太师生恨我魏廷,认祖沈氏也是为了搭上燕文帝,谋划一场可以同时报复魏廷与沈氏的局?”她问。
对方却沉默了片刻。
“其实一开始的计划并不是这样的,这其中还有一段很长的故事。”
“我母亲故后,我无枝可依,过了很长一段食不果腹的日子,我以为我活不下去了,不想峰回路转,乌氏的一个旧仆找到了我。他是受过我乌氏恩惠的人,乌氏罹难后,一直在寻找我的母亲,可惜他来的太迟了,我母亲已故去,他验实了我的身份后,便带我去了江东,为我改名换姓,让我进学读书。后来我科举入仕,在江东做了官,他却得了急病,快要咽气前,他笑着说,没有辜负故人,于是阖了眼。在此之后不久,江东上报朝廷发现一座盐矿,我就升官至金陵了。”
他想起第一次踏入金陵城的光景,王气恢弘的金陵,遍地权贵云集,闻名天下的乌衣巷也如传闻的那般往来清流,车马如龙......那一瞬间,他依稀瞧见了昔日乌氏门庭若市的盛景。
“我那时想,既然都已踏入金陵,那不妨再爬的更高点,若能报仇雪恨,也许有朝一日光复淖州乌氏也未尝不可。”
流光神色微动。
“那时老太师就有了搅弄朝政的想法了吗?”她问。
“是啊。”
“可那时的我终究是年轻气盛,过于天真。彼时距离乌氏覆灭已过二十载,圣上也已不再是当年初初登位的少年帝王,他身后有自潜邸便一路跟随的文臣武将,还有如日中天的上官氏,这些势力虽偶有摩擦,但皆对帝王忠心耿耿,只凭我一个人的微薄之力实在难以抗衡。”
“所以老太师想到了大燕?”
甄老太师颔首,
“我母亲故前很是担忧我无人照料,便告诉了我生父的音讯,还给了我代表着那个男人身份的半枚玉玦,她希望我找到那个男人,认祖归宗,得以庇护。这也算她的遗愿吧,我当时虽未答应,但机会送到面前,自然要全她一番心愿。”
“于是我找到了那个男人,他出身大燕第一世族,是权倾朝野的沈氏家主,他倒是很愿承认我这笔他年轻时欠下的风流债务,但也仅仅是承认我是他的私生之子,他彼时已有嫡子,有年轻貌美的夫人,还有沈氏一族的尊贵荣华,至于我乌氏的血仇又与他有何相干?他的自私虚伪令我反胃,尤其是当我知道当年他是有机会带走我母亲给以庇护的,然而他没有,他游历至大魏是乔装而行,他担忧一旦插手乌氏一案会为他招致更多麻烦,便弃了我的母亲,多么讽刺。这样薄情寡义的男人,我母亲竟然至死还念着他,那他还配活着吗?既不配苟活,他和他那个引以为傲的沈氏便一起死吧,便算给我母亲陪葬了。”
似乎是又忆起当时的一些光景,甄老太师双眸微微眯起,面上露出诡异的笑意。
“但是老太师彼时人微言轻,又是刚刚认祖归宗的私生之子,想要动沈氏应当很不容易吧?所以老太师找上了燕文帝?”流光问。
“不错。我动不了沈氏,但是有人可以,沈氏一族权倾朝野,甚至堪与帝王比肩,古往今来,哪个帝王能够容忍?彼时在位的燕文帝对沈氏忌惮非常,而这个时机出现的我,对他而言无异于希望。”
“那燕文帝知道老太师的魏人身份吗?”
“自然,毕竟是合作,总得漏些底,燕文帝知晓我与魏的血海深仇且对沈氏心怀怨恨,在我提出以文字狱拉沈氏下马,借着文字狱兴起的动乱向大魏输送无数暗桩这个绝佳的主意后,他初时犹豫,但权柄之诱难以相拒,他最终还是应允了。”
“天山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燕之暗桩悉数由天山教导,魏锦书与莫纤纤之流便是由此而出。他们与我素不相识,也从未谋面过,也许知晓我的存在,但并不清楚我的底细。”
“那如今的燕帝燕晏至可知老太师的身份?”
甄老太师仿佛听到了什么笑话般轻笑出声:“他?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连魏锦书、不应该叫做秋南河了,连秋南河这样的小人都掌控不住,火候连他父皇的七成都不到,若让他知晓我的底细,平和之乱的谋划还能顺风顺水地延续这么多年吗?”
甄老太师干皱如树皮的眼睑微抬。
“殿下心智过人,老夫敬服。说来殿下当年继位太女,不是没有人在背后议论,先帝英明睿智,可惜子嗣不丰,以致偌大的皇朝落得个皇女掌权。这些目光短浅的人啊,他们不明白,殿下你才是先帝留给大魏最大的珍宝,否则就凭如今的圣上,大魏的国祚还能如此长久吗?”
“老太师慎言,我魏廷之事已不是老太师可以轻易置喙的了。本宫与老太师费了这些口舌,是希望你我之间的谈话可以不必再弯弯绕绕,许多事已不是老太师单方隐瞒便可轻易揭过去的,希望老太师明白这一点。”
说到此,她目光微淡,“即便老太师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甄小姐考虑,毕竟只有老太师将一切交代清楚了,甄小姐才越安全不是吗?”
对方静默须臾,
“殿下不愧是先帝亲自教导出的皇女,连这种驭人之术都与先帝学了个十成十。芙儿是我爱女,我自不愿她受我之事牵连,殿下拿捏住了我的死穴,我还有选择的余地吗?”
“老太师明白就好。”
他既这般爽快,流光也不卖关子,直接问:“老太师是魏人,既长于大魏,为官朝中,为何要叛国?”
“叛国?”甄老太师好似听到什么笑话一般,布满褶皱的面皮扯出一抹讽刺的笑,“我虽有魏籍却身负燕脉,谈何魏人?且魏廷于我有血海深仇,对其所辖之国,我何须报以忠心?”
他话落,流光颦了眉。
沈淮是大燕沈氏私生之子,身负燕人血脉不假,但与魏廷的深仇又从何谈起?
可看对方言之凿凿的样子,又不像作假。
似乎看出她面上的不解,甄太师微垂了目,
“殿下来这儿之前应当查过我吧,那殿下可知我的母族?”他问。
流光回忆起来时看过的卷宗。
陆舒窈做事尽心,她既负责调查甄太师底细,那必定事无巨细皆查的清晰,有关这位老太师的母族也自然没有略过。
流光印象中,卷宗上记载这位老太师的母族好似姓乌?
乌?流光想到什么,微凝了眉,
“难不成是淖州乌氏?”她突然问。
甄老太师笑了笑:“看来陆舒窈调查的很仔细。不错,我母族乃淖州乌氏,曾是南疆不是整个大魏数一数二的望族,它的煊赫,不要说如今的江东四大世族,便是上官氏也难以望其项背。可殿下知道这样煊赫鼎盛的显贵之族是怎么衰落的吗?”
说起这个,流光倒是有点印象。
淖州乌氏曾是大魏南疆第一世族,亡于她出身之前,可以说她未曾历过乌氏衰落之期,之所以有些印象,是因为淖州乌氏折于先帝之手,在先帝执政生涯中算的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宫听闻淖州乌氏自驻守南疆起,自恃拥兵,不仅对京中诏令置若罔闻,更是放纵麾下兵将及族中子弟欺压边城富户,弄得南疆民怨沸腾,暴乱丛生,以致异族窥得入侵之机,南疆八郡落入敌手。如此紧急军情,乌氏却隐瞒不报,直至南疆流民遍布,北上逃难,被地方报送京中,此事方达圣听。先帝震怒,下旨缉拿乌氏全族,又派了御史前去南疆,查实乌氏诸多罪行,可谓罄竹难书,当时朝中奏请诛杀乌氏全族的声音比比皆是,是先帝念及乌氏祖上功勋并未牵连九族,在本宫看来先帝已足够仁厚。”
“仁厚?是啊,先帝仁厚的并未诛灭乌氏九族,然而乌氏主脉七岁以上男丁悉数处死,女眷则充入奴籍,流放北境,一夕之间,整个南疆乌氏就如风雨中的危楼轰然倒塌,再无昔日门庭若市,高朋满座的盛景。而我的母亲便是在那时遇到的那个姓沈的男人,骗她欺她,令她倾心,又弃她不顾,她怀着身孕在北境的蛮荒之地,千苦万难地生下我,靠着做苦役将我拉扯大,最终在我六岁那年病痛缠身,凄惨死去,她到死都还念着那个男人......”
流光听出了不对。
“既是沈氏之过,又与我魏廷有何相干?莫要告诉本宫,老太师费尽心思谋划的这一切,只是源于迁怒?”
她语气饱含质问。
不想,对方却神情激动起来。
“如何不相干?”
“若非先帝狠心,吾母何至于如此凄苦?说到底,我乌氏一族有何错?自恃拥兵?乌氏一族世代驻守南疆,兵权乃是大魏太祖所赐,谁敢说它一句来历不当?对京中诏令置若罔闻?将在君命有所不受,三岁小儿都明白的道理,先帝难道会不明白?而放纵麾下兵将与族中子弟欺压边城富户,偌大的南疆二十万兵马,乌氏子弟多如过江之鲫,即便军纪严明,家规森然,也总归有害群之马,乌氏即便有错,也只错在管束不力,这算何罪过?至于丢失南疆八郡”
对方冷笑。
“我乌氏曾祖曾追随太祖南征北伐,东征西讨,为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大魏的江山我乌氏一族也是流过血填过人命的,不过是不慎丢了南疆八郡,只区区八郡,先帝便要了我主枝一脉几乎全部男丁的性命,何至于此啊?”
甄老太师说到此,神情已状若疯癫。
流光静静听着,忽然问:“这些都是老太师的母亲告诉老太师的吗?所以老太师对我魏廷生了仇恨之心,才会有后来的平和之乱?”
甄老师却笑了笑。
“我的母亲是个柔弱女子,是个连爱恨都很脆弱的人,她只是偶尔会怀念起自己身为乌氏贵女的荣光,从未有过什么大逆不道的想法。是我!是我觉得先帝惩治过度,有失公允,若非如此,我母亲还有养育了她的乌氏一族命运本不该是这般。”
流光明白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不甘。
“所以老太师生恨我魏廷,认祖沈氏也是为了搭上燕文帝,谋划一场可以同时报复魏廷与沈氏的局?”她问。
对方却沉默了片刻。
“其实一开始的计划并不是这样的,这其中还有一段很长的故事。”
“我母亲故后,我无枝可依,过了很长一段食不果腹的日子,我以为我活不下去了,不想峰回路转,乌氏的一个旧仆找到了我。他是受过我乌氏恩惠的人,乌氏罹难后,一直在寻找我的母亲,可惜他来的太迟了,我母亲已故去,他验实了我的身份后,便带我去了江东,为我改名换姓,让我进学读书。后来我科举入仕,在江东做了官,他却得了急病,快要咽气前,他笑着说,没有辜负故人,于是阖了眼。在此之后不久,江东上报朝廷发现一座盐矿,我就升官至金陵了。”
他想起第一次踏入金陵城的光景,王气恢弘的金陵,遍地权贵云集,闻名天下的乌衣巷也如传闻的那般往来清流,车马如龙......那一瞬间,他依稀瞧见了昔日乌氏门庭若市的盛景。
“我那时想,既然都已踏入金陵,那不妨再爬的更高点,若能报仇雪恨,也许有朝一日光复淖州乌氏也未尝不可。”
流光神色微动。
“那时老太师就有了搅弄朝政的想法了吗?”她问。
“是啊。”
“可那时的我终究是年轻气盛,过于天真。彼时距离乌氏覆灭已过二十载,圣上也已不再是当年初初登位的少年帝王,他身后有自潜邸便一路跟随的文臣武将,还有如日中天的上官氏,这些势力虽偶有摩擦,但皆对帝王忠心耿耿,只凭我一个人的微薄之力实在难以抗衡。”
“所以老太师想到了大燕?”
甄老太师颔首,
“我母亲故前很是担忧我无人照料,便告诉了我生父的音讯,还给了我代表着那个男人身份的半枚玉玦,她希望我找到那个男人,认祖归宗,得以庇护。这也算她的遗愿吧,我当时虽未答应,但机会送到面前,自然要全她一番心愿。”
“于是我找到了那个男人,他出身大燕第一世族,是权倾朝野的沈氏家主,他倒是很愿承认我这笔他年轻时欠下的风流债务,但也仅仅是承认我是他的私生之子,他彼时已有嫡子,有年轻貌美的夫人,还有沈氏一族的尊贵荣华,至于我乌氏的血仇又与他有何相干?他的自私虚伪令我反胃,尤其是当我知道当年他是有机会带走我母亲给以庇护的,然而他没有,他游历至大魏是乔装而行,他担忧一旦插手乌氏一案会为他招致更多麻烦,便弃了我的母亲,多么讽刺。这样薄情寡义的男人,我母亲竟然至死还念着他,那他还配活着吗?既不配苟活,他和他那个引以为傲的沈氏便一起死吧,便算给我母亲陪葬了。”
似乎是又忆起当时的一些光景,甄老太师双眸微微眯起,面上露出诡异的笑意。
“但是老太师彼时人微言轻,又是刚刚认祖归宗的私生之子,想要动沈氏应当很不容易吧?所以老太师找上了燕文帝?”流光问。
“不错。我动不了沈氏,但是有人可以,沈氏一族权倾朝野,甚至堪与帝王比肩,古往今来,哪个帝王能够容忍?彼时在位的燕文帝对沈氏忌惮非常,而这个时机出现的我,对他而言无异于希望。”
“那燕文帝知道老太师的魏人身份吗?”
“自然,毕竟是合作,总得漏些底,燕文帝知晓我与魏的血海深仇且对沈氏心怀怨恨,在我提出以文字狱拉沈氏下马,借着文字狱兴起的动乱向大魏输送无数暗桩这个绝佳的主意后,他初时犹豫,但权柄之诱难以相拒,他最终还是应允了。”
“天山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燕之暗桩悉数由天山教导,魏锦书与莫纤纤之流便是由此而出。他们与我素不相识,也从未谋面过,也许知晓我的存在,但并不清楚我的底细。”
“那如今的燕帝燕晏至可知老太师的身份?”
甄老太师仿佛听到了什么笑话般轻笑出声:“他?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连魏锦书、不应该叫做秋南河了,连秋南河这样的小人都掌控不住,火候连他父皇的七成都不到,若让他知晓我的底细,平和之乱的谋划还能顺风顺水地延续这么多年吗?”